天气预报的发展历史
4月份天气预报历史记录

4月份天气预报历史记录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下4月份天气预报的历史记录,主要包括4月份的天气变化规律、历史平均气温、气象灾害及应对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能帮助大家做好防范措施,做好出行和生活安排。
一、4月份天气变化规律4月份是春季过渡到夏季的重要时期,天气变化多样、不稳定。
整个月份的天气特点是渐暖,明显的“三九反复”现象开始消失,暖意逐渐加强。
4月份气温高低起伏较大,有强冷空气的侵袭,也会出现局地性热浪天气。
此外,由于弱冷空气和暖湿气流交汇形成的锋面在4月份较为活跃,有时会出现大范围的阴雨天气,导致温度变化不稳定,气象灾害频发。
二、4月份历史平均气温4月份的平均气温因不同地区而异,一般北方较低,南方较高。
具体如下:北京:平均气温为15℃,最低气温为6℃,最高气温为23℃。
三、4月份气象灾害及应对措施4月份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强对流天气、雾霾天气、森林火灾等。
应对措施如下:1.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威胁,一旦发生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安全。
具体措施如下:(1)保持室内安全:强对流天气期间尽量不要外出,需外出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如果在室外,尽快躲到安全地方,如高楼、避风洞等。
(2)注意交通安全:强对流天气时,路面会受到雨水浸泡而导致湿滑,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行车时一定要减速慢行,谨慎驾驶。
(3)请勿接近高大建筑物、电线杆等:强对流天气时容易出现雷电现象,躲避在高大建筑物、电线杆等高大物体附近是非常危险的。
2.雾霾天气(1)减少出行:雾霾天气下,尽量减少外出时间,如远足、登山、露营和野外活动等可暂停。
(2)佩戴口罩:出门时必须佩戴好防护口罩,防止空气污染物进入呼吸道。
(3)通风换气:家庭里要保持通风换气,尽量不开窗户。
让家里的空气保持良好的流通与更新。
3.森林火灾春季天气干燥,林火发生率较高,对野生动物及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
具体措施如下:(1)尽量避免在森林里使用明火:如篝火、烤火等,尤其不要在森林或草地上扔烟头。
浅谈现代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

浅谈现代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天气预测的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基于现代通信设施与数学理论的方法使得预报的准确程度大为提高。
故文章对现代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进行了介绍,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1、引言自从1951年英国首次运用天气图制作天气预报以来,至今只有130多年的历史。
由于近代大型计算机的出现,计算技术的提高,以及气象学理论的进步,天气预报方法已获得很大发展。
除了天气图预报方法日趋充实完善外,又开展了数值天气预报、数理统计预报、气象预专家系统、临近预报和单站预报等方法。
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是现代气象部门预测天气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与手段。
2、天气图预报方法2.1 预报指标法在长期的预报实践中发现,引起某地天气变化,常常和其前期天气形势、天气过程以及某些气象要素的物理量值有关,这些物理量值的大小和出现时间就成为某地出现某些天气的“指标”。
由于某种天气现象的发生往往是由多种物理因素作用的结果,因而可以将这些物理因素归纳在一起组成综合性的预报指标,即“形势加指标”的预报方法,这样往往可以提高预报正确率。
但是无论怎样,仍然不能客观、定量对天气作出准确预报。
2.2 相似形势法一般而言,不同时间的天气图上,其天气形势和天气过程是没有完全相同的。
但在大量的历史天气图中,总可以归纳出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天气形势和天气过程。
在预报天气时,如果当时的天气形势和过程与某一模式的前期情况相似,我们就可以参考该模式的后期形势进行预报。
这种方法在60年代曾广泛推广使用,其缺点和预报指标法一样,对天气预报不客观、不定量。
实际预报中不同的预报员会有不同的看法,预报效果也不够理想。
2.3 落区预报法在制作天气预报时,把表示某一天气现象发生时的各种特征量(线),描绘在同一张天气图上,就可以得到一个许多特征量线相互重叠的区域,这个区域就是这种天气现象最可能发生的范围。
例如预报地面降水,把500hPa槽线位置、正涡度区、700hPa上升运动区、T—Td≤3C区,850hPa切变线位置等,描在同一张天气图上,它们共同包围的区域,即为最大可能降水区。
天气预报的诞生历史全套

天气预报的诞生历史文档资料可直接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
天气预报的诞生历史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利用气象知识打了胜仗,却没有对气象进一步研究.而失败者往往对失败刻骨铭心,因此世界上的第一张天气图,诞生在打了败仗的人手里.1854年11月,英法联军正在黑海与俄国鏖兵,就在联军的陆战队准备在港口实施登陆行动前,黑海海面上突然狂风大作,巨浪滔天,陆战队葬身鱼腹者不计其数,几乎全军覆灭.痛定思痛,法国军方请来巴黎天文台的台长勒弗里埃,让他帮忙研究这次风暴的来龙去脉.勒
弗里埃于是向各国的气象学家们发信,
请他们提供风暴产生前后的气象资
料.资料齐备后,勒弗里埃将同一时间
的各地天气情况绘在一张图上,通过对
不同时间欧洲天气图的比较,他终于找
到了规律,这次风暴是由西北向东南扫
过欧洲大陆的,在抵达黑海之前,风暴
已经先袭击了法国和西班牙的领土.
根据天气图的分析,勒弗里埃向法国科学院建议,应该组建各地的气象观测网,并将获得的气象数据迅速集中到一处,就可以掌握风云变幻,有效地减弱灾害天气的危害.
从那以后,各国的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建立气象台站,记录气象变化,总结大气的规律.天气预报伴随着人类的观察而产生了.不过在诸葛亮的时代,由于人们传递信息的速度太慢,即使快马加鞭,也跑不过风暴.因此只有人类进入电报时代后,各地点才能够做到在同时间观测气象,赶在风暴的前面,将资料及时地集中到各国的气象中心,制作出天气图,发出灾害天气的警报.在卫星上天和电子计算机出现后,天气预报更加迅捷和准确了.今天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在出远门时,先收听一下未来几天的天气预报,以便事先做好准备.。
气象预报技术的历史演进与未来趋势

气象预报技术的历史演进与未来趋势气象预报技术是人类在探索天气规律和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一项重要手段。
从古代粗略的天象观察,到现代科学的气象预报,该领域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随着技术的革新和气象学理论的不断拓展,气象预报技术正在向更加智能化、集成化和精准化的方向发展。
1. 古代的天象观察早在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就通过逐日记录日晷上阴影的运动来预测明天的天气。
而在中国古代,夏商周时期就出现了类似的天象观测与记录,秦汉时期也有天文官进行诸如天象预报等的天文学活动。
但其准确性都比较低,主要是通过观察天空中云的形态、风向变化、潮汐、动植物的行为等来判断天气变化。
2. 现代气象预报技术的兴起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气象学理论的拓展,现代气象预报技术得以迅速发展。
1875年,英国在格林威治天文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气象台,开始集中进行研究。
20世纪初,地面观测、气温、降水等数据的收集与传输技术逐渐成熟,研究人员发现了地球上大气环流的规律,从而开启了现代气象预报的序幕。
1940年,美国气象学家李博士发明了一种防御型雷达,使气象预报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这标志着气象预报技术正式进入了现代阶段。
3. 推动气象预报技术不断更新的技术革新气象预报技术的更新主要源于技术的进步。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得气象预报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1970年代,卫星技术的应用使得气象台得以进行遥感监测和气象数据捕捉,也促进了气候变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21世纪以来,无人机、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气象预报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发展,实现了气象预报精准和实时化。
4. 气象预报技术的未来趋势在未来,气象预报技术将进一步智能化、集成化和精准化。
一方面,将会在天气监测技术和卫星技术的基础上,更深入的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开发出智能化的天气预报系统,提高气象预测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将发展智能化、无人化气象检测设备和系统,实现全自动、连续监测和预警确保气象预测系统的精确性、稳定性和高效性。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

中国气象记录始于先秦时期,早在公元前7世纪,在战国时期的《尚书·水经注》中,可以看到气象记录的踪影,后来开始了新的记录规范,
先后记录着朝代的更替以及天气变化,建立了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
经过三千多年的积累,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历史气象资料为基础、运用统计
学方法探索气候变化规律、提出天气预报理论和建立气象数字模型的气象
科学体系。
这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包含着中国地区的气象记录、史前气
象现象及其发展趋势,记录的因素包括:气温、降水、阴晴、风向、风力、气压、气溶胶、云量等气象要素。
这一气象记录总集,为我们了解和深入
了解中国气候变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天气预报的发展历程

MMDD2表示当天日期
zjtvdt MMDD wjtvdt MMDD
pp06zql MMDD pp06zql MMDD pp12zql MMDD pp12zql MMDD zz20 MMDD pp20 MMDD zz20 MMDD pplu pp20 MMDD MMDD pplu MMDD
qq06zql MMDD1 MMDD2 MMDD1 MMDD2 qq06zql qq12zql MMDD qq12zql MMDD qq20 MMDD qqlu MMDD qq20 MMDD
冻雨
健康与卫生
山体滑坡 泥石流 龙卷 台风 沙尘 雾 冰雹
与国土 资、风、降水等)
洪水 渍涝 流域面雨量
城市生态 绿色生产率 粮食安全、生态
农业气象与生态
空气污染 气溶胶组分 核/有害污染物 污染气体
与国家环保 总局联合
与水利 部联合
已经开展的预报业务
未来可以开展的预报业务
fcMMDD20.0721
目的:中央台制作的客 目的:中央台制作的客观 观要素城市预报,生成 要素城市预报,生成ci和 ci和fc文件; fc文件;
目的:上面的程序检查 目的:上面的程序检查客 客观要素预报有无漏报 观要素预报有无漏报或温 或温度差异过大;右边 度差异过大;右边的程序 的程序检查地方台的城 市预报 检查地方台的城市预报
国外天气预报流程
A:预报和服务内容
拟写国外天气预报电视稿 制作世界80城市24、48小时天气预报 决策服务、日常用户服务及临时任务
一
B:预报参考工具及资料
11、 欧洲中心南、北半球:地面气压场、500HPA高度场、850HPA温
度预报场的00、24、48、72小时预报图。 22、全球地面各时次实况资料。 33、日本、德国24、48、72小时降水预报资料。 44、覆盖全球五大洲的静止气象卫星云图 (1) 西太平洋、亚洲东部、澳大利亚地区云图 (2) 印度洋、欧洲东部、亚洲西部地区云图 (3) 欧洲、非洲地区云图 (4) 大西洋、北美洲东部、南美洲地区云图 (5) 东太平洋、北美洲西部的云图
气象学早期历史人物

气象学近代历史摘要:人们很早就对大气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观测、分析和研究,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气象学。
19世纪以前,气象学只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描述地方的气候状态。
20世纪初,随着气象要素观测仪器的发展,以及生产和生活活动的需要,气象学从地理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
20世纪中叶随着新的观测技术的形成,现代数学、物理学的引入,气象学的研究领域得到不断的开拓,于是气象学发展成为大气科学。
大气科学研究大气圈内所有发生的一切物理和化学过程,并研究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也研究人类活动对大气气候及大气环境的影响。
引言17世纪中叶起,西方发明的近代温度表、气压表等气象学书籍以传教的途径传入中国。
1743年法国天主教在北京设立测候所,此后,俄、英、德、日等国教会相继在中国建立气象机构。
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开展了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方面的业务,创办了群众性的气象事业,这是我国气象事中有意义的一页。
18~19世纪,随着西方科学技术不断引入、传播和迅速发展,拉开了中国近代气象学的序幕。
1912年国民政府在北京设立我国自办的第一个气象台,这是中国近代气象史的起点。
一批有志之士为发展中国自己的气象事业,不辞劳苦从事早期的气象活动,不仅建立了中国自己的地面观测与高空观测网,而且在天气学、动力气象学和气候等方面均取得了许多开拓性的成果,为我国近代气象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早期学者介绍张骞(1853~1926)是我国近代农业气象的推行者,他一贯倡导新农业,并认识到要发展新农业,必须考虑气象要素。
因此,他对气象观测和预报工作十分重视,促进了我国气象观测和农业气象的早期发展。
1906年张骞创建南通博物苑时,就在院内设立测候所,自当年9月1日开始正式观测,这是中国人设立的最早的近代气象观测站。
1909年开始作天气预报,并在《南通新报》上逐日登刊,这也是中国人利用气象观测记录做地方性天气预报的首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气象发展历程

气象发展历程气象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人们开始观察天空中的云彩、风向和降水等自然现象,并试图解释和预测它们。
然而,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气象观测和研究才真正取得了突破。
1793年,法国科学家封建贵族让-巴蒂斯特·拉马克提出了气象学的基本原理。
他认为,天气现象是由大气中的压力、湿度和温度等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19世纪,气象观测网络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1814年,德国科学家克里斯蒂安·多普勒发明了气象雷达,使气象观测更加准确和精确。
1854年,英国皇家气象学会成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气象学的组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逐渐提高。
20世纪初,美国气象学家切尔弗顿·圣约翰·摩尔利开创了数值天气预报的方法,使用数学计算模型来模拟大气环流系统。
这一方法在气象预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渐演变为现代气象学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20世纪中叶,气象卫星和雷达等新技术的引入,使天气观测和预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人们可以通过卫星图像和雷达回波,实时观测和监测气象系统的演变,并进行更精确的天气预报。
到了21世纪,气象学在全球变化研究、气候预测和极端天气事件预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气象观测技术和计算能力不断提升的支持下,人们对大气运动、气候变化等复杂现象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总结来说,气象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最初的简单观察到现代的高科技观测和预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气象学在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由落 下闳与 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 的天文位置。如果大署时节的气温不高,霜降时节无霜,大雪时节没有发生过降雪,大 寒时节气温不低,说明天气反常了。可见,古人已经有了气候及其变化与极端天气和异 常气候之间相对关系的意识。
几千年来,水手、渔民、农民和猎人看云、看风、看天象、看物象来预测天气,探 索作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成了一套民间技艺。古代人观天象,测风云。前者是肉眼和简 单仪器能够观测到的天空状况,不但观测日月星辰的变化,还记录了各种过去和当前发 生的自然现象,并把总结的经验与当前观测结合起来,做出天气预报。《三国演义》中 描述的借东风火烧曹军战船和大雾天草船借箭的故事,都是因为诸葛亮认识了长江流域 的气候和异常天气变化特点做出的短期天气预报在军事上的应用。15 世纪的压板风速 仪,以及唐玄宗王宫使用的相风旗和清道光年间的相风鸟,它们都是早期的风向或风力 观测设备,表明仪器是天气预报走向定量化不可缺少的手段。 3.2.2 西方古人的天气预报
2
但实际上做不到逐日,只能大致预报出天气过程。根据大气变量的过去信息、当前信息 和数值模式预报产品中的信息推断 10 天到 30 天的天气(如降水或冷空气)过程,把它 称为延伸期天气预报。
由此看来,天气预报包括了四个时间长度,依次为:短时(0~几小时)、短期(1~3 天)、中期(4~9 天)和延伸期(10~30 天)。对这四个时间长度的预报,目前已经有了 一些方法,也具有了一定的预报能力[2]。能够有今天的天气预报水平,已经经历了几代 科学家的努力。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理论形成的创新方法才赢得了现代天气预报原理 的建立与应用。回顾和客观地评价这些科学家们对天气预报做出的功绩,目的在于激励 后来者的奋进与预估未来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涌现。
天气预报要回答两个基本的问题,即什么是天气和天气要预报什么?什么是天气, 事关天气的定义。天气要预报什么,事关天气预报的内容。 3.1.1 天气的定义
天气是多气象要素(温度、气压、湿度、风等)随时间的连续变化及其产生的各种 现象(如云、雨雪、雷暴、雾霾、沙尘暴等)。对这些气象要素的变化和出现的现象, 人们都是可以感知的,如人们可以感知气温有 24 小时的日变化(午后热,清晨凉)和 不同日之间的变化(寒潮降温和高温热浪)。天气和气象要素变化是与中尺度—天气尺 度(200~2000km)系统的生消和移动相联系的。因此,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和生命期 决定了局地天气变化的时间尺度,或天气过程。图 1 是气旋天气系统的移动与消亡(锢 囚)过程[1],云雨区和冷暖风向变化是随天气系统的移动而变化的。
驱动实际天气预报业务的建立起因于自一次天气事件:1853~1856 年,英、法同俄 国发生了瓜分土耳其的克里米亚战争。1854 年 11 月 14 日黑海出现风暴,法舰亨利四号 沉没,英法联军大败。事后,法国政府命巴黎天文台台长 U.勒威耶收集了该年 11 月 12~ 16 日的气象资料,查明此风暴於 11 月 12~13 日还在西班牙和法国西部,至 14 日,就 东移到了黑海地区。如能及时发现风暴并预告风暴的移动,损失是可能避免的。因此, U.勒威耶提出的组织气象台站网、开展天气图分析和天气预报的建议被法国政府采纳, 1856 年组织了气象观测网。从此,绘制天气图便成为一项日常业务,并陆续推广到其他 国家。
3.3 早期天气预报
4
数值是科学的语言。天气预报离不开仪器对大气运动的定量观测。我们可以把气象 仪器的发明与应用定为早期天气预报的开始时间。 3.3.1 定量测量天气
西方,15 世纪发明了压板风速仪,首次可以对大气运动的速度(能量)进行定量测 量了。17~18 世纪,科学家相继发明了各种定量测量天气现象的仪器,标志着气象科学 研究的探测手段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英国物理学家虎克(1635-1703)发明 了湿度计。1644 年,托里拆利发明气压计。1606 年,伽利略发明温度计。1639 年,伽 利略的弟子 Benedetto Castelli 发明雨量器。1774 年,Cotte 发明了湿度计。18 世纪中叶, 人们开始进行高空探测的尝试。1748 年,英国的 A.威尔逊等人开始用风筝等携带温度 表,观测低空温度。1752 年,美国科学家 B.富兰克林利用风筝等工具探测和研究雷暴 云中的电荷性质。1783 年,法国的 J.A.C.查理第一次用氢气球携带温度、气压等自记气 象仪器测量各个高度的温度和气压等要素。这些较早进行的高空探测,为以后研究大气 的三维结构开辟了道路。 3.3.2 确定论思想
天气预报走向定量化的思想火花随着自然科学大思想家的出现有了萌发。英国大科 学家的牛顿(1642~1727)力学是建立在确定论上的思想体系。拉普拉斯(1749~1827)是 一位法国的机械决定论者,他把牛顿的质点运动确定论扩展到了无穷质点系统的确定 论。大气或地球流体正是由无穷的质点组成的。他在 1814 年的《概率论的哲学试验》 著作中写道:“如果有一种智慧,它能在某一瞬间知道支配着自然的一切力,知道大自 然所有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并能伟大到足以分析所有这些事物;它能用一个单独的公 式,从最大的天体到最小的原子,都毫无例外悉数概括出宇宙万物的运动,而且对未来 就像对于过去那样,都能一目了然;那么目前的宇宙整体,可以看作是它以前的状态的 结果,以及以后发展的原因。”拉普拉斯希望找到一个独立的公式,把宇宙的万物运动 描述清楚。他提到,公式中要包含力、位置和原子状态等的描述。这样,宇宙的前因后 果都确定了,也都能回溯过去和预测未来了。这一理论体系直接影响到了后来用于天气 预报理论与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纳维叶-斯托克斯(Navier-Stokes)方程在 1821 年的建 立。到现在,人们还在不断完善公式,发展探测工具,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资料,努力 实现拉普拉斯的理想目标。 3.3.3 第一张天气图
天气预报的内容基本上就是以上的那些气象要素。有这样的一条天气预报:今天上 午有雾,下午多云转阴,夜里阴有中到大雨,明天雨止转多云,偏南风 2~3 级,夜里转 西北风 4~5 级,今天最高温度 25 度,明晨最低温度 12 度,后天晴到少云。这是一条 3 天的天气预报。第 1 天的天气现象内容最丰富,按时间顺序从雾(能见度)到多云、阴 天和降水。第 2 天的内容只是雨止转多云。第 3 天的内容更简单,晴到少云。像这样 1~3 天的逐日天气预报称为短期天气预报。第 1 天“上午有雾,下午多云转阴”,这种未来几 个小时的预报称为短时天气预报。
早期,天文和气象是不分家的。天文和气象都要观测和预报。三千年前,我国甲骨 文中,就有了关于天气实况的记录,包括风、云、虹、雨、雪、霜、霞、龙卷、雷暴等。 自从有了文字记载了大量的天气事件后,一些知识分子终于有了对气候的认识。在我国 古代,观测天文气象,制定历法,了解和预测气候,最明确的用途是为了安排农事生产、 祭祀及其他活动。卜辞中还反映出人们已经有预知天气状况的要求,这些都是和当时农 业生产的需要相适应的。如远在春秋时代,古人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 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 104 年,
3.2 古代天气预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不断在勘察自然的真相,渴望能预
知未来。 3.2.1 中国古人的天气预报
按照“天命论”的观点,日出日落和潮涨潮落是周而复始的自然周期变化现象。人 们对这些周期性变化能够做出较准确的预报。然而,人们又常常看不到规则的日出日落 和潮涨潮落。这时,人们又指望能预先知道那些不规则的现象。
第三章 天气预报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 钱维宏 引言
天气预报作为一种信息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天气预报,从定性描述到逐 步定量预测, 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发展的过程也是对自然认识得到提升和预测方 法不断完善与建立的过程。第三章从天气预报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出发,依次综述了古代 天气预报、早期天气预报、近代天气预报和现代天气预报的发展历程,最后提出了未来 天气预报中思路更新和方法改进的可能。 3.1 天气预报
1
图 1 气旋天气系统的移动与消亡(锢囚)过程。上图为地面图,阴影部分为云雨区,箭头为地 面风向,红色箭头为暖风,蓝色为冷风,实线为 等压线,带三角和半圆的线分别 为冷暖锋。下图为 沿 A-B 的垂直剖面。
天气的一些要素,特别是气温、降水、能见度和风,在量值变率上不超过一定的限 度,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构成威胁,这样的天气属于正常的范围,即正常的天气。它 们的变化量值超过了一定的限度(阈值)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危害,对应的异常 天气称为极端天气。不同的极端天气事件要比较它们的持续时间、强度差异和影响的区 域范围。持续时间越长、影响范围越大,和越强的极端天气事件形成的危害会越大。 3.1.2 天气预报的内容
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着对天文、对地震和对气象的预测。古代思想家董仲 舒提出了“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口号。前句是要臣民服从皇帝。后句是要皇帝 听信天意。天意给皇帝的行动有了制约。这些天意多来自对天(如日食)和对地(如地 震)的不认识,对极端天气和异常气候,如雷电、旱灾、水灾、火灾、蝗虫灾害等的不 可预测。对自然灾害的上(皇帝)下(臣民)无知为臣民们发表意见大开了方便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