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稳定与权威主义
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经济与政治

第九章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重要概念:1.第三世界2.不结盟运动3.七十七国集团4.南北对话5.石油输出国组织6、民族主义思潮7、伊斯兰复兴主义思潮第一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一、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概况1、概念2、共同特征发展中国家概念在国际关系领域,发展中国家也被称为第三世界、民族独立国家或南方国家。
泛指亚非拉和其他地区原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的民族,在独立建国后所形成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总和。
这是二战后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新兴力量。
这些国家在地域上多位于南半球,因而也常常被称为“南方国家”。
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在:不结盟运动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坚决斗争;不结盟运动以反对霸权主义为重要内容,维护了民族独立国家的主权独立和世界和平;不结盟运动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对提高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起着不容小视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共同特征1、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灿烂的文化在发展中国家中,埃及、巴比伦、中国和印度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广大亚非拉人民在数学、天文、医学、等多方面取得伟大成就、为当代社会文明与进步奠定了基础。
2、发展中国家具有共同的历史遭遇和历史命运近代史上发展中国家几乎都在各种形式下遭受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剥削、压迫。
第三世界的国家大都是原来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
经过战后长期、艰苦的民族解放运动,遍及亚非拉的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纷纷争得了独立。
3、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包括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
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发展第三世界的兴起分为四个阶段标志性事件有:万隆会议的召开、万隆会议的胜利召开的历史意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国家政治上团结的表现。
1961年6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联合提出不结盟运动的设想,并确定了以国家名义参加不结盟运动的五个条件:1)一切参加国的政策应当是在和平共处和不结盟的基础上的独立政策;2)它应该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3)它不应当使本国卷入大国冲突的军事集团并成为它们的成员国;4)它不应当同任何一个大国签定双边协定,建立带有军事性质的联盟;5)它不允许大国在其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
第八章政治稳定

• 在发展中国家,社会属于转型时期,工业 化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公民文化程度的 提高),经济增长和社会动员之间的矛盾, 使得威胁政治稳定的因素很多。所以必须 处理好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
• • • • 以亨廷顿的分析为例: 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挫折感 社会挫折感/社会流动机会=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部稳定
• 以转型期中国为例的分析(见仁见智的问 题) • (1)改革对利益格局的调整而带来的过度 的贫富差距。 按照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判断,基尼系数 0.3以下是稳定线,0.4是警戒线,0.5危机 线,0.6是动乱线, 我国现在是 中国的 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警戒线逼近危机线。
参考资料:
• 富人太富不纳税、政府太大养不起、穷人 太多补不起,。 • 中国公务员1900万,事业单位人员3600万亿,70%的 财政收入都用于行政开支了。属于吃饭财 政和养人财政
(2)社会期望与社会满足之间的差距 • 民间弥漫着三仇的心理:一是仇富,穷人 看到富人就来气,“红眼病”的越来越多。 二是仇官,认为官没有好人,都是腐败分 子,现在官场的腐败现象确实也很厉害, 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三是仇警,恨警察, 认为警察最坏。所以警察出现问题老百姓 揭竿而起。贵州瓮安的动乱就是认为警察 在处理一个女性的死因不公平,纠集几千 人,烧了公安局,砸了县政府。这是一个 导火索。
• 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内在目标之一。政治发展, 即政治系统的一系列的进步和完善(表现为文明 的程度)都必须是有序性、连续性、合理性的, 都必须有人民的参与与支持,政治发展的衡量标 准之一也是如此内容。所以政治发展的目标在政 治稳定中得以体现,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社会集 团和民众的参与、政治领导的更替、政策的变化 都是必然的,对于这些参与、更替以及变化,是 政治发展的必然体现和内在的要求
政治权威与政治发展方式关系的理论阐释.doc

政治权威与政治发展方式关系的理论阐释-摘要:政治发展方式是研判特定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速度和质量的重要概念。
尽管自下而上式社会动员为中心的研究路径丰富了有关国家间政治发展方式差异的认识,但该类研究忽视了政治体系选择政治发展方式的可能和实际能力。
政治权威属于政治体系所掌控各类政治资源的一类重要变量。
伴随着近年来各国各地区政治发展方式差异有所扩大,如何从政治权威类型分析和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方式差异,日益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和比较政治研究的焦点。
笔者基于深入探讨政治权威的概念、类型及其与政治发展方式间关系,旨在澄清学者对政治权威存在的认识误区,揭示政治权威多样性特征,为进一步从实证角度检验政治权威和政治发展方式间关系作出跬步之积。
关键词:政治权威;结构协同性;政治文化理性;政治发展方式中图分类号:D03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ki.sxsx.2015.03.021The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Political Authority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athCHEN Peng(School of Government of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Abstract:Political development path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which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peed and quality of politicaldevelopment. Although the research approach of the bottom-up social mobilization as a center enriches the knowledge on the diversity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path,the approach neglects the possibility and capacity of political system on this area. Political authority belongs to one kind of resource variables owned by political system. With the diversity enlargement,how to analyze and predict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paths becomes the focus of modern China politics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research.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authority,ideal typ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authority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aths,the research tries to reveal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political authority and its diversity on its modes and makes contributions for the causal inference on the political authority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aths from the positive perspective.Key words:political authority;structure cohesion;political culture rationality;political development paths政治发展是当代政治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过程的重要目标,政治发展方式则是研判把握特定国家地区政治发展特征的重要指标,也关乎政治发展结果预测。
影响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

政治体系知识:如何确保政治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政治体系知识:如何确保政治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政治体系作为整个国家的支配机构,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
如何确保政治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理解政治体系的概念和其定义。
政治体系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它包括政府、政党、议会、法庭以及其他政治组织。
这个体系通过制定政策规范,决定资源和权力的分配,实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项活动的秩序。
因此,如何确保政治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是整个国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政治体系稳定性的保障政治体系稳定性的保障,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前提。
对保障政治体系稳定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分析:1.坚定的领导力稳定的政治领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强大的领导威信可以保护国家安全,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提供基础。
一个稳定的领导力需要包括政治理论的正确性和过硬的领导才能,还需要建立合适的参与制度来保障领导者权威的切实性。
2.良好的制度体系稳定的政治制度体系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的坚实保障。
对一个稳定的政治体系而言,建立一个健全的制度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国家经济、法律、民主、政治等制度体系建设的健全性,是一个政治体系运行稳定的重要保障。
3.疏导社会矛盾的能力为了确保政治体系的稳定性,必须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和分歧。
一些历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和社会动荡,正是由于矛盾和分歧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而引起的。
因此,政府需要保持足够的决心和毅力,采取适当的社会矛盾和分歧化解政策,确保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二、政治体系可持续性的保障政治体系可持续性是指政治体系在长期运行中,能够保持平衡,不断发展的能力。
要确保政治体系的可持续性,首先需要保障其稳定性,同时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保障:1.政治参与一个健康的政治体系必须是企图把广大民众参与政治决策和治理的机制,而不简单地被作为一种存在,并且存在于专家和政治家之间的谈话,口头表达,和解释的工具。
浅析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稳定问题——读《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较快 , 人 民生活有较 大幅度 提高 的新 兴国家 , 反倒 在政治上
更加动荡不安 , 政变迭起 。 ” 因此 , 亨廷顿认 为第 三世界新兴
国家从 传统到 现代 的过 渡时期 就是一个 克服社会 动荡和 防
止政治 腐朽 的历史 阶段 。这一论 断对于 目前处 于现代化进
程的 国家仍然是有借鉴意义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影响。
[ 关键词 ] 政 治稳定 ;现代化进程 ;权威政府 ;政治发展 ;经济发展 [ 中图分类号 ] D 7 3 [ 文献标识码 ] A [ 作者简介 ] 王 丽影 ( 1 9 8 l 一) ,女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为西亚非洲政 治。
美 国著名 学者 塞缪 尔 ・ 亨廷顿 在其 经典著作 《 变 化社会 立初 期要 实现 政治稳 定 首先应 建立 一个强 大 的 、 有 效 的政
中的政 治秩序》 一书 中, 深刻阐述了 2 0 世纪 5 0 年代和 6 0 年代
第 三世界 新兴 国家在现代 化进程 中的政治参 与和政 治稳定 问题 。在 一个社会 里 良好 的政治秩 序是 实现稳定 的重要 因
府 。在 《 变化社会 中的政 治秩 序》 中文版 的序言 中 , 沈宗美说
第2 6 卷第4 期
2 0 1 3 年 4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h a n g c h u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成 为可能 ; 在 发 展 政 治 民 主 的 过 程 中 满 足 民众 的 政 治 诉 求 ,
政治稳定

依据亨廷顿政治稳定理论对中国当前政治稳定状况的考察对于当代中国,发展是重中之重的问题,与发展一直联系紧密的就是稳定问题,在政治发展理论中已经指出两者绝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
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目标;政治发展是政治稳定的动力和条件;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前提。
没有稳定的环境,发展就无从谈起。
邓小平曾对中国所面临问题作过深刻总结,“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1]亨廷顿曾经指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2]尤其是在实行外源赶超式现代化模式的后发展国家,由于将西方国家一二百年现代化的渐进过程压缩在数十年内进行,更使种种社会失调与危机以更剧烈、更集中的方式表现出来;加上已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在生活方式、政治体制、文化模式上的示范效应,很容易导致民众的超前期望和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并进而造成政治发展中的合法性危机、整合危机和参与危机,直接危胁着这些国家的政治稳定。
下面将主要依据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对我国的政治稳定状况做出考察。
一、亨廷顿对影响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因素的分析在对发展中国家观察和估价的基础上,亨廷顿论述政治现代化过程中国家在过渡期产生政治稳定与政治衰朽的变量问题。
他指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就是一个克服社会动荡和防止政治衰朽的历史阶段。
所谓政治稳定是指“相对的持续性和政治体系的一些比较基本和主要的成分,如基本的政治价值、文化和政治的基本组织结构不发生变化”[3]。
由此可见,政治稳定的核心因素是秩序和持续性,而影响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现代化、政治参与和城乡差距。
(一)现代化现代化主要是一个在经济学与社会学层面上谈论的范畴,表明社会在文明变迁过程中在生产力、生产方式、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上与传统农业社会相比的根本变化。
[4]现代化作为多层面的历史进程,涉及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的所有领域的变革。
第三世界发展学~~第九讲

第九讲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稳定与权威主义•政治稳定:定义\类型\理论•合法性的权威与权威的合法性•发展中国家的权威主义政治稳定:定义\类型\理论•定义•类型:•1)传统性稳定•2)机制性稳定•3)强制性稳定•不同类型的比较与转换•政治稳定的理论一政治稳定:定义\类型\理论•政治稳定的定义•指一个社会的一切个人、组织和社会集团的政治行为没有对现存的政治秩序、法律制度构成破坏和威胁,国家内部的整个政治生活仍在正常,有序地运作,这种政治状态称作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是社会平静而有秩序的一种表象。
它并不意味着社会矛盾和对抗的消除。
只要各种政治力量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对抗没有突破现存政治秩序和法律制度的框架,只要它们没有演变成公开的冲突和动乱,这种社会政治状态就被认为是稳定的。
政治稳定的类型•政治稳定的类型:–传统性稳定: 超稳定结构(前资本主义阶段)–机制性稳定:当社会矛盾、政治对抗能够在现存的秩序和法律框架之内,通过政治民主的机制和渠道得以自行调节和消除,或者通过政治体系的改革、调整或完善使矛盾和对抗得以缓和与消除,从而使社会政治保持着一种稳定的局面。
这样实现的稳定叫“机制性稳定”。
这是一种符合社会内在发展逻辑的、自然形成的稳定。
这种稳定的特点•持久性,可靠性•靠自身调节机制(运用到社会和国家,可称为民主机制,它包括:代议机构、政党体制、宪法制度、民意调查、集会游行、言论出版······•一举两得的社会功效:社会压力及时得到释放,避免酿成爆炸;推动社会进步–强制性稳定: 当社会矛盾和政治对抗发展到已经不能在现存秩序和法律范围之内获得解决, 而非要突破现存秩序和法律框架不可的时候, 政府出于某种动机使用权力(包括暴力)强行维护和强化现存的秩序和法律,把尖锐的矛盾强行加以控制和压制,使之限制在秩序和法律框架之内,从而使社会政治局面仍保持一种稳定状态。
–这种稳定称作“强制性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讲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稳定与权威主义•政治稳定:定义、类型与理论•合法性的权威与权威的合法性•发展中国家的权威主义•(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动乱分析)一政治稳定:定义、类型与理论•政治稳定的定义•政治稳定的类型1)传统性稳定(本讲范围之外)2)机制性稳定3)强制性稳定4)两种稳定的转化•关于政治稳定的一般理论政治稳定的定义•什麽是政治稳定?是指一个社会的一切个人、组织和社会集团的政治行为没有对现存的政治秩序、法律制度构成破坏和威胁,国家内部的整个政治生活仍在正常,有序地运作,这种政治状态称作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是社会平静而有秩序的一种表象。
它并不意味着社会矛盾和对抗的消除。
只要各种政治力量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对抗没有突破现存政治秩序和法律制度的框架,只要它们没有演变成公开的冲突和动乱,这种社会政治状态就被认为是稳定的。
政治稳定的类型•传统性稳定•机制性稳定•强制性稳定传统性稳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社会分化程度也较低,社会流动较少,形成了一种超稳定结构(前资本主义阶段)。
•此种稳定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机制性稳定•机制性稳定当社会矛盾、政治对抗能够在现存的秩序和法律框架之内,通过政治民主的机制和渠道得以自行调节和消除,或者通过政治体系的改革、调整或完善使矛盾和对抗得以缓和与消除,从而使社会政治保持着一种稳定的局面。
这样实现的稳定叫“机制性稳定”。
这是一种符合社会内在发展逻辑的、自然形成的稳定。
机制性稳定的特点•靠自身调节机制•一举两得的社会功效1)社会压力及时得到释放,避免酿成爆炸;2)推动社会进步•持久性,可靠性强制性稳定•当社会矛盾和政治对抗发展到已经不能在现存秩序和法律范围之内获得解决, 而非要突破现存秩序和法律框架不可的时候, 政府出于某种动机使用权力(包括暴力)强行维护和强化现存的秩序和法律,把尖锐的矛盾强行加以控制和压制,使之限制在秩序和法律框架之内,从而使社会政治局面仍保持一种稳定状态。
•此外,有的稳定状态是由于一种具有超凡魅力的领袖的存在,换言之,一种具有精神力量的稳定而非有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的稳定。
•这种稳定称作“强制性稳定”。
强制性稳定的特点•不是依靠制度本身的调节机制,靠外在的力量;•由于运用暴力和不适当的权威,并伤害了有关社会集团和利益,有可能激化原有矛盾,有时具有危险性•具有暂时性和较少的可靠性•有时具有危险性两种稳定的比较和转化转化的两种情况•1)统治者出于个人、家族或本集团利益,无限期地,无止境地施加强制力,压制而不是解决矛盾,从而达到维持现状的目的。
尽管这可以保持一定时期的稳定,然而,这是一种消极的、退步的、阻碍历史进步的稳定。
这种稳定最终往往是悲剧性的——大爆炸(动乱或革命、如马科斯政权)•2)当统治者面临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的时候,出于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为了首先创造一个解决矛盾的社会条件——政治稳定,政府在社会承受力允许的范围内,暂时施以强制力,以遏制矛盾向公开冲突的方向演化。
在建立这种强制性稳定之后,政府便积极、迅速、有效地利用这种稳定局面努力尽快解决各种矛盾,消除各种引起不满和动乱的根源;同时,又能随着矛盾的缓和,不失时机地健全和完善民主渠道,减少或停止那种压力,从而使社会稳定最终回到正常的秩序和法律轨道之上。
这时,强制性稳定便转化为机制性稳定了。
在这种情况下,强制性稳定就是积极的、有益的,甚至是必要的。
它可以使国家避免灾难,度过危机,成为过渡到机制性稳定的必经阶段。
关于政治稳定的一般理论•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政治稳定的三个要素(社会动员、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政治稳定的三个阶段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传统性阶段——现代化阶段——现代性阶段稳定——动乱——稳定•―经济增长率与政治不安定之间的关系是随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变化的:倘若经济发展水平很低,那么二者间存在着正比关系;倘若是处在中等经济发展的水平,二者则近乎无关联性;倘若经济发展水平很高,二者间便存在着反比关系。
‖•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54页。
•第三世界政治稳定和动乱的一般规律–亨廷顿——政治稳定理论之父–亨氏发现“政治稳定同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规律:–结论:―现代性意味着稳定,而现代化则意味着动乱‖政治稳定的三个要素•社会动员•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亨氏理论阐释:政治稳定取决于三个因素社会动员,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第一阶段(落后的传统社会阶段)–社会动员:赤贫、愚昧、封闭、社会动员程度极低,故动乱少–政治参与:只关注生存,不关注政治参与,十足的穷汉“不会空着肚子大喊大叫”–政治制度化:政治制度化程度也很低,法治制度均不成熟和完善–―赤贫的人对周围的世界怀有畏惧之心,不易接受社会变革。
……因此,存在着一种与特权阶级的保守主义一样深刻的贫民保守主义,并且后者同前者一样,都是力图使既存社会秩序永久化的一个因素。
‖Eric Hoffer, The True Believer, New York, 1951, p.17.)•第二阶段(现代化阶段)–社会动员: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提高、通过传媒获取信息量大,不再是封闭群体,各种利益集团,成为社会动员的有利条件–政治参与:人们的物质需求基本满足,开始追求精神需求:言论自由、参加政党、选举和其他政治活动–政治制度化:政治制度化的相对滞后。
–1)同经济发展相比,政治制度有相对的稳定性。
–2)对政治制度的变革也有一个认识过程。
–3)同社会动员、政治参与相比,政治制度化有更大的约束性,而不是释放性,所以实施起来有更大的困难性。
–外加两个动乱性因素:»本阶段出现贫富悬殊问题,民众对政府不满(“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倒U型模式”»现代化过程增加了同西方的联系,造成了要求民主的更高的期望值。
•第三阶段(现代性阶段)–社会动员:程度高–政治参与:程度高,但觉悟也高–政治制度化:政治制度化程度高,行为得到了规范–贫富差距缩小,动乱因素减少二合法性的权威与权威的合法性权力与权威的定义•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四个经典定义•托马斯·霍布斯:权力是―获得未来任何明显利益的当前手段‖。
Thomas Hobbes, Leviathan, Bobbs-Merrill, 1958, p.71.•伯特兰·罗素:权力是―预期效果的产生‖。
Bertrand Russell, Power: A New Social Analysis, London, 1938, p.25.•马克斯·韦伯:“权力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
”《经济与社会》,第81页。
•丹尼斯·朗:―权力是某些人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
‖丹尼斯·朗:《权力论》(Dennis Wrong,Power:Its Bases and Uses),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页。
权力的五个相关问题•有意性;•有效性;•潜在性,即拥有权力与行使权力的区别;•单向性即非对称性;平衡性,即如何使权力平衡的各种办法或手段,如分散其权力等;•权力的效果的性质问题,即权力持有者用各种手段来争取一种效果,使对象口服\心服\行动上服从)权力或权威的三个特性• 广延性:指遵从掌权者命令的B(权力对象)数量很多;• 综合性:指A(掌权者)能够调动B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很多:• 强度:指A的命令能够推行很远而不影响遵从。
权力关系的极限•权力关系的较大广延性给它的综合性和强度设置了极限:• 权力对象数量越大,监视他们一切活动的困难就越大;• 权力对象数量越大,为控制他们所需要的指挥链就越长,越分散,并造成新的下级权力中心,这种权力中心可能挑动斗争,坐享渔利,成为反对完整权力掌权者的中心;• 权力对象的数量越大,他们对掌权者的态度差异的可能性也越大;而掌权者不可能以同等的综合性和强大对他们行使权力。
权威的种类•强制权威、诱导权威、合法权威、合格权威、个人权威。
•1) 强制性权威:A必须使B确信A具有对B使用武力的能力和愿望(警棍、手枪、核武器);•2) 诱导性权威:以积极制裁而不是消极制裁来威胁,使权力对象服从;靠奖励而不是靠剥夺或威胁达到遵从命令的目的(经济关系:一方比另一方控制更多的物质资源;雇主对雇员的固定报酬);•3) 合法性权威:一种权威关系,其中掌权者拥有公认的发布命令权利,而权力对象有公认的服从义务。
•4) 合格性权威:一种权威关系,其中对象服从权威的指令是由于信任权威有卓越的才能或专门知识去决定何种行动能最好地服务于对象的利益与目标(非典,GRE考试辅导,医生对病人的忠告)。
5)个人权威:对象出于愿意讨好或效劳另一人的服从,仅仅是由于后者的人品。
它源于对象对独特的个人品质的感觉和评价而不是掌权者的强制,奖励或提供专家咨询的资源,对象的屈从,完全是自愿的(CHARISMA)。
权威与合法性•首先,权威与权威主义是有所区别的。
权威并不等于权威主义。
•权威:―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
‖在政治哲学和社会科学中有很多不同的用法,有时和权力(POWER),势力(INFLUENCE)和领导(LEADERSHIP)等概念相关联;有时和合法性(LEGITIMACY),权能(COMPETENCE)和认可(RECOGNITION)等概念相联系。
•丹尼斯·朗:―权威是成功的命令或嘱咐。
‖权威的必要条件•命令与服从是权威的必要条件,不管命令的对象遵从的原因是基于他感觉到的权威行使者的资源、品质、地位、还是声誉。
什么是合法性•哈贝马斯:一个政治秩序被人民认可的价值。
即人民认为这一政治秩序是好的,可以接受的,有其存在的价值,国家政权要稳定,必须确定其合法性。
从―合法性‖这一术语本身存在的意义来看,一个政府或者统治者具有合法性,其主要含义是指这个政府或统治者能够对民众进行有效的,持久和稳定的统治。
从遵守世俗法律的角度来看,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法律的制定者是谁,反映的是谁的意志。
三种合法性的权威韦伯将历史上合法的权威分为三类:•传统型(TRADITIONAL),•神魅型(CHARISMATIC)•法理型(LEGAL-RATIONAL)传统型权威•传统型权威是指―建立在一般的相信历来适用的传统的神圣性和由传统授命实施权威统治的统治者的合法性之上‖,与中国的法统相似。
•―如果一种统治的合法性建立在遗传下来的(‗历来就存在的‘)制度和统治权力的神圣的基础之上,并且也被相信是这样的,那么这种统治就是传统性的,统治者(或者若干统治者)是依照传统遗传下来的规则确定的,对他们的服从是由于传统赋予他们的固有尊严。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商务,1997年,第251-52页神魅性权威•神魅型的合法统治是―建立非凡的献身于一个人以及由他所默示和创立的制度神圣性,或者英雄气概,或者楷模样板之上‖,此词原是一个宗教用语,―上帝所特别赐予的天才‖,韦伯用此词于先知、救世主、英雄等类型的领袖以及起义式革命领袖所具有的特点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