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常见传染病

合集下载

第三章 预防医学

第三章 预防医学

第三章预防医学基础知识【单选题】1. 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是:A.个体B.健康的人C.确定的群体D.个体及确定的群体E.健康人群、亚健康群人以及慢性疾病的患者【答案】D。

【解析】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是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在课本第44页第一段!2预防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A.动物B.人群C.患者D.个体E.以上均错【答案】B【解析】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研究对象为人群。

故选择B项。

3.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A.临床医学具有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B.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C.更重视保障和促进人群健康D.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E.预防医学更重视保障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社会性措施【答案】A。

【解析】预防医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②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重点研究健康影响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预防的有效手段和效益;③采取的对策既有针对个体预防疾病的干预,更重视保障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社会性措施。

在课本第44页预防医学的特点!4.最重要的大气污染来源是:A.烹调油烟B.烟草烟气C.工业生产燃料燃烧D.汽车尾气E.生活垃圾【答案】C。

【解析】工业生产中燃料如煤炭和石油的燃烧是最重要的大气污染来源。

在课本第47页第一段!5.关于三级预防说法错误的是:A.公众体育场所的修建是第一级预防措施B.对于传染病来说,第二级预防需要“五早"C.任何疾病,无论致病因子是否明确,都应强调第三级预防D.有些危险因素的控制既可能是第一级预防,也可能是第二级、第三级预防E.对疾病的筛查属于二级预防【答案】C。

【解析】任何疾病,无论治病因子是否明确,都应该强调一级预防,在疾病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也叫根本性预防。

传染病预防医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预防医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预防医学知识点总结在当今世界,传染病是一个常常被提及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变得越来越快。

而预防传染病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通过传染病预防医学的知识来增强自我防护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一些重要的传染病预防医学知识点,并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

首先,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非常重要的。

传染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以及食物和水源传播等。

对于防控传染病,我们应该重视这些传播途径,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比如,在空气传播的情况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使用空气净化器等方法可以有效减少疾病传播的机会。

其次,预防传染病非常依赖于个体的卫生习惯。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之一。

比如,常洗手是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之一。

经常使用肥皂洗手可以有效清除手上的细菌和病毒,降低患病的风险。

此外,还应该注意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直接用手捂住口鼻,以免将病毒通过手传播给他人。

另外,疫苗接种也是非常重要的传染病预防措施之一。

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一些传染病的发生。

通过接种疫苗,我们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对疾病的防御能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疫苗接种程序可以提供个体全方位的保护,减少感染传染病的可能性。

接种疫苗是一种个人和社会责任,只有通过普及疫苗接种,才能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此外,对于特定传染病的防控,我们还需要了解其病因以及相关的预防措施。

以流感为例,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季节性疾病。

为了避免流感的发生和传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预防。

首先,可以接种流感疫苗,这样可以让自己对病毒产生免疫力,减少感染的机会。

其次,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规律锻炼、合理作息和饮食等,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此外,我们还需要特别注重动物传播的传染病。

动物传播的传染病在近几年来不断增加,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传染病预防医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预防医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预防医学知识点总结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传播给人类或动物并引起相应的感染的一种疾病。

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预防传染病的核心在于医学知识。

现将传染病预防医学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认识和预防传染病。

一、传染病的类型1. 按传播方式分类传染病可根据其传播方式分为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粪口传播等多种类型。

不同的传播方式对应不同的预防措施。

2. 按病原体分类传染病可以根据其病原体的不同进行分类,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不同的病原体对应着不同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3. 常见传染病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流感、麻疹、肺结核、霍乱、白喉、疟疾、登革热等。

对于这些常见传染病,我们应该了解其病因、传播方式、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 个人卫生习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包括勤洗手、保持整洁、经常通风、合理饮食等。

2. 接种疫苗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在流行病高发期或特殊旅行前要及时接种相应的疫苗。

3. 防护措施在接触传染源时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口罩、手套、防护眼镜等,避免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或排泄物。

4. 隔离措施对于疑似或确诊的传染病患者要及时隔离,以防止疾病的扩散。

5. 环境卫生维护良好的环境卫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包括饮水卫生、食品安全、垃圾处理等。

6. 健康教育对于不同的传染病要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普及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卫生水平。

三、传染病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对于不同类型的传染病,需要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等。

2. 适当休息对于传染病患者要适当休息、饮食清淡,避免过度劳累或过度疲劳。

3. 病人管理对于传染病患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包括隔离治疗、密切监测病情等。

4. 加强营养传染病患者要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有利于康复。

传染病重点

传染病重点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4~46日,一般为7~14日,以2周多见
三大主征:发热,出血、肾脏损害
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1、发热期
(1)发热;
起病急骤,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3~7日,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2)全身中毒症状;
①“三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 和全身酸痛、疲惫
(4)暴发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
4.有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传染病临床特点:
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1)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艾滋病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病毒存在于血液及各种体液(如精液、子宫阴道分泌物、唾液、泪水、乳汁和尿液)中,均具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1.性接触 2.通过血液传播 3.母婴传播 4.其它途径:医护人员护理艾滋病人时,被含血针头刺伤或污染破损皮肤传染,但仅占1%。应用病毒携带者的器官移植或人工受精亦可传染。密切的生活接触亦有传播可能。
②复发: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③后遗症:指某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的情形。多见于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1)发热:(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五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减息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大一预防医学知识点

大一预防医学知识点

大一预防医学知识点预防医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通过健康教育、疾病控制和保健干预等手段,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作为医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点,对我们将来的医学实践和疾病防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大一学生应掌握的预防医学知识点。

1.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传染病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了解一些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对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非常重要。

例如,预防感冒应勤洗手、避免与病人密切接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预防痢疾应注意饮食卫生、生饮水消毒等。

通过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2. 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健康饮食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大一的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往往面临着各种诱惑,如快餐、零食等高糖高脂食物的诱惑。

然而,过多的摄入这些食物会导致肥胖、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的发生。

因此,大一学生应该学会健康饮食的原则,如合理摄入各种营养素、多吃水果蔬菜、少食高糖高脂食物等。

3. 定期体检与健康监测定期体检是个人健康管理的重要方面。

大一学生往往由于学业繁忙而忽视了自身的健康状况。

然而,定期体检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有助于避免疾病的发生和进一步恶化。

此外,定期的健康监测,如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糖等指标,也有助于了解自己的健康水平。

4. 心理健康的保护大一学生面临着新环境、新挑战,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大一学生应学会正确应对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定期与朋友聚会、参加体育运动等。

此外,如果自己出现了心理问题,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

5. 预防意外伤害的常识在日常生活中,意外伤害时有发生。

了解一些预防意外伤害的常识非常重要。

例如,行走时注意绕过积水、拖鞋、地面杂物等,避免摔倒;乘坐交通工具时系好安全带;避免从高处跳下等。

通过正确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意外伤害的风险。

总结:作为大一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预防医学知识点对自身的健康和未来的医学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预防医学(二)第十一章 传染病防制

预防医学(二)第十一章 传染病防制

第二节 常见传染病
• (三)乙型肝炎 • 1.病原学 • HBeAg 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 抗--HBc IgM型抗-HBc存在于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 期;IgG型抗-HBc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 2.流行过程 • (1)传染源 • 乙肝病人和HBsAg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血液传染性最强, 精液、阴道分泌物和唾液次之
第二节 常见传染病
• (一)流行性感冒 • 2.流行特征 • (3)流行分布 • ①时间分布:季节性(温带、寒温带一般在春季;热带、 亚热带一般在夏季);周期性(甲型较明显);长期变异(抗原 变异);爆发(传染性较强) • ②人群分布:主要受人群免疫水平和接触机会影响。如:615岁最高等 • ③地区分布:通常是先城市后农村、先平原后山区、言沿 通线传播
第一节 概述
• 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 (2)传播途径 •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 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 常见的传播途径 • ①经空气传播(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经飞沫、 飞沫核和尘埃3种 • 经飞沫传播:脑膜炎球菌、流感病毒、百日咳杆菌 • 经飞沫核传播:气溶胶形式,结核杆菌 • 经尘埃传播:结核杆菌、炭疽杆菌芽孢
第二节 常见传染病
• (三)乙型肝炎 • 2.流行过程 • (1)传染源 • ①病人:潜伏期、急性期和慢性活动期均有传染性,无黄 疸型比黄疸型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 • ②HBsAg携带者(最主要传染源):是指HBsAg阳性、无 临床表现、肝功能正常、经半年随访无变化者。尤其HBsAg和 HBeAg双阳性孕妇是更重要的传染源 • (2)传播途径 • 主要经血传播、垂直传播(妊娠、分娩、产后传播)、性 传播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预防医学:传染病分类

预防医学:传染病分类

预防医学:传染病分类
在传染病流行病中提到传染病的分类,在预防医学事业单位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而且在其他专业的考试中也会出现,常以客观题形式存在,问法也很简单,虽然传染病有很多种,但是考试中只要掌握重要的就可以选出答案。

一般题目关于分类会有两种问法,问属于甲类传染病的是,或者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是。

传染病现在已经有了新的分类,但是很多地区还没改过来。

传染病共分为3类,甲类、乙类和丙类。

下面介绍重要的传染病。

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病种: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炭疽中的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包含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斑疹伤寒、黑热病、
包虫病、丝虫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医务人员发现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传染病后,要在2小时内进行报告,对于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则要求诊断后24小时内进行报告。

考生在记忆时,可只记忆甲类的两种以及属于乙类甲管的三种疾病即可。

常见题型如下:
属于甲类法定传染病的是( )
A.鼠疫、炭疽
B.霍乱、炭疽
C.鼠疫、霍乱
D.鼠疫、艾滋病
E.非典型肺炎、炭疽
【答案】C。

解析: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预防医学:传染病的必备考点

预防医学:传染病的必备考点

预防医学:传染病的必备考点必备考点1:传染病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9种。

1.甲类2种,包括: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百日咳、白喉、新生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办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3.丙类传染病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

必备考点1:病毒性肝炎各型肝炎的流行环节必备考点3:艾滋病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原则是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传播途径(1)性接触传播(主要传播途径)。

(2)注射途径传播(血液)。

(3)母婴传播。

(4)其他途径:包括器官移植,人工受精等。

医护人员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及破损皮肤受污染等。

【练习题】1.甲类传染病包括( )。

A.鼠疫B.麻风病C.炭疽D.白喉E.疟疾1.【答案】A。

解析: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其中白喉、炭疽、疟疾属于乙类传染病,麻风病属于丙类传染病。

2.甲型肝炎传染的主要途径是( )。

A.呼吸道传播B.粪-口途径传播C.虫媒传播D.密切接触传播E血液传播2.【答案】B。

解析:甲型肝炎传染的主要途径为粪-口途径。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

A.性传播疾病B.血液传播C.母婴传播D.人工授精E.亲吻3.【答案】E。

解析:传播途径: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5/2020
10
预防
• 1.疫情监测
• 2.隔离:一周左右(病人症状消 失)
• 3.消毒:醋熏空气、漂白粉
• 4.疫苗预防(注射流感疫苗)
• 5.药物预防(板蓝根、午时茶、
感冒灵、莲花清瘟胶囊、金刚烷
胺、奥司他韦)
7/5/2020
11
二、细菌性痢疾
7/5/2020
12
流行病学
• 病原体:痢疾杆菌 • 传染源:病人、带菌者 • 传播途径:
• 传染源: 人类为唯一自然宿主。
• 传播途径和方式:
• 1. 主要经呼吸道传
• 2. 密切接触者也可经污染的手传播。
• 3.传染期:一般为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 日,有潜伏期第7日起已具传染性,但以 潜伏期末到出疹后1、2日传染性最强。 患者若并发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 后10日。
(3) 中毒型
• 儿童多见 • 起病急、发病快、病势凶险 • 高热(个别可无发热),反复惊厥,
迅速发生休克、昏迷、呼吸衰竭。
• 胃肠道症状反而轻 • 分型:休克型、脑型、混合型
7/5/2020
15
2. 慢性菌痢:
急性菌痢病程在2个月以上者。 • (1)慢性迁延型 • (2)急性发作型 • (3)慢性隐匿型
7/5/2020
25
养 成 良 好 的 洗手 习 惯
7/5/2020
26
蔬菜瓜果要净泡洗净
7/5/2020
27
隔餐隔夜食物要回锅煮透
7/5/2020
28
三要三不要 不 要 把 冰 箱 当“保 险 箱”
• 三 要: 生食、熟食要 分开; 药品、食品要 分开; 生、熟刀砧板 要分开。
7/5/2020
7/5/2020
16
三、细菌性食物中毒
7/5/2020
17
• 定义:
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 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

分型:
胃肠型食物中毒
神经型食物中毒
7/5/2020
18
7/5/2020
19
胃肠型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
• 病原体:沙门菌属、副溶血性弧菌、大 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可出现心律失常,劳力性呼吸困难,心衰 等表现。 • Reye’综合症:脑水肿和肝功能障碍表现, 与服用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有关。
7/5/2020
9
化验检查
•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 • 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 • 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相对增加,
上述血象在发病最初数日即出现,持续 10~15天,合并细菌感染时,则中性粒细胞 增多。
• 三不要: 不要购买过期食 品; 不要食用变质食 品; 不要吃喝不洁食 品。
29
四、麻 疹
7/5/2020
30
定义
是由麻疹病毒感
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 染病,其传染性很强,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 道炎症、结合膜炎、麻 疹粘膜斑(koplik斑)及 全身斑丘疹为其临床特 征。
7/5/2020
31• 幼儿、老人多见 • 高热、剧烈咳嗽、咳血痰、呼吸急促,
双肺干湿啰音,5~10天内可以发生呼吸 循环衰竭。 4. 脑膜脑炎型流感 • 高热、脑水肿(呕吐、意识障碍、脑膜 刺激征、相对缓脉等) 5. 胃肠型流感 • 伴呕吐、腹泻
7/5/2020
8
并发症
• 中毒性休克 • 中毒性心肌炎:病变累及心肌、心包时,
传染病定义
由细菌、病毒、寄生虫 等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 性的疾病。
7/5/2020
1
:体内已有病原体孳生、繁 殖,并能向体外排出的人和动物。
包括: 1 病人(正在生病的有症状者) 2 病原携带者(目前还未生病的无症
状者) 3 患病或带菌的动物
7/5/2020
2
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受染体内排出后,再侵入 易感者机体所经过的途径 • 1 空气、飞沫、尘埃 • 2 水、食物 • 3 接触 • 4 生物媒介(虫、蚊、苍蝇) • 5 血液、体液、血制品 • 6 土壤
• 传染源:被细菌感染的人或动物 • 传播途径:
进食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
• 易感人群:普遍、可重复感染
• 季节:夏、秋
7/5/2020
20
流行特征
• 1. 发病突然,时间集中,潜伏期短。 • 2. 发病限于进食过同一种受污染食
物者,病情轻重与进食量有关。 • 3. 停止进食受污染食物,疫情便可
大流行,乙型每5~6年发生局部流行,丙型流 感则为散发。
7/5/2020
6
临床表现
• 潜伏期:数小时至4日,一般1-3日 1. 典型流感 • 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畏寒、高
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
• 伴或不伴咳嗽、流涕、咽痛、胸骨下烧 灼感。病程6~7天。
2.轻型流感 轻、中度发热,全身及呼吸道症状轻。
7/5/2020
3
保护易感人群
• 1.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 2.预防接种。 • 3.药物预防。
7/5/2020
4
一、 流行性感冒
7/5/2020
5
流行病学
• 病原体:流感病毒(甲、乙、丙三型) • 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者 • 传播途径:
主要:空气飞沫
次要:污染的手、日常用具接触
• 易感人群:普遍 • 季节:冬春季,甲流每10~15年可以引起世界
迅速控制。
7/5/2020
21
临床表现
• 腹痛 • 呕吐 • 腹泻
7/5/2020
22
神经型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
• 病原体:肉毒杆菌 • 传染源:被肉毒杆菌感染的人或动物 • 传播途径:进食被肉毒杆菌或其毒素污
染的食物。 • 季节:夏、秋
7/5/2020
23
临床表现
1. 潜伏期12-36小时,短至2小时,长至 10日。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
2. 起病突然,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 全身乏力、软弱、头痛、头晕、眩晕→ 视力模糊、复视、瞳孔散大、眼肌瘫痪 →吞咽、咀嚼、发音困难→呼吸困难, 四肢、躯干肌肉软弱无力
• 3. 体温正常,神志清楚,无或极轻胃肠 道症状
7/5/2020
24
俗 话 说:“ 病 从 口 入”,预 防食物中毒的关键在于把牢饮 食 关。搞 好 饮 食 卫 生,等 于 把 健 康 的 金 钥 匙 掌 握 在 您 自 己 手 中。
主要:消化道途径 次要:苍蝇污染食物 • 季节:夏、秋
7/5/2020
13
临床表现
• 潜伏期:数小时至7日,一般2-4日
1. 急性菌痢
(1)普通型
• 起病急
• 畏寒、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
• 里急后重 (2)轻型
• 全身症状不明显,腹痛、腹泻较轻,无 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
7/5/2020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