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汉语成语文化

汉语成语文化一、成语起源汉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汉语,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沉淀,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成语体系。
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卧薪尝胆”、“守株待兔”等,这些成语的来源与古代历史、寓言、传说、民间故事等密切相关。
二、成语结构汉语成语的结构通常由四个字组成,有时也会有五个字或更多字的成语。
成语的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富有表现力。
成语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起因、主体、行为和结果。
起因是成语的背景或原因,主体是成语中的主要人物或事物,行为是主体所进行的活动或行为,结果是行为所导致的结果或影响。
三、成语意义汉语成语的意义通常是通过比喻、象征、夸张等手法来表达的,因此理解成语的意义需要深入思考和理解。
成语的意义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
表面意义是成语的字面意思,而深层意义则是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四、成语分类汉语成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根据来源,成语可以分为历史故事类、寓言故事类、民间传说类等;根据结构,成语可以分为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等;根据意义,成语可以分为褒义词、贬义词等。
五、成语应用汉语成语在语言表达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它们可以用作比喻、形容、陈述等多种用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简洁。
同时,成语还可以用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如“画龙点睛”、“登峰造极”等。
六、成语文化价值汉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首先,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如“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其次,成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桃李满天下”、“文武之道”等;最后,成语还具有语言艺术价值,如“画蛇添足”、“神来之笔”等。
七、成语传承与发展为了传承和发展汉语成语文化,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成语的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成语;其次,加强对成语的研究和整理,挖掘更多的成语资源;最后,加强成语的应用和创新,让成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成语和注释

成语和注释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是汉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
成语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具有简洁、明了、形象、富有韵律美和文化内涵等特点,是中国语言和文化中的珍贵财富。
本文将从成语的定义、特点、分类、来源、注释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成语这一重要的语言符号。
一、成语的定义成语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具有特定的含义和用法。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固定短语,由于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内涵,被广泛地应用于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中,是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成语的特点1.简洁明了:成语的语言表达非常简洁,只用几个字就能表达出复杂的含义,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形象生动:成语的语言表达往往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进行的,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3.富有韵律美:成语的语言表达往往具有一定的韵律美,使人们感到愉悦。
4.文化内涵:成语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成语的分类成语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1.按照意义分类:成语可以按照它们所表达的意义进行分类,如动物成语、人物成语、自然现象成语、社会生活成语等。
2.按照来源分类:成语可以按照它们的来源进行分类,如古代文献成语、民间故事成语、历史典故成语等。
3.按照结构分类:成语可以按照它们的结构进行分类,如四字成语、六字成语、八字成语等。
4.按照用法分类:成语可以按照它们的用法进行分类,如谚语、俗语、歇后语等。
四、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来源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古代文献:中国古代文献中流传着大量的成语,如《论语》、《诗经》、《楚辞》等。
2.历史典故: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事件、人物和故事都成为了成语的来源,如“三顾茅庐”、“刻舟求剑”等。
3.民间故事:中国的民间故事中也出现了很多成语,如“卧薪尝胆”、“杀鸡取卵”等。
汉语成语教学的作用

汉语成语教学的作用
汉语成语教学的作用
一汉语成语,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
汉语成语是汉语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文化中地位十分重要。
它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体。
汉语成语包含的内容深厚,选择精当,蕴涵了诸多箴言、指导性规范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汉语成语在日常的文化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汉语学习的重点,掌握汉语成语对于掌握中国文化、领悟中国智慧至关重要。
二汉语成语教学的作用
1. 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念
汉语成语作为汉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符号,具有深远的智慧和文化底蕴,是展示中华文化的有效方式之一。
汉语成语教学应有选材、做到全面、系统、有机地渗透到每一课的教学当中,以期树立学生的正确的知识观念,使学生初步熟悉中华文化和汉语,激发学生学好汉语的兴趣和信心,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性。
2. 加深理解汉语
汉语成语不仅只是词汇,而是通过简洁的词汇,表达出更深层的意思。
这样一来,学生们在汉语成语学习当中就可以掌握更多的汉语,理解更多的词汇,从而更好地理解汉语,提高汉语水平。
3. 提高表达能力
学习汉语成语能够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句的能力,学习汉语成语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丰富的汉语句子,可以熟练掌握运用汉语成语,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总结
汉语成语是汉语的精华,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汉语成语有着重要的语言学习价值,熟悉汉语成语,有助于掌握中国文化,让人更好地理解汉语,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因此,正确步骤地指导汉语成语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汉语水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功。
传统文化 成语

传统文化成语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成语更是传承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通过简练的语言形式,传递出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下面,我将列举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成语,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一、举世闻名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个事物或人物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声誉远扬。
例如,中国的长城就是举世闻名的建筑物之一,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二、安居乐业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生活在安定和幸福的环境中,过着愉快而充实的生活。
在古代社会,人们追求的就是安居乐业的生活。
三、风和日丽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美好景象。
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们的心情愉快、无忧无虑。
四、百花齐放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各种各样的花朵同时开放,形成绚丽多彩的景象。
它也可以用来形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才齐聚,共同进步。
五、井井有条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做事有条不紊,有计划地进行。
六、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形容人们在失败之后,思考错误原因,从而重新奋发努力。
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们经历艰难困苦,最终取得成功。
七、弄瓦之喜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形容人们对于小事情的过分喜欢和庆祝。
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对于微不足道的小事情过分计较。
八、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形容人们不努力工作,只是等待机会来临,希望能够轻松获得成功。
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们追求不切实际的幸福。
九、日理万机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的工作繁忙,每天都要处理很多事务。
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们的能力强,能够同时处理很多事情。
十、心照不宣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心意相通,不需要通过言语来表达。
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们默契配合,不需要过多的沟通。
以上是我列举的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成语,它们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传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智慧的总结。
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些成语,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
小议传统文化中的汉语成语

小议传统文化中的汉语成语作者:魏永辉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9期内容摘要:汉语成语源远流长,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浓郁的文学色彩为一体,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本文拟从雄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佛、道三家为出发点,探讨汉语成语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认为汉语成语是儒佛道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
关键词:汉语成语传统文化儒佛道一、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水乳交融《现代汉语大词典》对成语的定义如下:“人们长期习用的结构定型的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或短句。
”成语是从我国古代的寓言、历史事件、诗文及当时的口语中产生的,经这长期的锤炼和演变而成形成的固定词组。
它言简意丰,寥寥数字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每条成语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语言与文化相伴相随,相互作用关系十分密切。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刑福义教授曾指出:“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好比镜子或影集,不同民族的语言反应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风貌;又如管道或轨道,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作用。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作为汉语词汇的精华——汉语成语则更生动、更深刻地再现出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
只要认真仔细的品味每条成语的含义,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汉语成语是儒佛道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儒、佛、道三教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现,汉语成语则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佛、道三教的一种载体。
在成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佛、道家对宇宙人生的独特见解及为人处事安易立命的哲学,从而能够体会到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缩影。
1.汉语成语在“儒家”方面的体现:汉语成语对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自西汉时大儒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之日开始;安邦定国、教化民众的统一思想传统被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形成了中国两千年以儒学为正统思想的局面。
成语的来源与用法

成语的来源与用法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具有固定的词序和概念,可以在短语中传达出丰富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语逐渐形成并进入日常使用,成为了中文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成语的来源以及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常见用法。
一、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它们通常源于古代的文献、传说、典故以及历史事件。
有些成语来自于古代的诗词,如“风花雪月”;有些则来自于历史故事,如“刻舟求剑”;还有些则与宗教、神话和哲学等领域有关,如“如鱼得水”。
此外,成语还可以由名人的言行、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等引发的典故衍生而来。
这些典故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最终形成了现今使用的成语。
二、成语的用法1. 修辞手法成语在修辞上被广泛应用。
通过使用成语,可以使语言更富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
例如,在叙述一个人的智慧时,可以使用成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来形容他的聪明才智。
通过运用成语,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有趣,增强阅读体验。
2. 语言衔接成语在语言衔接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用于衔接段落之间的关系,使文章更具连贯性和条理性。
比如,当我们阐述两个相对概念时,可以使用成语“有失必有得”来衔接这两个观点,使得文章结构更加紧凑,逻辑更加清晰。
3. 文化传承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成语也是对这一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通过使用成语,不仅可以有效地传达信息,还能够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成语是汉字文化的精髓,使用成语可以使文章更具文化内涵和意蕴。
4. 共同记忆成语作为一种共同的语言符号,具有广泛的传播和接受度。
成语的使用可以使交流更加顺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当我们在与他人交谈时,使用一些共同认可的成语可以使对方更易理解我们的观点,并在语境中产生共情。
结语成语作为中文表达的重要形式之一,无论在修辞手法、语言衔接、文化传承还是共同记忆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了解成语的来源和用法,可以使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加得心应手。
小议传统文化中的汉语成语

小议传统文化中的汉语成语作者:魏永辉来源:《文学教育》2012年第05期内容摘要:汉语成语源远流长,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浓郁的文学色彩为一体,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本文拟从雄据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佛、道三家为出发点,探讨汉语成语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认为汉语成语是儒佛道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
关键词:汉语成语传统文化儒佛道一.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水乳交融《现代汉语大词典》对成语的定义如下:“人们长期习用的结构定型的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或短句。
”成语是从我国古代的寓言、历史事件、诗文及当时的口语中产生的,经这长期的锤炼和演变而成形成的固定词组。
它言简意丰,寥寥数字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每条成语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语言与文化相伴相随,相互作用关系十分密切。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刑福义教授曾指出:“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好比镜子或影集,不同民族的语言反应和记录了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风貌;又如管道或轨道,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作用。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作为汉语词汇的精华———汉语成语则更生动、更深刻地再现出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
只要认真仔细的品味每条成语的含义,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汉语成语是儒佛道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儒、佛、道三教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现,汉语成语则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佛、道三教的一种载体。
在成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佛、道家对宇宙人生的独特见解及为人处事安易立命的哲学,从而能够体会到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缩影。
1.汉语成语在“儒家”方面的体现:汉语成语对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自西汉时大儒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之日开始;安邦定国、教化民众的统一思想传统被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形成了中国两千年以儒学为正统思想的局面。
成语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成语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成语是汉语中经典的语言形式之一,其历史渊源十分深厚,与中国的文化内涵不可分割。
接下来,我们将针对成语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进行探究。
1. 成语的历史渊源成语的历史渊源要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中,可以说是在古代汉族文化和民间语言交汇的基础上形成的。
成语中有很多词语都源自于古代的典籍,比如《论语》、《诗经》、《楚辞》等,这些典籍对成语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刚开始的时候,成语还没有像今天这么多,包含的内容也比较简单,常常用来描述某些事物的属性或者行为方式。
比如,“红颜薄命”就是形容美丽的女子常常因为外表过于出众而命运多舛。
随着社会的演变,人们对语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成语开始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对普通百姓来说成语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词汇,而是一种更具有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的语言形式。
在汉语中,成语被分为故事成语、传统成语和近代成语三类。
故事成语以故事开头,描述了某个人物的行为和命运。
传统成语通常是接在其他词语后面,用于强调这个词语所表达的含义,而近代成语则强调现代人所关心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人性的缺失等。
2. 成语的文化内涵成语的文化内涵是其永恒的魅力所在。
成语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可以体现出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态度和价值观。
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说过:“薄幸阿呆,不值一提,诚有些怕你以后得了我的病绿了心里,跑去吃人也说不定。
”这个成语“薄幸阿呆”就体现了她对于这种行为的鄙视和反感,表达了自己对精神自由和个人尊严的关注。
此外,成语也表现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和世界观。
比如“人云亦云”,“马马虎虎”等成语都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和处事态度。
这些成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也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成语还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特点。
比如“不情之请”和“不理睬”都反映了中国人内向、含蓄的性格;“螳臂当车”和“锦上添花”则是表现了中国文化中“讲究实效”的特色,喜欢以小博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2009-12-18 16:58:46|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极富于生命力的成语,就象语言中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语的形式,二是成语的内容。
从形式上看,以四字格为主的外在形式,以单音词为主的构词成分,追求平仄和谐的音韵搭配,各成分之间讲究对称的内在关系以及大量使用表示虚指的数词等等,这些形式上的特点就像一个个文化的符号,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汉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反映了汉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内容上看,汉语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全面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
通过汉语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宗教历史到文学艺术、宫室建筑、饮食起居;从政治军事、道德伦理、思想观念到典章制度、礼俗礼仪、服饰乐律等。
可以这样说,汉语成语就是一个向我们展示传统文化精华的窗口和平台。
下面举例说明汉语成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成语与服饰文化。
在中国古代社会,服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凤冠霞帔”、“珠围翠绕”是帝王妃嫔和贵族妇女的打扮,普通的劳动妇女就只能是“荆钗布裙”;“顶冠束带”、“象简乌纱”是朝庭命官的穿戴,“冬裘夏葛”、“绫罗绸缎”是有钱人的穿戴,普通老百姓要“方巾长袍”、“峨冠博带”则是不可能的,只能“短褐穿结”、“颠倒衣裳”;“褒衣博带”、“方巾阔服”是古代儒生的装束。
“凤冠霞帔”代表了古代贵妇人的高贵美丽,“峨冠博带”显示了古代士大夫的尊贵潇洒,“方巾阔服”表现了古代读书人的儒雅从容……遇到喜事要“披红挂彩”以示庆贺,遇到丧事则“披麻戴孝”以表哀痛。
在汉民族的历史上,颜色也扮演着尊卑不同的角色。
黄色是帝王之色,所以皇帝出的文告叫黄榜,穿的衣服叫黄袍;朱、紫、青、绿等都是等级不同的官阶之色,前两种颜色代表封建官僚中的最高层,因此用“被朱佩紫”、“大红大紫”等表示身居高官,地位显贵;后两种颜色是中下层官吏官服的颜色,象征地位低微,所以“白发青衫”代表的是官场失意之人;白是平民百姓的服饰之色,成语“白衣秀士”指尚未做官的读书人。
服装的色彩分明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从古代在服饰上种种严格的规定可以看出,服饰是古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志趣节操、思想情感等的外在表现,所以汉语中与服饰有关的成语数目众多也就不足为怪了。
2、成语与建筑文化。
和建筑有关的成语很多,如: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古色古香鳞次栉比金碧辉煌高楼大厦青瓦白墙亭台楼阁舞榭歌楼钩心斗角祸起萧墙登堂入室雕梁画栋曲径通幽金城汤池碧瓦朱甍雕栏玉砌琼楼玉宇蓬门荜户层台累榭这些成语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建筑极具民族文化特色。
如:“雕梁画栋”指有雕刻和彩绘装饰的栋梁,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
元·郑廷玉《看钱奴》的第三折说:“这的是雕梁画栋圣祠堂。
”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里写到:“正面五间上房,皆是~,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鹉画眉等雀儿。
”中国古代的楼台宫室建筑,内外的装饰上追求华丽美观,富丽堂皇。
栋梁上精美的雕刻和华丽的彩绘,不仅突出地表现了古人在建筑设计上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等级机制度和经济地位上的鲜明不同。
再如,“高楼大厦”指高大豪华的房屋建筑。
在这些建筑中,古代宫室殿堂的高大豪华是无与伦比的。
西汉初年,萧何主持修建未央宫时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无以重威。
”可见,规模宏大的宫殿楼台已不仅仅是可供居住、观赏的建筑,也可以作为巩固政权的一种工具,宣示权力的一个象征。
因此,历代帝王都重视都城和宫殿建筑,从而形成了一种传统。
又如“登堂入室”:《论语·先进》篇里孔子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意思是:“子由么,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先入门,再升堂,最后入室,这是古代房屋的格局,这种格局是建立在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纲常伦理和道德准则之上的。
后来“登堂入室”转义表示做学问的几个阶段,比喻在学问或技艺上有一定的造诣。
“曲径通幽”:中国古代的园林大都是封闭式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
除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不大。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呢?“曲径通幽”就是一个高明的美学标准。
它强调幽深曲折以通佳境,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
例如,苏州园林里,常用假山、小院、漏窗、流水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沿着小道,几经曲折,才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
透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寻觅到诸如社会制度、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民族传统文化的踪影,把握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
3、成语里的山水自然。
成语里有关山水自然的成语数不胜数:水天一色、水光接天、郁郁葱葱、扪参历井、湖光山色、江山如画、春寒料峭、风刀霜剑、风雨凄凄、寒蝉凄切、凄风苦雨、天寒地冻、傲霜斗雪、傲雪凌霜、秋高气爽、一叶知秋、红衰翠减、雨后春笋、花香鸟语、雨后春笋、流水落花、柳暗花明、满园春色、峰回路转、扪参历井、飞珠溅玉等。
这些成语或表达对美好的山川大地的热情讴歌,如“水天一色”、“江山如画”;或表达对险恶的山水自然的由衷敬畏,如“凄风苦雨”、“扪参历井”;或抒发来自山水的独特感悟,如“一叶知秋”、“柳暗花明”;或赞扬源于自然的精神气节,如“傲霜斗雪”、“傲然屹立”等。
通过这类成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在探索自然,战胜困难的过程中那细腻的情怀,勇毅的精神,高尚的情操。
而这些正是构成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基本元素。
4、成语与文学艺术。
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等都是汉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汉语言中有大量反映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成语,从中可以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它们的基本面貌。
比如,“尺幅千里”形容图画或诗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却极其丰富,意境非常深远,其原来的意思是专指绘画时用咫尺的篇幅画出辽阔千里的景象;“烘云托月”比喻艺术或文学作品中从侧面加以点染或描写,从而衬托主要事物的一种表现手法,原指作画时通过渲染云彩来衬托月亮的一种技法;“郊寒岛瘦”用来概括诗文孤峭奇峻的意境与风格,原指唐代诗人贾岛、孟郊的诗歌意境、风格清峭瘦硬;“粉墨登场”现在用来比喻坏人经过一番乔装打扮后登上政治舞台,原指传统戏曲中演员施粉用墨,化妆好后登台表演汉语中不少成语是反映书法艺术的,如:“龙飞凤舞”、“剑拔弩张”、“铁画银钩”、“柳骨颜筋”、“信笔涂鸦”、“入木三分”等。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功力深厚。
相传晋王羲之书祝板,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语见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
后来也用来比喻描写、议论十分深刻。
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在汉语成语中也有十分丰富的表现。
例如,从“丝竹管弦”、“钟鼓齐鸣”等成语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乐器制作材料以及不同种类;从“黄钟大吕”、“引商刻羽”等成语中,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特有的十二音律和由此形成的宫调理论;从“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成语中,可以了解我国古曲的曲目。
“大音希声”、“弦外之音”等成语反映了古人对音乐境界的审美追求与独特感受;“琴瑟相调”、“琴心剑胆”等成语则表反映了我国古人因音乐而产生的情感价值观。
黄钟是我国古代的打击乐器,多为庙堂所用,“瓦釜”是用黏土烧制的锅,多为民间所用。
因此成语“黄钟瓦釜”比喻艺术性较高或较低的文学作品;“黄钟毁弃”比喻贤才不用;“瓦釜雷鸣”比喻庸人占据高位、煊赫一时;“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文辞庄严、高妙,气势宏大。
5、成语中的爱情、婚姻。
汉语中关于爱情、婚姻的成语有很多,如“情窦初开”、“一见钟情”、“情有独钟”、“浓情蜜意”、“比翼双飞”、“白头相守”、“秦晋之好”“花好月圆”、“山盟海誓”、“天荒地老”、“海枯石烂”、“天长地久”、“百年好合”、“相濡以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郎才女貌”、“夫唱妇随”、“永结连理”、“伉俪情深”、“纸短情长”、“”甘棠之爱、“”心有灵犀、“魂牵梦萦”、“”青梅竹马、“”月下老人、“比翼双飞”、“劳燕分飞”、“燕(宴)尔新婚”、“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乱点鸳鸯”、“棒打鸳鸯”、“鸿雁传书”、“雁杳鱼沉”等等。
这数目众多的成语中,有的描写青年男女热恋时的甜蜜与美好,如“一见钟情”、“浓情蜜意”、“山盟海誓”等;有的描写步入婚姻殿堂后夫妻生活的幸福与美满,如“伉俪情深”、“相敬如宾”、“夫唱妇随”等;有的描写离别后的思念及痛苦,如“纸短情长”、“雁杳鱼沉”、“魂牵梦萦”等;。
唐李商隐《无题》诗曰:“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人们取“心有灵犀”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现多用它比喻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秦晋之好”指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
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约”等。
今天泛指两家联姻,但如果考察它的来源,就会发现,这个成语所反映的远不是婚姻关系那么简单,而是带有复杂的历史背景与政治目的。
“月下老人”的由来,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唐代有一位少年叫韦固,一天晚上,他见一位老人背着个锦囊在月下看书,问他是什么书,答是婚姻簿子。
又问锦囊中装的是什么,老人微笑着说是红绳子。
韦固又问:红绳子何用?老人告诉韦固,这是用来系夫妇之足的,即使是仇敌之家,贫贱之隔,天涯之别,此绳一系则好和美满,终身不违。
以后,民间就把“月下老人”当成司婚之神来膜拜。
民间有个歇后语叫“月下老人绣鸳鸯——穿针引线”,指的就是月老为媒的意思。
当然,月下老人不仅穿针引线做好事,“乱点鸳鸯”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的。
6、成语中的学习精神。
汉语成语中有许多与学习有关的成语,如“尊师重道”、“发愤忘食”、“金榜题名”、“学而优则仕”、“程门立雪”、“焚膏继晷”、“皓首穷经”、“黄卷青灯”、“凿壁偷光”、“磨穿铁砚”、“囊莹映雪”“韦编三绝”、“悬梁刺骨”、“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学相长”等等。
有的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有的是学习方法的介绍,有的是学习态度的告戒,有的是学习精神的弘扬,有的侧重于对学生的谆谆教诲,有的侧重于对教师的诚恳慰勉。
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言以其珍贵的精神营养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例如,“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