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淮上与友人别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淮上与友人别古诗翻译

淮上与友人别古诗翻译

淮上与友人别古诗翻译
《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及翻译,《淮上与友人别》全文及译文,想要了解《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淮上与友人别》翻译的同学千万不要错过哟!如果对你有所帮助,欢迎收藏分享!上学霸网找文言文大全,更简单!
淮上与友人别
《淮上与友人别》唐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注释

①淮(huái):淮河。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xiāng):潇水和湘水,流经今湖南境内。

秦:今陕西境内。

《淮上与友人别》翻译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离别古诗郑谷《淮上与友人别》赏析

离别古诗郑谷《淮上与友人别》赏析

离别古诗郑谷《淮上与友人别》赏析郑谷是南朝陈梁时期的一位声名显赫的文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表达了他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淮上与友人别》是郑谷描写离别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对江水的描绘,表达了他与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

本赏析将从诗歌结构、意象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对该诗进行解读。

首先,这首诗的结构非常简洁明了,整篇诗由四个绝句组成,每两个绝句可以看作是一个小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诗的第一句“淮上冉冉卧轻波”,写出了淮河平静的景象,同时“冉冉”使人感到河水的缓慢流动,给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感觉。

而第二句“轻波冉冉已阻通”,则描写了芦苇席卷的情景,表现了繁茂的芦苇对江水的遮挡,让人有种别样的视觉冲击感。

第三、四句分别写到“别离多。

”和“无情岁月太匆匆。

”,以此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离别之情,以及在流逝的岁月中,分别带来的无尽感伤。

其次,诗中的意象深入人心,对离别的伤感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首先是“淮水”,作为南方的一条重要河流,象征着离别之地。

作家运用“冉冉”这一形容词,赋予江水一种缓慢而舒缓的感觉,让人感受到温暖与舒服。

其次是“轻波”,形容江水轻轻地波动,带来一种安宁的感受。

再者是“芦苇”,芦苇这一植物是江河湖泊中广泛分布的物种,它的纷繁杂乱的风姿与众多友人之间的相见和分别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更加突显了离别的忧伤之情。

最后是“无情岁月”,岁月无情地流逝,让人感受到离别的无尽之感。

最后,郑谷通过以上的意象描写,表达出深深的思念与伤感的情感,展现了他对离别的深切留恋之情。

通过描写江水的冉冉流动、芦苇的飘摇搅乱,寄托了人们离别的情感。

通过无情的岁月,表达了人们在离别中感受到的失落和无奈。

整首诗以离别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将人物内心的情感表露无遗,以“别离多”,“无情岁月”为结尾,加深了整首诗的离情别绪。

综上所述,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是一首表达了离别的安静之歌。

通过对淮河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翻译译文

《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翻译译文

《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翻译译文《《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翻译译文《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翻译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①淮(huái):淮河。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__āo__āng):潇水和湘水,流经今湖南境内。

秦:今陕西境内。

翻译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2、张大复《别水仙花说》原文及翻译译文张大复《别水仙花说》原文及翻译别水仙花说(明)张大复①每冬初,必购一本着斋中,辄低回留之不忍去。

今年练水李子遗我数茎,花繁叶硕,特设一静几病榻上,同卧坐者几两月。

一夕,长风烈烈,雁声嘹嘹,两足如卧冰上,亟起视之,袅然相视而笑,心怜之,因移置帷中,让以茶筥①,旦起相视,更相怜也。

②顾虞美人叶不敌花,断肠草不耐秋冷,夫至于水仙花无上矣。

叶如剑,茎如兰,房如黄冠,根如夜合。

绿如芭蕉,然沉郁,白如轻罗,然芬泽;香如腊梅而温,如芙蓉而冽。

宜冉冉风,宜溶溶月,宜睡室,宜净榻,宜咏,宜觞,亭亭叶表,森森华外,其神浮昱②而不定,絪缊③而自如。

③童子弗戒,一枝流落他所,至今为恨。

距李子之相遗,今五十日矣,而色泽黯然,神情怆悴,予心悲焉,煮茶而送之。

夫水之于五行,最无滓矣,又加仙焉,不亦是乎!【注释】①筥(jǔ):盛器笼。

②浮昱:浮光溢彩。

③絪缊(yīnyūn):同“氤氲”。

形容香气四溢。

翻译:解析《别水仙花说》明显表现了生命意识,生活是生活的基础。

在《别水仙花说》里,作者张大复首先表现自己对水仙的真挚感情,真可谓是童心未泯、憨态可掬:每冬初,必购一本着斋中,辄低回留之不忍去。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及赏析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及赏析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试题]1.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①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②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

③“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

④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2.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晚亭”有何作用?[参考答案]1.④(是握别诗)2.“风笛”与“离亭”具有特殊的意蕴(或“是象征别离的意象”),能烘托诗人别离的愁情。

[注释]①淮(huái):扬州。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⑤杨花:柳絮。

⑥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⑦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⑧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参考译文]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赏析]这首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悦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淮上与友人别翻译

淮上与友人别翻译

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翻译: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淮上与友人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淮上与友人别》原文、翻译及赏析

《淮上与友人别》原文、翻译及赏析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这首七绝《淮上与友人别》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淮上与友人别》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淮上与友人别唐代: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译文扬子江边杨柳青青春意正浓,漫天飞扬的杨花使渡江之人非常的愁烦。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渐渐染上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淮上与友人别》注释淮(huái)上:扬州。

淮:淮水。

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杨花:柳絮。

愁杀:愁绪满怀。

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淮上与友人别》赏析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扬子江边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前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难去。

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丽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两者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词语同音字(扬、杨)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和伤感。

初中语文 文言文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文言文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原文和译文(含赏析)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①淮(huái):淮河。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离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④潇湘(xiāo xiāng):潇水和湘水,流经今湖南境内。

秦:今陕西境内。

翻译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赏析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

淮上与友人别_淮上与友人别的赏析及诗意

淮上与友人别_淮上与友人别的赏析及诗意

淮上与友人别_淮上与友人别的赏析及诗意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

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

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

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

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本诗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原文:《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淮(huái)上:扬州。

淮:淮水。

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杨花:柳絮。

愁杀:愁绪满怀。

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

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诗意:扬子江边杨柳青青春意正浓,漫天飞扬的杨花使渡江之人非常的愁烦。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渐渐染上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赏析: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这首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扬子江边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前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难去。

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丽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两者和谐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淮上与友人别翻译赏析
《淮上与友人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郑谷。

其古诗全文如下: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前言】
《淮上与友人别》是晚唐时期诗人郑谷创作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使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得到充分地表达。

【注释】
①淮上:扬州。

淮:淮水。

②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③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④杨花:柳絮。

⑤愁杀:愁绪满怀。

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

⑥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⑦离亭:驿亭。

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

⑧潇湘:指今湖南一带。

⑨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在今陕西境内。

【翻译】
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鉴赏】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悦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言绝句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
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

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
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吾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三、四两句,从江头景
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

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
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

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吧。

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

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

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

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

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

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

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

“君”“我”对举,“向”字重叠,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