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核辐射监规定(GB1237990)

环境核辐射监规定(GB1237990)
环境核辐射监规定(GB1237990)

环境核辐射监测规定(GB12379-90)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核辐射监测的一般性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的一切环境核辐射监测。

2 引用标准

GB 8703 辐射防护规定

3 术语

3.1 源项单位

从事伴有核辐射或放射性物质向环境中释放并且其辐射源的活度或放射性物质的操作量大于从事伴有核辐射或放射性物质向环境中释放并且其辐射源的活度或放射性物质的操作量大于GB 8703规定的豁免限值的一切单位。

3.2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

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家有关部门负责环境保护的行政监督管理部门。

3.3 核设施

从铀钍矿开采冶炼、核燃料元件制造、核能利用到核燃料后处理和放射性废物处置等所有必须考虑核安全和(或)辐射安全的核工程设施及高能加速器。

3.4 同位素应用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源进行科研。生产、医学检查、治疗以及辐照、示踪等实践。

3.5 环境本底调查

源项单位运行前对其周围环境中已存在的辐射水平、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以及为评价公众剂量所须的环境参数、社会状况等所进行的调查。

3.6 常规环境监测

源项单位在正常运行期间对其周围环境中的辐射水平以及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所进行的定期测量。

3.7 监督性环境监测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为管理目的对各核设施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单位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测量。

3.8 质量保证

为使监测结果足够可信,在整个监测过程中所进行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

3.9 质量控制

为实现质量保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3.10 代表性样品

采集到的样品与在取样期间的样品源具有相同的性质。

3.11 准确度

表示一组监测结果的平均值或一次监测结果与对应的正确值之间差别程度的量。

3.12 精密度

在数据处理中,用来表达一组数据相对于它们平均值偏高程度的量。

4 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和职责

4.1 一切源项单位都必须设立或聘用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来执行环境核辐射监测。核设施必须设立独立的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其他伴有核辐射的单位可以聘用有资格的单位代行环境核辐射监测。

4.1.1 源项单位的核辐射监测机构的规模依据其向环境排放放射性核素的性质、活度、总量、排放方式以及潜在危险而定。

4.1.2 源项单位的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负责本单位的环境核辐射监测,包括运行前环境

本底调查,运行期间的常规监测以及事故时的应急监测;评价正常运行及事故排放时的环境污染水平;调查污染变化趋势,追踪测量异常排放时放射性核素的转移途径;并按规定定期向有关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报告环境核辐射监测结果。(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要随时报告)。

4.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要设立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

4.2.1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的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的规模依据所辖地区当前及预计发展的伴有核辐射实践的规模而定。

4.2.2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的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负责对本地区的各源项单位实施监督性环境监测;对所辖地区的环境核辐射水平和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实施调查、评价和定期发布监测结果;在核污染事故时快速提供所辖地区的环境核辐射污染现状;并负责审查和核实本地区各源项单位上报的环境核辐射监测结果。

5 环境核辐射监测大纲

5.1 在实施环境核辐射监测之前,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环境核辐射监测大纲。

5.2 制定环境核辐射监测大纲,要遵循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

5.2.1 制定环境核辐射监测大纲,首先要考虑实施监测所期望达到的目的:

a.评价核设施对放射性物质包容和排出流控制的有效性;

b.测定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浓度或照射量率的变化;

c.评价公众受到的实际照射及潜在剂量,或估计可能的剂量上限值;

d.发现未知的照射途径和为确定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传输模型提供依据;

e.出现事故排放时,保持能快速估计环境污染状态的能力;

f.鉴别由其他来源引起的污染;

g.对环境放射性本底水平实施调查;

h.证明是否满足限制向环境排放放射性物质的规定和要求。

5.2.2 制定环境核辐射监测大纲,还要考虑下列客观因素:

a.源项单位排出流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排放量,排放核素的相对毒性和潜在危险;

b.源项单位的运行规模,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概率以及环境后果;

c.排出流监测现状,对实施环境核辐射监测的要求程度;

d.受照射群体的人数及其分布;

e.源项单位周围土地利用和物产情况;

f.实施环境核辐射监测的代价和效果;

g.实用环境核辐射监测仪器的可获得性;

h.环境核辐射监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干扰因素。

5.3 对于核设施,其环境核辐射监测大纲应包括运行前环境本底调查大纲和运行期间的环境核辐射监测大纲。

5.3.1 运行前环境本底调查大纲

5.3.1.1 运行前环境本底调查大纲应体现下述目的;鉴别出核设施向环境排放的关键核素,关键途径和关键居民组;确定环境本底水平的变化;以及对运行时准备采用的监测方法和程序进行检查和模拟训练。

5.3.1.2 核设施运行前环境本底调查的内容应包括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种类、浓度、γ辐射水平及其变化;核设施附近的水文、地质、地震和气象资料;主要生物(水生、陆生)种群与分市;土地利用情况;人口分布、饮食及生活习惯等。

5.3.1.3 核设施运行前放射性水平调查至少要取得运行前连续两年的调查资料,要了解一年内放射性本底的变化情况以及年度间的可能变化范围。

5.3.1.4 运行前环境本底调查的地理范围决定于源项单位的运行规模,对于大型核设施

供评价用的环境参数一般要调查到80km。

5.3.2 运行期间的环境监测大纲

5.3.2.1 核设施运行期间环境核辐射监测大纲的制定要依据监测对象的特点以及运行前本底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而定。

5.3.2.2 核设施运行期间的环境核辐射监测应考虑运行前本底调查所确定的关键核素、关键途径、关键居民组。测量或取样点至少必须有一部分与运行前本底调查时的测量或取样位置相同。

5.3.2.3 对于存在事故排放危险的核设施,运行期间环境核辐射监测大纲必须包括应急监测内容。

5.3.2.4 对于准备退役的核设施,必须制定退役期间以及退役后长期管理期间的环境核辐射监测大纲。

5.4 对于放射性同位素及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的利用活动,环境核辐射监测大纲的内容可相应简化。

5.4.1 对于5.4条中指出的实践,一般不需要进行广泛的运行前本底调查工作,但在运行前应取得可以作为比较基础的环境放射性本底数据。

5.4.2 对于5.4条中所指明的实践,在正常运行条件下,其环境核辐射监测主要应针对放射性排出流的排放口或排放途径进行。

5.5 随着情况(源和环境)的变化,以及环境核辐射监测经验的积累,监测大纲要及时调整。一般在积累足够监测资料后,环境核辐射监测大纲应当从简。

6 就地测量

6.1 就地测量准备

6.1.1 就地核辐射测量之前必须先要制定详细的测量计划。作计划时,下列因素应予以

考虑:

a.测量对象的性质,包括要测量核素的种类,预期活度范围,物理化学性质等;

b.环境条件(地形、水文、气象等)的可能影响;

c.测量仪器的适应性,包括量程范围,能量响应特性和最小可探测限值等;

d.设备及测量仪器在现场可能出现的故障及补救办法;

e.测量人员的技术素质;

f.测量的重要性以及资金的保障情况;

6.1.2 就地测量之前必须准备好仪器和设备。

6.1.2.1 对于常规性的就地测量,每次出发前均要清点仪器和设备,检查仪器工作状态。

6.1.2.2 作为应急响应的就地测量,事先必须准备好应急监测箱,应急监测箱内的仪表必须保持随时可以工作状态。

6.1.3 从事就地核辐射监测的人员事先必须经过培训,使之熟悉监测仪器的性能,在现场可以进行简单维修,并应具备判所监测数据是否合理的能力。

6.2 就地测量实施

6.2.1 就地核辐射监测必须选在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通常测量点应选择在平坦开阔的地方。

6.2.2 在测量现场核对仪器的工作状态,确保仪器工作正常后方可读取数据。

6.2.3 当辐射场自身不稳定,应增加现场测量时间,以求测出辐射场的可能变化范围。

6.2.4 在现场进行放射性污染测量时,一定要防止测量仪器受到污染。

6.3 就地测量数据应在现场进行初步分析,判断数据是否有异常,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6.4 就地测量的一切原始数据必须仔细记录,对可能影响测量结果的环境参数应一并记

录。所有需要记录的事项,事先均应编印在原始数据记录表中。

7 样品系集

7.1 样品采集的基本原则

7.1.1 环境样品采集必须按照事先制定好的采样程序进行。

7.1.2 采集环境样品时必须注意样品的代表性,除了特殊目的之外,采集环境样品时应避开下列因素的影响:

a.天然放射性物质可能浓集的场合;

b.建筑物的影响;

c.降水冲刷和搅动的影响;

d.产生大量尘土的情况;

e.河流的口水区;

f.靠近岸边的水;

g.不定型的植物群落。

7.1.3 采集环境样品时参数记载必须齐备,这些参数要包括采样点附近的环境参数,样品性状描述参数以及采样日期和经手人等。

7.1.4 采样频度要合理。频度的确定决定于污染源的稳定性,待分析核素的半衰期以及特定的监测目的等。

7.1.5 采样范围的大小决定于源项单位的运行规模和可能的影响区域。

7.1.5.1 对于核设施,采样范围应与其环境影响报告的评价范围相一致。

7.1.5.2 对于放射性同位素及伴生放射性矿物资源的应用实践,采样应在排出流的排放点附近进行。、

7.1.6 环境样品的采集量要依据分析目的和采用的分析方法确定,现场采集时要留出余

量。

7.1.7 采集的环境样品必须妥善保管,要防止运输及储存过程中损失,防止样品被污染或交叉污染,样品长期存放时要防止由于化学和生物作用使核素损失于器壁上,要防止样品标签的损坏和丢失。

7.2 空气取样

7.2.1 确定取样对象,并由此确定出合适的取样方法和取样程序。

7.2.2 确定取样时取样元件相对待取样空气的运动方式:主动流气式或被动吸附式。7.2.2.1 采用主动流气式取样时,流量误差必须予以控制。取样前,要校准流量器件,要对整个取样系统的密封性要进行检验。

7.2.2.2 采用被动吸附式取样时,取样材料要放在空气流动不受限制、湿度不是太大的地方,并对取样现场的平均温度和湿度进行记录。

7.2.3 要确保取样效率稳定

7.2.3.1 采用主动流气式取样时,取样气流要稳定,要防止取样材料阻塞或使取样材料达到饱和而出现穿透现象。

7.2.3.2 采用被动吸附式取样时,要注意湿度对取样效率的影响,必要时需进行温度修正。

7.3 沉降物收集

7.3.1 沉降物收集的布点

7.3.1.1 对于特定的核设施,沉降物收集器应布放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沉降物要定期收集并对其活度和核素种类进行分析。

7.3.1.2 监测大范围放射性沉降,沉降物收集器应该多布放几个,布放成收集网。

7.3.2 采集大气沉降物时,应使用合适的取样设备,要防止已收集到的样品的再悬浮,

并尽量减小地面再悬浮物的干扰。

7.3.3 大气沉降物取样频度视沉降物中放射性核素活度变化的情况而定。

7.3.4 进行大气沉降取样时,必须同时记录气象资料。

7.4 水样采集

7.4.1 确定采样对象,并由此确定合适的采样计划和采样程序。

7.4.1.1 若放射性液体排出流的排放量和浓度变化较大,则应在排出流排放口来用连续正比取样装置采集样品。

7.4.1.2 在江、河、湖等放射性流出物的受纳水体采集地表水时,要避免取进水面上的悬浮物和水底的沉渣。

7.4.1.3 对于大型流动水体应在不同断面和不同深度上采集水样。

7.4.1.4 取海水样时,河口淡水、交混水和远离河口的海水应分别采集。

7.4.2 采集水样时,采样管路和容器先要用待取水样冲刷数次。

7.4.3 采集到的水样必须进行预处理,以便防止因化学或生物作用使水中核素浓度发生变化。对水样的处理和保管要考虑下列因素;

a.在低浓度时,某些核素可能会被器皿构成材料中的特定元素交换;

b.容器及取样管路中的藻类植物可以吸收溶液中的放射性核素;

c.酸度较低,放射性核素有可能吸附在器壁上;

d.酸度过高时,可使悬浮粒子溶解,使可溶性放射性核素含量增加;

e.加酸会使碘的化合物变成元素状态的碘,引起挥发;

f.酸可以引起液体闪烁液产生猝灭现象,使低能β分析失效。

7.5 水底沉积物取样

7.5.1 为评价不溶性放射性物质的沉积情况,应对放射性排出流受纳水体的沉积物进行

定期取样和分析。

7.5.2 采集沉积物样品的时间最好在春汛前。

7.5.3 采集沉积物样品时要采用合适的工具和办法,确保不同深度上的样品彼此不受干扰。

7.5.4 采集沉积物样品时要同时记录水体情况。

7.5.5 采集沉积物样品需及时进行烘干处理,烘干温度要适宜。

7.6 土壤样品的采集

7.6.1 下列情况需要采集并分析土壤样品:

a.调查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水平含量;

b.确定核设施运行对其周围土壤的污染情况;

c.评价核事故对土壤的污染情况。

7.6.2 针对分析目的,选定合适的采样办法。

7.6.2.1 对于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要取能代表基壤的作品,表层的浮土应铲除。

7.6.2.2 调查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沉降污染,必须采集表层土壤。

7.6.2.3 评价液体排出流排放点附近污染,必须取不同深度的土壤。

7.6.3 采集土壤样品时必须对采样点附近的自然条件进行记录。7.6.4 土壤样品若需长期保存,必须进行风干处理。

7.7 生物样品采集

7.7.1 对于确定的源项单位,需要采集的生物样品种类决定于当地的环境条件和评价目的。

7.7.1.1 为评价对人的影响,要采集与人的食物链有关的生物,并且分析可食部分。7.7.1.2 进行放射生态研究,还要采集虽不属于人类食物链但能够浓集放射性核素的生

物。

7.7.2 生物样品要在源项单位液体排出流排放点附近及地面空气中放射性浓度最高的地方采样。

7.7.3 生物样品如不能立即分析,必须进行预处理。

8 实验室分析测量

8.1 放化分析

8.1.1 样品处理要采用标准的或已证明是合适的程序处理样品。在对样品进行处理中要防止核素损失和使样品受到污染。

8.1.2 放化分离

8.1.2.1 要采用标准的或证明是合适的程序。

8.1.2.2 分析时要加进适量的平行样和放射性含量已知的加标样。但不能让分析者识别出那些是平行样和加标作。

8.1.2.3 放化实验室应定期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活动。

8.1.3 测量样品制备

8.1.3.1 制备供放射性测量的样品必须严格操作,要保证样品厚薄均匀,大小一致,要防止样品起皱变形。

8.1.3.2 对于精确的测量,要制备与样品同样形状和质量的本底样品和标准样品。

8.2 放射性测量

8.2.1 测量仪器选择

8.2.1.1 要根据待分析核素的种类,样品的活度范围,样品的理化状态选择出合适的仪器。

8.2.1.2 要选用的仪器必须足够灵敏,务使它的最小可探测限,见附录A(参考件)低于推定的管理限值。

8.2.2 测量准备

8.2.2.1 任何测量仪器在进行测量之前必须仔细检查,使之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8.2.2.2 任何严格的测量,在测量样品之前要用与样品形状、几何尺寸以及质量相同的标准源测定计数效率。

8.2.2.3 对于低本底a,β测量,事先必须进行本底检验。严格测量时应该用与样品形状、几何尺寸以及质量相同的本底样品进行本底计数。

8.2.3 放射性测量

8.2.3.1 在进行放射性测量时,应采用本底、样品、本底,或本底、标准源、样品的程序进行。

8.2.3.2 在用γ谱仪时,应定期用标准源进行仪器稳定性检验。

8.2.3.3 在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测低能β时,必须注意猝灭校正。

8.2.3.4 对热释光剂量片测量时,须按环境热释光剂量计技术标准进行。

8.2.4 测量结果记录

测量结果记录必须完整,对任何显著影响测量值的因素应一并记录。

9 数据统计学处理

9.1 数据可靠性分析

9.1.1 为使环境监测数据可以有效地用于评价和相互比较,对任何监测结果均应给出准确度估计和精密度估计。

9.1.1.1 准确度估计是给出监测数据最大可能的误差,它应包括取样、放化分离和放射性测量等各个环节所致的误差。

9.1.1.2 精密度估计是给出一组监测数据(至少是10个)相对均值的偏差。

9.2 数据分布检验

9.2.1 在对一组监测数据在进行平均之前,应首先进行统计学检验,以确定是否属于同一整体。

9.2.2 对任何可疑数据的剔除均应进行统计分布检验。9.3 中心值和分散度估计

9.3.1 如果监测数据眼从正态分布,应计算算术平均值和标准差。如果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应计算几何平均值和几何标准差,如果进行剂量评价,此时应同时给出算术平均值和标准差。

9.3.2 在计算中心值时必须排除异常数据,以求平稳的平均值。

9.3.3 整筛平均值,见附录B(参考件),是一种可获得平稳平均值的方法。

9.3.4 当环境放射性水平非常低,数据有一多半小于仪器的探测限时,此时可用概率图外推法确定中心值和偏差。

9.4 测量数据在最后上报之前要仔细检查,使之符合有效字、均值和标准差的表示规范。

10 环境监测结果评价与报告

10.1 评价

环境监测结果的评价要按事先确定的监测目的进行。

10.1.1 为评价公众受到的剂量,必须根据有关模式、参数估算出公众剂量,并将计算得到的剂量与有关剂量限值进行比较。

10.1.2 如果监测目的是估计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积累憎况,监测结果应以比活度表示,并且将之与运行前调查以及以往监测结果相比较,评价变化趋势。

10.1.3 如果监测目的是检查源项单位向环境的排放是否满足所规定的排放限值,监测结果应同时给出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并与规定的排放导出限值和总量限值进行比较。10.2 报告

10.2.1 各源项单位上报的环境监测报告的内容、格式及频度应根据报告的目的决定。

10.2.2 各源项单位向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上报的监测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a.取样或现场测量地点的几何位置;

b.核素种类;

c.分析方法;

d.测量方法;

e.监测结果及其误差;

f.简单评价。

11 质量保证

11.1 质量保证必须贯穿于环境核辐射监测的整个过程。

11.2 环境核辐射监测所用的仪器仪表必须可靠,在选购时就需考虑其技术指标能满足环境监测的要求。

11.3 测量仪器必须定期校准,校准时所用的标准源应能追踪到国家标准。当有重要元件更换或工作位置变动或维修后必须重新进行校准,并做记录。

11.4 环境核辐射监测仪在开始测量前,应检查本底计数率和探测效率,并且将它们记人质量控制图中。

11.5 环境核辐射监测仪必须执行日志登记制度。

11.6 环境样品的采集必须由有经验的人员按照事先制定的程序进行。

11.7 放化实验室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

11.8 从事环境监测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训练,不经考试合格不能独立从事环境核辐射监测工作。

11.9 监测数据必须经复核或复算并签字。

11.10 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应建立并保存好完整的有关质量保证文件。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国家环保局和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联合提出。本标准由核工业总公司华清公司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亚民。

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GB/T14583-93)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定的原则和要求以及应遵守的技术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核设施和其他辐射装置附近环境地表的γ辐射剂量率,也适用于其他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的测定。

2 引用标准

EJ 379 环境贯穿辐射监测一般规定

3 术语

3.1 环境

指人类生活的公共环境。而不涉及辐射工作场所。

3.2 环境监测

对核设施及其他辐射浆置附近环境进行的监测。

3.3 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

田野、道路、森林、草地、广场以及建筑物内。地表上方一定高度处(通常为lm)由周围物质中的天然核素和人工核素发出的γ射线产生的空气吸收剂量率。

3.4 源相关的环境监测

指测量某一特定的源或实践所导致的地表γ剂量率水平。以确定特定源或实践所给出的贡献。

3.5 人相关的环境监测

指在可能有几个源照射同一人群组的情况下进行的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量。主要目的在于估算全部的源给出的剂量当量。

3.6 重要源

日常流出物的排放量较大和可能产生较高的剂量率的源。从监测角度上被认为是重要源。

3.7 次要源

在公共可以接近的地方其外照射剂量当量率非常低(年剂量当量约1μSv左右)。流出物中放射性核素的正常释放量也非常小,并且很少或者不存在事故性外泄的可能性。这一类的各个独立的源在合适的屏蔽和控制下被认为是次要的照射源。

3.8 中等性质的源

介于重要源和次要源之间的源被认为是中等性质的源。

3.9 公众

除辐射工作人员以外的所有其他社会成员,包括离开工作岗位后的辐射工作人员。

3.10 实践

指包含电离辐射照射的实践。

3.11 关键人群组从某一给定实践受到的照射在一定程度内是均匀的且高于受照射群体中的其他成员的人群组,称为关键人群组。他们受到的照射可用以量度该实践所产生的个人剂量的上限。

4 测定目的和要求

4.1 测定目的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定是环境辐射监测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为:a.为核设施或其他辐射装置正常运行和事故情况下,在环境中产生的γ辐射对关键人群组或公众所致外照射剂量的估算提供数据资料;

b.验证释放量符合管理限值和法规、标准要求的程度;

c.监视核设施及其他辐射装置的源的状况,提供异常或意外情况的警告;

d.获得环境天然本底γ辐射水平及其分布资料和人类实践活动所引起的环境γ辐射水平变化的资料。

4.2 测定大纲的制定

4.2.1 根据源的性质制定测定大纲

4.2.1.1 重要源辐射工作单位必须制定测定大纲(例如核电厂等大型核设施)。核电厂的环境地表γ剂量率的测定应着重于连续测定γ放射性烟云和地表沉积物产生的γ辐射剂

量率水平。还须获取当地某些气象参数,如:风向、风速和降雨(雪)量等,以便于区分天然辐射变比对地表γ辐射剂量率的影响。

必须准备好应急测定计划,辐射工作单位的应急测定计划应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和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备案,其内容应包括监测原则、方法与步骤、测量网点、数据报告等。

4.2.1.2 中等性质的源由辐射工作单位根据源的性质接近于重要源或次要源的程度决

定测定大纲的制定。

4.2.1.3 次要源例如某些工作中使用的密封源。对这类各个独立的源,在合适的屏蔽与严格保管控制下,不需制订测定大纲。

4.2.2 测定大纲的内容:

a.测定的目的、规模和范围;

b.测定的源的类型和频数;

c.测点布设原则;

d.使用的仪表和方法;

e.测量程序;

f.数据处理方法及统计学检验程序;

g.工作记录和结果评价;

h.质量保证。

4.2.3 测量点位的布设取决于测量目的,需根据源和照射途径以及人群分布和人为活动情况仔细选择。

4.2.3.1 全国性或一定区域内的环境γ辐射本底调查,通常以适当距离的网格均匀布点。

4.2.3.2 核电厂等大型核设施,以反应堆为中心按不同距离和方位分成若干扇形进行布设,包括关键人群组所在地区,距反应堆最近的厂区边界上,盛行风向的厂区边界上,人群经常停留的地方以及地表γ剂量率平均最高的地点(若此点在厂区外)。为了对照还需包括一些不易受核设施影响的测量点。

4.2.3.3 城市中的草坪和公园中的草地以及某些岛屿、山脉、原始森林等不易受人为活动影响的地方,可适当选设点位,定期观测,以研究和发现环境辐射水平的变化。4.3 测定大纲的实施

4.3.1 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宰测定。可分为源相关和人相关的γ剂量率测定。

4.3.2 源相关的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的测定。

4.3.2.1 属于重要源的核设施,辐射工作单位和环境保护部门在该设施运行前必须对周围50km范围内进行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量,以确定本底水平及变化规律。对于核电厂等大型核设施,此种测定至少应连续进行两年。

4.3.2.2 对于重要源,在固定测量点上进行连续、季度或即时剂量率测量,由辐射工作单位与当地的环境保护部门分别制定计划并付诸实施。

4.3.2.3 对于其他能够产生环境γ辐射的新装置,例如高能加速器、微功率堆、工业探伤用加速器和强网位素源,如果它们的隔离区比较小时,最可能的关键途径是γ相中子的外照射。对于这类设施在调试或投入使用的初期,辐射工作单位应进行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定。

4.3.2.4 事故情况下。辐射工作单位和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接到事故应急监测指令后,按所制定的应急计划迅速做出反应。采用现有的多种测量方法和手段,快速测定出事故影响范围及γ辐射剂量率水平。

4.3.3 人相关的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的测定

该项测定通常由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内容一般包括:a.调查全国或一定区域内的天然γ辐射水平与变化趋势;

b.调查为数甚多的源或广泛分布、扩散的源产生的累积影响,例如大气层核武器实验或者地下核实验泄漏以及核事故扩散至大气对公众产生的烟云浸没γ照射和地表沉积γ照射剂量。

5 测量仪器与方法

5.1 测量环境地表γ辐射利量率的仪表应具备以下主要性能和条件:

a.量程范围;

低量程:1×10-8Gy·h-1-1×10-5Gy·h-1

高量程:1×10-5Gy·h-1一l×10-2Gy·h-1

b.相对固有误差:<±15%;

c.能量响应:50KeV~3MeV相对响应之差<土30%(相对137Cs参考γ辐射源);d.角响应:0°~180°R/R≥0.8(137Csγ辐射源);R:角响应平均值;R:刻度方向上的响应值;

e.温度:-10~+40℃(即时测量仪表),-25~+50℃(连续测量仪表);

f.相对湿度:95%(+35℃)。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编号:SY-AQ-04068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Radiat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program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 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 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为了确保放射源周围环境的安全,了解放射源拟用位置周围环境的辐射现状,特制订本计划。 一、委托山西省辐射环境监督站承担放射源拟用位置周围环境辐射剂量的监测。 二、对于放射源周围辐射环境背景值监测,按GB/T14583《环境地表γ剂量率测定规范》进行,对于放射源安装后周围辐射环境的监测,按HJ/T61-2001《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数据认真记录,妥善保存,并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三、检测内容:放射源运行期间,监测的内容主要是周围环境γ辐射剂量率的监测。 四、监测频次: 1、放射源正常运行时,每年进行两次监测,数据存档备案; 2、放射源进行维修前后,应分别进行一次监测;

3、事故发生后,在事故处理前后对其周围环境分别进行一次监测; 4、放射源退役时,应进行一次退役监测。 五、监测点的位置: 1、放射源正常运行和维修前后的监测点位置为:铅罐表面、距源罐表面1米处; 2、发生事故时监测点的位置为: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区域。 3、放射源退役时的监测点位置为:铅罐表面、距源罐表面1米处、过去安装或存放场所。 这里填写您的公司名字 Fill In Your Business Name Here

核电厂辐射环境本底研究的具体情况

核电厂辐射环境本底研究的具体情况 作者郑开想 核电丁第一次进行装料运行前期一定要展开2年以上时间的辐身环境本底调查,获得核电厂咐近的本底检测的放射性枋含量的一些信息,这主要有海洋介质即海洋沉积物、海洋生物、海水等)、γ辐射水平、陆地介质即陆上动植物、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空气,它成为核电厂装料工作前期辐射背景下的依据资料。这份原始资料能够给核电厂后面进行的工作起到积极的影响与作用:核电厂进行工作的时候,以射环境本底调查数据为基础,针对核电厂咐近地区环境的具体情况展开发析;核电厂发生事故的情况下,以辐射环境本底调查数据为依据,对事故的发生的大小程度去进行分析;核电厂没有使用之后,以辐射环境本底调查数据作为借鉴对象,去分析核电厂退役治理的具体效果并且云进行评估核电厂退役后对环境所产生的作用。 并且,第一次装料前期环境影响报告书即是它的运行阶段与国家主管部分委托营运单位反应堆第一次进行装料许可证的重要因素即为核电厂辐射环境本底监测数据。 1 核电厂辐射环境本底研究的具体情况 1. 1 本底调查依据的具体研安 核电厂辐射环境本底监测数据的进行主要以“核动力厂辐射防护规定”(GB6249—2011)中9.1.1的规定:在第一次给核动力厂内的第一组设备装料使用之前,厂方必须将厂所在地的辐射水平进行基本调查,获取本地本年度、去年甚至前年的辐射相关数据。在已有核电厂中增加机组之前,应该对近期(一年内)当地的辐射情况进行调查。当然本规定中关于新厂首次装料的说明通常并无异议和疑问,毕竟在建厂之前当然有必要对周边环境的辐射情况进行周密的调查,但是对于在原厂址上增设机组的环境调查要求,部分人颇有不解。依据《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修订编制说明》中相关解释,可以发现《核电厂环境辐射监测规定》(NB/T20246—2013)中不仅要求对厂址所在地区内环境进行调查,而且还设定了具体的调查项目、范围和频次,并且提供了指导,帮助调研者选择合适的指示生物,同时给出了每月至少采样一次气溶胶和大气沉降的评测原则。《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61—2001)中则给出较EJ / T 1131—2001版本规定更加细致的要求,不能设定了具体的检测的项目、范畴和平率,并补充了布设介质的原则,且对调查样本的收集、保存、监测手段、数据采集和处理、质量优化提升等进行了进一步说明,目前已被国内核电厂广为应用于环境本底监测。《环境核辐射监测规定》(GB12379—90)从原则上就本底检测的方法、样品和数据采集和处理、质量欧化提升做出了规定,要求本底监测地理范畴不应小于80 km,不同于其他标准大多要求的50 km,这一点不太被专家们认可,与实际状况也有一定差异,在现实中,多保证50km范畴,只有极少部分监测范围达到80km。 综合前文内各种标准,不难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黄金本地监测要求,以便更好地指导核电厂对其周边环境的辐射本本底开展监测研究。不过其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分析。 1. 2调查特征和当前执行情况 1. 2. 1 特征分析 (1)监测周期至少为两年,周期较长。 (2)监测对象颇为复杂,不仅要检测空气(包括其中的气溶胶、3H及14C、沉降物、γ吸收剂量率)、各种水(包括地表/下水、饮用水、雨水)、泥土(包括河/海底泥等)、还要检测动物(家养禽畜和鱼类、海洋贝壳等软体生物)、植物(松针、海洋植物、藻类)

环境核辐射监规定(GB1237990)

环境核辐射监测规定(GB12379-90)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核辐射监测的一般性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的一切环境核辐射监测。 2 引用标准 GB 8703 辐射防护规定 3 术语 3.1 源项单位 从事伴有核辐射或放射性物质向环境中释放并且其辐射源的活度或放射性物质的操作量大于从事伴有核辐射或放射性物质向环境中释放并且其辐射源的活度或放射性物质的操作量大于GB 8703规定的豁免限值的一切单位。 3.2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 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家有关部门负责环境保护的行政监督管理部门。 3.3 核设施 从铀钍矿开采冶炼、核燃料元件制造、核能利用到核燃料后处理和放射性废物处置等所有必须考虑核安全和(或)辐射安全的核工程设施及高能加速器。 3.4 同位素应用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源进行科研。生产、医学检查、治疗以及辐照、示踪等实践。 3.5 环境本底调查 源项单位运行前对其周围环境中已存在的辐射水平、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以及为评价公众剂量所须的环境参数、社会状况等所进行的调查。 3.6 常规环境监测

源项单位在正常运行期间对其周围环境中的辐射水平以及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所进行的定期测量。 3.7 监督性环境监测 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为管理目的对各核设施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单位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测量。 3.8 质量保证 为使监测结果足够可信,在整个监测过程中所进行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 3.9 质量控制 为实现质量保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 3.10 代表性样品 采集到的样品与在取样期间的样品源具有相同的性质。 3.11 准确度 表示一组监测结果的平均值或一次监测结果与对应的正确值之间差别程度的量。 3.12 精密度 在数据处理中,用来表达一组数据相对于它们平均值偏高程度的量。 4 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和职责 4.1 一切源项单位都必须设立或聘用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来执行环境核辐射监测。核设施必须设立独立的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其他伴有核辐射的单位可以聘用有资格的单位代行环境核辐射监测。 4.1.1 源项单位的核辐射监测机构的规模依据其向环境排放放射性核素的性质、活度、总量、排放方式以及潜在危险而定。 4.1.2 源项单位的环境核辐射监测机构负责本单位的环境核辐射监测,包括运行前环境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新编版)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新编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932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新编版) 为了确保放射源周围环境的安全,了解放射源拟用位置周围环境的辐射现状,特制订本计划。 一、委托山西省辐射环境监督站承担放射源拟用位置周围环境辐射剂量的监测。 二、对于放射源周围辐射环境背景值监测,按GB/T14583《环境地表γ剂量率测定规范》进行,对于放射源安装后周围辐射环境的监测,按HJ/T61-2001《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数据认真记录,妥善保存,并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三、检测内容:放射源运行期间,监测的内容主要是周围环境γ辐射剂量率的监测。 四、监测频次:

1、放射源正常运行时,每年进行两次监测,数据存档备案; 2、放射源进行维修前后,应分别进行一次监测; 3、事故发生后,在事故处理前后对其周围环境分别进行一次监测; 4、放射源退役时,应进行一次退役监测。 五、监测点的位置: 1、放射源正常运行和维修前后的监测点位置为:铅罐表面、距源罐表面1米处; 2、发生事故时监测点的位置为: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区域。 3、放射源退役时的监测点位置为:铅罐表面、距源罐表面1米处、过去安装或存放场所。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环境监测实验报告

分数 环境监测实验报告 姓名:陈志杰 班级:10级环工一班 院系:水建院 任课教师:杜丹 2012年12 月16 日

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区宿舍楼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分析报告一、西区宿舍楼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目的 1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 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手段。 3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水环境保护标准、法规和规划提供有关 数据和资料。 4对环境污染纠纷进行仲裁监测,为判断纠纷原因提供科学依据。 二、水质监测项目指标 物理指标:水温,臭和味,色度,浊度,透明度,固体物(总固体物,溶解固体物,悬浮物),矿化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 金属化合物:铝,汞,镉,铅,铜,锌,铬,砷,其他金属化合物如镍、铁、锰、钙、镁、铀。 非金属无机化合物:酸度和碱度,pH,溶解氧(DO),氰化物(简单氰化物,络合氰化物,有机氰化物),氟化物,含氮化合物(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凯氏氮,总氮),硫化物,含磷化合物,其他非金属无机化合物,如氯化物、碘化物、硫酸盐、余氯、硼、二氧化硅。 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化学需氧量(COD),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BOD),总有机碳(TOC),挥发酚,油类。 特定有机污染物:挥发性卤代烃,挥发性有机物(VOCs),多

环芳烃(PAHs)。 底质和活性污泥(污泥沉降比,污泥浓度,污泥容积指数) 二、水质检测方法 实验一pH值的测定 pH值是水中氢离子活度的负对数。pH=-log10αH+。 pH值是环境监测中常用的和最重要的检验项目之一。饮用水标准的pH值的范围是6.5~8.5。由于pH值受水温影响而变化,测定时应在规定的温度下进行,或者校正温度。通常采用玻璃电极法和比色法测定pH值。比色法简便,但受色度、浊度、胶体物质、氧化剂、还原剂及盐度的干扰。玻璃电极法基本不受上述因素的干扰。然而,pH在10以上时,产生“钠差”,读数偏低,需选用特制的“低钠差”,玻璃电极,或使用与水样的pH值相近的标准缓冲溶液对仪器进行校正。 本实验采用玻璃电极法测定pH值。 (一)实验目的 掌握玻璃电极法测定pH的方法及原理 (二)实验原理 以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与参比电极组成电池。在25℃理想条件下,氢离子活度变化10倍,使电动势偏移59.16mv,根据电动势的变化测量出pH值。两种电极结合在一起能组成复合电极。pH计测量出玻璃复合电极的电压,电压转换成pH值,其结果被显示出来。(三)实验仪器 pH计(PB-21) (四)实验试剂 1.pH=4.003缓冲液(邻苯二甲酸氢钾) 2.pH=6.864缓冲液(混合磷酸盐) 3.pH=9.182缓冲液(硼砂) (五)实验步骤 1.将电极浸入到缓冲溶液中,搅拌均匀,直至达到稳定。 2.按mode(转换)键,直至显示出所需要的pH值测量方式。

医院辐射安全管理制度

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 一、法定代表人为医院辐射安全第一责任人,同时成立辐射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医院辐射安全管理工作,指定安全设备科为辐射安全日常管理部门。 二、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必须参加环保部门认可的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取得《辐射工作人员岗位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三、辐射工作人员和辐射安全管理人员要学习贯彻辐射安全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保部门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确保辐射安全。 四、辐射工作人员必须在辐射安全许可规定的范围内从事辐射工作,严格遵守射线装置的安全操作规程。 五、辐射工作场地位置设置要合理,应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安全。要有足够的面积和高度,周围墙壁、门窗均应达到防护标准。 六、在每次检修时,更换与防护有关的零部件后,应请有关防护监测机构再次进行测试,合格后方可使用。 七、应尽量减少受检者的辐射照射剂量,避免重复检查,对非受检部位应加强防护,如穿戴铅帽、铅围裙、铅围脖等。除重危重患者外,检查室内应减少陪同人员或尽量缩短陪伴时间。 八、辐射工作场所应悬挂警示灯、辐射标志,射线装置机房要设置门机联锁装置,并明确告知无关人员不得在照射室附近逗留。候诊处应达到防护要求,患者不得在机房内候诊。 九、辐射工作人员进入辐射工作现场,必须佩戴防护用品,并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和个人剂量报警仪,并建立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十、任何与辐射检测无关的人员未经辐射防护负责人同意,不得以任何理由私自进入辐射工作区域。 十一、从事辐射工作人员不得把个人生活品带入曝光室,不得在工作场所吸烟、进食或存放食物,不得在曝光室做与辐射工作无关的事。 十二、辐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岗前体检,以后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十三、按照环保部门要求,委托具有资质的机构,定期进行辐射工作人员健康体检、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计检测、辐射工作场所检测等,并建立健全档案资料妥为保存。 十四、经常检查辐射工作场所声光报警设置及警示标识、防护用具、门机联锁装置、告知提示标识等、发现隐患立即整改。 十五、科室内应备足防火、灭火设备器材及应急照明设备。机房内禁放易燃、易爆物品,不得安装火炉,以防火灾和腐蚀设备。 十六、定期检查落实安全预防措施,下班时最后离科的人员负责锁闭门窗。非办公和节假日期间,机房及工作室应锁闭,做好防盗、防丢失、防破坏等工作。 十七、全科工作人员应熟知科内水、电、气总阀的位置,一旦发生严重漏电、触电、漏气、漏水等任何一种紧急情况,应立即关闭总阀,断绝灾源,减少灾情。 十八、出现辐射安全事故立即上报环保部门、公安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同时要保护好事故现场,并按应急预案妥善处理,以保障人员健康安全和社会稳定。

7.辐射工作场所和环境辐射水平监测方案

辐射工作场所和环境辐射水平监测方案 辐射工作场所监测 一、一切伴有辐射的实践或设施,都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制定出相应的辐射监测计划,开展辐射监测。监测结果应定期向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发现异常情况时应随时报告。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部门也应对这些辐射工作单位进行抽样性的监测。 二、个人监测 1、辐射工作单位必须对第一类工作条件下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监测。工作人员可能受到、x、高能射线或中子照射时,应佩带相应的个人剂量计。当内照射可能较大时,应定期进行内照射监测。个人监测结果要逐个记录、存档,其保存时间不少于停止辐射工作后30年。 2、在事故或应急情况下,根据情况可对有关人员以及少数有代表性的公众成员进行个人监测。 3、工作人员离开开放型放射源工作场所时,应该进行体表放射性污染检查。 三、工作场所监测 1、为检验工作环境在连续操作时是否符合辐射安全要求,鉴别是否有异常或紧急情况发生,工作场所应进行常规监测。依据辐射源的特点和操作方式,常规监测应对工作场所中的辐射水平、空气中放射性核素的浓度以及表面污染水平等进行监测。在可能出现高水平照射或事故照射的场合,

必须配置可以自动报警的连续监测装置。测量结果,连同测量条件、测量方法和仪器、测量时间等一同记录并妥状况保存。 2、在实践或设施的运行过程中,会使工作人员所在环境的剂量当量率发生较大改变的岗位,应进行操作监测。 3、当工作环境安全控制的资料不够充分,或操作过程可能出现异常时,应进行特殊监测。 四、辐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 1、对辐射工作人员的医学监督根据一般职业医学原则进行。其目的是:评价职工健康情况;提供原始健康状况的资料;以及确保职工的健康情况在开始从业时和从业期间都能适应他们的工作。 2、对第一类工作条件下的工作人员必须进行常规医学监督。 3、从事辐射工作前的健康检查内容包括医学史的询问,特别是先前的辐射照射史和各种毒物接触史的调查:一般医学检查;末梢血化验检查;以及根据工作和健康情况,由负责医师提出的其他有关检查。 4、辐射工作从业期间的定期医学检查,内容根据其受照类型的程度,以及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确定,除一般健康检查项目外,尚可追加对辐射照射敏感的检查指标。 5、定期医学检查频率一般为一年一次,如辐射照射情

环境监测申请报告

太湖无锡段-五里湖水质监测申请报告 化科院环境科学 08(4)班项舒婷08080428 一、监测目的 水质监测可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太湖属于地表水,对它的监测属于环境水体监。对它进行监测的目的是: (1)对太湖水中的污染因子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水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预报提供基础数据。 (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水环境保护标准、法规和规划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 (5)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等服务。 二、背景资料 太湖,中国第二大淡水 湖(洞庭湖多年来随着湖面缩 减已退为我国第三大淡水 湖,鄱阳湖由原来的第二上 升为第一,太湖由原来的第三 上升为第二),位于江苏、浙 江两省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 部。正常水位3公尺时湖面积 2,25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 1.94公尺,蓄水27.2亿立方 公尺。整个太湖水系共有大小 湖泊180多个,连同进出湖泊 的大小河道组成一个密如蛛 网的水系。对航运、灌溉和调节河湖水位都十分有利。湖中现存岛屿40多个,以西洞庭山最大。 历史和传说

相传,远在四千多年前,我国治水祖师夏禹在太湖治理水患,开凿了三条主要水道,东江、娄江、吴淞江,沟通了太湖与大海的渠道,将洪水疏导入海。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禹治水于吴,通渠三江五湖。”太湖水 面辽阔,东西 二百里,南北 一百二十里, 广为三万六 千顷。 传说在 很久很久以 前,有一年, 王母娘娘要 做寿了,玉皇 大帝叫四大 金刚抬去了 一份厚礼。王母娘娘看见后,高兴的连嘴都合不拢了。原来玉皇大帝送的是一个大银盆,里面有72颗特大的翡翠,而且还有千姿百态的各种五色玉石雕凿的飞禽走兽,简直是一个聚宝盆;远远望去,还活象一只精致的大盆景呢,各路神仙都赞不绝口。大家看过《西游记》都知道,王母娘娘设蟠桃会,没请弼马温,结果齐天大圣孙悟空发了脾气,大闹天宫。他见一 样打一样,当他看见玉帝送 的这只大银盆,也不管三七 二十一,一棒打了下去,银 盆便从天上落了下来,跌到 地上砸了个大洞,银子便化 作白花花的水,形成了三万 六千顷的湖,因此湖是从天 上掉下来的,“天”字上面 的一横落在下面就为一点, 也就是“太”字,所以此湖 就叫“太湖”。72颗翡翠就成了72座山峰,分布在太湖中间。玉石雕刻的鱼,就是现在太湖里肌白如银、肉嫩味鲜的银鱼。玉石雕刻的飞禽,变成了对对鸳鸯。只有走兽没有活成。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并无科学根据。据考证,真正的太湖是一个海迹湖,地理上称“泻湖”。原来这里是一个大海湾,由于长江、钱塘江泥沙的冲积,长江三角洲不断向东延伸,海湾因湾口被泥沙淤积成的沙坝所

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XXX有限公司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1、目的 为加强公司辐射源的安全管理,保护工作环境,防止辐射污染事故的发生,为职工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2、辐射环境监测工作要求 2.1概述:我公司拟上放射性同位素料位仪12台,各含四类放射源Cs-137一枚。放射源Cs-137发出γ射线的穿透能力强,可能使环境γ空气吸收剂量率增高,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2.2使用期间辐射环境监测 2.2.1监测对象:含密封源液位仪辐射; 2.2.2监测项目:γ射线剂量当量率; 2.2.3监测范围:以放射源为中心,周围50m范围内; 2.2.4监测点位:含密封源液位仪检测仪安装周围; 2.2.5监测内容: ①人员监测:对职业人员进行职业照射的监测;在事故情况下对相关人员进行个人监测。 ②设备监测:对液位检测仪外表、四周的辐射强度进行监测,进行源的泄漏检验,判断其使用情况是否良好。 ③工作场所监测:对液位检测仪安装位置四周,车间内、外周围50m范围内进行监测,掌握该仪器的辐射水平。 2.2.6监测单位:公司聘请具备放射性监测资质的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2.2.7监测频率:每年1-2次。

2.3污染事故监测 当密封源破坏造成环境污染时,为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如下监测: 2.3.1污染区及周围γ射线剂量当量率,表面放射性污染水平。 2.3.2污染区及周围环境相关环境介质中使用源放射性核素含量。 2.3.3仪器设备放射性污染水平。 2.3.4事故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液体和固体污染物的放射性污染水平. 2.4.监测结果评价 结合监测结果,根据国家标准判断周围环境是否符合工作需要。辐射水平超过相应标准要求时,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实行分区管理。 XXX有限公司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二日

环境监测情况

环境监测 1、取样目的 提供有意义的数据,以发现由特定工序、设备、材料和工艺所 带来的实际或潜在的污染。 2、取样点位置的选择 1.易导致产品受污染的位置; 2.可以靠近但不要接触产品,干扰操作。 3、取样和评价方法 日常监测点应考虑的因素: 最可能导致产品微生物污染的地点? 或生产过程中最容易(可能存在污染风险)长菌的地点? 从统计学角度看,可轮流取样位置? 清洁、消毒/灭菌时,效果最差的部位? 导致污染扩散的活动?(水也含有微生物,另放置期限未做验证?) 在某位点的取样操作,是否会污染产品,或使测试数据失真? 是否只应在生产结尾时取样?(表面皿适合于结束时测) 培养基本身是否带菌? 4、化验室验证: 1 表面擦拭法:定量检测,适用于不规则表面; 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每批培养基做阴性对照(数量约2-5 个),在30-35℃下培养48-72小时; 3 无菌检查试验阳性结果均符合 4 学习林黛玉严格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习别里科夫严格控制 自己的衣着。学习米芾一尘不染的洁癖精神。 通过趋势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出洁净区环境的受控情况,发现潜在的风险,查找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保证生产环境处于良好的受控 状态; 如沉降皿那样的取样法,干扰很小,生产操作前放好,结束时收集即可。表面皿一般是在生产结束时测试,正常生产过程中或开始前, 不允许取样,除非有特殊情况(停机、检修等),应防止取样操作对 生产的干扰。 如果结果出现异常,而其它结果均在合格范围,应对这类异常的情况进行调查,风险? 水中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其细胞壁上的脂多糖,是细菌内毒素的主要来源。 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及QA人员严格按照批生产记录以及岗位SOP进行生产活动,在严格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之下,使生产过程正 常有序的进行。

核辐射的危害原理

核辐射的危害原理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受到各种辐射,不同辐射剂量对人体的影响会不同。短时间的辐射剂量低于100毫西弗,对人体没有危害。高于4000毫西弗时,对人体是致命的。那么,核辐射的危害原理呢?就让的 核辐射的危害对象主要是生物体,其危害途径主要有内照射和外照射两种。α、β、γ三种射线由于性质不同,穿透物质的能力与电离能力不同,它们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方式也不同。据《人民网》报道,α粒子只有进入人体内部才能对人体造成损伤,这就是内照射;γ射线主要从人体外对人体造成损伤,这就是外照射;β射线既造成内照射,又造成外照射。 此外,核辐射对一些精密的电子仪器也会造成损伤。例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在后期的事故处理过程中动用了远程遥控机器人,但机器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其精密电子元器件如电路板、探测器等受到大量辐射源照射之后发生了故障,不能继续进行核泄露事故的处理工作。

核辐射针对生物体的危害主要在于,核辐射可以电离有机生物分子,包括细胞内行使功能的蛋白质、DNA、RNA等大分子以及其他有机小分子。辐射使得这些分子结构被破坏,或者带上电荷,从而让有机分子不稳定、发生重排或者产生对机体有害的自由基。其中受核辐射影响最大的是DNA分子。 DNA是遗传物质,对生物体非常重要。生物进化出了一套复杂的机制来保护DNA分子,比如在DNA复制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时候生物体可以对其修复,如果修复无法完成就会让这个细胞“程序性死亡”,不会让DNA继续复制。然而当辐射照射机体以后,可能对DNA造成损伤,破坏遗传信息。而修复机制也同样可能受到影响而无法发挥修复作用,甚至造成错误修复,这将使细胞保留错误的遗传信息。 核辐射对生物体DNA的影响,常常发生在细胞复制比较活跃的细胞中,例如上皮细胞、生殖细胞和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等。因为普通细胞的DNA一般不再复制,细胞受到照射后只影响这一代细胞,因而影响相对较小。而复制细胞比较活跃的细胞,结构松散,容易受到损伤且不易修复,还可能种下“坏种子”,造成癌变。由于造血干细胞是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源头,当造血干细胞发生癌变后,白细胞无

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的一般规定

本标准规定了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的一般原则和应遵循的技术规定。适用于进行核辐射质量评价的企、事业单位,包括:核然料循环境系统的各个单位;陆上固定式核动力厂和核热电厂;拥有生产或操作量相应于甲、乙级实验室(或操作场所)并向环境排放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应用单位。 (1989年3月16日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 1990年1月1日实施)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核辐射环境质量平价的一般原则和应遵循的技术规定。目的是提高核辐射环境质量平价工作的科学性改善环境质量,保证公众的辐射安全。 本标准适用于应进行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的企、事业单位,这类单位包括: A.核燃料循环系统的各个单位; B.陆上固定式核动力厂和核热电厂; C.拥有生产或操作量相应于甲、乙级实验室(或操作场所)并向环境排放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应用单位。 2 术语 2.1环境质量 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某些环境要素(大气、水质、土壤、生态等)对人群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环境质量的优劣标识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 2.2环境质量评价 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进行估评和预测。按时间因素可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评价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预测评价)。 2.3环境影响评价 在一项工程动工兴建以前对它的选址、设计以及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和建成投产、退役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 2.4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 按照剂量标准和最优化原则对释放到环境一定区域内的放射性物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评定和预测。 2.5源项 释放到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物的数量、成分以及物化形态。 2.6环境监测 间断或连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2.7生物监测 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2.8指示生物 不同生物对环境因素的变化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和反应特点。生物的适应范围越小,反应越典型,对环境因素的指示越有意义。 2.9放射性污染指示生物 对放射性污染比较敏感的指示生物。该种生物对某种或某几种放射性核素具有很高的浓集因子,而且伴随有某些特征生物学指标的变异。 2.10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可靠性的全部活动和措施。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由于错误的监测数据造成环境保护的失误。 2.11剂量当量

核辐射的危害及预防

本文由穿着鞋流浪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各个微西弗单位级别的辐射对于人体的影响对日常工作中不接触辐射性工作的人来说,每年正常的天然辐射(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氡辐射)为 1000-2000 微西弗。一次小于100 微西弗的辐射,对人体无影响。一次 1000-2000 微西弗,可能会引发轻度急性放射病,能够治愈。福岛核电站 1015 微西弗/小时辐射,相当于一个人接受 10 次 X 光检查。日常生活中,我们坐 10 小时飞机,相当于接受 30 微西弗辐射。与放射相关的工人,一年最高辐射量为 50000 微西弗。毫西弗会致死。一次性遭受 4000 毫西弗会致死注:西弗,用来衡量辐射对生物组织的伤害,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 1 焦耳为 1 西弗。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 毫西弗=1000 微西弗。辐射伤害机理:人体有躯体细胞和生殖辐射伤害机理:细胞两类细胞,它们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和受损后的效应是不同的。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其本质是对细胞的灭活作用,当被灭活的细胞达到一定数量时,躯体细胞的损伤会导致人体器官组织发生疾病,最终可能导致人体死亡。躯体细胞一旦死亡,损伤细胞也随之消失了,不会转移到下一代。在电离辐射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可导致遗传基因发生突变,当生殖细胞中的 DNA 受到损伤时,后代继承母体改变了的基因,导致有缺陷的后代。因此,人体一定要避免大剂量照射。 泄漏出来的是哪种类型的辐射?报道说在核电厂附近检测到铯和碘的放射性同位素,专家认为有氮和氩的放射性同位素泄出也是很自然的,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迹象有铀或者钚泄漏。在接受辐射后,人体健康将“立即”受到哪些影响?放射性的碘对于住在核电厂附近的年轻人有危害,1986 年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之后有一些甲状腺癌病患即与此有关。放射性铯、铀和钚都是对人体有害的,并且不以某个特定器官为靶标。放射性的氮几秒钟后就很快会衰变,而放射性氩也对身体无害。——接受中等程度中等程度的辐射中等程度将导致辐射病。它有一系列症状:在接受辐射的几小时之内,人会出现恶心与呕吐,随后可能经历腹泻、头痛和发烧。在最初症状之后,人体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不再显示任何症状,然而往往在几周之内,又有新的、更加严重的症状发生。——如果接受高等程度高等程度的高等程度辐射,以上所述的所有症状都可能立即出现,并伴随着全身性的、甚至可能致命的脏器损害。健康受损程度取决于暴露在辐射中的时间以及辐射的强度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中产生电离辐射。它能破坏人体组织里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可能对人体重要的生化结构与功能产生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会尝试修复这些损伤,但是有时损伤过于严重或涉及太多组织与脏器,以至于不可能修复。 而且,身体在自然修复过程中,也很可能产生错误。最容易为辐射所伤的身体部分包括肠胃上皮细胞以及生成血细胞的那些骨髓细胞。辐射最可能导致哪些“长期”的健康损害?最大的长期健康风险是癌症。通常当体细胞受损或老化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会自我消除。当这种自我消除的能力消失时,细胞获得“永生”,可以不受控制地不断地分裂,这就演化成癌症。我们的机体有许多机制来阻止细胞癌变,并替换受损的组织。然而辐射所带来的损害可以严重搅乱机体中的这些机制,从而让癌症风险大大提高。此外,如果机体不能很好的修复辐射带来的对化学键的破坏和改变,我们的基因里有可能会产生突变。这些突变不但增高自身的癌症风险,还有可能被传递下去,使得辐射的作用在子孙身上展现出来。这些作用包括较小的头部与脑部、眼部发育缺陷、生长缓慢和严重的认知学习缺陷。辐射面前,儿童格外脆弱因为孩子生长迅速,他们体内正处于分裂的期的细胞也多得多,从而因辐射而产生错误与损伤的可能性也大得多。【1986 年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事件之后,世界卫生组织在附近儿童中发现甲状腺癌的风险显著提高。这是因为泄露事件中的辐射物质中含有

辐射安全评估报告

2017年度辐射安全工作和防护状况 评估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强核与辐射的安全监管,确保辐射环境安全,成县中医医院针对2017年医用射线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了年度评估,具体评估如下: 我院现有x光诊断机1台,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1台,柯达CR 2台,放射科工作人员8人,使用本单位X射线设备。现对2017年度具体辐射安全工作和防护状况评估和报告如下: 一、辐射安全和防护设施的运行和维护 CT室及放射科所有机房配置有辐射防护门、辐射警告标志等辐射防护设施。机房及其附属防护设施,经检测符合国家放射防护标准,同意在医院内使用。 2017年,辐射安全和防护情况指定专人负责检查和记录。检查每月一次。辐射防护情况自查后,在《辐射防护工作定期检查记录》上记录。每月自查的内容包括:X射线装置的使用、运行、故障、停用、检修和完好情况;机房防护门、防护窗完好情况;工作指示灯和电离辐射警示标志完好情况;防护用品的使用和完好情况;辐射防护安全操作规程和防护制度执行情况等。2017年,每月辐射防护工作自查结果良好,射线装置未发生故障,使用正常;辐射防护用品完好,正常使用。2017年度内,未发现射线装置故障现象。 二、辐射安全防护制度

医院的辐射管理制度包括:《CT机操作规程》《放射科x线机操作规则》、《透视机操作规程及维护措施》、《放射科质量控制制度》、《辐射防护制度》、《辐射设备维护维修制度》、《放射科事件报告制度》、《放射科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人员培训制度》、《放射科人员健康及个人剂量管理制度》、《放射科岗位责任制》、《放射科定期自查和监测制度》、《放射科应急控制和保障措施》等。 2017年在医院放射防护委员会的领导下,在县环保局及卫生监 督所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医院相关辐射管理制度健全。对制度的执行情况,有科室兼职辐射防护人员进行自查,每月一次,同时接受卫生监督所等相关部门以及医院职能部门的日常检查。医务人员自身防护方面,日常工作时,要求检查病人时隔室操作,禁止直接暴露在照射野内,辐射工作人员均规范佩戴个人剂量计,对个人年接受外照射的剂量进行准确监控。在辐射对健康潜在影响的告知方面,在放射科机房门前张贴关于X线辐射相关方面的警示及安装红色警示灯。 (三)辐射工作人员变动及接受辐射安全和防护知识教育培训情况;我院暂无工作人员变动,对工作人员均采取持证上岗,加强了从事射线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 (四)场所辐射环境监测和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及监测数据; 我院所使用X光设备,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个人防护,配有个人防护 辐射监测仪,定时向甘肃凯信铭宇环境科技咨询有限公司进行检测,有检测记录。同时对我院机房进行了环境辐射剂量监测,并发放了检测报告书。

[环保]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一般规定

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一般规定 国家环境保护局1989 年3 月16 日批准,1990 年1 月1 日实施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核辐射环境质量平价的一般原则和应遵循的技术规定。目的是提高核辐射环境质量平价工作的科学性改善环境质量,保证公众的辐射安全。 本标准适用于应进行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的企、事业单位,这类单位包括: A. 核燃料循环系统的各个单位; B. 陆上固定式核动力厂和核热电厂; C. 拥有生产或操作量相应于甲、乙级实验室(或操作场所)并向环境排放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应用单位。 2 术语 2.1 环境质量 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某些环境要素(大气、水质、土壤、生态等)对人群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环境质量的优劣标识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 2.2 环境质量评价 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进行估评和预测。按时间因素可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评价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预测评价)。 2.3 环境影响评价 在一项工程动工兴建以前对它的选址、设计以及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和建成投产、退役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 2.4 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 按照剂量标准和最优化原则对释放到环境一定区域内的放射性物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评定和预测。 2.5 源项 释放到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物的数量、成分以及物化形态。 2.6 环境监测 间断或连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2.7 生物监测 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2.8 指示生物 不同生物对环境因素的变化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和反应特点。生物的适应范围越小,反应越典型,对环境因素的指示越有意义。 2.9 放射性污染指示生物 对放射性污染比较敏感的指示生物。该种生物对某种或某几种放射性核素具有很高的浓集因子,而且伴随有某些特征生物学指标的变异。 2.10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保证环境监测数据可靠性的全部活动和措施。其目的是为了避免由于错误的监测数据造成环境保护的失误。 2.11 剂量当量 组织中某点处的剂量当量H 是D、Q 和N 的乘积,见式(1)所示: H.DQN (1) 式中:D ──吸收剂量; Q ──品质因数;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护标准版本

文件编号:RHD-QB-K5864 (解决方案范本系列) 编辑:XXXXXX 查核:XXXXXX 时间:XXXXXX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护标准版本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及防护标准 版本 操作指导:该解决方案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进行更好的判断与管理。,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对日常工作中不接触辐射性工作的人来说,每年正常的天然辐射(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氡辐射)为1000-2000微西弗。 一次小于100微西弗的辐射,对人体无影响。 一次1000-2000微西弗,可能会引发轻度急性放射病,能够治愈。 福岛核电站1015微西弗/小时辐射,相当于一个人接受10次X光检查。 日常生活中,我们坐10小时飞机,相当于接受30微西弗辐射。

与放射相关的工人,一年最高辐射量为50000微西弗。 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会致死。 注:西弗,用来衡量辐射对生物组织的伤害,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为1西弗。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 辐射伤害机理:人体有躯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两类细胞,它们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和受损后的效应是不同的。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其本质是对细胞的灭活作用,当被灭活的细胞达到一定数量时,躯体细胞的损伤会导致人体器官组织发生疾病,最终可能导致人体死亡。躯体细胞一旦死亡,损伤细胞也随之消失了,不会转移到下一代。在电离辐射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可导致遗传基因发生突变,当生殖细胞

中的DNA受到损伤时,后代继承母体改变了的基因,导致有缺陷的后代。因此,人体一定要避免大剂量照射。 在接受辐射后,人体健康将“立即”受到哪些影响? 放射性的碘对于住在核电厂附近的年轻人有危害,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之后有一些甲状腺癌病患即与此有关。放射性铯、铀和钚都是对人体有害的,并且不以某个特定器官为靶标。放射性的氮几秒钟后就很快会衰变,而放射性氩也对身体无害。 ——接受中等程度的辐射将导致辐射病。它有一系列症状: 在接受辐射的几小时之内,人会出现恶心与呕吐,随后可能经历腹泻、头痛和发烧。 在最初症状之后,人体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不再

医院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办法[1]

百色市妇幼保健院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本院辐射工作场所的安全和防护管理,规范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自行监测行为,根据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本院范围内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单位辐射工作场所辐射 环境自行监测。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辐射环境自行监测,是指辐射工作单位自行组织的对其辐射工作场所及其周边环境、流出物等进行的监测活动。 第四条辐射工作单位应根据辐射工作场所的辐射活动类型和水平,按照《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制定本单位辐射环境监测制度、监测方案和监测计划,对本单位辐射工作场所辐射环境定期开展自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负责。 第五条本单位不具备专业的辐射环境监测能力,且自行监测应有与所从事辐射活动相适应的辐射监测专业技术人员、监测仪器和质量管理制度。监测人员要通过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监测仪器要按规定定期检定。 第六条本单位不具备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委托具有国家、百色市《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CMA)或《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CNAS)资质的辐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所需经费由本院承担。 第七条开放型辐射工作场所的监测,还应包括场所内地面、操作台、设备和物品的表面污染监测。有流出物的场所还应对流出物及其周边环境影响进行监测。 第八条监测记录或报告应记载监测数据、测量条件、测量方法和仪器、测量时间和测量人员等信息。 第九条如发现监测结果异常,应立即停止辐射活动,迅速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辐射安全隐患。 第十条辐射安全防护建立辐射环境自行监测记录或报告档案,并妥善保存,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辐射环境自行监测记录或报告,应随本单位辐射安全和防护年度评估报告一并提交辐射安全许可证发证机关。

环保环境监测报告

技术有限公司 检测报告 TESTING REPORT 报告编号(Report NO.):120 委托单位(Client):有限公司 单位地址(Address):工业区 检测类型(Testing style):环境检测 编写:日期:2017-8-16 (written by):(date): 复核:日期:2017-8-16 (inspected by):(date): 签发:职务: (approved by):(position): 签发日期:2017年08月16日 (date):2017 Y 08 M 16 D

检 测 报 告 第 1 页 共 5 页 一、检测概况: 二、检测内容: 以下监测数据引用自分包方东莞市正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1、 废气监测点位布设及监测时间、工况 监测点位 监测因子 监测时间 工况 抛光工序废气排放口 颗粒物 2017-8-12 09:15 90% 烤粉工序废气排放口 非甲烷总径 2017-8-12 09:33 85% 喷粉废气排放口 颗粒物 2017-8-12 09:54 85% 前处理工序酸雾废气排放口 硫酸雾 2017-8-12 10:28 90% 燃烧炉废气处理前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2017-8-12 11:18 90% 燃烧炉废气排放口 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气黑度 2017-8-12 09:30 80% 焊接废气上风向参照点1# 颗粒物 2017-8-12 09:30 80% 焊接废气上风向参照点2# 颗粒物 2017-8-12 09:30 80% 焊接废气上风向参照点3# 颗粒物 2017-8-12 09:30 80% 焊接废气上风向参照点4# 颗粒物 2017-8-12 09:30 80% 食堂油烟废气排放口 油烟浓度 2017-8-12 10:55 90% 2、 噪声监测点位布设及监测时间、 监测点位 监测因子 监测时间 工况 厂界北外1米处 厂界噪声 2017-8-12 11:40 90% 厂界南外1米处 厂界噪声 2017-8-12 11:45 90% 厂界西外1米处 厂界噪声 2017-8-12 11:50 90% 单位名称 单位地址 联系人 联系电话 检测类型 环境检测 检测类别 生产废水、生活废水、厂界噪声、喷漆废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