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CT检查
CT血管成像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

桥保 护横 窦 。枕 下 肌 肉要 严 密 缝 合 , 瓣 下 放 置 引 流 管 , 皮 防 止再 出血 。横 窦 损 伤 出 血者 , 以明 胶 海 绵 压 迫 止 血并 悬 吊硬
膜。
E] C ue V. P seirfsae taua h mao si hlrn 2 riaA otr os xrd rl e tma ci e o n d
C 扫 描 而早 期 明 确 诊 断 , 时 手 术 清 除 血 肿 , 后 康 复 较 T 及 术
快 。死 亡 5例 中 4例 人 院 时 即处 于 昏 迷 状 态 , S 8分 , GC <
32 1 手 术 指 征 : 于后 颅 凹容 量 较 小 , 脑 脊 液 经 第 四 脑 .. 由 为 室 流 人 蛛 网膜 下 腔 的孑 道 所 在 , 髓 位 于 其 间 , 致 脑 脊 液 L 延 易
E] hd r yt1 9 , :2 2 . J.C isNevS s,9 3 9 242 6 [] 周 良辅 .现代 神 经 外 科 学 [ .上 海 : 3 M] 复旦 大 学 出版 社 ,0 1: 20
2 6 3 .
33 预后 硬 膜 外 血 肿 不 合 并 有 严 重 脑 实 质 损 伤 且 伤 后 及 . 时诊 治者 预 后 良好 。但 由于 各 种 原 因 硬 膜 外 血 肿 的病 死 率 仍 介 于 5 ~ 4 % 之 间 j O 。陈 峥 等 报 道 颅 后 窝 硬膜 外 血 肿 3 7例 , 术 治 疗 2 手 7例 , 后 6月 G0 ~ 5级 者 2 术 s4 2例 , ~ 3 2 级 2例 , 亡 3例 ; 保 守 治 疗 1 死 而 O例 中 , 后 6月 GO ~ 5 伤 S4 级 者 8例 , 亡 2例 。手 术 病 死 率 为 1 . , 病 死 率 为 死 11 总 1 . 。本 组 手 术 治 疗 的 4 35 5例 病 人 , G 按 OS判 定 预 后 达 到 5 者4 级 O例 , 复 良好率 为 8. , 恢 8 7 死亡 5 1. %) 加 上 同 (11 ;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辅助检查项目

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辅助检查项目辅助检查辅助检查的目的在于确定或排除可能需要特殊治疗的TIA 的病因,并寻找可改善的危险因素以及判断预后。
1、头颅CT和MRI头颅CT 有助于排除与TIA 类似表现的颅内病变。
头颅MRI 的阳性率更高,但是临床并不主张常规应用MRI 进行查。
2、超声检查(1)颈动脉超声检查:应作为TIA 患者的一个基本检查手段,常可显示动脉硬化斑块。
但其对轻中度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较低,也无法辨别严重的狭窄和完全颈动脉阻塞。
(2)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发现颅内大血管狭窄的有力手段。
能发现严重的颅内血管狭窄、判断侧支循环情况、进行栓子监测、在血管造影前评估脑血液循环的状况。
(3)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与传统的经胸骨心脏超声相比,提高了心房、心房壁、房间隔和升主动脉的可视性,可发现房间隔的异常(房间隔的动脉瘤、未闭的卵圆孔、房间隔缺损)、心房附壁血栓、二尖瓣赘生物以及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源性栓子来源。
3、脑血管造影(1)选择性动脉导管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评估颅内外动脉血管病变最准确的诊断手段(金标准)。
但脑血管造影价格较昂贵,且有一定的风险,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0.5%~1.0%。
(2)CTA(计算机成像血管造影)和MRA(磁共振显像血管造影):是无创性血管成像新技术,但是不如DSA 提供的血管情况详尽,且可导致对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过度。
4、其他检查对小于50 岁的人群或未发现明确原因的TIA 患者、或是少见部位出现静脉血栓、有家族性血栓史的TIA 患者应做血栓前状态的特殊检查。
如发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等常规检查异常,须进一步检查其他的血凝指标。
临床上没有TIA 的常规、标准化评估顺序和固定的辅助诊断检查项目,常需因人而异,如一位老年有高血压的男性患者,有多次的单眼黑矇发作,应尽快检查颈动脉;而若是个年轻女性患者,有自发性流产史、静脉血栓史,多灶性的TIA 就应该检查抗磷脂抗体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常规

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操作常规脑梗塞【辅助检查】临床拟诊为脑梗塞者应作以下诊断性及危险因素(RF)检查,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综合评分记录。
1.头颅影像学检查:若早期(48小时内)CT扫描未见梗塞者,应予复查或作MRI。
病程中对疑有出血性梗塞、复发或病情加重者应考虑复查CT或MRI,有条件者可作SPECT。
2.脑循环动力学检测:⑴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每例病人应争取尽早TCD,检查颅内外脑血管是否存在严重狭窄或闭塞,判断颅内外血管闭塞后侧支代偿及闭塞血管再通情况。
如有异常,应根据病情演变及治疗反应予以复查。
⑵颈动脉彩超对疑有颈动脉病变者应作颈动脉双功超声检查。
检查颅外颈部血管,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可发现颈部大血管内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狭窄或闭塞。
⑶头颅和颈部CT血管成像(CTA)了解颅内外大血管有无狭窄、闭塞、斑块、血管畸形及其程度、范围。
⑷头颅和颈部核磁血管成像(MRA)检查颅内和颈部血管有无严重狭窄、闭塞及血管畸形。
⑸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动脉内溶拴(急诊即刻安排)或拟行血管内成形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搭桥术。
经无创检查(TCD、颈动脉彩超、MRA或CTA)仍不能明确诊断时进行DSA,是明确血管病变的最可靠方法。
⑹脑栓塞及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可作TCD栓子监测。
3.RF检查:血液常规检查(血糖、血脂全套、血凝纤溶动态、血小板计数、血球压积、凝血象等);血液特殊检查(抗心磷脂抗体、血同型半胱氨酸、S蛋白、C蛋白和动脉炎等的检查)。
4.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对拟诊脑栓塞者,应作ECG,了解是否有房颤等心律不齐或脑梗塞后心脏改变,必要时作UCG,检查心脏结构、功能及是否有附壁血栓。
能发现心脏和主动脉弓栓子源,尤其对年轻脑梗塞患者找不到其他病因时,经食管超声有时能发现潜在的右向左分流的卵圆孔未闭。
【治疗常规】一、急性期治疗:包括整体治疗、根据病因分类治疗和特殊治疗(溶栓、抗凝、降纤、神经保护剂、中医中药)1.整体治疗⑴患者平卧有助于脑灌注,尤其有基底或颈内动脉等大血管闭塞者。
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1 一般资料 .
本组 3 , 中男 2 , 8例 , 龄 4 O例 其 2例 女 年 5
9 % 以上 。 4
C A造影 , T 左侧 大脑 中动 脉及右 侧大 脑后动 脉狭 窄 或
本组 3 O例 c A造影 ,6 r 2 例显示脑血管有病变 , 例未见 4 明显血管狭窄或者 闭塞 。局部脑缺血所致 的脑 梗死与受 累 动脉的支配区一致 。梗死区的大小与有无 侧枝循环及其 有 效程度有关 。通 常脑动脉起 始部 闭塞所 致 的梗 死 区较大 , 供血区更容易发生脑 梗死 , 因主要在于 MC 原 A是颈 内动脉 的延续 , 血管较粗 , 外来栓子相对容易进 入造成栓塞 ; 次, 其 两侧 A A之 间经前交通 动脉相连 , C 代偿 良好 , 相对 不容 易发 生脑梗死。本组 观察到 M A狭窄或者闭塞 2 例 , C l 未见 A A C
素的图像 , z 轴 的空 间分辨率大 大提高 , 其 一 因而重 建图像 与原始扫描图像几 乎无差 别 , 没有 阶梯状伪 影及部 分容 更 积效应等各4级甚至 5级脑
动脉 , 对于颈动脉、 脑动脉狭窄和 闭塞 及颅 内多种血管性疾 病具有重要诊 断价值和意义 l。本组病例 显示 4级动脉达 3 J
2 结果
终重建靶血管立体影像 的血管技术。1 排 c 的出现是 c 6 T T 技术 的又一 次革命 , 的扫描 速 度极快 , 它 由于扫描 速度 提 高, 大大缩短了检查 时间 , 同时, 由于覆盖 范 围广 , 一次曝光
常见脑血管性病变的CTA影像表现,看这里!

常见脑血管性病变的CTA影像表现,看这里!CTA(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技术,通过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结构和形态,对于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CTA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常见脑血管病变的CTA影像表现。
一、CTA简介CTA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血管成像技术,它通过CT扫描仪获取数据,利用计算机后处理技术生成血管的三维图像。
CTA可用于显示血管的狭窄、扩张、动脉瘤、血栓形成等病变,广泛应用于脑血管、心血管、四肢血管等疾病的诊断。
二、脑血管病变的种类脑血管病变主要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和血管畸形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梗死、脑栓塞等;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血管畸形主要包括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等。
三、CTA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具体应用场景1. 中风、颈椎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患者,CTA可以用于检查这些疾病的原因和程度,以及判断是否存在脑血管狭窄、闭塞等问题。
2. 对于出现头痛、头晕、手麻、肢体无力等症状的患者,CTA可以用于排除脑血管病变的可能性,或者进一步明确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3. 对于高危患者的筛选,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肥胖、吸烟等人群,CTA可以用于评估其脑血管病变的风险,提前进行干预和治疗。
4. 对于头颈动脉手术患者,CTA可以用于判断狭窄率及术前定位,为手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5. 对于头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CTA可以用于判断血流通畅程度,评估手术效果及后续治疗。
6. 对于没有任何不适、但年龄偏大的中老年人,也可以做头颈CTA筛查,以便及时发现无症状或发病前期的病变,从而减少或预防脑血管急性意外事件的发生。
四、CTA诊断脑血管病变的影像表现1. 血管狭窄血管狭窄是脑血管病变的常见原因之一。
在CTA图像上,血管狭窄表现为管腔变窄,血流通过时形成充盈缺损。
根据狭窄程度的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症状。
脑缺血的CT、MRI表现你知道吗

脑缺血的 CT、 MRI表现你知道吗脑缺血指的是因为脑血流量变少而使其无法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以及脑组织结构,脑灌注成像上会出现明显的低灌注改变。
脑缺血是一种多见的疾病,它的发生因素有很多,有时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也会因各种因素而造成脑缺血损伤,比如脑出血血肿灶周的水肿缺血、代谢中毒引起的脑病、颅内发生感染引起的缺血性脑水肿、肺性脑病、肝性脑病以及肾性脑病等等。
对于脑缺血疾病的发展以及病灶位置的诊断都需要经过CT或是MRI来确定,下面我们了解下脑缺血的CT或MRI的几种表现。
1、糖代谢异常脑缺血高血糖脑损伤:急性高血糖症可能在血管没有损伤的状态下加重脑缺血性损伤。
高血糖还会严重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脑乳酸会出现增加,脑血管发生痉挛和脑缺血,在CT检查下可发现豆状核以及尾状核头部高密度,病变区组织密度较高,通过MRI检查可呈现出T1WI高信号,T2WI有轻度异常或是正常,而MRS指标显示出乳酸增高的情况,肌酐有所降低,这些表现都证明了能量衰退和神经元功能已经变差。
低血糖脑损伤几乎都发生在小孩身上,成年人也会出现,但相对较少。
急性症状主要有脑缺血、脑出血、呕吐、脑梗死以及神经过敏性症状等。
如果足月的小儿血糖在300mg/L之下,成人血糖在450mg/L之下就可诊断为低血糖症。
当小儿中枢神经受到影响后主要表现出弥漫性脑缺血、脑梗死以及脑水肿,主要发生在枕叶以及基地节区。
成人发生低血糖症主要是枕叶和其他部位发生脑梗死,几乎是多发的小片状以及层状坏死,层状坏死部分T1WI皮层的脑回样呈高信号,一过性脑的影像学检查有异常。
2、酒精中毒性脑缺血很多人都有酗酒的不良习惯,酒精中毒会造成身体各脏器以及中枢神经受损。
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人体的下肢活动协调性以及运动功能都会出现问题,也可能会发生桥脑中央以及桥脑外髓鞘溶解,在MRI检查下可见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也呈现高信号,脑室部灰质那部分也可呈现高信号。
缺血性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的新进展

综述S u m m a ri z eSTR-PCR方法无法确定混合嵌合体中受者细胞的类型,因此对低水平的受者细胞混合嵌合体的出现与临床复发之间关系的判断,应结合疾病特异性标志的检测进行,这将有助于对移植后患者临床疾病状况作出更为准确的判断[4]。
6嵌合体的临床应用6.1嵌合体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广泛地应用于恶性血液病、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实体瘤的治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
造血干细胞嵌合体诱导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有两个主要优点:一是它能有效耐受慢性排斥反应及异种移植间的超急性免疫排斥反应;二是它仅对自身和供者抗原耐受,对其他抗原可正常免疫应答,因此不会有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继发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危险。
6.2在器官移植方面的应用目前异基因移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严重的移植排斥反应和移植后长期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应用引起的一系列严重后果。
诱导受者对供者器官特异性免疫耐受是解决排斥反应最理想的措施。
已报道了一些通过骨髓移植的嵌合使移植器官获得耐受而长期脱离免疫抑制剂的病例,移植的器官涉及肝脏、肾脏、肺等。
由于嵌合体形成受到疾病本身、预处理方案、输入干细胞的数量、移植物是否去除T细胞、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检测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嵌合体在器官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临床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1]王继纳.移植免疫耐受在临床中的尝试.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07,27(2):164-168.[2]B et ten s F,T i er cy JM,C am p anile N,et al.M icr o ch im er ismafter liv er t ran sp lantati o n:ab sen ce o f r ejectio n w it h o u t ab r o g at io n o f an ti-d o no r cytotox i c T-l y m p ho cy t e-m ed i at ed alloreacti v i ty.L i v er T r an sp l antati o n, 2005,11(3):290-297.[3]唐晓文,吴德沛,孙爱宁,等.嵌合体的定量检测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过继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中华内科杂志,2006,45(5):359-362.[4]孙敬芬,韩晓苹,赵丹丹,等.STR-PCR分析嵌合体在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5 ():333. 在全球,脑中风占死亡原因的第二位[1]。
XeCT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
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 但其供应区域无缺血 可进一步做负荷试验
。
Xe-CT负荷试验前后rCBF的变化
血管储备功能正常
血管储备功能降低
。
脑血管狭窄选择支架治疗方案前行XeCT检查,有助于评价狭窄血管供血区的侧 支循环代偿情况及供血区脑血管储备能力, 了解是否存在过度灌注,从而能帮助我们 判定哪些患者需要进行支架治疗,可为确 定治疗方案、估计预后提供依据。
目前认为,发病3h内是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窗, 最迟可以延长到病后6h。但临床发现部分患者 在时间窗内溶栓疗效不佳,而有学者进行了6h 以上延迟溶栓研究,部分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 表明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时间有一定的个体差异。
及时恢复半暗带的血流供应,是减小梗死体 积的根本途径。
临床上迫切的需要一种能迅速准确判定缺血 半暗带的检测方法,为溶栓时间窗的个体化 选择提供客观根据。
氙-CT在慢性脑供血不足 诊断中的应用
由于缺乏客观可靠的诊断方法,以往对于慢 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一直存在争议。
Xe-CT能够提供动态的量化的局部脑血流量 , 可以通过定量的血流量值,客观地反映出缺 血的程度,可作为诊断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确 切证据。并能作为判定药物疗效的客观指标。
供 血 较 好 全 脑 缺 血 区 域 缺 血
病例二 患者,男,63岁,因右侧肢体活动不灵
伴言语不清3小时入院。 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脑梗死病史1年余,
遗留不完全运动性失语。 查体:血压100/70mmHg,意识清楚,不
完全运动性失语,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 力1级,右侧腱反射略弱,右侧病理反射阳性。
头部CT示左侧基底节,左侧颞叶及顶叶 多个片状低密度影;MRA示左侧颈内动脉严重 狭窄。
Xe-CT的优点就在于可通过定量测定脑血流 量来判断缺血半暗带的存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血性脑血管病CT检查
发表时间:2011-04-28T08:48:36.1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张梦君[导读]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组因脑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或循环系统脱落栓子的栓塞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的脑疾病。
张梦君 (黑龙江省饶河县中医院 155700)
【中图分类号】R74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2-0092-02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分类 CT检查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组因脑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或循环系统脱落栓子的栓塞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的脑疾病。
本病多见于高龄并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脑血流障碍者,亦可发生于伴有心房颤动的心脏瓣膜病患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cerebral ischemic attrack)
此病是一种一过性、可逆的脑缺血疾病。
常因异常的情绪变化和交感神经兴奋而诱发局部血管痉挛,造成局部短暂性脑组织缺血、缺氧。
临床上可有一过性的单侧肢体麻木,运动不灵活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常可自行缓解。
由于脑组织缺血时间短暂,不足以引起脑实质密度改变,故检查常阴性。
但由于本病好发于患有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高龄患者,CT检查时常可以找到脑动脉硬化和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证据。
这是一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诸如对称性脑沟、脑裂增宽,脑池、脑室扩大,双顶皮层下片状略低密度或脑组织深部的腔隙梗死。
(二)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
这是一种最常见且CT检查最有诊断意义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按其发生部位,可以分成脑皮层动脉血栓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和脑深穿支动脉血栓引起的腔隙梗死。
其CT表现与脑血流中断后脑组织的病理变化过程具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脑组织的病理变化过程又与发病时间具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脑血栓形成后,从神经细胞离子泵失调、细胞代谢紊乱相继出现的脑肿胀和脑水肿,到血脑屏障破坏、神经细胞髓鞘脱失、细胞坏死液化以及后期的脑组织修复性改变,无不决定着不同时期特有的CT征象。
同时急诊诊断应该侧重于脑血栓形成早期的CT征象分析,以争取在脑组织坏死之前进行溶栓治疗。
(三)腔隙性梗死(1acunar infarction)
是大动脉深穿支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小范围的缺血坏死。
主要原因是长期的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造成的脑内微动脉变性,引起血栓形成和局部缺血,早期仅表现为小斑片状略低密度且边缘模糊不清,坏死后的脑组织逐渐由结缔组织充填形成软化灶或液化的小囊腔病灶,边界清晰锐利。
腔隙大小从直径0.5~1.5cm不等,一般常见的腔隙灶在0.5cm以下,单发或多发经长期随访无明显变化。
(四)大面积脑梗死(large area infarction)
这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危重的脑梗死,它包括了大脑前、中、后动脉,甚至是颈内动脉主干闭塞所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
每一支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都具有重要的神经功能,因此,任何一支动脉的闭塞都会引起相应的严重临床症状。
一般起病急,患者或家属能提供准确发病时间,一般表现为情感异常、意识障碍、偏瘫、失语、失明、抽搐甚至昏迷。
由于本病病情危重、预后不良、死亡率高,所以正确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本病“早期”的时间范围与脑动脉溶栓适应期相一致,即发病4h以内,最长不超过6h。
该时期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肿胀和水肿,但神经细胞尚未广泛坏死,如果此时能得到及时恰当治疗,则有可能恢复神经功能。
此时期最重要的CT表现是脑白质密度下降。
在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闭塞时,患者半卵圆中心区白质低密度范围扩大和密度降低,平均CT值下降为3~5Hu。
这一改变必须认真观察方能发现。
为了提高检出率,避免漏诊,建议在半卵圆中心区(OM线上65~75mm)进行5mm薄层扫描,并适当降低窗位和调窄窗宽,同时应将双侧白质区密度反复对照,以利于发现细微变化。
随着病程发展,白质区低密度越来越明显,发病5~6h后,皮质密度开始下降,并出现轻度患侧占位效应。
CT上见脑沟变平和侧脑室变窄,早期较少出现中线移位。
皮质密度下降一旦出现则提示病程长,预后差。
部分病例可见患侧灰、白质交界模糊,此征象取决于病变区脑组织病理过程。
在水肿期,由于白质密度下降明显,CT上灰、白质交界清楚。
发病5~6h后,出现显著的神经细胞坏死,此时CT上出现灰、白质交界模糊。
脑组织缺血12~24h,脑细胞坏死,血脑屏障破坏,24h后,水肿加重,并出现明显的神经脱髓鞘改变。
CT扫描见到按梗死血管的供血区分布的均匀的大片状低密度区,并有明显的占位效应。
脑缺血区的水肿至第7天达高峰,2芎笾鸾ハ 恕S伤 滓 鹁植磕蕴寤 呐蛘统莆 嘉恍вΓ 硐治 疾嗄怨怠⒛粤鸭澳猿亍⒛允沂苎贡湫危 踔林邢咭莆弧T銮可 杓觳椴蛔魑 9妫 诓”淝鳦T表现不典型需与肿物鉴别时偶尔使用。
由于血脑屏障的作用及侧支循环的建立,使造影剂仅在皮层内显影,CT表现为梗死区脑皮层的沟回强化。
(五)出血性梗死
此为脑梗死的一个特殊类型。
脑梗死形成后,由于病变区部分血管的缺氧性损害而继发出血。
所以出血性脑梗死的出血量一般不大,出血灶在梗死区范围内,多呈不规则斑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平均密度一般低于脑出血的血肿密度。
出血性脑梗死的梗死范围往往较大,梗死区的出血多迟发。
出血性脑梗死应注意与高血压脑出血相鉴别。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6.
[2]周杨杨,吴江.氙-CT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5):628.
[3]马妍,李萌.氙CT测定脑血流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3(8):382.
[4]成秋生,潘小平等.脑梗塞患者颈动脉超声研究[J].临床医学,1998,22:8.
[5]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