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起源于美国
小组合作学习的好处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班级管理中的点滴摘要:在物欲横流的大背景下,小孩子们早就被这个诡异而充满诱惑的社会表象所误导并产生出许多本来不应该有的恶习。
让我们作为教者的,发现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难教了。
我们经常为此而感到痛心疾首。
幸运的,终于被我们发现了小组合作学习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意义与作用。
以下就我在实践过程中的点滴作一些介绍。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早在自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产生以来,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主导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
然而,目前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较多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常规管理》等硬性的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弊端很多。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建立小组合作竞争机制,将会有利于班级的建设。
一、理清“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系统的利用各种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自我管理,以团体成员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班级目标的一种管理评价机制。
它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1、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
将班级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异质的合作学习小组,以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共同管理为活动基本形式,为每个成员创造了平等参与的机会,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2、小组成员的积极互赖是关键。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各种学习目标。
加强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使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3、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
合作学习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浅谈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创立并使用的,它是一种教学理论与教学策略,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合作学习定义的表述不尽一致,但从中可以认识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是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交流,沟通和合作。
在合作学习模式中,学习者之间有真正的信息沟通。
学习者通过共同努力,最后形成口头,书面或其他形式的产品。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它改变了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
小组合作学习把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改造成以小组总体成绩为依据,以整个小组为奖励对象的做法。
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从而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己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必须做好以下的工作。
结构合理的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其次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的竞争。
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但组与组间的总体水平差异应该相当,这样既可避免合作小组之间的水平差距,保证小组之间横向比较的公正性,。
人数一般以4至6人为宜。
合作学习组织实施中教师的角色首先,教师要制定有效的合作学习规则。
小组活动应该是各成员共同承担责任、完成任务和分享讨论成果。
每个小组可以民主推选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可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定为每组的副组长,以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尽可能让组内的角色经常调换,这样让小组成员明白各个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此增强合作意识和责任感,从而达到最优化的小组合作效果。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与基本理忥

⼀、合作学习的含义与基本理忥⼀、合作学习的含义与基本理念⼩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种教学⽅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学习⼩组为重要的推动性,通过指导⼩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升个体的学习动⼒和⽔平,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的,改变了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学⽣处于被动地位的局⾯,从⽽激发了学⽣的主动性、创造性,也所以得以充分的发挥。
(1)、合作学习的含义合作学习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当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普遍采⽤的⼀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被⼈们誉为“近⼗⼏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
合作学习追求“不求⼈⼈成功,但求⼈⼈进步”的⼀种教学模式,指学⽣在⼩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的互助性学习;有指导地实⾏⼩组教学,通过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使所有学⽣的学习效果最佳化。
它强调学⽣之间在学习过程中展开真诚的合作,学⽣不但从教师那⾥获取知识,还能够从同伴⾝上获取知识。
(2)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1)互动观合作学习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不但要求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实⾏整体把握,分配学习任务,控制教学进程,同时要求教师注重与学⽣的交流互动,注重学⽣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协助。
(2)⽬标观在⼩组活动中,成员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彼此讨论,共同提升,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
在⼩组中,每个⼈都有⼤量的机会发表⾃⼰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的意见,使学⽣有机会形成良好的⼈际技能,当学⽣在⼀起合作融洽、效果突出时,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就会更多,学的也就更加愉快,从⽽达到认知、情感与技能均衡的教学⽬标。
(3)师⽣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是合作者。
教师与学⽣之间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当好“演员”,从学⽣主体理解特点出发,巧妙地使⽤了师⽣间的互动,把“导”与“演”实⾏了分离与分⼯,把⼤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使他们有机会实⾏相互切磋,共同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原则

内容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我国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
我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观察,认为要想行之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在此基础之上联系实际提出几点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
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及评价的研究来探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评价1.引言“小组合作学习”于1970年兴起于美国,1980年起在世界范围取得实质性进展,1990年起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了实验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3-6人组成的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它把一个班的学生按照学业成绩、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因素平均分成若干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都以小组活动为核心。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能使学生学会怎样与别人合作,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证明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但由于理论研究深度不够、缺乏正确的引导,有些应用只是表面上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实质上,却与合作学习的主旨和精髓相去甚远,因而就出现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误解和误用。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
走进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流于形式的较多。
比如:有些合作小组一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
合作学习法详解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作为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实践,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纪元初期。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典的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在西方,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
1806年合作学习小组的观念从英国传入美国,受到美国教育家帕克(Park)、杜威(Dewey)等人的推崇并被广为应用,最终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了现代的合作学习理论,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引入小组活动,由此引发了对合作学习的探讨。
一、概念合作学习概念理解,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
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小组合作分工学习。
即将某一大问题或大任务分割成一定数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定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在各自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总结。
第二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即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第三是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即针对某一问题,小组成员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二、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美]罗伯特斯莱文在《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一文中介绍了六种理论。
我国陈云英博士认为合作学习理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学生共同活动本身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儿童间在彼此最近发展区内合作,会表现比较单独活动更高级的行为。
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促进学生质量的提高。
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知识--语言、价值、规则、道德和符号系统只能在与他人相互作用中才能习得。
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以发展学生为主,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时时刻刻的钻研教法和了解学生心理,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将学生的位置摆在第一位,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小组合作的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发展学生的方法,下面我就对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谈谈我的看法。
一、对合作学习的认识。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 一)、合作学习能激发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搭建舞台,给他们表演的机会。
(二)、合作学习能培养集体意识。
合作学习至少两人,一般四人,有时更多。
他们要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就必须分工明确,团结一致。
(三)、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合作学习中,就会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
小组合作学习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从而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
但由于我们认识上的不够,在具体操作时出现了不良倾向,存有以下问题。
二、目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存有的问题。
1、组合缺少科学性。
一般合作学习,就是生生合作或师生合作。
其中在生生合作中,可能有的小组能力较强,有的小组差一些,这样容易失去平衡。
2、内容缺少实用性。
现在有小部分教师是为了形式而合作。
许多没有合作必要的问题去让学生合作学习,摆空架子,缺乏实效。
3、课堂难以控制性。
这点主要针对新教师提的。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你一言,我一语,回答很积极,这时你不能制止他们发言,但要是让他们去说,又会影响进度,这样课堂容易失控,造成放了出去收不回来的后果。
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

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特点与作用小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逐渐形成了一种较为完整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于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而焕发出勃勃生机,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推崇,并成为了一种主流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Ellis A K & Fouts J,1997)指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Vermette P,1994)则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在美国、加拿大、以色列、德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等几十个国家的中小学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
国内在这方面的应该相对欠缺,很多“小组学习”缺乏理论上的支持,难于坚持到底。
一方面是国情所限,一方面是师生及家长的意识不到位。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表述尽管由于各国价值观念、教育教学条件以及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不同,各地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概念、具体实施策略、方法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小组合作学习表现出与传统班级教学相区别的以下特征:(1)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这是它区别于传统班级教学的最本质的特征,它的所有环节都必须以此为核心:小组的组建是为小组活动提供活动的形式与空间,教师的精讲是为了提供活动的知识背景,小组奖励的实施为活动提供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2)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
它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
(3)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小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

小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8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实质性发展,90年代我国在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了实验研究,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是必要的。
1.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为重要的能力。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多样化。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成就一件大事情,往往只有在团队的共同合作下才可能高效率地圆满完成。
在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大背景下,个人的作用正日渐减少,成就事业的关键在于集体的合力。
因此,教育应注重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高中英语教学也要遵循这一原则。
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引导学生与同学合作、与老师合作,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氛围,在课堂上更多地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切作的机会。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2.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个人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积极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于设立了小组目标,学生的努力就不再是以个人为单位了,每个人都为了小组的共同利益而全力以赴。
在合作学习中往往是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
不仅每个组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且各组员之间还必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即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也能有所进步。
因此,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学会互相尊重和理解,学会沟通,学会互相分享。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但是笔者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在实际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活动的开展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有时会流于形式或走过场,仍存在一些低效现象。
为此,本文就这些现象进行反思,并提出解决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合作学习起源于美国
走得快,一个人可以,但要想走得远,只有团队的集体力量才能做到,也就是说:个人的成功是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的。
在经济腾飞的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
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
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学校教学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学生在教室里正襟危坐,专心听教师讲课;学生有时站起来回答问题或到黑板上板演,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早被人们所认识。
就其局限性来说,它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到了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它已经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
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之一便是合作。
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合作学习在美国的研究和应用已相当广泛。
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近几年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过程中,人们也在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我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
合作学习,“九五”期间列为我们国家教育重点课题之一。
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此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了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改革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了。
2012年,我校教学成绩低,在平均分及格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几的情况下,教师流动严重,校园环境极差,由于学生家长的质疑,学生人数一下子从一千余人下降到五百余人,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不强,被动应付,随波逐流。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校在蒋承献校长的带领下,结合我校实情、认真研讨新课标,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秉承“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教育为宗旨,以“我参与、我幸福、我成长、我快乐”为办学理念,以“人人参与、个个展示、激活思维、开发潜能、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为特色创立和完善推广“352”教学模式。
在“352”模式的引领下,为了加快课程改革进度,加强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有效提高教学成绩,我以本班课堂为实践基地,从学生的变化、课堂的变化、学生成绩的变化、学生的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进
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究、实践、归纳、总结出一套具有班级特色的“自研自探、小组合作体验交流式学习”教学模式。
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式的教学已经进入实验阶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合作学习便成为所有教师研究的重点,小组合作学习在我校班级教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给学校带来的变化:我们的课桌由整齐单一的面向黑板模式改成小组围团座模式(本班有6个小组,每个组有7个学生按层次围坐),这样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轻松、平等的氛围,也能更好的促进孩子们的合作与交流。
我们的教室由原来的教师主导课堂、驾驭课堂改成了学生主持课堂、玩转课堂。
把时间和课堂还给了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认知、充分的讨论和展示。
很多学生从怕说到想说,当众展示开口就来,害羞胆怯不复存在,甚至是争着举手、抢着发言、大胆的展示。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表达能力,养成了表达的习惯。
更为重要的是,很多问题是他们自己讨论出来的,他们讨论时兴趣浓,自己讨论出来的还比老师讲的记得牢,就算是以后遇到不同类型的题也会举一反三的去做了,通过近两年的课程改革,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较大的改变。
如我所任班级三个学期的教学成绩平均分由55分---73分---82分。
总之,在小组合作学习理念的引领下,我大胆钻研教材、认真编写学案、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主动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全力推行新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变教为导、变导为启、变启为扶,把讲台变为学台、把教室变为学室;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学变为思、由接受变为讨论、由回答变为展示、讲堂变成了学堂;教学过程也不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而是师生情感交融、知识共享、共同创新、共同提
高、引领完成学习目标的完整过程。
课堂上学生成了主角,尽情的展示,大胆的创新,展现了自我,成长了能力。
充分体现了民主、平等;团结、协作;尊重、信任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你追我赶、展示己长、填补己短的良好学习氛围。
这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