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治理技术综述教案资料
(完整版)水污染及其防治教案

水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防治[课标要求]1.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出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水污染概念、水污染类型、水污染危害、水污染防治为编写思路,围绕课标中环境污染与防治的内容标准编写主干知识,以活动、阅读等辅助栏目拓展水污染的有关知识,使整节教材有血有肉,枝繁叶茂,很好的达到了水污染及其防治的课表要求。
为了实现第二个课标要求——以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出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教材设置了探究活动,介绍了最常见的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过程、危害,并让学生联系家乡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分析。
关于水污染防治,教材从预防、治理和管理三个层面进行阐述,还设置了“常用的污水处理方法”阅读教材,让学生对污水处理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完成第三个课标。
[教学构思]1.以学生为本,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体验与感受生活,领悟教材的精华。
通过案例教学法实现对教学重组和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发展的策源地,通过情境设计、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2.构建师生互动交流的课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图片、材料等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污染概念、类型和我国水污染状况。
2.了解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过程及常用的污水处理方法。
3.掌握水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4.认识水污染的区域差异及解决的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水污染的严重性。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水污染原因,掌握水污染的危害和防治原则。
3.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对案例中图片、材料的分析,提高学生观察事物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归纳表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
水污染治理技术综述

水污染治理技术综述一、概述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水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因此水污染治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水污染治理技术进行综述,从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二、物理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沉淀、悬浮物分离和过滤三个方面。
1. 沉淀:通过控制流速和沉降时间,利用重力作用使悬浮物质沉淀于底部,达到去除固体颗粒、悬浮物和重金属离子的目的。
2. 悬浮物分离:通过离心、气浮和电浮等方式将悬浮物从水中分离出来,常用于对微细悬浮物的去除。
3. 过滤:常见的过滤方式有砂滤、活性炭过滤和膜过滤等,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污染物。
三、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改变水质,从而去除污染物。
1. 氧化法:利用氧化剂对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氧化分解,常用的氧化剂有臭氧、高锰酸盐和过氧化氢等。
2. 沉淀法:通过加入沉淀剂,使难以分解的有机污染物与沉淀剂发生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质,从而达到去除的目的。
3. 吸附法:利用吸附剂吸附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常见的吸附剂有活性炭、陶瓷颗粒和离子交换树脂等。
四、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采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分解和转化污水中的有机物质。
1. 活性污泥法:通过人工添加和培养污泥微生物来分解有机污染物,可以同时去除氮、磷等营养元素。
2. 生物膜法:在固定化载体上生长的微生物代谢降解有机污染物,常用的载体有生物滤料、生物膜和填料等。
3. 植物净化法:利用植物的吸收能力和根际微生物的作用来净化水体,常见的方法有人工湿地和水生植物培养等。
五、智能监控技术智能监控技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和分析水质数据,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1. 基于传感器网络的水质监测:通过分布式传感器节点实时监测水质参数,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将数据传输到中控主节点。
2. 水质数据处理与预警系统:通过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建立智能预警系统,提前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水资源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综述

水资源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综述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而水资源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水资源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在解决和减轻水资源污染问题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水资源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进行综述,包括污水处理、水质监控和保护、农业与农村水污染治理以及工业与城市水污染控制等方面。
一、污水处理技术污水处理技术是水资源污染控制与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常见的污水处理技术有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
物理处理主要包括格栅、沉砂池和沉淀池等,通过物理方法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悬浮物和沉淀物质。
化学处理则利用化学药剂对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加药处理,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和转化,最常见的生物处理方法是活性污泥法和厌氧处理等。
二、水质监控和保护技术水质监控和保护是水资源污染控制与治理的重要环节。
水质监控技术通过建立水质监测站和使用传感器等装置对水体进行实时监测,以获得准确的水质数据。
同时,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水域进行遥感监测,实现遥感水质监测。
水质保护技术主要包括建立水质保护区、推广环保型农业和加强工业企业的水质管理等。
通过对水质的监控和保护,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质污染问题,保护水资源的安全。
三、农业与农村水污染治理技术农业和农村生活活动是水资源污染的重要源头,因此农业与农村水污染治理技术也至关重要。
其中,农业非点源污染是农业活动引起的水污染问题,包括农田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
针对农田面源污染,可以采用合理施肥和农田土壤保护措施,如有机肥替代化肥、旱作轮作种植等。
对于农村生活污水,可以采用集中式污水处理和家庭式污水处理两种方式进行治理,以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四、工业与城市水污染控制技术工业和城市生活活动也是水资源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
工业废水是工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污水,其中可能包括有机物、重金属和有毒化学物质等。
《防治水污染》教案

食品工业用水要求更为严格,水质不合格,会使生产停顿。这也是工业企业效
益不高,质量不好的因素。农业使用污水,使作物减产,品质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农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质量。海洋污染的后果也十分严重,如石油污染,造成海鸟和海洋生物死亡。
3.避免在水库区野炊、戏水。
4流中。
5.正确与适当的施用农药及肥料,减少农药和肥料的农业污染。
6.工业用水要先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关于水污染的环境保护宣传
每年3月22日是“世界水日”,3月22日-28日为“中国水周”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迫切关心的水污染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全人类动员起来,共同爱护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作为跨世纪的青少年,同学们更应该积极投入到保护水资源的行动中去。
3)大量有机物在水中降解放出营养元素,促进水中藻类丛生,植物疯长,使水体通气不良,溶解氧下降,甚至出现无氧层。以致使水生植物大量死亡
太湖蓝藻事件
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蓝藻的暴发性繁殖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后果.水体富营养化分为天然富营养化与人为富营养化.天然富营养化是指湖泊营养物质的天然富集,需要千年甚至万年的演化过程.据说当年诸葛亮的军队就是喝了兵士所说的“绿色的河水”,中毒而兵败川南.有关研究认为,这种“绿色的河水”就是天然富营养化造成蓝藻暴发的河水,而目前出现的蓝藻暴发主要原因是人为富营养化造成的.
2010年6月23日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再次恶化:原本用来控制漏油点的水下装置因发生故障而被拆下修理。
路易斯安那州州长2010年5月26日表示,该州超过160公里的海岸受到泄漏原油的污染,污染范围超过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马州海岸线的总长。墨西哥湾沿岸生态环境正在遭遇“灭顶之灾”,相关专家指出,污染可能导致墨西哥湾沿岸1000英里长的湿地和海滩被毁,渔业受损,脆弱的物种灭绝。
水污染防治教案

水污染防治教案。
一、构成要素1.目标:对于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水污染,设立明确目标,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计划,确保预期效果。
2.环境影响评价:在执行具体防治措施之前,评估环境影响,预先判断对水环境的影响,并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改善。
3.防治计划:制定具体防治措施和实施步骤,包括防治方案和方案设计。
4.预防与监测:进行监测和评估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和水环境变化时,需要设置预警系统和实施管控措施。
5.技术支持: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技研发和推广,把防治措施技术化、信息化、数字化。
二、实施途径1.加强法律监管:完善水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明确执法机关的权力和责任,对超标准排放的企业进行罚款,并追究责任。
2.改善农业生产:农业排放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加强农业生产管理,调整耕地种植结构,推行高效、低污染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3.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管理力度:强化工业企业的环保管理,采取措施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达标企业给予奖励,对不达标企业予以罚款。
4.促进社会参与:加大环境宣传,促进公众意识的提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
5.发展科技创新:加强水污染防治科技创新,研究新型污染源控制和污染物处理技术,切实提高防治水平。
三、应采取的方法1.水源保护:保护水源是首要任务,需要加强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与监督,实施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置水源中的违法行为和违规排放。
2.污染物治理:水污染治理的核心在于污染物的控制和处理。
治理方式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几种。
利用物理方法可以净化水体,如过滤和颗粒吸附;化学方法则常常用于去除营养物和废气,例如高级氧化反应;生物方法则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态学原理去除水中有机或无机物。
3.废水重复利用:重复利用废水成为当前防止水资源浪费的重要途径。
回收废水运用于工业生产,植被水农业灌溉等都是重要的利用领域。
4.监测法规执行:要通过设立环境与侵权举报电话、预警与监测体系、水质检测中心等有效实施监测规定。
初中化学水污染的治理教案

初中化学水污染的治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水污染的定义和特点。
2. 了解化学水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3. 掌握化学水污染的治理方法和相关政策。
4.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相关技能。
二、教学内容
1. 化学水污染的定义和特点。
2. 化学水污染的来源和主要污染物。
3. 化学水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4. 化学水污染的治理方法和相关政策。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化学水污染案例和图片,引起学生对该问题的兴趣和关注。
2. 学习
(1)讲解化学水污染的定义和特点。
(2)介绍化学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污染物。
(3)分析化学水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4)讨论化学水污染的治理方法和相关政策。
3. 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水污染的实验,观察污染物的处理和清除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
总结化学水污染的治理方法和政策,强调保护环境和健康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和书面测试等方式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化学水污染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
五、拓展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环保科技展览、实地考察水污染治理设施等活动,增加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体验。
六、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水污染控制技术教案

《水污染控制技术》教案课程名称:水污染控制技术授课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授课教师:苏少林课题(模块、节):第2模块物理处理技术教学及能力培养要求通过节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水中粗大颗粒物质去除的机理,掌握常见的处理方法,掌握各种处理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格栅、筛网、调节池的工作原理及作用教学难点学时数教学方式讲授教学过程:第一节水中粗大颗粒物的去除一调节池1.调节池的作用(1)调节水质(浓度均匀)(2)能量调节(浮子、重力输水)(3)调节流量(保证流量均匀连续)2.调节后的浓度和流速C=(∑c i q i t i)/qtV=qt/∑q i tT i)/2×0.7二格栅1. 格栅隙缝:>=50mm ,但处理系统前的不能大于25mm2. 作用:去除或拦截较大杂物,保护污水处理厂机械设备,并防止管道堵塞3. 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4. 设计参数1.过栅流速:栅前为0.4~0.9m/s,栅后为0.6~1.0m/s。
当过栅水头损失达10~15cm时要清捞2.格栅间距:三筛网(预处理)1.作用:纤维、藻类、纸浆、2.类型:旋转式振动式转鼓式3常见微滤机,见P20图2—12 2—11四沉砂池1.去除水中的砂粒(较大的无机颗粒和少量的有机杂质(骨屑、种子等)2.类型:平流式、竖流式、曝气式3.沉降过程:自由沉降A:平流式:最大速为0.3m/s 最小流速为0.15m/s H:0.2~1m 宽度为0.6m 停留时间为30~60s,一般为30s 池底有0.01~0.02的坡度,斗壁与水平面倾角不小于550,排沙管直径不小于200mm,其结构见下图:(P35页图2—4)曝气沉砂池B:曝气沉砂池:去无机颗粒和有面杂质1.旋流速度为0.25—0.3m/s2.池内有效水深为2~3m,,宽深比为1~23.空气扩散管距池底为0.6~0.9m,每方污水的曝气量为0.1~0.2方。
五离心分离1.作用:去除水中的粗大的颗粒(或乳化油)2.类型:水旋分离设备(水力旋流器、旋流分离器),器旋分离设备(离心机)A:压力式水力旋流器B:重力式水力旋流器四. 作业及思考题1、调节池的用途是什么?调节后的流量及浓度怎么计算?2、格栅的用途是什么?3、筛网的用途是什么?4、常见的沉砂池有哪几种?五. 教材及参考书《水污染治理工程》(黄铭荣、胡纪萃等编著)《水污染控制工程》(高廷耀、顾国维等编著)《环境工程》(李宝珍、宋全波主编著)《环境土壤学》(马耀华、刘树庆等编著)(3)、U0=25(m3/m2.d)=0.0174(m./min)(4)、∑u×ΔX=0.46%(5)、总去除率:E=(1-X0)+1/u0∫X0udx=(1-X0)+∑⊿xu/ u0=(1-0.54)+0.0046÷0.0174=72%2.絮凝沉降:在沉降过程中,悬浮颗粒因相互碰撞、粘结而使尺寸变大,沉速随深度而增加。
水污染处理教案高中化学

水污染处理教案高中化学
教学内容:水污染处理
教学目标:
1. 了解水污染的来源和对环境的危害
2. 掌握水污染处理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3. 学会使用化学方法对水污染进行处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水污染的处理方法和原理
难点:学生对水污染处理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好教学课件和实验材料
2. 学生准备化学实验用具和实验报告模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引入水污染的概念和对环境的危害
2. 让学生讨论水污染的来源和可能的处理方法
二、水污染的种类和处理方法
1. 阐述水污染的种类,如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等
2. 介绍水污染的处理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三、化学方法对水污染的处理
1. 介绍常见的化学方法,如沉淀法、氧化法、还原法等
2. 进行相关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
3. 让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编写实验报告
四、小结
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水污染处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保护环境
五、作业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或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
教师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水污染的危害和处理方法,掌握基本的化学方法对水污
染进行处理。
希望学生能够关注环保问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污染治理技术综述
水污染治理技术综述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摘要:
水是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但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数百年内,由于人类对于自然无节制的开发,许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为了治理人类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水污染治理技术应运而生,也获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本文试从水污染的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三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正文: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在世界范围内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却比较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增长,然而飞速增加的代价却是对自然环境难以修复的破坏。
目前我国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处于一个相当严重的局面,全国主要流域的I~III类水质断面占64.2%,劣V类占17.2%,其中,海河流域为重度污染,黄河、淮河、辽河流域为中度污染。
除了地上水,我国各个地区的地下水也处于不同程度的污染中。
一、水污染类型
按照污染物的不同,水污染大体上是由以下几种污染物所引起的:
1.病原体污染
这类污染通常是由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畜禽饲养场的污水所引起的,这类污水中常含有各种病菌、寄生虫,若不进行处理直接排放,容易造成痢疾、伤寒以及各式各样的传染病。
2.需氧型污染
蛋白质、油脂、碳水化合物、木质素等有机物在微生物对它们的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使得水体含氧量减少,影响水中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
在生活用水、造纸和食品工业所造成的污水中,就有大量的这类有机物。
3.植物营养污染
许多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以及使用氮磷肥的农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易引起藻类和一些浮游物质爆发性繁殖,造成赤潮。
4.石油污染
这类污染通常是由油轮泄露、海上采油厂泄漏等事故所引起的,这类泄漏防不胜防,通常难以处理。
5.剧毒污染
大量的重金属、氰化物和一些难以分解的有机物通过矿山、冶炼废水等途径富集在生物体内,通过食物链循环对人类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6.放射性污染
这是由于放射性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一般是核事故所造成的,虽然事故少但危害极大。
7.盐类污染
各种酸碱盐无机化合物进入水体使得水体的盐量升高,影响水质。
8.热污染
发电站的高温冷却水排放之后使得水温升高,水中含氧量减少,影响水生物的繁殖生存,是为热污染。
二、水污染的物理处理
污水中的污染物一般以三种形式存在:悬浮态、胶体以及溶解态。
水污染的物理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悬浮态和部分胶体。
实际的处理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因悬浮固体与水存在密度差,污水受到一定的限制,悬浮固体在水中流动被去除,如重力沉淀、离心沉淀和气浮等;另一类是悬浮固体受到一定的限制,污水流动而将悬浮固体抛弃,如格栅、筛网和各类过滤过程,取决于阻挡悬浮固体的介质。
1.污水过滤分离处理
悬浮固体受到一定的限制,污水流动而将悬浮固体抛弃,其固液分离效果取决于限制固体的过滤介质。
根据过滤介质的不同,过滤分为粗滤、微滤、膜滤和粒状材料过滤等四种类型。
(1)粗滤是用格栅、筛网等,截留污水中较粗的悬浮(漂浮)固体。
(2)粒状材料过滤是水处理中最常用的固液分离方法,采用的过滤材料一般称滤料,它们可以去除几十微米到胶体级的污染颗粒。
(3)微滤截留污水中0.1~100μm的悬浮固体,如一般采用的微滤机筛网尺
寸在15~65μm之间。
(4)膜滤则采用各类人工膜作为过滤介质,其推动力主要是压力差和电位差。
2.污水的重力分离处理
污水中许多悬浮固体的密度比水大,在水中它们可以自然地下沉,利用这一原理进行的污水固液分离过程称为沉淀。
沉淀法是水处理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污水处理的重力固液分离(沉淀)装置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沉淀无机固体为主的装置,通称为沉砂池;另一类是沉淀有机固体为主的装置,通称沉淀池。
(1)沉砂池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粒径大于0.2mm,密度大于2.65t/立方米的砂粒,以保护管道、阀门等设施免受磨损和阻塞。
其工作原理是以重力分离为基础,故应控制沉砂池的进水流速,使得比重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能够随水流带走。
沉砂池主要有平流沉砂池、曝气沉砂池、旋流沉砂池等。
(2)沉淀池是分离悬浮物的一种常用构筑物。
按在污水处理流程中所处的位置,可分为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
按构筑形式形成的水流方向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和辐流式三种。
三、水污染的化学处理
污水的化学处理是利用化学反应的作用以去除水中的杂质。
处理的主要对象是污水中难于讲解的溶解物质或胶体物质。
常用的化学处理方法有化学混凝、中和法、化学沉淀法和氧化还原法。
1.化学混凝:化学混凝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水中的微小悬浮物和胶体杂质。
混凝现象是指微粒凝结现象。
凝聚和絮凝总称为混凝。
凝聚是指在水中加入某些溶解盐类,使水中细小悬浮物或胶体微粒互相吸附结合而成较大颗粒,从水中沉淀下来的过程。
絮凝是指由高分子物质吸附架桥作用而使微粒相互黏结的过程;脱稳的胶粒相互聚结,称为凝聚。
2.中和法:使用酸和碱为工业原料的工厂往往要排放酸性污水和碱性污水。
酸性和碱性污水的处理常用的就是中和法。
如果同一工厂或相邻工厂同时有酸性污水和碱性污水,可以先让两种污水相互中合,然后再加中和剂中和剩余的酸或碱,从而达到以废治废,降低处理成本的目的。
3.化学沉淀法:化学沉淀法就是用易溶的化学药剂,使污水中的某种离子以其难溶盐或氢氧化物的形式析出,从而使污水达到净化的方法。
污水处理中,常用化学沉淀法除去的离子有:Hg2+、Cd2+、pb2+、Cu2+、Zn2+、
Cr6+、SO42-、PO43-等。
4.氧化还原法:氧化还原法一般只有在处理特殊污水时采用。
电镀污水处理中除去铬酸根和氰根可用氧化还原法。
含汞污水也可用氧化还原法回收汞。
有色污水也可用氧化法脱色。
按照污染物的净化原理,氧化还原处理法包括药剂法、电解法和光化学法三类。
四、水污染的生物处理
水污染的生物处理技术是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的一项污染处理技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来减少污染物对环境的破坏,与传统的物理化学技术相比较,具有费用少、环境影响小、最大限度的恢复环境等优点。
按照生物处理所利用的生物种类,生物处理技术可分为动物处理、植物处理、微生物处理三种。
(1)植物处理:植物处理技术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的理论为基础,直接利用有生命的绿色植物及与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或降低环境污染物的一项新兴技术。
植物,特别是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都有一定的净化能力,因此,在污染水体中种植对污染物吸收能力强且耐性好的植物,应用植物对污染物的吸附、吸收、富集和降解植物根系根际微生物的联合作用等,将水体中污染物去除或固定,从而实现水体修复的目的。
植物对污染物可通过根系吸收,也可以直接经茎、叶等器官的体表吸收,吸收到体内的有机物,如酚、氰等可以直接降解,重金属、有机氯农药,如DDT等难降解物质,可贮存在植物体内,甚至达到很高的浓度时,植物仍不会受害。
(2)微生物处理:微生物处理技术是在人为优化的条件下,用自然环境中的土著微生物或人为投加外源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转化、降解与去除的方法。
微生物在生物处理技术中起着主导作用。
(3)动物处理:在污染水体治理修复中,合理规划、科学发展水上养殖,
可在氮磷污染较重的水域适当增加食草和浮游植物鱼种的投放,以控制和消耗过度繁殖的藻类、提高水质。
鱼类是动物修复的重要参与者,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鳙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
水蚤以藻类和有机腐屑为食,能有效除去藻类,同时它又可作为鱼类等水生动物的饵料被消耗。
螺、蚌等底栖动物也可摄食碎屑、藻类,虾和鱼类可摄食藻类、碎屑、浮游动植物等,它们都能够明显限制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同时降低水体中的CO、DTP、DO和pH。
在湖泊及观赏性水体中,加入颜色鲜艳的鲤鱼、金鱼等,既可提高观赏价值,又可吞噬水草、藻类及其他小动物,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动物在水体污染处理中主要起辅助作用,但它在处理污染物质的同时增加了经济效益及观赏效益,是传统生物修复的必要补充。
实际上,在水污染治理操作中,并不是只能单独使用一种方法,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通常是交叉使用的。
面对各式各样的水污染,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成效时间、操作成本等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类型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处理,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生物修复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2.《水污染及水污染的生物治理》--吉林水利308期作者:韩吉瑶、薛国东
3.部分介绍引用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