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杭州老字号看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杭州河坊街作文

杭州河坊街作文

杭州河坊街作文在我5岁的时候,妈妈和爸爸带我去河坊街玩。

杭州的河坊街可谓是美名远扬,接下来,就请大家和我一起回忆吧!回想起来,河坊街两侧的房子都是一色的木结构,青瓦片,不油漆,显得古色古香,徜徉河坊街,遇到了不少“皇帝”、“格格”坐轿子,还引来不少人来玩、来旁观,还有穿着古装的人在不停地吆喝,想卖出自己的工艺品等等,再现“自古钱塘繁华”的盛景。

河坊街的小吃实在太多了,简直可以更名为小吃街了,这里存有南宁糕点、姑嫂饼、桂花糕、月亮糕、芝麻糕、藕粉、八宝粥、龙须糖,真是一口气说道还回去哪!回忆起出来,最美味的要数武大郎饼了,喝进来山竹子的,还重新加入了香浓芝麻味道,满嘴的别提存有多美味了。

河坊街的小玩意儿也很多,有花式风车、蝴蝶式风车、万花筒等各式各样的小玩具;最有趣的长颈鹿玩具了。

记得,那个长颈鹿站在平台上,平台下有一个按扭,按下按扭,长颈鹿就会倒下,怎么样,有趣吧?虽然河坊街并不美,但是它使我难以启齿心,玩玩得高兴,也正因为它使我时时刻刻都高兴,才使我留连忘返。

河坊街是一条杭州历史悠久的历史故街区。

那里有很多老字号,像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孔凤春等等。

平时早上河坊街的风景大家一定都看完,可是晚上的大家看见过吗?今天我们一家就在晚上去了一趟河坊街。

看到的景象和早上的截然不同,早上的河坊街非常的喧嚣和热闹,可是一到晚上虽然人也很多,但是却多了几分宁静的感觉。

那里的小玩意儿真的就是使你看看也看看不过来,刚刚想要认真看一看这个,却被人流挤到至另一边看见了更好的。

小商品琳琅满目的使你怎么也挑选不好必须就是卖这个还是那个,或许除了第三个、第四个使你挑选出。

我们游荡在街上,突然被一阵响亮的敲锣打鼓声吸引了。

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有人在那里“拉大片”。

我们很好奇,走过去看了看,听着听着我觉得狠有意思,让我和周围的人笑个不停。

看完了片,我们又向前走,路过一间茶店。

看见有一个人拿着一柄壶嘴很长的茶壶在倒茶,而且是从背后绕过去的。

杭州宋韵糕点历史概述

杭州宋韵糕点历史概述

杭州宋韵糕点历史概述杭州宋韵糕点历史概述杭州宋韵糕点,是浙江杭州地区传统的美食文化代表之一。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

下面将从宋韵糕点的起源、制作工艺、品种及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起源杭州宋韵糕点的传说有许多版本,但最常被认可的一种说法是:南宋年间,有一位姓赵的贵族,在游西湖时因饥饿难忍,食用了别具风味的糕点。

后来,由于该糕点特别美味,赵贵族找到了糕点出主,要求学会制作,并将其家族经营之,从而得以流传至今。

至于它的名称“宋韵”,则是因为该糕点制作之初,所用的原料、制作工艺和风味都体现出了南宋时代的特色,具有浓郁的宋文化气息,因而得名。

二、制作工艺杭州宋韵糕点的制作工艺繁琐复杂,需要选料、洗涤、糖化、蒸烤等多道工序,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

首先是选料,材料主要有面粉、豆沙、蛋黄、桂花、槟榔等,其中以优质的大米为主要原材料;接着洗涤,目的是为了除去杂质,净化大米;随后是糖化,将洗净的大米粉加糖水摔打并拌匀后逐渐加入热水,搅拌至粘稠状即可;最后是蒸烤,将糯米粉放入模具中,蒸煮5-10分钟后,取出来切割成糕点。

三、品种杭州宋韵糕点种类繁多,品种多样,以甜味为主,包括数十种不同口感、各具特色的美食。

除了传统的宋韵糕点外,还有被誉为“杭州蛋糕皇后”的广式双黄蛋糕、人气极高的古法香芋饼、以及富有传统气息的杭州老面糕等。

这些种类,在杭州本土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当地人民喜爱的美食。

四、发展历程杭州宋韵糕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从南宋时期的小众品尝到今天的食品地标,它的发展历程也是一部传承和创新的历史,其中涵盖了许多杭州餐饮人的努力。

在改革开放以后,杭州市政府加强对餐饮文化产业和品牌运营的支持力度,不断推出新的措施,鼓励企业加强特色糕点制作和品牌营销,提升宋韵糕点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促进了杭州糕点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杭州宋韵糕点是杭州餐饮文化中的珍品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其特色鲜明、口味独特的糕点已成为众多美食爱好者追捧之物。

江浙沪特产文化

江浙沪特产文化

浙江王星记扇子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百年老字号扇子生产厂家。

和浙江丝绸、龙井茶并称“杭产三绝”。

主要产有黑纸扇、檀香扇、香木扇、白纸扇、绢扇、装饰扇和舞扇。

杭扇,历史悠久,制作技艺精湛,扇面装饰优美,是中国著名的传统产品百年老店杭州王星记扇厂,已成为中国制扇业中产量最大,花色品种最多的一家综合性扇厂。

被人们誉为“扇子王国”。

杭州,是中国制扇名城,自古以来就有“杭州雅扇”的说法。

特别是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后,不少制扇艺人会集杭州,店坊云集,“买卖昼夜不绝”。

杭州城内清河坊特多而得名。

到了清朝中叶,“杭州经营纸扇者总计有50多家,工人之数达四五千人”。

从那时起,杭州扇子与杭州丝绸,龙井名茶,号称“杭州三绝”。

浙江余杭的纸伞制作至少230余年历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文远九房开设伞店。

余杭油纸伞有渔船伞、文明伞等多个品种,由于技术精良、用料上乘,做出来的伞经久耐用,日晒雨淋也不会散架和穿裂,很受欢迎。

从前不少外地香客途径余杭都会在半夜叩门购伞,作为礼物送给家乡的亲友。

随着市场上出现钢制骨架的晴雨两用伞,这种纸伞逐渐被淘汰,余杭油纸伞技艺亦濒临失传。

制伞手工技能要求高,制伞人要以自己的技巧经验来完成,技艺以师徒相承,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及个人的悟性、长期实践体会掌握,学徒须三年方可出师。

所用的工具由铁匠专门打制,伞的用料也很讲究,以上好桃花纸为伞面,在柿子漆里浸透,一张一张黏贴在伞骨上。

柿子漆是在油柿青的时候,把油柿捣糊榨出的柿子汁,既有黏性又不会把桃花纸黏住。

以竹、木制伞柄和伞骨,用发线扎好,伞面糊好后绘上图案,涂上桐油,然后在室内吊起阴干,至少要经过70多道工序,包括锯竹、刮青、平头、劈骨、锯槽、削骨、排伞骨、穿伞、糊伞、装柄等。

“浙江三雕”为“黄杨木雕”与“东阳石雕”“青田木雕”。

相传早在一千多年前,东阳人就开始其木雕的历史,他们世代相传,创造了众多的千古佳作,造就了上千的雕刻艺人,从而成为著名的"雕花之乡"。

杭州西湖的风俗

杭州西湖的风俗

杭州西湖的风俗杭州西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西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独特的风俗更是吸引着众多游客。

一、赏樱风俗每年春天,西湖的樱花盛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这是西湖独特的风俗之一。

游客们可以在樱花树下漫步,欣赏着粉色的花朵,感受春天的气息。

而在这个时候,还有一项传统的活动——赏樱大会,在杭州的各大景点举行。

游客们可以欣赏到不同品种的樱花,体验到不同的赏花风情。

二、湖光云影杭州西湖的湖光云影是其独特的风景之一。

每逢晴天,游客们可以看到湖水波光粼粼,倒映着周围的山峦和楼阁。

而在阴天或雨天,湖水则呈现出一种神秘的美感,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这种湖光云影的景象,使得西湖成为了诗人们的灵感源泉,也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

三、湖心亭在西湖中央的三潭印月处,有一座古老的建筑——湖心亭。

湖心亭是杭州西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西湖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客们可以乘船前往湖心亭,欣赏到远处的美景。

而在湖心亭上,还可以远眺到四周的山水和湖泊,感受到与大自然的亲近。

四、满载而归的鱼西湖的鱼是西湖风俗中的一大特色。

每年秋天,西湖的鱼儿会游到湖边的浅水区产卵。

游客们可以在湖边观赏到成群的鱼儿,它们忙碌地来回穿梭着,为西湖增添了生机。

而对于一些喜欢钓鱼的游客来说,更是有机会亲自下水捕捉鱼儿,满载而归。

五、悠闲的湖上划船西湖的风俗之一就是在湖上划船。

游客们可以租一艘小船,悠闲地划向湖中心,欣赏湖光山色。

划船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水波荡漾的乐趣,也可以近距离观赏到湖心亭和湖边的景色。

而在夏天,划船还可以带来一丝凉爽,是一项受游客欢迎的活动。

六、茶文化杭州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地,而西湖的风俗中也有茶文化的影子。

在西湖边,有许多茶楼和茶园,游客们可以品尝到正宗的西湖龙井茶。

而在茶楼中,还可以欣赏到传统的茶艺表演,了解茶文化的深厚底蕴。

茶文化是西湖风俗中的一大亮点,也是游客们喜欢来西湖的原因之一。

我对中华老字号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华老字号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华老字号文化的理解赵路宁10数艺一班100208138“中华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痕迹、具有独特的工艺和经营特色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赢得了良好商业信誉的企业名称,以及老字号产品品牌。

中华老字号之所以能传承几百年,始终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主要是因为其蕴含着民族商业文化的精髓,具有世代传承的独特技艺、可靠产品、优秀理念和深厚文化积淀。

中华老字号作为历史发展中和谐商业、诚信商业、文明商业和传统美德的集中代表,是中华文化动态的、活化的、充满生命力的传承载体,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和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极品。

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

其品牌也是人们公认的质量的同义语。

现代经济的发展,使老字号显得有些失落,但它仍以自己的特色独树一帜。

浙江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的美誉。

“中华老字号”更尤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浙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闪闪发光。

老字号的品牌影响之所以深入人心,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浙江的老字号企业涵盖了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饮食业中以经营杭帮菜为主的“楼外楼”酒楼;医药方面的朱养心药业、民生药业、方回春堂;服饰丝绸有都锦生实业;美酒佳酿有塔牌绍兴酒;还有王一品斋和邵芝岩的毛笔,至今仍然与百姓的生活牢牢联系在一起。

杭州人的生活自古与老字号相伴,老字号的文化已经融入到杭州百姓的生活中。

河坊街位于吴山脚下,是清河坊的一部分,属于杭州老城区,旧时,与中山中路相交得“清河坊四拐角”,自民国以来,分别为孔凤春香粉店、宓大昌旱烟、万隆火腿店、张允升帽庄四家各踞一角,成为当时远近闻名得区片。

杭城闻名的“五杭”(杭粉、杭剪、杭扇、杭烟、杭线)就出与此。

一家老字号便是一部传统文化历史的真实写照。

每个历史时期它的发展无不受到当时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杭州的百年老店

杭州的百年老店

金铲银锅
• 胡庆余堂百年历史中,精心制药之故事不 胜枚举。“局方紫雪丹”是一味镇惊通窍 的急救药,按古方制作要求,最后一道工 序不宜用铜铁锅熬药。为确保药效,胡雪 岩不惜血本请来能工巧匠,用真金白银铸 成一套金铲银锅,专门制作紫雪丹,而今 ,金铲银锅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有“中 华药业第一国宝”之誉。
• 2、真不二价
• 胡庆余堂制药遵守祖训:“采办务真,修制务精”,所生产药品质量上 乘,所以在竞争上提倡货真价实,“真不二价”。“真不二价”的横匾 至今还悬挂在国药号大厅。
• 3、戒欺
• 胡庆余堂崇尚戒欺经营,著名的“戒欺”匾额系胡雪岩清光绪四年四月 亲笔所写店训,它告诫属下:“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 ,尤为万不可欺”。
百种之多
• 奎元馆经营的面食品种达百种之 多,但最负盛名的要数片儿川面 和爆鳝面。片而川配料相传是从 宋朝诗人苏东坡在杭州做地方官 时所写的“无肉令人瘦,无笋令 人俗”之句得到启示而来的。它 以新鲜腿肉、时鲜竹笋、绿嫩雪 菜作为原料,经厨师烹制,当一 碗热气腾腾的片儿川面端上餐时 ,只见肉红、笋白、菜绿,色泽 分明,引人食欲。难怪后人常言 ,“有笋有肉不瘦不俗,雪菜烧 面神 "一楼风月当酣饮,十里湖山 豁醉眸"这副楹联说的就是杭 州西湖著名菜馆楼外楼。她 坐落在景色清幽的孤山南麓 ,面对淡妆浓抹的佳山丽水 。这座已有150多年悠久历史 的名菜馆素以"佳肴与美景共 餐"而驰名海内外。
楼外楼名字由来
• 楼外楼菜馆始建年代有清道光、同治、光绪三说,一般多认为道光二 十八年(1848年)一说比较可靠。此楼业主是一位清朝的落第文人 ,名叫洪瑞堂。他与妻子陶氏秀英自双亲亡故后由绍兴东湖迁至钱塘 ,定居在孤山脚下的西泠桥畔,以划船捕鱼谋生——因夫妻双双是从 鱼米之乡的绍兴而来,在烹制鲜鱼活虾方面有一技之长。 楼外楼先 是捕鱼虾选佳者烹制出售,后来想到西泠桥一带无饮食店,便在略有 积蓄之后开了一片规模较小的菜馆,当初仅是一处平房,地处六一泉 旁,位于俞楼与西泠印社之间。 • 菜馆的命名有一种说法是店主从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 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 中得到启发而取为"楼外楼"。

杭州乌镇的文化知识

杭州乌镇的文化知识

杭州乌镇的文化知识杭州乌镇是一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古镇,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领略到浓厚的江南水乡风情,感受到古镇独特的韵味。

乌镇以其独特的水乡文化而闻名。

整个镇子被三条河流环绕,河水清澈见底,河边有许多古老的石桥和古民居。

在乌镇,可以乘坐小船游览河道,欣赏沿岸的古建筑、青石板路和流动的水景,感受到别样的宁静和美丽。

乌镇还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文化。

这里的传统手工艺非常发达,如乌镇织造、乌镇木雕、乌镇剪纸等。

乌镇织造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而著称,被誉为“东方丝绸之乡”。

乌镇木雕是一门传统的艺术,以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工艺而闻名。

乌镇剪纸则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图案吸引了众多游客。

乌镇还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乌镇会举办盛大的“三月三水乡龙舟节”,届时游客们可以欣赏到精彩的龙舟比赛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表演。

而在乌镇的农历十五,还会举行灯笼节,届时整个古镇会被五彩斑斓的灯笼装点得如梦如幻。

乌镇还有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和名胜古迹。

其中最有名的是乌镇东栅和西栅,两者均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东栅是乌镇最早的发展区域,保留了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如官邸、府邸、牌坊等。

而西栅则是乌镇的商业中心,有许多古老的商铺和酒楼,是游客们品味当地美食和购买特色商品的好去处。

除了以上的文化特色,乌镇还有许多文艺活动和艺术展览。

每年的乌镇戏剧节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剧团和观众,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戏剧界的盛事。

此外,乌镇还有许多艺术家和作家的故居和工作室,如著名作家郭沫若、徐志摩等,他们的故居成为了乌镇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

杭州乌镇是一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古镇,拥有独特的水乡文化、传统手工艺文化、丰富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以及重要的历史遗迹和名胜古迹。

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乌镇都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感受。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到乌镇,亲身体验这座古镇的魅力和韵味。

浅析杭扇王星记的百年历史

浅析杭扇王星记的百年历史

浅析杭扇王星记的百年历史摘要:杭州“文房四宝”的西湖龙井、都锦生丝绸、王星记扇子和张小泉剪刀了,其中王星记扇子作为杭扇的代表历史悠久,是杭州城市生活的一大文化亮点,里面记载了杭州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典故。

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使传统手工艺品在现代生活和市场经济中得以传承和发展,是事关民族传统手工艺和文化存亡的问题。

作为中华老字号的“王星记”扇业已走过了百年历史。

经历了各种历史的沧桑,其传统手工制扇工艺仍保存的较为完整。

通过考察记录“王星记”制扇工艺中具有传统特色的黑纸扇等等,并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建议。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杭扇王星记一、百年纸扇工艺宋代,许多画扇艺人和制扇工匠随着宋室南渡,聚集于杭州,此时的扇子名目繁多,有细画绢扇、细色纸扇、影花扇、藏香扇、漏尘扇……”,并且涌现出很多的著名商号,据吴自牧《梦梁录》的记载:著名的商号有“徐茂之”、“青蔑”、“周家”、“陈家”等。

杭州清河坊之东有一条巷,叫扇子巷,长逾 1 公里,是当年制扇作坊集中之处,扇子巷之名沿用迄今未改,也就是在今天人们所熟知的河坊街的旁边,可见当时杭州扇子行业的兴盛。

直至明、清时期,杭扇的发展已达到顶峰,扇业工匠遍布杭城,作坊有50余家,工人 5000 多名。

林芳儿、张子元、舒莲记、王星记等都是当时的名牌店坊,采取前店后厂的生产经营方式,分布在当时的扇子巷、太平坊、保佑坊、三元坊、官巷口、羊市街等市商业中心,这些地名都一直沿用至今足以看出当时杭扇的影响力之大,很多扇子还作为贡品或出口国外。

[1]民间有做草扇、蒲扇、竹编扇的,但更多的是制作和经营纸扇,其中最大的一家是扇子巷的张子元扇庄。

杭州兴忠巷有座扇业祖师殿,据殿内碑文记载,祖师殿内供奉老艺人共 462 人,又据民国初年的《中国实业志》记载:清中叶杭城营纸扇业者,总计有 50余家,工人之数达四五千人,可见当时杭州城扇业规模之大。

二、王星记的历史溯源“王星记”扇这一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杭州王星记扇厂的前身,就是当年的王星记扇庄,始于清朝它的创始人王星斋,祖辈从事制扇业,自幼学艺,20 多岁时已成为制扇名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文化》课程论文
旅游与健康学院
题目:从杭州老字号看民俗文化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旅游管理
指导教师:马莉
2011年12月29日
从杭州老字号看民俗文化
[摘要]
传统老字号作为历史建筑中的一个群体是地域传统商业文化繁荣发达的象征。

随着历史的变迁曾经不分仲伯的老字号却有了霄壤之别,多数老字号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胡庆余堂、知味观,王星记……提起这些字号,留给“老杭州”的是一段段繁华的记忆。

它们是一种文化,一段历史,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杭州地方文化特征。

追寻老字号的历史轨迹,挖掘其蕴含的文化历史内涵,向人们展示老杭州的市井文化。

关键词:老字号;杭州老字号;民俗文化
对于老字号,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一个企业,一个商号,甚至是一块招牌,因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和文化内涵而得到大众的认可和信赖,在上百年间长盛不衰。

“老字号”成为了民间大众对这些商号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誉称。

老字号不仅仅是一个名号,也是先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是全国各地商业文化的集中体现。

反映了一座城市商业发展的历史,是城市传统商业文化繁荣发达的象征,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象征。

杭州在近几百年的发展中出现了一批“老字号”。

它们各自有别具一格的传统技艺、经营方式和处事哲学,成为名扬一方、誉美神州的名店、名庄而经久不衰。

它们也是杭州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杭州人杰地灵、经济繁荣和文化灿烂的象征之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杭州的辉煌历史。

智慧的结晶,历史的凝集
这些跨越世纪的“老字号”,与广大人民群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敏剑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1986年开始的以编撰三套集成为主的民间文学普查中,发掘出许多关于“老字号”的民间传说。

它们是劳动群众智慧的结晶,是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世代积聚起来的艺术杰作,也是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传说故事《三元及第奎元馆》,叙述了奎元馆的发展历史。

当年面店创业伊始,正值省城乡试,各府考生云集奎元馆杭州。

一贫寒秀才,进得店来,只要了一碗清汤面。

店主怜其贫穷,同情之心油然而起,便特意在面里加放了三个荷包蛋,除了帮助他增加些营养之外,还有预祝他连中三元的意思。

不料,秀才后来果然高中进士。

为报当年老板雪中送炭的情谊,进士专程前来拜谢,并答应店主之请,起名为“奎元馆”。

自此名气不胫而走、蜚声在外。

每当考试,这里就车水马龙,士子如云。

考生必到店里来吃上一碗面条,祝福自己从此能脱颍而出、青云直上。

故事里蕴藏了经商者应当谙熟风土人情的经商之道。

又如,杭城“老字号“边福茂鞋店的传说,叙述边福茂鞋子的“正宗”特色及其声名之远播,是与慈禧太后西幸的历史事件有关,其中虽不免有夸张、虚构、想象的成份,不可能尽是事实的原貌,但仍不失其认识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作用。

据传,在清光绪26年(1901),八国联军攻破通州(天津),向北京紧逼,皇宫里已经可以听到炮声了。

慈禧太后吓得不得了,下懿旨召见百官,商量离宫西幸的事。

这时,朝中大大小小的官员,一个个都是逃命要紧,西太后的懿旨下去,只到了王文韶、刚毅、赵舒翘三个人。

王文韶当时任军机处大臣,他从慈禧那里回到军机处,取了印匣子再到宫里,慈禧已同光绪乘舆出德胜门向西逃走了。

王文韶便和他儿子王一路去找轿子,准备赶上慈禧。

但在这人心惶惶的辰光,哪里还有轿子?王文韶和他儿子两人,在找不到轿子的情况下,便步行追了下
去。

一路上,道路崎岖,很不好走,足足走了三天三夜,到了怀来县,总算追上了慈禧和光绪。

据说当时王文韶已是91岁的人了,他的两只脚都走肿了,幸亏穿的是杭州“边福茂”的鞋子,鞋底是用新布垫的,不破边,不穿孔,脚也没有扎破。

后来,王文韶就把这双细布鞋保存起来,作为“西行追驾”的纪念品。

这就是《西行追驾边福茂》的故事。

自从王文韶穿了边福茂鞋子步行追驾的这件事传开以后,“边福茂”生意也就越来越兴旺了。

而“头顶天,脚踏边”也就成为杭州人的口头禅了。

民间传说是历史的回声和反响,也是历史的同路人,而老字号传说的存在是对历史的见证。

独特的经营理念
传统老字号经历了历史的风雨,所有传承至今的老字号其内部都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的积淀。

传承的是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烙印的特色商业文化。

例如,提起国药号至今还有“北有同仁堂、南有胡庆余堂”的说法。

胡庆余堂国药号又名胡庆馀堂,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为“济世于民”开始筹建胡雪岩庆余堂药号,并于光绪四年在大井巷店屋落成并正式营业的药堂。

胡庆余堂药店,以宋代皇家的药典为本,选用历朝历代的验方,以研制成药著称于世,一直到今天仍为中外人士所喜用。

胡庆余堂在全国中药界的之所以能有如此的荣誉地位,这跟它的创始人—胡雪岩“济世”、“善举”的经营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尽管胡雪岩提出“济世”、“善举”的初衷有招揽顾客、追逐利润的一面,但在实际的经营中确能做到诚信待人、童雯无欺,非常可贵。

胡庆余堂门楼上现今还保留着创始人胡雪岩所立“是乃仁术”四个大字。

再如,以选料讲究,镶钢均匀,磨工精细,锋利异常,式样精美,经久耐用而著称,名扬海内外的张小泉剪刀。

三百多年来,历代张小泉的继承者一直恪守“良钢精作”的祖训,工善其事。

由于张小泉刀剪品质出众,使用者争相传诵。

后成为宫庭用剪,更是名播南北,誉满华夏。

每一个经营的理念都是经过了历史的锤炼,而成为了老字号中历代传承的灵魂部分。

是民族文化与商业文化完美的结合。

是传统商业的获得标本。

人文自然相融合
就自然景观而言,杭州有芳名远近的西湖,就人文景观而言,有白堤,苏堤岳王庙等,杭州老字号的一个特点之一是善于把历史人文自然结合到一起。

比如,杭州著名老字号“楼外楼”,不论水光潋滟、山色空朦的秀色,还是千古兴亡,催人奋进的典故,楼外楼都能巧妙结合。

其中有由严光引出的“清蒸鲥鱼”,有张翰引出的“西湖莼菜汤”,由王羲之引出的“掌上明珠”,由苏轼引出的“东坡肉”,由秦观引出的“油焖春笋”,由宋高宗引出的“宋嫂鱼羹”,由岳飞引出的“油炸桧”,由宗泽引出的“家乡南肉”,由乾隆引出的“鱼头豆腐”等,同时楼外楼始终奉行“以文会友”的宗旨,其蕴含了无法估计的文化遗产。

楼外楼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名家荟萃的精品博物馆,创造了“不待举杯人共醉。

西湖日日是芳辰”的文化氛围。

历史传承,特色风味
深远的历史文化,优越的地理位置,传统的民俗习惯形成了杭州特有的饮食文化。

时代变迁,不变的是老字号保留下来的特色风味。

“知味下马,闻香停车”——百年名店杭州知味观,由孙翼斋先生于1913 年创建,传统的名小吃、名点心争奇斗艳,倾倒无数中外食客。

“鲜肉小笼、猫耳朵、糯米素烧鹅、幸福双”等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知味馆以经营杭州风味菜为特色,主要名菜有“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叫化童鸡”、“西湖莼菜汤”等。

菜点具有江南特色,如西施舌、银丝卷、三鲜烧麦、虾肉烧卖、猫耳朵、鲜肉小笼、松丝汤包、五彩馄饨等。

名声最著的是“幸福双”,清宫御
膳“猫耳朵”等。

百年汇昌,是一家著名的清代杭州老商号,原称“汇昌南北货栈”。

始创于1800年(嘉庆五年),比杭州胡庆余堂、知味观还要早。

清道光年间(1782年—1850年),所产蜜饯、蜡烛被道光皇帝选为贡品;到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已经成为清朝内务府(故宫)的“指定供货商”。

一家老字号便是一部传统文化历史的真实写照。

每个历史时期,它的发展无不受到当时特定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一个城市的老字号,不单单是简单的商业符号,而是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商业活动中,形成的独特的商业文化和商业理念。

传统老字号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传承老字号就是传承我们民族的文化。

老字号”和“百年老店”是体现一个城市历史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标志和符号,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十分宝贵和不可再生的资源,其品牌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物质意义。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元素,老字号的没落,无异于城市的没落,一种断了根的没落。

“老字号”和“百年老店”经过几代人甚至数十代人的智慧与心血,以其历史悠久的商标品牌和商店招牌,融汇历史性、文化性、民族性的特点,逐步演化成当地风土文化的一种象征,一经典式的文本符号,成为一个区域乃至中华民族的瑰宝。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在城市化加速进程的浪潮中,老字号面临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

作为我国传统商业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的老字号,我们应该加强对其的重视与保护
参考文献:
[1]刘婷;从胡庆余堂的空间形态看传统商业老字号的时代性[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2]吕洪年;杭城“老字号”传说的历史价值[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3]陈光新; 从“老字号”看“楼外楼”[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1998年02期
[4]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百度百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