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常识》word版
医学检验人:必须知道的检验常识

医学检验人:必须知道的检验常识四川眉山620010医学检验人员必须掌握基本的检验常识,熟悉不同项目的检测方法和仪器操作,同时,与临床医生密切合作,根据临床症状和医嘱进行分析和解读结果。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患者提供可靠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那么,作为医学检验人,应该掌握哪些检验常识呢?1常见检验项的原理、检查内容、方法和临床意义1.1血常规检验原理:血常规检验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等指标,来判断患者的血液循环、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和出血凝血功能等情况。
检查内容: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体积、血红细胞分布宽度、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
方法:①常用采血方式为静脉采血,选择合适静脉,使用消毒剂清洁局部皮肤,然后利用注射器或针头将血液抽取到试管或采血管中;②利用离心机将血液分为不同的血液成分,如全血、血浆和血细胞悬液;③使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或显微镜对血液样本中的血细胞进行计数。
④⑤⑥临床意义:(1)检测贫血:贫血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数量下降,通过分析血液检测结果中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2)评估炎症反应:当机体受到感染或炎症刺激时,白细胞计数会升,通过分析血液检测结果中的白细胞计数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炎症反应,并评估其严重程度;(3)检测感染:血常规检验可以通过记录并分析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以及C反应蛋白等指标,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感染,并辅助确定感染的类型;(4)评估血液凝血功能:血常规检验可以提供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用来评估患者的血液凝血功能,帮助医生对出血性疾病进行初步评估。
1.2尿常规检验原理:尿常规检验是指对尿液样本进行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和显微镜检查,以评估患者的泌尿系统功能和其他全身疾病的情况。
检查内容:外观和颜色、尿液比重、pH值、蛋白质、葡萄糖、酮体、红细胞和白细胞、管型和颗粒、细菌和真菌、亚硝酸盐。
医学检验知识点笔记总结

医学检验知识点笔记总结第一部分:医学检验概述1. 医学检验是什么?医学检验是一种通过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对临床标本进行分析和测定,从而获取疾病诊断、预防、治疗和健康管理相关信息的过程。
2. 医学检验的作用医学检验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效果的监测、疾病的预后判断和健康管理等。
同时,医学检验也是科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手段,为医学科研提供数据支持。
3. 医学检验的主要内容医学检验主要包括临床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和免疫学检验等。
临床检验主要用于血液、尿液、体液、排泄物等样本的化学分析,血液细胞分析和凝血功能检测等;微生物学检验用于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免疫学检验主要用于体液内可溶性抗体、细胞免疫等的检测。
第二部分:临床检验1. 临床检验的样本种类临床检验样本种类广泛,包括血液、尿液、体液、排泄物等。
不同样本的检验指标和方法也各不相同。
2. 血液检验(1)血常规:对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进行计数、分类和形态分析。
(2)生化检验:主要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的检测,用于了解机体的代谢情况。
(3)凝血功能检测:用于评估机体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等指标。
3. 尿液检验(1)尿常规:通过对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比重、pH值、蛋白质、葡萄糖、酮体、亚硝酸盐、白细胞酯酶等指标的检测,了解肾脏功能和泌尿系统的病理改变。
(2)尿沉渣检查:主要包括尿沉渣中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晶体等的形态和数量分析。
4. 体液检验主要包括脑脊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胸腔积液等的检测,用于辅助临床诊断和疾病的鉴别诊断。
5. 粪便检验主要包括大便常规、潜血试验、肠道寄生虫检测等,用于评估胃肠道疾病和其它相关疾病的情况。
第三部分:微生物学检验1. 微生物学检验的重要性微生物学检验主要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在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Dnidfm医学检验常识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
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
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
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
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医学检验常识一三大常规检验1 血常规2 尿常规A 尿常规尿常规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
一旦发现尿异常,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第一个指征,亦常是提供病理过程本质的重要线索。
近年来有不少人强调,负责医生应自己动手做患者尿常规检查,是有利于医生发现肾脏疾病的一般诊断方法。
尿常规的检查意义:对泌尿道感染、结石、胆道阻塞、急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变症状群等疾病有预报性作用。
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1)尿色:正常尿液的色泽,主要由尿色素所致,其每日的排泄量大体是恒定的,故尿色的深浅随尿量而改变。
正常尿呈草黄色,异常的尿色可因食物、药物、色素、血液等因素而变化。
(2)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液,除女性的尿可见稍混浊外,多数是清晰透明的,若放置过久则出现轻度混浊,这是由于尿液的酸碱度改变,尿内的粘液蛋白、核蛋白等逐渐析出之故。
(3)酸碱度:正常尿为弱酸性,也可为中性或弱碱性,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4)细胞:在临床上尿中有重要意义的细胞为红细胞、白细胞及小圆上皮细胞。
①红细胞。
正常人尿中可偶见红细胞,离心沉淀后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3个。
若尿中出现多量红细胞,则可能由于肾脏出血、尿路出血、肾充血等原因所致。
剧烈运动及血液循环障碍等,也可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
②白细胞。
正常人尿中有少数白细胞存在,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
异常时,尿中含有大量白细胞,表示泌尿道有化脓性病变,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
③小圆形上皮细胞。
医学检验知识

医学检验知识
医学检验是指通过实验室技术检测身体组织、分泌物、体液、细胞、血液等生物样本来判断健康状态、诊断疾病和监测治疗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医学检验知识:
1. 血常规检查: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等指标,可以判断贫血、感染等问题。
2. 尿常规检查:检测尿液中的pH值、蛋白质、白细胞、红细胞等指标,可以评估肾脏、泌尿系统的健康情况。
3. 生化检查:检测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包括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等,可以帮助诊断糖尿病、肝病、肾病等疾病。
4. 病原菌检测:通过检测分泌物、血液、组织等样本,检测病原菌感染情况,帮助诊断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感染等。
5. 乙肝检测:检测血液中的乙肝病毒标志物和抗体,可以确定是否感染乙肝病毒。
6. 肿瘤标志物检测: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可以帮助早期诊断和监测肿瘤的治疗效果。
7. 血型检测:检测血液中的ABO血型和Rh血型,帮助血液输血和器官移植匹配。
医学检验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和社会意义,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进行精准诊断和治疗,提高疾病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医学检验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各种实验室技术手段,对身体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为您介绍医学检验的基础知识。
一、医学检验的分类根据检验目的和方法的不同,医学检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临床血液检验:通过对血液成分和功能的检测,了解血液系统和全身健康状况,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糖水平等。
2. 生化检验:通过测定体液中各种生化指标的含量和活性,评估脏器功能和机体代谢状况,如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血脂水平测定等。
3. 微生物学检验:通过分离、培养和鉴定各种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确定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致病性。
4. 免疫学检验:通过检测体液和细胞中的免疫参数,评估免疫系统功能和疾病状态,如免疫球蛋白检测、自身抗体检测等。
二、医学检验的常用指标在医学检验中,有一些常用的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发展情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指标和其意义: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含量最多的一种蛋白质,它能携带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
血红蛋白水平的改变可以反映出贫血、心脏疾病等情况。
2.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身体的免疫细胞,它能够防御和清除体内的病原体。
白细胞计数的异常可以提示感染或炎症等情况。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小细胞片,它参与了止血和凝血的过程。
血小板计数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与出血或血栓相关的疾病有关。
4. 血糖水平(Glu):血糖水平是评估糖代谢和糖尿病控制的重要指标。
高血糖可能意味着糖尿病或其他代谢性疾病。
5. 肝功能检查指标:肝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肝脏的代谢和解毒功能,常见的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
6. 肾功能检查指标:肾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肾脏的排泄和调节功能,常见的指标包括尿素氮(BUN)、肌酐(Cr)等。
三、医学检验的临床应用医学检验在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鉴别和监测。
医学检验必学知识点总结

医学检验必学知识点总结一、检验样本的采集和处理1. 血液样本的采集和处理(1)全血采集:采用针头穿刺静脉进行采血,常用于常规血常规、生化检验等。
(2)抗凝血全血的采集:用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如EDTA、肝素等。
适用于血常规、血型鉴定等。
(3)血清的采集:采血后放置不凝血,离心分离血清。
适用于生化检验、感染性疾病检测等。
2. 尿液样本的采集和处理(1)清晨首次晨尿:一般含有较高的尿特异性蛋白质、电解质和尿素氮。
(2)24小时尿液采集:常用于测定肾功能、药物浓度等。
3. 粪便样本的采集和处理(1)常规粪便:直接采集新鲜粪便放入容器中即可。
(2)隐血试验:需避免污染,避免金属物。
4. 组织样本的采集和处理(1)切片检查:需要固定保存组织,在不同解剖部位采取不同切片。
(2)冰冻切片:适用于快速病理诊断。
5. 痰液样本的采集和处理(1)晨起痰液:适用于结核菌培养、病原体检测。
(2)早晨收集的痰液有助于痰液检测,需要严格无污染采集。
二、常规检验方法1. 血常规(1)红细胞计数:用于评估贫血、红细胞生成、溶血等。
(2)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用于评估炎症、感染性疾病等。
(3)血红蛋白测定:用于评估贫血类型、程度。
2. 生化检验(1)血糖测定:常用于糖尿病诊断及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监测。
(2)肝功能测试: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用于评估肝功能状态。
(3)肾功能测试:包括肌酐、尿素氮等,用于评估肾功能状态。
3. 凝血功能检测(1)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用于评估出血倾向和凝血功能状态。
(2)血小板计数及功能测试:用于评估血小板功能和出血倾向。
4. 免疫学检测(1)免疫球蛋白测定:评估免疫功能状态。
(2)肿瘤标志物测定:辅助肿瘤诊断、监测疗效及预后评估。
5. 微生物学检验(1)细菌培养及鉴定:用于感染病原体的检测。
(2)真菌培养及鉴定:用于真菌感染的检测。
6. 常规尿液检验(1)尿蛋白定性及定量:用于评估肾小球损伤、尿路感染等。
医学检验技术必背考点知识

医学检验技术必背考点知识1. 标本采集:标本采集技术是医学检验的关键环节,标本的质量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常见的标本采集包括血液、尿液、粪便、脑脊液、组织等。
2. 常用检验方法:常用的检验方法包括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细胞学检验等。
不同的检验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疾病诊断和治疗监测。
3. 生化指标分析:生化指标是衡量生命活动状态的关键指标。
常规的生化指标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4. 免疫学指标分析:免疫学指标是评价免疫功能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免疫学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肿瘤标志物等。
5. 微生物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是诊断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微生物学检验包括细菌培养、真菌培养、病毒检测等。
6. 细胞学检验:细胞学检验是检测细胞形态和功能的重要方法。
常见的细胞学检验包括涂片镜检、细胞计数、流式细胞术等。
7. 质控管理:质控管理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质控管理包括内部质控、外部质控、参比方法等。
8. 诊断标准:检验结果与诊断标准的匹配度决定了检验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常见的诊断标准包括国家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标准、专家共识等。
9. 技术革新:技术革新带来了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为疾病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更精确、更高效、更安全的手段。
常见的技术革新包括分子诊断技术、基因检测技术、高通量检测技术等。
10. 安全与伦理:医学检验技术的应用需要遵循伦理原则和安全方针,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生命和健康。
在检验过程中要注意标本传递、设备维护、数据保护等问题,减少误差和风险。
医学检验的基础知识

医学检验的基础知识医学检验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本文将介绍医学检验的基础知识,包括检验的定义、分类、常用的检验项目及其意义,以及一些相关的注意事项。
一、检验的定义医学检验是通过实验方法,对人体的血液、尿液、体液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化验,以了解人体内部功能状态、疾病发展及治疗效果,并作为医生诊断和监测病情的依据。
通过检验结果,医生可以判断疾病的类型、严重程度以及预后情况。
二、检验的分类医学检验按照检验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血液检验、尿液检验、体液检验等。
其中,血液检验是最常见的一种检验方式,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了解人体的代谢功能、器官功能和免疫状态等。
尿液检验则可以通过检测尿液中的成分,判断肾功能、泌尿系统疾病以及一些代谢性疾病。
体液检验主要对胸腹腔内的液体进行检测,以了解炎症、感染、积液等情况。
三、常用的检验项目及其意义1. 血常规检验:通过对血液样本的分析,可以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用于评估人体的造血功能、免疫功能等。
2. 生化检验:生化检验可以测定血液中的生化物质,如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等,用于评估人体的代谢情况、肝功能、肾功能等。
3. 血凝检验:血凝检验主要检测血液凝固功能,如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等,用于评估人体的出凝血功能和血栓形成的倾向。
4. 免疫检验:免疫检验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抗原等指标,判断人体的免疫功能以及感染病原体的存在。
5. 微生物检验:微生物检验通过培养和鉴定患者的标本,检测体内的病原微生物,用于诊断感染性疾病。
四、注意事项1. 标本采集:医学检验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可以避免误差的产生,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 检验前准备:对于某些检验项目,如血糖检测,需要患者在检验前保持空腹。
其他一些项目可能需要停用某些药物,患者在进行检验前应事先咨询医生。
3. 检验结果的解读:医学检验结果通常以参考值范围来判断是否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检验常识1 血沉(ESR)将抗凝的血静置于垂直竖立的小玻璃管中,由于红细胞的比重较大受重力作用而自然下沉,正常情况下下沉十分缓慢,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ESR。
中文又名: 血沉英文名称: ESR简介中文名称:红细胞沉降率(血沉)英文名称:ESR化验介绍: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
血沉检查属于并非针对某种疾病的试验,但对机体有无炎症、有无活动性病变等有参考价值。
临床意义:血沉增快:(1)各种急性的全身和局部感染:活动性结核病、活动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疟疾、肺炎。
(2)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塞时常于发病后一周左右血沉增快,并持续2-3周:心绞痛时血沉正常。
因此可用血沉结果加以区别。
(3)恶性肿瘤: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常使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
(4)其它严惩贫血、慢性肾炎、肝硬变、多发性骨髓瘤、甲亢,以及铜、砷、酒精中毒时亦常增高。
血沉减慢: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继发性细红胞增多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正常值:正常参考值:潘氏法:M(男)0-8mm/hF(女)0-12mm/h。
魏氏法:M(男)0-15mm/hF(女)0-20mm/h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
正常情况下因红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带负电荷,使红细胞相互排斥,彼此分散悬浮于血浆中,故沉降较慢。
使红细胞沉降加速的主要原因是红细胞聚集,而影响红细胞聚集的因素是由于血浆中的一些物质特别是不对称的大分子蛋白质,如纤维蛋白原,γ球蛋白,其次如α、β球蛋白、免疫复合物等因带有正电荷可以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促使红细胞聚集,使血沉加速。
白蛋白则相反具有抑制红细胞聚集的作用。
血浆中脂类物质对红细胞聚集也有影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有促进作用,使血沉加速。
此外红细胞的数量、形状和大小等变化也可影响血沉。
2 抗O(ASO)全称抗链球菌溶血素“O”概念【链球菌溶血素O】A组链球菌的代谢产物之一,可以溶解人红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原性。
【抗链球菌溶血素O】机体因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脓皮病、风湿热等感染A组链球菌后,可产生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即“Anti-Streptolysin O(ASO)”。
【英文名称】Anti-Streptolysin O,简称“ASO”检测方法及参考值【方法】目前常用为快速乳胶凝集试验【参考值】<200IU/ml临床意义☆ASO测定对于诊断A族链球菌感染很有价值,其存在及含量可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
☆A组链球菌感染后1周,ASO即开始升高,4~6周可达高峰,并能持续数月,当感染减退时,ASO值下降并在6个月内回到正常值,如果ASO滴度不下降,提示可能存在复发性感染或慢性感染。
多次测定,抗体效价逐渐升高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抗体效价逐渐下降,说明病情缓解。
☆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结节性红斑、猩红热、急性扁桃体炎等ASO明显升高。
☆少数肝炎、结缔组织病、结核病及多发性骨髓瘤病人亦可使ASO增高。
☆由于人们常与A族链球菌接触,正常人也存在低效价的抗体,通常<133IU/ml,当效价>200IU/ml时,才被认为有诊断价值。
☆少于15-20%的健康人血清中的ASO含量高于200IU/ml。
大多数新生儿的ASO含量高于其母亲,但在其出生后数周内ASO含量会急剧下降。
学龄前儿童的ASO值通常低于100IU/ml,然后随年龄的增加ASO值增加,并在学龄期达到顶峰,成年后ASO值下降。
☆除了急性阶段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中通常检测不到ASO值的升高。
在肾病综合征和抗体缺乏综合征患者的血清中仅有极低含量的ASO。
3 类风湿因子(RF)概述类风湿性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临床内科学:类风湿因子可分为IgM、IgA、IgG、IgD、IgE五型(注:在临床内科学中描述为四型,没有I gD型;但在实验室诊断学中描述为5型),是类风湿关节炎血清中针对IgG 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类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阳性患者较多伴有关节外表现,如皮下结节及血管炎等。
IgM型RF阳性率为60%-78%。
实验室诊断学:约90%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RF呈阳性。
IgA-RF与骨质破坏有关,早期IgA-RF升高常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IgE-RF升高时,已属病情晚期。
某些自身免疫病,如冷球蛋白血症、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干燥综合征、SLE等患者都有较高的阳性率;一些其他疾病如血管炎、肝病、慢性感染也可出现RF。
类风湿因子是由于感染因子(细菌、病毒等)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抗体,故又称抗抗体。
常见的类风湿因子有I 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
人体内普遍存在着类风湿因子,并起着一定的生理作用。
近年来对IgM型类风湿因子的生物作用已有所了解,这些生物作用包括:1 、调节体内免疫反应;2、激活补体,加快清除微生物感染;3、清除免疫复合物使机体免受循环复合物的损伤。
只有类风湿因子的量超过一定的滴度时称类风湿因子阳性。
由于I gM型类风湿因子是类风湿因子的主要类型,而且具有高凝集的特点,易于沉淀,故临床上主要测定IgM型类风湿因子,测定方法为乳胶凝集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类风湿因子(RF)的测定类风湿因子(RF)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人血清中发现,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它是一种抗变性IgG的抗体,属IgM型。
可与IgGFc段结合。
RA病人和约50%的健康人体内都存在有产生RF的B细胞克隆,在变性IgG(或与抗原结合的IgG)或EB病毒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RF。
健康人产生RF的细胞克隆较少,且单核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可抑制RF的产生,故一般不易测出。
RF主要为IgM类自身抗体,但也有IgG类、IgA类、IgD类和IgE类。
各类RF临床意义有所不同。
测定IgG、IgA、IgM类RF通常用ELISA间接法,即用热凝集兔IgG包被反应板微孔,加入检样后,再分别加抗人IgG、IgA、IgM酶标记抗体,使反应后再与底物呈色。
为防止各Ig类别RF相互干扰,酶标记抗体使用标记的抗体F(ab’)2片段。
一、原理:将变性IgG包被于聚苯乙烯胶乳颗粒上,这种致敏胶乳在与待测血清中的RF相遇时,即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此称胶乳凝集试验。
在用热凝集变性IgG包被聚苯乙烯反应板的微孔中,加入待测血清,如有RF存在,则相互结合,随后再加入酶标记热凝集变性的IgG与之反应,在加入底物后即可显色。
根据显色程度可判断有无RF存在及其水平,此为双抗原夹心ELISA法。
二、胶乳凝集试验:RF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的抗人变性IgG抗体,可与IgG的Fc段结合。
将变性IgG包被于聚苯乙烯胶乳颗粒上,此致敏胶乳在与待测血清中的RF相遇时,即可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
三、操作:1、56℃30分钟灭活,(灭活C1q以阻止假阳性凝集)。
将待测血清用0.1mol/L PH8.2甘氨酸缓冲盐水作1:20稀释(生理盐水1ml中加血清0.05ml)。
2、取此稀释血清1滴(约0.05ml),加于黑色方格玻片的方格内,加乳胶RF试剂1滴,立即摇动反应板3分钟,使其充分混匀后,于直射光下观察。
每次试验均设阳性与阴性对照。
四、参考值:正常人1:20稀释血清为阴性。
五、结果判断:胶乳凝集试验正常人多为阴性反应,如3分钟内出现显凝集者为阳性。
阳性反应的标本应将血清进行倍比稀释测定滴度。
ELISA法可根据显色程度,与阳性和阴性对照参比,作出阳性或阴性的判断。
六、临床意义:RF主要为IgM类自身抗体,但也有IgG类、IgA类和IgE类。
各类RF临床意义有所不同。
RF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
未经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阳性率为80%,且滴定度常在1:160以上。
临床上动态观察滴定度多少,可作为病变活动及药物治疗后疗效的评价。
其他风湿性疾病如SLE阳性率为20%—25%;硬皮病与皮肌炎阳性率为10%—24%,滴定度较低。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和约50%的健康人体内都存在有产生RF的B细胞克隆,在变性IgG(与抗原结合的IgG)或EB病毒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RF。
健康人产生RF的细胞克隆较少,且单核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可抑制RF的产生,故一般不易测出。
RF有IgG、IgA、IgM、IgD和I gE五类,用凝集试验法测出的主要是IgM类。
多数作者认为,IgM类RF的含量与RA的活动性无密切关系;IgG 类RF的含量与RA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外症状密切相关。
IgA类RF见于RA、硬皮病、Felty综合征和S LE,是RA临床活动的一个指标。
IgD类RF研究甚少。
IgE类RF除RA患者外,也见于Felty综合征和青年型RA。
在RA患者,高效价的RF存在并伴有严重的关节功能受限时,常提示预后不良。
在非类风湿患者中,RF的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些人以后发生RA者极少。
七、类风湿的治疗电疗方法有中波电疗法、短波电疗法、超短波电疗法、间动电流疗法、微波电疗法、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干扰电流疗法等。
有当高频率的电流或声波通过组织时,能产生热热量集中在深层组织,不会引起皮肤灼伤或变色,热效率高,具有良好的松弛肌肉和止痛作用,因此,可用于深部组织热疗。
电热毯对较长时间卧床的病人,在夜间或寒冷的日子应用,效果很好,能够有效减轻或缓解病人晨间出现的关节僵直症状。
由此可见,热疗法对于缓解和减轻患者病症起到很大的作用,还可以增加食欲和身体抗病能力,并有良好的消炎作用。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