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数学》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后感《我就是数学》读后感1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特级教师华应龙《我就是数学》一书。
刚拿到这本书,就被封面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吸引:“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信任,需要宽容,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
能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真好!”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将教育比作“农民种地”,怀着对这一本书的好奇,我仔细的阅读了这一本书。
华老师用自身的不懈努力,使人惊醒:人师,教育人的追求!好课,不在小技巧,而在大情怀!华老师在课堂中求索取的成功源于课前的慎思,如在“圆的认识”中,他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在“初步认识分数”中,他提出了“究竟怎么读分数”;其中“角的度量”是一堂技能性的课给我的印象深刻。
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让学生艰难地、枯燥地、机械地让学生量了各式各样的角,但是没能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而且生活中许多角都不需要量,因为大都是直角。
而华老师却很善于观察与思考,他发现了衣领的角、椅子靠背向后倾斜一定的角……最后他以学生的视角来看世界,从儿童的生活中来寻找。
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觉到量角的用处,终于,滑梯进入了他的视域。
这是地球人借助自身质量来玩的游戏,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小孩子一定都玩过。
要比较,得有两个滑梯,反复思考后创设了这样的三个滑梯,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觉到量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材料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
借助这个滑梯,终于找到了既真实又有趣,还能引发学生学习需求的情境。
最佩服华老师不仅教数学,还在数学中让学生体味人性的美好。
他在教学“乘法估算”一课,经过大量的检索资料,找到了他想要的情境,却在书写教案时,心里一惊:“摊主多要了钱?”这不是在贬损摊主吗?他想到了人要互相尊重,摊主的不易,于是他把情境改了“摊主少收了钱”,而妈妈会怎么做呢?这又是一种可以折射出妈妈心地的善良、品德的诚实?华老师把数字一改,情境如下“妈妈在农贸市场买了每千克8元3角的芒果4千克、摊主向她要了31元2角钱。
《我就是数学》

读《我就是数学》有感《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
书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他听其他老师课的评;既有他的教学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
坦白的地说,这是我读得最快最认真的一本书,也是我受益最大的一本书。
更重要的是读完后我没有把它搁置一边,而是还想读。
那是因为,从白纸上静态的文字中,让我感到它能引发我头脑中动态的思考。
暑假,我把这本书读了一遍,让我感到像见到了老朋友似的舍不得分开。
因为华老师的书不仅有真实之美,而且有文学之艳,让读者不仅想读,而且爱读。
再读这本书,看着上面自己往日圈划的要点和一处处认真的批注,让我倍感亲切。
仿佛让我再次回到华老师的课堂: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出错问题。
现实教学中,面对出错,很多教师总是责问学生,甚至批评学生,华老师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
他告诉我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
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华老师能在知识传承中十分关注学生的心态,缩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距离。
“‘人皆可以成为尧舜’,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很棒。
当然原来成绩好的可以做得更棒!”短短的几句话,既表扬了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又不打击成绩好的学生,于是课堂皆大欢喜。
这是华老师语言教育的艺术,这种艺术来自于他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尊重,来自于他的教学智慧。
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作者也能从中受益:“从课前的擦黑板中,我受益良多,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温课’”。
我认为,华老师的这一举动,既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又对学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既显示了教师的一种精神,也显示了教师的一种气势。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平时没有修炼这样的人生课。
课堂上仅仅传授了知识,忽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句话中的“”就像华老师说的那样“不是指教师‘肢体’的蹲下,而是‘心灵的蹲下’,也就是教师要在心灵深处平视学生”。
《我就是数学》 读书心得

《我就是数学》读书心得寒假期间,有幸读到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是他十年来对教学课堂的总结与感悟。
作为一名刚进入教师角色的新人,我深知充实自己专业知、阅读数学名家著作的必要。
作为一名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师,与时俱进的同时更要努力吸取前辈们丰富的经验,下面是我阅读本书的一些感悟。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对于学生而言,怎么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1)采取活动的形式。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
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
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
(2)采取把知识趣味化的形式。
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为了一个简单的导入,苦思几个星期,最终找到小猴滑滑梯这一情景。
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3)采取好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持续发展。
教师的评价要根据差异原则因人而异,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
教师的评价用语应该有针对性、导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题方法新颖,他就批上:“你的想法很独特,看来你是个爱动脑子的好孩子”。
有的孩子学习进步了,他写道:“看到你的进步,我非常高兴,这说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会有所收获。
”对个别同学他写上:“最近怎么了,为什么错题比较多?应该找一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师。
”这样,他把作业作为媒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教学中通过评价鼓励与众不同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华应龙的《我就是数学》是一本与数学相关的书籍,它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为读者呈现了数学的魅力和应用。
通过读这本书,我对数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思考和感悟。
书中,华应龙以他个人的经历和见解,向读者展示了数学的创造力和思维方式。
他通过自己对数学的研究和应用实践,告诉我们数学并不只是枯燥的公式和计算,而是一种智慧和思维的体现。
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让读者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和应用。
同时,他还通过一些有趣的数学题目和思考题,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和求解欲望,激发了我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阅读《我就是数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数学的美妙之处。
数学是一门严谨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学科,它的应用无处不在。
无论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还是社会科学中,数学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我们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数学的魅力在于它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每一个定理和公式都有其独特的证明和推导过程,这使得数学具有了内在的美感。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新的思考。
华应龙在书中强调了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解决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需要我们敢于冒险、勇于创新。
数学不仅仅是记住公式和方法,更是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能力。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数学的学习远不止于应试,更是为我们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在书中的数学题目和思考题中,我尝试着思考和解答,遇到一些困难时也会查找相关的数学知识来辅助自己的思考。
这样的实践过程让我不仅学到了数学的知识,更培养了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数学的学习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其中的乐趣和价值。
总的来说,华应龙的《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启发人心的读物。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加深了对数学的理解,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新的思考。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智慧的体现。
《我就是数学》读书心得

《我就是数学》读书心得《我就是数学》读书心得1寒假中,读了华老师的《我就是数学》,最大的感受就是华老师的所作随笔大都从细处入手,写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从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到老师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么读分数……这些细节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都会经常出现,有的我有所注意,有的我根本就没放在心上。
读了华老师的这些随笔,对我太有启发了。
是的,教育就是要从小细节方面入手。
小的不注意,大的即使注意了,对一个教育者的进步来说,也不会有特别大的作用。
华老师在《人师:教育人的追求》一文中(22页)写到:只要是老师身上的故事学生都会感兴趣,哪怕是平淡无奇的,学生也会听得津津有味。
把教学内容和老师的故事结合起来,是一种教学技巧和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存“心”去运用。
记得有一次数学公开课,一位数学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的年龄吗?”学生们兴趣盎然,猜到18、26、32、甚至40,虽然在我们眼中看来,学生是在瞎猜,甚至猜的一点也不靠谱,但学生对老师的年龄很感兴趣,并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就热了起来,而此时老师的一句“大家要认真听讲,在下课时告诉大家答案”,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实际上,自己还是学生时,又何尝不是喜欢与和老师一起踢足球、打篮球、进行各种比赛,喜欢接近老师,了解老师,而现在的我们与学生的关系恰恰相反,因为不完成作业、考试成绩差等等原因,不断地批评、找家长,而忽略了与孩子的交流。
在自己的课堂上,我也经常的利用生活实例来进行教学,如往往不用书中的信息窗内容,而采用学生身边关心的内容来进行导入,比方说经常性的用班级里男女生人数,利用老师和家长的年龄来讲解知识,收到的效果确实不错。
正是因为学生关心这些生活实例,所以他们愿意认真地去听讲,认真的去参与,而相比一些课本中枯燥无味的文字来说,他们接受知识的效果会更好。
相信每个老师都遇到过上课了,黑板还没擦的情况,不知大家是怎么处理的呢?我之前的做法通常要不不用板书,要不将学生批评后让学生擦干净,着急的时候,三下五除二自己将黑板擦一下,将就使用。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第一篇: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我就是数学》读后心得在刚刚开始放寒假时感觉真的很是自在,无聊之时拿出孙校长推荐的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当读完序时我已经初步了解华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读序三时肖川教授说华老师连上厕所都要小跑时我真的被震撼了也被这样一个爱数学、爱教育的人吸引了,感觉到华老师已经把全身心都投在了数学上投在了教育上,华老师真的就是为数学而生,他真的就是数学。
在通读全书之后感觉好像得到了很多经验,感觉自己面对可爱顽皮的小学生定能应付自如,可是当开学后真正走进课堂面对眼前50多双渴望与好奇的眼睛时,心理真的有些慌了,第一节课讲下来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效果。
我在反思自己到底差在哪里,此时我想到了华老师的书,想到了他是如何准备每一节课。
华老师的课之所以那样精彩,很多都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
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转自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
而我在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的新课时先是听了孙老师的课,回去后又仔细的思考课上都应该怎样说好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可是整堂课下来感觉真的没有层次。
这时我知道课前慎思不应只是去背诵你要怎样去说而要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每个班级的学情也不尽相同,只有联系学生联系生活才能把每一节课准备好。
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中的求索,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他也能从中受益,我认为,华老师的这一举动,既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又对学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既显示了教师的一种精神,也显示了教师的一种气势。
所以,年轻的我更应该学习这种无声的教育为自己修炼一堂人生之课,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才能更好的教学生如何做人。
读后感《我就是数学》

读后感《我就是数学》《我就是数学》读后感《我就是数学》是一本由丘成桐撰写的数学科普书籍,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围绕数学的起源、发展和应用,以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展开讲述。
通过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描述,作者将抽象的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了数学的伟大和普适性。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等领域。
它是所有科学的基础,是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书中介绍了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概率统计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微积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等。
这些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数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数学家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数学并不仅仅是冷冰冰的规则和公式,它包含了无穷的思维和探索。
书中以诸多数学家的故事为例子,揭示了他们在数学研究中的坚持和创新精神。
数学家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不仅为数学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贡献,更是对科学精神的充分展示。
另外,作者还讨论了数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
数学是一种逻辑的思维方式,而哲学则是对存在、知识和价值的思考。
两者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各自的独特性。
书中举了一些数学问题与哲学问题的类比,以及数学家们运用哲学思维研究数学问题的例子,让我对数学和哲学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的思考。
读完《我就是数学》,我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体会。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智慧的体现。
它不仅有着基础研究的价值,还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实际的帮助。
同时,数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家们的努力和创造力。
他们的智慧和勇气给了我们在数学领域继续前行的动力。
总体而言,该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生动地阐述了数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价值,向读者展示了数学的魅力和伟大。
通过读这本书,不仅能增加对数学的兴趣,也能对数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作为一本数学科普的读物,《我就是数学》无疑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我就是数学读书笔记

我就是数学读书笔记在众多的教育类书籍中,华应龙的《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成为了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
华应龙,一位享有盛誉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通过这本书分享了他的教育理念、教学心得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故事。
他的文字质朴而深情,充满了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怀。
这本书的开篇,华应龙就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什么是数学?他指出,数学不仅仅是公式和计算,更是逻辑和思考。
在深入探讨数学的本质时,他强调了数学的人文性和应用性,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这门学科的价值。
华应龙的教育理念非常明确: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提倡“化错”教育,即通过引导学生自我发现和纠正错误,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方法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受益,更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受益无穷。
在书中,华应龙还分享了许多与学生的互动故事。
这些故事充满了温情和智慧,展示了他的教育艺术。
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教师,更是一位懂得倾听和理解学生的朋友。
他始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引导,他们都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此外,《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还收录了华应龙的许多经典课例。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课例,我们可以看到华应龙如何在课堂上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索数学奥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这些课例不仅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数学教学。
华应龙的文字非常质朴,没有华丽的语言和夸大的修辞,但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入的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教育的伟大和不易。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在总结中,《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是一部值得一读的教育类书籍。
它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数学的本质和价值,更让我们思考教育的真正意义。
华应龙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智慧也让我们深受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我就是数学》有感
暑假期间经朋友介绍专门去书城买了几本书,其中一本便是华应龙教授撰写的教育随笔《我就是数学》,本想随意翻翻,但这一翻让我沉迷,让我定心下来细细品味这小随笔中的真谛,整本著作是由一个个发生在他身边小故事组成的,事情都很小,但融入了华教授的心得体会,是那么的真切,那么的到位,让我爱不释手,勾勾画画已经读了一遍。
没过几天,再次拿出来细细品了一次,让我有所感触。
“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信任,需要宽容,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
能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真好!”封面上的话语让我心一颤,确实如此,农业是中国发展的基础,中国哪怕不发展工业,不发展商业,也不能不发展农业,农业是立足的根本。
教育亦是如此,如今国家对教育愈来愈重视,不管如何改革,教育都在向高质高效高水平的方向进步,虽然国内教育还存在着缺陷,但是态度决定一切,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希望在自己的工作上有所突破,希望精心教育好祖国的未来,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这使教育层次又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善待差错”
我们老师往往容不得学生犯一丁点错误,经常会急不可待的对孩子进行训斥,“过分的照顾帮助,太多的言传身教,一味的指责惩罚,钳制了学生的大脑、双手和嘴巴,牵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剥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乐趣,封杀了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会,无利于学生的求知和发展,最终将有碍于学生日后适应社会。
”这番话字字珠玑,同时给我巨大的触动,原来老师不恰当的做法会引起对学生如此之大的伤害,这让我思考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在批评学生之前停一停,听听学生的话,即使是辩解之词。
我们现在孩子也许真的需要多一些的倾听,有时候我多一些时间去和学生聊天,他们都会觉得我很亲近,敢和我说上一两句,而不是见到我就躲的远远的,或是没有什么好说的。
现在的家长也确实心疼子女,一味的包办所有的事务,这使得学生在学校中应该得到更多的锻炼,所以我觉得,有些事情即使他做的很慢,很笨拙,很木讷,也不应该抢过来帮他做掉,反而应该细心的陪伴着他,给他指导,督促他很好的完成。
往往老师应该充当这样的角色,而不是责备和包办。
对于学生的错误,应该可以给予宽容,尽量的鼓励他们多动脑筋多做事,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指出,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
教师需要做的是如何将学生差错中的不利和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多给学生“尝试——差错——完善”的机会。
华教授说到应该让学生不要因为惧怕差错而畏首畏尾,这也是怀特黑德说的“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我们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动机,尊重他们的认识,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同时给以恰当的处理。
恩格斯说:“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理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亲身经历的痛苦经验中去学习。
”所以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应该给予宽容,将他们犯的错误经过合理的转化,让其更好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真正从心里上佩服老师的做法,真正打心眼里乐意去纠正自己犯下的错误。
“教育为何?教育何为?”
书中介绍到,“什么是教育?爱因斯坦的回答是‘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这倒是像倚天屠龙里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拳的说法)因此,剩下的没有了成绩,那会有什么呢?”看到这,我也在想,那会有什么呢?现在还
是有不少教育系统关注的是分数,是成绩,那如果没有了成绩,那如何进行教育呢?我们在设计教学和实施教学时是否该想想除了知识,我们还能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呢?赶紧读下去,原来是17条定律,华教授查阅了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全书》其中归纳出最有价值的、带有规律性的17条成功定律:1.积极的心态。
2.明确的目标。
3.多走些路。
4.正确的思考方法。
5.高度的自制力。
6.培养领导能力。
7.建立自信心。
8.迷人的个性。
9.创新制胜。
10.充满热忱。
11.专心致志。
12.富有合作精神。
13.正确看待失败。
14.永葆进取心。
15.合理安排时间和金钱。
16.保持身体健康。
17.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17条定律涵盖了人类取得成功的所有主观因素,确实没有一条与学习成绩有关,而一个人的心态、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有关,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相当多优秀的学生日后都没有成功,而一些成绩不佳的学生日后却能成才。
因此,我觉得不能一味的追求成绩,更多的应该是心态、过程、学习习惯以及做人的道理,不是说就不要成绩好,只是说对于学困生而言,成绩不好不要紧,关键是心态调整的是否正确,学习的过程是否有乐趣,愈发枯燥的学习过程只会过早让学生产生离开学校的念头,这更是今后活动教学的一个课题;学习习惯的养成已经在我校开展了一个学习性课题,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刚进入初中阶段至关重要,当然还在不断的研究和学习阶段,希望尽快的找到一个合理可行的方式帮助学生能快速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之路不绕弯路有法可循。
华罗庚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新课程呼唤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需要教师给学生最大的时空,这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如何将其做到为,教育为何,教育何为,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心里反复的揣摩、反复的研究,并且付诸于行动。
合上书,闭上眼,我继续思考着。
华教授的不少语录在我脑海里不停的闪现,这让我经不住回忆学习和细细体会,教育工作对于我来说还有很常的路要走,而我乐意去思索着教育为何,教育何为。
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
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