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和大洋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说课稿《2.1 大洲和大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说课稿《2.1 大洲和大洋》一. 教材分析《2.1 大洲和大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全球范围内的地理分布。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大洲和大洋的认识还较为模糊,对于它们的分布和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地图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大洲和大洋的概念,了解它们的分布和关系,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地图,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分布和关系。
2.教学难点: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和关系,地图的阅读和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和地图阅读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地图,引导学生掌握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和分布。
同时,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地图阅读,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引发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基本特征。
3.知识讲解:教师通过地图和图片,详细讲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和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地理位置。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

七年级《大洲和大洋》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一课出自人教版这课内容学生进入初中后首次较系统接触世界地理知识,更是学生进入地理知识殿堂的关键所在。
根据课程标准,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教学实际, 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面积比例。
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分布特征。
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知识,使学生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用图能力,培养学生查找、搜集信息及分析、处理、归纳、总结信息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地球卫星照片及对“地球”“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3、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4、教学难点: 大陆、大洲、岛屿、海峡的概念;认识七大洲轮廓及对其地理位置确定。
5、教材的处理:(1)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利用三个模式,下载相关材料,并把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ppt进行播放,把学生带到一个广博浩瀚的世界里,为学生创设探知情境。
(2)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编排教学顺序,便于学生轻松的掌握新学知识。
(3)教学活动的设计突出探究性、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二、说教法这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获取地理知识的兴趣,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为主线、育人为主旨的教学原则。
从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理性思维过渡的特点出发,教学中可采取讨论、比赛、探究的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也有利于创新意识的解放和提高。
而且,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讨论研究,变个体学习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三、说学法初一学生思维方式依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教师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让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大洲和大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一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有关“地球和地图”的相关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铺垫,读图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本节学习既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及搜集、整理、提炼有用地理信息以及对比分析、归纳相关地理信息的特点的能力,又为下一步学习世界自然地理的相关内容奠定基础,起到知新作用。
所以本节内容有前后连接的逻辑的纽带作用,地位十分重要。
2.教学目标为贯彻落实地理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要求,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及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五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1)初步阅读世界地图,大致了解地球的海陆分布特点。
(2)识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比例。
(3)并会读图理解、区分大洲、大陆、岛屿的特点。
(4)准确在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政区图上指出七大洲的名称、相对位置和轮廓特征及分布规律。
(5)能够灵活运用、迁移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浅显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1)识记全球的海陆分布比例。
读图分析七大洲的名称、相对位置、具体分布以及轮廓特征。
(2)能够在地理填充图册中,准确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能够绘画出“一笔画世界”简单图。
二、说教法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本节教材的特点主要采取了一下几种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及搜集、整理、提炼有用地理信息以及对比分析、归纳相关地理信息的特点的能力。
2讨论法:通过合作在地图上寻找七大洲,加深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加深了学生对七大洲的记忆能力,同时激发了课堂的活跃气氛,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
三、说学法1.尽量从感性入手,用问题引导,把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充分注重教学的启发,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汪清菊)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大洲和大洋》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
这节内容既是上一章《地球和地图》的拓展,又是今后将要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掌握二种知识:对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情况的掌握和大洲之间的分界线的掌握提升两个认识:对海陆分布特点的认识和对大陆、海峡、岛屿等概念的认识锻炼四种能力:读图、填图、析图、绘图(2)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一种工具:通过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读图、填图、析图、绘图能力,从而学会使用地理的语言──地图。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一种精神:通过对“地球”、“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
说它是重点:因为它是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又是为今后将要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知识打基础的。
说它是难点:是因为七年级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欠缺。
尤其是空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欠缺,想学好有一定难度。
教学突破:通过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读图、填图、拼图、绘图等多种方法,达到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大洲大洋的知识,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学生学习这节课相对容易一些;但由于学生年龄所限,有些内容距其生活较远,需要特别加强直观手段的运用,以便发挥想象,进行思考,从而获得理性认识,形成科学概念。
三、教学方法我遵循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设计了“探索地球真面目”、“探访海陆大家族”、“探寻大洲和大洋”三个学生活动来组织教学。
再通过找图、填图、析图,等方法,使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
实现学习方式从“学会”发展到“会学”,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并落实教学目标。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大洲和大洋》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舨)《地理》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两方面的内容: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
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课本中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经了解的,加上在此之前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从读图的意义上,培养学生从图中能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这是本节重要的教学任务。
这样既巩固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
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达到灵活运用掌握的目的。
②能力目标: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到了解海陆的分布,到探索和发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区别,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过程。
主要采用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大洲和大洋》 说课稿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洲和大洋》。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大洲和大洋》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内容。
这部分知识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为后续学习世界地理、气候、人口等内容提供了必要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能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等地理事物。
(3)能在地图上准确地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并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和轮廓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析图、填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环保意识,增强学生对地球家园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所占比例及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轮廓特征。
2、教学难点(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空间分布。
(2)构建地理空间概念。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地理知识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读图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地图、地球仪等教具,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说教法(一)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地图、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海陆分布状况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特征。
(二)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曹应华各位评委,各位前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大洲和大洋》。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在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地球的又一个重点内容。
从空间认识的层次来看,在认识地球之后,接下来就应该是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了。
不仅从认识地球的表面形态来看,而且从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来看,认识海陆分布都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本课的一个基础性目标就是认识地球的海陆分布。
这个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纯自然状况上的海陆分布特点;另一个是认为的划分,即七大洲,四大洋。
教材的编写也是从这两个方面组织内容的,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
二、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大纲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本节课的目标为: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识别七大洲四大洋的形状,位置并记住它们的名字,大小以及界线。
3、通过观察,拼图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空间,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热情,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地球)的感情。
三、重点难点:重点:第1、2点难点:第2、3点解说:海陆的分布以及对七大洲四大洋知识的积累是本课的主要内容,而且它也是以后地理知识学习的基础,学好了它才能更好的学习后面的知识,因此把它定位重点。
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此时正是一个起步的阶段,所以相对于初次接触地里的初一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四、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所以借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其中穿插大量的图片结合解说,是学生更直观的学习本节的知识;在面临问题思考时我采取了常规提问与学生讨论合作探究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问题的结论有更深刻的印象。
五、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
课后拓展,巩固所学。
2、课堂上学生互相合作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说教学过程1 导入用图片导入给学生以新鲜的视觉感官,激发其学习兴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大洲和大洋》说课稿1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大洲和大洋》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大洲和大洋》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的内容。
这一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分类、分布和特点。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情况,认识它们在地球系统中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对于地理知识还比较陌生。
在学习了《大洲和大洋》之后,学生需要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分类、分布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知识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分类、分布和特点,了解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洲和大洋在地球系统中的重要性,增强对地理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分类、分布和特点。
2.难点: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比较、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和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上的大洲和大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这片蓝色家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分类、分布和特点。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分类、分布和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知识点。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大洲和大洋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形成、演变和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响。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大洲和大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我的说课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两方面的内容: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
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
课本中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但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经了解的。
培养学生从图中能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这是本节重要的教学任务。
这样既巩固了以前所学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理解大陆、大洲、、半岛、岛屿、海、洋、海峡等概念,并能判别。
②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学会在地球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教学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这是每次考试的必
考内容。
②教学难点: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确定。
将七大洲和四大洋
的位置落实到图上一向是学生的弱项,并且七年级的学生还未掌握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以及记忆地图的方法,因此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上展开的,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本节课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方位感较强,加上七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学过程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各种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已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基于以上分析,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难点,如何确定事物的地理位置。
通过讲授,让学生归纳总结七大洲的地理位置。
2.读图分析法: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提取信息、总结规律。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学生易于接受。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如下
1.动手实践、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析海陆分布图,合作讨论海陆分布比例、及七大洲四大洋等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2.对比归纳法:通过学生对比几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对比归纳海陆分布特征。
通过学生读大洲大洋分布图,对比归纳出个大洲分布的位置。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综合对比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本课
创设“地球还是水球”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
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
”然后组织讨论:那么到底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设计意图: 直观生动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二)动手观察,探究新知
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观察地球卫星图片,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最后得出结论: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并让学生体会人类的认识世界是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
(三)观察思考,深入自学
学生读图,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各种表现形式。
教师指导学生区分不同地理概念之间的区别。
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这些地理概念虽然多,但都不需要背诵,只要了解其表现形式就可以。
(四)师生互动、突出重点
l、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讨论分别位于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大洲。
3、按面积大小给七大洲排名。
(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4、通过填图进一步明确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和位置。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深入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巩固练习
趣味填图。
设计意图:中学生好胜心强,用竞赛的方式,引发竞争意识,这样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六)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1、总结并记录重点难点
2、记录作业内容并做作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通过书面作业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五、教学反馈: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通过讨论、课堂练习竞赛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怍和分析探究能力。
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七年级地理上册]
《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说课稿
授课班级:七(5)班
授课教师:刘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