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有执_伤寒论条辨_对伤寒学的贡献_张星平

合集下载

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及贡献

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及贡献

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及贡献[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8-03-21 16:26:34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

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三世纪初。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

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具体他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伤寒论》尽管主要是指导临床各科,但其中亦有不少宝贵的养生学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张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

正如《伤寒杂病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之语所云,仲景之学。

是在继承了《内》、《难》学术思想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

因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张仲景便自然地以《内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作为指导思想,并且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曾指出:“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见《伤寒论·自序》),“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见《金匾要略方论。

方有执

方有执

错简+重订+说 =方有执
“新安医学十大学说”
营卫一气说 动气命门说 错简重订说 元阴元阳说 暑必兼湿说 卫气营血辨证说 医门八法说 外损致虚说 养阴清肺说 燥湿为纲说
方有执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 · · · ·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 会得到什么。
阿 甘
但是······ 今天的主角是
方有执
方有执: 字中行(一字仲行), 号九龙山人,安徽歙县人 ,明朝著名中医学者。著 有《伤寒论条辨》。
这段故事要从一个个悲剧讲起· · · · · · 一个人可以忍受多大的打击? 最爱的妻子死亡? 方有执两次丧妻。 失去疼爱的子女? 方有执共有五个子女,皆因伤寒及庸医而过世。 同时,方有执自己疾病缠身
对六经诸篇重新编次 《伤寒论条辨》改订三阴三阳病脉证并治诸篇, 主要对“太阳篇”大加改订。
太阳篇
卫中风
凡桂枝汤证及其 变证一类的条文 列于“卫中风篇 ”共66条20方
营伤寒
凡麻黄汤证及其有“ 伤寒”二字列于条首 的条文列为“营伤寒 篇”,共57条32方
营卫俱中伤 风寒
凡青龙汤证及其有关 的变证、坏证等条文 汇为“营卫俱中伤风 寒篇”共38条18方
方有执思路对后世的影响:
其对伤寒论的高度评价,对清代程应旄、张 锡驹、柯琴等伤寒家都有所影响。从而形成 了著名的伤寒三派。 往往后来者就是站 在巨人的肩上!
方有执,是首创错简重订的一位伤寒医家 ,使《伤寒论》更加系统化。
没有十全十美的爱情· · · · · ·
方有执是一个霸道总裁,在编著《伤寒论》时, 他对王叔和进行了强烈的攻击。

第03 讲《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

第03 讲《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3 讲《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大家好,我们开始上课。

上次课我们在《伤寒论》的“概论”中谈到了《伤寒论》的作者和成书的历史背景,也谈到了《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怎么变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我们应当知道《伤寒论》主要的版本是什么。

这是我们上次课谈到的内容。

今天我们接着讲《伤寒论》“概论”的第四个问题,《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

我们首先应当从书名开始讲,现在叫《伤寒论》,过去叫《伤寒杂病论》。

我们应当首先明确“伤寒”的含义是什么。

“伤寒”的含义在古代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伤寒”的含义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这里所说的外感病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乃至包括疫疠之气等。

外来的邪气伤人以后所发生的疾病统称叫做外感病。

外感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发热,所以我们常常要把这个概念写成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这个“热”字不是指邪气的性质,而是指这类病证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

一切由于外来邪气所导致的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证候在古代都叫做“伤寒”。

大家说了,“寒”不就是寒冷吗?为什么“寒”可以代替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之气等所有的邪气呢?因为“寒”字在古代有一个广义的含义就是泛指邪气。

日本有一个医生叫中西惟忠,他写过一本书叫《伤寒之研究》,在《伤寒之研究》里他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谓邪而为寒,盖古义也”,也就是说把这个“邪”字叫做“寒”这是古代原有的意思。

所以“伤寒”之所以有广义的含义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是因为“寒”字本身就可以泛指邪气。

不仅在医学上是这样,在文学上也是这样。

大家可能有的读过《孟子》的,《孟子告子》篇有一段话,说现在的皇上执行的政策不怎么英明,大家就给孟子说,你能够经常见到皇上,你见到皇上就给他提一些合理的建议,让他执行宽厚的政策,利国利民。

孟子就说了一段话:吾见也罕矣(我见皇上的这种机会和时间也是很少),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这里所说的“寒之者”是指,我走了,这些献异端邪说的,给他出坏主意、馊主意的那些人就都去了。

方有执对《伤寒论》的重大发挥

方有执对《伤寒论》的重大发挥
卫、 营、 伤 营卫 俱 伤 为 纲 。方 氏据 此 将 太 阳篇 分 为 卫 中风 、 伤 寒 、 营 营卫 俱 中伤 风寒 三篇 。将 桂 枝 汤 证 及 其 变 证 一 类 条 文 列 人 “ 中风 篇 ” 麻 黄 汤 证 卫 .
主 错 简 , 新 考 订 , 重 新 调 整 了 篇 次 、 文 , 对 重 并 条 他
肌 表 营 卫 之 气 与 邪抗 争 , 则形 成 太 阳病 , 太 阳为 故
医 家 已在研 究 《 寒 论 》 伤 上作 了一些 新 的尝 试 。如
病最 易 , 而其 邪 之 出 入 , 病 之 传 变 , 最 能反 映 疾 又 伤 寒 的顺 逆 。所 以说 , 经 应 以太 阳为 纲 。故 方 氏 六 在 《 问》 或 中指 出 : 经 为 纲 , 为 目 , 经 皆然 也 , “ 变 六 太 阳一 经 , 关 有 始营 卫 之 道 二 。”】 ‘ 寒 本 天 紧 [2 风 ]
机一 条 , 纲 一 经 纲 领 , 择 本 经 至 当之 脉 证 而 表 提 必
及 条 文前 有 “ 寒 ” 字 的列 人 “ 伤 寒 篇 ” 青 龙 伤 二 营 。 汤 证 及 有 关 营 卫 两伤 的条 文 ,如桂 枝 麻 黄 各 半 汤
证 、 枝二 麻 黄一 汤 证 、 枝 二 越 婢 一 汤 证 等 列 人 桂 桂 “ 营卫 俱 中伤 风 寒篇 ” 他 说 : 经 为 纲 。变 为 目。 。 “ 六 经 皆然 也 。 太 阳 一经 , 紧关 有 始 病 营 卫 之 道 二 . 所
不 解 。 纠 正这 种 混 乱局 面 。 要 满足 医疗 和学 习的需 要 , 迫 切要 求 有 一个 新 的读 本 。宋 代 以来 , 些 则 一
对 伤 寒 六 经辨 证 。 氏认 为六 经 应 以太 阳 为纲 。方 方 氏认 为 太 阳 主 人 身 之 表 , 外 邪 袭 人 , 犯 肌 表 , 而 首

民间中医校电子版序

民间中医校电子版序

民间中医校电子版序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医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

继承和发扬中医,本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医的许多典籍,目前仍然藏在深闺。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历史,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为了充分利用现代电子科技发扬祖国传统医学、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我们民间中医网的网友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启动了“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的编制工作。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问世以来,流传近两千年,已成中华民族不朽之传世经典。

鉴于很多初学者在学习《伤寒论》时,感到无处下手,我们在此将郝万山教授讲解的伤寒论录音整理出来,供大家学习参考。

此次章节的文字录入工作,分别由下列网友负责:郝万山讲伤寒论_01 lizlopez 郝万山讲伤寒论_02 lizlopez 郝万山讲伤寒论_03 lizlopez 郝万山讲伤寒论_04 hillman郝万山讲伤寒论_06 小刘郝万山讲伤寒论_07 小刘郝万山讲伤寒论_08 六味地黄丸郝万山讲伤寒论_09 六味地黄丸郝万山讲伤寒论_10 六味地黄丸郝万山讲伤寒论_11 hillman郝万山讲伤寒论_12 hillman郝万山讲伤寒论_13 hillman郝万山讲伤寒论_14 hillman郝万山讲伤寒论_15 hillman郝万山讲伤寒论_16 hillman郝万山讲伤寒论_17 hillman郝万山讲伤寒论_18 hillman郝万山讲伤寒论_20 白茅郝万山讲伤寒论_21 yy7200 郝万山讲伤寒论_22 lizlopez 郝万山讲伤寒论_23 瑞草郝万山讲伤寒论_24 wncq313郝万山讲伤寒论_25 江湖人称花满楼郝万山讲伤寒论_26 江湖人称花满楼郝万山讲伤寒论_27 江湖人称花满楼郝万山讲伤寒论_28 蘭心素問郝万山讲伤寒论_29 蘭心素問郝万山讲伤寒论_30 hillman 郝万山讲伤寒论_31 wncq313使郝万山讲伤寒论_33 zhangjuan郝万山讲伤寒论_34 朝露郝万山讲伤寒论_35 still郝万山讲伤寒论_36 lizlopez郝万山讲伤寒论_37 hillman郝万山讲伤寒论_38 hillman郝万山讲伤寒论_39 hillman郝万山讲伤寒论_40 hillman郝万山讲伤寒论_41 hillman郝万山讲伤寒论_42 hillman郝万山讲伤寒论_43 hillman郝万山讲伤寒论_44 hillman郝万山讲伤寒论_45 hillman 郝万山讲伤寒论_47 hillman 郝万山讲伤寒论_48 hillman 郝万山讲伤寒论_49 hillman 郝万山讲伤寒论_50 hillman 郝万山讲伤寒论_51 hillman 郝万山讲伤寒论_52 悲心郝万山讲伤寒论_53 hillman 郝万山讲伤寒论_54 nickle 郝万山讲伤寒论_55 bngd100 郝万山讲伤寒论_56 bngd100 郝万山讲伤寒论_57 arde郝万山讲伤寒论_58 白茅郝万山讲伤寒论_59 白茅郝万山讲伤寒论_60 lizlopez郝万山讲伤寒论_61 xdragonet 郝万山讲伤寒论_62 xdragonet 郝万山讲伤寒论_63 xdragonet 郝万山讲伤寒论_64 xdragonet 郝万山讲伤寒论_65 xdragonet 郝万山讲伤寒论_66 bluerain郝万山讲伤寒论_67 yinxing3m郝万山讲伤寒论_68 yinxing3m郝万山讲伤寒论_69 快乐天使郝万山讲伤寒论_70 hillman此次的校对工作,分别由下列网友负责:××在此,我们感谢以上网友的无私奉献。

《伤寒论》述要-2171-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伤寒论》述要-2171-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171-《伤寒论》述要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伤寒论》作者简介及成书
1、《伤寒论》成书于约公元()年
A、204
B、205[正确答案]
C、206
D、207
2、《伤寒论》的六经分证方法来源于()
A、《素问.病能论》
B、《素问.疟论》
C、《素问.风论》
D、《素问.热论》[正确答案]
3、少阳病的症状主要包括
A、头项强痛而恶寒
B、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
C、脉微细,欲寐
D、口苦咽干目眩[正确答案]
4、)在中医学中占重要学术地位,被誉为“经典临床学”、“医方之祖”“医门之圣书”
A、《温病学》
B、《伤寒论》[正确答案]
C、(脉经》
D、《针灸甲乙经》
5、《汉书.艺文志》载有医经七家,()卷,经方11家()卷
A、274,216
B、216,274[正确答案]
C、214,276
D、276,214。

试论《伤寒论》对《神农本草经》药物学的继承和发展

试论《伤寒论》对《神农本草经》药物学的继承和发展

试论《伤寒论》对《神农本草经》药物学的继承和发展张苇航;何新慧【期刊名称】《时珍国医国药》【年(卷),期】2006(17)7【摘要】《伤寒论》与《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相近,《神农本草经》中记述的药物分类、四气五味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是张仲景《伤寒论》组方用药的基础。

《伤寒论》中所用药物绝大多数本于《神农本草经》,但在具体运用上多有创新和发挥,如对《神农本草经》所载甘草、桂枝、人参、芍药、附子、半夏、大黄等药物功效的继承和拓展,并剔除了神学迷信的成分,使之更切合临床实际。

《伤寒论》在剂型的确立、毒性药物的运用以及服药时间等用药方法上对《神农本草经》理论进行了具体化。

此外,《神农本草经》所体现的药证关系和《伤寒论》中较为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相比,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在东汉时期的飞跃。

因此,分析《伤寒论》对《神农本草经》药物学的继承和发展,既可进一步深化汉代以前的本草理论研究,又能挖掘仲景组方用药的本义,以扩大经方的应用范围,指导临床运用。

【总页数】3页(P1149-1151)【关键词】伤寒论;神农本草经;药物学;用药方法;药理关系【作者】张苇航;何新慧【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2;R281.2【相关文献】1.试述《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J], 胡琨建;温玉2.浅谈仲景对《神农本草经》药物学理论的运用与发展 [J], 郭广义;王少杰3.从《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论中医发展的创新性 [J], 李赛美4.清代医家对《伤寒论》辨治头痛规律的继承和发展 [J], 李祯;陶晓华5.从《伤寒论》5条或然证条文看仲景对《神农本草经》的继承与发展 [J], 陈国吉;王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伤寒论

伤寒论

六经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的关系
六经病的内涵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关系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关系 《伤寒论》与温病学关系 伤寒论》
四、六经辨证传变规律及名词术语 传经:病证由某一经发展为另一经, 传经:病证由某一经发展为另一经,并可以用六 经病的提纲证加以概括,称之传经。 经病的提纲证加以概括,称之传经。 某一经病证起了质的变化, 变:某一经病证起了质的变化,再也不能用六经 病提纲证加以概括。 病提纲证加以概括。 合病:两经或三经的病证同时出现, 合病:两经或三经的病证同时出现,其病势偏于 某一经。 某一经。 并病:某一经病证未罢, 并病:某一经病证未罢,另一经病证又起两经病 证往往同时并见,并能明显区分。 证往往同时并见,并能明显区分。 直中:体弱正虚,外邪不经阳经直接犯三阴经, 直中:体弱正虚,外邪不经阳经直接犯三阴经, 发病即见三阴证。 发病即见三阴证。
伤寒论
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
第一章


伤寒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 病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是我国第一部理、 病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是我国第一部理、 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 临床医学巨箸。为张仲景所著,至今近 临床医学巨箸。为张仲景所著,至今近2 千年。 千年。
一、伤寒学的沿革 张仲景生平筒介 1.名机,字仲景。由于张氏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故后人称之 名机,字仲景。由于张氏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 名机 医圣”--1589年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年方有执《 “医圣”-- 年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 1632年出土“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 年出土“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 年出土 “长沙”作为仲景或其著作的指代 长沙” 2.约生于公元 约生于公元150~219年,为南阳郡涅阳即今之河南(南阳地 约生于公元 ~ 年 为南阳郡涅阳即今之河南( 邓县,东稂镇张寨村人。 区)邓县,东稂镇张寨村人。 社会背景 曹操: 曹操:155~220年 ~ 年 刘备: 刘备:161~223年 ~ 年 华佗: 华佗: ~208年 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方氏认为 : 太阳篇应以风伤卫 , 寒伤营 , 风寒两伤营 卫为 纲。故对《 伤寒论》 太阳篇大加 改订 , 认为伤 寒以六 经为纲 , 六经以太阳为纲 , 而太阳当以伤卫、 伤营 、 营卫俱伤为 纲。其 理如下 : 太阳一经 , 紧关有始病营卫之道二 , 所以风寒单合而为 病三 , 三病之变证一百五十八 , 故分三病为三经 , 以为各 皆领 其各该所有之众目 , 以统属于 太阳 [ 1] 。又曰 太阳 一经 , 犹 边疆也 , 风也、 寒 也、 风 寒俱 有 也 , 三病 犹 三寇 , 方 其 犯边 之 初 , 南北东西 , 随其所犯 , 御 之当各明 辨其方 法 [ 1] 。此 即后 世三纲鼎立说之雏形 。方氏据 此将太阳篇分为卫中风 , 营伤 寒 , 营卫俱中伤风寒三篇。其在《 伤寒 论条辨》 一卷 中指出 : 太阳一经 , 风寒所始 , 营卫 两道 , 各自中伤 , 风则 中卫 , 故以 卫中风为病者为上篇 。 凡桂枝汤证及其变 证一类条文 , 均汇 于此篇 , 共六十六条 , 二十方 ; 在该书卷二中指出 : 太阳统摄 之营卫 , 乃风寒始入之 两途。寒则 伤营 , 故以 营伤 于寒而 病 者为中篇 盖经之 所以条 例各病 , 对此 而辨 论者 , 正为 与 伤寒分别争差也。 于是将麻黄汤证及其变 证 , 以及条文首冠 伤寒 二字者 , 汇于此篇 , 共五 十七条 , 三十 二方 ; 在同 书卷 三中曰 : 若风寒俱有而 中伤 , 则营卫 皆受而 俱病 , 故以 营卫 俱中伤风寒而病者为 下篇。 于是 将青龙 汤证及 其有关 的变 证、 坏证均汇列于此篇 , 共三十八条 , 十八方。关于风寒 中伤 营卫之说 , 虽有王叔和倡 之于前 , 孙 思邈、 成无 己述 之于后 , 如成氏云 : 风并于卫者 , 为营弱卫强 ; 寒并于营者 , 为营强卫
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来认 识 , 深刻地提 示了太 阳病 的发病、 传 变与转归的规律 , 这对仲 景学说是一大发挥。方氏对太阳病 的编次情况 , 突出地表明 了三点学术见解 : 第一、 由于感受邪 气不同 , 中伤 的病 位层 次不 同 , 所以 发 病方 式与 类 型不 同。 而外感风寒邪气的发病方式与 类型不外 三种 , 即 卫中风 、 营伤寒 、 营卫俱 中伤 风寒 ; 第二 , 由于 发病 方式 与类型 不同其传变转归也就 大不一样 , 各 有各的 变证、 坏 证; 第 三, 尽管发病方式与类型不 同 , 转变与转 归不一 , 但 都属 于太阳 病 , 因为有其共同的病理 基础 , 即 营 卫不和 。这就 是方氏 所以将太 阳 病 篇所 有 条 文 方证 , 分 别 按 卫 中 风 、 营 伤 寒 、 营卫俱中伤风寒 进 行归类编次 的实质意 义。由此可 见 , 方氏对《 伤寒论》 的 重 考修辑 绝不只 是条 文的 编排或 篇章整移问题 , 而是 反映了 他对伤寒 病的发 生发 展、 传变转 归的实践与认识 , 所 以他倾 注了大量 的精力 与时 间 , 方毕其 功于暮年。 三 、 小结 方有执力主错简重订 , 将风寒 中伤营卫之说提到整个伤 寒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来 认识 , 深刻地 揭示了 伤寒 病的发 病、 传变、 转归的规律 , 这对伤寒学是一个很大的发展。 《 伤寒论》 经过 方有 执的编 次整 理 , 明显 增强 了该 书的 系统性、 条理性 , 使其 规律 更加 显著 , 便 于 初学 者 理解 与掌 握 , 深受后学赞 誉。同时 《 伤 寒论 条辨 》 也体 现了 方氏 在其 他方面的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 如 伤寒论 不限于 伤寒病 , 传经不拘日数 , 表里 三层说 , 医贵 务实 论 , 辨 明药 物功用 等 , 都对伤寒学术研究有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
4. 六经以太阳为纲 对伤寒六经辨证 , 方氏认为六经应以太阳为纲。 方氏认为太阳主 人身之表 , 而外邪袭人 , 首犯肌表 , 肌表 营卫之气与邪抗争 , 则形成太阳病 , 故太阳为病最易 , 而 其邪 之出入 , 疾病之传变 , 又最能反映伤寒之 顺逆。所 以说 , 六经 应以太阳为纲。故方氏在《 或问》 中指出 : 经 为纲 , 变为目 , 六经皆然也 , 太阳 一经 , 紧 关有 始营 卫之 道二。 风 寒本 天 之二气 , 于人身为外物 , 故其 中伤于 人 , 必 自外 而内 , 人之 中 伤者 , 必皮肤先受起 , 以病方 在皮肤 , 皮肤 属太 阳 , 故曰太 阳 病 , 盖举大纲而言始。 5. 风寒中伤营卫说
[ 1] 方有执 . 伤寒 论条 辨 [ M ] . 北京 : 人民 卫生 出版 社 , 1957 . 250 , 237, 200 , 2 , 199, 134 , 152 , 181, 219 , 220 . [ 2] 丹波元 胤. 中 国医籍 考 ( 卷 23 ) [ M ] . 北 京 : 人 民卫 生出 版社 , 1956. 285 . [ 3] 成无己 . 注解伤寒论 [ M ]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64. 69 . [ 4] 喻昌 . 喻嘉言医学三书 2004. 16 , 33 . 尚论篇 [ M ] . 北京 : 中 医古籍 出版社 ,
Schoo l of T rad itional Ch inese M ed icine, X in j iang M edical U n ivers ity (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
张星平
ZHAN G X ing-p ing
广州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教研室
G uangzhou U n ivers ity of Tradit ional Ch ineseM ed icine ( 广东 广州 510405 )



XI AO Y ing
摘要 : 方有执力主错简重订 , 认为伤寒应以六经为纲 , 六经则以太阳为纲 , 而太阳又以 风伤卫 、 寒伤营 、 风寒两 伤营卫为纲 。 将风寒中伤营卫之 说提到整个伤寒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来认识 , 深 刻地提示了 伤寒病的 发病 、 传 变、 转 归的规律 , 这是对伤寒学的发挥 。 关键词 : 方有执 ; 《 伤寒论条辨 》 ; 伤寒学
上 海 中 医 药 杂 志
第 39 卷 第 7 期 2005 年 7 月 SHANGH A I JOURNAL OF TRADIT IONAL CH INESE MED IC INE Vo . l 39 N o . 7 Ju. l , 2005
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 对伤寒学的贡献
Fang Y ouzh i s Contributions to Shang Han Scien ce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
,
[ 作者简介 ] 张星平 ( 1961- ), 男 , 浙江温岭 人 , 副 教授、 副主 任医师 , 主要从事中医教学及内科临床工作。
是指六部 , 其 不仅 有阴 阳属 性 , 而且 五脏、 六 腑、 四体、 百骸 , 周身内外 无一物不包 罗其中。
56 百家评述
而病发于人身、 故无论何 病 , 皆可以 六经 为纲。而 伤寒之 为 病 , 乃风寒之邪袭人 , 其中 伤必沿 外体躯 壳之三 重 ( 太阳、 阳 明、 少阳 ), 内脏次第 三层 ( 太 阴、 少阴、 厥 阴 ), 逐 层而 渐进 , 而六经又各 主其 所 , 故伤 寒病 尤 应以 六经 为 纲。正 如他 在 《 或问》 中所言 : 曰六而本之三阴 三阳者 , 道生于三、 一 阴一 阳之推也。是故言六 , 则 十二在 其中。言 十二 则五 脏六腑、 四体百骸 , 周身内外 , 所有无一 物不在其中矣 , 六经 岂独 伤寒之一病为然 哉 , 病 病皆 然也。 而 伤寒 论之 起于 太阳 , 遍三阳而后历三阴 者 , 盖 以风寒 之中伤 人 , 人 是通 身四面 上 下皆当之 , 其邪亦是如 此而渐 进 。盖 经是 各居 其所的 , 其各该所辖部属方位 之处所。 二以为言 [ 1] 。 故但提纲挈领 , 举六 该十
[ 1]
以至 简编条册 , 颠倒错乱殊甚 [ 1] 。因此他不 惮险遥 , 多方 博访 , 广 益见闻 , 虑积久长 , 竭二 十年之精 力 , 至 晚忽 豁悟 , 乃出所旧得 , 重考修辑 [ 1] , 对《 伤寒论 》 进行 逐条辨析 , 重予 编注 , 排比成篇 , 以求合于仲景之道。所谓 : 正叔和故方位 , 而条还之之谓也 [ 1] 。 2 . 重次条文 , 调整篇次 方氏对三 阴三 阳病 脉证 并治 诸篇 大加 改订 , 将各 篇条 文 , 重新排列 , 尤以太阳 篇最为明 显。方有 执根 据其 多年临 床经验及对伤寒的理解将太阳病上、 中、 下三篇内容 , 编次为 卫中风 、 营伤寒 、 营卫俱中伤风寒 三篇。强调伤寒以 六经为纲 ; 六经辨证 , 太阳为纲的学术思想。 方氏认为《 辨脉法》 与《 平脉法》 二篇 , 是 皆叔 和述仲景 之言 , 附已 意以为 赞经 之词 ; 譬则 翼焉 , 传 类也。 [ 1] 虽 非仲 景原著 , 但有仲景的一些 内容 , 故仍可保留。然其篇名 辨脉 法 、 平脉法 , 皆非 叔和之旧 , 其 为后人 纷 更明甚 [ 1] , 认 为是后人所加。因此将二篇俱 称 辨脉 法 。且将 平脉 法 一篇 内容 提 至 辨脉法 之前 , 并作保留 , 置于篇后与辨痉湿 病症篇相合 而为第 七卷 , 其 颠倒 更名 的 理 由是 ; 篇目旧平脉 , 次第二而潜经右 , 夫传 不 可以先经 , 论脉也无先各 脉而后平脉 之理 , 且 平脉不过前数条 后亦各脉安 得直以平 脉 名篇 , 故重 考 订而 次 序 如今 [ 1] 。王 叔 和 将 平脉 法 、 辨 脉法 置 于全 书之 首 , 体 现 了叔和重视脉 学之研 究 , 而方 氏为 恢复 仲 景 《 伤寒论 》 原貌 , 作 如 上调 整 , 以 自成 一 家 之 言。 3 . 伤寒以六经为纲 方氏认为 : 六经辨证 适用于一切 疾病 , 而 伤寒尤以六 经为 纲。方氏 指出 : 伤 寒论 六 经
中图分类号 : R 222 . 1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 - 1334( 2005 ) 07- 0055 - 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