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_1990_2011年_宋教仁研究综述_毛兰
宋教仁在民国时期的贡献

宋教仁在民国时期的贡献张辰飞摘要:宋教仁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领袖。
他在鼓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领导推翻帝制的武装斗争、草拟资本主义宪政纲领、以议会方式反对袁世凯专制等方面的业绩,是常为世人道及的,他积极的倡导责任内阁制。
而他在25岁之龄,即为中国领土的完整做出过杰出贡献。
为国民党的组建,国民党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大党作出了杰出贡献。
宋教仁的帝国主义论与民族解放思想也为中国的思想界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宋教仁;民国时期;贡献一、宋教仁对于政治体制建立的及对国民党成立的贡献(一)宋教仁在政治体制方面的贡献——宋教仁的责任内阁制在武昌起义之前,宋教仁的基本政治观点已经成形,那就是:首先要坚决推翻满清贵族的专制统治,以民主宪政代替君主专制;其次要实现民主宪政,必须完善议会制度,对行政权形成有力的制约。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责任内阁制思想的萌芽。
在宋教仁政治理念中,无疑是溶入了这种议会至上和内阁负责的精神。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吾人则主张内阁制,以期造成议院政治者也。
盖内阁不善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
如必欲更易之,必致摇动国本。
此吾人所以不取总统制,而取内阁制也。
”【1】“国势之盛衰强弱,全视其运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为准,而内阁则尤众机关之总汇,行政之首脑也。
”他认为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形成有效的制约,才算是理想的政体模式。
内阁制在总统和总理之间的职责权限上进行了制度化的规范制约,而不是指向当总统的某个人和当总理的某个人。
他坚信责任内阁制必将导致良好的议会政治和政党政治。
宋教仁坚持责任内阁制的一个重要的现实目的就是要限制大总统的权力。
武昌起义爆发后,宋教仁由于轻信胡瑛对湖北形势的错误估计,迟赴武汉,致使武昌革命党人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推举原清军协统黎元洪为湖北军政府都督。
当宋教仁到汉后马上意识到黎元洪控制领导权的危险性,提出要推举黄兴为湖南湖北大都督,或为南方民军总司令,以便将领导权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但由于首义各员刘公、孙武、吴兆麟等人的反对,没有实现,最后举黄为战时总司令。
近代史期终论文(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宋教仁)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宋教仁摘要宋教仁虽然生于平凡之家,却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成为了一名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抒写着他不平凡的革命历程。
然而,没有人会预料到,他的革命历程在这一天终止了:民国二年3月20日,他在上海火车站遭枪击,次日不治身亡,终年31岁。
虽然身死,但他的革命精神是永存的。
关键词宋教仁、思想、革命、捐躯、挽联正文引文——辛亥革命先烈是一大批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压迫下首先觉醒的先辈爱国志士。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们决然抛家离乡、义无反顾地投入革命活动。
在清朝政府的捉拿及镇压下,先烈们不畏生死、百折不挠,四方奔走组织各种起义与反抗活动。
他们追求的革命理想,正如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口号“复兴中华”一样,要使我们民族统一强大,民众安享幸福生活。
许多辛亥先烈革命一生,牺牲后默默无闻,甚至连一抔黄土尚不可寻觅。
他们伟大的精神和人格,是中华后代学习的典范。
1913年3月21日,上海《民立报》在新闻栏重要位置,一则以《可骇之暗杀案》为题的新闻震惊全国:年轻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到狙击!次日,年仅31岁的宋教仁为民主共和国捐躯,举国恸悼,这更勾起了我们对革命辛亥先烈的缅怀。
平凡出身宋教仁生于中国湖南省桃源县上坊村湘冲一户的书香之家,6岁入私塾,17岁入桃源漳江书院,受县教谕黄寿彝和书院山长瞿方梅等人影响,淡薄科举功名,关心天下大事,萌生反清思想。
1902,他以优异成绩考取武昌文普通中学堂。
翌年入学,“九省通衢”的武汉给他展现了一片新天地,由吴禄贞等人组织的革命团体武昌花园山聚会吸引了他,决心走反清革命的道路。
当年,黄兴到武昌,两人相识并从此成为至死不渝的挚友。
不久,黄兴因激烈的反清言论,被驱逐出武昌,回到长沙。
随后,宋教仁也回到湖南,为成立革命团体到长沙、常德一带做联络工作。
不平凡的革命历程1904年宋教仁到日本求学,他就重新开始革命活动。
当年8月,在孙中山倡导下,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并将他筹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宋教仁简介

宋教仁简介
宋教仁
中文名称: 宋教仁
又名: 号渔父字钝初链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清代
民族: 汉族
生卒年: 1882~1913
生平简介
宋教仁(1882~1913):名链,字钝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
1903年入武昌文普通学堂,1904年3月与黄兴等在长沙创立华兴会,8月与刘静庵等在武昌组织补习所。
11月华兴会密商起义,事泄出走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
1905年5月与黄兴等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鼓吹革命。
8月参加中国同盟会,任庶务干事兼撰述员。
1910年与谭人凤等欲将革命重心转向长江中游一带,建议筹组中部同盟会,任《民立报》主笔。
1911年7月在沪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当选总务部干事,武昌起义后与黄兴偕赴鄂领导,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法制局长。
嗣任北京政府农林总长。
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推为理事,并由委代理理事长,力倡内阁制。
1913年2月大选结果,国民党大胜,行将出任内阁总理,致招杀身之祸,3月20日袁世凯派人刺杀于上海,年仅三十二岁。
近二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综述辛亥革命距今已经有九十个春秋,辛亥革命的研究也即将走过一个世纪的历程,学术界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经过新时期史学工作者的努力,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又提出了一些新看法、新观点,研究程度进一步深化,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
本文拟就对辛亥革命研究作一分类概述,并以拙文纪念伟大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与革命性质1、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关于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这个问题的争议性比较大。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是整个民族资产阶级而不仅仅是它的中下层。
[1]林增平则认为,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
[2]朱英将这两种观点进行了综合,认为,如果对“资产阶级”一词作相对广义的理解,整个资产阶级是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
如果对“资产阶级”一词作相对狭义的理解,只包括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即资本家阶级,那么相对于同时期的立宪运动来说,辛亥革命在较大程度上还缺乏这样的阶级基础。
[3]2、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实质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实质,是辛亥革命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
由于对“资产阶级”一词的理解和运用不同,国内外学者在这个问题上颇有争议。
台湾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或者国民革命。
内地学者对此大都持反对意见,认为,辛亥革命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4]辛亥革命没能将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不能称之为国民革命。
[5]有学者从文化、政治制研究探讨了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实质。
龚书铎认为,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政治革命,同时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
[6]刘慧宇认为,辛亥革命是经受了西方文化的猛烈撞击与传统文化的剧烈震荡而产生的,是中西文化冲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必然出现的一次激复。
[7]朱榕在分析清末官制改革、立宪运动的基础上,指出辛亥革命实质上是由国内被排挤的汉民族统治阶级和在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所进行的以推翻居统治地位的满民族统治阶级为主要目标的一次国民民族革命运动。
宋教仁政治思想研究综述

宋教仁政治思想研究综述摘要:宋教仁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民主宪政的积极倡导者。
研究宋教仁,不仅对研究辛亥革命有典型意义,而且对我国当代民主宪政思想资源的丰富、民主宪政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宋教仁;民主宪政;政党政治;责任内阁宋教仁(1882-1913年),字遁初,号渔父,湖南桃源县人。
他是近代中国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和中华民国的创立者之一,是民初政党政治最主要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之一。
他为在中国实现民主宪政大业呕心沥血,堪称中国为宪政流血的"第一人"。
宋教仁是一位颇有争议的政治人物。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他的关注不高。
近年,对他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发表的论文逐渐增多。
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一、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汪志国、江立新认为,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破"与"立"两方面。
民主共和与君主专制是两种对立的政治制度,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就必须先批判并推翻封建君主制,宋教仁从投身革命起,就向封建专制展开猛烈抨击。
他们对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的论述,正是首先论述了宋教仁对清朝"预备立宪"实质的批判。
该文章认为,宋教仁对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造诣颇深的是议会政治和政党内阁。
刘洪英则认为,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的理论特色集中体现在法制思想上。
宋教仁把制定宪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视为建立共和制度的根本。
他指出,宋教仁的民主宪政主张正打中了袁世凯的要害。
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若以武力反抗,无异于自杀。
袁可倚军事优势,对革命党人以"违反法律"罪名予以镇压,革命党人反将处于孤立无援和造反作乱的被动地位。
他认为,宋教仁的民主宪政思想符合当时中国的革命实际,这避免了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和不必要的牺牲。
姚琦也基本同意刘洪英的观点,但他对宋教仁政治思想概括的更为全面,分三方面:第一,主张健全法制,建立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这是宋教仁民主宪政思想的起点。
宋教仁简介

宋教仁简介翻开近代历史,最令人敬佩的是无数为中国救亡图存独立富强而奋斗不息的先烈们,其中宋教仁以其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光荣身份令人格外瞩目。
没有人会忘记这个倔强瘦弱留着八字胡的湖南桃源人严肃的面孔,没有人会忘记1913年上海沪宁车站枪声大作中轰然倒下的身影。
那一刻,无数人在在震惊中愤怒呼喊将凶手绳之以法,那一刻,无数人簇拥而至表达出自己最真挚的关怀,让历史重新回到百年之前那个动荡多难的时代。
1882年,宋教仁生于湖南桃源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
他6岁入私塾,10岁丧父,家境更入困境,但其母“志励柏操”,在她主持下,宋教仁继续读书。
十八岁时,进入桃源漳江书院,次年,考取秀才,母亲得知,却劝他要心怀天下,不要以此为限。
1903年,宋教仁进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读书,当时国内外学界中拒俄运动如火如荼,宋教仁受其感染,爱国思想急剧膨胀。
后遇黄兴在两湖书院宣传革命排满学说,宋教仁对其十分钦佩,两人遂成莫逆之交。
1904年,宋教仁与黄兴、吕大森等人先后成立了华兴会和科学补习所,进行革命的宣传和发动活动。
是年乃慈禧七十大寿,华兴会决定年底在湖南长沙、岳阳等地发动起义,宋教仁负责常德一路的组织发动工作,后因长沙事泄,宋教仁逃亡日本。
在日本,宋教仁先后入政法大学、早稻田大学学习法政。
东京是当时中国爱国志士和革命党人荟萃之地,在那里,宋教仁眼界大开,他积极的参加集会结社,潜心研究国家政体和民主政治理论,翻译了许多国家有关宪法、官制、财政制度等方面的书籍,并公开发表了《汉族侵略史》、《清太后之宪政说》等许多宣传革命排满、民主宪政的文章,正是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宋教仁民主宪政的理论基础。
1905年1月,宋教仁发起创立了《二十世纪之支那》月刊宣扬爱国主义。
8月,参与创立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成为同盟会的创始人和章程起草人之一。
同盟会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名为《民报》作为其机关报,宋教仁为主要撰稿人之一。
1907年,受同盟会派遣,宋教仁和白逾桓前往东北创立同盟会辽东支部,策动东北“马侠”武装起义失败后回国。
宋教仁

宋教仁生活背景概述
• 辛亥革命湖南光复,实则发 轫于湖南会党运动,继自立 军起义、萍浏醴起义,接踵 抢米风潮、保路运动,成于 辛亥长沙起义、湘军援鄂, 及至后来居高声远,誉称孕 育中国革命的摇篮。
自立军起事
清末,许多秘密会党包括洪门、哥老会、三合会、洪江会等,向来提倡“反 清复明”。会党的会众包括地主士绅、农民、手工业工人、小商贩、士兵、 城市平民和无业游民等。1900年,唐才常领导的以爱国救亡和反清革命为主 要内容的自立军起事,揭开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1898年,维新 运动失败后,维新派谭嗣同的挚友唐才常誓继谭未竟之志,并为之复仇,于 次年在上海成立“正气会”,旋易名“自立会”,联络长江中下游会党,入 会者达十余万人,又邀集社会名流和会党首领召开“国会”(亦名“中国议 会”)于上海张园。与此同时,唐才常在汉口设立机关,组织自立军两万余 人。1900年,北方义和团运动高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 西逃,自立军乘机起事。遗憾的是自立军起事不久就演变成比戊戌变法更大 的流血事件。自立军的失败缘于和自立会之间政治主张相矛盾、组织基础不 牢靠(以会党为基础),但促使许多自立会参加者很快步上了革命的道路, 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得到迅速发展。自立会和自立军的活动,成为戊戌变法 时期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是改良主义的尾声,而是革命 的起点。
• 是年底,国会议员选举拉开序幕, 至次年3月,国民党获压倒多数席 位。袁世凯深深感到了宋教仁和国 民党对他的威胁,曾请宋担任内阁 总理,条件是放弃政党内阁的主张, 被坚决拒绝。民国2年3月20日晚 10时,被袁世凯所派刺客射杀于 上海,年仅31岁。孙中山挽联称 宋教仁:“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 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 11月4日,宋教仁以赴黄兴 30岁寿宴为名,与黄兴、刘 揆一、陈天华、章士钊等在 长沙黄宅筹创华兴会。光绪 三十年2月,华兴会在长沙正 式成立,选黄兴为会长,宋 为副会长。该会的宗旨是: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宋教仁

宋教仁不仅在政治上多有建树,且于经济领域亦不乏见地。他在辛亥革命前后就从农业、工业、商业经济的 发展以及财税政策、外资利用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人才的开发与利用, 金融机构的完善与金融市场的培育,国税、地税的分开征管与分配,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宋教仁曾任唐绍仪内 阁农林部长一职,他在任期间“制定了奖励开垦、植树造林、兴修水利、设立农业金融机构、开发农业学校和农 事试验场、筹设牛种场、改良渔业等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
宋教仁还不排斥外债,虽然他知道大量的外债会导致亡国,但是他认为只要保持外债均势,就能避免惨剧。 并且,宋教仁还根据形势,提出了制日联美的均势外债方案。然而,由于外债的用途、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均 势外债的策略难以发挥作用。
宋教仁的教育思想是在他政治活动中形成的,与其政治思想分不开。他认为“教育必须为政治革命的利益服 务,用革命的教育来动员群众同情和参加政治活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宋教仁任制法院院长,颁发了 《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十四条,并主持创办了江汉大学。他提出了“教育为立国之本”、“强国之要,学战为先” 的教育强国主张,以及一整套以道德建设为核心内容,以发展以“科学与民主”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改良论”。
其二,在近代中国政党发展史上,如果说是孙中山创建了中国同盟会,那么,也可以这样认为,是宋教仁创 建了国民党。当时的著名记者黄远庸就曾指出:“宋君此次主持国民党改组之功,于中华民国历史上必有不可磨 灭者。”蔡元培也说,中国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合并组建为国民党,是宋 教仁“百计联络”的结果,是宋教仁而非他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近二十年关于宋教仁的研究,较 1990 年以前,既有继承延续又有新的拓展。不仅新出现了考 察宋在民族危机下,分析国际局势,提出外交策略和军事外交思想的文章; 也出现了单独研究宋教仁的 政党政治、责任内阁制思想、法治思想、行政组织思想以及讨论他设计民主制度、探索中央和地方关系篇 章。“宋案”的众多研究论述主要集中在对“宋案”凶手的考辨、对“宋案”的社会反映和影响的分析以 及从其它学科的角度来审视“宋案”这三个方面。同时,宋教仁在教育、经济、新闻等诸思想也受到关 注。 关键词: 宋教仁; 民主革命思想; 宋案 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 1181( 2013) 01 - 0070 - 04
二 关于“宋教仁案”
1913 年 3 月 20 日晚 10 时 45 分,时任国民党代 理理事的宋教仁在上海泸宁火车站被冷枪击中,22 日晨 4 时 47 分在泸宁铁路医院不治身亡。此案发 生后,各种政治势力相互斗争,加速了民初合作局面 的瓦解和内战的爆发,因此“宋案”一直是学界关注 的焦点。从 2002 年开始宋教仁的研究主要朝着三 个方面深入发展:
第三种说 法 是,袁 世 凯 一 定 不 是 元 凶,“宋 案 ” 元凶仍然存疑。何廷明、王超、王文江在《宋案元凶 探渊》中认为,“宋案”的元凶可以排除袁世凯,“宋 教仁是南北矛盾的协调者和牺牲者”。[14]
( 二) “宋案”的社会反映和影响 顾土认为,“刺宋”正表明民初中国社会政治环 境比较宽松,政坛有民主法治微热,但是这种民主法 治只是昙花一现。[15]张玉光认为“宋案”之后各派的 斗争使 得 辛 亥 革 命 之 后 各 派 的 妥 协 和 合 作 破 产, “二次革命 ”的 后 果 是 完 全 超 越 于 法 律 之 上 的 袁 世 凯独裁政府的成立和宪政共和观念的荡然无存。[16] 朱永嘉认为,“宋案”的直接影响是国民党在众议院 失去了多数的优势地位。[17] ( 三) 从其它学科的角度来审视“宋案” 《放大 的 公 共 领 域 与 流 产 的 政 党 营 销———以 “宋教仁案”为考察点》认为,政党和票选必须以一 定的公共领域及在此之上所展开的政治营销为前 提,而宋教仁在民初的政党内阁活动是在放大的公 共领域的假象中进行的。民初政治发展受挫的重要 原因是中 国 人 政 治 生 活 中 的 黩 武 主 义。 “宋 案 ”之 后,票选、政治营销、代议制等民主制度的中断是由 于私域与公域之间的力量悬殊太大。[18]《旧案新评: 宋教仁遇刺事件的法理分析》认为,辛亥革命后,各 种政治势力相互妥协使得脆弱的宪政共和政体得以 延续,“宋案 ”使 得 分 歧 和 矛 盾 全 面 爆 发,双 方 都 没 有选择在宪政的框架下寻求法律的救济,而是用武 力来解决政争,最后导致袁世凯独裁政府的成立和 宪政共和观念 终 止。[1了] 马 晓 莉 在《宋 教 仁 被 刺 案 》 一文中,对“刺宋”后处理凶手的司法程序进行了法 理分析。[19] 除了这三 个 方 面,成 方 晓 的《宋 教 仁 遇 刺 案 中 的“哿电”考析》一文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其把关 注点放在宋 教 仁 遇 刺 后 口 授“哿 电 ”的 时 间 和 过 程 上,认为,“宋 案 ”的 真 实 情 况 比 传 统 记 述 要 复 杂 得 多,值得深入研究。[21]
三 关于宋教仁的其它思想
这里所说的其它思想是指除了宋教仁民主革命
思想之外的思想。1999 年之前,宋教仁的其它思想 被关注得很少,1999 年之后关注多了起来,且主要 集中在教育思想、经济思想、新闻思想三个方面。
( 一) 教育思想 宋教仁的教育思想是在他政治活动中形成的, 与其政治思想分不开。他认为“教育必须为政治革 命的利益服务,用革命的教育来动员群众同情和参 加政治活 动 ”。 南 京 临 时 政 府 成 立 之 后,宋 教 仁 任 制法院院长,颁 发 了《普 通 教 育 暂 行 办 法 》十 四 条, 并主持创办了江汉大学。[22]“他提出了‘教育为立国 之本’、‘强国之要,学战为先’的教育强国主张,以 及一整套以 道 德 建 设 为 核 心 内 容,以 发 展 以‘科 学 与民主’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改良论’。”[23] ( 二) 经济思想 宋教仁在辛亥革命前后就从农业、工业、商业经 济的发展以及财税政策、外资利用等方面提出了自 己的主张,并认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人才 的开发与利用,金融机构的完善与金融市场的培育, 国税、地税 的 分 开 征 管 与 分 配,合 理 有 效 地 利 用 外 资。[24]宋教仁曾 任 唐 绍 仪 内 阁 农 林 部 长 一 职,他 在 任期 间“制 定 了 奖 励 开 垦、植 树 造 林、兴 修 水 利、设 立农业金融机构、开发农业学校和农事试验场、筹设 牛种场、改良渔业等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 ( 三) 新闻思想 1905 年 6 月 24 日,以宋教仁为首的湖南留日 学生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1905 年 11 月 28 日 《民报》在《二 十 世 纪 之 支 那 》的 基 础 上 创 刊,1911 年初宋教 仁 应 于 右 任 之 邀 担 任《民 立 报 》主 笔。 他 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新闻实践工作的有力领导者和 组织者,在革命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反帝反封建的爱 国主义和民主主义为主线、鼓励言论自由的新闻思 想。[25]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单独探究宋教仁与《民立 报》的关系。 将宋教仁与他同时代人物进行比较,是近二十 年来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宋教仁与孙 中山的政治思想比较。论述范围包括比较孙宋二人 的政体观、政党观、法律思想、政见分歧等。随着学 者去日本访学的频繁和深入,宋教仁在日本活动期 间留下的史料也被挖掘出来,因此,出现了用日本档 案材料探讨宋教仁在日本政治活动和学业状况的文 章。此外,还出现了讨论宋教仁的社会主义观和定 位宋教仁历史地位和人格魅力的文章。 综述所述,近二十年来,宋教仁的研究在深度和 广度上较 1990 年前有新的突破,继承性和创新性并
想、教育思想、社会主义思想、哲学思想等) 进行了 总结。2011 年 10 月,在常德举行的首届两岸宋教 仁学术高层 论 坛,以“宋 教 仁 与 辛 亥 革 命 ”为 主 题, 进一步探讨宋教仁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与作 用。
与之前相比,进入 90 年代以后,对宋教仁的研 究,既有继承延续又有新的拓展。首先,关注宋教仁 民主革命思想起点的文章少见于报刊杂志; 而对于 宋教仁的民主革命思想特色、民主政治思想和议会 活动的论述,以及评价他是否应该将同盟会改组为 国民党,发掘他在间岛问题和平解决中所做贡献和 阐述他为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所做努力等方面的研究 是继承性的。同时,学者们把宋教仁的研究触角延 伸到了论述他的经济思想、他与会党的关系、他和孙 中山的关系、他在辛亥革命之后的政治活动以及他 和黄兴创办江汉大学始末等。从 2000 年到 2011 年 5 月各种报刊杂志和论文集上有关宋教仁的文章共 有 60 多篇。其中,讨论宋教仁民主政治思想的文章 占总文章的 33% ; 讨论“宋教仁案”的文章占 27% , 也出现了运用法律和公共关系的视角来分析“宋教 仁案”的文章。此外,1990 年到 2011 年 5 月,共出 版 14 本研究宋教仁的专著,其中 1997 年湖南师范 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 迟云
( 一) 对“宋案”凶手的考辨 在以往的论述中,袁世凯阴谋策划刺宋的说法 几成定论。但是从近十年的文章来看,学者们普遍 认为,“刺宋 ”计 划 首 先 由 应 夔 丞 明 确 提 出,而 他 提 出刺宋计划则是受到了北京的暗示。但是“北京的 暗示”到底是谁的暗示,学界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赵秉钧在“宋案”中只是有限的 参与,袁世凯是幕后总策划人。朱怀远认为,袁世凯 “处处留‘情’,多方设‘意’,并把整个计划分成若干 个互不统属的部分、环节,由不同的人分别执行,最
宋教仁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 政治家、出色的革命宣传家,也是一位极力维护国家 领土完整、坚 决 反 对 帝 国 主 义 侵 略 的 伟 大 的 爱 国 者。[1]
上世纪 90 年代以前,学术界对宋教仁的研究大 致包括以下方面: ( 1) 追溯宋教仁民主革命思想的 起点。( 2) 总结宋教仁民主革命思想的特色,包括 总结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 对其爱国主义思想的阐述主要着眼于宋教仁关注沙 俄与日本对中国边境的侵略,尤其是他在间岛问题 解决中所做的贡献; 对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的 阐述主要关注点是怎样评价他所倡导的责任内阁和 政党政治,以及他为什么坚持责任内阁。( 3) 探讨 宋教仁在清末的革命活动。在这个方面,学界的主 要争论点在于宋教仁组织中部同盟会的功过是非问 题; 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关注宋教仁领导武装起义的 历史事实。( 4) 讨论民初宋教仁的议会政治活动。 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点: 一是他是否对袁世凯妥协; 二是他是否是个好革命 家亦或是个“议会迷”。[2] 1987 年 4 月在湖南桃源 召开的“纪念宋教仁诞辰 105 周年学术讨论会”上 对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的功过做了评价,对 宋教仁的思想 ( 包括爱国思想、民主思想、法制思
第 23 卷第 1 期
2013 年 3 月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Vo1. 23. No. 1
Mar. 2013
近二十年( 1990 - 2011 年) 宋教仁研究综述
毛兰
( 湘潭大学 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研究宋教仁 的 政 党 政 治、责 任 内 阁 制 思 想、法 治 思 想、行政组织思想以及讨论他设计民主制度、他探索 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文章。姚琦从政治学角度将宋教 仁的政党政治主张和实践置于民初特定的历史和政 治环境中进行审视。[6]邓美娜在她的硕士论文中将 宋教仁“政 党 内 阁 ”思 想 的 形 成 过 程 和 实 践 做 了 较 全面的阐述。[7]马海峰将宋教仁的宪政法律思想总 结为政党内阁制、独立的行政裁判制度和折衷制下 的地方自治等。[8]周妤认为宋教仁的行政组织思想 包括政府组织的基本原则与民主共和国行政机关的 职能及其施政纲领两个方面。政府组织的基本原则 包括单一国制、发展地方自治、励行种族同化、采用 民生政策、维护国际和平五项; 在民主共和国行政机 关的职能及其施政纲领方面,宋教仁在整理军政、行 政和财政,划分中央地方的行政,开发产业,振兴教 育、民政,兴办国有交通业,整顿司法和外交诸多方 面都有独特的主张。[9]郝延军就宋教仁对民主制度 的设计所反映出的民初民主情况以及实现民主过程 中所面临的困境做了分析,并认为当时面临的困境 主要包括制度模式与制度运行支持性条件的脱序、 精英政治与大众参与的两难以及集权的整合作用与 民主的制衡 作 用 的 冲 突。[10] 周 若 清 指 出,宋 教 仁 在 探索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时候经历了从单一集权到单 一均权的转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