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汉画像石中的汉代乐舞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汉画像石中的乐舞艺术

汉画像石中的乐舞艺术

汉画像石中的乐舞艺术作者:朱良剑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第07期[摘要]乐舞艺术古已有之,及至汉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朝廷政治生活、民间社会生活中乐舞表演皆随处可见。

汉代乐舞形式多样,但总的可分为袖类舞蹈和鼓类舞蹈两种类型,两者各有特色。

汉画像石是研究汉代乐舞的珍贵材料。

汉画像石分布广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安徽北部萧县徐州中心区、南阳中心区和巴蜀地区,不同地区的乐舞画像石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乐舞画像石地域特色一、综述汉代的厚葬习俗是汉代社会“事死如事生”的一种风尚,从近些年来考古发掘的大量汉代画像石墓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能工巧匠用辛勤劳动和智慧制作了汉代画像石。

他们以社会现实为依据,以神话与历史故事为题材,用洗练的笔触,通过提炼、概括、夸张,将波澜壮阔的汉代社会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为我们研究汉代的历史和艺术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

汉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汉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其中刻画的内容主要包括现实生活和崇拜信仰两类。

现实生活类有生产劳动:耕种、锄耙、积肥、捕鱼、狩猎、冶铁、纺织、造车、酿酒等;社会生活有楼台亭阁、仓廪、阙门、桥梁、拜谒、讲经、庖厨、宴会、演乐、舞蹈、杂技、角抵、斗兽、六博、车骑、迎送、攻兄、献俘、武库、招魂、送殡等;还有生活中常见的禽兽鱼虫、山草树木。

崇拜信仰类有崇拜对象:古代帝王、圣贤人物、高士、孝子、烈女等;信仰内容:伏羲、女娲、西王母、东王公、玉兔、蟾蜍、仙人等神话传说,迷信有神怪,祥瑞有珍草异木、奇禽异兽,宗教有道教和佛教的仙、佛等。

史书《盐铁论·散不足》记载,汉代的乐舞百戏已经渗入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郊庙祭祀有雅乐,民间祠有鼓舞乐,天子进食有食举乐,振旅献捷有军乐。

汉画像石刻中刻画的乐舞百戏形象,可谓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有乐队伴奏的长袖舞、盘舞,也有以建鼓为中心的鼓舞。

长袖舞长袍拂地,广袖徐舒,体态袅娜,脚步轻盈,和着音乐的节奏,明快而优美。

中国古舞文化钩沉——画像石上的汉代乐舞百戏

中国古舞文化钩沉——画像石上的汉代乐舞百戏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70汉代的丝绸之路,开创了世界东西方文化与商贸往来之先河,使得汉代疆域广袤、国力雄厚犹如日照 中天。

汉代盛行道教信仰,提倡“得道升仙”,追求“长生不老”,尊崇“天人合一”学说,而武帝时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进入东汉后,又极力推行儒家学说“仁孝”,并将“孝悌”作为任命官吏时“品评”的重要尺度,成为上至宫廷下到民间倡导“厚葬”风俗的思想基础。

来自上层社会的“世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至于富者奢侈,贪者殚财,法令不能禁,礼仪不能止”的现象表现了时人的观念和道德标准。

从后来官方倡导“薄葬”来看,确实印证西汉至东汉初年贵族至宫廷重视“厚葬”已经到了不得不加以禁止的程度。

但是,也正是由于当时流行“厚葬”的趋势,今人才得以透过考古文物来考察汉代的舞蹈艺术。

按照刘宗超先生对汉代造型艺术的分段来看,汉代不同阶层的人们以画像砖石修建“地下宫殿”的“造墓运动”,自西汉始兴为第一阶段;从汉武帝当政至东汉,为墓葬造型艺术建立和发展的第二阶段;至东汉末,为造型艺术达到成熟与高度发展的第三阶段。

因此,各地遗留下的内容丰富、镌刻精细、各具特色的珍贵刻石画像,多为东汉后期所创制。

汉代画像石的出土,为今人研究历史留下了极其丰富与宝贵的鉴证资料。

一、 山东画像石上的“乐舞百戏”1954年,山东省沂南县北寨村发掘的东汉晚期大型石筑多室墓,南北长8.7米,东西宽7.55米,小巧而中国古舞文化钩沉——画像石上的汉代乐舞百戏巫允明【内容摘要】关于中国古代舞蹈历史的研究,本文坚持舞蹈史学应注重以文物为鉴的立场,遵循中国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汉画像石为依据,在“舞蹈文化”视野下,通过探究石刻画所富有的社会与文化内涵来探讨历史上的舞蹈由来、发展及其所具有的风格和审美特征。

【关键词】中国古舞;历史文化;汉画像石;乐舞百戏精致。

以中轴线划分出前、中、后3个主室,东侧3室,西侧2室,总计8室。

出土画像石42块、画像73幅。

南阳汉画像乐舞艺术美学价值研究

南阳汉画像乐舞艺术美学价值研究

南阳汉画像乐舞艺术美学价值研究关键词:南阳汉画像汉代舞蹈特征美学价值一、南阳汉画像舞蹈概述汉代处于我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政治地位颇高,地广人多,博大精深,汉代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朝代,纵向吸收了先秦时期优秀的文化特色,横向也吸收了其它外来民族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了汉代古拙与新巧,厚重与轻柔并重的舞蹈风格特色。

我国古代诗、乐、舞统称为乐舞艺术,而南阳又隶属于我们河南,在我们河南南阳大部分人对汉画像中诗、乐有其研究,但对其舞蹈的研究至今不多。

从汉画像砖中,可以看出,汉代舞蹈的风格种类有很多种,其中包括:自娱舞蹈、娱人舞蹈、娱神驱鬼舞蹈。

这些舞蹈表演最重要的是为了传达舞者内心真实情感,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向观者诠释出了汉代舞蹈轻盈飘逸、细腰长袖、技艺并重、美轮美奂的风格特色。

二、从南阳汉画像砖中体现出的汉代舞蹈特征南阳汉画像是我国传统艺术之瑰宝,通过能工巧匠的双手,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乐舞艺术以画像的雕刻手法完美的呈现出来,充分展现了汉代泱泱大国之风,古拙素朴,热情活泼的艺术风格。

正如鲁迅所说:“惟汉代艺术,博大沉雄”。

南阳汉画像中千姿百态的舞蹈艺术形象,真实再现了两汉悠远雄浑的舞韵风范,夸张变形、出奇制胜、形神兼备、古拙与新巧、厚重与轻柔相对应,生动反映出汉代气势恢宏,博大豪迈的时代精神。

南阳汉画像中不仅表现出了汉代乐舞艺术的体态特征——翘袖折腰,踏鼓为节的风韵,而且诠释出了两汉生命之美、精神之美、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

三、乐舞艺术美学价值(一)轻盈飘逸的优美舞姿轻盈飘逸、舞袖翩翩是汉代舞蹈的主要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纵向继承了楚舞女子细腰长袖的表演风格特色,横向也吸收了其它外来民族的表演艺术风格。

融会贯通形成了汉代舞蹈轻盈洒脱、长袖翩翩、轻歌缦舞的表演特征。

汉代女子以细腰长袖为美,“长袖”在古代不仅作为一种表演道具,舞者挥舞起来营造了一种虚幻缥缈的忘我境界,同时也延长了舞者的手臂,使肢体看起来纤细柔美,给观者营造了一种美轮美奂的意境。

汉画像石中的乐舞文化

汉画像石中的乐舞文化

汉画像石中的乐舞文化作者:暂无来源:《尚舞》 2020年第7期刘旭琦【摘要】汉代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繁荣,在农、工、商及人民生产生活方面都有所体现。

新城市的涌现和边塞商业、文化的交流,给汉代时期音乐艺术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汉画像石是汉代时期记录人民社会生活的活化石。

本文通过图像学,对乐舞方面的汉画像石图像进行分析研究,探究汉代时期乐舞表演的特点及文化内涵,传承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关键词】汉画像石;乐舞文化;图像学汉画像石在汉代时期十分常见,是一种用于墓葬使用的石砖雕刻艺术,其内容表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在这一时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锐意进取的社会氛围对汉代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礼乐文化在汉代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礼乐复兴的实现从汉武帝时期汉乐府的重新设立开始。

当时开明的音乐文化政策,为汉代时期乐舞呈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景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汉代画像石多集中在现今河南南阳、江苏徐州、山东临沂,这些地区有大量汉画像石出土。

其中,南阳乐舞内容的汉画像石,是现今研究乐舞发展演变保存数量最多、最完整、最全面的考古资料。

利用图像学技术,可直观看到当时乐舞表演时的情景,为探究中国乐舞文化的美学价值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汉代乐舞艺术概述汉画像石是汉代时期用于雕刻墓葬使用的砖石,根据当时人们的信仰、生活等方面进行的雕刻艺术创作,其图像从不同角度真实还原当时人们生活的风俗习惯、人文艺术、神话传说等多种情景。

战国后期,“百家争鸣”的热闹情景逐渐形成思想融和、统一的秦朝。

汉承秦制,顺应时代的发展,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教育事业得到促进和改善。

在乐舞艺术方面,汉代重设乐府机构,大量收集民间歌谱诗集进行整理汇编,打破了汉代以前民间乐舞与宫廷乐舞的界限,开启了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班超出使西域,中原与西域地区之间往来频繁,例如胡笳、号角、箜篌、胡舞、长袖舞、五弦等乐器的传入,为汉代乐舞注入了新的元素。

南阳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综述

南阳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综述

表1:黄淮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审批表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表2:黄淮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
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1.任务书由指导老师填写。

2.任务书在第七学期下达给学生。

3.本表一式三份,院系、指导教师、学生各一份。

表3:黄淮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注:可附页
表4:黄淮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本表一式三份,院系、指导教师、学生各一份。

表5:黄淮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审阅评价表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表6:黄淮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评阅教师审阅评价表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通过汉代舞蹈画像砖解密汉代舞蹈艺术

通过汉代舞蹈画像砖解密汉代舞蹈艺术

通过汉代舞蹈画像砖解密汉代舞蹈艺术第一篇:通过汉代舞蹈画像砖解密汉代舞蹈艺术通过汉代舞蹈画像砖解密汉代舞蹈艺术舞蹈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逐渐演绎成熟的,在生活中通过劳动来达到思想,所以舞蹈艺术本身不可避免地留有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灿烂的舞蹈文化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积淀而发展起来的。

汉代的文化艺术在商周的基础上是一个飞跃,博大雄浑的气势和独特的风格更加突出。

汉代舞蹈受江淮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影响,形成历史上第一次俗乐舞的发展高潮。

汉代舞蹈既有北方坚实、舒朗、厚重的务实风格,又有南方巫文化的洒脱、坦荡、俏丽、敬事鬼神的谶纬情节。

受董仲舒天人思想的影响,人们创造了幽冥与昆山仙界的奇想,黄老之术散播的虚幻迷离,又为汉代舞蹈注入了灵动飘渺的气韵,使得汉代舞蹈外观奔放古掘而意蕴纤巧.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非常鲜明。

在古代舞蹈文化的发展史上,汉代舞蹈是为后世舞蹈的艺术风格、审美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画像砖上的图像依据,对进行古代舞蹈的研究与探索,提供了许多形象资料。

商代是一个神权盛极的时代,巫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能够用占卜来传达神旨,巫师以肢体语言来传达“天”的信息,《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巫咸是传说中的商代大知识分子,天文学家,他的名字也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灵山条,举有十巫,能升降于天,这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做到的,巫师有特殊的步伐,即通过巫舞而步入天堂,又归到地上,所以学巫先需学舞。

在巫人的祭祀中有“巫舞”和“傩舞”,同属巫舞.周代是我国舞蹈史上第一个集大成的时代,汇集整理了从原始时代以来有代表性的乐舞。

其中《大韶》、《大夏》、《大武》最具代表。

当时还创出了雅乐体系,雅乐由于艺术感染力差,不具欣赏价值而逐渐衰落。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不再关注雅乐,在雅乐衰退的同时,民间舞蹈蓬勃发展起来。

秦王朝统一六国并汇集诸国乐舞艺人的事实,为汉代舞蹈繁荣,作了很好的铺垫。

从汉画像石看汉代乐舞艺术

从汉画像石看汉代乐舞艺术

从汉画像石看汉代乐舞艺术汉代乐舞是伴随着汉代经济繁荣、文化兴盛而发展起来的宫廷表演艺术。

我们今天还能从出土汉墓的大量画像石中欣赏到汉代乐舞的某种神韵。

在山东临沂市白庄和沂南县北寨等地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中,有大量形象直观的乐舞图像,如长袖舞、折腰舞、鼓舞、抚瑟、吹竽等,它充分体现了当时乐舞精湛绝伦的技艺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画像中的女伎舞姿皆呈长袖细腰的阿娜之态,加上折腰、倒立等精彩的表演艺术,又呈现出一种力量的壮美。

源于楚国的长袖舞和折腰舞为汉高祖刘邦所喜爱。

据《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平定黥布叛乱凯旋途中路经故乡沛郡时,大宴父老乡亲,“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从此留下了著名的楚味浓郁的《大风歌》。

在楚汉战争的关键时刻,刘邦又巧妙地利用“四面楚歌”打心理战,瓦解敌军,致使项羽军队几乎不战而溃,。

晚年的刘邦谋废太子孝惠,另立宠姬戚夫人之子,事未成,乃令夫人作楚舞而自歌《鸿鹄歌》以抒发心绪。

由此可以看出,刘邦无论悲喜,都善于运用楚歌楚舞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展现他对楚歌楚舞的迷恋。

而从上行下效的角度来讲,刘邦的这种嗜好自然推动了长袖舞的普及和发展。

“长袖”是舞蹈中必不可少的助舞道具和艺术特色之一,汉画中的长袖形状有两种:一为喇叭形状的筒袖,一为袖口端接一长飘带。

临沂市白庄汉墓画像石中长袖属前一种形式。

“长袖”后来演化为两支:一支长袖更加长,变为巾舞,其舞名亦随之改称“长巾舞”;另一支演化为“水袖”,后来成为中国古典戏曲不可缺少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

折腰舞后来则分别被舞蹈、杂技、戏曲、体操等所吸收继承,杂技和体育中的“踏鞠”、“蹴鞠”技艺就与长袖折腰舞融汇在一起。

汉代画像石上的舞蹈图像显示了源于楚人的审美趣味。

在数以千计的舞蹈图像中,舞蹈者们均着长袖舞衣,长袖或柳枝低垂,或回雪漫卷,或飞扬于空。

细腰的表现,以女舞为最甚,个个杨柳细枝显得灵巧飘逸。

汉代画像石研究的已有成果与研究面向拓展思考

汉代画像石研究的已有成果与研究面向拓展思考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85/ 022、拓展研究的可行性汉代是一个包容融合的朝代,在当时确实吸收了许多外来因素,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密不可分。

汉武帝时期,国力增强,对外扩张,吸引周边地区派使者来汉交流。

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交通的便利为这种交流融合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

在汉代,百戏表演还作为一种外交活动,汉武帝曾举行盛大的百戏表演招待外国使臣,以此彰显国力的强盛。

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百戏,那么其在画像石中有所体现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二)汉画像石的文化学阐释1、研究对象汉画像石不是孤立的一块块石头,而是将其放置于汉朝这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对音乐进行多元的文化历史分析,进而达到一种文化的阐释。

研究时不单单着眼于汉画像石的表面图像,而是以汉画像石为载体,更加侧重于发掘研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

2、拓展研究的可行性汉画像石中所体现的音乐行为包括人们对音乐形态的选择和音乐审美的体现。

比如画像石中乐舞的某些动作与他们当时的宗教、民俗和习惯有关,音乐参与行为实际上是文化参与行为,人们的参与行为受制于各种文化行为。

我们不仅要鉴赏和接受画像石自身的文本信息,也要透过石头上所刻符号的表面信息,去解读匠人们所要表现的艺术编码信息。

因此汉画像石作为一种可以直观展现图像的载体,那么图像中的行为是可以被我们进行文化层面的解码的。

(三)汉画像石研究的科学性的一些思考汉画像石的研究其实是经历了多次的编码的,从汉代匠人对乐舞百戏的理解、匠人对画像石的创作,以及现代人对画像石的解读、现代人对乐舞百戏的解读。

因此许多人对于汉画像石所提供信息的科学性存疑。

汉画像石确实存在着局限性。

古代匠人在雕刻画像石时,确实多少会有自己主观臆断的成分,免不了会将多个时间段的场景浓缩进一幅画面的一个瞬间里,以及对于整个版面的美观考虑而不那么完全贴合实际。

而且当我们对于这些汉画像石进行解读时,无论如何都不可避免我们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解读这些信息,那么得出的信息是否能够完全符合当时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十年汉画像石中的汉代乐舞研究综述文学院 10级1班宁夏学号:2010013666摘要:汉代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汉代歌舞是中国古代歌舞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画像石上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乐舞图像将二者完美的结合,不仅再现了雄浑广博的大汉风韵,更体现了当时文化繁荣、气势恢弘的时代精神。

近十年,随着汉代画像石的不断挖掘,对汉代画像石上的汉代乐舞研究也日益繁盛。

本文将从汉代乐舞画像石的地区分布及特征、乐舞类型、审美以及影响四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关于汉画像石上的乐舞研究进行整理。

关键字:汉乐舞画像石分布地区乐舞类型审美影响一、汉代乐舞画像石分布地区及特征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汉画像石的分布十分广布,卫雪怡在《汉画像石的乐舞研究》中对汉乐舞画像石的区域分布及特征进行了阐述。

她将汉乐舞画像石分布地区分为四个大区域,分别是:画像石数量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中部的广大区域;以南阳为中心,包括湖北省北部地区在内的区域;以成都、重庆为轴心的川渝地区和陕北、晋西地区。

以山东为首的第一个分布区域受儒家文化和道家升仙思想影响颇深;以南阳为代表的第二个区域受楚文化影响最大,长袖细腰、轻盈飘逸的楚舞风格、小型乐队的表演艺术等形式是此区域汉乐舞画像石的主要艺术特征;以成都、重庆为轴心的第三个区域深受巴渝文化影响,浓郁的西域文化风貌,手持鼗鼓和排箫的伏羲、女娲图以及独特的巴人民间舞蹈是本区乐舞汉画像石最为显著的艺术特征;陕北、晋西地区的乐舞画像石以剪影似的科化手法、鼓员敲击建鼓是动作缺乏舞蹈性、长袖舞伎人衣长袍、挥广袖舒缓而舞为主要艺术特征。

除了以上四大汉乐舞画像石区域,卫雪怡还阐明散见于各省的画像石也不少,但数量有限、画面表现内容相对单一,不具有代表性和区域性特征[1]。

关于汉乐舞画像石地域分布,吴金宝对于分布区域划分和特征描述与卫雪怡大致相同但稍有差异,他从深沉厚重的苏鲁豫皖边界区的艺术风格、迤逦灵动、迷离浪漫的南阳区乐舞艺术风格和博采众长、独具特色的四川去乐舞艺术风格对目前各地出土的汉代乐舞画像石的内容、形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描述总结[2],对于相关方面的研究有一定价值。

关于汉代乐舞画像石地区分布的研究梁宇在《从汉画像砖石上寻访汉代舞蹈》[3]中也有简单阐述,但是分类不如前两位清晰、描述也没有前两位详细。

除了对汉代乐舞画像石整体分布及特征的研究以外,对各代表区域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其中对南阳地区的汉代乐舞画像石研究最为突出:王松阳从图像学角度,以汉代画像入手,探讨了百戏中舞蹈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女乐歌舞表演的技术和韵味,“四夷”之乐与汉乐舞的融合与繁荣,以及汉代贵族间自娱性的即兴舞蹈和礼仪性舞蹈“以舞相属”风俗等方面对南阳汉代乐舞画像石进行了研究[4];黄茜文以南阳汉代画像石中的乐舞图像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通过乐舞图像中的舞姿形态、表演形式以及对汉代社会文化娱乐生活的折射等方面来追溯汉代艺术的嬗变轨迹[5];田平以南阳汉乐舞画像石为标准从六个方面欣赏汉画像乐舞艺术的审美内涵:飘逸轻盈奔放的舞技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用生动形象演绎出震人心弦的旋律美;舞蹈者妩媚动人的形象给人一种自然美的愉悦;夸张变形,出奇制胜;寓巧于拙,稚拙朴实之美;“形神兼备”——汉画乐舞具有传情达意的美学意蕴 [6];王蕊研究的是南阳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融合所产生的双向审美效应的表现和内在成因与机制[7];王孟秋则是对南阳汉画像石中常见的几种乐舞形式——建鼓舞、长袖舞、盘鼓舞进行了探讨,讲述它们各自的舞蹈艺术特点,分析了汉代乐舞繁荣的原因。

通过研究汉画像石中的乐舞形象,进一步说明汉代乐舞对后世当今舞蹈艺术的重大影响意义[8]。

以上仅是几篇代表研究论文,相关研究还有许多,涉及的方面也很广。

除了对南阳汉代乐舞画像石的专门研究外,还有对徐州、四川等地的汉代乐舞画像石的研究。

关于徐州汉代乐舞画像石研究,王璐璐《从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艺术造型领略汉代审美风情》[9]、邵振奇《徐州地区汉乐舞百戏画像石考略》[10]、李枚《徐州汉画像石及汉俑中的舞蹈赏析》[11]、李爱真、刘振《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研究》[12]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徐州汉代乐舞画像石进行了研究。

关于四川汉乐舞画像石的研究有:幸晓峰《砖上舞影》[13] 等。

另外,还有对其他地区如齐鲁地区汉代乐舞画像石的研究,都对相关方面的研究有一定帮助。

二、汉代乐舞画像石上的乐舞类型汉代乐舞画像石是研究古代舞蹈以及汉代舞蹈的宝贵实物材料,根据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可以看出汉代乐舞发展十分繁荣,类型多样,因而,无论是对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上的乐舞类型综合研究,还是对某一代表的乐舞类型研究,学界都有所涉及。

1、以出土的汉代乐舞画像石为依托,对汉代整体的乐舞类型的考究,有许多学者研究此方面。

孙倩在《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阶段——汉魏六朝时期乐舞探微》中提到,在现在的汉代乐舞画像石中我们仍能够看到长袖舞、对舞、中舞、建鼓舞、磬舞、盘鼓舞(又名七盘舞)、相和大曲等,并且对这些舞蹈类型的特点、场面、服饰以及该舞蹈类型的汉代乐舞画像石主要分布地区做了详细阐述[14]。

孙倩对汉代乐舞画像石上的乐舞类型的列举已经比较详细,但随着专门研究各地的汉代乐舞画像石上乐舞类型的学者的不断探索,还有其他的乐舞类型不断被发掘:王璐璐在《从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艺术造型领略汉代审美风情》中出了孙倩提到的乐舞类型以外,还提到了棒舞、剑舞、傩舞[15],对汉代乐舞画像石上的乐舞类型研究有一定作用;冯丽娜《临沂出土文物中的汉代乐舞艺术》中还提到了踏鼓舞[16];幸晓峰《砖上舞影》中还提到了籥翟舞、鼗舞、属舞、灵星舞[17],丰富了汉代乐舞画像石上的乐舞类型;廖欣《舞蹈旅程的碑石蔓延——试论汉代乐舞的发展》中又提出巴渝舞[18];鸿昀《椎牛击鼓,戏倡舞像——汉代乐舞形态级文化属性探索》中还提到了槃舞[19]。

除了以上学者的研究以外,如梁宇《从汉画像砖石上寻访汉代舞蹈》[20]、郭大刀、张健莹《汉代的乐舞百戏》[21]、邵振奇《徐州地区汉乐舞百戏画像石考略》[22]、王孟秋《南阳画像石中乐舞研究》[23]、金千秋《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24]、李枚《徐州汉画像石及汉俑中的舞蹈赏析》[25]、李爱真、刘振《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研究》[26]等论著中也对汉代乐舞画像石上乐舞类型列举以及研究。

2、以出土的汉代乐舞画像石为依托,对某一种乐舞类型进行详细研究。

王岩《汉代龙舞及舞像考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以汉代乐舞画像石为依托对龙舞进行了研究,让读者对龙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7];祝仰东《汉画像“盘鼓舞”价值取向研究》从唯美的价值取向、诗意化价值取向、人本化价值取向、表演化价值取向四方面对盘鼓舞进行了解读[28],关于盘鼓舞的研究还有潘鑫、张琦的《由<盘鼓舞>看汉代乐舞风格特征》[29];张宇晓《汉画像中的长袖舞研究》从汉画像长袖舞的艺术组合形式、艺术表现手法、舞乐融汇、艺术风格四个大方面以及各个小方面全方位的对汉乐舞画像石上的长袖舞做了研究,对长袖舞研究很有价值[30];蒋红梅《汉代美术中的“袖舞”形象辨析》中对袖舞的研究更详尽,除了长袖舞的研究,她还对汉代乐舞形象中的舞姿、服饰、舞伎、图式等方面对袖舞进行了描述,将袖舞更全面的展现在读者眼前[31]。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学者对各个类型的乐舞进行了详细研究,都对汉画像石上乐舞类型研究有所帮助。

三、汉乐舞画像石的审美解读汉代乐舞画像石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区域分布和乐舞类型的研究,近年来,对于汉画像石上的乐舞的审美解读也日益兴起。

冯宇光《从汉画像看汉代舞蹈艺术的审美内涵》中以长袖细腰的阴柔之美、张扬蹈厉的气势之美、放纵驰骋的想像之美、独具一格的技巧之美、婆娑飘逸的轻盈之美、升腾缭绕的飞翔之美六个方面将汉代“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 [32]的观念诠释的淋漓尽致,也将汉代舞蹈特有的审美特征描述的详尽到位[33];王璐璐《从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艺术造型领略汉代审美风情》中提到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舞蹈有律动感、节奏感,虽然夸张的表现了当时的舞蹈场景但是提现了当时的安然之思与当时的审美情趣相吻合[34];田平《南阳汉画像乐舞艺术的审美内涵》中说到舞蹈者以飘逸轻盈奔放的舞技展现了南阳汉代乐舞艺术的美感,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生动形象演绎出震人心弦的旋律美,创造出一种高妙弥漫的音乐氛围、蹈者妩媚动人的形象给人一种自然美的愉悦、夸张变形、出奇制胜、寓巧于拙,稚拙朴实之美、“形神兼备”——汉画乐舞具有传情达意的美学意蕴,这些体现在汉代乐舞画像石上的审美特征同时也生动表现了当时乐舞的风韵和时代的特色[35];王蕊《南阳汉画像石乐舞题材的双向审美效应》中以南阳汉乐舞画像石为入手点,对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融合产生的双向审美效应的表现、内在成因与机制有所阐述,表明了时间性与空间性、动态美与静态形的融合, 共同的造型特征的完美体现, 使乐舞的瞬间经典动作借助画像石刻得到了夸张的宣扬与永久的留存[36];张媛《试论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中把汉代乐舞的审美特征分别与具体舞蹈类型相结合,对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审美特征给与了理论上的探讨[37];而向本涛的《西汉乐舞的壮美之审美特征初考》则是从古朴遒劲的健舞之美、、雄浑粗犷与婀娜轻盈的中和之美、“士”、“庶”共兴的壮阔之美、“俗”、“雅”互通的率性之美四个方面提出对当时的乐舞审美艺术的见解[38]。

除此之外,陈欣的《论南阳汉画像石的乐舞形态及音乐文化特征》[39]、李荣有的《民俗文化视野中的汉画乐舞艺术解读——以<南阳汉代画像石墓>为例》[40]、谭静波的《中原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41]中也都有对该问题的研究。

四、汉代乐舞画像石的影响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舞姿优美、类型多样,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其以后的时代影响也都不可小觑。

1、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刘茜在其《汉画像石中乐舞百戏的功能与意义》中通过对乐舞百戏的娱神功能、娱人功能、升仙功能等方面阐述了汉画像石上的乐舞对当时社会的影响[42];而李荣有在《民俗文化视野中的汉画乐舞艺术解读——以<南阳汉代画像石墓>为例》中则从民俗角度入手,对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与民俗特征进行综合考述,阐明了对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43]。

2、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对其后社会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的阐述,王孟秋在《南阳画像石中乐舞研究》中提到大量汉画像中保存的盘鼓舞形象其舞姿风格与汉族的古典舞、民间舞相融合,其中部分舞姿造型与现今常用的舞蹈动作十分相近,得出现今许多舞蹈都受汉代乐舞影响深刻的结论[44];郭春敏在《汉代舞蹈对现今中国舞的影响浅析》中表明,今日的中国舞中,继承了大量汉代舞蹈的精髓,我们为之感叹,汉代舞蹈影响了唐、宋、清等朝代,更影响了现今的中国舞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