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浪淘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

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

紧接着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

在王之涣、李白之外,另辟一条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全诗立意新颖,思想深刻,明快清新。

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

诗人先扬后抑,前两句描绘出了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欢唱,绿树红花。

水边的村庄,靠山的城郊,一面面酒旗在春风中迎风飘荡的秀丽景色,充满了作者对江南春景欣赏、赞美的之情。

神来之笔在三、四两句,江南一带还有大批寺庙建筑,在这春天迷蒙的烟雨中若隐若现。

南朝大兴寺院,百姓不堪重负。

借古讽今,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表达了对包括唐朝统治者在内的帝王将相不顾人民疾苦,伤财劳民之举持的反对,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书湖阴先生壁》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七言古诗。

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本课由这三首诗组成。

刘禹锡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喜爱赞美及对田园生活的憧憬向往;杜牧以传神生动的笔墨描绘江南春景的美好奇妙,寄予忧国忧民之情;王安石闲居田园,从田园山水中领略无穷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曲”,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读懂诗歌大意。

4.能说出《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能感悟《江南春》是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的。

6.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三、说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课题: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掌握诗词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其含义。

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和表演,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学会通过诗词描绘的景物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诗词中抽象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准备:诗词原文的PPT。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音乐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自然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提问:“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你们喜欢这样的景色吗?”引导学生思考古人如何用诗词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二、学习《宿建德江》1. 朗读诗词: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学生跟读,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2. 学习生字新词:“泊”(停泊)、“旷”(空旷)、“怜”(喜爱)等字词,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

3. 理解诗意:讨论诗中描绘的江景,理解“旷”字的意境。

分析“怜”字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江边,感受诗中的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讨论: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如何表达对江景的喜爱?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景观,用诗词的形式创作一首小诗。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 朗读诗词:学生自主朗读,注意语调和情感。

2. 学习生字新词:“卷”(卷起)、“珠”(珍珠)、“鲛”(传说中的水族)等字词,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

3. 理解诗意:讨论诗中描绘的雨景,理解“卷”字的意境。

分析“珠”和“鲛”字,体会诗人对雨景的赞美。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湖楼上,感受诗中的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精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词三首 说课稿

【精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词三首  说课稿

说课稿《古诗词三首》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古诗词三首》。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走进大自然”为专题展开,《古诗词三首》这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两首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词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

2.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词,对学习诗词有一定的方法,已经初步学会了正确朗读,把握了朗读节奏;知道利用注释和查字典的方法在弄懂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懂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等。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熟读并背诵古诗词,感知古诗词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三、说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思维的。

”所以教学本首诗,我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展开教学。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从以前学过的诗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新课的学习。

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1.读正确。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4.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明诗意,悟诗境”,引导学生想象三首诗词所描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会写“德”这个生字。
③你觉得诗中是怎样的一种“愁”呢?(思乡之愁,孤独之愁,一种前途渺茫之愁。)
预设: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候,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两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今属浙江省建德的一段江水。诗题合起来就是“在建德江留宿”的意思,结合课本插图,作者“宿”的地方是小船。“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西湖边;“醉书”是指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可见这首诗是作者于六月二十七日这天,饮酒微醉后,在西湖湖畔所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
导语: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还将陪诗人苏轼共同经历一场夏日的暴雨,感受大自然的瞬息万变。同学们要充分调动想象力,这样才能入诗、入画,感受自然之美、诗歌之美。

2019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一一宿建德江》优质课说课稿

2019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一一宿建德江》优质课说课稿

2019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优质课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

第一单元教学主题是“触摸自然”。

通过学习《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三篇精读课文及《花之歌》一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去触摸、体验大自然中山川湖海的心跳,培养学生“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语文素养。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第一单元第3篇课文,此诗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

诗的首句“移舟泊烟渚”点题,且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日暮客愁新”露出一个“愁”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诗人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

可见诗人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诗中一个“愁”字,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德”,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高年级阶段,经过前五年语文的学习。

学生的语文素养积累很多,对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已经掌握,学生喜爱以“大自然风景”为素材的文章。

但学生对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还是有点困难,阅读时不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根据以上分析,特制订以下教学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朗读感悟、探究式、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2.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3.教学准备:师制作课件,生课前预习生字词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1.揭题,解题2.介绍作者及建德江(二)教授新课。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会写3个生字;会写“翻墨、白雨、社林”等词语。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读懂古诗,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会写3个生字;会写“翻墨、白雨、社林”等词语。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读懂古诗,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画面,并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唐时明月宋时风。

同学们,在我们伟大祖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很多诗词,尤其唐诗宋词居多,你知道有哪些吗?学生自由表达。

2.走近作者。

预设:(1)孟浩然:唐代诗人,他的诗意山水突出自然,充满对人生的依恋。

情调健康明朗,语言朴素清新。

文学成就:他与王维合称“王孟”。

代表作品:《春晓》《过故人庄》。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文学成就:诗词歌赋成就颇高,善书法绘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罕见全才,“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

主要作品《念奴娇》《水调歌头》《赤壁赋》。

(3)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

文学成就:艺术风格多样,豪放为主。

代表作品:《清平乐》《破阵子》。

(4)对这几位诗人词人你还有哪些了解,对他们的作品有哪些了解,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诵读吧。

3.同学们,让我们跟随着诗人一起走进诗词,欣赏壮丽的景观吧。

二、学习生字出示生字:德、鹊、蝉。

1.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2.观察每一个生字的特点,看一看谁最先记住这些字。

3.通过猜谜语、形近字、多音字等方式识记生字。

(1)同音字:暮。

(2)多音字:行。

(3)图片识字:鹊、蝉。

(4)通假字“见”。

三、整体感知1.听老师范读诗歌,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三首》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三首》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3 古诗词三首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3.读出节奏。

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出示课件3】并板书: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4】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课件出示配乐范读。

4.女生男生赛读。

5.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又闻到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教师指导: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六上古诗三首说课

六上古诗三首说课

以下是一篇关于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说课稿,供您参考: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第四篇课文。

本组课文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三首古诗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经典之作。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和唐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这三首诗中,既有描绘深秋美景的《山行》,也有抒发思乡之情的《夜书所见》,还有表现对家乡和亲人思念之情的《泊船瓜洲》。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2. 通过品读、比较和吟诵等方式,体会三首诗的不同风格和情感表达。

3. 借助诗歌文本,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2.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比较和吟诵等方式,体会三首诗的不同风格和情感表达。

3. 突破方法:通过讲解、演示、比较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韵味和风格。

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四、说教法与学法1. 教法:采用“读、想、议、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即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和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

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读、思、议、悟”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即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

同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和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

五、说教学程序1.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古诗,引出本课的三首古诗。

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学习《山行》: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稿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古诗词三首》。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是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走进大自然”为专题展开,《古诗词三首》这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两首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词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词,对学习诗词有一定的方法,已经初步学会了正确朗读,把握朗读节奏;知道利用注释和查字典的方法在弄懂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懂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熟读并背诵古诗词,感知古诗词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所以教学本首诗,我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从以前学过的诗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使学生集中精力
来进行新课的学习。

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课堂教学
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
1.读正确。

首先,我让学生初读三首诗词,重点认读课后生字并指导写法。

2.读出节奏。

初读后,我告诉学生诗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
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读出内涵。

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画。

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要引导学生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这样就基本上
理解诗意了。

四、想象诗境,感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就以重点问题或重点诗句入手来进一步激发学生
的学习热情,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

让学生大胆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
进而感悟作者蕴藏在诗词里的情感。

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爱上古诗。

要在本课学习的基
础上,总结出学习诗词的方法: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
诗境──悟其感情,并尝试让学生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来自学《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对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检查,让学生就重点问题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切实把诗词教学的目标逐步完成。

七、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在弄懂诗意,感悟诗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课文,做好积累,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打下基础。

总之,这堂课我们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古诗的特点出发,引领学生读好古诗,理解古诗,体会写法,进入诗境,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
从而喜欢上古诗。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了“导”的作用,领着学生入情入境,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深入,以情入境,以情促读,从而熟读成诵。

既理解了古诗,又体会了意境,更积累了古诗,达到了学习古诗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