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文鉴赏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考点专题 古诗词鉴赏(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一)古诗文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完成1—2题.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
上阕:下阕:18.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
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
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古诗鉴赏试题练习共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古诗鉴赏试题练习共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语文中考中常出现的考点。
为了更好地备战中考,我们需要进行古诗鉴赏的试题练习。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提供几道典型的古诗鉴赏试题,以及相应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一、题目:“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王维的作品,请分析诗中的意境及艺术手法。
(15分)参考答案:1. 诗中的意境是什么?诗人通过描绘古原上的晚霞、野草和飞鸟,表达了离别时的怀念之情。
古原代表的是远古时期,有着历史的厚重感和神秘感,而晚霞、野草和飞鸟是古原上的自然景象,具有深刻的意蕴。
2. 诗中的艺术手法有哪些?(1)借物抒情:古原上的晚霞、野草和飞鸟被诗人妙用,成为表达离别之情的重要元素。
通过这些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呈现了一种细腻、温馨的情感氛围,让读者感触颇深。
(2)运用对仗:诗中大量使用了对仗,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周密的对仗结构使诗歌更加优美、流畅,也更能渲染出赋别时的悲凉之感。
二、题目:“登高”是杜甫的作品,请结合诗意描述杜甫的思想及反映的现实。
(15分)参考答案:1. 诗中的思想是什么?诗人通过登高远望,突显了自己追求高尚理想的坚定信念,表达了对远大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他也体现了人世间的无常与短暂,对于人生志向和社会价值的思考和关注。
2. 诗中反映的现实有哪些?(1)反映了修建长城的残酷现实:诗中提到“长城如铁,山河重叠”,这是表现中国早期外交政策的一种方式,但同时也暗示着修长城的残酷现实,长城既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也是历史的接续,它的修筑历尽千辛万苦。
(2)反映了国家的危机:诗中出现了“明月几时有”的问句,疑惑不解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的担忧和忧虑。
此外,诗人还痛切地表现出生命的短暂和无奈的真实感受,这也是诗人对时代及人生状况的反思。
三、题目:下面列出几句诗句,请选择唐代哪篇词作品。
(10分)“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恐你依旧魂梦里。
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试题汇编

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试题汇编(附参考答案及解析)一、【2022黑龙江绥化市】赏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A.《送杜少府之而州》一诗中,诗人用一个“望”字,即把目标从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移向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充满深情厚意。
B.《送杜少府之在蜀州》和《渡荆门送别》都是送别友人的诗,都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C.《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阔,江水奔腾之景。
这首诗流露出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之情。
D.《渡荆门送别》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
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2两首诗中画出的两处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二、【2022辽宁盘锦市】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甲]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夕次盱眙①县韦应物落帆逗②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③,听钟木眠客。
[注释]①盱眙:曾是淮南西道的属地,也称准镇。
②逗:短暂停留。
③秦关:韦应物的故乡。
1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甲]诗一二句点题,“青山”指“北固山”,“客路”是旅人前行的路,表明船到镇江后,诗人还要换乘驿车到别处去,暗含奔波之意。
B.[乙]诗五六句写城池暗黑,人们纷纷归家,大雁飞藏的芦苇丛,在晚霞余光的映照下,闪现出一片耀眼的白色。
C.两首诗三四句都是写景,[甲]诗用“正”“悬”写出了平野开阔的大景;[乙]诗用“波涛”“夕阳”等意象营造了浩渺、壮阔的意境。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3分)兰溪棹歌①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8.对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分)9.“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2分)8.(1分)镜中看9.(2分)示例: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铜仁阅读杜牧《赤壁》,回答问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3分)13、3分(1)咏史诗(1分)特点:借史实抒情(2分)3分(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2分)河北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7~8题门分)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才匕篇,兼怀子由明月儿时有?把酒问青天不多天上官闭,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高处不胜寒鱼生元竟色j勉座上且转朱阁,低绩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婢娟7.请就词中加线句子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2分)答:8.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答:7.示例一:是在月宫(天上)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示例二:“何似在人间”是说天上好,还是人间好?示例三:“清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8.“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4分)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4.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分)15.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14. 破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15. 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8题(5分)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7.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8.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7.(2分)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8.(3分)“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8.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2分)▲9.“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3分)▲8.要点:浴血奋战、誓死报国(视死如归,忠君报国)9.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示例二: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江西落日怅望唐·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9.这首诗是日落时分作者遥望家乡所作,请找出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2分)10.试说说首联中“千里”与“片时”的表达效果(2分)9.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1分);临水不敢照,惊恐平昔颜(1分)10.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点明云、鸟的自由和飞行之速,进而引发作者久客异地的乡思(大意相同即可)(2分)阅读李清照的两首词,完成第911题(4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2. 诗中“润物细无声”一句,表现了春雨的什么特点?3.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4-6题。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这首诗的作者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5. 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 请结合诗句,分析“明月”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9题。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哪位诗人?8. 诗中“白日依山尽”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9. 请分析“更上一层楼”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答案一、《春夜喜雨》1. 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
2. “润物细无声”一句表现了春雨细腻、柔和、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
3. 全诗通过对春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诗人将春雨比作知时节的好雨,随风潜入夜,无声地滋润万物,使春天的景色更加生机勃勃,从而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二、《静夜思》4. 李白是唐代的诗人。
5.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6. “明月”在诗中象征着家乡的明亮和温暖,通过明月的光辉,诗人联想到了远方的家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三、《登鹳雀楼》7.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8. “白日依山尽”一句描绘了夕阳西下,天色渐暗的景象。
9. “更上一层楼”在诗中蕴含着“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通过登高望远,诗人表达了对更广阔世界的渴望和探索。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附解析版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附解析版答案)古诗词鉴赏四大典型题(学生用)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像什么呢活像是漂零天地间的一只孤苦无依的沙鸥。
【试题】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首联的画面,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
3.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3.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请从诗歌画线句中选择一个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加以说明。
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社日:古时祭土地神、五谷神的日子。
1.“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称为。
2.诗中哪两句描写了村外村内丰收、富庶的景象,并反映了农家安宁平和的生活情景?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家家扶得醉人归”的场景。
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1.本诗语言有何特点?2.“应知故乡事”中的“应知”一词用得好,为什么?桃花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
②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1.“石矶西畔问渔船”中的“问”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本诗与《桃花源记》二者主旨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中考语文必刷试卷古诗词鉴赏专题含解析

古诗词鉴赏专题必刷试卷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共4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9.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颔联中的“空”或“翻”字。
(2分)【答案】“空”的意思是“白白地”“徒然”,离别多年,被贬归来本以为可以和好友相聚,结果却是朋友凋零。
表达了对老友的思念。
“翻"的意思是“反而”,离开家乡多年,回到家乡,无人知晓,惊觉时间飞逝,已不复当初.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怅惘。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空”的意思是是“白白地”,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中的“翻”意思是“反而",这里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含义十分丰富。
20.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颈联,作简要分析。
(2分)【答案】运用比喻,以“沉舟"和“病树"比喻被贬谪的自己,用“千帆”和“万木"比喻仕途得意的新贵,饱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慨叹,蕴含了新陈代谢的哲理,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总比现在更好,体现了作者的豁达乐观。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感情的理解。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必刷试卷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4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中考课外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附参考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暮春即事周敦颐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1.请你想象“双双瓦雀行书案”描绘的画面,并将它描写出来。
2.诗人为什么“不知春去几多时”?请简要回答。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春夜别友人[唐]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B.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D.七八句表达诗人对前路漫漫的感叹以及与友人再会难期的惆怅。
三、古诗词鉴赏。
鹧鸪天①[清]纳兰性德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
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
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友人梁汾回南方奔丧,作者送友人一幅小肖像画,并为之题词。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出一幅在萧瑟秋风之中,与友人握手话别,泪水止不住滑落的场景。
B.回忆起以前交往的种种:有分离时的孤灯相伴,也有相聚时在雪后观山的快乐。
C.诗人特意叮嘱友人别后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并约定要在桂花时节从南方回来。
D.全词描写生动传神,富有画面感,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心,情感真挚浓烈。
2.借助注释,分析“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两句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早归[唐]元稹春静晓风微,凌晨带酒归。
远山笼宿雾,高树影朝晖。
饮马鱼惊水,穿花露滴衣。
娇莺似相恼,含啭傍人飞。
1.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笼”与“影”两字的妙处。
2.尾联写出了黄莺的哪些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①送友人[唐]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卖炭翁(节选)白居易【2016·上海卷】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 。
(2分)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答案】1.身上衣裳口中食 2.C(2分) A(1分)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2016·浙江省杭州卷】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①南斗斜。
今夜偏知②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行【宋】陈与义露侵驼褐③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②偏知:才知。
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月夜》描写的是______ 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___ 时节的景象。
(2分)(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
(3分)答:________【答案】(1)春天;秋天。
(2)《月夜》通过描写虫声初起,穿过窗纱传进屋内的情境,衬托出春夜的恬静;《早行》写诗人睡意朦胧中经过静寂的小桥,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
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衬托出淸晨的寂静。
定林①所居宋·王安石【2016·浙江省宁波卷】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杖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二月四日作②宋·陆游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满沟。
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释】①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
②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1.《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_______ 、________的特点;《二月四日作》通过_______ 和消残之雪来描写早春的景色。
(3分)2.尽管两首诗都有“闲”字,诗人心境却不一样,请作具体分析。
(2分)【答案】1.蜿蜒曲折(弯曲)高轻柔之风(飞蝶鸣鸠)。
(3分,每空1分)2.【示例】《定林所居》中“闲”字写出了诗人纵享山水的闲适自得之情,而陆游《二月四日作》中“闲”字很好地写出了诗人因落职闲居而失意苦闷的愁绪。
(2分,各1分)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宋]杨万里【2016·浙江省温州卷】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
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选自《给孩子的古诗词》)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回答。
(4分)A.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
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B.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
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答案】【A】(4分)“过”字写出了梅花茂盛的特点,诗人[事有想象力,赋予梅花人的情感。
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我”回去的情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
【B】(4分)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呼唤诗人。
两具叠词,既突出殷切之情,又富有音韵之美。
在诗人笔下,溪水梅花都有了人的情感,别有趣味。
虞美人梳楼[宋]蒋捷【2016·浙江省湖州卷】丝丝杨柳丝丝雨。
春在溟濛处。
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
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阑干。
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选自《宋词鉴赏辞典》)【注释】①溟濛(míng méng):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
②忒(tuī):太。
1.这首词中作者选取了绵绵的细雨、____ 和____ 等自然景物,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致。
(2分)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思归念远之情,请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进行分析。
(2分)答:________【答案】1.柔美的杨柳红艳的海棠评分标准:共2分,各1分。
2.示例1:“丝丝杨柳丝丝雨”一句写春雨的连绵不绝与杨柳的杂品娜柔美。
春雨易伤旅人,而杨柳则更能引发别离之愁。
(春雨连绵,杨梆柔展,此情此景让远离乡关的词人触景伤情、悄不自禁。
)示例2:“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词人心头的乡愁,小楼都装不下了,以至于几次三番飞将出去寻找归乡之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乡愁之浓重、思归之执着与痴迷。
示例3:“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写词人远离家乡,乡愁情切。
连天帝都起怜悯之心。
可见相思之苦;而借“花”消愁,结果自然也只能是“愁更愁”。
示例4:“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写海棠红艳,春意浓重,以乐景衬哀情,突出离乡之人的孤独和思乡之苦。
示例5:“才卷珠帘却又晚风寒”,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寒森森的晚风,此句以环境的清冷,映衬思乡之忧伤。
许分标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江上(5分)【明】孙蕡①【2016·浙江省舟山卷】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②阅岁华。
【注释】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
②沧州:滨水的地方。
1.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2分)答:___________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答:___________【答案】1.因为初秋时节,部分青色的枫叶逐渐变红,就像是树叶上开出红红的花儿。
或作者这样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初秋时节,江枫—片青色树叶中点缀着红叶的美景。
2.答案示例例:诗人既有淡淡的思乡愁绪,又有看到景色后的开朗宽松心境。
诗人原本有思乡愁绪,尾联“秋怀”一词,即心底的忧愁,流露出作者在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这种情感,但江行所见之景清新幽美,心境也逐渐变得开朗旷达起來。
尾联写心底的忧愁巳被风吹尽,在那滨水之处(沧洲)每年也可以欣到江上的大好风光,即为明证。
画堂春·寄子由①【宋】苏轼【2016·浙江省丽水卷】柳花飞处麦摇波。
晚湖②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
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
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
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分)【答案】“归去奈何愁”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时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金陵酒肆留别【唐】李白【2016·浙江省衢州卷】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的这首诗与他的《渡荆门送别》都借水抒写离情,你认为哪一首用得更好?请具体分析。
(3分)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答案】示例1:《金陵酒肆留别》更好。
诗句由饮酒留客到嘱客问水,场景豁然拓宽,让人由眼前喧闹热烈的饯别场面,联想到友人此去孤身一人,水路迢迢的未来之景。
此句运用拟人手法赋水以生命,看似将离情与流水比较短长,实则道出江水不尽离情不断的挂念,也使得离别之情可视可量,意象变得生动而富有新意。
而《渡荆门送别》借水抒情的句子虽然也用了拟人手法,但不如此诗新颖。
示例2:《渡荆门送别》更好。
借景抒情重在情景交融,意境和谐,诗句从出荆门到至楚国,一路景色变化,但相随相伴的一直是江水,因而结句水到“诗”成,借水表达对故乡的不舍之情,顺理成章,显得自然貼切。
且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乡却主客互換,故意说成是家乡之水深情款款,不舍游子,显得意味悠长。
《金陵酒肆留别》借水寄情則显得有点突兀,与前几句所描写的景象不协调。
若耶溪上①[南宋]陆游【2016·浙江省台州卷】(4分)九月霜风吹客衣,溪头红叶傍人飞。
村场②酒薄何妨醉,菰③正堪④烹蟹正肥。
【注释】①此诗写于作者严州任满,卸任归乡之后。
②存场:村庄耕种的产地。
③菰(gū):俗称茭白,可食用。
④堪:能够;可以。
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回到故乡的愉悦之情,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卸任后的落寞之感。
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4分)答: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抒发了诗人愉悦之情。
诗人面对故乡秋高气爽、红叶翻飞的美景,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诗人回到故乡后,与乡邻把酒言欢,品尝家乡的美食,感受人情的醇厚。
示例二:我认为表达了诗人卸任后的落寞之感。
诗歌中的“霜风”和“红叶”衬托了诗人的凄凉心境;回到了故乡却以“客”自居,说明诗人没有归属感;“何妨醉”写诗人借酒消愁;美食虽好只能聊以自慰。
(4分,简述理由时结合景物2分,结合人事2分。
有其它看法的,理由充分亦可)水调歌头苏轼【2016·福建省福州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
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_____ ,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3分)月亮(1分)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言之有理即可)(2分)次北固山下【王湾】【2016·福建省三明卷】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是一首抒写_______________的五言律诗。
(2分)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