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模式。
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得名。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
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代表作家作品有张贤亮的《土牢情话》、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
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以文学的样式对影响党和人民历史命运的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9年上半年开始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和王蒙的《蝴蝶》、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等。
3、改革文学改革文学思潮是一个集中很多作家的大的文学思潮。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不为官方所肯定,而改革文学无论官方、民方都很欢迎。
时间上来说,1979年《乔厂长上任记》为开先河的作品,主要兴盛的年代是在1981年至1985年,此后走向衰落。
主要代表作品除了蒋子龙的一些列作品外,还有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张洁《沉重的翅膀》、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柯云路的《新星》等小说。
4、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
这类小说重视重新叙述历史,摒弃了传统革命历史小说的叙述模式,表现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内涵,努力将被主流意识形态遮蔽的历史真实凸现出来。
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刘恒《苍河白日梦》、陈忠实的《白鹿原》等。
5、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出现在90年代中后期,在创作方法上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政治抒情诗是十七年诗歌的主要诗体样式。
在这种诗体中,诗人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人身份,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思潮的评说与情感反应。
在诗体形态上,是强烈的革命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
”这种诗体,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加以铺陈。
代表诗人:郭小川、贺敬之。
2.“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赵树理等山西作家因创作上有某些共性而被称为“山药蛋派”。
马烽、西戎等的共性①地域: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写的也多为山西农村生活;②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主张在生活中“不作旁观者”;③“写实”的风格,作品的思想、形象,来自“当前生活的底层”;④重视故事性、语言通俗3.新生代诗歌“第三代诗人”或曰“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的集体亮相是在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以“现代主义诗歌大展”的方式集中介绍了由100多名第三代诗人分别组成的60余家自称诗派及其实验诗歌代表作品,如南京的“他们”,上海的“海上诗群”,四川的“莽汉主义”、“非非主义”、“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等等。
内容上,反英雄、反高、平民化成为后新诗潮的总体特征。
艺术上,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是后新诗潮在语言实验方面的重要特征。
以韩东、于坚为代表的原生态口语化倾向构成了对新诗潮经典性的意象语言规范的颠覆。
4.第四次文代会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是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对大会的祝辞,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关文艺的新的观念原则。
《祝辞》指出:“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对文艺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作家“写什么和怎样写”,“不要横加干涉。
”这对新时期文学在恢复期里大步走向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4、广州会议:1962年3月,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广州召开了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陈毅发表讲话。周恩来于3月2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他们在报告中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进步和所做出的贡献作了很高的评价。对曾经受到错做出了新的评价。
10、朦胧诗:崛起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的思考,也有手法上如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等。
11、潜在写作,是指1949—1976年间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的写作活动。
12、白洋淀诗群是指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一批由北京到河北水乡白洋淀插队的知青构成的诗歌创作群体。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5、现实主义深化:邵荃麟提出“写中间人物”和“现实主义深化”论。“如何表现内部矛盾的复杂性,看出思想意识改造的长期性、艰苦性、复杂性;更深地去认识、了解、分析、概括生活中的复杂斗争,更正确地去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是我们作家的新的任务。”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共名与无名(陈思和)共名,时代有重大主题,知识分子有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个性的独创性被时代主题掩盖,文学创作表现为宏达叙事。
无名,时代进入开放、多元时期,出现了无潮、无定向现象,表现出多元的价取向,作家的叙事立场从共同社会理想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多元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
2、农村小说题材写作动机,文学为革命全局服务,要求把人民大众作为描写、歌颂和宣传的对象。
文学的主要基调,歌颂性、乐观性、前瞻性。
文学的表现手法,吸取民间文艺因素和样式,通俗易懂的形式,具有民族化和大众化审美风格。
作家队伍,从战争实践中直接培养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和文艺干部,使作家队伍的结构发生有利于工农兵文艺服务的变化。
代,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浩然《艳阳天》3、“山药蛋派”“山西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包括马烽、西戎、孙谦、李束为、胡正、韩文洲等作家所组成的山西作家群,其小说多以山西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变迁及矛盾斗争,在创作手法上基本上采用现实主义的方法,重视描写具有本来面貌的生活,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性、语言的通俗性和地方民族特色。
主阵地,《火花》。
代,《小二黑结婚》《三里湾》4、《创业史》(柳青)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作者以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真诚的阶级意识,通过描写梁家两代人不同的创业道路及其结局,概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指出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农民才能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史。
5、革命历史题材作家们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点来反映中国现代战争史,向读者宣传、普及有关政权从形成到建立的历史知识,通过战争的胜利来歌颂党的胜利,来表现历史的本质的发展,是文艺界官员对未来中国文学创作走向的设计。
“革命历史小说”指的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的目的”的一类作品。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三、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创作模式,因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发端之作。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代表作有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行,主要内容是包括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3.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
这类小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摒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
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刘恒《苍河白日梦》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5.新写实小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寻根小说”:80年代中期由一部分青年作家有意识地发起和自觉推动的一股创作潮流,其直接的动因是因为前一阶段以反映改革为主的中短篇小说创作,由于在艺术上面临着诸多难以处理的现实问题和改革本身的发展艰难曲折、复杂多变,迫使作家由现实问题转向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希望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寻找现实问题的答案、吸取现实变革的精神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寻根”作家的影响极为深远。
因此,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就意味着当代文学开始了一个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重新发现和重新铸造的艺术追求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此以后成了小说创作主要的艺术旨趣。
这种追求同时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4、xx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的飞跃。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新民歌运动,1958,是本时期出现的较为复杂的文艺现象,这场运动始于群众自发,但后来转化成为有组织、有领导的“全民运动”。
实际上配合与反映了当时忽略客观现实规律的“共产风”和“浮夸风”,绝大多数作品粗制滥造,没有艺术感。
在民歌运动的同时,理论上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关于新诗发展道路的讨论,毛泽东提出:“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作为前提和结论,提出要“开一代诗风”。
政治抒情诗: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1、重大的政治命题,强烈的时代精神。
要求诗人服膺政治斗争的需要,诗歌的主题通常是普遍的政治主题,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阶级、人民的代言人“大我”。
贺敬之《骑在时代的马背上放身歌唱》;2.高昂的格调和战斗的主旋律。
重视能直接产生情感效应的节奏和音韵,使作品适合朗读,强调其斗争性和宣传鼓动。
严阵《竹矛》、郭沫若《十年颂歌》;3.热情奔放的语言。
(重视情感效应。
)生活抒情诗:20世纪50年代初对当代诗坛产生广泛影响的具有写实主义的诗体。
主要追求如何对生活场景与事件的具体描摹上,表现新的生活风貌和诗人的精神境界。
他们的抒情诗中增加了“写实”的叙事因素,往往带有单纯的情节。
以闻捷、李瑛、李季为代表,如闻捷的《天山牧歌》,反映新疆哈萨克、维吾尔、蒙古民族解放后的新生活面貌的激情赞歌。
长篇叙事诗: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诗坛从颂歌到战歌的变化使得抒情诗便显得领域日渐狭隘,逐渐形成了一种难以突破的模式。
在解放区叙事诗创作成功的一批诗人的“史诗情节”将他们重新带入叙事诗创作。
希望告别浮躁,写出内涵深广的诗歌。
这些长篇叙事诗大多从不同侧面描绘了中国近半个世纪历史的风云变幻,塑造了不少具有史诗性特征的英雄形象。
产生较大影响的有李季《杨高传》,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新散曲体:句式多采用轻捷明快的短句,体式上融合民歌和自由体的形式,以参差的长短句配合整齐中寓有变化的韵律,从而节奏明快、音律优美、活泼而和谐的诗体形式。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1、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
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反思小说的主要类型:(1)、干部问题反思小说。
代表作家王蒙。
(2)、知识分子问题反思小说。
——张贤亮、谌容(《人到中年》)。
(3)、知青问题反思小说——梁晓生、史铁生、张承志、王安忆等。
(4)、农民问题反思小说——茹志娟、张一弓、高晓声。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6、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年戏剧:▲戏剧分类:话剧(独幕剧、多幕剧)、歌剧(西方歌剧、民族歌剧)、戏曲(国剧、地方戏)▲戏剧特点:直观性、虚拟性、假定性、逼真性。
▲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属西方“舶来品”。
▲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的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梅兰芳体系:近二百年来优秀地方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京剧构成的重要的戏剧体系,与德国布莱希特体系、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合称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
▲社会主义教育剧:1962年后充分发挥戏剧的教化功能,着眼于思想教化乃至政治教育。
丛深《千万不要忘记》(原名《祝你健康》)、陈耘《年青的一代》、沈西蒙和吕兴臣《霓虹灯下的哨兵》、张仲明《青松岭》等。
▲传统戏:客观上属于古典戏剧范畴;现在而言是经过多年流传,在内容与形式上表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欢迎,在当代又得到重新整理、改编、加工的剧目。
▲现代戏:是中国现代戏曲的通称。
是利用传统戏曲的艺术形式,以现代艺术观念创作、演出,反映现代人生活的戏曲,是对传统戏剧进行全新的艺术改造,在内容上是现代的、全新的。
▲新编历史剧:今人以当代的生活观念,观照古代人生活内容,以当代观念解读古代题材,同时利用传统戏曲的艺术形式,来进行创作演出的剧目。
目的:“古为今用”,重新焕发艺术光辉,为今人所用;“以古鉴今”,对现实生活有所映射但还是要看具体内容来具体分析。
问题:过于美化历史人物。
▲歌剧: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
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歌剧概念。
文革时期:▲“三突出”创作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八个“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地下文学(潜在写作):与当时为政治服务的主流文学相背离,具有民间化、个人化的特点。
诗歌:白洋淀诗群:指在“文革”期间进行诗歌秘密写作的一群年青诗人,他们是当时革命浪潮中的“知青”,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写诗,由于身处“红卫兵运动”落潮期,他们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对“革命”的失望、精神上经历的深刻震荡和个体对真实感情世界和精神价值的探求。
小说:张扬《第二次握手》(手抄本代表作)新时期:▲天安门诗歌运动:又称为“四五运动”、“四五诗潮”。
1976年4月清明节前后在天安门广场爆发的一场群众自发性诗歌运动,以匿名写作和古体诗为主要形式。
由表达对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沉痛哀悼,加深为通斥责“文革”的激愤及国家未来的忧虑,呈现出直面现实的战斗精神。
▲归来诗人:“七月诗派”、“右派诗人”、“九叶诗人”。
▲七月诗派: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成名于30年代,50年代后暂时消失于文坛。
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在胡风的理论引导和组织下,聚集了一大批诗歌写作的“初来者”,因《七月》杂志而得名。
其他代表诗人:阿垅、绿原、鲁藜、冀汸、芦甸、牛汉、曾卓等人。
▲右派诗人:1958年“反右”运动中被逐出文坛的诗人。
艾青、白桦、流沙河、公刘、孙静轩、邵燕祥、昌耀等人。
▲九叶诗人:40年代在写作上引入现代派的写作手段,在当时被认为“不入流”而自觉退出诗坛,1978年后回归。
代表诗人:杭约赫、辛笛、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袁可嘉。
1981年出版《九叶集》。
▲朦胧诗: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以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江河、食指、芒克等先驱者为代表。
▲第三代诗人:60年代出生、80年代中下叶出现的一批诗人。
是:韩东、于坚、徐敬亚、川河、杨然、默默、多多、万夏、杨黎等。
表现为南京“他们”,上海“海上诗群”,滁州的“黑白诗派”、四川“莽汉主义”、“非非主义”等等诗歌派别。
以平民化的诗歌与私人化的小说写作而著名,被称为“新生代作家”。
▲新时期小说: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纪实文学、寻根文学、现代—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女性文学、底层文学、新媒体文学(网络文学)。
▲伤痕文学: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
1977年底到1979年初,以1977.11刘心武《班主任》为发端,得名于1978.8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
伤痕文学反映的是社会伤痕,形成一类在小说取材和人物描写上具有相同创作特点的文学。
▲反思文学:(1979.2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为其开篇之作)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伤痕文学揭示社会伤痕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造成伤痕的远因近源,并由此向历史深层掘进,从一般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探讨伤痕的社会本质。
(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
)▲改革文学:面对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社会现实,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
开篇之作是1979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纪实文学:1984-1985年间“昙花一现”,源起1984年前后,以理由的《倾斜的足球场》、刘心武《5.19长镜头》为代表(“国足黑色5·19”,指发生在1985年5月19日北京的球迷因不满国足比赛成绩而恼羞成怒,引发了暴力冲突的历史事件),以文学的形式“再现”生活的原生原态,保持了高度的生活真实的非虚构文学(包括完全非虚构和不完全非虚构),从而以新的小说形态而出现的一种独立的门类,并且构成一种创作性思想。
▲寻根文学:指80年代中期(1985),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在文坛上兴起的"文化寻根"的热潮中,作家们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
1985年韩少功《文学的"根"》:“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成为寻根文学的宣言书和重要理论文章。
代表作家作品有:邓刚《迷人的海》、张承志《北方的河》、阿诚《棋王》、冯骥才《雕花烟斗》、王安忆中篇《小鲍庄》,“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等。
▲现代—先锋文学:△现代派小说:80年代初期,作家专注于现实主义文学写作,借鉴西方现代派小说写作技巧,来反映当代中国人生活的一类小说形式。
王蒙《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徐星《无主题变奏》、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宗璞《我是谁》、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等。
△先锋文学(小说):80年代后期(1987年前后),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与现代派小说个体创作相比,先锋小说创作阵列抱团而形成一股强烈的文学思潮。
重要代表:马原、格非、余华《一九八六》《现实一种》《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兄弟》、洪峰、苏童《妻妾成群》《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等。
▲新写实小说:80年代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1987年后在文坛上风靡一时。
以写实为主要特征,聚焦于原生态的素材,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直面现实人生,出现现实主义写作新动向。
以1987方方中篇《风景》为开端,“南有二女,北有二刘”(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刘震云《新兵连》《一地鸡毛》)。
▲女性文学:90年代引进女性主义理论,不同于80年代女性作家(张洁、铁凝、张抗抗、戴晴、王安忆等人)带有女性写作形态的作品。
以私语化(与男性作家抢夺话语权)和解构性(解构男权中心,“杀死父权”)为写作方向。
私语化代表:陈染《嘴唇里的阳光》《与往事干杯》《私人生活》,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解构性代表:徐坤、斯妤。
▲底层文学: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兴盛,但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是早已存在的。
与打工者密切相关,具有飘零感,揭示了农民工进入城市之后边缘化和身份问题的尴尬。
打工文学分为两类:一类就地取材,创作主体就是底层写手自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作品中真切存在底层意识;一类是中等阶层的知识分子写作,以关注底层、反映民生疾苦为主题,具有人文精神关怀,但成就不大,缺乏底气。
代表作家:曹征路短篇《真相》、王祥夫中篇《尖叫》。
▲新媒体文学(网络文学):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起步壮大,改变了文学的方向,在写作形态、存在方式、思维方式、审美特征等方面都与传统文学不同。
1998蔡智恒《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由此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严肃作家(代表文坛的主流方向)、通俗文学(大众化)、网络文学。
▲五七年作家群:1957年“双百”方针后催生的具有才气的作家,50年代崭露头角,80年代沿着自己的方向实现自己的文学梦,逐渐成熟并且复出,回归写作。
代表作家:王蒙《春之声》《蝴蝶》《活动变人形》、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谌容、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系列”(《“漏斗户”主》、1980《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陆文夫1983《美食家》等。
▲文化小说:以文化为底蕴,在讲述故事、描述人物、主题表达上有明确的文化指向乃至蕴含丰富文化内容的一类小说创作。
代表人物:汪曾祺1980《受戒》1981《大淖记事》、阿诚“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
▲实力派小说家:陕军三剑客:路遥1983《人生》、贾平凹“商州系列”、陈忠实1993《白鹿原》▲新时期散文:反思文革的散文、文化散文、大散文、小女人散文、休闲散文、现代主义散文。
▲报告文学:80年代报告文学开放了知识分子题材,以徐迟1978《哥德巴赫猜想》(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为代表,另有《地质之光》(李四光的故事),强调在不同知识专业有所贡献的知识分子的赤子情怀。
黄宗英《大雁情》、陈祖芬《祖国高于一切》。
此外,在高科技题材、农民题材、教育题材、体育题材等方面,国家在各个行业取得的进步、什么人有什么贡献都很快呈现出来。
报告文学成为拉近时代与文学的距离的“轻骑兵”,进一步发挥了文学在时代中的作用。
同时,报告文学从前期的传记体转变为后期的宏观全景式,写作技巧多样化发展,文学性有所弱化。
1985年起“问题报告文学”热兴起,更注重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