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导论笔记

合集下载

大一经济学专业导论知识点

大一经济学专业导论知识点

大一经济学专业导论知识点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最优选择以满足不同需求的问题。

作为大一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导论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市场经济、需求与供给、经济增长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其基本原理包括稀缺性、选择性和机会成本。

稀缺性指的是资源有限但需求无限的现实情况;选择性是指在面临多种选择时,人们根据自身需求和利益进行决策;机会成本是指选择一种方案而放弃的其他所有可行的方案所造成的成本。

二、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和分配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核心原理是供需关系,即供求双方通过市场交易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但也存在市场失灵和不公平等问题。

三、需求与供给需求和供给是市场经济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需求指的是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购买意愿和能力,供给则是生产者将商品或服务提供给市场的数量。

需求和供给通过价格的变化来相互作用,形成市场均衡。

需求和供给的变化会导致价格和数量的变动,进而影响市场的平衡状态。

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增加投资、技术创新等手段来实现。

经济增长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但也需要注意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

五、价格与效率价格是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和分配的信号和工具,起到衡量价值和激励作用。

价格机制可以促使资源从低效率领域流向高效率领域,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然而,价格机制也存在市场失灵和市场外部性等问题,需要政府进行适度调节和引导。

六、货币与通货膨胀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在经济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超过市场需求,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重要影响,需要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

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

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计量经济学的性质与经济数据1.1复习笔记考点一:计量经济学★1计量经济学的含义计量经济学,又称经济计量学,是由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是分析经济现象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

2计量经济学模型(1)模型分类模型是对现实生活现象的描述和模拟。

根据描述和模拟办法的不同,对模型进行分类,如表1-1所示。

(2)数理经济模型和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区别①研究内容不同数理经济模型的研究内容是经济现象各因素之间的理论关系,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研究内容是经济现象各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

②描述和模拟办法不同数理经济模型的描述和模拟办法主要是确定性的数学形式,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描述和模拟办法主要是随机性的数学形式。

③位置和作用不同数理经济模型可用于对研究对象的初步研究,计量经济学模型可用于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研究。

考点二:经济数据★★★1经济数据的结构(见表1-3)2面板数据与混合横截面数据的比较(见表1-4)考点三:因果关系和其他条件不变★★1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指一个变量的变动将引起另一个变量的变动,这是经济分析中的重要目标之计量分析虽然能发现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但是如果想要解释因果关系,还要排除模型本身存在因果互逆的可能,否则很难让人信服。

2其他条件不变其他条件不变是指在经济分析中,保持所有的其他变量不变。

“其他条件不变”这一假设在因果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

1.2课后习题详解一、习题1.假设让你指挥一项研究,以确定较小的班级规模是否会提高四年级学生的成绩。

(i)如果你能指挥你想做的任何实验,你想做些什么?请具体说明。

(ii)更现实地,假设你能搜集到某个州几千名四年级学生的观测数据。

你能得到它们四年级班级规模和四年级末的标准化考试分数。

你为什么预计班级规模与考试成绩成负相关关系?(iii)负相关关系一定意味着较小的班级规模会导致更好的成绩吗?请解释。

答:(i)假定能够随机的分配学生们去不同规模的班级,也就是说,在不考虑学生诸如能力和家庭背景等特征的前提下,每个学生被随机的分配到不同的班级。

经济学导论英语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导论英语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导论英语知识点总结Economics is the study of how individuals, firms, and societies allocate their limited resources to satisfy their unlimited wants. It is a social science that analyzes the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Here are some key points to understand about economics:1. Scarcity and ChoiceScarcity is the fundamental economic problem. It means that resources are limited, while human wants and needs are unlimited. As a result, individuals, firms, and societies must make choices about how to allocate their scarce resources to satisfy their wants and needs. This leads to the concept of opportunity cost, which is the value of the next best alternative that is given up when a choice is made.2. Types of EconomicsThere are two main types of economics: mi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s. Microeconomics focuses on the behavior of individual agents, such as consumers, firms, and workers, and how they make decisions about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Macroeconomics, on the other hand, looks at the economy as a whole, considering factors such as inflation, un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3. Supply and DemandSupply and demand are the forces that drive the market. The law of demand states that, all else being equal, as the price of a good or service increases, the quantity demanded decreases, and vice versa. The law of supply states that, all else being equal, as the price of a good or service increases, the quantity supplied increases, and vice versa.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curves gives us the equilibrium price and quantity for a particular good or service.4. ElasticityElasticity measures the responsiveness of quantity demanded or supplied to a change in price. If the quantity demanded or supplied is very responsive to a change in price, we say that it is elastic. If it is not very responsive, we say that it is inelastic. Elasticity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how changes in price affect consumer and producer behavior.5. Market StructuresThere are different types of market structures, each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ese include perfect competition, monopoly,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ligopoly. Perfect competition is a market structure with many small firms, identical products, and no barriers to entry or exit. Monopoly is a market structure with a single seller and no close substitute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is a market structure with many firms selling similar but notidentical products. Oligopoly is a market structure with a few large firms that dominate the market.6. Economic SystemsThere are different types of economic systems, each with its own way of allocating resources. These include traditional, command, market, and mixed economies. In a traditional economy, economic decisions are based on customs and traditions. In a command economy, economic decisions are made by the government. In a market economy, economic decisions are made by individuals and firms acting in their own self-interest. In a mixed economy, economic decisions are made by a combination of government and private individuals and firms.7. Factors of Production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are the resources used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They include land, labor, capital, and entrepreneurship. Land refers to all natural resources, such as water, minerals, and forests. Labor refers to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effort of human beings. Capital refers to the tools, equipment, and machinery used in production. Entrepreneurship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organize and manage the other factors of production.8.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GDP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the health of an economy. It measures the total value of all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within a country's borders over a specific period of time. GDP can be calculated using three different approaches: the production approach, the income approach, and the expenditure approach. It can also be adjusted for inflation to give us real GDP, which measures the value of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in constant prices.9. Fiscal PolicyFiscal policy is the use of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taxation to influence the economy. 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 involves increasing government spending or reducing taxes to stimulate economic growth. Contractionary fiscal policy involves reducing government spending or increasing taxes to slow down economic growth. Fiscal policy is a powerful tool for stabilizing the economy and is often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monetary policy.10. Monetary PolicyMonetary policy is the use of interest rates and money supply to influence the economy.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involves lowering interest rates or increasing the money supply to stimulate economic growth. Contractionary monetary policy involves raising interest rates or reducing the money supply to slow down economic growth. Monetary policy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entral bank in most countries and is often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fiscal policy.11. International TradeInternational trade is the exchange of goods and services between countries. It allows countries to specialize in the produc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 which they have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n trade with other countries to obtain goods and services in which they do not have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ternational trade can increas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lead to higher standards of living for all trading partners.12. Economic GrowthEconomic growth is the increase in the produc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over time. It is measured by the growth rate of GDP. Economic growth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leads to higher standards of living, lower unemployment, and greater economic opportunity.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economic growth include improvements in technology, increases i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increases in human capital.In conclusion, economics is a complex and fascinating field of study that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how individuals, firms, and societies allocate their limited resources to satisfy their unlimited wants and needs. By understanding the key point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you can gain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the forces that drive the economy and the tools that policymakers use to manage it. Whether you are a student, a business owner, or a policymaker, a solid understanding of economics is crucial for making informed decisions in the modern world.。

经济学专业导论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专业导论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专业导论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在稀缺资源下的行为选择的一门社会科学。

它着眼于资源的有效利用,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人们在生产和消费中的决策。

2.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包括资源配置、市场交换、价格形成、产业组织、贸易关系、金融市场等内容。

3. 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经济学主要围绕稀缺资源和无限的需求展开研究,包括经济增长、资源配置、社会福利和分配等核心问题。

第二部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市场中最基本的经济原理,它描述了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均衡状态。

2. 成本收益原理:成本收益原理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描述了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用于评估经济活动的效益和成本。

3. 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经济学中的另一个核心原理,它描述了个体和机构在经济活动中受到的激励,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4.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指放弃某种选择所带来的损失,是经济决策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它与资源配置和效率密切相关。

第三部分:经济学的主要分支1.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机制和政策效果,包括国民收入、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和货币政策等内容。

2.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市场和行为,包括市场结构、价格理论、企业行为和个人选择等内容。

3. 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研究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产业组织等内容,分析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和影响。

4. 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探讨贫困和不平等问题,寻求发展战略和政策。

第四部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1. 数理经济学方法:数理经济学方法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研究手段,包括数学模型、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等内容。

2. 实证经济学方法:实证经济学方法强调对真实数据的观察和实证分析,用于检验理论假设和政策效果。

3. 比较经济学方法:比较经济学方法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制度、政策和表现进行比较,以求深入理解经济现象。

经济学导论笔记

经济学导论笔记

《经济学导论》笔记第一课:经济学研究对象1. Economics is what economist do.(经济学定义趣解——经济学是经济学家们之所为)2.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1)“经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又名《家政论》);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有关“经济”的描述,即“齐家”,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其中包含三种关系:主奴关系、配偶关系和亲嗣关系),简而言之,就是一家之长如何管理奴隶、女人和小孩,并由此形成村邦,进而形成城邦;3)重农学派(physicrat):是法国的一种经济思潮,主张“放任自由”的思想,代表人物:魁奈;* 重农学派提出了“经济学家”的概念,而魁奈最早把经济看做是“循环流转的过程”4)1615年,法国人孟克列钦(重商主义者)著作《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创造了“政治经济学”一词。

斯图亚特——最早提出政治经济学的人*1750到现在,尤其是期间的工业革命证明:只有“市场”的出现,才有了所谓的经济过程。

丘比特的《政治经济学史》及后来的《行政管理学》中也有对经济一词的描述;5)1776年,苏格兰哲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代表著作《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为民众提供生路,为郡主提供生路。

其中《国富论》第四章为“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富国裕民”。

政治经济学从此进入古典时代;6)1867年*Das kapital《资本论》【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7)1870年前后,边际革命,将“政治经济学”一词变为“经济学”;8)1890年,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经济定义主要以交换为中心;9)1932年,伦敦L.Robbins《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定义经济学基础“Economics is the science which studies human behavior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ds and scarce means which have attemative uses.(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的科学。

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2-8章)

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2-8章)

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此时最小化的残差平方和为()211niii y x β=-∑利用一元微积分可以证明,1β必须满足一阶条件()110niiii x y x β=-=∑从而解出1β为:1121ni ii nii x yxβ===∑∑当且仅当0x =时,这两个估计值才是相同的。

2.2 课后习题详解一、习题1.在简单线性回归模型01y x u ββ=++中,假定()0E u ≠。

令()0E u α=,证明:这个模型总可以改写为另一种形式:斜率与原来相同,但截距和误差有所不同,并且新的误差期望值为零。

证明:在方程右边加上()0E u α=,则0010y x u αββα=+++-令新的误差项为0e u α=-,因此()0E e =。

新的截距项为00αβ+,斜率不变为1β。

2(Ⅰ)利用OLS 估计GPA 和ACT 的关系;也就是说,求出如下方程中的截距和斜率估计值01ˆˆGPA ACT ββ=+^评价这个关系的方向。

这里的截距有没有一个有用的解释?请说明。

如果ACT 分数提高5分,预期GPA 会提高多少?(Ⅱ)计算每次观测的拟合值和残差,并验证残差和(近似)为零。

(Ⅲ)当20ACT =时,GPA 的预测值为多少?(Ⅳ)对这8个学生来说,GPA 的变异中,有多少能由ACT 解释?试说明。

答:(Ⅰ)变量的均值为: 3.2125GPA =,25.875ACT =。

()()15.8125niii GPA GPA ACT ACT =--=∑根据公式2.19可得:1ˆ 5.8125/56.8750.1022β==。

根据公式2.17可知:0ˆ 3.21250.102225.8750.5681β=-⨯=。

因此0.56810.1022GPA ACT =+^。

此处截距没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因为对样本而言,ACT 并不接近0。

如果ACT 分数提高5分,预期GPA 会提高0.1022×5=0.511。

(Ⅱ)每次观测的拟合值和残差表如表2-3所示:根据表可知,残差和为-0.002,忽略固有的舍入误差,残差和近似为零。

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第6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高级面板数据方法【圣才出品】

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第6版)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高级面板数据方法【圣才出品】

第14章高级面板数据方法14.1复习笔记考点一:固定效应估计法★★★★★1.固定效应变换固定效应变换又称组内变换,考虑仅有一个解释变量的模型:对每个i,有y it =β1x it +a i +u it ,t=1,2,…,T对每个i 求方程在时间上的平均,便得到_y i =β1_x i +a i +_u i 其中,11T it t y T y-==∑(关于时间的均值)。

因为a i 在不同时间固定不变,故它会在原模型和均值模型中都出现,如果对于每个t,两式相减,便得到y it -_y i =β1(x it -_x i )+u it -_u i ,t=1,2,…,T或1 12it it it y x u ,t ,,,T=+=&&&&&&L β其中,it it i y y y =-&&是y 的除时间均值数据;对it x &&和it u &&的解释也类似。

方程的要点在于,非观测效应a i 已随之消失,从而可以使用混合OLS 去估计式1 12it it it y x u ,t ,,,T =+=&&&&&&L β。

上式的混合OLS 估计量被称为固定效应估计量或组内估计量。

组间估计量可以从横截面方程_y i =β1_x i +a i +_u i 的OLS 估计量而得到,即同时使用y 和x的时间平均值做一个横截面回归。

如果a i与_x i相关,估计量是有偏误的。

而如果认为a i 与x it无关,则使用随机效应估计量要更好。

组间估计量忽视了变量如何随着时间而变化。

在方程中添加更多解释变量不会引起什么变化。

2.固定效应模型(1)无偏性原始的非固定效应模型,只要让每一个变量都减去时间均值数据,即可得到固定效应模型。

固定效应模型的无偏性是建立在严格外生性的假定下的,所以FE模型需要假定特异误差u it应与所有时期的每个解释变量都无关。

大一西方经济学笔记知识点

大一西方经济学笔记知识点

大一西方经济学笔记知识点一、经济学导论1. 经济学的定义和作用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生产、分配和利用稀缺资源的科学。

经济学的作用是解释经济现象,为经济决策提供理论和依据。

2.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使用观察、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等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

观察方法通过观察和记录经济现象及其变化来获取相关数据;实证分析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提出经济理论和假说并进行验证;理论分析方法通过构建经济模型和推导来研究经济问题。

二、市场经济与供求关系1. 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制度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资源配置和价格的经济制度。

其基本特征包括个体自由选择、私有产权、竞争和市场信号等。

2. 供求关系的基本原理供求关系是指市场上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供给方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数量与价格成正比,需求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数量与价格成反比。

供求关系的平衡点即市场均衡,确定了商品或服务的最终价格和数量。

三、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1. 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种类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其原因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等。

外部性指市场交易产生的影响未完全反映在价格中;公共物品指供给一人就能供给多人且无法排除他人使用的商品;垄断指市场中存在的稀缺资源的垄断权力;信息不对称指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等。

2. 政府干预的类型和目的政府干预是指政府通过法律、政策和监管等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

政府干预的类型包括价格控制、税收和补贴、垄断管制和市场准入等。

政府干预的目的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

四、宏观经济学与国民经济运行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变量关系的分支学科。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国民收入、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等。

2. 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国民经济运行具有周期性、内外平衡和经济增长等基本特征。

周期性指经济运行呈现波动性,包括扩张期和收缩期;内外平衡指国内生产总值与总支出的平衡以及国内生产总值与总收入的平衡;经济增长指长期内国民经济的总量逐步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导论》笔记第一课:经济学研究对象1. Economics is what economist do.(经济学定义趣解——经济学是经济学家们之所为)2.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1)“经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又名《家政论》);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有关“经济”的描述,即“齐家”,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其中包含三种关系:主奴关系、配偶关系和亲嗣关系),简而言之,就是一家之长如何管理奴隶、女人和小孩,并由此形成村邦,进而形成城邦;3)重农学派(physicrat):是法国的一种经济思潮,主张“放任自由”的思想,代表人物:魁奈;* 重农学派提出了“经济学家”的概念,而魁奈最早把经济看做是“循环流转的过程”4)1615年,法国人孟克列钦(重商主义者)著作《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创造了“政治经济学”一词。

斯图亚特——最早提出政治经济学的人*1750到现在,尤其是期间的工业革命证明:只有“市场”的出现,才有了所谓的经济过程。

丘比特的《政治经济学史》及后来的《行政管理学》中也有对经济一词的描述;5)1776年,苏格兰哲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代表著作《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为民众提供生路,为郡主提供生路。

其中《国富论》第四章为“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富国裕民”。

政治经济学从此进入古典时代;6)1867年*Das kapital《资本论》【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7)1870年前后,边际革命,将“政治经济学”一词变为“经济学”;8)1890年,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经济定义主要以交换为中心;9)1932年,伦敦L.Robbins《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定义经济学基础“Economics is the science which studies human behavior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ds and scarce means which have attemative uses.(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的科学。

)*关于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政治经济学》开端有类似的介绍,比较看。

3.经济学的标准定义:基于“稀缺性”。

1)经济学是关于资源配置的科学2)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学问。

注:(1)Resource allocation,资源配置;Choice 选择(2)稀缺:欲望无限,资源有限资源:生产要素(投入)例如:I.土地(泛指,等于自然资源)II.劳动(=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源)III.资本(广义:人造,用于辅助生产的全部中间产品;狭义:厂房、机器、设备)IV.组织:马歇尔的做法(企业家才能)(3)选择:(1)三个基本经济问题:<1>目标:生产什么?生产多少?;<2>生产方法:如何生产;<3>产品如何分配:为谁生产(2)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1>传统/习俗;<2>命令/计划(command)“生产什么由上司决定”;<3>市场:1)生产(What How many):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2)如何生产:生产者之间的竞争;3)为谁生产:要素市场4.经济人假定:*金樱《格言连璧》:经济出自学问,经济方有本源。

心性见之事功,心性方为圆满。

经济人----homo economicus 理性的,自利的,个人的 ---economic manSelf-seeking寻求自我利益另外其他小注:*1.定义=属+种差*2.解释词源有利于记忆经济名词术语(从本源梳理/中国以前的用法)—如“经济学“翻译的由来Economics 严复译为“计学”,还有人译为“佐治”“富国策”等meta physics 形而上学 monetary base 银根*3.《中国的土地利用和人口》(Chao Kang)*4.人类文明半小时(29’51’’—采猎文明;8’’定居农业文明;1’’工业文明)经济学导论 14级金融1班赵永谋5.本节推荐书单:1)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商务印书馆)2)萨缪尔森《经济学》3)曼昆《经济学原理》4)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第二课:经济学研究方法1.*科学:在经验上可检验的猜想/命题和理论。

(科学概念)2.*研究:问题—假设—检验(归纳、演绎)—问题(循环)1)理论ps.事实2)理论ps.理论*归纳问题——演绎问题(归纳不能证明全称命题,演绎不能产生新的知识)3.*模型是对现实的简化(模型的作用)例:微观经济结构图(图一)4.*(1)数学化与科学性成正比;(2)数学化与复杂程度成反比.5.经济过程—物理过程:1)经济过程的目的性;2)反射性(研究对象与研究者间);3)变异性。

几种分析:(1).需求-供给分析:(图二、图三、图四)*注:劳动没有价值,劳动创造价值。

1)失业分类:摩擦性失业:人口流动等原因使人们暂时未找到合适工作(自愿)结构性失业:失业者与空缺职位不匹配,难以胜任(非自愿)周期性失业:萧条期导致的失业(非自愿)2)工资水平高于均衡工资:工会要求提高工资;政府出台某种法律,如《最低工资法》;企业行为(愿意支付高工资,吸引高素质人才,安抚工人,提高效率)只想做个有趣的人熟练程度3)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走向短缺的转折点,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村富裕劳动逐渐减少,最终枯竭,农产业部门若想继续雇佣劳动力,应提高工资W,出现刘易斯拐点。

详细解释:刘易斯认为,在一国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一个是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为代表)。

农业部门人口多、增长快。

由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其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农业部门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

此时,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将涌入大量劳动力至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

由于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获得利润转化为再投资,将规模不断扩大直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这个时候工资便出现了由水平运动到陡峭上升的转变,经济学上称之为“刘易斯拐点”。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2).制度-技术分析:分析制度变迁和技术如何导致社会变动(制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效市场理论-计量经济学(广义矩)-市场不是有效的实证经济学:研究经济学是什么样,为什么这样(what is)构成对现实的解释(单独使用时=经验,计量分析)规范经济学:应该如何(what ought to be)(3).成本-收益分析—(最)优化净收益=总收益-成本典例:家庭生养子女的收益分析收益-经济收益(收入,老年保险)-非经济收益(精神收益-天伦之乐)成本-经济成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为了获得某一收入放弃另一收入)-非经济成本(精神折磨,占用闲暇时间)第三课:经济学结构体系一、分类经济学导论 14级金融1班赵永谋0201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6个二级学科)1.政治经济学 2.西方经济学 3.经济史 4.经济学说(思想史) 5.世界经济 6.人口、资源、环境0202应用经济学(10个二级学科)1.国民经济学 2.区域经济学 3.财政学 4.金融学 5.产业经济学 6.劳动经济学 7.统计学——(现为一级学科)8.国际贸易 9.国防经济学 10.数量经济学二、基础经济学理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主体行为(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均衡和福利研究(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经济效率)(假定他情况不变)策略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机制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增长——提出宏观经济政策(财政、货币)凯恩斯经济增长总模型、(哈里德多马模型)罗伯特.索洛模型、内生增长理论模型。

波动:国民收入核算(SNA)简单国民收入理论(凯恩斯-只考虑市场,且是一个市场)is-LM模型(考虑到两个市场)需求;is(产品)LM(货币)is-LM-FE/BP“蒙代尔—布莱明”(3个市场);AS-AB模型(4个市场)AS:劳动力市场,供给 AD:产品-货币-供给市场(需求)技术:计量经济学、博弈论计量经济学(微观,宏观,金融)20世纪40年代诞生,将数学、统计学、经济理论融为一体的学科一个国家的消费水平由它的国民收入水平决定(定量分析、检验经济学理论的工具)博弈论(一个行为根据其他行为调整)三、应用经济学只想做个有趣的人1、理论: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国际金融)①研究资源跨时间配置的一种科学(对生产要素中个资本的使用方面的讨论)“MM定理”(其基础是金融经济学):企业资本结构、红利分配、资本配置②研究对象:研究金融资产的定价和配置(金融资产:债券、股票、期权等;特点:风险、回报时间不定)③关于时间、风险的经济学货币的时间价值,将未来的资产贴现,使净价值大于02、技术:空间经济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学①空间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区位及空间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的学科(资源跨空间配置)中心地理论(六边形,以满足更多商家的需求)预出成本取决于市场半径②财政学:研究公共部门获取和使用资金情况的学科(钱从哪来,到哪去)方向——税收、公共(国家)支出3,国际经济学(不同产业间、产业内的贸易)(宏观+微观)国际贸易(标准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国际货币经济学)、国际投资,4,产业经济学日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欧美:产业组织中国:有日本的,有欧美的产业结构5,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6,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公共选择观,法经济学第四课:经济学发展历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前史(古希腊——1776)即1500——1776 重商学派经济学导论 14级金融1班赵永谋重农学派 *产生自法国 physiocrat二、1776—19世纪70年代(古典时代)标志:现代经济学诞生标志《国富论》,论述财富的性质和原因。

什么是国民财富:劳动产品(Y)=劳动生产率(y)*生产劳动者人数(L)*萨缪尔森评《国富论》:国民财富如何增长的手册苏格兰启蒙运动简介:《国富论》1、Y<y劳动生产率g(Y)=g(y)+g(L)L生产劳动者人数 Y=Ly\增长率2、70规则(rule of 70)一个变量增长为其自身二倍的时间(倍增时间):t=70/r (增长率r%) *推导:2=(1+r%)^tt=ln2/ln(1+r%)≈0.7/r%=70/r3、劳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1).技艺娴熟(人力资本);(2).节省劳动转换的时间;(3).发明专门机器(物质资本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