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教案一等奖

合集下载

滕王阁序教案一等奖

滕王阁序教案一等奖

滕王阁序教案一等奖【篇一: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滕王阁序》教案一、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2. 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三)、情感与价值观: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二、教学方法设计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教材处理设计:《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

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

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

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

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

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四、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设计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四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

高二《滕王阁序》教学设计一等奖

高二《滕王阁序》教学设计一等奖

高二《滕王阁序》教学设计一等奖《高二《滕王阁序》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高二《滕王阁序》教学设计一等奖讲五点:(一)具体指导学生预习,做好美读的准备。

骈体文有两大特点:①全用对偶句,如本文中除去统领字“所赖”“勃”、叹词“嗟乎”“呜呼”和句末助词“云尔”,无一不是对偶;②用典《多,如本文典故有三十多个。

这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指导要点如下:1.辨析上、下联的关系,掌握全联的意思。

本文中,上、下联的关系大致可分四种:①并言二事,如“物华”一联,上联说物美,下联说人美。

②合言一事,如“家君”一联,合起来说自己因省亲而有幸参加这次盛会。

③有主有宾,如“望长安”一联中,上为主,下为宾;“地势极”一联中,上为宾,下为主。

宾者,只有陪衬、烘托的作用;主,才是作者正意所在。

④重言一事,如“时运”一联,“时运”即“命途”。

2.了解典故的作用,把握作者的本意。

要着重学习事典。

事典又称“用事”,多用于比喻,如用贾谊、梁鸿事,比喻作者被逐出京;用睢园事,比喻文士聚会;用钟期事,比喻作者受知于阎都督。

语典可略讲,其作用是形容、借代,如“白云遏”形容歌声高亢;“北辰”借代帝所即朝廷。

(二)教师领读全文,使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声调美。

骈体文不用韵,但讲究平仄协调。

读前可略讲平仄安排的原则:本句平仄相间,上下联平仄相对,而以每拍末字为准。

试以单句对为例(○表平声,●表仄声):注:双句对中还有“平接平,仄接仄”的规定,可以不讲。

应注意的是:①文中有个别句子不合上述规定,谓之“不以声害意”;②“接”“出”“惜”“托”等字古音是仄声,读时用轻声最好。

教师领读后,可指定几位同学依次接读全文。

(三)熟悉课文大意,初步感知文章的境界美。

分三步:1.导入文章境界,点出境界之美。

利用本文结尾使学生了解士大夫游宴中必赋诗的风,介绍王勃平时为文习惯(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起身后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再叙王勃作序故事(见《唐摭言》第五卷),然后提出以下问题:①阎都督闻报“星分”一联后为什么“沉吟不言”?(警句。

滕王阁序教案一等奖

滕王阁序教案一等奖

滕王阁序教案一等奖教案标题:《滕王阁序》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 了解《滕王阁序》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其意义和价值;2. 掌握《滕王阁序》的基本内容和文学特点;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滕王阁序》的主题和意义;2. 掌握《滕王阁序》的基本内容;3. 学会分析《滕王阁序》的文学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滕王阁序》的意境和修辞手法;2. 运用文学鉴赏的知识分析《滕王阁序》。

教学准备:1. 《滕王阁序》的原文和翻译;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3. 学生的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滕王阁序》场景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提问:“你们对《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有了解吗?它是谁写的?你们对这篇文章有什么期待和想法?”Step 2: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简要介绍《滕王阁序》的背景和作者,包括唐代文学的特点、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等。

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Step 3: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滕王阁序》的原文,并结合课本的注释和翻译,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Step 4:文学特点分析(2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分析《滕王阁序》的文学特点,包括修辞手法、意境描写、形象塑造等。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这些手法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Step 5:写作练习(1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滕王阁序》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如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建议。

Step 6: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短文进行展示,并互相评价和讨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自己的写作。

Step 7:总结与拓展(5分钟)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滕王阁序》的主题和文学特点。

同时,提供一些相关的拓展阅读,如其他唐代名篇或与《滕王阁序》相关的文学作品。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滕王阁序教学设计一等奖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滕王阁序教学设计一等奖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滕王阁序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作者及初唐四杰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疏通生字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文言知识,文化常识和典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初唐文坛文人气度
2.感悟由景色及情感,有事件到理趣的行文风格
二、教学设想
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疏通熟读
第二课时:归纳整理
第三课时:感悟体会,小试身手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之疏通
1.导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入课:天妒之英才
初唐四杰
3.朗读:初读试水
再读理序
三读每句
四读理脉络
第二课时之归纳整理
文言知识归纳
文化常识归纳
典故归纳
第三课时之感悟体会
1.本文读来有哪些文的特点?
赋之铺排诗之韵味文之说理
2.文中有哪些优美景色描写?赏析
3.这些景色中有那些情感?
四、作业
1.试身手,写景色情感在一起的句子
2.归纳整理成文本文知识
五、板书设计

.。

滕王阁序教案 全国一等奖

滕王阁序教案 全国一等奖

滕王阁序教案全国一等奖【教案】滕王阁序【课时】1课时【课型】阅读理解【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发展历程;2. 理解楼台建筑与风景文化的关系;3. 掌握关键词汇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1. 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2. 掌握词语的辨析和联想;3. 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1. 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2. 掌握词语的辨析和联想;3. 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教师与学生互动讨论。

【教学内容】1. 阅读《滕王阁序》;2. 解读唐代文学发展历程;3. 分析楼台建筑与风景文化的关系;4. 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

【教学步骤】1. 引入:唐代文学概述(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2. 阅读理解(40分钟)学生精读《滕王阁序》,师生互动讨论文章的内容和文化内涵。

3. 探究楼台建筑与风景文化(10分钟)教师为学生补充滕王阁的背景和建筑风格,讨论楼台建筑与风景文化的关系。

4. 分析文章的文化内涵(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文化内涵,探讨篇章意义和价值。

5. 结束:词汇汇总(5分钟)教师总结文章中的生僻词汇及词语联想。

【作业布置】1. 续写《滕王阁序》的下一篇,发掘文学想象力;2. 分析楼台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撰写报告并分享给同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文学教学引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以阅读理解为主线,融入文化内涵的讨论和词语联想等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滕王阁序获奖教案设计

滕王阁序获奖教案设计

滕王阁序获奖教案设计《》是中学较为重要的一篇,所以需要用到的教学设计也颇多,以下便是小编整理的《滕王阁序》获奖设计,供大家参考。

《滕王阁序》获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及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2. .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3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4. 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总结归纳法2、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情感与价值观:1 、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3、“居卑位而有为”的蓬勃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用富丽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2、辩析“故、尽、属、即”等多义词的词义。

教学难点1、学习文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2、指导学生背诵2——5段。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二、解读《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高高的滕王阁正对着江心小洲,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阁内画栋珠帘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

《滕王阁序》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滕王阁序》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滕王阁序》教案一、教案概述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滕王阁序》一文的学习和欣赏。

通过对这篇名篇的深入了解,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优秀文化传统。

通过文本分析、评析,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悟这篇千古传世之作。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学习掌握《滕王阁序》的创作和背景知识;b. 理解《滕王阁序》的主题和情感;c. 掌握诗文的解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b. 培养学生对诗文的认知和理解能力;c.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b. 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c.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 分析和理解《滕王阁序》的主题和情感;b. 掌握诗文的解读和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a. 学生对《滕王阁序》诗词的细致分析和深入理解;b. 学生对诗文的评析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古代诗人和诗词鉴赏方法;b. 出示《滕王阁序》的开头部分,并听众同学进行朗读。

2. 学习驱动(10分钟)a. 向学生介绍《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并简要介绍其文学成就;b. 讲解《滕王阁序》的背景和创作动机;c.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为《滕王阁序》的主题是什么?3. 阅读理解(20分钟)a. 学生分组阅读全文,并回答问题:诗词描绘了滕王阁的景物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使用这样的描写手法?b. 学生个体阅读全文,并回答问题:诗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和思想?你如何理解滕王阁的象征意义?4. 诗词分析(20分钟)a. 引导学生分析《滕王阁序》的词藻、修辞和格律等方面的特点;b. 指导学生理解字里行间的意境和意义;c. 学生自由发挥,以小组形式分享自己对诗词的感悟和理解。

5. 诗词鉴赏(20分钟)a. 向学生展示其他古代文人的作品,并进行比较和鉴赏;b. 提供学生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技巧;c. 学生个体或小组进行批评与创作,针对《滕王阁序》的主题或情感进行延伸发挥。

滕王阁序获奖教案设计

滕王阁序获奖教案设计

滕王阁序获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滕王阁序》全文;(2)理解《滕王阁序》的历史背景、作者王勃的生平和创作风格;(3)分析《滕王阁序》的艺术特色,如对偶、夸张、用典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滕王阁序》;(2)学会对比分析,将《滕王阁序》与其他骈文进行对照,提高鉴赏能力;(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文中描绘的滕王阁美景,丰富审美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点:1. 《滕王阁序》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2. 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 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和表达的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部分生僻词汇和典故的理解;2. 对文中意境和情感的深入感悟;3. 将《滕王阁序》的艺术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滕王阁序》全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滕王阁序》,了解作者王勃的生平和创作风格;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白板、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王勃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了解《滕王阁序》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滕王阁序》,对照注释和译文,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教师逐段讲解《滕王阁序》,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意。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滕王阁序》与其他骈文的异同,提高鉴赏能力。

5. 想象与联想: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文中描绘的滕王阁美景,丰富审美体验。

6.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阅读《滕王阁序》的感悟,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滕王阁序》的艺术特色和思想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滕王阁序教案一等奖【篇一: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滕王阁序》教案一、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息法、总结归纳法2.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三)、情感与价值观: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二、教学方法设计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2.利用多媒体网络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讲义处理设计:《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

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

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

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

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

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四、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设计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现代四台甫楼”,因其优美的修建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非凡的含义。

那么有谁知道“中国现代四台甫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四台甫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四台甫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整体感知1、使用网络预习(1)同学们利用网络都搜集到了哪些关于《滕王阁序》的息?(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激起学生的表现欲,为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打下基础。

)(2)《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如何?(3)《滕》成为不朽之作,流传千古,原因何在?(意在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而在后面的合作研究中解决问题。

同时还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

)(4)美文不可不读,请同学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享受声韵辞彩之美,享受滕王阁的美景。

(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美文,感受美的熏陶)2、提出本节课教学重点:《滕》能成为千古绝唱,看来原因颇多,但是短短的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来分析,因此这节课就先从《滕》的景美入手,来欣赏品味滕王阁的美景。

(三)欣赏品味1、都督阎公闻报:“星分翼轸,地接衡芦”之句时,为什么要沉吟不语?(此问在于让学生对本文写景有个初步感知:晴明开阔)2、对滕王阁景物描写都在那几个自然段?赏析二三两段。

(1)这两段都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2)你最欣赏其中那些诗句?讲讲原因?(3)你认为那些诗句写得好?可以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出来。

(学生可以浏览学校服务器上《滕王阁序》文件夹中的材料,也可以在13职时代社区中的bbs上浏览关于《滕王阁序》的帖子,也可以上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材料,也可以使用自己带来的软盘中的资料和箱邮寄过来的资料。

一边浏览一边可以自由组合讨论,重组搜集到的息,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句改写成散文发表在学校的bbs上。

)(此处利用网络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训练学生的筛选和重组息的能力,同时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使读者与作者感情上达到一种共鸣,感受文章的景美。

)3、重点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句。

(欣赏名句时可按照课堂具体工作,调节欣赏诗句的顺序)题目设置:(1)“落霞”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呢?你能用散文式的语言来描述么?没有“与”“共”是否更好些,更合理?把“落霞”句与《马射赋》中的“落花”句比较。

(此处问题同学可以讨论研究,改写,比较,受到学生的感染,老师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描绘一幅“落霞”图。

加强学生的想象力训练。

让学生体会到本文景美特点之一:上下混成之美)(2)“渔舟”句:写的是一道什么风景?写的是眼前之景么?(展开想象,接洽地理常识,得出结论,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

不是实景而是想象之景,表现本文优美特点之二:虚实相衬之美。

)(3)“潦水”句:(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这句写出了景美之三:色彩变化之美。

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色彩变化的诗句,如:飞阁流丹,层峦耸翠,青雀黄龙之舳,彩彻区名。

)(4)这两段景物描写中还有一个特点:远近变化之美。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实例,分析哪里是近景,哪里是中景,哪里是远景)由此可见,王勃写景颇具特色,应用灵活多变的伎俩写山水,表现一定的美学特征。

4、小结:第二三段都写了什么景?体现什么特点?(运用总结归纳法让学生对本文的景美特点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四)、总结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新修滕王阁记》)(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五)、布置作业1.背诵二三段。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改写成一小段散文,体会《滕王阁序》的山川美景,发贴在学校的bbs上。

(这可以说是完成发展等级的一个方针)五、板书设计:滕王阁序王勃景美:明朗开阔上下浑成之美虚实相衬之美色彩变化之美【篇二:古代文化常识(云南省优质课赛一等奖教案)】编号:10梳理探究——现代文化常识(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通过师生对相关语句的梳理和解析过程,在专题的研究方法上得到一定的训练和启示。

2、通过对课内外承载文化常识的具体语句的梳理探讨,为进一步加深对相关古诗文文本的理解扫清障碍,以期对提高阅读和欣赏能力有所助益。

3、激趣。

增添对现代文化的温情与敬意,为未来的传承与转换工作作一些文化上的积累和态度上的铺垫。

教学重点:1、2教学难点:3指导方法:自主预习、合作讨论、梳理探究课堂用时:1课时(40分钟)教学流程一、导入今天当老师喊出“上课”两个字的时候,同学们都全体起立,统一向老师问好,并没有一个人特意提醒大家这么做,但大家都一起做了,而且自自然然,顺理成章。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大家今天都习以为常了的课堂礼仪和上课文化,是深入到每个人骨子里的文化常识。

上下四方,古往今来,文化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今天就我们一起来试着对中学语文中出现的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做一些梳理探究。

上篇二、检查课前自主研究效果,抢答:(维度一:为什么?)请对下列现象做文化分析,并简单说说它们分别属于那些文化类别?完成后进行总结性思考:为什么我们今天要研究古代文化?思茅一中牌楼式修建,上书“棂星门”三字明确:写到日食的自然现象,“棂星门”和天文有关,“棂星”即灵星,也就文星,又名天田星。

二十八宿之一“龙宿”的左角,因为角是天门,门形为窗棂,故而称门为棂星门。

以棂星命名孔庙大门,象征施行教化、广育英才,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

归属:天文地理《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叫贾敏,林黛玉把“敏”字读成“密”字,写“敏”字或多一笔,或少一笔。

明确:坐次有尊卑,是传统师生礼仪;林黛玉避母讳,是传统家庭伦理归属:礼仪制度(3)桃花太红李太白,诗书可诵史可法一个刚学中文的外国人跟朋友招呼:再见,寡人要买菜去了!明确:姓名字号称谓不符合传统尊卑归属:姓氏称呼(4)数学家华罗庚的对联: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明确:双关,兼有历史文化意味,指战国七雄中的三大强国。

兼指《九章算术》中勾股定理。

归属:文化典籍(5)状元试才:烟锁池塘柳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明确:五行,阴阳术数归属:哲学思想(6)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屈原《离骚》明确:干支纪年归属:纪年纪时小结:中国现代文化广博精深,内容遍及。

了解、沟通(扫清阅读障碍,了解古人,沟通民族的昨天和今天,提升鉴赏力和文化修养激发文化兴趣??)根脉、责任。

(文化特色文化密码,民族的精神根脉所在;我们的责任道义所在??)下篇三、重点深入,小组合作研究:(维度二:是什么?)(一)天文地理(梳理示范)请找出下列诗文中表示天文地理的词,并用讲义中事先梳理过的常识作简朴解释: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赤壁赋》“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王勃《滕王阁序》“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杜甫《赠卫八处士》“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王维《终南山》明确:斗、牛、翼、轸、参、井、商,分野二十八星宿:牛、斗、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柳、星、张、翼、轸古人还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

2、“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龚自珍《己亥杂诗》“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有感》“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浣溪沙》明确:斗九州、神州、赤县都指中国“大九州”学说最早呈现在战国齐人(一作)行动中,谓“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

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

”(二)纪年纪时(课外梳理)请找出下列诗文中表示节日和纪时的词,并梳理纪年纪时的相关文化常识“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杜甫《丽人行》“这天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李商隐《马嵬》“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苏轼《守岁》(略)(三)姓名字号(探究示范)(1)根据课文相关知识梳理,解析下列姓名的文化特点唐寅,字伯虎(名、字意义相近,补充,内含属相家中年龄排序)伯仲叔季管同,字异之(名、字意义相反)王维,字摩诘(透出作者的仰《维摩诘所说经》)东坡居士(自号)(2)从下列姓名中任选一组探究其文化内涵:,润之(名、字意义相近,名字含义气象极大)蒋介石,中正(得位,坚固,取《易》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金克木(五行相克义)周星驰(《滕王阁序》名句“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小说人物:莫言《檀香刑》中有三个主角:赵甲、钱丁、孙丙(《百家姓》、天干;划分代表刑罚文化、官场文化、民间文化)钱钟书《围城》主人公:方鸿渐(《易》渐卦爻辞: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木??鸿渐于陵??鸿渐于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