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描述
岩性描述

钻孔描述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
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
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
夹薄层壮中密粉砂,具水平层理,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岩性描述

1、板岩:黄褐色,矿物成分为绢云母、石英、方解石、炭质等,结晶程度差,尚保留较多泥质成分,具变余泥质结构,板状构造,多呈薄层状,质地较坚硬,锤击声较清脆;锈染较严重,强风化;2、千枚岩:银灰色,矿物成分为绢云母、绿泥石和石英,含少量长石及碳质、铁质等物质,细粒鳞片变晶结构,千枚状构造,在片理面上有小皱纹构造,呈薄层至中厚层状,质地较硬,节理裂隙较发育,中等风化;3、砂岩:棕、黄色,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长石、及粘土矿物等,砂状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胶结物为硅质,质地较坚硬,锤击声较清脆,弱风化;4、灰岩:灰色、灰白色,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其它矿物成分有粘土矿物、石英粉砂、铁质微粒等,碎屑结构(晶粒结构),薄层~中厚层状构造,局部可见方解石脉;弱风化,锤击声脆,岩质较硬,未见有溶蚀现象;5、片岩:灰白-灰-灰黑色,矿物成分主要有绿泥石、石英、方解石、白云母等,鳞片变晶结构、纤状变晶结构和斑状变晶结构,薄层状(层厚3-50mm)构造,岩石蚀变较弱,局部见脉状和不规则脉状碳酸盐化和硅化;质地较硬,弱风化;6、白云岩:灰白色,主要由白云石组成,常混入石英、长石、方解石和粘土矿物,细粒或中粒结构,块状、角砾状、砾状结构,性脆,硬度小,用铁器可划出擦痕,岩石表面可见刀砍状痕迹,节理裂隙发育,锈染较严重,弱风化;7、辉绿岩:深灰、灰黑、灰绿色,由辉石、基性长石组成,辉绿结构或次辉绿结构,粒度较小,节理裂隙发育,有石英岩脉填充,呈碎块状,弱风化;8、花岗岩:黄色带粉红、灰白色,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和云母,半自形粒状结构或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质地坚硬致密,节理裂隙较发育,弱风化9、泥岩:棕红色,主要由粘土矿物,如水云母、高岭石、蒙脱石等组成,其次为碎屑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质地松软,固结程度较页岩弱,重结晶不明显;结构极细粒,肉眼无法辨认颗粒,层理不如页岩发育,节理裂隙发育10、砾岩:红褐色,30%以上由直径大于2mm的颗粒碎屑组成,碎屑组分主要为岩屑,有少量矿物碎屑,填隙物为砂、粉砂、粘土物质等,粒径2~10mm,泥钙质胶结,圆棱-浑圆状,磨圆度较差11、凝灰岩:颜色以灰白色为主,凝灰结构,块状构造。
岩性描述——精选推荐

岩性描述一 灰岩与白云岩浅灰色-青灰色厚层块状白云质灰岩 颜色为浅灰色-青灰色 层厚大于1米 细晶结构 厚层块状构造 主要成分为微晶-细晶方解石 约占90%左右 其次为白云石 含量小于10% 另含少许泥沙质。
表层致密坚硬 地貌上形成明显的陡坎或山峰 风化面常有白云石粉及纵横交叉的刀砍状溶沟 裂隙面可见方解石细脉充填。
灰色-青灰色砂屑白云质灰岩 颜色为灰色、青灰色 偶见深灰色 手摸砂感强烈 具砂屑结构 中厚层状或厚层块状构造。
主要成分为泥晶-粉晶方解石组成 约占80%左右 其次为砂屑 约占10% 白云石及少许泥质成分占10%。
方解石脉较发育 颜色为灰白色 脉宽约10-15cm不等 局部地段具不同程度的褐铁矿化或铁染现象。
因风化淋滤钙质流失的缘故 表层颜色变为土黄色 常见连续的陷坑或凹槽。
浅肉红色钙质白云岩 岩色风化面呈浅肉红色 新鲜面呈白色-浅肉红色 主要成分为白云石占95% 其次为方解石及次生方解石 约占5%。
白云石多呈自形晶 或泥晶、粉晶。
呈亮晶、粉晶结构 厚层块状构造。
微晶生物屑砂屑含白云质灰岩 生物屑-砂屑结构 生物屑占30% 内碎屑占55% 胶结物占15%。
砂屑成分主要为泥晶灰岩 胶结物为方解石、白云石及少许泥质 为亮晶 粒径在0.02mm左右。
断层构造角砾岩 风化面为褐黄色、土黄色 新鲜面为青灰色 角砾状结构 块状构造。
角砾成分主要为青灰色白云质灰岩、深灰色灰岩、砂屑白云质灰岩、泥晶灰岩 其次为石英岩、火山岩等 砾石含量占40-70%以上。
胶结物成分以钙质、泥砂质为主 少许铁质 约占30-60% 胶结方式为接触式胶结。
砾石大小不等 一般为1-4cm左右 大则可达10cm以上。
砾岩呈棱角状 砾径小的具一定的磨圆度 无分选性 固结成度较差,为典型的断层构造角砾岩特征。
白云岩 一种以白云石为主要组分的碳酸盐岩。
常混入方解石、粘土矿物、石膏等杂质。
外貌与石灰岩很相似 滴稀盐酸 5% 极缓慢地微弱发泡或不发泡。
岩性描述

岩浆岩部分:中细粒花岗闪长岩:岩石风化面黄褐色,新鲜面灰白色。
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
斜长石灰白色,半自形-自形,板状,粒径1-4mm,含量46%;钾长石浅肉色,板状,大小2-4mm,含量15%;石英:它形粒状,粒径0.5-3mm,含量21%。
角闪石:半自形-自形长柱状,分布均匀,定向分布,粒径1-3mm,含量13%;黑云母:半自形片状,分布均匀,定向分布,含量3%;少量磁铁矿和副矿物含量约2%。
黑云母花岗岩1:浅灰红色。
中粒结构。
块状构造。
主要由黑云母、长石、石英构成。
另有少量角闪石、榍石、磁铁矿等。
黑云母黑色,板状,大小约1-2mm,有一组极完全解理,玻璃光泽,含量约10%。
角闪石黑色,短柱状,长约2mm左右,可见纵向的平整解理面,玻璃光泽,含量约5%。
长石灰白色或浅肉红色,粒状或宽板状,大小3-5mm为主,解理发育,玻璃光泽,含量约55%。
石英灰白色或烟灰色,粒状,大小约1mm左右,有时聚集成团,油脂光泽,含量约30%。
榍石褐黄色,平行四边形自形晶,粒度小于1mm,磁铁矿黑色粒状,呈星点状分布黑云母花岗岩2:浅肉红色。
中粒结构。
块状构造。
主要由长石、石英和黑云母构成。
长石以浅肉红色为主,部分浅灰白色,粒状或厚板状,大小2-4mm为主,解理发育,玻璃光泽,含量约60%。
石英烟灰色,透明粒状,大小1-2mm为主,有时聚集成团,含量约30%。
黑云母黑色或墨绿色,板片状,大小1-2mm,珍珠光泽,含量约10%。
黑云母斜长花岗岩:浅灰白色。
中粒结构。
块状构造。
主要由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构成。
斜长石灰白色,少数略带淡红、淡蓝色调,板状或粒状,大小3-5mm为主,解理发育,玻璃光泽,含量约67%。
石英烟灰色或淡灰色,粒状,粒度较细,约1mm左右,油脂光泽,含量约25%。
黑云母黑色板状,大小2-5mm,一组极完全解理,薄片略带褐色,珍珠光泽,含量8%。
中细粒碱长花岗岩:岩石风化强烈,多呈砂状,新鲜面肉红色。
地质勘测报告地层分析和岩性描述

地质勘测报告地层分析和岩性描述地质勘测报告地层分析和岩性描述1. 引言地质勘测报告是对勘测区域地质情况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的关键文件。
本报告将重点介绍地质勘测中的地层分析和岩性描述。
2. 地层分析地层分析是指对地层的划分和分类,以及地层的时代和岩性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2.1 地层划分根据勘测区域的岩层特征,将地质剖面绘制成区分明确的地层单元。
地层单元的划分依据包括岩性、颜色、化石组合以及地球物理特征等因素。
2.2 地层分类根据地层的岩性、形成环境、年代等特点,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地层群、地层系、地层组和地层段,以更好地理解地层演化的过程。
3. 岩性描述岩性描述是对勘测区域中不同地层的岩石特征进行详细说明和分类的过程。
3.1 岩性分类根据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性质,将不同的岩石划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主要类别。
每个类别下还包括不同的亚类和具体的岩石类型。
3.2 岩性特征描述针对每个岩石类型,描述其颜色、质地、结构、矿物组成等特征,并结合有关的图例和剖面图进行详细说明。
同时,还应描述岩石的风化特征、断裂和节理等地质构造特征。
4. 结论通过地层分析和岩性描述,我们对地质勘测区域的地质情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可以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地质灾害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5. 参考文献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以下文献资料:1) 张三, 李四. 地质勘测与矿产地质学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2) 王五, 赵六. 地质学导论[M]. 科学出版社, 2015.3)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Report on Geotechnical Survey[M]. China Geological Press, 2018.感谢您阅读本报告,如有任何问题或需进一步了解,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300种岩性描述

安山玄武岩:风化面灰色,新鲜面紫黑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或流动构造。
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宽板状,大小多在1-5mm,含量%,辉石斑晶,粒状,大小1-5mm,含量%,颜色为色。
,橄榄石,粒状,大小多在1-5mm,含量%,还可见少量角闪石斑晶,大小1-3mm,含量%。
基质主要为斜长石微晶和玻璃质组成,呈玻基交织结构或隐晶质结构。
安山岩:风化面灰色,新鲜面灰绿色、紫红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或流动构造。
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宽板状,大小多在1-5mm,含量%,角闪石,长柱状,大小多在1-5mm,含量%,还可见少量辉石斑晶,大小1-5mm,含量%,颜色为色。
基质主要为斜长石微晶和玻璃质组成,呈玻基交织结构或隐晶质结构。
安山质火山角砾岩:风化面灰白色,新鲜面灰色或灰绿色,火山角砾结构,斑杂构造或块状构造。
火山角砾成分为安山岩,多棱角状、次棱角状,碎屑粒度变化大,在2-64mm之间,分选性差,含量>50%;填隙物为小于角砾的凝灰质,其中岩屑约占%,晶屑约占%,玻屑及火山灰等约占%,火山碎屑物分选性差。
安山质集块熔岩:风化面灰色,新鲜面灰绿色,集块熔岩结构,流动构造或块状构造。
火山碎屑以集块及少量角砾为主,总计含量10-75%。
集块成分及角砾为安山岩,多次棱角状,其中集块大小在64-mm,含量%,角砾含量%;胶结物为安山质熔岩,隐晶质结构(或斑状结构),流纹或块状构造,总计占25-90%。
安山质集块岩:风化面灰白色,新鲜面灰色或灰绿色,火山集块结构,块状构造或斑杂构造。
火山碎屑物主要为安山质岩屑,多棱角状-次棱角状,大小在64-mm,含量>50%;填隙物为较集块小的岩屑、玻屑、晶屑及火山灰等,其中角砾级碎屑约占%,凝灰级碎屑约占%;火山碎屑物分选性差。
安山质角砾熔岩:风化面灰白色,新鲜面灰绿色,角砾熔岩结构,流动构造或块状构造。
火山碎屑以角砾及少量凝灰质为主,总计含量10-75%。
角砾成分为安山岩,多次棱角状,大小在2-64mm,含量%,凝灰质以岩屑及晶屑等为主,约占%;胶结物为安山质熔岩,隐晶质结构(或斑状结构),流纹构造,总计占25-90%。
岩性描述1

素填土:红褐色、褐色,稍湿,松散~稍密,主要由粘性土,砂、泥岩块石组成,土石比5:5,碎块石一般粒径30~300mm,最大粒径850mm,访问回填3年左右。
粉质粘土:黄灰、褐色,软塑~可塑状,质较均一,切面光滑,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摇震无明显结构变化,为残坡积土。
泥岩:红褐色、灰褐色,矿物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泥质结构为主,局部砂质含量较高,夹多层、薄层泥质砂岩及灰绿色砂质条带,中厚层状构造,裂隙较发育。
强风化带岩质极软,岩芯破碎呈碎块状,局部短柱状,中等风化带岩芯较完整,质软,不均,岩芯多呈长柱状、短柱状,局部块状,岩芯一般节长5~25cm,最长岩芯45cm。
砂岩:灰色、黄色,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云母、岩屑等,钙质胶结为主,局部泥钙质胶结,中厚层状构造,细中粒结构,局部夹有薄层褐色泥岩团块。
强风化带岩质极软,岩芯呈碎块状;中等风化带岩芯较完整,质较软~较硬,不均,岩芯呈短柱状、长柱状。
岩芯一般节长5~25cm,最长岩芯45cm。
砂质泥岩:褐色,矿物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含少量长石、石英、云母、岩屑等,泥质结构为主,局部泥质粉砂质结构,层状构造,砂质含量不均,夹多层薄层砂岩及泥质砂岩。
强风化带岩质软,岩芯破碎呈碎块状,中等风化带岩质软~较软,不均,岩芯呈短、长柱状,少量块状。
泥质粉砂岩:黄褐色,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云母、粘土矿物等,泥钙质胶结为主,局部泥质粉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夹有砂质泥岩透镜体.强风化带岩质极软,岩芯呈碎块状、散砂状;中等风化带岩质软,岩芯较完整,呈短柱状、长柱状,少量碎块状。
杂填土:红褐色、灰褐色,稍湿、稍密,主要由粘性土、砂泥岩碎块及砼块、砖块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组成,硬杂物含量约10~30%,一般粒径50~150mm,最大粒径400mm,访问堆积3~5年左右,为无序抛填而成。
卵石:灰色、黄灰色、深灰色,稍密~中密,卵石含量50~70%,成份主要为火成岩、变质岩、石灰岩,一般粒径30~80mm,最大粒径250mm,多呈次园状,,分选差,级配中等。
岩性描述

卵石土:杂色:稍密,潮湿~饱和,卵石母岩主要矿物成份为微风化的石英砂岩、石灰岩、花岗岩等,主要填充物为中粗砂及少量粉质黏土,卵石含量约20~30%,粒径约20~120mm,磨圆较好,呈圆形、亚圆形,分布均匀,级配较好,为冲洪积成因。
砂岩:灰白~浅灰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及少量云母碎片,钙泥质胶结,局部含泥质较重,其中:27.45~28.00m,岩心破碎,呈短柱状、碎块状,岩质较软,为强风化带;28.00~28.50m岩心较完整,呈长~短柱状,岩质较硬,为中等风化带。
泥岩: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其中:30.10~33.80m,岩心破碎,呈短柱状、碎块状,岩质较软,为强风化带;33.80~39.20m岩心较完整,呈长~短柱状,岩质较硬,为中等风化带。
杂填土:杂色,主要由建筑碎石,砂泥岩碎石及粘土组成,结构松散,稍湿,碎石粒径约20-120mm,含量25%-40%,为人工堆填而成,堆积时间约半年以上。
粉质粘土:紫红色,呈可塑状,切面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表层富含植物根系,为残坡积成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岩石描述的顺序:名称、颜色、矿物成分、胶结物成分、结构、构造、风化程度、破碎程度(或裂隙发育程度及产状要素)。
对各类岩土描述颜色时,应将复色次色放在前,主色放后。
2.岩浆岩:a、按结晶程度: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b、按组成岩石的结晶颗粒的相对大小:等粒、斑状c、按组成岩石的结晶颗粒的绝对大小:粗粒(粒径大于5mm)、中粒(粒径2~5mm)、细粒(0.2~2mm)、微粒(粒径小于0.2mm)主要构造由:块状、带状、流纹状、气孔状、杏仁状及流面线等。
3.变质岩:d、结构:变晶结构、压碎结构、变余结构e、构造:片状、片麻状、带状、斑点、块状对岩石的裂隙一般应描述其性质、张闭、充填及其连塑性,岩石裂隙根据地质力学属性可分为:压性、张性、扭性、压扭性、张扭性。
根据裂隙宽度可分为:小裂隙(小于1mm)、中裂隙(介于1~5mm)、大裂隙(大于5mm)。
对岩层、断层及裂隙产状的记录内容应当包括:倾角、倾向、密度等。
4.碎石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的土。
描述内容及顺序为:名称、主要成份、成因类型、形状、颗粒级配、充填物成份性质及其百分比数、风化程度(坚固性)、密实度,对碎石土的成份的描述应指出碎块的岩石名称。
充填物为砂土时,应描述其密度、充填物为粘土时应描述其状态,并按其重量估计含量的百分比;无充填物:则研究其空隙大小,颗粒间的接触受否稳定。
密实度鉴别:a、密实:骨架颗粒含量大于总量70%,交错排列,连续接触,井壁稳定,铁镐挖掘困难。
b、中密:骨架颗粒含量介于60%~70%,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铁镐可挖掘,井壁有掉块现象,取出大颗粒处能保持凹痕面形状。
c、稍密:骨架颗粒含量小于总量的60%,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井壁坍塌,铁锹可挖掘。
5.砂土:f、砾砂:粒径大于2mm占全重的25%~50%,四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比麦和高粱粒大。
g、粗砂:粒径大于0.5mm超全重的50%,二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比米粒小。
h、细砂:粒径大于0.25mm拆过全重的50%,二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接近或超过鸡冠花籽粒大小。
i、粉砂:大于0.074mm的颗粒超过75%,大部分颗粒与小米粉近似,较精盐稍细。
砂土结构粉:均粒、混粒;形状分:圆形、棱角形;构造分层状、交错状。
若砂土中含粘性土和碎石时,应描述分布情况和含量百分比,有机质含量超过3%时应标明“含有机质”字样。
砂土密实度分类如下表:密实中密稍密松散砾砂、粗砂、中砂e<0.600.6<e<0.750.75<e<0.85e>0.85细砂、粉砂e<0.700.70<e<0.850.85<e<0.95e>0.95N63.550~3030~1515~10<10一般特征分选性好、水下胶结分选性较差、水下胶结埋深不超过5m分选性好在地表的无粘性土或风成的砂砂土的湿度根据饱和度sr和野外特征分成三个等级:a、稍湿:sr≤50,呈松散,手摸稍有湿感。
b、很湿:50<sr<80,手压可成形,手握可成团,放在纸上由湿痕。
c、饱和:sr≥80,空隙中的水可自然渗出,在手上摇动成饼形。
6、粘性土:塑性指数Ip大于3的土(颗粒含量大于6%且大于2mm的颗粒含量小于10%)。
Ip=Wl-Wp液限-塑限粘性土应描述的内容及顺序为:名称、颜色、结构及构造、特征、气味、包含物、状态及密度。
按照工程土质特征和堆积时代可分为:a、老粘性土:第四纪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粘性土,一般具有较高强度及较低压缩性。
b、一般粘土:第四纪全新世Q4沉积的粘性土,但其在湖塘、沼泽、沟谷等地的工程性能较差,一般为欠固结结构,强度较低。
软土:系饱和软粘土,天然含水量w大于液限Wl,天然孔隙比大于1,压缩系数a1-2大于0.05cm2/kg,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0.3kg/cm2。
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经生物和化学作用形成天然含水量w大于液限Wl,天然孔隙比大于1的粘性土。
当天然孔隙比e大于1.5时为淤泥,e小于1.5而大于1时为淤泥质土。
定名时险些淤泥质,后写该土按照塑性指数分类的名称。
红粘土:碳酸盐类岩石经风化后残积坡积形成的褐红、棕红及黄褐色等的高塑性粘土,其天然孔隙比e大于1.0。
在一般情况下,天然含水量w接近塑限wp,塑性指数Ip大于20,饱和度sr大于85%,压缩性低。
黄土: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具有褐黄、灰黄或黄褐等颜色,并有针状大孔,垂直节理的一种特殊土。
描述时注意孔隙大小和多少,孔隙形状,节理发育程度,黄土分非湿陷性和湿陷性,湿陷性分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膨胀土:粘粒成分主要由强亲水性矿物组成,液限wl>40%,且膨胀性较大(自由膨胀率Fs>40%)。
粘性土按塑性指数Ip定名:Ip>17,粘性含量100%~30%,粘土7<Ip<17,粘性含量30%~10%,压粘土3<Ip<7,粘性含量10%~6%,亚粘土粘性土的结构和构造可不描述,如存在影响土的工程性质的结构和构造时,应加以描述,例如:裂隙、大孔结构、龟裂、层理式、带状构造。
粘性土的鉴别:(如下表)方法粘土亚粘土亚砂土潮湿时用小刀切由明显的光滑面,切面规则平整稍有或无光滑面但切面平整显着的粗糙面用受捻搓湿土用手捻摸有滑感感觉不到有颗粒存在仔细捻摸感觉有少量细颗粒,稍有或无滑腻感捻摸很粗糙,感觉由细颗粒的存在,手捻由声音潮湿搓条能搓呈小于0.5mm的土条,手执一端不致断裂能搓成0.5~2mm土条,可能断裂能搓成2~3mm的土条并容易断裂干燥后强度强度大、呈坚固体,不易折断,切口有棱角尖锐刺手强度较粘性土小,锤击时呈很多小块,稍有棱角较平钝手可拧断难捻碎强度差,用手易捻成粉末,锤击稍用微力即散成粉末。
粘性土的状态划分:(根据液性指标Il分类、根据锥式液限仪在原状土样上的锥体沉入深度单位:mm分类)76mm锥坚硬~I<10~h<2硬塑~0<Il<0.25~2<h<3可塑~0.25<Il<0.75~3<h<7软塑~0.75<Il<1.00~7<h<10流塑1.00<Il~h>10粘性土野外鉴别方法:a)坚硬:坚硬难变形,干时收缩不明显。
b)硬塑:不易变形,在提土钻上扣土较费劲。
c)可塑:塑性变形,不粘他物。
d)软塑:塑性变形,粘着他物。
e)流塑:层层流坍,土体难保,无固定形态,由触变性。
粘性土密度分类:稍密:有明显的蜂窝状孔隙或大孔隙结构,流塑或流塑状,含大量腐殖质,提土钻易钻进,探井易挖。
中密:可塑状,无孔隙可见,提土钻钻进不难。
密实:胶结性好,提土钻钻进较难,探井难挖。
新近沉积粘性土野外鉴定方法:沉积环境:河漫滩和山前洪冲积扇(锥)的表层,古河道,已填塞的湖塘河谷河道泛滥区域。
颜色:较深而暗,呈褐、暗黄或灰色,含有机质较多时带灰黑色。
结构性:结构性差,用手扰动原状土极易变软,塑性较低的土还有震动水析现象。
含有物:完整的剖面中无原生的颗粒结核体,可能含有圆形及亚圆形的钙质结核体(如姜结石)或贝壳等。
在城镇附近可能含有少量磁盘、瓦片、陶瓷、铜币、朽木等人类活动遗物。
淤泥与淤泥质土的野外鉴别方法:沉积环境:湖泊沼泽相,河流阶地上的牛轭湖相;山前冲积的沟坑沼泽相,湖的三角洲等。
岩性特征:含水量大于液限,呈饱和流塑状态,一般含有有机质呈灰-灰黑-黒褐-黑色,由腥臭味。
含有机质土还可以根据沉积相和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按特性定名:a、泥炭:有机质含量超过60%,颜色深暗,植物结构明显。
b、泥炭质土:有机质含量超过10%,不足60%,颜色深暗至暗灰,一般可以看到植物结构。
c、有机质土:有机质含量等于或超过5%,但低于10%。
d、对有机质土饿描述除按其一般规定外,还应描述可见的植物残骸及百分比,植物结构是否明显及其特征,估测有机质总的百分比。
e、有机质含量为5%--3%时,有机质不参加定名,但描述中应写“含有机质”。
7、人工填土:人类活动形成的堆积物,均匀性较差,根据组成物质或堆积方式可分成:a、素填土:由碎石土、砂土、粘性土等一种或数种组成的填土,经分层压实者称为压实填土。
b、杂填土:含大量建筑垃圾、工业废料或生活垃圾等杂物的填土。
c、冲积土:由水力冲填泥沙而成的填土。
对人工填土应该描述其组成成份、有机物含量、分布情况、堆积方式、堆积时间、包含物的成份及数量、均匀性、有机物残渣的详情、密实程度及漫水后土性质的变化等。
组成成份不均一时,应分别描述其含量的百分比。
填土层主要由粘性土所组成,所含杂物时不连续分布,则按照粘性土类命名;如为碎石土则可按该类定名,但须描述粘性土等充填物的特征及含量。
8、土的主要原因及其特征:a、残积:岩石经风化作用而残留在原地碎屑堆积物,从地表向深处由细变粗,成分与母岩有关,一般不具备节理,碎块呈棱角状,土质不均匀,具有较大孔隙。
厚度在山丘顶部较薄,低洼处较厚。
b、坡积:由雨水或雪水沿斜坡搬运或由本身重力作用堆积在斜坡上,坡脚处厚度变化较大,在斜坡较陡处厚度变薄,坡脚低端较厚。
碎屑从坡上往下逐渐变细,分选性差,层理不明显。
c、洪积:由暂时性洪流将山区或高地的大量风化碎屑物携带至沟口或平缓地带堆积而成,颗粒具有一定的分选性,往往在大颗粒间充填小颗粒,碎块多呈亚角形,洪积扇顶部颗粒较粗,层理紊乱呈交错状,透镜体及夹层较多,外缘处颗粒细,层理清楚。
d、冲积:长期的地表水流搬运,在河流的阶地、冲积平原、三角洲地带堆积而成。
颗粒在河流上较粗,向下游逐渐变细,分选性和磨圆度均好,层理清楚,后层较稳定。
e、淤泥:静水或缓慢的流水中沉积,并伴有生物学作用而成,沉积物以粉粒~粘粒为主,且含有多量的有机质和盐类。
一般土质松软,有时粉砂和粘性土呈交互层,具有清晰的薄层理,f、冰积:由冰川或冰川融化后的冰下水进行搬运堆积而成,以巨大块石、碎石、砂、粘性土混合而成,一般分选性很差,无层理,但为冰水沉积时常具斜层理,颗粒一般具棱角,巨大块石常有擦痕。
g、风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碎屑物被风吹起,降落堆积而成,主要由尘土和砂组成,一般颗粒较均匀,质纯,孔隙大,结构松散。
土的颜色取决于土中存在的下列三类化学物质:a、有机质使土变成黑色或灰色。
b、氧化铁使土变成红色、黄色、橙红色。
c、SiO2、CaCO3、高岭土及Al(OH)3,使土变成白色,可按下图描述颜色。
附表:注:以上不包括沉积岩,后补。
9、土的综合定名按以下规定:a、残积、坡积、洪积、冰积等混合形成的土,当其组成的物质混杂时,应将主要土类列在前面,如:碎石混粘土、亚粘土混砂砾等。
b、河流相、湖泊相、滨海相等韵律沉积的土,当两种土层均呈薄层(一般小于20cm)相间多次出现,应以互层表示:如:粘土—亚砂土互层、细砂—亚砂土互层等。
c、粘性土中除一般粘性土按塑性指标定名外,对新、老粘土还应结合堆积时代定名,如:老粘土、新近沉积亚粘土等。
d、对特殊性土,必要时应根据土的塑性指数和颗粒级配等综合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