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石命名规则和野外描述
一些沉积岩岩石及描述

26 燧石条带灰岩 (碳酸 盐岩类)
• 新鲜面 :深灰色
• 隐晶质结构,条带状 构造。 矿物成分:
• 方解石含量 < 0.005mm。滴盐酸起 泡,燧石化学成分为 Si质,石灰岩与燧石 呈条带状相间排列。 成因:化学成因 (碳 酸盐岩)形成。
27 虫孔灰岩(碳酸盐岩 类)
19 油页岩 (粘土岩类)
• 新鲜面:褐黑色
• 泥状结构,层理构造。 矿物成分:
• 沥青含量15% ±,粒 度<0.005mm。比重 小、具有弹性和滑腻 感。藻类和浮游生物 的遗体在还原条件下 堆积而成。
• 成因:湖泊、海湾 、 沼泽沉积形成。(具 有储油层位)。
20 石灰岩(碳酸盐岩类)
• 新鲜面: 黑灰色
紫红色,被铁质氧化。 呈圆状、 次圆状。 胶结物 :含量30%, Si质、 铁质胶结。 成因:砾岩碎屑搬运 距离较近,碎屑物快 速堆积,分选差,磨 圆较好。
4.燧石质砾岩 (陆源 碎屑岩)
• 新鲜面:灰色
• 砾状结构,块状构造。 碎屑物质:含量70%。 燧石 含量80%,粒度1014mm,圆状、次圆状, 分选较差,磨圆较好。
沉积岩幻灯片
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地质调查与找矿专业 编辑:任东辉
2007年5月6日
1.洞穴角砾岩(陆源碎屑 岩)
• 新鲜面: 土褐色
角砾状结构, 块状构造。
碎屑物质: 含量60%。其
中石灰岩角砾 90%±,
粒度 8cm-4cm。石灰岩
角砾灰色呈次棱角状,溶
蚀 后呈次园状,磨圆分
选性较差。石英角砾含量
• 方解石+白云石含量 60% ,泥灰岩有各种 颜色(紫红色、灰绿 色、黄色)等。粘土 矿物 含量40% 。 粒 度<0.005mm。 成因 :浅海化学成因 形成。
三大类岩石的描述与定名

岩石类型
超基性岩类
基性岩类
中性岩类
酸性岩类
SiO2含量
主要矿物
喷出 岩
浅成 岩
深成 岩
岩流、岩被、 斑状或隐晶质 结构,气孔、 杏仁、流纹构
造
斑状、细粒或 隐晶质结构
全晶质、粗粒 或似斑状结构
<45% 橄榄石、辉石
科马提岩
少见 橄榄岩、辉石
岩
45%~52%
52%~65%
>65%
拉长石、辉 石、少量角
沉积岩颜色
沉积岩的颜色:
沉积岩的颜色按照其成因可分为原生色和次生色,其 中原生色又可划分为继承色和自生色。
继承色与碎屑成分的颜色有关,如富含浅肉红色长石 的砂岩呈浅肉红色,富含暗色岩屑的砂岩呈暗灰色等。
自生色主要是受碎屑岩中的自生矿物颜色影响,如铁 质胶结的碎屑岩呈褐红色,富含海绿石的砂岩呈绿色 等。
3、碎屑岩的成分及百分含量
– 根据碎屑岩的粒度,应尽可能地鉴定矿物碎屑的成分并分别估计 百分含量。粗碎屑岩应尽可能地鉴定碎屑成分并分别估计百分含 量。在粒度比较细的碎屑岩中,粗略地估计以某种矿物碎屑为主 就可以。而在中碎屑岩中,除分别估计矿物碎屑外,对于岩屑能 区分是硅质岩屑还是非硅质岩屑。
碎屑岩的观察、鉴定与描述
闪石
中长石、角闪石、 黑云母
钾长石、钠长 石、石英、黑
云母
玄武岩 安山岩(粗面岩) 流纹岩
辉绿岩 辉长岩
闪长玢岩 闪长岩
花岗斑岩 花岗岩
火成岩的观察、鉴定与描述
手标本描述内容及程序如下:
1、颜色及色率。 2、岩石结构的综合描述和命名,根据结晶程度、 自形程度、相对粒度和绝对粒度等方面的性质加以 综合命名。 3、岩石构造命名及其特征简述(对较特殊的构造 要详细描述其特征)。 4、岩石的矿物成分特点及其百分含量:包括矿物 学特证,矿物的外部结构特点。 5、次生变化及其它; 6、正确定名。
三大类岩石的描述与定名

沉积岩的结构
沉积岩结构指的是岩石组分的大小、形态和排列方 式,主要反映组分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陆源碎屑结构:包括碎屑颗粒结构和填隙物及其相互关 系。
石英砂岩、长 石砂岩、岩屑
杂砂岩
粉砂岩、铁质 泥岩、页岩、
粉砂岩、钙质 粉砂质泥岩、
粉砂岩
铁质泥岩
砾岩:巨砾岩(>256mm)、粗砾岩(256mm~64mm)、中砾岩( 64~4mmmm)、细砾岩(4mm~2mm),其中按照砾石的圆度可分为砾 岩和角砾岩。
砂岩:根据粒度,可将砂岩分为极粗砂岩(2mm~1mm)、粗粒砂岩 (1mm~0.5mm)、中粒砂岩(0.5mm~0.25mm)、细粒砂岩( 0.25mm~0.125mm)和极细砂岩(0.125mm~0.063mm)。
3、碎屑岩的成分及百分含量
根据碎屑岩的粒度,应尽可能地鉴定矿物碎屑的成分并分别估计 百分含量。粗碎屑岩应尽可能地鉴定碎屑成分并分别估计百分含 量。在粒度比较细的碎屑岩中,粗略地估计以某种矿物碎屑为主 就可以。而在中碎屑岩中,除分别估计矿物碎屑外,对于岩屑能 区分是硅质岩屑还是非硅质岩屑。
碎屑岩的观察、鉴定与描述
参与定名。
碎屑岩的观察、鉴定与描述
中碎屑岩(砂岩)描述实例
标本1 产地: 北京昌平 时代: 震旦系龙山组。 手标本观察:灰绿色,碎屑粒度以0.2mm左右为主,细粒砂状结
构,分选及圆度均好。 碎屑物质含量>90%,以石英为主,石英略带浅红色,可能由于表
面染有氧化铁簿膜。胶结物为硅质和海绿石质,含量约10%。可见 微交错层理,由海绿石富集的薄层状而显示出来。 岩石命名:灰绿色细粒海绿石质石英砂岩
野外工作中岩石的命名和分类

野外⼯作中岩⽯的命名和分类野外⼯作中岩⽯的命名和分类(试⾏稿)青海省核⼯业地质局第⼆矿产勘查⼤队⼆○○六年四⽉⽬录第⼀章沉积岩的分类和命名 (1)⼀.沉积岩的⼀般特点 (1)⼆.正常沉积岩的分类 (2)三.正常沉积碎屑岩的命名: (5)四.粘⼟岩 (6)第⼆章碳酸盐的命名 (9)⼀.碳酸盐的⼀般特征 (9)⼆.碳酸盐岩的分类 (13)三.碳酸盐岩的命名 (17)第三章岩浆岩的分类命名 (18)⼀.岩浆岩的⼀般特征 (18)⼆.岩浆岩的分类命名 (21)第四章⽕⼭碎屑岩的分类命名 (23)⼀.⽕⼭碎屑岩的⼀般特征 (23)⼆.⽕⼭碎屑岩的分类 (26)三.⽕⼭碎屑岩的命名 (27)第五章变质岩的分类命名 (27)⼀.变质岩的⼀般特征 (27)⼆.变质岩的分类 (30)三.动⼒变质岩类 (30)四.接触变质岩类 (32)五.⽓成-热液蚀变岩类 (35)六.区域变质岩类 (40)七、混合岩的分类及命名 (47)第⼀章沉积岩的分类和命名⼀.沉积岩的⼀般特点㈠.物质组成:有碎屑物质、杂基和胶结物。
碎屑物质:陆源区母岩风化的产物,经搬运后沉积,占沉积岩成分的50%以上。
杂基:是粗-中粒碎屑岩中细粒的机械沉积物(⼩于0.03mm),包括黏⼟质,不包括化学物质。
胶结物:主要为化学物质,常见的有碳酸盐、硅质、铁质等。
㈡.结构:碎屑的粒度、形态,胶结物的特点和胶结⽅式。
1.碎屑颗粒的结构类型。
2.胶结物的结构类型。
3.杂基的结构类型。
㈢.构造:按层理厚度划分<0.01m:微层状;0.01-0.1m:簿层状:0.1-0.5m中层状;0.5-2m:厚层状;>2m:巨厚层状。
⼆.正常沉积岩的分类按粒度分为粗碎屑岩、中碎屑岩、细碎屑岩和粘⼟岩。
㈠.粗碎屑岩的分类:㈡.中碎屑岩的分类1.按粒度分类:中碎屑岩的粒度分类2.按成因分类:1).砂岩:杂基含量⼩于15%,岩⽯结构成熟度⾼,碎屑的分选性、磨园性好。
主要由⽯英组成。
根据主要矿物⽯英(Q)、长⽯(F)相对含量,划分如图。
关于野外如何辨认岩石的类型

关于野外如何辨认岩石的类型一、岩浆岩的野外观察和鉴定岩浆岩的肉眼观察和鉴定一般遵循从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到最后综合分析定名的步骤。
(一)颜色的观察岩石的颜色是指岩石总体的颜色,它是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相对含量的反映。
在岩浆岩中,从超基性岩到酸性岩,暗色矿物含量逐渐减少,其颜色也相应地由深变浅。
一般超基性岩常呈黑色,黑绿色基性岩常呈灰黑色、灰绿色中性岩常呈灰、暗灰或灰白色酸性岩常呈灰白,肉红色等。
因此,根据岩石的颜色可以初步确定岩石的类别。
(二)结构、构造的观察结构、构造是成岩环境的反映。
一般说,具中、粗粒结构,等粒结构以及似斑状结构者多属于深成岩具细粒,斑状结构者多属于浅成岩具隐晶质、玻璃质结构者多属于喷出岩。
玻璃质与隐晶质结构的区别在于前者具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或酷似炉渣后者断口粗糙不平。
浅成岩与喷出岩均可具斑状结构,其区别在于前者的基质多为细粒,显晶质矿物,斑晶较粗大后者的基质多为隐晶质或玻璃质,斑晶粒度较细。
块状构造多属于深成岩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流纹构造多属于喷出岩。
因此,根据岩石的结构,构造可以大致确定岩石的产状。
(三)矿物成分的观察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主要的依据,对于具显晶质结构的岩石需要全面鉴定其主要矿物和次要矿物,并且估各种矿物颗粒的大小及其百分比含量。
在观察矿物成分时,应首先鉴定指示矿物,然后鉴定长石类矿物和其他暗色矿物。
鉴定指示矿物时,石英含量较多者属于酸性岩,橄榄石较多者属于超基性岩,少含或不含指示矿物者属于中性岩或基性岩。
鉴定长石类矿物时,先观察岩石中有无长石,不含长石者属于超基性岩如含长石,则要进一步区分长石种类并估计其相对含量。
一般说,以正长石为主要且含较多石英者属于酸性岩以斜长石为主,不含或极少含石英者属于中性岩或基性岩,这时需根据其暗色矿物再定岩类。
在暗色矿物含量较多的岩石中,需具体鉴定出矿物名称。
以橄榄石为主者属于超基性岩以辉石为主者属于基性岩以角闪石为主者属于中性岩以黑云母为主者属于酸性岩。
三大类岩石野外观察描述定名经验总结

三大类岩石野外观察描述定名经验总结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
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
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
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
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
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
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
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
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
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
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
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
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
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
对于那些在接触面上有规则排列的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
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百分比确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
沉积岩石命名规则和野外描述

沉积岩石命名规则和野外描述沉积岩石是由颗粒物质在地表积积累累而形成的,其中包括石英、长石、云母、石灰石、泥岩、砂岩等。
它们通常形成在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中,并经过长时间的沉积作用才固化成岩石。
命名和野外描述的规则能够帮助地质学家和矿产勘探人员更好地识别和描述沉积岩石。
一、命名规则沉积岩石的命名规则基于它们的组成、结构、来自的地理时代以及地理位置。
以下是命名规则的具体内容:1.以组成命名沉积岩石可以根据它们的主要组成物质来命名,比如石英砂岩、泥岩、粘土岩、灰岩等。
这些命名可以帮助区分不同类型的沉积岩石。
2.以结构命名沉积岩石也可以根据它们的结构来进行命名。
例如,片麻岩是由大型的花岗岩石块和页岩薄片组成的。
3.以来自的地质时代命名沉积岩石也可以根据它们所代表的地质时代来进行命名,以便对古地理环境和地质历史有一个更准确的了解。
例如,侏罗纪砂岩和三叠纪砂岩就代表不同的地质时代。
4.以地理位置命名沉积岩石还可以根据它们来源的地理位置来进行命名。
例如,砂岩可以是由于其来源于特定的地理位置而命名的,比如雅鲁藏布江砂岩。
二、野外描述规则沉积岩石的野外描述是指地质学家在野外观察沉积岩石并记录下它们的外观、特征和性质。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沉积岩石的性质和组成,从而更好地分析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
以下是野外描述的规则:1.颜色沉积岩石通常具有特定的颜色,这些颜色可以帮助地质学家更好地辨别不同类型的沉积岩石。
例如,泥岩通常是暗绿色或深灰色的,砂岩可能是灰色或白色的。
2.纹理沉积岩石的纹理通常是它们组成成分、堆积方式和沉积环境等因素的结果。
纹理可以是细致的、均匀的或粗糙的。
例如,纹理非常细致的石灰岩可以像薄膜一样。
3.成分沉积岩石的成分是确定其类型的重要因素。
地质学家通常会观察其颗粒大小、形状和组成物质以确定其类型。
例如,古代河流的沉积物可能包含石英、长石和云母。
4.结构沉积岩石的结构通常可以反映其沉积环境和堆积方式。
沉积岩描述

一、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
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
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
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
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
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
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
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
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
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
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
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
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
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
对于那些在接触面上有规则排列的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
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百分比确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积岩石命名规则碎屑岩S1 简单粒度碎屑岩命名以碎屑岩中占优势的颗粒直径,即同一粒度区间颗粒含量占颗粒总量90%以上,及胶结与否对碎屑岩的命名分类见表1:S2 复合粒度碎屑岩命名复合粒度的碎屑岩名称由两种或三种不同区间的粒度决定。
主要粒度含量大于50%,名称在后;次要粒度含量为10~50%,名称在前。
次要粒度含量小于10%,不参加命名。
次要粒度含量为10~25%的,称为“砾状”,如“砾状砂岩”中,砂是主要粒度,砾是次要粒度。
次要粒度为砂或更细的粒度,含量为25~50%的,在次要粒度名称之后加上“质”字,如“砂质”、“粉砂质”、“泥质”等砾岩中有三个砾级区间的粒度含量均在25%以上者,定名为“不等粒砾岩”。
砂岩中有三个砂级区间的粒度含量均在25%以上者,定名为“不等粒砂岩”。
S3 粒度加胶结物的碎屑岩命名粒度为主要成分,胶结物含量为10~50%,在胶结物名称前加“含”字,例如,“含灰”、“含铁”、“含硅”、“含磷”等。
粒度为主要成分,胶结物含量为10~50%,在胶结物名称后加“质”字,例如,“灰质”、“铁质”、“硅质”、“磷质”等。
粒度含量小于50%,胶结物含量大于50%时,不属碎屑岩范畴,按化学岩的命名规定命名。
S4 以碎屑(颗粒)成分的砂岩命名根据砂岩中的石英、长石、岩屑(包括云母和绿泥石)三者相对含量百分数进行砂岩命名表中的砂岩,当其中基质含量大于15%时。
在砂岩名称前加上“杂”字,命名为“杂砂岩”,例如“长石杂砂岩”、“岩屑杂砂岩”等。
表中的砂岩名称,已不遵守含量主次排列顺序的规定,必须注意到: A 、“长石砂岩”并不意味着长石含量大于50%; B 、“岩屑砂岩”也不是说岩屑含量是主要的。
S5含特殊成分的砂岩命名砂岩中的特殊成分或胶结物,直接参加命名,“浊沸石长石砂岩”、“海绿石石油砂岩”等; 砂岩中含火山灰10~50%之间的,命名为“凝灰质砂岩” 岩石中火山碎屑含量大于50%时,按火山碎屑岩命名规定命名岩屑(云母、绿泥石),%长石,%碳酸盐岩T1 以矿物成分为依据的碳酸盐岩命名碳酸盐岩矿物成分的命名规定凡某种矿物成分含量大于50%时,即用它定为岩石的基本名称,以“××岩”表示;凡某种矿物成分含量占第二位,含量在25~50%的,用它作为基本名称的主要形容词,以“××质”写在基本名称前面;凡某种矿物成分含量在10~25%的,用它作为次要形容词,以“含××(的)”表示,写作岩石名称最前面,如某岩石含白云石55%,方解石30%,泥10%,则定名为“含泥的灰质白云岩”;碳酸盐岩的野外命名碳酸盐岩的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和白云岩两种碳酸岩,根据两种相对含量多少,在野外将碳酸盐岩分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和白云岩四种。
借助5%稀盐酸对方解石和白云岩不同的反应特征,对碳酸盐岩区分和命名:A、灰岩:岩石表面加稀盐酸很快起泡,并可听到响声;把岩屑放入稀盐酸中,亦强烈起泡并发出响声;岩屑在稀盐酸中跳动并倾向于浮起来;B、白云质灰岩:岩石表面加稀盐酸很快起泡,响声不大;把岩屑放入稀盐酸中,起泡像串珠般不断冒出,岩屑在稀盐酸中只作轻微跳动;C、灰质白云岩:岩石表面加稀盐酸只微微起泡,响声更小,只有靠近耳边才能听到;把岩屑放入稀盐酸中,反应较弱,亦不跳动;D、白云岩:岩石表面加稀盐酸不起泡或起泡很慢、很微弱;把岩屑放入稀盐酸中,开始不反应或反应微弱,后来才逐渐加快,并有小泡冒出;T2 以晶体结构为依据的碳酸盐岩命名在野外用肉眼和放大镜可区别碳酸盐岩的晶粒大小时,可将晶粒结构表达在岩石名称前面,如“粗晶白云岩”、中晶灰岩、中晶生物屑灰岩等;表3T3 允许沿用的碳酸盐岩名称泥灰岩实质上是泥质灰岩,允许沿用泥灰岩名称;允许沿用以岩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生物门类、成岩后生变化等特性命名的碳酸盐岩的名称,如“叠层石(叠层灰岩)”、“豹皮灰岩”、“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花斑白云岩”、“次生白云岩”等。
沉积岩的野外描述内容沉积岩描述内容包括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沉积构造、生物化石与古生态、成岩后生变化、晶洞与溶洞、节理与裂缝、风化与地貌特征、含油气显示等。
C1 颜色原则规定:A、尽可能用新鲜干燥的岩石描述颜色;B、描述潮湿的或风化的岩石时,必须附加说明是潮湿的或风化的颜色;C、描述颜色的纵横向变化规律和均匀程度;D、观察颜色和层理的关系;E、判断岩石的颜色是原生色还是次生色;F、不得用物质名词来表达颜色,如猪肝色、咖啡色、乳色等;C2 矿物鉴定在野外鉴定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必须借助放大镜、小刀、浓度为5%的稀盐酸等工具;岩石中的重矿物、粘土矿物、矿物残渣、自生矿物、造岩后生矿物等主要由试验室分析鉴定,地质人员在野外以描述为主,可以鉴定出的一些相矿物为:黄铁矿、海绿石、菱铁矿、石膏、岩盐等。
C3 结构碎屑岩的结构观察内容粒度分类见表1。
分选性分为3个等级:分选好、分选中等、分选差磨圆度分为4个等级:圆状、次圆状、次棱角状、棱角状碎屑颗粒的形状:应观察粗砂级以上较大颗粒的形状,根据碎屑颗粒的三个轴向(长轴、中轴、短轴)之间的长度比例,将颗粒形状分成4种类型,见表4;砾石的排列方向:测定内容:砾石的最大扁平面的倾向和倾角、砾石长轴的走向胶结物种类:泥质、灰质、硅质、铁质、石膏质和白云质胶结类型:基底胶结、孔隙胶结、接触胶结、镶嵌胶结胶结物结构:隐晶状结构、粒状结构、木节(这是一个字,不知拼音,暂时以2个字代替)状嵌晶结构碳酸盐岩的结构观察内容碎屑碳酸盐岩的粒屑包括各种颗粒和碎屑内碎屑:砾屑(lj>2mm)、砂屑(0.1<lj<2mm)、粉屑(0.03<lj<0.1mm),lj-粒径生物化石个体和生物碎屑:在野外应尽量区别原地生长(未经过搬运与磨损)和经过搬运和磨损的生物化石的门类组合及古生态;鲕状碎屑:应描述鲕粒的大小及形态特征胶结物主要是指充填于颗粒之间的结晶方解石或其它矿物,包括结晶方解石(又称亮晶方解石)、白云岩和石膏;晶粒晶粒是结晶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按大小分类见表2;按形态特征分为:自形晶、半自形晶、他形晶;按晶粒结构分为斑晶(相对周围晶粒,格外粗大)和包含晶(大晶体中包含小晶体)。
生物骨架生物骨架是生物礁灰岩(简称礁)不科缺少的结构组分。
在野外应观察和描述原地生长的造成生物骨架的群体生物,如珊瑚、苔藓虫、钙藻、海绵、层孔虫、牡蛎蛤等。
结构类型分为结晶粒状结构、晶粒异形结构、生物结构、碎屑结构、同心结构、成岩后生结构(次生变化结构)C4沉积构造碎屑岩的沉积构造层理岩石性质(颜色、矿物成分、结构等)沿垂向的渐变或突变状态层理形态:水平层理、波庄层理、交错层理(斜层理)、透镜状层理(压扁层理)、递变层理(粒序层理)、韵律层理、均质层理(块状层理);层的形状:板状、羽状、契状、透镜状、槽状;层的均匀性:均质层(层内组分相同,分布规则)、非均质层(层内组分不同,分布不规则)、递变层(层内粒度有规则地连续性变化)、韵律层(层内组分或粒度的连续性变化在垂向上重复出现,呈旋回性);层的厚度:分为块状(h>2m)、厚层(0.5<h<2m)、中层(0.1<h<0.5m)、薄层(0.01<h<0.1m)、页层(<h<0.01m),h-单层厚度;层间接触关系在野外确定层间接触关系必须要有可靠的依据:A、一定数量的自然露头和人工露头B、清晰看到两层之间的接触关系C、测量不整合面及上下岩层的产状要素互层与夹层分为等厚层(b<2:1)、略等厚层(2:1<b<5:1)、夹层(b>5:1),b-两种岩性厚度比层面波痕的观察:描述波痕形态、波峰、波谷上的矿物分布、粒度变化,并测量波痕要素(波长、波高、不对称度、波峰走向等)确定波峰成因(浪成、流水或风成);泥裂(干裂)的观察:描述其形态、深度、密度及充填物雨痕和冰雹痕的观察:描述其形态、大小、平面分布及充填物槽模、沟模、梭模、刷模、锥模的观察:描述其形态、大小、长轴方向及充填物同生变形构造沉积物在沉积作用的同时或固结成岩之前,处于塑性状态时,发生变形所造成的各种构造(负载构造、球枕构造、揉皱构造、滑塌构造)。
化学成因构造指成岩作用过程及以后由于化学沉淀和溶解作用形成的构造,并有晶体印痕和结核等。
晶体印痕:泥屑沉积物在未固结前,松软表面上的盐或冰的结晶体后来溶解消失,在层面上留下特殊的晶体印痕。
结核:分为同生结核、成岩结核、后生结核,应描述以下内容:A、结核的形状、大小、表面结构和内部构造B、鉴定结核成分C、查明结核产状的原生性的次生性D、定量统计结核丰度E、总结结核在岩层中的分布规律生物成因构造指生物活动在沉积层上和岩石中留下的痕迹。
痕迹化石可用来确定沉积环境和海水深度,并根据痕迹保存好坏来判断沉积作用的快慢。
碳酸盐岩的沉积构造碳酸盐岩的沉积构造不仅具有碎屑岩的沉积构造类型,还具有其特有的沉积构造类型(叠层构造、鸟眼构造、示顶层充填孔隙构造、虫孔构造、缝合线构造)。
C5 成岩后生变化(次生变化)碎屑岩的成岩后生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重结晶作用、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蚀变作用碎屑岩的成岩后生作用:溶解作用、碳酸钙矿化作用(方解石化)和重结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有白云化、去白云化、硅化、硫酸盐化<石膏化、硬石膏化>、去石膏化、菱铁矿化、黄铁矿化等)、压实作用、压溶作用C6 节理、裂缝节理、裂缝中除微裂隙、晶间裂隙等肉眼难以观察必须依靠室内分析外,其它方面在野外,观察描述的具体内容规定为:A、节理、裂缝发育密度B、节理、裂缝宽度、延伸长度和深度C、充填物质D、节理、裂缝产状及相互串通情况E、分布的均匀性F、与母岩性质和层面的关系G、与构造(断层、背斜、隆起)的关系C7 风化与地貌特征岩石风化面和风化壳的描述分为:风化后的颜色、风化后的性质、风化程度(强烈风化、中等程度风化、微弱风化)、风化壳深度、强烈风化带厚度在野外应描述不同的地貌特征与岩性的关系。
C含油气显示借助人体器官、地质锤、放大镜、四氯化碳(或三氯甲烷、丙酮)试剂等观察描述油气显示。
油气显示种类液体油苗:常沿断裂面流出,伴生天然气和盐水;水面油膜;浸染原油:是最常见的沉积岩中的含油显示,可分为三种:油砂(岩石全部被原油浸染,甚至饱和,湿润)、油斑(岩石局部被原油浸染,浸染部位常是粗粒结构部分或各种缝隙)、油迹(岩石个别部分被原油浸染,且较轻微);轻质原油:在新鲜岩石被击碎后立即可以看到浅白色或黄色液体原油,挥发很快,可用丙酮方法鉴定;原油显微显示:指肉眼难以看到,借助四氯化碳或三氯甲烷试剂可识别的原油;天然气苗:沿断裂面、层面、节理等溢出的天然气,在水中出现时呈起泡状;吸附烃:新鲜岩石被击开后,可闻到天然气气味进行判别;泥火山:由地下高压天然气上升时携带泥岩块和水到地面形成,可证实地下有天然气;地蜡:由石腊基原油在地表浅处结晶析出,呈固体显示;沥青:呈固体显示,原油氧化成的沥青分为软沥青、地沥青和石沥青,原油变质形成的沥青分为碳质沥青、碳沥青、次石墨;油页岩;间接油气显示:自然硫、油气被硫酸盐还原成的硫化氢气体或臭味、与油气作用后的次生岩石或次生土壤;油气显示描述描述内容:A、油气显示的地理位置、坐标和出露高程;B、油气显示的构造位置和周围地质条件、应注意与断层、不整合面、溶洞等的关系;C、油气显示层位和岩性;D、油气显示类型;E、油气显示产状;F、油气产量G、油气显示数量、固体的可估算储量H、油气显示分布范围或面积现场取样及试验要求:A、对可能含油气岩石作四氯化碳试验;B、每一种岩石要用地质锤击开,迅速闻嗅,闻嗅时不得将鼻子直接靠到岩石碎面上,而是相隔0.1~0.2m,以手掌招气到鼻孔;C、对每一种油气显示必须采集代表性样品送实验室分析,油样不得少于1L,气样不得少于1~2L,油砂、沥青、地蜡不得少于2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