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的观察与描述(附实例)

合集下载

沉积岩岩石的观察与描述及实例

沉积岩岩石的观察与描述及实例

沉积岩的观察与描述一、砾岩、角砾岩、砂岩常见岩石类型:砾岩、角砾岩、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杂砂岩、铁质砂岩、海绿石砂岩、细粒砂岩、中粒砂岩、粗粒砂岩。

1、鉴定方法和步骤(1)鉴别确定岩石中的碎屑成分并估计其含量。

(2)实际测量(薄片中)和估测(手标本上)碎屑颗粒的粒径(最大、最小和一般的)。

(也可利用粒度管或粒度盘以及较标准的标本进行对比)。

并确定岩石的分选程度。

(3)鉴别碎屑颗粒的磨圆度。

(4)鉴别填隙物的成分硅质胶结物:白色、致密状、硬度大于小刀、加HCl不起泡。

铁质胶结物:岩石往往呈紫红色。

碳酸盐质胶结物:浅灰一浅绿色、加HCl起泡。

海绿石胶结物:暗绿色,风化后使岩石带绿色斑痕。

泥质杂基:灰色、褐色、硬度小、岩石易破碎松散、加HCI不起泡。

(5)区分岩石的支撑性质并尽可能地区分出基底式、孔隙式、接触式等胶结类型。

2.描述实例(1)砾岩(河北宣化)灰色、砾状结构、胶结紧密、标本呈块状构造。

其中砾石占70%,填隙物占30%。

砾石大小不一,粒径一般在2-20mm,以2-10mm为主。

砾石呈圆状及次圆状,少数次棱角状,断面多呈椭圆及长条形。

砾石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还有少量喷出岩和硅质岩。

填隙物浅灰绿色,多为与砾石成分相同的砂及粉砂、砂及粉砂间有钙质、泥质等填隙物。

属基底式胶结类型。

(2)紫褐色中粒铁质砂岩暗紫褐色、颜色分布不均匀。

中粒砂状结构,标本呈块状构造。

碎屑含量占整个岩石85%左右,胶结物约占15%。

砂粒几乎都是石英,粒径0.15-1mm左右,分选性好,大小比较一致。

胶结物主要为氧化铁,分布不均匀,局部聚集成团块。

岩石为颗粒支撑,呈孔隙式胶结。

二、粉砂岩、泥质岩此类岩石的主要类型:细粉砂岩、粗粉砂岩、粘土、泥岩、含粉砂泥岩、砂质页岩、铁质页岩、钙质页岩、黑色页岩、碳质页岩、油页岩、硅质页岩。

1、鉴定方法与步骤(1)粉砂岩的观察方法与砂岩基本相同。

(2)泥质岩因矿物颗位非常细小、,肉眼无法鉴定,因而要注意其颜色及各种物理性质的观察。

岩石的野外观察和研究

岩石的野外观察和研究

沉积岩的野外观察和研究(一)沉积岩野外观察和研究的内容1、主要观察内容(1)颜色:原生色、次生色。

(2)矿物成分;主要成分、次要成分。

(3)结构:①粒度(单位:mm):0.00→0.03 → 0.06 → 0.25 → 0.5 → 2 → 4 → 16 → 64 → 126 → 256 →泥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细砾中砾粗砾细卵卵漂砾②圆度:高棱角状→棱角状→次棱角状→次滚圆状→滚圆状→高滚圆状③分选度:分选差→分选中等→分选好→分选很好④成熟度:成熟度低→成熟度中等→成熟度高⑤胶结类型:基底式、空隙式、接触式、镶嵌式(4)沉积构造(表10—1):(5)次生变化:铁质氧化造成的次生颜色;长石风化粘土矿;海绿石风化成褐铁矿。

2、主要岩石类型(1)陆源碎屑岩:泥岩、粉砂岩、砂岩、砾岩和角砾岩。

(2)生物化学—生物有机岩:石灰岩、白云岩、硅质岩、磷块岩、煤。

(3)化学沉积岩:铁质岩、蒸发岩、锰质岩、铝土质岩。

(4)火山碎屑岩:凝灰岩、集块岩、角砾岩。

(二)正常沉积岩的野外观察及描述1、砾岩(1)砾岩野外观察和描述的内容表10—1 沉积构造分类表①颜色:白、灰白、绿、黄褐、红、杂色等。

②岩层厚度:薄层状、中层状、厚层状、巨厚层状等。

③砾石成分:岩屑、石英、燧石、石灰石及其含量等。

④杂基或胶结物:杂基成分、含量;胶结物成分、结构及类型。

⑤砾岩结构:粒度、圆度、分选度、成熟度。

⑥沉积构造:平行层理、交错层理、叠瓦构造等。

(2)砾岩野外肉眼观察和描述举例①颜色:为淡黄绿色,风化后呈黄褐色,砾石含量占85%,充填物占15%。

②砾石成分:石英岩—灰白色,风化后呈黄褐色,约占砾石的50%;板岩—黑色、暗绿色,致密光滑,约占10%;脉石英—灰白色,透明,浑圆状,约占15%;石英砂岩—灰白色,风化后呈黄褐色,约占10%;粉砂岩—黄绿色,磨圆度较高,表面较光滑,占10%;燧石—黑色,纹层理,砾石一砾石一般较小,有较明显的棱角,占5%。

岩石的观察与描述及实例

岩石的观察与描述及实例

③喷发相 喷发相的岩石主要为各种熔岩和正常火山碎屑岩(包括熔 结火山碎屑岩),其产状与沉积成因的岩石有某些相似。 由于岩浆成分的变化,喷发性质和喷发强度的不同,其形 成的岩石不同,可划分为两个亚相: A、爆发亚相 爆发亚相的形成是由于岩浆中含有大量的气体(主要是水 蒸气),造成对围岩巨大的压力(100-300个大气压),因 而产生岩浆爆炸,形成各种粒级不同的火山碎屑物质的堆积。 爆发成因的火山物质按照粒度不同,常有规律的分布在距 火山口不同距离的地段上。在火山口附近多为粒级较大的火 山岩块堆积,距离火山口越远粒度变细。有些火山灰可飞扬 降落在几千公里以外的地区。 爆发亚相的岩石主要为各种粒级不同的正常火山碎屑岩, 其中包括熔结凝灰岩。火山弹是最常见的产物。
③向沉积岩过渡的火山碎屑岩。 岩石名称均以某一粒度碎屑物含量大于1/2命名, 碎屑物为50-90%(沉积火山碎屑岩类)时,岩石名 称前加“沉”字,说明含有一定量的沉积物;当正 常沉积物达50-90%(火山碎屑沉积岩类)时,岩性 按沉积岩岩石命名与沉积岩相同,但名称前加“凝 灰质”三个字。以说明含有一定量的火山碎屑物, 其中碎屑物粒度按正常沉积岩粒度划分:>2mm为凝 灰质砾岩;2-0.1mm为砂;0.1-0.01mm凝灰质粉砂 岩。
(3)火山碎屑岩命名
火山碎屑岩是指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碎屑物组成的岩石, 同时也包括混入了一定量熔岩物质和正常沉积物组成的岩石。 1,火山碎屑物的形态和种类 由火山作用产生的各种碎屑,其物质来源主要是岩浆喷出 后的凝固(晶屑、玻屑)或半凝固(火山弹和塑性岩屑)等。 另外还包括火山通道的围岩及早先凝固的熔岩壳(同源物) 及地壳深部的岩石碎块(异源物)。 ①岩屑:一般分为三种 刚性岩屑:主要是火山通道的围岩、早先结晶的熔岩及 深部的岩石碎块,成分复杂,形态不同的棱角状,粒度大小 不一。大则可达数米,是组成集块岩和角砾岩的主要成分。

岩石的观察与描述及实例

岩石的观察与描述及实例

岩石的观察与描述及实例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对各类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要从以下方面入手:l.颜色岩浆岩的颜色大致可分为浅色、中色和暗色几种。

观察时,应分出原生色(即新鲜面的颜色)及次生色(即经过次生变化后风化面的颜色)。

原生色可反映岩石的成分及形成环境,次生色可反映岩石的经历过程。

深成岩的颜色深浅,是暗色矿物含量和浅色矿物含量比率的反映。

辉长岩、撖榄岩为深色;闪长岩为中色;花岗岩、霞石正长岩为浅色。

浅成岩的颜色深浅,多受矿物拉度大小。

结晶程度的影响,如微晶和隐晶质岩石比相同成分的深成岩颜色深。

喷出岩的颜色深浅,则受到岩石成分、次生变化、结晶程度等方面的影响。

此外,还受到强烈氧化燃烧作用的影响。

通常玄武岩类多呈黑、黑绿色、蚀变后呈中绿~浅绿色;安山岩类呈深灰、暗紫~紫红色;流纹岩类呈浅灰~粉红色。

描述岩石颜色时,应分出新鲜面(原生色),风化面(次生色),分别加以描述。

2.结构显晶质岩石,其主要造岩矿物粒度大致相等时,应写出粒度与习惯用结构名称。

如中粒辉长结构、粗粒花岗结构、中粒二长结构、粗粒半自形结构等;隐晶质至玻璃质岩石,应写明隐晶质结构或半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

具隐晶质至玻璃质的岩石,以及其它显微结构的岩石,只有在岩石薄片鉴定的情沉下,才能定出其具体结构。

3.构造最常见的岩浆岩构造的种类不多,只须准确描述即可。

侵入岩多具块状、斑杂状、条带状构造;喷出岩则多具气孔、杏仁、流纹构造等。

4.矿物成分对矿物成分的观察和描述应包括以下内容:矿物名称、物性特点、粒度大小、百分含量等。

对显晶质等粒结构的岩石,应描述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次生矿物。

描述时应按含量多的先描述,含量少的后描述,即“先多后少”的顺序。

对矿物特征的描述应包括以下几方面:颜色、形态及鉴定特征(包括可反映岩石的结构、构造等特征)、粒度、目估百分含量等。

岩石具斑状或似斑状结构时,应首先指明斑晶矿物在整个岩石中的目估百分含量,然后以斑晶矿物含量“先多后少”的顺序描述其特征。

几种常见岩石的辨别和描述(图文)

几种常见岩石的辨别和描述(图文)

几种常见岩石的辨别和描述(野外编录)三种常见的岩浆岩:1.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侵入岩。

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长石和黑云母,颜色较浅,以灰白色和肉红色最为常见,具有等粒状和块状构造。

花岗岩既美观抗压强度又高,是优质建筑材料。

2.橄榄岩侵入岩的一种。

主要矿物成分是橄榄石及辉石,深绿色或绿黑色,比重大,粒状结构。

是铂及铬矿的惟一母岩,镍、金刚石、石棉、菱铁矿、滑石等也同这类岩石有关。

3.玄武岩一种分布最广的喷出岩。

矿物成分以斜长石、辉石为主,黑色或灰黑色,具有气孔构造和杏仁状构造,玄武岩本身可用作优良耐磨的铸石原料。

(沉积岩) 又叫“水成岩”。

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岩石遭受风化作用的破坏产物,或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风吹、浪打,会逐渐破碎成为砂砾或泥土。

在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作用下,这些破碎的物质又被搬运到湖泊、海洋等低洼地区堆积或沉积下来,形成沉积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越来越厚,压力越来越大,于是空隙逐渐缩小,水分逐渐排出,再加上可溶物的胶结作用,沉积物便慢慢固结而成岩石,这就是沉积岩。

沉积岩分布极广,占陆地面积的75%,是构成地壳表层的主要岩石。

四种常见的沉积岩:1.砾岩一种颗粒直径大于2毫米的卵石、砾石等岩石和矿物胶结而成的岩石,多呈厚层块状,层理不明显,其中砾石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性。

2.砂岩颗粒直径为0.1~2毫米的砂粒胶结而成的岩石。

分布很广,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等,颜色常为白色、灰色、淡红色和黄色。

3.页岩由各种黏土经压紧和胶结而成的岩石。

是沉积岩分布最广的一种岩石,层理明显,可以分裂成薄片,有各种颜色,如黑色、红色、灰色、黄色等。

4.石灰岩俗称“青石”,是一种在海、湖盆地中生成灰色或灰白色沉积岩。

主要由方解石的微粒组成,遇稀盐酸会发生化学反应,放出气泡。

石灰岩的颜色多为白色、灰色及黑灰色,呈致密块状。

变质岩:地壳中的火成岩或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使其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一系列改变,这种促成岩石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岩石野外观察描述(变质岩)

岩石野外观察描述(变质岩)

变质岩野外观察描述一、变质岩观察与描述方法在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方法、步骤与前述岩浆岩类似,但主要根据是其构造、结构和矿物成分。

这是因为,变质岩的构造和结构是其命名和分类的重要依据。

第一步可先根据构造和结构特征,初步鉴定变质岩的类别。

譬如,具有板状构造者称板岩;具有千枚构造者称千枚岩等。

具有变晶结构是变质岩的重要结构特征。

例如,变质岩中的石英岩与沉积岩中的石英砂岩尽管成分相同,但前者具变晶结构,而后者却是碎屑结构。

第二步再根据矿物成分含量和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进一步详细定名。

一般来讲,要注意岩石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比例,以及浅色矿物中长石和石英的比例,因这些比例关系与岩石的鉴定有着极大关系。

例如,某岩石以浅色矿物为主,而浅色矿物中又以石英居多且不含或含有较少长石,就是片岩;若某岩石成分以暗色矿物为主,且含长石较多,则属片麻岩。

变质岩中的特有矿物,如蓝晶石、石榴子石、蛇纹石、石墨等,虽然数量不多,但能反映出变质前原岩以及变质作用的条件,故也是野外鉴别变质岩的有力证据。

关于板岩和千枚岩,因其矿物成分较难识辩,板岩可按“颜色+所含杂质”方式命名,如可称黑色板岩、炭质板岩;千枚岩可据其“颜色+特征矿物”命名,如可称银灰色千枚岩、硬绿泥石千枚岩等。

在野外,还要观察地质体产状、变质作用的成因。

比如,石英岩与大理岩两者在区域变质与接触变质岩中均有,就只能根据野外产状和共生的岩石类型来确定。

假如此类岩石围绕侵入体分布,并和板岩共生,则为接触变质形成;假如此类岩石呈区域带状分布,并和具片状或片麻状构造的岩石共生,则为区域变质所形成。

对变质岩我们也应描述岩石总体颜色,注意其岩石结构。

若为变晶结构,则要对矿物形态进行描述。

注意观察岩石中矿物成分是否定向排列,以便描述其构造。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可见的矿物成分应进行描述。

若无变斑晶,就按矿物含量多少依次描述;若有变斑晶,则应先描述变斑晶成分,后描述基质成分。

至于其它方面,如小型褶皱、细脉穿插、风化情况等,亦应作简略描述。

鉴定实例

鉴定实例

附录4 岩石鉴定报告实例一、火成岩鉴定报告实例1.辉长岩产地:山东济南;产状:侵入体手标本描述:暗灰色,色率约为50±,全晶质,中粒等粒结构,矿物颗粒粒径一般在2-5mm之间,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为辉石和斜长石,次要矿物为橄榄石、黑云母,分布都很均匀。

岩石很新鲜,未见次生变化。

辉石呈粒状或短柱状,墨绿色,粒径多在3-4mm左右,可见正交的两组狭窄阶梯状解理面,其上有明显的玻璃光泽,含量约为40%±。

斜长石呈板状,灰白色,大小与辉石相仿,可见到宽平的解理面和聚片双晶,玻璃光泽,硬度大于小刀,含量约为40%±。

橄榄石呈细小的粒状,粒径在1mm左右,黄绿色,较透明,含量约为5%。

定名:辉长岩镜下薄片描述:中粒辉长—辉绿结构,主要矿物为斜长石和辉石,次为橄榄石、黑云母、磁铁矿,并含微量的磷灰石和钾长石。

其中斜长石及辉石均为半自形状,但有的斜长石的自形程度较辉石稍好,故为辉长—辉绿结构。

斜长石为板状,大小一般在 3.5mm×2mm±,无色透明,低正突起,聚片双晶和卡纳复合双晶十分发育。

用⊥(010)晶带最大消光角法测得N p′∧(010)=33°,为拉长石(An60),含量约为45%。

未见次生变化。

辉石有普通辉石和紫苏辉石两种。

普通辉石,呈粒状或短柱状,粒径约为 2.5mm,单偏光显微镜下微带淡绿色或淡褐黄色,有两组正交的完全解理,最高干涉色可达Ⅱ黄绿,大部分颗粒为斜消光,在干涉色最高的颗粒上测得最大消光角N g′∧c=44°,含量约为35%。

紫苏辉石,他形粒状,多色性明显,N g′为淡绿色,N p′为淡玫瑰红,可见两组正交的完全解理,最高干涉色为Ⅰ橙红,多数为平行消光,二轴晶负光性,含量约为10%。

橄榄石,呈他形粒状,高正突起,有不规则裂纹,最高干涉色Ⅲ蓝,部分颗粒的裂纹中有少量蛇纹石分布,常与辉石构成反应边结构,含量约为4%。

黑云母,片状,多色性和吸收性均很强,N g′为黑褐色,N p′为淡黄色,具一组极完全解理,平行消光,常与金属矿物相邻,含量约为3%。

三大岩石的野外观察和描述以及鉴定特征

三大岩石的野外观察和描述以及鉴定特征

三大岩石的野外观察和描述以及鉴定特征三大岩石的野外观察和描述以及鉴定特征三大岩石,描述,鉴定(一)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吊,报肩确定其岩石名称。

肉眼鉴定岩浆岩,苜先看到的就是颜色。

颜色基木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人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

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屮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

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杲逐渐增名,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注到深。

同时还耍注意区别岩石新鲜血的颜色和风化厉的颜色。

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眾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最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第二步绘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据此,便町区分岀址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址喷出岩类。

根据岩石屮并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

不仅要对全品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品质结构,还要对人小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比矿物颗粒人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

对具有肉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肉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

假如岩石屮矿物颗粒人,旱.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屮矿物为细粒及HI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丁?浅成岩类。

观察岩右冲矿物仃无定向诽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境,仟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若无定向排列称Z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深成岩、戏成岩人笫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对于岩?石中仃规律扌H 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房体等均耍观测其方向。

对于那些在接触血上有规则扌IT列的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对各类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要从以下方面入手:l.颜色岩浆岩的颜色大致可分为浅色、中色和暗色几种。

观察时,应分出原生色(即新鲜面的颜色)及次生色(即经过次生变化后风化面的颜色)。

原生色可反映岩石的成分及形成环境,次生色可反映岩石的经历过程。

深成岩的颜色深浅,是暗色矿物含量和浅色矿物含量比率的反映。

辉长岩、撖榄岩为深色;闪长岩为中色;花岗岩、霞石正长岩为浅色。

浅成岩的颜色深浅,多受矿物拉度大小。

结晶程度的影响,如微晶和隐晶质岩石比相同成分的深成岩颜色深。

喷出岩的颜色深浅,则受到岩石成分、次生变化、结晶程度等方面的影响。

此外,还受到强烈氧化燃烧作用的影响。

通常玄武岩类多呈黑、黑绿色、蚀变后呈中绿~浅绿色;安山岩类呈深灰、暗紫~紫红色;流纹岩类呈浅灰~粉红色。

描述岩石颜色时,应分出新鲜面(原生色),风化面(次生色),分别加以描述。

2.结构显晶质岩石,其主要造岩矿物粒度大致相等时,应写出粒度与习惯用结构名称。

如中粒辉长结构、粗粒花岗结构、中粒二长结构、粗粒半自形结构等;隐晶质至玻璃质岩石,应写明隐晶质结构或半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

具隐晶质至玻璃质的岩石,以及其它显微结构的岩石,只有在岩石薄片鉴定的情沉下,才能定出其具体结构。

3.构造最常见的岩浆岩构造的种类不多,只须准确描述即可。

侵入岩多具块状、斑杂状、条带状构造;喷出岩则多具气孔、杏仁、流纹构造等。

4.矿物成分对矿物成分的观察和描述应包括以下内容:矿物名称、物性特点、粒度大小、百分含量等。

对显晶质等粒结构的岩石,应描述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次生矿物。

描述时应按含量多的先描述,含量少的后描述,即“先多后少”的顺序。

对矿物特征的描述应包括以下几方面:颜色、形态及鉴定特征(包括可反映岩石的结构、构造等特征)、粒度、目估百分含量等。

岩石具斑状或似斑状结构时,应首先指明斑晶矿物在整个岩石中的目估百分含量,然后以斑晶矿物含量“先多后少”的顺序描述其特征。

接着描述基质中矿物的特征,如矿物粒度呈细粒时,其描述顺序与要求同前述。

当基质粒度小于细粒时,只要求指明主、次要矿物.不要求作详细描述。

玢岩和斑岩的区别:由基性斜长石和暗色矿物作斑晶的岩石称为:××玢岩;以钾长石和石英作斑晶的岩石称为:××斑岩。

岩浆岩描述实例.深成岩——橄揽辉长岩肉眼描述:新鲜面暗灰色,风化面暗褐色。

中粒辉长结构,颗粒均匀,颗粒直径在2-5mm。

块状构造。

岩石比较新鲜。

暗色矿物主要为黑色的辉石,呈近于短轴状的颗粒,有时可见解理。

其次,可见少量黄绿色(或暗绿),油脂光泽的橄榄石和具珍珠光泽的黑云母。

暗色矿物含量约50%。

浅色矿物为斜长石,呈长板状,白色至灰色,玻璃光泽,含量约50%。

镜下描述:岩石新鲜,未经蚀交。

主耍矿物为普通辉石、基性斜长石,次要矿物为橄榄石、黑云母。

辉长结构。

岩石定名:橄榄辉长岩浅成岩——闪长玢岩肉眼描述:浅灰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斑晶成分为灰白色板状斜长石和绿色柱状角闪石,斑晶直径1-6mm,斑晶占岩石体积30%左右。

基质为隐晶质结构。

镜下描述:斑状结构。

斑晶由斜长石和角闪石组成,并有少量黑云母和石英。

基质呈显微粒状结构,主要成分为斜长石,其次是角闪石,基质约占岩石体积的65%。

岩石定名:闪长玢岩.喷出岩——流纹岩肉眼描述:浅紫色,斑状结构,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斑晶成分为石英和透长石。

石英为不规则粒状,无色,油脂光泽,贝壳状断口。

透长石为柱状,无色透明,玻璃光泽,有解理。

基质为隐晶质,浅紫色为主,夹杂有粉红和白色,稍有拉长的气孔和柱状透长石组成的定向排列,斑晶直径1-2 mm,约占岩石体积15%。

镜下描述:斑状结构,流纹构造,斑晶成分为透长石和石英。

基质具霏细结构,局部玻璃质结构,略带黑色不透明微粒,占75%。

岩石定名:流纹岩主要岩浆岩类的野外鉴定特征橄榄岩苦橄岩类手标本特征:纯橄榄岩:几乎全由橄榄石组成。

橄榄石为浅绿色,粒状,玻璃光泽,没有解理。

橄榄岩,主要由橄榄石组成,其次为辉石。

辉石岩:几乎全由辉石组成。

蛇纹石化橄榄岩:网格状构造,有粒状橄榄石的残核。

蛇纹石为橄榄岩蚀变产物。

苦橄岩:以橄榄石为主,可出现少量的角闪石、黑云母等。

成分相当于橄榄岩。

镜下特征,纯橄榄岩:橄榄石呈白形粒状或他形粒状。

辉石岩: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均有。

蛇纹石化橄榄岩:蛇纹石化从岩石裂隙或橄榄石粒间开始,蚀变不彻底,仍残留有小颗粒橄榄石(残留结构),蛇纹石化过程中析出铁质,生成磁铁矿小微粒,呈不规则地分布在蛇纹石中。

辉长岩一玄武岩类鉴定特征:辉长岩:主要矿物由基佳斜长石和单斜辉石(透辉石、普通辉石、异剥辉石)组成。

次要矿物有橄榄石、斜方辉石,有时有角闪石和黑云母,甚至钾长石和石英。

副矿物有磁铁矿、钛铁矿、磷灰石。

暗色矿物和浅色矿物含量近于1:1,色率为35-65。

岩石颜色深,常呈黑色、灰色等。

辉长结构,块状构造,有时呈条带状构造。

辉长岩可形成独立的岩体,也可与橄榄岩构成杂岩体。

主要由辉石和基性科长石组成,粗一中粒辉长结构。

斜长岩:几乎全由斜长石组成。

辉绿岩:为浅成侵人岩。

矿物成分与辉长岩相似,即主要由基性斜长石和单斜辉石组成。

未经蚀变的辉绿岩,颜色多为深灰或黑色,风化后呈浅绿或绿灰色。

具辉绿结构(即白色的细长条斜长石搭成三角架,其间充填粒状的辉石)。

辉绿岩易于蚀变,其蚀变情况大致与辉长岩相同。

具有斑状结构的辉绿岩,称为辉绿玢岩。

斑晶为基性斜长石和暗色矿物。

辉绿玢岩:具斑状结构的辉绿岩,斑晶为斜长石和暗色矿物。

、细晶辉长岩:成分与辉长岩相同,只是具细粒结构而不具其它结构为特征。

橄榄玄武岩:能见到橄榄石斑晶,常见橄榄石的蚀变产物——伊丁石。

基质为隐晶质。

玄武岩:肉眼观察为隐晶质,颜色多为黑色,黑绿色,有时为暗紫色。

粗玄结构或间隐结构。

有时具斑状结构。

块状构造、气孔状构造。

后层玄武岩中常见柱状节理。

矿物成分以辉石和基性、斜长石为主,这是与安山岩的主要区别。

杏仁状玄武岩:气孔中充填有白色的沸石等矿物。

闪长岩一安山岩类此类岩石常见有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玢岩、细晶闪长岩、安山岩、英安岩。

鉴定特征:闪长岩:主要由中性斜长石和角闪石(或黑云母)组成,斜长石含量大于角闪石含量,并含有少量的黑云母、辉石、正长石和石英(<5%)。

暗色矿物含量为1/3 左右。

颜色浅灰至灰绿色。

自形或半自形粒状结构,有时具似斑状结构。

石英闪长岩:闪长岩中含有5%-20%的石英,称石英闪长岩。

组成石英闪长岩的矿物仍以中性斜长石和角闪石为主。

暗色矿物含量在15%左右。

除角闪石外,还有黑云母、辉石。

颜色浅灰,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

闪长玢岩:矿物成分与闪长岩相同,为闪长岩体边部产物或浅成侵人岩石。

暗灰至暗绿色。

斑状结构,斑晶为中性斜长石和角闪石或黑云母,基质为细粒或隐晶质物质。

细晶闪长岩:成分与闪长玢岩相同,具细晶结构。

安山岩:主要由中性斜长石和角闪石组成。

肉眼观察呈浅灰、深灰、红褐,以至黑色。

蚀变4后色调变成绿色。

常具斑状结构,斑晶为宽板状中长石(斜长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基质为隐晶质或玻基交织结构。

斜长石有环带结构,角闪石和黑云母有暗化边现象,块状或气孔构造等。

注意角闪石、黑云母斑晶具暗化边,基质为安山结构或交织结构。

根据斑晶中暗色矿物的种类可将安山岩分为:辉石安山岩:主要含辉石和斜长石斑晶。

角闪安山岩:主要含角闪石斜长石斑晶。

黑云母安山岩:主要含黑云母和斜长石斑晶。

英安岩:其矿物成分与石英闪长岩相当。

在热液作用下,安山岩产生青磐岩化(或称变安石岩化)。

即岩石中的暗色矿物蚀变成纤闪石、绿泥石、绿帘石和碳酸盐矿物;斜长石蚀变成钠长石、绢云母、碳酸盐和粘土矿物。

整个岩石变成绿色或绿灰色致密块状。

青磐岩化与金、银、铜、钼、铅、锌矿产有关,是重要的找旷标志。

正长岩一粗面岩类主要岩石类型:正长岩、二长岩、正长斑岩、粗面岩。

手标本特征:正长岩:肉红色或浅土黄色的板状正长石为主,还有少量的斜长石和黑云母。

二长岩:由钾长石、斜长石大致各半组成。

正长斑岩:斑状结构,成分与正长岩相同。

粗面苦:断口粗糙,斑状结构。

透长石和斜长石组成斑晶,基质为隐晶质。

镜下特征:正长岩:以正长石为主,暗色矿物为黑云母。

粗面岩:斑状结构,斑晶以透长石为主,并有少量黑云母、斜长石,基质为粗面结构(即大量碱性长石的柱状晶体成大致平行排列)或正斑结构(即石英或玻璃质基质中发了有许多正方形和长方形碱性长石微晶,是粗面岩、正长斑岩等斑状岩石中基质的结构),花岗闪长岩一流纹英安岩类和花岗岩一流纹岩类此类岩石的主要类型: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流纹英安岩、流纹岩、松脂岩、珍珠岩、黑曜岩。

鉴定特征:花岗闪长岩:为花岗岩向闪长岩的过渡岩石,与花岗岩的区别:①斜长石>钾长石;②石英较少,含量在25%左右;③暗色矿物增多,10%-15%,并常有角闪石出现。

主要矿物有石英,约占20%。

酸性或中性斜长石占全部长石的65%-90%,碱性长石占全部长石的35%以下,即斜长石与钾长石之比为2∶1。

暗色矿物约15%,以角闪石为主,还有黑云母和辉石。

副矿物有榍石、磷灰石、磁铁矿、锆石、褐帘石、独居石等。

含斜长石和暗色矿物比花岗岩多一些,因而颜色稍深,呈灰绿色或暗灰色。

花岗斑岩:是成分相当于花岗岩的浅成岩。

全晶质、斑状结构。

斑晶主要是碱性长石和石英,有时也有黑云母、角闪石等。

基质成分与斑晶相同,隐晶至微晶结构。

致密块状。

花岗闪长斑岩:是矿物成分相当于花岗闪长岩的浅成岩。

全晶质、斑状结构。

斑晶以斜长石为主,但有少量的铁镁矿物、钾长石和石英作斑晶。

基质为细粒石英、斜长石和碱性长石。

花岗岩:中一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石英占30%左右,长石占60%左右,暗色矿物(黑云母)<10%。

钾长石>斜长石。

流纹岩:具流纹构造。

流纹斑岩:具有长石和石英斑晶的流纹岩,斑晶含量>30%。

石英斑岩:以石英为斑晶的流纹岩。

但也有浅成的石英斑岩。

流纹英安岩:成分与花岗闪长岩相同,斑晶为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可有少量石英和钾长石,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

黑曜岩:黑色,灰黑色玻璃岩石。

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有时含少量透长石斑晶:珍珠岩:具珍珠裂缝的玻璃质岩石(珍珠构造),有时含有各色的珍珠球。

松脂岩:树脂光泽或油脂光泽。

霞石正长岩一响岩类此类岩石的主要类型:霞石正长岩、霞石正长斑岩、白榴石响岩。

手标本特征:霞石正长岩:由长板状的正长石组成,次为霞石(深肉红色,粒状,油脂光泽,没有解理)和碱性暗色矿物(碱性辉石和碱性角闪石)。

霞石正长斑岩:成分与霞石正长岩相同。

正长石和霞石为斑晶。

响岩:白榴石、透长石为斑晶,基质与斑晶成分相同,微晶结构。

白榴石不稳定,可被正长石、霞石、方沸石代替,此种岩石称为假白榴石响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