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喜事民俗详细解说

中华传统文化-喜事民俗详细解说
中华传统文化-喜事民俗详细解说

喜事事宜

男婚女嫁是人生大喜之日,终身大事,皆求诸事美满,诸般吉祥。

?合婚

过去婚姻都是遵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提亲之后,双方父母一般都会询问对方年庚,看是否两人相合。民间流行的合婚法有两种,一种依据属相合婚,一种依据命卦合婚。

方法一:属相合婚法

依据属相合婚,有四首诗歌,《合年命歌》《合婚六吉歌》是说最相合的两个属相,幸福美满,夫妇和顺;《大断头婚歌》《小断头婚歌》是说不相配的两个属相,常是半路夫妻,难

以偕老。歌诀如下:

合命年歌

兔逢白马皆得意,金鸡玉鼠喜相逢;

乌猪遇犬两相好,牛遇猴儿把亲成;

龙蛇相逢添喜色,羊虎自有夫妻情。

合婚六吉歌

猪虎同归秀气藏,牛鼠相遇合天苍;

兔狗配合人皆喜,鸡舞龙吟世代昌;

蛇遇猿猴成佳偶,羊马并行最为良。

大断头婚歌

羊鼠相逢一旦休,自古白马怕青牛;

蛇遇猛虎如刀断,京鸡遇狗泪交流;

兔见白龙云端去,猪与猿猴定忧愁。

小断头婚歌

子卯二相不成亲,牛虎一见两离分;

羊猴不能成双对,马儿怎能入鸡群;

狗儿难与蛇配偶,江猪怎敢入龙门。

方法二:命卦合婚法

第一步:根据生年推算命卦

古人称180年为一元,每元分上元、中元、下元,各为60年,相合六十甲子,三小元都是起于甲子,终于癸亥。周而复始,循环无穷。现在运行的这一元始于1864年,1864年—1923年为上元,1924年—1983年为中元,1984年—2043年为下元。察看人的生年属于上中下哪一元,然后根据下面《三元命卦歌》和《野马跳涧歌》推算命卦。

三元命卦歌

花甲弱冠杖朝年,年数加四起三元。

男命一四七为根,女命五二八是源。

野马跳涧歌

野马萧萧跳深涧,十载相隔如一年。

九宫相连逐步走,顺查女命逆查男。

解释:“花甲弱冠杖朝年,年数加四起三元。”这两句歌诀说三元各从哪年开始。古人称60曰花甲,20曰弱冠,80曰杖朝。歌诀之意,上元始于1864年,中元始于1924年,下元始于1984年。

“男命一四七为根,女命五二八是源。”这两句歌诀说男女命卦各从哪宫查起。若是男命,上元从一坎宫查起,中元从四巽宫查起,下元从七兑宫查起。若是女命,上元从五中宫查起,中元从二坤宫查起,下元从八艮宫查起。

“野马萧萧跳深涧,十载相隔如一年。九宫相连逐步走,顺查女命逆查男。”这四句歌诀说男女命卦具体查法。男女查法有别,男命逆查九宫,女命顺查九宫。例如,家主为男,生于1970年,属于中元,中元始于1924年,从四巽宫查起,则1924年居四巽宫,然后十年十年地查看,男命逆查九宫,1934年居三震宫,1944年居二坤宫,1954年居一坎宫,1964年居九离宫,然后再一年一年地查看,1965年居八艮宫,1966年居七兑宫,1967年居六乾宫,1968年居五中宫(凡逢五中宫,男命卦为坤,女命卦为艮),1969年居四巽宫,1970年居三震宫,至此查到结果,1970年生男命卦为震。

4巽9离2坤

3震 5 7兑

8艮1坎6乾

第二步:根据命卦推算婚姻

用男女命宫卦爻归藏,归藏方法十分简易,两卦横向相加,两爻同阴或同阳归藏得阴爻,两爻阴阳不同归藏得阳爻。例如,男坎女兑,则用与归藏,得,然后根据归藏结果查看下图对应的婚姻,此为祸害婚。

五鬼六煞伏位

祸害天医

生气绝命延年

第三步:判断婚姻吉凶

生气婚:多子多福,儿孙满堂,子孝孙贤,有福有禄,

上吉之配。

延年婚:长寿有福,男女和谐,积德积庆,终生安康,上吉之配。

天医婚:无灾无病,一生平安,儿女和睦,无奸无盗,上吉之配。

伏位婚:一生平淡,有子有女,团圆和气,无惊无险,寻常之配。

六煞婚:化险为夷,夫妻和顺,虽富不达,丰衣足食,寻常之配。

祸害婚:遇难可解,逢凶化吉,坎坷劳碌,可保小康,寻常之配。

五鬼婚:口舌是非,生活不宁,邻里不和,时有官司,次凶之配。

绝命婚:平生坎坷,生世艰辛,东离西走,家遭凶祸,大凶之配。

?订婚

订婚共有两道程序:一、交见面礼,二、换帖和交彩礼。

交见面礼时,一般选用上午时间,不必查看吉日,由媒人领着男孩,携带事先商定的见面礼金,到女方家中交与女孩,同时携带10箱礼品,每样两箱。女孩接下礼金,表示心中同意。然后媒人和男孩返回,男家款待媒人吃饭。

换帖又叫“下聘礼”或“送彩礼”,表示正式订亲。换帖时要选择吉日,一般用上半月的“双日子”。换帖由媒人办理,带着男方的“恳帖”和商定的彩礼并10箱礼品到女家,女家交付媒人“允帖”和商定压回的彩礼,女方不留吃饭,媒人回到男家。

两家既已联姻,有的地方有女方到男方认家习俗。女方父母、女孩一同到男家,男家设宴招待,找人相陪。

红帖写法,先用红纸粘一个放帖的红袋,红袋正面当中写两个大字“恳帖”或“允帖”,竖行书写;然后,裁剪一块长形红纸,折成四折(也有六折),竖行书写帖子正文。帖子正文有多种写法,下面是四折例文:

男家恳亲帖

女家许亲帖

注解:

①月老:即月下老人,神话传说掌管婚姻之神,后代指媒人。

②冰人:《晋书》载令狐策梦见自己站在冰上跟冰下人说话,求人解梦,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是男女婚姻之事,这是替人作媒之兆。后即称媒人为冰人。

③朱陈:唐白居易《朱陈村》诗:“徐州古丰县,有村曰

朱陈……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后代称两姓联姻。

④上浣:唐宋官员执行旬休制度,即一旬十日,在官九日,休息一日。休息日官员多行浣洗,即沐浴之意。因此后来常称农历每月上旬叫上浣,中旬叫中浣,下旬叫下浣。浣也写作澣。喜事换帖一般选择上旬或中旬进行。

?结婚

一、择喜日

男方想娶亲,要问清女方的生辰八字,以便选择动婚喜期。过去需交换庚帖,现在多用手机联系。

1.选择年份

民间有“华年”说法,如果本年度没有“立春”节气,称本年曰“华年”。凡逢华年,不宜动婚。

民间还有《男命禁婚年歌》和《女命禁婚年歌》,每年中有的属相不宜动婚。

男命禁婚年歌

子年婚娶要忌蛇,丑马寅羊卯猴差;

辰鸡巳狗如败叶,午猪未鼠似落花;

戌不利兔亥逢龙,申牛酉虎亲慢夸。

女命禁婚年歌

鼠兔相斗虎对牛,猪龙发怒犬蛇休。

马鸡相争羊共猴,此是女命大禁头。

2.选择月份

有《女命大利月歌》,此月出嫁,大吉;还有《女命小利

月歌》,此月出嫁,小吉。举例说,女命属鼠,大利月是十二月,小利月是一月。

女命大利月歌

正兔七月鸡,二虎八月猴;

三蛇九月猪,四龙十月狗;

五羊十一牛,六马腊月鼠。

女命小利月歌

鼠马正七是他乡,牛羊四十不改腔;

寅申三九任使用,卯酉六腊月正当;

辰戌五冬却为乐,猪蛇二八得安康。

注:冬指十一月。

3.选择吉日

查看黄道吉日,避开禁忌日子。

二、传大启

结婚前15天至20天左右,男方父亲携同执事自带酒席和礼品到女家,商量迎送亲的具体事宜,叫做传大启,俗曰“商量事”,也叫“会亲家”。男方告诉女方看好的婚期,询问女方是否同意,还有哪些要求,并问清楚当地有哪些不同习俗。按照两宾商定意见,双方各自做好娶亲和出嫁的一切准备工作。

三、送时分

结婚前一两日,男方书写《龙凤通书》,写明吉日、新娘冠带坐帐上下车面对的喜神方位、送客人需要避忌的属相,派人送达女家,叫做“送喜日”,也叫“送时分”、“送好”。《龙凤通书》红袋封面写“婚元时书”(竖写),正文写法:

写法二:

附记一:查看喜神方位

有歌诀如下:喜神方位歌

甲己在艮乙庚乾,丙辛坤位喜神安;

丁壬只在离位坐,戊癸由来在巽间。

又诀:喜神在哪边?历日看天干。

甲己东北山,乙庚西北天。

丙辛西南地,丁壬在正南。

戊癸东南风,五方喜神安。

附记二:新娘忌三相

大喜之日,男方送客和女方迎娶用人要与新娘属相适合,有三个属相不宜。有歌曰:

申子辰女蛇鸡牛,巳酉丑女虎马狗;

寅午戌女猪兔羊,亥卯未女龙鼠猴。

四、贴喜联

喜期前一天,男女双方贴好喜联。

男用联:

门庭结彩迎淑女,琴瑟和鸣结同心(喜气盈门)

蓬门且喜来珠履,侣伴从今到白头(天作之合)关雎笑述好逑句,渭滨喜传佳偶风(喜成连理)门书喜字乾坤大,家到新人日月长(百年好合)女用联:

嫁女喜逢黄道日,送亲正遇吉庆时(满门欢乐)玉镜人间传合璧,银河天上渡双星(珠联璧合)宝马迎来天上客,香车送出月中人(之子于归)闺阁今朝辞母训,厅堂明午听婆言(恪守闺训)客厅联:

客溢蓬门家有幸,席陈淡酒主怀惭(喜气生辉)宜把欢情联左右,愧将薄席款西东(秦晋之好)淡酒欢亲情不淡,轻烟待友意非轻(志同道合)文朋诗友厅间客,远亲近邻座上宾(主欢客乐)

纳婿联:

未必生男胜生女,不妨佳婿当佳儿(永偕伉俪)

种玉养成双合璧,移根开出并头莲(久缔良缘)五、压床

男方迎亲前一天,寻一名父母双全、聪明伶俐的男童,晚间来陪伴同睡,叫做压床。席下放两棵用红绳捆扎一起的艾草,最好是连根同生的,以祈两人婚后不离不弃,终生相爱。

六、磕喜头

娶亲当日早晨,执事领新郎在家中院内先谢天地,一揖四扣;然后上林拜祖(如唢呐前天来,则前天下午上林),执事点香,曰:“点香神知,闻香神现,××完婚,前来告奠。”新郎一揖四扣;然后,回家再给自己老人磕喜头;接着,到

本族长辈和近门长辈家中磕喜头。

七、迎娶

娶亲时新郎坐头一辆车,礼品放在新郎车上。娶亲返回时,新郎和新娘换车,新郎车仍在前面。车辆一定双数。

娶亲时携带迎亲帖和谢亲帖,和鞭炮放在一起。

八、铺床

迎亲车辆走后,男家抓紧叫大娘、婶子或嫂子等前来铺床,铺床时唱念《铺床歌》。铺床歌如下:

喜事临门喜洋洋,铺床来到新人房

这个屋,真是强,瓷砖铺地粉刷墙

进屋内,紫气腾,红木家具放光明

这个床,是新床,今天飞来金凤凰

这个床,真是美,四块金砖垫床腿

文曲星,武曲星,明年来到俺家中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 1、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七、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平时成绩为总成绩的20%,期末采用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八、各章节教学进度及安排 绪论(2课时)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上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课时) 认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课时)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特点,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形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掌握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课时)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连州镇中心小学黎金荣 内容摘要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去继承和发扬光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热爱祖国文字;还可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古诗的兴趣,使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关键词:中华传统汉字诗歌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更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去继承和发扬光大。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孩子们没有兴趣去研读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和优秀品质渐渐淡忘。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关系是无法割舍的,它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影响是深远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对我们新一代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下面谈谈我的见解。 一、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1、在教学中让学生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

的有趣。首先老师要让学生明白猜字谜主要有三种方法:组合法、象形法和意会法。组合法是根据谜面的暗示,把字的笔画或部件作加减,凑成一个字。比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口”把“牛”的尾巴咬掉了,就成了“告”。象形法是把汉字的笔画比拟成事物,猜这种字谜需要观察力和想象力。比如:“河边一蜻蜓,天上双雁飞”,猜两个字。蜻蜓是细细长长的,两个翅膀一个头,像个“千”字,加上河边上的三点水,是“汗”。双雁像“从”,天的上面是一横,合起来成了“丛”。意会法要求猜谜的人根据谜面的意思去联想。比如,“客满”猜一字。客满就是人太多,谜底就是“侈”。通过让学生认识猜字谜的方法,激发他们去了解汉字的兴趣。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回”字,老师可以通过编字谜“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在教五年级语文上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中,老师可以通过阅读材料《字谜七则》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去猜字谜,然后让学生在课外搜集一些字谜或自编一些字谜,在班上开展猜字谜比赛活动。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对字谜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展现汉字的趣味性。 2、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汉字的谐音体会汉字的神奇和有趣。汉字谐音的表现形式很多,有古诗、歇后语、对联等,歇后语是比较常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工具书、网络等去搜集。但是要让学生明白搜集的是谐音歇后语,如“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而有些喻意性歇后语,如,“黄婆卖瓜——自卖自夸”不用搜集。搜集到的歇后语让同学猜,可以出示前一部分,猜后一部分。还可以用墙报、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转载 顾小北2012年02月23日转载(1917)|阅读(10775) 【十二生肖】 〖中国〗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埃及〗牝牛、山羊、狮子、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猿、鹰 〖法国〗摩羯、宝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 〖印度〗招杜罗神的鼠、毗羯罗神的牛、宫毗罗神的狮、伐折罗神的兔、迷立罗神的龙、安底罗神的蛇、安弥罗神的马、珊底罗神的羊、因达罗神的猴、波夷罗神的金翅鸟、摩虎罗神的狗、和真达罗神的猪,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XXXXX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干货,建议收藏) 2017-09-10 00:01 常见借代词语 1、桃李:学生 2、社稷、轩辕:国家 3、南冠:囚犯 4、同窗:同学 5、烽烟:战争 6、巾帼:妇女 7、丝竹:音乐 8、伉俪:夫妻 9、白丁、布衣:百姓 10、伛偻,黄发:老人 名家与作品 1、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 2、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3、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4、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中国文学之最 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 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 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集名《杜工部诗集》。 以作者的封、谥作集名,如南北朝时谢灵运袭封康乐公,集名即为《谢康乐集》;北宋司马光封温国公,谥文正,集名《温国文正司马公集》。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优秀推荐] 中华文化的勃兴北戴河第三中学张春 茹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开题报告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指导老师:(语文老师) 组长: 组员:高二17班全体学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因此,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德务滋中化民成俗,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下个世纪,我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现在,大部分学生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需要,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不够,养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致使学生的学习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很大。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致使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我们重点学习“经典驿站”“名人长廊”这两个部分。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温馨点击”,“活动广角”。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和对中华文明的越是增强。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而造就中国历史这一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说是“”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影响所致。它像一根坚韧的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联系、团结在一起,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并日见巩固。我们今天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就不能不充分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现国家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追求“”的价值观是奠定和强化国家统一的牢固基石 对于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价值观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从而使统一成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理想政治秩序。 早在,中华民族随着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统”观念。《·》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莫非”,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和价值取舍。而战国时代“九州说”与“五服说”的盛行,则反映出人们的大一统观念进一步走向成熟。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众口言九州的情景,反映了九州观念普遍流行于先秦社会。……九州就是中国,九州的完整代表着中国的完整”(:《“体国经野”:试古代的王朝》,《二十一世纪》2000年8月号)。在出现这种追求统一的思想趋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当时,西周社会创立的遭遇到根本性的冲击,早期初始形态的“一统”格局趋于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统的政治秩序,结果导致,混战绵延,因而人们渴望重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这一点在当时大多数思想家的学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虽然他们在追求统一的方式上存有歧见,但天下必须“定于一”则是普遍的共识。譬如,法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扬权》);提倡“尚同”,“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墨子·尚同上》);儒家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并憧憬着“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局面。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大一统”观念已成为人们普遍的和,并发展成为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是具备着这样的思想基础,当统一条件基本具备之时,才会由秦国通过战争的手段,横扫六合,六国,使这种政治理想变成了现实,“,”,建立起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才会有继秦而起的两汉大统一,出现汉武帝在“文”中所描绘的那幅国家“大一统”的理想图画:“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永得。”(《后汉书·祭礼志》注引《风俗通》)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d2028488.html, 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陈银惦 来源:《数学大世界·中旬刊》2019年第11期 【摘要】课堂上积极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利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还有益于他们学会尊重、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他们的人文底蕴,让他们有文化自信。本文将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渗透问题展开详细阐述,旨在通过二者融合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数学教学;中华传统文化;渗透 中華传统文化是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总体,是需要传承的民族历史文化。我校作为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关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和福建省首批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学校”研究基地,非常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从课堂上营造传统文化情境氛围,注重确立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目标,部署学科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路径,完善文化传承体系。 一、引入传统文化故事 在悠远的历史中,有很多关于数学的传统文化小故事和名人故事。课堂上可通过引入小故事,向学生呈现古人数学思想,普及古人的一些计算方法。在了解故事过程中,学生将被其蕴含的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等传统文化精神所感染,主动继承故事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故事通常具备一定说服力,所以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巧妙引入经典故事,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魅力的体验,树立正确的成长方向。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时,可先引入古代数学家刘徽利用出入相补原理来计算平面图形面积的小故事:刘徽思想敏捷,一生都在刻苦探求数学。在面积计算上,他经过数次研究,提出可把一个图形分割、移补来计算出它的面积。听了刘徽的故事以后,学生被他坚持不懈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所感染。当学生与故事中的刘徽产生情感共鸣以后,可再顺势引入割补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教法不仅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S=a×h这个计算公式,还将促使他们主动继承坚持不懈的传统文化精神,积极探求多边形面积知识。 二、了解古代计算工具 古代计算工具有着独特作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课堂上为了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带领学生认识由古人智慧创造而成的计算工具,启迪他们透过计算工具发展史增强文化自信,了解更多中华传统文化。期间,要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自主调查古代数学计算发展历史,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珍藏版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珍藏版)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传统文化与民俗

传统文化与民俗 姓名:陈序学号:211205104 机 械工程系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 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文化的模式,思想文化的源头,是征服自然与发展生产的需要,种族繁衍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不成文的规矩,程式化的规矩,民众群体的规矩。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民俗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中国传统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分析和揭示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特点是民俗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举,其与各类具体事象的描述应是深入研究中国民俗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衣食住行:在衣食住行中,原始信仰习俗也常有反映。如造房建坟便与堪舆术紧紧连在一起,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宅地,是动工前的第一步。从破土开工到建成进宅,每个重要环节都要选择吉日良辰,整个过程有着一系列的巫术、祭祀、禁忌活动。其中,上梁仪式尤为隆重,梁上要贴“上梁大吉”、“姜太公在此”等红纸条幅;工匠登高时要唱《上梁文》,然后在梁上将馒头、散钱等抛下,以驱煞、镇鬼;有时还要在正檐下挂一面铜镜,用来照射妖邪。凡此种种,不一而述。我们从殷墟甲骨文中的“卜居”记载,《尚书》中《召诰》、《洛诰》两篇所述周成王选都洛邑时的龟卜过程,敦煌文书中保留的《建宅文》[3]、《镇宅文》,[4 ]以及后世层出不穷的风水图书中可以看出,营造活动中的原始信仰是源远流长,绵绵不断的。 在民间社会生活中,祭祀祖先和村社保护神一直是家族、村落的重大事务,

“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学学科中的教学渗透实践与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学学科中的教学渗 透实践与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学学科中的教学渗透实践与研究 摘要: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我国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培养数学文化素养、数学学习心理品质素养,同时产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实践与研究 一、指导思想与研究背景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我国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培养数学文化素养、数学学习心理品质素养,同时产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将围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逐步落实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工作。据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透露,正在启动的高中阶段课标修订将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修订内容,小学至初中阶段的课标修订工作,也会按照时间进度安排适时启动。 “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课题背景及研究价值 长期以来,考试分数如同一条锁链,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教,也束缚了学生的学。无论是初中还是小学都逃脱不了它的束缚和摧残。当今教育普遍存在“分数”决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定位,决定教师绩效奖的多寡,决定教师评先选优、晋级和确定职称考核等级等诸多方面。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教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得不又回到原点----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大部分学校不要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连学生一些必备的基本素养(德智体美劳)都给荒废了! 例:2012年安徽省阜阳市对“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养” 调查报告

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知识大全 【十二生肖】 〖中国〗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埃及〗牝牛、山羊、狮子、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猿、鹰 〖法国〗摩羯、宝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印度〗招杜罗神的鼠、毗羯罗神的牛、宫毗罗神的狮、伐折罗神的兔、迷立罗神的龙、安底罗神的蛇、安弥罗神的马、珊底罗神的羊、因达罗神的猴、波夷罗神的金翅鸟、摩虎罗神的狗、和真达罗神的猪,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教学实录与反思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关于我们的中华文化,有这个一个材料: 辜鸿铭是现代中国的怪才,他生在南洋,婚在东洋,学在西洋,仕在北洋, 他精通英、法、德、希腊等九种语言,十分了解西方文化. 当时的西洋人声称: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他用英文骂英国人“博大而不精深”,用德文嘲笑德国人“精深而不博大”,在美国报纸上说美国人没什么文化,只有爱伦坡的一首诗,但他特别称道自己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教师:从中可以看到我们中华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引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今天我们从纵向上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二)进行新课 教师:要理解我们中华文化的特征,就必须和其它的文化对比来看。我们把目光拉回到五千年前,在古代和中华文化一样辉煌的还有哪些文化? 学生: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 教师:加上中国。就是我们讲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作为文明古国,有哪些辉煌的文化呢。有请三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他们查找的资料。 学生展示(学生自做的ppt) 教师:让我们用掌声感谢三位同学。这么辉煌的文化现在还在吗? 学生: 教师:古巴比伦王国被波斯人攻灭,文化消失;古印度文化被雅利安化;古埃及文化面目全非。那我们的中国文化呢?有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他查找的资料。 学生展示(PPT)殷周有古色斑斓的青铜器、甲骨文;春秋战国著名诗篇有《诗经》与《离骚》;秦朝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秦陵兵马俑、修筑长城;汉代儒家学说的至尊地位;秦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九章算术》的问世、张衡的地动仪,表明中国的科技水平走在世界前列;高亢充满青春气息的圣唐之音:京杭大运河;龙门石窟;敦煌壁画;唐诗歌、书法艺术,这是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近5万首;唐朝发明了火药;理学、宋词、元曲、北宋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宋代航海已普遍使用指南针;故宫、明清小说、民间绘画。 教师:从思想的角度再补充中华文化的内容。我们一起来概括一下我们的中华文化(注意每个朝代对中华文化有什么影响)。 殷周(早期)──春秋战国(初步形成)──秦朝(促进)──汉朝(进一步发展)──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清(面临冲击) 师生共同: 龙腾东方──春秋景色──战国风云──秦汉气象──隋唐情韵──两宋文章──元明清遗风,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始终显示出无穷的魅力,源远流长。 教师: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场景之一:“和”。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给世界介绍“和”。我们想表达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补充概括:1、和,首先就承认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在这种差异性下,各种事物要共同存在和发展,这体现了一种宽大的胸怀和包容性,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强大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

对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心得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现在以我国的节日习俗活动为例,介绍传统节日习俗,让大家能更深一步的了解我国的文化习俗。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5.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6.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7.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8.冬至节: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

语文核心素养之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地渗透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当前,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从世界各地沓至而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国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一、接近古诗文,体悟文化意蕴,增强民族精神积淀 1、诵读积累 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七年级学生主要背诵我校中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三字经》和《国学经典诵读》,其中包括:《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经典古文名句249条》《中国百句名言实录浅议》《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每

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情境解读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等,自主趣味解读《三字经》,利用自读课为学生讲解《笠翁对韵》中历史典故,趣闻故事,如“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紫盖黄旗,天象预占江左地;青袍白马,童谣终应寿阳儿。”“金屋闲来,赋乞茂林题柱笔;玉楼成后,记须昌谷负囊词。”……他们听了故事,了解了历史,体味了诗词的蕴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了文化底蕴。3、趣味训练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针对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组织学生寻找文字的起源,知道了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了解了汉字的发展过程,讲述了关于汉字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杨修巧解字》《欧阳修追字》《多写一撇打了败仗》《神奇的“打”字》《“马虎”的由来》等,同时透过汉字还可以看到祖先的生活,学生感觉汉字很神奇,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写字不再随随便便,而是用心写字,错字逐渐在减少。学生在活跃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