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疲劳》的荒诞暴力与禅意内涵
《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生死疲劳》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一个被冤死的地主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生活的苦难。
在以下文章中,我将简要介绍《生死疲劳》的主题,阐述我的看法和理解,包括作品的优点、作者传递的信息和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如何适用于当今社会。
《生死疲劳》是一部以一个地主在冤死后经历的生死轮回为线索的小说。
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将这个故事讲述得既神秘又真实。
在小说中,地主在轮回中经历了驴、牛、猪、狗等动物的生生死死,通过动物的视角观察人类社会的变迁。
在我看来,《生死疲劳》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非常出色,使小说充满了神秘和梦幻的色彩,让读者在欣赏小说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其次,作品通过动物的角度观察人类社会,这种视角转换非常独特,使读者对人类社会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最后,小说的故事情节紧凑、引人入胜,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法停下来。
莫言在《生死疲劳》中传递的信息和思想是多元的,但最为突出的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探讨。
首先,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通过地主的命运和家庭的变化,读者可以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和人民生活的变化。
其次,作品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小说中,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而地主也通过动物的视角观察到了人类的善恶美丑。
这表明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更加理解和包容别人。
这些思想如何适用于当今社会?我认为,《生死疲劳》所传达的信息和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首先,作品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安宁的生活。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能无法感受到地主所经历的苦难和磨难,但我们可以从作品中领悟到和平安宁的重要性。
其次,作品鼓励我们要有勇气面对历史的痛苦和伤痕。
虽然历史是过去的,但它的影响却一直延续到今天。
通过《生死疲劳》,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从而更好地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超级实用】生死疲劳 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张静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读完了《生死疲劳》,当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内心五味杂陈。
在读书时,我也似与西门闹轮回六世,看世间冷暖,人生百态。
莫言用文笔贯穿了50年漫长路程,描写了西门屯一个小村落的变迁和生活在这里的几代人的悲欢离合。
世事沧桑,社会变迁,人生浮沉,就算置身事外,我也产生了强烈的悲哀感。
也许,只有死亡,才能结束了这些人一生的悲伤。
小说一开始便将魔幻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它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力隐没在字里行间。
这是一个荒诞的故事,主角一世为驴,一世为牛,一世为猪,一世为狗,一世为猴,一世为人,他以人的灵魂和动物的感官来叙述自己的每一世;同时这又是一个庄严的故事,它演绎了半个世纪的一地历史,社会变迁,人生浮沉。
莫言将魔幻主义贯穿全文,但他的描写又真实得让人心颤,我似已触摸到这里面的每一个人物。
莫言通过西门闹和蓝解放两个人的视角将整部小说变得更加的立体,也让我们对这部小说理解得更加透彻。
莫言通过这部小说所透露的信息也是无穷尽的,它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着的赞颂和悲歌。
同时,它也是对建国初期那些举国误读的声讨反思。
当读到蓝脸一家反目时,我无比痛心。
谁也不能怪谁心狠,六亲不认,怪也只能怪那个时代的身不由己和错误的思想。
促使莫言写下这些文字的不是怨恨,而正是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对苦难人民的同情关切,也是对生命,对未来的热切希冀。
读完这本小说,谁又不会对莫言老先生充满敬意呢。
只有心中充满希望,才能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莫言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是啊,万物皆由心生,风吹叶动亦因心动之。
《生死疲劳》中所有人物的经历,情感和结局无时无刻不在现代人身上上演着。
人这一辈子总是会遇到很多让我们感到无奈迷茫的愁事来,情感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烦躁不安,但这些又何尝不是自身的贪欲作怪,又何尝不是自寻烦恼。
这类所有的事又何尝不是我们人为地加上了一个“愁”字。
西门闹转世为动物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至少他多了一份动物的单纯,少了一份人的深沉。
生死疲劳的创作思路

生死疲劳的创作思路
《生死疲劳》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作者通过对人类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和描绘,通过纷繁复杂的情节和人物命运,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本文以小说的角度,探讨《生死疲劳》的创作思路。
首先,本文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地体验他们的情感和痛苦。
通过描写主要人物的内心独白,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他们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无助和困惑。
其次,本文通过对环境的描绘,营造出艰辛而冷酷的氛围。
在描述人物所处的环境时,可以利用形容词和修辞手法,以增强读者的感官体验。
用寒冷、荒凉的描写营造出恐怖的氛围,增加人物所面临困境的真实感和压迫感。
再次,本文通过描绘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交流,展现出他们在生死边缘刻骨铭心的友情、爱情和亲情。
可以通过对话和心理描写,呈现人物之间的情感纠结和痛苦。
同时,也可以通过描写人物之间的背离和背叛,反映出生命的脆弱和人性的复杂。
最后,本文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塑造,展现出生命的无常和坚韧。
可以通过人物的生死离别、生存挣扎等情节,表达人类在极限环境下的坚持和无奈。
同时,也可以通过揭示人物的成长和转变,传递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赞美。
总之,《生死疲劳》是一部极具深意的作品,通过对生命与死亡的探索和描绘,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通过叙述方式、环境描写、人物关系和命运塑造等手法,创作出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让读者深入其中,感受其中的苦痛与坚持。
莫言的《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从沉重的历史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当我翻开莫言的《生死疲劳》,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沉重历史和庞杂社会背景的世界。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无尽的震撼与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蓝解放是一个经历了六道轮回的地主,他先后变成驴、牛、猪、狗、猴,最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
这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
莫言通过这个轮回转生的故事,将历史与现实、人与动物、生与死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个既真实又荒诞的世界。
读完《生死疲劳》,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和生命的脆弱。
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历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巨大变迁,从土地改革到改革开放,历史的每一次巨变都给他的命运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莫言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历史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反复和不确定性。
个人的命运在历史的洪流中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奈,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勇敢地面对和努力地抗争,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生死疲劳》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动物形象不仅是对人的象征和隐喻,更是对人性多面性的揭示。
通过动物的眼睛,我看到了人性的贪婪、自私、残忍和善良。
莫言通过这部小说告诉我们,人性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
我们应该正视人性的复杂性,努力去追求真善美。
此外,《生死疲劳》还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和生死轮回的哲学思考。
通过主人公的轮回转生,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也看到了死与生的循环往复。
莫言通过这部小说让我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个瞬间。
总的来说,《生死疲劳》是一部关于历史、人性、生死与轮回的长篇小说。
通过莫言的细腻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生命的脆弱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对历史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上周末因返校在即,未及撰写长评,便匆忙将当时感受最深的一点作为短评记录下来,如今返校归来,特来补写一篇长评以作补充。
初读《生死疲劳》,感觉少了《白鹿原》《丰乳肥臀》《百年孤独》等书惯有的那种时代变迁带来的激烈厚重与沧凉荒诞。
作者不再像以往那些作家那样,用沉痛的笔触和压抑的情感去渲染和堆积这种史诗感,而是以一种愈加不咸不淡、满不在乎、轻松狂乱幽默的语气,讲述了在轮回、风云变幻之下,人们对世态本就无可改变的麻木。
这种麻木,或许可以称之为生死疲劳。
读到后面,再回想起前面的情节,首先感到的是原先那股强烈的意难平莫名其妙地消失了,然后又觉得会有那股意难平也是莫名其妙。
既然找不回,那也不必强求,或许是因为此书独特的轮回视角和逐渐的“人畜异路”。
西门闹被时间磨平了棱角,麻木了意识,独立于西门闹之外,属于动物自己的那个“格”也愈加明显。
一开始放下的并不是他自己,而是读者。
我们会惯性地认为人畜同格,且西门闹是贯穿始终的,整本书也以其的报仇为线。
既然在猪篇已开始麻木,那过早地形成割裂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有人物过上一段时间也都变得可爱,无力去仇恨。
这或许是因为轮回的不仅是西门闹,还有形形色色的人们。
在死之前,说不定早已死了好几次了。
这何尝又不是个妥协的群像剧?解放与春苗最终还是被原谅并接纳了,关于他俩,算是狗篇的主要事件。
我们不必怀疑其卑劣性,只是毫无疑问,这是真爱,是患难之中有着惊人决心、不离不弃的真爱,且最后得到谅解并修成正果了。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同样适用于庞凤凰。
西门闹仇恨的消失,其原因也只有一个时间。
经历多了,自然会将此平常化;看了之后几十年的生活变迁与探索,或许会理解当初的被杀;或是领会了所恨之人的身不由己与“可爱一面”,并在心中和解;还有可能是因为人与动物之间的“人畜异路”,动物视角的世界不想再被打扰。
归根结底,还是对世态人性本无可救药却瞎折腾未曾停歇的麻木与疲劳,回到根本,还是时间。
析莫言《生死疲劳》的荒诞叙事

粪 , 是 让我 们 跳 到大 粪 里 去 打几 个 滚 都 可 以 。另外 , “ 撒 欢 ” 就 ” 在 猪 写 道 :女 人 们 在我 的身 上 大动 刀 剪 , 我 的脑 袋 修 成 了板 寸 , 我 的 鬃 “ 把 把 毛修 成 了板 刷 。 按照 金 龙 的构 想 ,女 人们 应 该 在 我 的肚 腹两 边 剪 出
‘
析 莫言 《 生死疲 劳 的荒诞叙事
夏 鑫
莫 言被 公 认 为 中 国 当代 文 坛 一位 极 具 实 力 与个 性 的 作 家 , 观 综 其 不 同 时期 风 格迥 异 的小 说创 作 , 我们 均可 以从 中读 到各 式 各 样 的
荒 诞叙 述 。
寓其 中的哲 理却 浑 然 天成 , 拓 了新 形态 、 思维 下 的 乡土 文学 风格 。 开 新
一
“ 诞” 荒 ,不 能简 单 地 理 解 为荒 谬 可 笑 ,它 在 音 乐 用来 指 不 和 谐
音, 在哲 学上 指 个 人 与生存 环 境 的 不和 谐 , 不 和 道 理和 常 规 、 调 有 不
和 、 可 理 喻 、不 合 逻 辑等 含 义 。尤 奈 斯库 在 他 论 述 卡 夫卡 的文 章 《 城 f的武 器 里》 15 ) 出 :荒诞 是指 缺 乏 意 义, 宗教 的、 而 在 { 丁 (9 7指 “ 和 形 上 学 的 、 验 论 的 根源 断绝 之 后 , 就不 知 所 措 , 的 一切 行 为 就 变 先 人 他 得没有意义, 荒诞而无用。 而在莫言的小说中, ” 那些频频 出现 的屎 尿 横 飞 的意 境 , 陋 的人 物 外 貌 , 忍暴 虐 的人 物 行 为, 异 离 奇 的 丑 残 诡 人 物经 历 , 无不 凸显 出_。 理 性 的 荒 诞色 彩 。 种非 莫 言在 《 死 疲 劳》 生 中通 过 对 古 典轮 回观 念 的 创造 性 转 化 , 叙 在 述 中 融合 了荒 诞 、 讽 、 幻 等 各 种 技 巧, 文 本 获 得 了丰 富 的诗 学 反 魔 使 内蕴 。他 像 一 个 老练 的魔 术 师 一 样 为人 们 上 演 了 一 出叙 述 “ 耍 ” 杂 , 让 人们 在奇 特 的 轮 回叙 述 之 下 目睹 了魅 影 浮 动 的历 史 图景 。 诞 叙 荒 事 手法 的运 用使 小 说 文本 看 似 无法 萃 读 , 又 绝非 胡 言 乱语 , 是 荒 却 它 诞 小说 家 精 心安 排 的 严 谨结 构 , 无 数杂 乱 无 章, 又无 … 多余 的细 把 却
生死疲劳的六大隐喻

生死疲劳的六大隐喻生死疲劳是一本由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小说,小说中穿插了许多隐喻,用以揭示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下面列举了一些与生死疲劳相关的隐喻,用以解读小说的一些象征意义和内涵。
1. “无绳电铃” - 隐喻虚假的期望和奢求在小说中,有一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的农村家庭,他们用宝贵的积蓄买了一个无绳电铃,期望这个高科技产品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
然而,当他们使用无绳电铃的时候,却只是听到了远处雷电风暴的电声,无法传达自己的需要。
这个隐喻象征着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和虚幻的期望,而这些期望往往无法得到真正的实现。
2. 羊 - 隐喻生活的束缚和剥削在小说中,人们的生活像一群无助的羊一样在山一般的艰苦环境中艰难前行。
他们被剥夺了自由,只能依赖于牧羊人的安排和管理。
这个隐喻象征着人们被社会和现实生活所束缚,无法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3. “千年王国” - 隐喻追求幸福的荒谬和虚幻在小说中,有一个主人公脱离现实,幻想着一个不存在的“千年王国”,他认为只要有了这个王国,人们就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然而,后来发现这个“千年王国”只是一个脆弱的幻影,毫无实质。
这个隐喻象征着人们追求幸福时的幻想和错误判断,只看到表面的美好,却忽略了实际的困难和挑战。
4. “修炼者” - 隐喻在困境中寻求生存和发展在小说中,有一位主人公参加了一家“修炼者”的培训班,他们要在一个恶劣的环境中经过训练,以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
这个隐喻象征着人们在困境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应对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压力和挑战。
5. “风筝” - 隐喻人们追求自由和解脱的心理状态在小说中,有一位主人公喜欢放风筝,通过放风筝来追求一种自由和解脱的心理状态。
这个隐喻象征着人们对于自由和解脱的追求,通过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摆脱生活的困扰和疲劳。
6. “鸭”和“爬山竹” - 隐喻对于价值观的反思和思考在小说中,有一段描写主人公与鸭和爬山竹的对话,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和反思,对于人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提出了一些问题。
《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以佛教六道轮回的思想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地主西门闹在土地改革中被枪毙后,经历了六世轮回,分别投胎为驴、牛、猪、狗、猴和人的故事。
每一世都有不同的遭遇和体验,展现了中国农村从1950 年到2000 年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
这本小说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
首先,小说通过西门闹的六世轮回,展现了不同动物的视角和感受,让我对动物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同情。
动物也有自己的情感和意识,也有自己的痛苦和快乐,它们不应该被人类随意虐待和杀害。
其次,小说通过西门闹的六世轮回,展现了中国农村五十年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历史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和选择。
小说中还体现了一些佛教的思想,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善恶有报等。
这些思想虽然有些迷信,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可以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行善积德、宽容慈悲。
小说中还反映了一些社会现实,如土地改革、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
这些历史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但仍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推进社会进步。
《生死疲劳》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它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深刻寓意的思考,展现了中国农村五十年的历史变迁和社
会变革,也展现了人类与动物、生命与死亡、善恶与因果等永恒的主题。
它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力量,也让我对自己和世界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鄢玉菲
内容摘要: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莫言的《生死疲劳》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描述了中国农村从解放后所经历的传奇发展和变化以及过程中的种种苦难和血腥。
《生死疲劳》展现了中国50年来农村的发展史和农民的生命状态。
它是对一个时代的解读,是对一段历史的解读,更是对一个时期人性的解读。
关键词:《生死疲劳》暴力荒诞六道轮回
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莫言的《生死疲劳》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以佛家的六道轮回辅以古典的章回体模式为结构,描述了中国农村从解放后所经历的传奇发展和变化以及过程中的种种苦难和血腥。
下面,就小说中的荒诞暴力和禅意内涵做一个简要的阐述和分析。
1.极强的视觉冲击——血腥而躁动的暴力
莫言一直追求一种“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的矛盾思维,偏好用恶心的事物、血腥的东西来映衬世上最圣洁、纯净的美好事情。
敢于撕开现实血淋淋的外衣,直击最深处的、最本质的人性。
书写暴力一直是莫言小说的一大特色。
《生死疲劳》中,作者的这一特色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字字挑战着读者的神经,一幅幅血腥的画面自觉地浮现在眼前,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
小说的开篇,作者就为读者上了一道大餐,呈现了人鬼受难的暴力场面。
首先叙述西门闹受尽了地狱里面的酷刑——“他们使出了地狱酷刑中最歹毒的一招,将我扔到沸腾的油锅里,翻来覆去,象炸鸡一样炸了半个时辰……我的身体滴油淅沥,落在台阶上,冒出一簇簇黄烟。
我焦干地趴在油汪里,身上发出肌肉爆裂的噼啪声,头颅似乎随时会从脖子处折断。
”本来在油锅里被炸就是一件极其残忍的酷刑,作者还针对它用过分细腻的文字来描叙整个细节,让人不自觉地感同身受,仿佛听到了油炸所发出的噼里啪啦的响声,鸡皮疙瘩骤起。
除了开头,后文中有关暴力的情节比比皆是,给了我们一个有一个赤裸裸的视觉冲击。
如第二世西门驴竟让人民公社社员给活杀分食,第三世西门牛惨遭西门金龙折磨至死,第四世西门猪遇大水灾救人而溺亡,第六世西门猴被派出所副所长蓝开放用枪击毙,无不以枉死告终。
并且每一世都拥有着前世的记忆,给予生命重生的同时也赋予惨痛的回忆,这是对心灵的施暴。
一世世的轮回,也是一世世被迫接受暴力变相凌迟的过程。
另外,也可以看出,《生死疲劳》中死亡与暴力是紧密相连的。
作者描写的暴力不是他的臆造,而是时代和生活以及个人经验所赋予的,对于经历过文革的作者来说,这仅仅是对历史的一种适当夸张的再现罢了。
这样一想,突然会觉得小说原本让人感到恶心和无法忍受的暴力竟然这样真实,让人在历史的镜子里窒息般难受,心酸地痛苦。
2.哭笑不得的无奈感——庄严而夸张的荒诞
正如开篇血腥的暴力给了读者一个极强的视觉冲击一样,小说中荒诞的言行也让人哭笑不得的同时深深反思。
小说开头,西门闹对着阎王申诉冤屈,阎王却回应他:“好了,西门闹,知道你是冤枉的。
世界上许多人该死,但却不死;许多人不该死,偏偏死了。
这是本殿也无法改变的现实。
”阎王本是公正无私,严格执法的,却说出了这样一番与他身份不相符合的话语,实在是荒诞可笑。
该死的人未死,不该死的人却死了,可见连专门主宰人间生死的阎王也深感无奈,从侧面表明世间已经善恶不分,混乱无章,历史无常,生死不由人。
西门闹善行没有善报,反而世世遭受惨绝人寰的痛苦,这甚至可以说是善有恶报了。
从更深层次思考,这一设定可能是作者对历史荒诞的一种控诉和无奈。
历史的荒诞还表现在蓝脸和洪泰岳这两个人物遭遇的描述上。
在小说的前三部中,洪泰岳是众人所推崇的对象,而蓝脸则是被当做反面教材,被孤立被排挤。
可是到了第三部,毛泽东逝世,四人帮倒台,局势有了大逆转。
生产大队开始土崩瓦解,人民公社名存实亡。
洪
泰岳被迫卸任,借酒消愁。
大半辈子的辛苦和坚持到头来竟然是个笑话。
而以前被认为落后的蓝脸则一下子成为了典型的智者,成了先锋,走在时代的前流。
两个人的命运发生巨大的逆转。
这与其说是命运的无常,不如说是历史的荒诞。
除却历史的荒诞,小说中对人性的荒诞的描写也触目惊心。
比如说,弑父情节的设定—西门金龙虐杀西门牛,并率领社员展开翦灭野猪的运动;蓝开放枪毙西门猴,一次又一次做出吃了父亲的不肖行为。
这一违反伦理的行为反映了那个时代背景下荒谬的人性,在利益面前六亲不认,以自我为中心的本质。
又比如说,四人帮倒台之后,人们就好像忘却自己曾经支持人民公社化的热情和坚决,忘却自己曾经做过的种种冷漠之行,而是立马转身开始支持生产责任制,开始又一轮的热情和坚决。
不得不说,人性的确是凉薄与冷漠的。
3.生死疲劳皆因贪欲——六道轮回的清远禅意
纵观小说全文后,似乎理解了扉页上的题词——“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这四句话是佛教的经典《八大人觉经》第二觉经中的一句话。
告诉我们,众生之所以会在生死道上疲劳奔波,就是由于贪求五欲而来的。
在生活的环境上,随遇而安,不要贪得无厌,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自在。
但是莫言进一步把它和“六道轮回”联系在一起,就赋予了生与死更深层次的内涵。
小说写六道轮回,从投身为驴写到投身为猴,再写到再投生为人,是一个逐渐向人靠近的过程,有一种内在的逻辑。
并且写到身为猴子的一世时,结局和为畜之前遭枪毙的结局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也彰显了一个轮回的终结。
由此可见,小说也是对中国人半个世纪人性的发展和生存状态的一种描述。
在历史的洪流中,人只有在经历了驴一样的盲目反抗、牛一样的倔强抗击、猪一样的无知狂欢、狗一样的忠诚跟随、猴一样的麻木与游戏着的生存,最终才能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真正聪明的、适应时代发展的,但是却没有灵魂的人。
作者用动物的视角展现了人性的变化过程和最终结果,也可以说是人们半个世纪以来对生命和生存的思考结果。
莫言借助佛教里的六道轮回,为小说提供了立体的框架结构,让叙述者西门闹的灵魂附着在驴、牛、猪、狗、猴身上,以动物的眼光看人的世界,而各种动物的视角又各不相同。
这种视角的处理增强了小说的形象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让读者自行想象,创造性地理解作品所具有的反讽意味。
当然,无论从小说的命名,还是从小说的结构,我们都可以看出作者对时代洪流里人性变化的思考和人们从经受的苦难的同情,同时,也明白了贪欲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在苦难中不断轮回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生死疲劳》用一场刺激感官的视觉冲击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暴力;用让人哭笑不得的情节设定为我们再现了历史与人性的荒诞;用细腻清远的佛家经典为我们讲述了“生死疲劳”和“六道轮回”的涓涓禅意。
它们共同谱写了一首时代和历史的华章,让我们听到了背后所蕴含的深刻人性。
《生死疲劳》用第一人称讲述了西门闹在解放后被枪毙,转生为驴、牛、猪、狗、猴以及大头婴儿蓝千岁的所作所为以及所见所闻。
期间跨越了土地改革、十年动乱、包产到户、全面改革开放等主要历史时期,展现了中国50 年来农村额发展史和农民的生命状态。
它是对一个时代的解读,是对一段历史的解读,更是对一个时期的人性的解读。
小说用荒诞的语言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反思历史、反思人性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莫言,《生死疲劳》,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德威,《千言万语,何若莫言:谈莫言的小说》,台北麦田出版社,2001 年版;
3.张喜田,《人生本苦与生死幻灭—论莫言新作<生死疲劳>的佛教意识》,河南社会科学,200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