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声学分析共23页
剧院声学设计

剧院声学设计1.建声设计目标2.建声设计依据3.体型设计对于演出的歌剧院来说,体形设计至关重要,它要解决响度(音量)、声场分布、声扩散、早期反射声的分布和消除音质缺陷等问题。
剧院平面、剖面图分别如图一、图二所示。
图一:观众厅池座平面图图二:观众厅剖面图剧院的室内设计阶段,我方会和装修方积极协调解决声学装修工作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提供声学方面的数据。
为对声学设计进行验证,对剧院观众厅进行了计算机模型进行室内音质预测。
计算机模拟通过建立三维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软件对大剧院观众厅的室内音质进行模拟分析。
EASE模拟计算分析:3.1 观众厅声学设计和室内各界面材料控制根据剧院观众厅的混响时间要求,在声学设计初期,根据室内装修中使用材料和构造的声学特性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数据进行混响时间计算。
观众厅两侧墙面采用15mm厚木饰面高密度板,为减小材料的低频吸声特性,建议安装过程中,增加龙骨密度,以增强板材的刚度。
在台口两侧部分采用18mm 厚高密度板,表面安装50mmX100mm木饰面条。
该做法有两个用途,一是起到装饰美观的效果,二是增加板材的刚度,减小低频吸收。
观众厅吊顶设计该观众厅的吊顶造型设计兼顾剧院的其他功能(如音箱桥、面光桥等)和声学要求。
暂定为折线型吊顶。
通过调整吊顶的倾角,达到前部吊顶为池座中前部观众席提供有益的早期反射声;中后部吊顶增强后部观众席声级。
控制吊顶标高,防止出现长延时反射声;将近次反射声相对于直达声的初始时间间隙控制在35ms以内。
为了避免低频被吊顶吸收,观众厅的吊顶可采用了35mm厚GRG增强型反声板。
3.2台口侧墙设计台口侧墙采用大号角形,可以将演员声反射并导向观众席,让池座中前区观众席得到较多的早期反射声;另外利于耳光、扬声器的布置。
由于受座椅布置影响,只能将一层位置台口处理成直角形(但还是建议减少前排边座椅,实现扩声需求)。
3.3后墙设计观众厅后墙使用弧形扩散吸声构造,一是控制厅内混响时间,二是防止舞台发出的声音从观众厅后墙反射回前排观众席和舞台,形成回声或扩声系统的反馈啸叫。
剧场声学分析

剧场声学分析1. 导言剧场作为演出的场所,对声音的传播质量和声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剧场声学分析是一项通过科学的方法评估和改善剧场声音效果的技术。
通过对剧场的声学特性进行分析,可以提供重要的指导,确保观众能够享受到优质的音乐和演出体验。
2. 剧场声学分析的目的剧场声学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和改善剧场的音响系统配置和声学性能,以确保良好的声音传播和均衡的音质。
通过精确的声学测量和分析,可以确定潜在的声音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剧场声学问题:•回音和混响:剧场中过高的回音和混响时间会对声音传播和声音清晰度产生负面影响。
•音频覆盖和均衡:确保剧场中的每个座位都能获得均衡且清晰的听觉体验。
•噪音控制:剧场中的噪音可能来自空调系统、机械设备或周围环境。
噪音控制是确保良好声学环境的关键因素。
3. 剧场声学分析的方法剧场声学分析通常采用以下方法和工具:3.1 声学测量声学测量是评估剧场声学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使用专业的声学测量设备,通过测量声音的传播特性、回音时间、频响曲线等参数,可以获取剧场内的声学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分析师了解剧场的声学问题,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
3.2 模拟和计算现代技术使得声学分析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来完成。
使用声学建模软件,可以建立一个剧场的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确定房间模态、声压级分布、吸声材料的适当位置等。
此外,计算机模拟还可以评估不同音频系统配置的效果,从而优化剧场音响系统。
3.3 声音设计和调试通过分析剧场声学特性,声音设计师可以确定适当的音响系统配置和声音处理设备。
此外,他们还可以对声音进行定向和调整,以确保观众在任何位置都能获得理想的音质和听觉体验。
声音设计师还会使用等化器、延迟线和吸音材料等工具来调试剧场的声学性能。
4. 剧场声学分析的效益剧场声学分析的效益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音响系统配置和音频处理建议,以确保剧场中各个座位都能获得均衡和清晰的声音。
大剧院等房间具有声学要求的装修施工

大剧院等房间具有声学要求的装修施工本工程大剧院主要满足演出和会议为主。
具有优良的观演条件,以扩声系统为主要声源。
1 本工程大剧院设计要求(1)大剧院观众厅1)中频满场混响时间RT:1.4±0.1S;2)明晰度C80:-2~+2;3)本底噪声:NR-30;4)无回声、声聚焦及共振等声缺陷;5)剧场内外隔声没明显声缺陷。
(2)大剧院舞台1)中频满场混响时间RT:1.5±0.1S;2)本底噪声:NR-30;3)无回声、声聚焦及共振等声缺陷;4)剧场内外隔声没明显声缺陷。
(3)声光控制室1)中频满场混响时间RT:0.4±0.1S;2)本底噪声:NR-30;3)大剧院设计方案声学分析(4)多功能报告厅1)中频满场混响时间RT:1.5±0.1S;2)明晰度C80:-2~+2;3)本底噪声:NR-30;4)报告厅内外隔声没明显声缺陷。
大剧院的音质效果主要决定于其接收到的直达声与反射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状况。
一个较好的观众厅体形(吊顶和墙面形状)和表面的声学性质可以保证厅内声场时间和空间的均匀分布,也就决定了剧场的优良音质效果。
直达声后50ms以内的反射声对增加语言清晰度和亲切感有重要作用;而直达声后80ms 以内的反射声对增加音乐明晰度有重要作用;直达声与强反射声的声程差不应超过17m,否则易造成回声。
同时在体形设计中还应避免弧形墙面或吊顶造成局部声聚焦甚至产生回声,以及平行墙面造成颤动回声等声学缺陷。
2 施工措施大剧院等具有声学要求技术用房,这些用房不同于一般民用建筑,它们不但要求具有装饰漂亮的外表,更要具有产生优质声音的功能,因此对隔音、吸声、防震诸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在技术上、构造上进行特殊处理。
由于本工程声学设计尚未出图,现根据我院已施工过的成功工程经验,对施工要求阐述如下:(1)首先组织项目施工员、关砌、翻样等认真仔细地弄清设计图纸要求,特别要弄清相关的电、风、工艺图上的预留孔洞,尽可能避免对声学要求的房间任意凿打。
国家大剧院建筑声环境

国家大剧院建筑声环境李国棋【摘要】介绍国家大剧院建筑声环境,描述隔声降噪措施与效果,阐述三个剧场声学设计与特点.【期刊名称】《演艺科技》【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5页(P39-43)【关键词】国家大剧院;噪声;隔声降噪;混响时间;声学设计【作者】李国棋【作者单位】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北京 100031【正文语种】中文国家大剧院位于西长安街人民大会堂西侧,建筑师的设计理念是“城市中的剧场,剧场中的城市”,声学专家致力于打造“喧闹城市中的安静剧场,音质优美剧场构筑的艺术之城”。
为了使观众能在安静的环境中聆听优美的音乐,享受安静带来的舒适和高雅,安静成为国家大剧院首要考虑的问题,从设计、建设伊始就采取了很多创造安静、保证大剧院不受外界噪声干扰的措施。
地铁一号线作为北京人出行的重要交通线路,东西横贯北京城区。
而国家大剧院恰恰坐落在地铁一号线边旁。
在建设之初,地铁对大剧院震动和噪声的干扰问题,曾让设计者和使用者担心过,希望由地铁振动而引起的噪声级比剧场内允许的背景噪声级低3 dB。
地铁一号线距离大剧院外表壳体最近为160 m,到歌剧院外墙为220 m。
呼啸的地铁从天安门西站风弛而过,如果振动产生的噪音在40 dB~50 dB之间,就需要在剧院外部建隔振墙;如果振动大于50 dB,就必须对剧场结构和地铁进行必要的减振措施。
振动衰减的计算结果表明:在超过150 m的衰减后,地铁的振动和噪声不会对大剧院的演出产生影响。
竣工后试演出情况验证了当时的判断的正确性,工程上节省了投资,保证了工期。
依靠建筑壳体和四周的地下围墙,使大剧院被自然地保护起来。
使用高阻尼连接和钛金属板隔断噪声的干扰,使得壳体隔声量 Dn,w = 40 dB ==> Rw = 42 dB。
见图1。
为了进一步减少噪声,创造一个安静的声音环境,除了隔断外部噪声干扰以外,还针对观众厅内的噪声源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例如:电梯竖井远离观众厅,并且在竖井内加装钢套;采取置换式座椅椅脚送风的空调方式,减小空调风口产生的噪声;观众座椅采用阻尼缓冲装置以减少座椅翻起的冲击噪声等等。
国家大剧院的声学处理分析演示文稿

GRC墙板
GRC是由抗碱玻璃纤维、 石英砂和高强水泥按一定配比, 使用模具(喷射)制作,一体成 型。其特点与GRG类似:质 量轻、防火环保、声音效果好, 使用寿命长、安装方面等特点。 板的图案样式与具体构造同前 GRG墙板类似。
音乐厅的墙面与吊顶在材 质方面达到了整体统一,同时 较硬材质的材料在低频维持较 长的混响,且GRC起伏的墙面 对音乐厅的演奏声音起到漫反 射的作用,既兼顾了功能,又 兼顾了美观。
MLS声学墙
乐队演奏台周围的墙是声 学墙,即按照数学理论精确地 计算出来的墙面凹凸形状,缩 写术语称为“MLS”,原意为 “Mathematics Length Sequence”,此墙的作用是, 高度扩散反射,它可使乐师们 有良好的相互听闻,让声音均 匀、柔和地反射、扩散保证坐 在每个位置的观众,都能听到 同样优质的声音。凹凸墙体的 构造为用双层木板(12mm> 2厚) 做出凹凸形状,凸出部位里边 为密实的玻璃丝棉。
国家大剧院的声学处理分析演 示文稿
优选国家大剧院的声学处理分
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 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 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中国国 家大剧院标志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总投资额26.88 亿人民币。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 剧场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在地面层坐落着三幢建筑:歌 剧院、音乐厅和剧场,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 恍若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覆盖、庇护、包围和 照亮着所有的大厅和通道。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 的外部景观。
·歌剧院:金属网包出“稻草屋”
【优质文档】《国家大剧院》阅读附答案-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国家大剧院》阅读附答案国家大剧院坐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的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独特的壳体造型,被人工湖围绕着,远远看去宛若一颗晶莹剔透的水上明珠。
从大剧院北口进入,首先经过的是长达80米的水下廊道,两侧设有展览区。
廊道顶部玻璃天花板上就是人工湖,湖水波光粼粼,层层涟漪投影在地板和墙壁上,与墙上疏密有致的气泡形装饰相映成趣,让徜徉其中的人们仿佛步入一个亦真亦幻的“未来水世界”。
穿过水下廊道,就走进了橄榄厅。
橄榄厅因其空间形状酷似一枚橄榄而得名。
大厅两扇大门凝重典雅,其上各有180个椭圆形凸起,是中国古老门钉的变形演化,实现了中国元素和现代设计的巧妙嫁接与完美融合。
大剧院内公共大厅的开阔空间目前堪称全球剧场之最。
大厅拥有国内跨度最大的穹顶,可以将整个工人体育馆笼罩其中。
穹顶由名贵稀有的巴西红木拼装而成,明朗大气的深红色调暗合中国传统审美意趣。
大厅地面名为“锦绣大地”,共划分为22块不同区域,铺设石材均出自国内,其中很多都为稀有品种,如产自河南的“绿金花”已是绝版石材。
歌剧院是国家大剧院内最宏伟的建筑,以华丽的金色为主色调。
(A)歌剧院主要供大型歌剧、舞剧演出使用,席位数2398个。
舞台设施具备推、移、升、降、转功能,可迅速地切换布景;主舞台有6个升降台,可整体升降又可分别单独升降,可设置全国唯一的倾斜芭蕾舞台板;吊杆、吊机数量之多居于全国首位,并拥有世界领先的车台互换技术;灯光反应快,可以在几秒钟内变换造型。
歌剧院还在墙面上安装了可透声的弧形金属网,而金属网后面的墙是多边形,视觉的弧形加上听觉空间的多边形,做到了建筑声学和剧场美学的完美结合,使得混响时间达到了1.6秒的极佳效果。
音乐厅洁白肃穆,共有席位2019个,用于演奏大型交响乐和民族乐。
音乐厅拥有国内最大的管风琴,发声管达6500根之多,能满足各种不同流派作品演出的需要。
国家大剧院的音质特点

国家大剧院音质特点的主观评价及其问题分析1.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声学设计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建筑面积2615平方米,观众席1966(含111站席)。
内厅长宽高比为2.98 :1.86 :1。
考虑为较为接近理想的音乐厅功能。
音乐厅吊顶总面积1268平方米,音乐厅座位数1966(含站席111).设计混响时间空场为2.2秒。
背景噪声满足NR20要求。
营业厅造型选用了改良的鞋盒型。
采用“岛”式设计,即乐队和演员在中间观众厅在周围的设计。
如此多的座位和岛式设计在国内也较为少见。
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采用室内GRC(玻璃纤维补强混凝土)扩散反射体、舞台与一层池座侧墙采用了MLS扩散反射墙面、巨大的帆形音乐反射罩、和观众座椅吸声控制等处理方法,将音质设计有效地融合到室内装饰中。
对GRC材料的特性,音响测试等作了大量的论证,并确认其可行性。
音乐厅顶棚和墙面采用了平均厚度为2.4厘米的GRC板。
GRC墙面的形式与吊顶有所不同,面积约1263平方米.顶棚上GRC装饰有着看似凌乱的沟槽,侧墙的GRC为起伏的表面,目的在于扩散反射声音。
平面反射的声音类似与镜子,会导致局部声音强烈反射而音响音质。
扩散反射类似与被磨毛的毛玻璃,声音反射更加均匀柔和。
另外,厚重的GRC板能够有效地防止低频吸收,增强厅内低频的混响时间,使低频效果(如管风琴、大管、大提琴等声部)更加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舞台侧墙上采用栅状间隔的MLS墙面,凹凸尺寸严格按照数论理论设计,被称为“数字声反射墙”,外观既现代又神秘,还能扩散反射来自演奏台的声音。
保障演出者之间具有良好的自我听闻和相互听闻,有利于乐队更好的发挥表演水平。
观众厅顶部悬挂巨大的帆形声反射罩。
一方面将声音向厅内四面八方反射,有效将弥补“岛”式舞台声学反射前后音质不一致的不足,另一方面降低顶棚声学反射高度,缩短了近次反射声与直达声之间的距离,获得了更好的声音亲切感。
这个顶部的声反射罩可升降取得最好的声学效果。
剧场的声学设计

剧场的声学设计(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五章剧场的声学设计厅堂的形状、体积、边界面的布置和表面处理、地面起坡、座位排列、观众容量以及装修材料的选择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观众厅的声学效果。
因此声学处理不应当是建筑设计的追加手段,而应该融于建筑整体设计之中。
第一节室内声波传播特性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障碍物,如墙、孔洞等,将产生反射、吸收、穿透、绕射现象,在室内由于多次反射会引起混响。
1.声波的反射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的介质时,波速将发生突变(空气中为340m/s,砖和砼中约为4000m/s)。
在波速突变的分界面上,入射波的一部分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部分叫反射波。
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反射。
◇反射声比直达声总是要延迟一定的时间到达接收处,其延迟的时间叫做时差。
◇时差在5毫秒以内的反射声叫做短延时反射声,能使人产生声源位移的感觉。
◇延迟时差为5~50毫秒,即声程差~17米的反射声,叫做前次反射声。
这种反射声好象使原来直达声的延续,听起来相当于加强了直达声的强度。
这是影剧院建筑中所需要的。
◇反射声的延迟时差超过50毫秒,且声压级较强,能听到两个声音,这就是回声,应避免。
◇延迟时差虽然超过50毫秒,但声压级较低,湮没在一个接一个的反射声中,分辨不出单个声音,也就是听不到回声,称为混响声。
在影剧院建筑中,根据观众厅的容积等情况,需要保证一定的时间。
2.吸声系数和吸声量不同介质对声的吸收是不同的,吸声能力较高的建筑材料称为吸声材料,一般,坚硬光滑,结构紧密和重的材料吸声能力差;反射能力强;粗糙松软,具相互贯穿的内外微孔的多孔材料则相反,如玻璃棉、矿棉、泡沫塑料、木丝板、微孔砖等,都是这类材料。
吸声系数:是表示材料吸声能力大小的量,用〆表示。
〆=吸收声能/入射声能数值在0~1。
〆同样也表示某材料单位面积的吸声量。
吸声量:用A表示。
A=S•〆单位:m2第二节厅堂音质要求与实现方法各种厅堂音质要求与实现方法1.室内所有座位,都有足够的声音响度控制体积;合理的体型设计,使观众席尽可能靠近声源;观众席起坡,抬高声源位置;提供充足的前次反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