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
语言学概论第四章语义笔记

语义一、语义的内容和性质(一)意义与语义:意义(价值、语义)例如:1、改革开放具有深远的意义;2、粮食对于一个农民的意义;3、这个词在这句话的意义是什么;(语义)所以,“意义”和“语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所指的对象是不一样的,它们不是同义词,而是上下位概念。
而“语义”一项在语言意义这个范畴内也有几层意思;语言单位的意义:语义:可推行的交际单位的意义:不可推行的“举烛”事件使燕国强大(?书燕说)语义:是人们对“三个世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语言世界)(二)语义的内容(主要类型)1、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认知角度)①理性意义: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以及人的精神世界中的现象的理性认识在语言中的反映。
如:妇女:【 + 人】【 + 成年】生命:【 + 生命】【 + 停止】理性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是语义的核心内容。
②附加意义:是附着在理性意义上的反映语言使用者的心理文化等特征意义。
A、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表说话者对所谈对象的感情或态度,有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
如:“成功”和“得逞”“成果、后果、结果”语体色彩: 表词语所用的社会坏境通常有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
如:书面语体,母亲;口语语体,妈、娘;一般语体,妈妈;B、联想色彩a、形象联想:指词的理性意义所引起的人们对现实中某种形象的联想。
b、意义联想:由于多义词的几个义项或同音词的几个意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联想。
(比如说“元音和原因”同音)c、文化联想:是由于人们的文化背景、社会观念的作用而产生的联想。
(如:中国人和英美人谈到对狗的看法)2、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语言系统角度)词汇意义:词的语言形式能够表达的全部内容,包括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从客观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出来的,与人的认知能力有关。
语法意义:语法形式表达的意义。
从语素、词、短语中、句子等语法单位中抽象出来的,用语言的特点有关。
(“他学习我”和“我学习他”词汇意义不变,构成词汇相同)3、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语言状态角度上):语言意义:是词在语言系统中固有的意义,它是抽象的概括的是全社会共同理解的。
语义的定义和分类.

述题 话题与述题是不依赖语法形式而存在于不 同句子中的两类句义聚合类 2.谓词与述项的聚合类 谓词与述题的聚合类是在话题与述题聚合 类的基础上划分出来的。
(二)句义结构模式的组合关系
述项在与谓词具体组合时产生不同的功能人们
把这叫做不同的格 1.施事格,如“他赢了比赛”中的“他” 2.受事格,如“小猫在吃鱼”中的“鱼” 3.结果格,如“妈妈煮饭”中的“饭” 4.与格,如“他送我一束玫瑰”中的“我” 5.工具格,如“老王吃大碗”的“大碗” 6.方位格,如“家里养了一只猫”的“家里” 7.时间格,如“他考虑了一会儿”的“一会儿”
第三章 语 义
第一节 语义的定义和分类 语义是语言形式和语用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全部意义。
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是语义的两大类型。 一、语言意义 语言意义是音义结合的语言系统固有的意义。包括 词语意义和语法意义 二、言语意义 一种环境意义,指具体的人、在具体的语境中、对 语言意义具体运用的结果 三、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的关系 一方面,它们互相区别,互相排斥;另一方面,它 们又互相补充,互相联系
1.联想义场
(1)分类联想,如动物-植物
(2)部分联想
包括两类:一类是有序类,如“星期”的
语义场包括“星期一,星期二……” 一类是离散类,如“人体”的语义场包括 “头,颈,肩……”。 (3)描绘联想 即围绕某一个中心词义从性质、行为或状 态等不同角度进行联想式的描写所形成的 语义场,如“傻呵呵、傻乎乎”。 联想义场的词义关系主要是包含关系。
词义的特点:
1、概括性-概括地反映某一类客观事物的共
语义的性质名词解释

语义的性质名词解释语义是研究词语和句子意义的学科。
它探索着语言如何传达出特定的概念和思想。
在理解语义的本质时,我们需要考虑它的性质和特点。
本文将通过解释语义的性质来探讨这一话题。
1. 语义的综合性语义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不仅涉及词汇和短语的意义,还涵盖了句子、篇章和整体语境的意义。
语义学家关注的是语言单位的意义如何通过组合和上下文来传达特定的信息。
换句话说,语义是在多个层次上运作的,从个别的词汇到更大的句子结构。
2. 语义的多样性语义是多样的,具有不同的子领域。
这些子领域包括形式语义学、词义学、篇章语义学等。
形式语义学研究逻辑和量化的语义,通过符号表示来分析推理和语言的关系。
词义学研究单词的含义和意义,探索如何将单词与概念联系起来。
篇章语义学研究文本的整体意义,从而了解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理解。
3. 语义的模糊性语义有时是模糊的。
这是因为一些词语和短语的含义并不是确定的,而是存在一定的歧义。
例如,词语“bank”既可以表示河岸,也可以表示银行。
在这种情况下,语境是解决歧义的关键。
根据上下文,我们可以确定词语的具体含义。
4. 语义的嵌入性语义是嵌入在语言结构之中的。
词语和句子的意义是通过语言的规则和结构来捕捉的。
这些规则和结构决定了词或句的意义如何与其他词或句相关联。
语义的嵌入性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单个词语的意义来理解一句话,而是需要考虑其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5. 语义的文化依赖性语义还具有文化依赖性。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同一个概念可能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文化因素对于词语的意义和句子的解释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中国文化中的“猫”和西方文化中的“猫”在意义上可能存在差异。
6. 语义的变化性语义是变化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可能发生变化。
新的概念会出现,旧的概念可能消失或演变。
语义学家通过研究历史变化和社会变迁来了解词语和句子意义的演变。
总结起来,语义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的对象涉及各个语言层次和语境。
语义和语用的区别举例

语义和语用的区别举例现代汉语中的语义,可从词义的范围来理解。
语义是指意义,就是字面的意义,对人和事物有意义的话或者表达一定意义的话。
语用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下,为了表达特定的目的,根据具体的情况而采取的话语行为或者是交际策略。
我们一般称为语用。
根据语义可以区分不同的语言系统。
例如汉语、英语、阿拉伯语等,因为它们的使用环境不同,所以语义也不相同。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语义来划分不同的语言系统。
又比如,根据语义还可以分出一些复句,根据语义还可以判断是否为合成词,等等。
而语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1。
语义有两种基本形式: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
所谓语法意义,是指语言单位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意义,即语言的语法功能。
比如:高,表示高度的意义。
所谓语用意义,是指语言单位在表达过程中所显示的语言社会作用的意义。
例如:明天刮风,后天下雨。
你干吗去?表达了语用意义。
2。
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互相依存、互相渗透。
在不同的语言中,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的差异常常很大。
例如:他刚从美国回来,身体健康,很年轻。
表达了语法意义。
但是语用意义却与它大不相同。
他年轻,是什么年龄呢?还有哪些信息呢?还可以怎么说?是不是应该加个修辞手法呢? 3。
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是并存的,不是完全独立的。
所以,通过语法分析而找到的意义未必都是语用意义,而通过语用分析而得到的意义也未必都是语法意义。
二者之间有时难以截然分开。
关于这点,请看《修辞学发凡》一文的第九章和第十章。
对此,我不再赘述。
4。
正确地理解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需要运用语言材料加以说明。
要理解一个语法项目,必须知道其具体的语法结构。
因此,了解语义的另一种基本形式——语用意义,才能进一步弄清楚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5。
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不存在语义层次问题。
这里所说的“修辞格”主要是指借助辞格把抽象意思具体化、形象化的方法。
辞格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历来被许多学者所重视。
其中,有一些辞格已经进入了语法规则,只是还没有成为一种单独的修辞手段。
语义和语用的

语义和语用的语义和语用语义(Semantics)是指语言意义的研究,它探索语言各个部分与其周围思想经验的关系,解释语言信息如何表达,以及这些信息如何被接收和理解。
它通过描述和分析语言的功能、结构和意义来研究语言现象。
语义研究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确定语言单元,确定其内部结构和字面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语义关系。
语用(Pragmatics)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领域,关注人类如何使用语言。
通常认为,其聚焦点在于语言环境下的应用和效用,包括语言在文化和社会中的应用,语言本身所蕴含的实际效用以及说话者之间的交际技巧。
而至于其它语言形式,例如文学形式和美学形式,则属于语用学研究的外围范畴。
语用学拥有丰富的多种方法,它既可以从语言使用者的角度来研究语言交流,也可以从文化和思维转折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系统。
语义和语用学是认知语言学的两个核心领域。
语义学重点探讨语言的表达功能,即如何表达思想,而语用学重点探讨是如何使用语言,如何将语言传达到其他人,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
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共同目的就是为了了解语言如何形成,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彼此交织在一起,共同编织成一个完整有力的语言网络。
语义研究关注如何表达语言中的信息,而语用研究则关注如何使用语言传达想法和意义。
语义学探讨的是对语言的不同部分的内部语义表示及其它的属性,而语用学可以处理在实际应用中推理运用语言。
语义探讨的是语言的字面意义,而语用研究则探讨如何用语言实现实际交流,如何为双方提供一种交互模式,提供有效的沟通。
语义学涉及语言结构及其内部语义表示,而语用学则关注如何利用语言表达想法以及如何在不同场合、不同背景和不同目的下运用语言。
语义

例如:NL+V+着+NP
台上摆着酒席。 通过变换可以分化为: A:NP+V+在+NL B:NL+正在+V+NP A:酒席摆在台上 人站在门口 画挂在墙上 … …
B:台上正在摆酒席 戏台上正在演京戏 门外正在敲锣鼓 … … 为什么会产生歧义呢? A式中的动词“摆、站、挂”:[+附着] B式中的动词“摆、演、敲”:[-附着] • 其歧义与句中动词语义特征不同息息相关。 这是语义特征分析能解释而变换分析所不 能解释的。
。
(二)、语义的概括性和具体性
语义作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种概括的认识,词语的意义 概括了它所指的各个具体对象的共同特征。如“人”概括了各种各 样的人的共同特征,既包括男人,也包括女人,既包括中国人,也 包括外国人 。 语义作为人们言语交际的内容,在具体的话语中,又是比较具 体的。在具体的话语中,“人”一般总是指特定的人,“山”一般 总是指特定的山。
2.状语的语义指向
第一,后指中心语。 (1)血压【急剧】下降。 (2)我【经常】打乒乓球。 第二,前指主语。 (3)祥子【青筋蹦跳】地坐下。 (4)四凤【胆怯】地望着大海。 第三,后指宾语。 (5)花也很多,【圆圆】的摆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 整齐。 (6)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 了十六七个“猪猡”。 第四,前指“把”的宾语。 (7)我把王群【满意】地打发走了。 (8)师傅们把水泥行条和楼板【纵横交错】地摆在一起。
语义
梁月月
一、语义
语义:就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所表达的内容。
语义是客观事物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对客观事物 现象的认识,这种认识用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语义。
二、语义的性质
(一)、 语义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语义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最终来源于客观事物现象,因此, 语义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表示实有事物现象的词语,如“山、牛、 高、红、吃、跑”等,其语义直接反映了客观事物现象的特征。由 于人们的认识能力、认识的角度等各方面的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 的认识,不可能与客观事物完全同一,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
语义学的概念

语义学的概念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它是对人类语言意义进行研究的学问。
语义学研究语言的含义、语境、隐喻和推论等。
下面是语义学常用的概念的解释:1. 语义语义是指一段话或一句话的意义或含义。
它通常包括词汇和语法在内的各种因素。
理解语义是理解语言的基础,也是语义学的核心问题。
2. 词义词义是指词语在某个语境中的意义。
一个词可能有多个词义,例如“银行”一词可以指银行业机构,也可以指河岸两侧的土地。
3. 合成合成是指由两个或更多词组成的新词。
例如,“电脑”这个词就是由“电”和“脑”两个词合成而成的。
4. 借词借词是指从一种语言借入某一个词汇,通常是由于在本语言中没有合适的表达方式。
例如,“可口可乐”这个品牌名称就是从英文“Coca-Cola”借来的。
5. 意指意指是指词语、短语和句子所表达的真实含义。
它包括表面含义和隐含含义两个层次,后者必须依赖于语境。
6. 意象意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形成的与感官经验相关的形象,例如颜色、声音、味道等等。
它是理解语言的一个重要元素。
7. 语用学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环境和社会背景对语言意义产生影响的学科。
语用学研究言语行为和交际实践,理解语言的多种表达方式、隐喻、同义和上下文的作用等。
8. 隐喻隐喻是指用一个词或短语表示与其字面上相反或不太显然的含义。
例如“他是个蛇蝎心肠的家伙”,蛇蝎并不与这个人的身体特征有关,而是指他的心理特征。
9. 推论推论是指根据某些假设或已知事实推出一个结论。
在语义学中,推论是理解语言的重要方式之一。
歧义是指一个句子或短语有多个意义或解释,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或混淆。
例如,“我看到了一只猪在养殖场”这句话,猪可能是养殖场里的动物,也可能是指养殖场主人在养猪。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語義和語用第五章語義和語用语义是以语音形式表达的各级语言单位所包含的意义,以及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意义。
语言意义:语言系统中固有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相对稳定的,不受语境和语境的影响。
语用意义:指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的、暂时的、隐含的意义。
第一节词汇和词义一词和词汇词是语言中可以自由使用的最小符号,是语法结构中最重要的语法单位。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具有全民常用性、稳固性、能产性。
一般词汇语言词汇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词,包括新词、古词、外来词、行业用语、科技术语、方言俚语等,其特点为: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
二词的词汇意义1概念意义也称词的“理性意义”,它是词义的核心,指说一种语言的人在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中形成的共同的主观映像,是认知的成果。
它这包含三个方面:1它是对现实世界中各种现象的分类和概括反映;2它对于说一种语言的所有人来说是共同的;3它必须与某种语言的特定声音相结合。
2色彩意义也称词的“修辞意义”,是指以理性意义为基础附加上人们的主观态度的意义,包括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语体色彩、联想色彩。
a感情色彩:是指说话者对所谈对象的主观感情评价和态度。
有褒、贬、中性之分。
b形象意义:词在获得理性意义的同时,还往往因对对象的描绘而具有某种形象感。
①内部形式比较生动的复合词;②拟声、绘色、摹状的词;③具有比喻义的词。
c语体意义:词用于不同的语体时所产生的一种附加意义。
d联想意义:通过理性意义或语音中介的联想而产生的,大多具有民族特点。
3搭配意义一个词经常与一些词组合而不与另一些词搭配,这种由于组合关系而产生的意义叫搭配意义。
三词义的概括性1一般。
在复合词的词义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在词义的泛化中,把特殊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简单的东西。
2模糊性。
一个词的意义所指的现象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它还必须包含能区别于其他现象的特征,但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
3全民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词多义(polysemy)作为语言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指的是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切相关的意义聚合的语言现象(Lyons, 1995)。
英语也不例外,翻开词典,我们很容易发现大多数单词都不止一个意义,有的英语单词甚至有几十个意义。
这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有时会是一种难以克服的困难。
作为外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看透这种多义迷雾,揭开词语多义的本质,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今的语言学领域,不少国外学者对多义性做出了很有意义的探索研究。
他们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理论解释涉及语言系统各层次的多义现象。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主要集中在词汇和句式层面。
国内学者对多义性的研究主要涉及多义词的认知理据、词汇习得及外语教学。
本文尝试从认知心理学家罗施(Rosch, 1975)提出的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出发对多义词汇语义延伸进行认知分析,探究多义词汇语义扩展的方式,揭示其深层的认知机制,以期给多义词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一、原型范畴理论的提出及其特征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产生于当代语言学界和哲学界对亚里士多德经典范畴学说(classi-cal category)的批判。
经典范畴理论的基本假设是:范畴是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的;范畴的边界是清晰的;范畴所有成员的地位均平等。
20世纪50年代,维特根斯坦(W ittgenstein, 1953)对游戏game范畴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在游戏game范畴中没有各种游戏的共同特征(common property),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相似性就像一个家族的成员之间在体形、相貌、眼睛的颜色、步姿、性情等等一样以类似的方式互相重叠和交叉,由此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lelance)。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人类学家伯林和凯(Berlin&Kay, 1969)对颜色范畴进行了研究。
他们调查了98种语言,发现了基本颜色范畴和焦点色现象。
他们认为,颜色的范畴并不是任意的,而是以“焦点色”为基础的。
由此说明虽然人们使用的语言不同,但对最典型的颜色的认知却是一致的,具有普遍性。
到了70年代,罗施(Rosch, 1975)对焦点色的心理背景进行了探索,证明焦点色是源于前语言认知(pre-linguisticcognition),焦点色在感知和记忆中是突显的,比其他颜色辨认得更准确,学习和回忆得最快,因而更有利于识别和分类。
之后罗施从对颜色焦点色的研究扩展到其他物体的研究。
她在对其他鸟、水果、交通工具、蔬菜等10个自然范畴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
原型范畴理论具有以下特征: (1)决定范畴的属性及数目是不确定的,相对于人的认知需要有所变化; (2)特征也有中心的、重要的区别属性和边缘的、非重要的属性之分,其中心属性有更大的区别性,其边缘属性与临近范畴属性交叉; (3)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 (4)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具有更多共同属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
例如在“水果”范畴内,“苹果”、“梨”、“橘子”常被视为范畴的正式成员,位于范畴的中心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中心成员。
而“甘蔗”、“椰子”、“芒果”与中心成员所共有的相似性越来越少,而逐渐偏离中心成员的位置。
从上述原型范畴的特点中,不难看出在同一范畴中,各个成员的地位并非相等,相反有中心和边缘之分;同一范畴里所有成员只享有部分相同的属性,即家族相似性。
尽管原型经常用来指范畴内的最佳成员或典型代表,但原型更确切的含义是指作为范畴核心的图式化心理表征,是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其最佳成员只是原型的个例,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
二、词义范畴的原型效应大脑的认知活动是在记忆知识的基础上以最经济的方式进行的,新事物一经产生,大脑便在记忆中寻找已存在的概念。
根据新认识事物的物理、功能等属性将其与已认识的事物发生某种联系,对其进行归类。
这样,原已形成的概念不断被扩充,形成一个更大的概念语义范畴。
概念语义范畴的义项成员具有不同的地位,它们有中心义项或原型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
认知语言学家的诸多研究表明词义范畴也具有中心义项或原型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体现原型效应(prototype effect)。
即多义词汇以词义的原型或核心意义(prototyp emeaning)为基础,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其他词义,从而形成了词义范畴的原型效应。
词义范畴的原型效应具有如下的特点: (1)不能以一组充分必要条件来确定词的意义; (2)词义范畴是一个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意义辐射结构; (3)词义范畴的各个义项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原型特征,原型义项具有最多的原型特征。
从词义范畴的原型效应来看,一词多义并不是偶然性的、任意性的语言现象,词义的各义项是围绕原型义项通过一系列家族相似性的语义特征相联系的。
下面我们从词义范畴的原型效应出发,探讨多义词汇语义扩展的基本方式,探究多义词汇语义扩展的深层认知机制。
下面以LMNO@L为例E说明这个问题:(’);PK L@QRJIN OKAMSKQKO 0PK LMNO@L, (!)>PK MT TKKMNH@U0@V 0PK LMNO@L,(+)WMNO@LT!""+,例(’)展示了该词的本义E即字典意义E LMNO@L作为房间结构的一部分E在我们心中浮现的是一个标准的完整的窗子框架E即认知心理学中所说的“完型”。
从这个“完型”延伸下去E例(!)则指的是窗被推开后留下的空间E例(+)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E LMNO@L这个词已被纳入了科技领域。
虽然在汉语中我们也称之为“窗口”E但那只是虚拟的;由于计算机的极大普及E这一概念可谓尽人皆知E每当提到E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WMNO@LT!"""E WMNO@LT!""+”之类。
因此E可以说LMNO@L的本义与中心意义发生了分离。
泰勒(Taylor, 1995)根据费莫(Fillmore, 1982)的研究考察了多义词climb的语义扩展问题。
他区分了下面例(1)和例(2)中的几种意义:(1)a.The boy climbed the tree. b.The locomotive climbed themountainside.c.The plane climbed to 30, 000 fee.td.The temperature climbed into the 90s.(la)中的climb包含以下意义:人与树接触,从低往高,使用四肢,相当费劲。
泰勒说,这是本族语者用climb造句最多的意义,即它是climb的原型意义,而在( lb)中,火车是不可能攀爬的,但有一个相似点从低往高。
男孩是靠四肢与树的接触往上爬,火车是靠车轮与山地上的轨道接触往上爬。
速度不会很快,也较费劲。
但是(1c)中的climb只剩下了“费劲”和“往上”的意义了。
(1d)中的climb 除了有“往上”的意义外,还有“逐渐”或“慢”的意义。
以上例证似乎表明,动词climb确实可以提取一个核心意义“往上”。
但(2)中各句就没有“往上”的意义:(2) a. The boy climbed down the tree and over the wal.l b. We climbed along the cliff edge.John climbed outofhis clothes.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2)中各句均失去了“往上”的意义,主要包含“费劲”的意义。
上述两例说明climb的各种意义之间很难找到一个共同的语义要素。
在泰勒看来,将多义词各义项联系起来的是意义链,它们之间的语义联系呈现出一定的家族相似性:A→B→C→D→E etc.在语义延伸过程中,呈现出连锁趋势(concatention)。
在climb的经典分析中,泰勒用“意义链”(meaningchains)来解释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联系:意义A和意义B因他们之间的相似性而发生联系,意义B反过来成为变化源进一步延伸出意义C,然后意义C又延伸出D和E等等。
这个语义变化过程说明意义关系首先存在于相邻的意义中,不相邻意义之间却有“家族相似性”。
意义链上的任一节都可为意义延伸的发生源。
在语义延伸过程中,除了这种连锁趋势外,还有辐射趋势(radiation)。
即原型意义处于中心位置其他意义都围绕着它产生,且与原型意义有着直接必然的联系。
例如“arm”一词最先获的义项为“手臂、胳膊”,由此辐射出很多其它义项,例如“臂形物”、“衣袖”、“椅子扶手”、“武装、装备”。
再如“head”的最先获的义项为“人或动物的头”,由此辐射出很多其它义项,例如:“头状物体”、“首长、首领”、“东西的最上部分”、“顶端、开头”、“(河源的)源头”、“头脑、才智”、“最重要的位置”等。
上面两例中第一个义项为原型义项,其它义项都是围绕这个义项向外扩展而来的,而且义项也由具体发展到抽象。
当然对于较为复杂的多义词汇来说,其语义扩展的方式既有连锁趋势又包含辐射趋势。
126四、多义词汇语义扩展的两种认知机制:隐喻和转喻依据原型范畴理论,词的多义化过程就是词义中非典型成员不断衍生以及典型成员不断分裂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或者说词义的扩展主要是通过两个手段来实现的,即人的隐喻(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思维。
隐喻和转喻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两种重要的认知模式。
(一)隐喻在原型效应的影响下,人们认识事物总是在基本范畴的基础上开始的。
人们首先认识身边的事物,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事物范畴不断扩大,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不再满足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和表达,而是逐步认识抽象概念,即利用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将指示该事物的词语从一种概念域投射到另一个所想表达的物体的概念域,这样就形成了认知语言学家所谓的认知投射或映射(mapping)。
由此产生了隐喻。
以“床”为例,在各种直接被理解的“床”之外,人们又认识并以同一语言符号命名了河床、冰床、机床、苗床、花床、矿床等等。
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温床”,这一概念既表示保持一定温度培育蔬菜或花卉等幼苗的苗床,又表示有利于坏人、坏事、坏思想滋生的地方或环境。
英语中同样也有abedofnails(极其艰难的境况), abedofroses(称心如意的境遇)等。
英语词汇中有大量的基本范畴词语具有隐喻的用法。
例如下面表示人体部位词语的各种隐喻:head of state, ofgovernmen,t ofpage, of a queue, of a flower, of a bedmouth of a hole, of a cave, of a river, of a tunnelneck of land, of thewoods, of a shir,t bottle-neckarm of a chair, of the sea, of a tree, of a coa,t of a record player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Johnson, 1980)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