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高中历史必修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知识点总结

今天我们来学习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的知识——『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给大家准备了知识点总结和习题,大家认真看看哈!一、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的比较1.共同点①从性质上看,前后两个时期都带有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性质;②从领导者方面来看,前后两个时期有些领导者是相同的;③从形式上看,两个时期都是通过着书立说开展文化宣传,同时都经过了长期激烈的争论;④从作用来看,都是当时社会先进思潮的主体成分,都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
2、不同点①从性质上看,前期属于纯粹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后期则带有大部分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性质。
②从领导者上看,前期是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来倡导,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后期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继续领导,但已经转化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或马克思主义者,同时又加入了一批新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如毛泽东等。
③从内容上看,前期主要是追求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新道德;后期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从阵营上看,前期表现的较为一致;后期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人引起了一些争论,尤其是问题与主义之争,使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化。
⑤从范围上看,前期主要局限于局部地区、少数知识分子;后期则进一步扩大了区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运动当中来,且马克思主义还与工农运动结合起来。
⑥从作用上看:前期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起了一定的社会启蒙作用;后期影响深远,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因素。
二、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2、内容新文化运动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三提倡三反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李大钊极力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三提倡三反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高中历史必修课第五分册备课笔记第20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李大钊等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技能:从背景、内容和发展深度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过程与方法(1)归纳整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发展阶段等。
(2)阅读鉴赏:选读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中的典范作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和科学,抨击旧封建和旧文学,有力的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促使更多的进步人士积极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打破封建守旧思想的精神枷锁,挺身而出,大声疾呼。
这种对国家对社会勇担重任的责任心和使命观使得后人推崇。
新一代要确立积极进取、敢于创新的民主精神和求真务实、学以致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2、难点:恰当评价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激倾向。
三、教学过程导入:问题: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情况如何?由学生回答,老师完善。
(1)社会:民国初年的社会风俗变革包括剪辫子、易服饰、改称谓、变礼仪和倡女权等,这次变革是思想道德观念的改革和社会发展的缩影,也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2)政局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结果,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共和而付出的不懈努力,也证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逐步深入民心,独裁专制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北洋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有其内外原因(内因是小农经济为军阀生存提供物质条件,外因是帝国主义来华争夺利益培植代理人为军阀混战提供政治支持),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北洋军阀的混战使国家陷于分裂和动乱,成为了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动荡的政局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中国的出路在哪里?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从思想文化层面拷问,掀起了一场动天地、泣鬼神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教版必修3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3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和意义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人教版必修3历史课程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近代史上的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近代史上的独特时期,了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思想的交流,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2.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影响;3.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掌握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1.老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特点和影响;2.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为线索,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2.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3.学生能够独立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4.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与特点–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变革–近代科学文化思潮的冲击–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特点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鸦片战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3.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质疑与冲击–对女性地位的改变与妇女解放运动–对教育与文化的改革–对国民思想觉醒的推动4.2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帮助学生了解相关概念和历史背景。
2.分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3.图表分析法:通过给学生展示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图表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2.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反对封 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旗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3)阵地:《 新青年 》(主要阵地)、北京大学(主要活动基地)。
[史料]民国建立后的种种现象,使知识分子于失望之余,继续探求救国之道, 终于获得了新的觉悟,深感必须涤荡违背时代的、保守的旧观念、旧信仰、 旧人生观……简言之,必须摒弃传统,致力于新思潮。
A
D.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2.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反对封 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旗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3)阵地:《 新青年 》(主要阵地)、北京大学(主要活动基地)。
3.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囊括大典,同罗众家之学府也。 ……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常 樊然并峙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此材料体现的 理念( ) A.与尊孔复古的思潮出现无关 B.传播西学,彻底否定中学 C.以包容的态度来推动思想传播 D.使新文化运动由此展开
A
角度1 近代对儒家思想态度的变化 史料 胡适有一个著名论断: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既然是以孔子思想为正统,那 么,孔子思想自然而然也要为专制负责。但胡适在1939年担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 主持美国匹兹堡大学孔子纪念堂揭幕典礼时却说:“中国受孔子民主理想及其教 育方法之熏陶,故富于民主思想。中国之所以能成为自由主义及民主主义国家者, 孔子之学说有以致之也。” ——邢哲夫《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对 传统文化的真实态度》
C.呼吁尊师重教,倡导认真学习 D.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
高二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一代宗师,仲甫先生;科学民主,二旗 高挚,南陈北李,建党丰功,晚年颓唐, 结叹由衷”此对联评价的人物应是 ( )
C
A. 鲁迅 C. 陈独秀
B. 李大钊 D. 胡适
; 石器时代私服 http://www.shiqi.in/ 石器时代私服 ; ;
眼申壹凝,带着怒气道.“由于鞠言.”鑫煸目光再次看向鞠言.鑫煸,也不知道死灵善の入为何要将鞠言带走,他没有询问苏集原因,他很清楚,即便他询问,苏集也绝对不会告诉他原因.“那个混账东西,想干哪个?”肖英怒气更甚咯,怒目圆睁.听到肖英の喝骂,鑫煸连连摇头,心中也是苦笑.他 知道肖英喝骂の入,正是死灵善善主本入.在整个申界,还真找不出几个入,有胆子喝骂死灵善善主.肖英,是壹个例外.肖英不止壹次在公开诚咒骂死灵善善主,但令入颇为费解の是,死灵善善主却壹直没有针对肖英采取哪个手段.若是其他入胆敢公开咒骂死灵善善主,死灵善善主绝对会第壹事 间出手毫不留情灭杀.可对肖英宫主,死灵善善主却出奇の有耐心.“苏集想要带鞠言走.”鑫煸说道.“不可能!”肖英直接就拒绝,“俺不会让鞠言被带走の.”没有任何能够商量の余地.呐个事候,鞠言心中不好の感觉越来越强烈咯.死灵善?死灵善要带自身走干哪个?鞠言觉得,多半不会是 哪个好事.“肖英宫主,呐件事由不得俺和你.你若不交出鞠言,那苏集,就会强行击破洛九城和洛九申宫.”鑫煸摇头说道.“哼,那就让他试试看.”肖英冷哼说道.“苏集手中,有死灵圣令!若他动用死灵圣令,洛九申宫和洛九城,都挡不住他の攻击.”鑫煸再次摇头说道.“哪个?”“那个混账 东西到底想干哪个?动用死灵圣令,就为咯带鞠言离开?”肖英也紧罔起来.苏集呐个死灵善の银刚,肖英是知道の.单凭苏集,还攻不破洛九申宫の守护历量.可若有死灵圣令,那洛九申宫还真挡不住.第壹壹肆贰章 要坏事听着鑫煸域主和肖英宫主两入对话,鞠言の心申,越来越紧罔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一、引言高中历史人教版的学习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中的各个重要时期和事件。
本教案将重点探讨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了解到这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背景介绍1.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一场重要的思想启蒙与文化革命运动。
a. 出现背景:晚清社会动荡不安,传统文化与制度面临危机,人们开始追求新的思想和文化。
b. 主要目标:倡导民主、科学、进步的新文化,推动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c. 主要思想家:陈独秀、胡适等。
2.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阶级斗争学说。
a. 传入背景:近代西方思想的影响,体制内外的对抗与改革浪潮。
b. 传播途径:学生留学、书籍翻译、刊物发行等。
c. 影响: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意识。
三、教学目标1. 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2. 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传播途径和影响。
3. 探究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历史中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a. 民主和科学:推动科学教育、提倡女性平等、改革婚姻观念等。
b. 文学艺术和启蒙思想:倡导新诗、白话文等,反对旧有文化与道统。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途径和影响。
a. 翻译与出版:胡适等学者翻译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
b. 留学与运动:中国留学生接触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传播者和引领者。
c. 社会运动与政治影响:马克思主义思想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革命运动的兴起。
3.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关系。
a. 初步接触: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思想和舆论基础。
b. 思想碰撞: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思想家开始接触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与之进行对话和辩论。
c. 影响与结合:部分新文化运动的成果与马克思主义结合,为中国革命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姓名:院系:专业:班级:学号:摘要: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是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第一次真正找到了自己的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路。
关键词:代表人物,条件,发展,意义引言: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又是中国人的抗争史、探索史。
先进的中国人是怎样进行探索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
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革命派(民主共和)他们学习的内容丛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暴露无遗。
面对这种情况,资产阶级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又是如何挽救民族危亡的?他们又将学习西方的什么?对,是思想。
一、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政治: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②列强侵略,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2)思想文化:①辛亥革命使民主、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②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直接原因)(3)经济:一战期间,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根本原因)(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3)指导思想: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4)宣传阵地:《新青年》(三)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陈独秀指出,民主就是人权。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来源:51EDU2017-09-28本文导航1、首页2、重点突破3、同步练习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中国近代前期继“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之后另一波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现将新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知识点整理如下。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知识点】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解析】辛亥革命爆发,清朝封建统治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但是,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
他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激化矛盾。
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民主共和的观念不断深入,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
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在中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开始了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来改造传统文化和国民心理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2.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解析】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
新文化运动为新思想发展开辟了道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执教者上海南汇中学历史组邵秀红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概况;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
2、通过史料阅读分析来理解开展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原因。
通过评价“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培养学生用辩证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3、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既传承又发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三、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小结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新旧思想在北京大学进行了激烈的交锋,陈独秀等人以《新青年》为阵地,对封建主义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使北大的了青年学生首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舆论上的准备,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让我们铭记:一份《新青年》,一场新文化。
一批新青年,一个新时代。
四万万中国人将以崭新精神的面貌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六、作业布置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文言文被白话文所替代,淡出汉语言的现代舞台。
可是,我们真的要彻底抛弃文言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