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语文第6课
八上人教版语文第六课笔记

八上人教版语文第六课《阿长与<山海经>》笔记1、文章简介:《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讲述了作者儿时与他的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
文章重点写了长妈妈给作者买来《山海经》的事,这是作者对长妈妈产生敬意的关键,有力地凸显了她的美好品质。
2、生字生词:•骇:惊吓、震惊。
•掳:抢走。
•悚:害怕、恐惧。
•惶:恐惧。
•急:着急。
•疮: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
•妨:害处。
•妄:胡乱、荒诞不合理。
3、重点句子:•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
•我似乎与别人不相同了;他们整年肃静而呆板;我却常常会想起“长毛”。
•我惧惮她什么呢!虽然不断地叮嘱她,却格外的小心翼翼地看着她,谨慎得不能再谨慎。
4、主题思想:本文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长妈妈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
同时,文章也揭示了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改革和进步的渴望。
5、学习要点: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要点:•了解鲁迅及其作品,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学习本文朴实、纯真的语言风格和生动的细节描写。
•理解文章中对于长妈妈形象的描绘和性格特点的刻画。
•体会作者对于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理解作者对于社会改革的渴望和追求。
6、难点解析:•长妈妈给鲁迅买《山海经》的情节是文章的转折点,如何理解这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文章中多次提到“长毛”,如何理解这一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文章中对于长妈妈形象的描绘和性格特点的刻画,对于表现文章主题有何作用?7、写作技巧:•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得文章更具有真实感和亲切感。
•文章中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了长妈妈的形象和性格特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文章中多次运用反语和讽刺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具有幽默感和讽刺意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ppt课件

2021/3/12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 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 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 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 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 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 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 样的人?
《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 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 的不朽杰作。zxxk
2021/3/12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 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个人,这个人 是谁呢?
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 神秘的面纱。那,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 起来看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
语文上册:第 6课《阿长与 山海经》ppt课
件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 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 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 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 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 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 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 学运动的 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 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 《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
4.长妈妈“逼”着我吃福—桔—长妈妈有着太多的繁文缛节。
5.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长妈妈是无知而又淳朴的。 6.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长妈妈是一个真诚,善良,
第6课 藤野先生-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解讲义(统编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全解第二单元第六课藤野先生,本单元课文逐渐由七年级富有诗意、包罗万象的人文主题走向对社会生活、情感哲思以及情操志趣的关注,人文主题慢慢走向生活的现实与生命的本然。
《藤野先生》(鲁迅)主要回忆了作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
鲁迅初到东京时,厌恶“清国留学生”留学不学的现象,转去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相识。
重点叙述藤野先生为鲁迅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几件事,塑造了对学生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对科学严谨求实,毫无民族偏见的形象。
字里行间既有冷峻的现实又有师生的温情。
本文在写法上也有特色:写作顺序采用时空结合的方法。
时间上,全文运用顺叙,中间插叙“物以稀为贵”和“你改悔吧”一句的来历。
空间上由东京一一仙台一一国内。
写作方法上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包括冷暖色调的对比。
语言上主要运用比喻与反语。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回忆了母亲勤劳、朴实的一生, 歌颂了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的崇高品德,表达了自己将继续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坚定志向。
课文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展现了母亲勤劳智慧、坚强不屈、识大体顾大局的形象。
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穿插了精当的议论。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先刻画了托尔斯泰脸部多毛、长相平平,令拜访者感到失望的外貌特征,接着描绘他的眼睛,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文章重点抓住肖像描写,欲扬先抑,并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言辞间流露出崇敬与赞美。
《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展现了玛丽·居里热爱科学、顽强坚持、乐观向上的伟大形象。
作者运用一个个镜头展现居里夫妇投身科研的热情与决心,同时多次引用居里夫人的话,串联课文,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关涉“生活中的回忆”主题,以展现人物的精神、品格和主旨,它们在思想内涵、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千秋。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优秀课件 (共18张PPT)

字词积累 佃农( diàn ) ) ) 祖籍( ) j í 勉强( qiǎng ) 慰勉( wâi 衙门( miǎn ) yá ) )
妯娌(zhǒu li )
迁徙( 溺死( xǐ nì
私塾( sī shú ) 不辍劳作(
调料( tiáo ) chuî ) 东挪西借( nuï
文章结构
本文可分三部分:
6 回忆我的母亲
R·八年级上册
R·八年级上册
1 消息二则
人物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 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 永远回忆的。
——朱德
走进作者
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 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 人之一。他曾参加了辛亥革命,1922年加入中 国共产党,之后参加了南昌起义。抗日战争后, 任八路军总司令,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同志历任中央人 民政府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人大 常委会委员长。
母亲的个性品质
聪明能干,勤劳俭朴, 宽厚仁慈 坚强不屈;爱憎分明 识大体、明事理 深明大义 勤劳朴实 勤俭持家
作者小时候 “整日劳碌着”,煮饭、种田、
1885~1900
年前后
1905年 1908年 1919年 大革命时期
(1924-1927年)来自抗战以后1944年
理解、支持革命
热爱劳动
人物分析
母亲的品质:勤劳聪慧
创作背景
《回忆我的母亲》本是朱德同志为纪念母亲逝世而创作的。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大 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 公祭悼堂布置得庄严肃穆,灵前香烟缭绕,灵幕上高悬着“精神不朽”的大红 旗。悼堂四周挂满了延安各界的挽联。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 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 动阶级完人”。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的挽联为“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 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读读写写”注音及注释

八年级语文上册“读读写写“注音及注释第一单元第一课《消息二则》一、重点字词注音溃退【kuìtuì】泄气【xièqì】督战【dūzhàn】要塞【yào sài】业已【yèyǐ】摧枯拉朽【cuīkūlāxiǔ】锐不可当【ruìbùkědāng】二、重点词语解释溃退:指失败,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
战斗力微弱。
溃:在此意为溃散、溃败。
泄气:本意为自气球或轮胎中排出空气或其他气体,也引申为泄劲、放弃。
督战:在前线监督作战要塞:筑有永久工事、准备长期坚守的国防要地。
也解释为构筑了堡垒的地方业已:已经摧枯拉朽:摧折枯朽的草木。
形容轻而易举。
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
锐不可当:意思是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
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重点字词注音颁发【bān fā】遗嘱【yízhǔ】建树【jiàn shù】仲裁【zhòng cái】巨额【jùé】二、重点词语解释颁发:公布;发布。
遗嘱:一个人说明他死后如何处理其动产和不动产的书面文件。
建树:表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或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
仲裁:公认的第三者在争端两方间进行裁定公断。
巨额:巨大的数额。
第三课《“飞天”凌空》一、重点字词注音凌空【líng kōng】翘首【qiáo shǒu】酷似【kùsì】潇洒【xiāo sǎ】轻盈【qīng yíng】悄然【qiǎo rán】由衷【yóu zhōng】新秀【xīn xiù】屏息敛声【bǐng xīliǎn shēng】眼花缭乱【yǎn huāliáo luàn】二、重点词语解释凌空:意为高升到天上或耸立空中。
翘首:指仰起头来眺望远处;形容盼望之切。
2022-202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拓展阅读 新人教版

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拓展阅读母亲两天没有给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打电话,昨天母亲一接到我的电话就埋怨起来,问我这两天怎么没有给家里打电话。
我解释说这两天事太多。
母亲说:“太忙,打个电话的时间还是有的吧?你知道我有多担心?孩子他们都好吧?”“好,都好。
”我赶快回答母亲。
母亲听了我的话连说:“都好,就好,我跟你爸也放心了。
”“儿行千里母担忧”,成为人父后更体会到这句话的浓浓深情。
儿子上小学五年级了,以前一直是接送上学,为了锻炼他,让他自己去上学,但每次我都偷偷地跟在后面看着他,直到他进了学校的大门才放下心。
不管儿女走多远,永远走不出母亲的牵挂。
印象最深的是我求学到县城后,每次离家,母亲总会送了又送,不让她送,她就站在村口大树旁,目送我离村的身影。
风也好、雨也好,早也好、晚也好,母亲的身影,总是如同一棵青松站在那里。
求学十年来,每次都是这样,雷打不动。
我知道,直到我的身影消失,她依然会望着我远去的方向。
母亲那饱含牵挂的目光,时刻都在背后,伴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段经历、每一次成长、每一个瞬间。
母亲姊妹八个,母亲是老大,老大在农村是父母的得力助手,干农活总是冲在最前面,许多人都说,她不是享福的命。
母亲整日忙碌着,腰累弯了,腿也肿了,胸膜炎还经常犯……她就是这样,把我们兄妹四个拉扯大;十年前,父亲患上糖尿病,不能干重活,母亲一边四处奔波挣钱,一边忙着地里的农活,一边到处求医帮父亲治病。
我参在外,姐弟成家又不在一起。
我无法想象,那是怎样苦难的日子,她是怎样坚强地挺过来的。
在家人面前,她始终面带微笑,从不言苦。
这么多年来的风风雨雨,让母亲脸上的皱纹越来越深了,头上的白发也多了,牙也不好了。
这些年,母亲的身体还是不错的,有病痛,所幸无大碍,60多岁的人了,还是整天闲不下来,下地干活,上山拾柴。
做儿女的,也实在是没办法,给她送回去鸡蛋、牛奶、蛋糕,她从来不吃,每次下地回来都会捎一把野菜,饭吃得极其清淡。
每次给她钱,她总是推辞,好不容易愿意留下一些,她也大方地把钱给了那些比她更“可怜”的人。
202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藤野先生教案新人教版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品质和审美创造。通过学习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于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和敬意,理解藤野先生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精神,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在阅读和分析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将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同时,通过对比手法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品质,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后,学生将通过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提升自己的审美创造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在语文核心素养各个方面得到提升。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藤野先生》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知识点梳理
《藤野先生》这篇课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
1.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包括他的家庭背景、留学经历以及他的文学成就等。
解决办法:
1.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意。
2.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并分析作者弃医从文的心理转变过程。
3.利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章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藤野先生》的教材,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和复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包括图片、图表、视频等。可以准备一些有关鲁迅和藤野先生的历史背景资料,以及鲁迅的其他作品,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比较和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

回顾: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 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者作品 代表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二心集》、《华盖集》、 《而已集》等。
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 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
5、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平时对她根本不抱希望,却竟然给“我”弄 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在孩童眼 中,长妈妈好像“有伟大的神力”。
6、这四本书质量怎样?“我”为什么 说它们是“最为心爱的宝书”?
这四本书虽然粗拙,但这是“我”渴慕已久 的书,也是“我”最初得到的书,是一个谁也想 不到的人为“我”买的书,当时给了“我”非常 大的震惊,让“我”对阿长产生了感激之情。
2、课文哪些词语写到“我”非常想得到 《山海经》?
渴慕、一……就(记得)、 太过于念念不忘。
3、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 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 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认为和她说了没什么用处,但既然来问, 又不好不说。
这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 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震悚 sŏng 粗拙 zhuō 孤孀 shuāng
整体感知课文:
1、请你为阿长设计一份“个人简历”。
(提示:从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体型、文化程度等方面考虑)
2、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有变化吗?你能标出课 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吗?
3、作者对长妈妈感情变化有什么原因吗?( 文 章环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说说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 写?
你了解《山海经》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⑤后来姐弟俩一五一十地跟我讲起二十几年前的事,我才明白。他们家乡, 按大区域论,绝非穷乡僻壤,但是具体到某些边边角角的地方,比如他们那个 村,直到现在,也还比较穷。阿芝之所以叫阿芝,其实是长到六七岁,家里大人 还没给她取名字。她懂事以后,就听父母叫她姊姊,意思跟招弟差不多,她也 果然招来了弟弟。村里有位老爷爷,据说最有学问,能读古书,知道古书里最 重要的四个字是“之乎者也”,就来给他们姐弟都取了名字,姐姐叫董之,弟 弟叫董乎,如果再有超生的,则可以叫董者、董也。有了儿子,父母也就不再 生育。上户口的时候,户籍民警建议,姐姐叫董芝,弟弟叫董虎。当然同意,因 为他们乡里管姐姐都叫作姊姊,董芝就是董家姊姊的意思嘛,而董虎确实属 虎。
着那凹凸不平的课桌桌面,心里仿佛揣了块热糕,老师讲的她一 点也听不懂,可是她努力地含着一汪眼泪听呀听……
理解文题
阿长只是鲁迅家的保姆,而她却为鲁迅买到了梦寐以 求的《山海经》,使鲁迅改变了对阿长的看法。《山 海经》的主要内容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及 神话故事。用《阿长与<山海经>》做文章的题目, 一是概括了文章的情节,二是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 以及深深的怀念之情。
创作背景
1926年发生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的“三一 八”惨案后,鲁迅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到厦门 大学任教,后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在那种境况下, 作者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 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
你的推荐语: 一部深刻优美的散文诗。
(2)【活动二:认识鲁迅】根据材料,补写对联。 材料一 鲁迅先生“关于自己”的话。
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 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以作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 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 材料二 生活细节
北京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 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你看我的铺板,我从 来不愿意换厚被子。生活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 幽默谦逊贵在自省/慈祥冷峻缘于爱憎
二、阅读理解 替课阿姊 刘心武
①那天小时工阿芝又来为我住处打扫卫生,我说起临街嫌吵,想加装一层隔 音窗的事,她扬起头说:“那还不简单,让我弟弟阿虎来给你装好啦,保你满意,价 钱公道!”我们就约定一周后的今天下午,她跟她弟弟一起来给我的窗户量尺 寸。
②阿芝按时来了,她弟弟却没有一起来,阿芝说她弟弟生意很好,现在正在另 一家安装,很快就完活,半个钟头后一定到我这边来。阿芝一边收拾屋子,我一 边跟她闲聊。说起她弟弟阿虎,有文化,念到高中毕业呢,所以到北京发展得很 好,先是给人家当制作安装塑钢窗的小工,现在自己当小老板,租了门面房,生意 很红火;阿虎闲了就书,口碑好,装了这家介绍到那家,家家满意。谁知说着说着, 阿芝挺直腰肢略休息,却叹口气说:“哎,那时候啊,我总盼他得病,盼他腿摔断了 一百天才好!”这让我大吃一惊。
3.形近字
字词知识
烦 琐: 繁杂琐碎。 深不可测: 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比喻不易捉摸。
面如土色: 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把过自己的继儿: 子给没有儿子的兄弟、堂兄弟或亲 戚做儿子;没有儿子的人以兄弟、堂兄弟或亲戚的儿子为自 己的儿子。 诘 问: 追问,责问。 惧 惮: 害怕。
4.按照要求填空。 (1)本文选自散文集《 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 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小说集《 呐喊 》 《 彷徨 》等。 (2)这篇回忆性散文,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真实地 再现了作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多事粗俗, 规矩烦琐,讲长毛故事 ,买《山海经》。表达了作者对这 位劳动妇女深深的 怀念 之情。
⑦姐弟俩告辞走了。想到他们说起,现在他们那里发生了很 多好的变化,但是替课阿姊仍未绝迹,仍有新的文盲、半文盲 出现,心里有些发堵。但是又想起阿芝说起,她和进城的农民 工丈夫,把自己的女儿送进了大学,如今不止她一个替课阿姊 发誓要让下一代女娃儿受好的教育……当阿虎说出一句“现 在大学毕业工作不好找”时,阿芝望他的那个眼神,更深深地 撞击着我的心扉,那眼神里意味太多,应是当年她作为替课阿 姊,在课堂里高举手的那种迎向命运的勇敢与自信的延伸 吧……想到这些,我又心臆大畅。
6.用一句话解说题目“替课阿姊”的含义。
弟弟生病了,姐姐可以替他去上课。
7.选文在叙述故事时最能激发读者兴趣的方法是 什么?请你简洁地说明。
设置悬念。开头阿芝说弟弟喜欢读书,但只是高中 毕业;后来阿芝又说小时候只想弟弟多生病;弟弟也 说只想摔断腿,这些都为读者留下了悬念,激发了读 者的阅读兴趣。
8.请品析下面的语句。 她背上阿虎的书包,去了学校,坐到阿虎的座位上,她用手摸
③正想跟阿芝问个究竟,门铃响,阿虎到了。一位虎虎有生气的小伙子,出 现在眼前。
④阿虎细心地量完了尺寸,跟我商定好价格和上门安装的时间,阿芝也把卫 生打扫完了。我就说,如果他们下面没有事情等着急办,请坐下,大家剥橘子吃, 稍微聊一会儿。我说,看他们姐弟二人很友好的样子,可是阿芝的话却古怪,说 什么盼弟弟生病,甚至盼弟弟腿摔断了养一百天……阿虎说:“是呀,那时候,我 愿意为阿姊得病,愿意爬树再摔断腿,好让阿姊高兴!”这对姐弟,让我彻底糊涂 了。
5.综合性学习。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激励 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茁壮成长。为此,某班开展了一次“走近
鲁.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走进作品】要求每位同学推荐一篇(一本)课外读过 的鲁迅作品,并写出一句推荐语。 你推荐的作品:《示例:《野草》》
重点探究
2.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作者为什么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 为什么此前此后的情形反倒写了不少? 不写阿长是怎么买到《山海经》的,就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想象她怎样到处打听,想象她怎样跑书店书摊,想象她操了多少心,在想象 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先用 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为的是写最初是怎么会接近书籍的,怎么会渴慕《山 海经》的;接着写为什么求之而不可得,又是怎样的念念不忘,写了这些,才 能说明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 在阿长买来《山海经》之后,写“我”的震悚的心情,写如获至宝的心情, 写此后搜集的图书,写了这些,才能说明阿长怎样令人尊敬而又感激,阿长 的热心对“我”的成长有怎样的意义。
字词知识 5.重要词语释义 震 身体悚因: 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莫名其妙: 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
使人不明白。 聚族而居: 同一家族聚在一处居住。 切切察察: 模拟细碎的说话声。 睡 相: 睡觉时的表情或姿态。 正 月: 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 顺顺流流: 即“顺顺溜溜”,顺当。
八年级语文·上 新课标[人]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字词知识
1.生字注音
絮说(xù)
惧惮 (dàn )
惶急(huánɡ ) 掳去( lǔ )
诘问( jié )
脐 ( qí )
憎恶( zēnɡwù ) 粗拙(zhuō) 震悚(sǒnɡ)
倘使( tǎnɡ ) 骇 (hài ) 疮疤(chuānɡbā)
霹雳( pīlì ) 孤孀( shuānɡ ) NhomakorabeaA.保姆
大低
面如土色
B.福橘
烦琐
莫明其妙
C.渴慕
投掷
豪不相干
D.哀悼
和蔼
深不可测
3.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外貌描写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 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 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动作描写 )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 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 我给你买来了!” (语言描写 )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回忆童年时代关于长妈妈的 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处于 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表达 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脉络梳理
重点探究
1.为什么题目中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
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地位。《阿长与<山 海经>》前一部分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多用抑笔,又是 “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 “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称 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表明文章的一半是抑笔。 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 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么联系起来 了呢?有什么联系呢?令人好奇。题目用的是作者46岁 时写作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且“阿”字有亲昵 的意味。
3.形近字
字词知识 渴 慕: 非常思慕。 霹 雳: 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
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惶 急: 惊慌急迫。 磨 难: 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 空 前: 前所未有。 疏 懒: 懒散而不惯受拘束。 粗 拙: 粗糙低劣。
作品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 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 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鲁 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 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 代知识分子。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 风》《华盖集》等。初中教材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孔 乙己》《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均出自 鲁迅笔下。
⑥那时乡里有很多人家不让女孩子上学,只让男孩子去上学。董芝到了上学的年龄, 就正式帮父母干农活了。董虎却满了六岁就去了学堂。那时候,学校有个约定俗成的 规矩,就是如果有哪个学生病了,那么,容许他们家里别的孩子,去替他上课。一般替人 上课的,多是姊姊,因此,替课阿姊,也就成了他们那个乡里人人听到无需解释的一种角 色。阿芝回忆,她第一次当替课阿姊,是阿虎上三年级的时候,因为贪吃山豆——就是 野生的无柄樱桃——拉了两天肚子,她背上阿虎的书包,去了学校,坐到阿虎的座位上, 她用手摸着那凹凸不平的课桌桌面,心里仿佛揣了块热糕,老师讲的她一点也听不懂, 可是她努力地含着一汪眼泪听呀听……到董虎上五年级的时候,因为爬到老高的杨树 上去掏鸟窝,下来时候不小心摔得小腿骨折,伤筋动骨一百天不能上学,阿芝就去当了 足足一百天的替课阿姊!那是替课的第九十三天,老师提问,阿芝第一次高高地举起了 胳膊,老师和全体同学的眼光都集中到她的身上,老师迟疑了一下,让她起立回答,她大 声地答了出来——结果错了,可是老师、同学谁也没有笑话她……讲到这个细节,我眼 前的阿芝低头微笑,阿虎的眼睛却湿润了,赶忙把头别向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