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3_“斯大林模式”

合集下载

斯大林模式的名词解释

斯大林模式的名词解释

斯大林模式的名词解释在20世纪的历史中,有一个名词始终如影随形,那就是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指的是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所实施的一种经济和政治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以集中权力和计划经济为核心,并且对于国家资源进行高度集中的控制。

本文将就斯大林模式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讨论。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它的影响和意义。

斯大林模式可以追溯到苏联共产党掌权后的1920年代。

当时,苏联正处于转型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政治挑战。

斯大林认为,只有通过集中力量和资源,才能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因此,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斯大林通过实施集体化政策,将农民组织成大规模的农业合作社。

这使得国家可以更好地控制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和农产品流通。

然而,集体化政策也引发了严重的问题。

农民的抗议和抵抗使得农业生产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导致了饥荒和人员伤亡。

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社会不稳定。

其次,斯大林实施了计划经济,通过国家的指令和调配来控制和安排整个经济系统。

这种集中管理的方式使得国家可以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分配资源和控制价格。

然而,计划经济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官僚主义蔓延,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此外,计划经济也给企业创新和自主决策带来了限制,导致了经济的僵化和缺乏竞争力。

斯大林模式的实施对于苏联的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斯大林模式确保了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这使得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能够抵抗纳粹德国的入侵,并最终取得胜利。

此外,斯大林模式还能够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如医疗保健和教育。

然而,斯大林模式也带来了巨大的代价。

首先,集中权力和控制导致了政治制度的僵化。

政府的腐败和权力滥用日益增加,社会公正和人权受到了严重的侵害。

此外,由于计划经济的实行,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和浪费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大量的资源被投入到军事和重工业领域,而忽视了民生需求,导致了人民的贫困和生活水平的下降。

2014九年级历史斯大林模式

2014九年级历史斯大林模式

2014九年级历史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外有帝国主义保卫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

2.但这一模式也有严重的弊端: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4)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总之,从长远来看,它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材料 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西方技术和设备的最大买主。1931年 ,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 年占到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29—1930年,美国有36 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订货。据统计,1931年苏联购买 的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问题的50%。……“一五” 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 造的。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 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其指导思 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 方针提出: 中国是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苏联是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 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施五年计划③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苏联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 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 ,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 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丘吉尔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
集农 课程标准 体民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农加 庄入 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农农 庄民 用在 餐集 体
斯大林模式
含义: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按照斯大
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 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 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 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 目的是( ) A.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 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 A、‚一五‛计划完成后 B.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 B、‚二五‛计划完成后

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

高中历史: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学习目标】重点:斯大林模式的原因、表现难点:斯大林模式的作用、认识、经验教训【知识概述】1.形成原因(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2)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2.主要表现经济方面:(1)以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2)实行单一的公有制;(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政治方面:以党代政,权力集中,个人高度专权。

3.作用:积极方面: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经济,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方面:(1)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3)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4)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4.认识: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5.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知识延伸】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历史“斯大林模式”学生姓名授课日期教师姓名授课时长1小时1、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评价。

上海会考和高考均无要求。

一、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特点1.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新经济政策的推动下,苏联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初见成效,但是国家的工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经济相当落后。

斯大林决定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农业国。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这条快速工业化道路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既让苏联免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侵袭,又使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效仿对象。

但是它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排斥市场经济,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的失调,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拓展】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二,保持高速度,为盲目追求高速度、急躁冒进、浮夸风开辟了道路;第三,采用国家行政手段集中国内资源,利用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所提供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

2.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担心农业问题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把分散的小农户转变为国营农庄。

从上而下的集体化运动迅速改变了农村的所有制形态,支持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然而它片面追求集体化的速度,采用强迫手段乃至暴力手段,违背了自愿原则和经济规律,严重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进而损害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能力。

【拓展】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来源只能从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中花去,这是农业为工业化缴纳的“贡税”。

【拓展】当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上日程的时候,如何筹集工业化所需要的巨额建设资金,是当时面临的一个严峻而现实的问题。

1924年,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提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理论。

斯大林模式-高考历史知识点

斯大林模式-高考历史知识点

斯大林模式-高考历史知识点
斯大林模式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建设、进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①1925年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从1928年开始,苏联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使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⑵农业“全盘集体化”
①随着工业的发展,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长,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

斯大林认为,摆脱粮食困难的出路在于尽快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②20世纪30年代初,在这样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各地出现集体化浪潮。

二、斯大林模式的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
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三、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时,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是经济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是,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阻碍了劳动者。

斯大林模式的内容

斯大林模式的内容

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斯大林模式,又称苏维埃模式,是20世纪中叶,苏联的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所采取的一种政策。

它指的是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的改革。

它的宗旨是快速的经济发展,使俄罗斯超越西方国家的经济繁荣。

斯大林模式伴随着严苛的政治管控,尤其是绝对的思想审查。

斯大林模式有三个核心要素:一是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二是五年计划;三是集体农业和工业化。

首先,苏联政府实施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的政策,否则就不能达到快速经济发展的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斯大林将重要的行业和设施归结为国有产业,从而垄断和控制整个经济体系。

国家一切行业的产能都由政府决定,价格也由政府控制。

政府还设置了大量的行政机构,统一管理经济活动,确保经济发展按照政策要求进行。

其次,斯大林政府实施了五年计划,来加强重要行业的发展。

根据政府的计划,每年政府精心计划,安排重大的建设和投资项目,以提高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实现快速的经济发展。

最后,斯大林模式的实施推动了苏联的农业社会化和工业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

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农业社会化,把大片土地、农具、畜牧及农业资金整合在一起,并由中央决定。

政府还大力推行技术改造,使农业更加有效率,从而大量提高了产量。

同时,政府还大力推进工业化,把苏联经济发展由农业转向工业,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的经济发展,使它的工业化和农业社会化的程度超过其它国家,这使俄罗斯比西方国家更具竞争力,也更加成熟。

然而斯大林模式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对自由经济活动和思想言论进行严格审查、低效的经济管理等,总的来说,斯大林模式不具备长期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斯大林模式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苏联的经济发展,但它也引发了许多负面影响,它不具备足够的长期可持续性。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在于全面的政府控制,采取五年计划,加强集体农业和工业化。

它的宗旨是快速的经济发展,使俄罗斯超越西方国家的经济繁荣,这是它最大的贡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知识点3_“斯大林模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件知识点3_“斯大林模式”
【答案】 D
“斯大林模式”
【典型试题】
3.斯大林说:“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 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 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材料中“通常的”工 业化道路是
() A.以农业集体化为前提 B.从发展重工业开始 C.从发展轻工业开始 D.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
3.经济形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迅速恢复,但总体 而言其生产力水平仍相对落后 4.斯大林的个人性格特点:粗暴、非凡的意志力、对人的主观 能动性比较看重,对客观规律则尊重不够。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内容】
1.工业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 2.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农业方面: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里。
2.叶书宗在《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中认为,“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
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里的“改变”主要表现为
()
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改变 ②所有制结构的改变
③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
④分配制度的改变
A.①②③
启 示: 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 展。 2.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
“斯大林模式”
【典型试题】
1.斯大林执政后提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 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失败。”建立在这种认识的 基础上,他开始
() A.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C.给国营企业一定的自主权 D.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内容】
1.工业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 2.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农业方面: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里。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内容】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内容】
“斯大林模式”
【对“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评价】
积极: 1.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1937),苏联成为工 业强国。 2.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 定物质基础。 3.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 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
2.叶书宗在《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中认为,“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
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里的“改变”主要表现为
()
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改变 ②所有制结构的改变
③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
④分配制度的改变
A.①【典型试题】
3.斯大林说:“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 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 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材料中“通常的”工 业化道路是
() A.以农业集体化为前提 B.从发展重工业开始 C.从发展轻工业开始 D.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斯大林模式”
【对“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评价】
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 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斯大林模式” 【以史为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知识点3“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
1.国际形势:虽然赢得三年战争的胜利,但仍处于资本主义国 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2.政治形势:1922年苏联成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通 过政治斗争逐渐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
3.经济形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迅速恢复,但总体 而言其生产力水平仍相对落后 4.斯大林的个人性格特点:粗暴、非凡的意志力、对人的主观 能动性比较看重,对客观规律则尊重不够。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斯大林模式” 【解析】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迂回向社会主 义过渡,“斯大林模式”通过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直接 向社会主义过渡,故①正确;“斯大林模式”改变所有制结构 ,实行单一公有制,故②正确;“斯大林模式”改变经济管理 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③正确;“斯大林模 式”改变分配制度,实行平均主义,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 题意。
“斯大林模式” 【解析】
A、B、C三项都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或特点,而新经济 政策的实施是在列宁执政时期,斯大林上台后新经济政策逐渐 取消,故A、B、C项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在经济领域优先发 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逐步建立了斯大林模式,故 D项正确。
【答案】 D
“斯大林模式”
【典型试题】
启 示: 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 展。 2.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
“斯大林模式”
【典型试题】
1.斯大林执政后提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 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失败。”建立在这种认识的 基础上,他开始
() A.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C.给国营企业一定的自主权 D.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斯大林模式” 【解析】
关键信息: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斯大林模式下的 工业化的道路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传统的工业化的道路是从 轻工业开始的,故C项正确;A、B项是斯大林模式,不属于“ 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故A、B项错误;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 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