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9)

合集下载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

时间:_______年 ____月 ____日星期_____ 课题:专题七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标要求】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2、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体会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开创性精神。

(1)基于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措施、特征与结果的了解,初步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概括的思维过程,因为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凭票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用谈话的方法和中论结合的思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农业、工业)、思想等方面理性地归纳“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再从历史条件、功绩现弊端等方面引导学生评价“斯大林模式”,为认识经验教训做一必要的铺垫。

(3)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形式,组织学生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师要准备一些史料和教材上的一些宣传画、漫画等材料,要注意联系专题三“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必修Ⅰ专题八“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相关内容,以丰富学生的讨论和认识。

(4)充分肯定苏联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成绩,也认识其不足和存在的危机。

(5)补充讲解大清洗运动,引导学生树立民主和法制观念。

(6)全面认识、了解和评价斯大林,分阶段或一分为二地去认识他。

(7)补充讲解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及其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全面评价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严重的弊端及以影响等展开讨论,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历史问题。

学会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斯大林模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失误的分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件专题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件专题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材料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 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 26%。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你认为斯大林在苏联搞农业集体化 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消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以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 要。
2.目的:克服粮食危机,配合___工__业__化___建设。 3.过程 (1)开始:1929年下半年。 (2)过火:全国各地一哄而起,并出现强迫命令现象。 (3)整顿:1930年,斯大林发表《__胜__利__冲__昏___头__脑__》。 (4)完成:1932年,苏联宣布“__完__成__全__盘__集__体__化____”,到 1937年,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3%。
(2)消极性:①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 的东西太多,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的发 展。②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 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 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一、四自然段及“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的宣传画”及下列材料。
1.(2015·高考江苏卷)“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 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 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 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 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进行直接管理;优先 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 发展__重__工__业___,尤其 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二节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共15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二节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共15张PPT)

内部:列宁 逝世;工业 基础薄弱。 外部:被西 方资本主义 国家封锁包 围,孤立无 援。
为了保证国家继续发展,必须采取新的、强有力的措 施,因此,为了使国家不再成为一个农业国家,为了使国 家不再从外国进口小到铅笔、大到飞机等商品,必须建立 自己的工业。
——尤里·茹可夫《斯大林传》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 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 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 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 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车,99%的耕种要靠畜 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从材料中,你可以看出苏联面临着怎样的 形势?他又该如何应对呢?
农民的生活状态: 集体化运动中,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
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甚至连迁徙的自由也受到限制。政府忽视农民的物质利 益,限制城乡之间的商品货币关系,用超经济的手段从 农民身上拿走很多。所有这些使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问 题重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 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工业化方针与政策要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 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如何优先发展重工业? (一)制定五年计划,工业投资向重工业倾斜 (二)追求高速度 (三)用行政办法扩大内部的资金积累 1.收缴国企利润 2.征收农业税 3.发行政府公债 4.扩大工农商品上的剪刀差
1959 98.5%
年份 1913 1961
外科医生人数 23200人 425700人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51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51人民版PPT课件
3、方针的提出: 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
表大会提出
4、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5、工业化的进程及成就:
名称 时间
主要成就
第一个五年 计划
1928年-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第二个五年 计划
1933年-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 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三个五年 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
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
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T-34型坦克,作为二战中性能最 好的坦克之一,共生产了四万辆
PPSH(波波沙)-41冲 锋枪,共产六百万枝
喀秋莎火箭炮在怒吼
思考探究二
苏联的工业化为什么取得了巨大成就?
后; ②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积极:① 是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
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也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为苏联 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形成。 2、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 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而 苏联的工业化却是高速优 先发展重工业。 想一想,为什么?
提示:从当时苏联国情, 面临的国际形势考虑
思考探究一
材料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
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
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 获得首利先润发也展较重容工易业,。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 的头理一由个:对苏象联。面只临有帝经过一个长时间,轻工业积累了 利润国并主把义这的些包利围润,集为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 累才了开保始卫逐国渐家转,到必重须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 件,优但先这发是展一重个工需业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第二课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第二课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求: 列举“斯大林模式” 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 经验教训。 重点:1、列举“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主要表现。
2、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概念解读
苏联模式:也叫斯大林模式,20世纪20—50年代斯 大林执政时期按照斯大林的计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 政治经济体制。它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 划模式。(又叫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 (1)国内:苏联建立;国民经济恢复后的 苏联仍是落后的农业国;列宁病逝,斯大 林上台。 (2)国际:苏联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 和威胁之中,形势紧张。
材料展示: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 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 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 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根据材料,指出斯大林将会推行怎样的工业化方针?苏联为 什么要推行这样的方针? 据材料回答: 问题一: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 问题二:斯大林认为,重工业是工业化的基础;加强国防力 量的需要;吸取中国落后被挨打的教训。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 2.过程 (1)1925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2)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 建 (3)1928-1937年完整进行了一五、二五计划
3.成就与不足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136页第三段内容,整理出工业 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与不足) (1)成就 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国民经济结构中工业的比重占优势; 1937年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不足 国民经济结构中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中国从斯大林模式中可以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 要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第一要务; 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农、轻、重比例平衡发展; ④要处理好民主法制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公开课课件_9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公开课课件_9

苏联笑话: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 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老婆说:“没有油啊。” 伊万说:“那就煮!” 老婆说:“没锅。” 伊万说:“那就烤!” 老婆说:“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 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 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2、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1929年开始、1937年完成 3、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评价:①②局积限极::不有利利于于农工业业生化产(力粮的食发、展原料、资金等)
5、教训:①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 ②改革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
三、斯大林模式
第一个五年 计划
1928年-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第二①计个划农五年、轻19、33重年-1比937例年 兼顾成 量为 跃,世 居界 欧国工 洲民业 第强一经国,济,世工界协业第产二调 发第三展②计个划和工五年可业持化续建19发设38年展必起;须实施兼,因顾卫农国战民争的爆发利而被益打,断 保
6、证取国得家成的就长的远原发因展:。
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 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斯大林时代:是否会继续坚持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还是
走斯大林自己的道路?
?
课程标准:
列举“斯大林模式” 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 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
(1)落后的农业国 (2)资本主义的包围和威胁
2、目的: 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3、方针的提出:1表92大5年会1提2月出联共(布)第十四次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七 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共15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七 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共15张)
专题七
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何谓斯大林经济模式?
➢20世纪20-50 年代斯大林执政 时期形成的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 模式。
斯大林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国家指令性计划取代市场调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斯大林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
苏 联 工 业 化 的 宣 传 海 报
➢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府作用不同: 西方主要通过政策,鼓励民营 企业开展工业革命; 苏联完全由政府直接投资与 管理,实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资金来源不同: 西方主要通过殖民扩张与掠夺、 税收等手段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苏联主要通过行 政手段让农业和轻工业提供工业化资金。
斯大林经济模式是怎么形成的?
海报《完成五年计划》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实施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 ➢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 业,而苏联的工业化却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想一想,为什么?
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 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 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 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 落后状态……别的办法是没 有的。 ——斯大林
农业集体化的评价
◇为工业化提供了原 料和资金,保证了工 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 积极性,造成农业的 长期落后,最终也影 响了工业的发展。
史学界一般认为:苏联在二三十年代逐渐 形成斯大林模式不是偶然的,可以说这是苏联 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
○外部存在帝国主义的 包围和威胁;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主要原因
◇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 外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内部则 经济非常落后; ◇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迅速建 立强大的国防,巩固社会主义政权, 有助于迅速增强经济实力、保证经 济独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教案(9页)-word文档资料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教案(9页)-word文档资料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习内容分析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专题的角度来看,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既是对上节课的内容的重新认识,也是下一节苏联改革没有成功的原因的重要铺垫,;从整个经济史的发展角度来看,专题六“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讲资本主义是如何逐渐在经济生活中加强计划的作用的,而本专题讲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什么要强调市场的作用,所以专题六和专题七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历史教育更加关注史能鉴今功能的发挥,从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看这一段历史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的借鉴作用,可以达到总结苏联经验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目的。

我国在建国初期搞社会主义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照搬了苏联斯大林模式的许多做法,结果走了很长一段弯路,老人对这一段历史有大概的了解和体验,学生可以从老人的口述中了解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学习者分析1、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有关的知识,这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和目标的达成。

2、高中学生处在信息化时代,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主动参与意识较强,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一些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学生预习解决,突出重点难点的分析。

另外,高一学生思维更多还停留在感性层面上,通过历史课堂,要逐步建立起学生的理性思维结构。

3、经过高一学年新课程的浸染,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理解新课程的内涵。

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比较自觉地运用新课程的学习方法,主动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感悟心得体会。

4、本单元涉及到的经济学概念较多,深奥的理论枯燥乏味,学生可能将其与政治课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以上两点是本单元在教学中应该关注的难点。

教学目标设定2、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体会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开创性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实行农业集体化
1、原因:农业生产力落后, 影响工业化的发展 2、方针: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注意:十五大提出的方针是什么?后来 为什么是农业全盘集体化了?)
3、过程: 1929年 1930年 1932年 1937年
开始 整顿、发展 富农被作为一个阶级消灭 农业集体化完成
有关集体农庄的一组宣传画 4、特点: 大规模、群众性;出现一些过火行为
影响
时,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 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消极:从长远来看,斯大林模式长期片面地优先发
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 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 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
2)政治上: 高度集权;大清洗运动
影响
斯大林模式
一、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1926年起)
1、背景与目的
1)列宁去世,斯大林继任; 2)落后的农业国,落后的工业; 3)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4)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5)为了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方针与政策
提出方针: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 政策: 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什么?),追求高速 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7、评价:完整评价斯大林模式
积极:斯大林模式同当时(1925年-1953年) 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一度推动 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当时有利于保证党 的领导,维系政局的稳定。 消极:斯大林模式也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 后来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和创新,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应该是建设社 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苏联的 农业全盘 集体化运 动与中国 的农村人 民公社化 运动极其 相似。
三、斯大林模式
1、含义: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执政时期(20世纪20-50 年代) ,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形成原因
1)国际形势:苏联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政治形势:斯大林通过激烈政治斗争巩固了领导地位。 3)经济形势: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生产力水平相当落后。 4)历史传统:长期的专制统治遗留了个人专断思想和传统。 5)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和专断独行作风。
国家发展模式比较(纵向比较)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代替余 粮收集制

农 业
集体化、农 业税很重 高度集中的国 家计划模式, 直接管理
排斥市场调节 国家统一调拨 计划供应 实行工资制
工 工业国有化(单一公 国家资本 业 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主义
恢复自由贸 贸 取消自由贸易 易,允许商 容 易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品买卖
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5、特点: 经济上高度集中;
政治上高度集权; 思想文化上高度统一。
6、内容(表现):
1)经济上: 高度集中管理。排斥市场调节,由国家占有绝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制定指令性计划,并通过 指令性计划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优先发展重 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积极:在资本主义世界被经济危机的阴云所笼罩之
探究: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什么必要性 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 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内部则经济依旧落 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有 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固政权。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 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3、进程(概况)
准备 1926-1928年 扩建、改建或新建
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积极: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一度 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当时有利于保证党的领 评价 导,维系政局的稳定; 消极: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 联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课堂小结
背景和原因(略)
斯 大 林 模 式 的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道 路
工业化
过程
结果: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工业化方针 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①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②工业化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和弊病。
原因: ①农业的落后 ②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 农业全盘 集体化 时间: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1937年完成 结果: 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 本身的发展
日益严重的个人崇拜
在战胜一个个反对派后,斯大林的最高领袖地位牢固确 立起来,威望也空前提高。1929年12月21日,举国上下庆祝 斯大林50寿辰。《真理报》用8个版面刊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 祝寿文章,称颂斯大林是列宁的惟一主要助手,是列宁事业 的继承人,是活着的列宁。各地党政组织和个人也纷纷向斯 大林发出致敬信。许多城市、工厂、农庄和街道,甚至山峰 都用斯大林的名字来命名。此后,过分颂扬之风愈演愈烈, 进而成为一种政治思潮。一切成绩胜利都归功于斯大林。斯 大林就是党和国家的化身,真理的代表,他的讲话成为人们 工作、发言的唯一依据,判断事物对错的唯一标准。斯大林 被奉为神明,当作偶像顶礼膜拜。30年代,斯大林主持开展 了一系列批判运动。这些批判把斯大林的绝对领导和唯一正 确地位从政治领域扩展到文化学术领域。
斯大林得悉基洛夫被害的消息后,当天赶到列宁格勒,亲 自审讯凶手。他还提议对苏联刑法作了如下修改:侦察恐怖活 动案件不得超过十天;被告结论于开庭前一天交给被告;判决 一经作出,不得上诉,不得赦免;极刑立即执行。 此后,参与该案侦察工作和见证的人不是死于车祸就是永 久失踪。由此开始,斯大林的反对派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 布哈林等也被指控为犯有谋杀罪和叛国罪而被害。接着,内务 部的部长们和主要局长被杀;参加十七次代表大会的1966名代 表中被捕、被杀的有1108人;大会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有近 80人被捕、被杀;在军队中,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全军 5名元帅中的3名被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无一人得以幸 免,15名集团军司令中的13名被清洗;在经济建设部门中,大 批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各州、市都进 行了类似的清洗。到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 在斯大林时代有2000多万人遭到杀戮,这个骇人听闻的数 字已占当时苏联人口近1/9。
“大清洗”运动的导火索——基洛夫被暗杀 1934年1月,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召开,按规定, 对总书记斯大林的鼓掌可达10分钟,对其他政治局委 员鼓掌不能超过2分钟。可是政治局委员兼列宁格勒 州书记基洛夫出现时,鼓掌长达10分钟之久。 会议期间,(部分人)酝酿着选举基洛夫取代斯大 林担任党的总书记职务。在选举中央委员会时,斯大 林是当选委员中得票最少的一个,缺票270张,而基 洛夫只缺票3张。斯大林对此感到十分震惊。 但是,基洛夫这位在党内外深孚众望的领导人在 1934年12月1日被暗杀了。 此后,苏联开始了一场“大清洗”运动。大批党 政、军领导人和普通群众受到迫害,甚至被枪杀。
5、评价
1)成就:农业集体化消灭了农村的私有制和剥削现象,为
苏联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为社会主 义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原料,促进工业化 的顺利进行。
2)问题: 农业集体化是为了配合工业化,在条件不成熟的
情况下进行的。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 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 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 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 金,使农民,是苏联当 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3、形成过程:
工业: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优先发展 重工业, 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农业:实行全盘集体化,为工业化创造有利条件。 政治:高度集权。开展大清洗运动。形成个人崇拜。
4、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材料1 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 是农民已经不象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 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
强制性加入,违背了自愿原则 材料2 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 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 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 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 ——教科书 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材料3 据统计,在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 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严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
积极: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 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 消极: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3)思想文化上: 高度集中。个人崇拜成为社会风 潮。以行政干预的手段对思想、 文化和学术领域进行严格的管理 和控制。
消极影响: 思想理论、学术艺术单调单一,文化
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斯大林发动的三大运动(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大清 洗运动),是相互配合、互相促进的,彼此紧密联系的。 斯大林坚持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要求苏联在10年 内跑完资本主义国家50-100年所走的道路。这对小农经 济占优势的国家而言是难以承受的。 为了解决高度工业化所需的资金来源。斯大林发动了 农业的全盘集体化运动,把个体农民组织成为集体农庄, 实行义务交售制,将农村纳入国家指令性计划的运行轨道。 不论是高速工业化,还是全盘集体化,都是由国家采 取强制措施自上而下推行的,这必然引起党内外的普遍不 满。为了镇压这种不满情绪,斯大林发动了大清洗运动, 从而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扫清了政治障碍。 三大运动相辅相成、紧密配合,最终形成了以高度集 中为基本特征的斯大林模式。
一五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