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资料

商:①青铜工业纯熟;②、建筑技术提高、城市出现;③、夯土技术纯熟。
【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西周:①、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平面一—我国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
②、瓦的发明和使用一一西周中晚期:数量增多,质量提高并且出现了半瓦当。
③、铺地房砖春秋:①铁器和耕牛使用;②瓦普遍使用:③高的建筑出现;④开始使用砖[砖仅用于防水.潮.铺地一一明朝广泛用于砌墙;⑤建筑装饰与色彩更为发展。
战国:装修用的砖出现一一技术水平提高秦:长城汉:①`木建筑日趋成熟.砖.石.券有很大发展[西汉一一东汉纵联拱成为主流.砖.穹窿顶。
②.抬梁式和穿斗式木结构形成。
③斗拱已普遍使用,形式不统一;[西汉]创造了楔形和有榫的砖。
④.屋顶形式多样、悬山、庑殿、歇山、囤顶;⑤/石建筑迅猛发展。
三国·晋·南北朝:①.佛教建筑发达,高层佛塔出现,石窟·佛像·壁画巨大发展。
⑵.佛寺·佛塔·石窟③.山水园林有所发展【秦汉时兴起】北魏:洛阳永宁寺最大。
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是现存最早的佛塔。
北方十六国:①.垂足而坐的高坐具─方凳·圆凳·椅子。
②.石刻技术提高。
隋:①.兴建都城─大兴城和寺都洛阳城;[古代最大的城市]②.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石拱桥【或者空腹拱桥】李春汉设计修建,它比西方的早1200年。
唐:规模宏大;建筑群处理的逾越成熟,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有专业技术人才,规划完整,改变纵横对寸,突出主题,利用地形,环境】。
【长安城】: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砖石塔的广泛使用】;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水平成熟、实用与装饰与美得结合。
宋: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表现:①. 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里坊制和夜禁改变】②木架建筑采用古典的模数制【李诫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一一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开支,保证工程质量】③、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的空间层次。
中外建筑史

单体建筑
▪大门又叫街门、宅门,是北京四合院与外界沟通的通道,一般都修筑在
第四章 东西方造园案例分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西方古典园林 中国皇家园林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 日本传统庭院
O 第 一 N 章 E
建筑史纲
什么是建筑
牛顿解剖了宇宙,达芬奇解剖了人体,而柯布西耶解剖了城市。——黑川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风也只是弯弯腰而已."——贝聿铭 我们塑造了建筑,反过来建筑塑造了我们-------温斯顿。丘吉尔 建筑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心灵的习惯。—柯布希耶 建筑的实质是空间,空间的本质是为人服务. ——约翰.波特曼 土生土长是所有真正艺术和文化的必要的领域--------赖特
建筑风格
巴黎万神庙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新古典主义风格的 典型作品,追求建筑形体的单纯、单独和完整, 强调细节的朴实、形式的合乎结构逻辑,且注意 减少纯装饰性构件,渗透着希腊风格的影响。 万神庙的形体很简洁,几何性明确,设计人苏夫 洛的学生说,苏夫洛在设计时立意“把哥特式建 筑结构的轻快同希腊建筑的明净和庄严结合起 来”,这个愿望大体实现了。这种想法也明显是 启蒙主义的。
▪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 ▪穹窿直径43.3米跨度最大的古建筑
▪材料为砖,混凝土,连续承重墙
▪帆拱,穹顶结合
▪希腊式门廊
从教权建筑到皇权建筑。。。 中国建筑史纲要
从教权建筑到皇权建筑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于 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教堂建 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 堂。圣母院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 年间,属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 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 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始建于 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 德· 苏 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 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中外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外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交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从北方的雄伟宫殿到南方的精巧园林,从西北的土楼窑洞到西南的吊脚楼,每一种建筑都反映了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然而,在这多样的风格中,木构架建筑因其普遍性和适应性,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形式。
1.2 木构架的特色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它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柱、梁、枋等构件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使得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中有效地吸收和分散能量,减少损害。
同时,木构架建筑施工速度快,便于维修和扩建,也易于搬迁和重组。
1.3 单体建筑的构成单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单位,其构成包括屋顶、墙体、柱子、地面和门窗等部分。
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其形式多样,如悬山、硬山、庑殿、歇山等,不同的屋顶形式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等级和建筑功能。
墙体主要起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柱子则是支撑屋顶和梁架的主要构件,而地面和门窗则分别起到承载和通风采光的作用。
1.4 建筑群的组合中国古代建筑往往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如宫殿、寺庙、府邸等。
建筑群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和模式,如中轴线布局、对称式布局等。
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最常见的布局方式,它以一条中轴线为基准,将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依次排列在轴线两侧,形成严谨的空间序列。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秩序观念。
1.5 建筑类型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丰富多样,每种建筑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形式。
宫殿主要用于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其规模宏大、装饰华丽,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寺庙用于供奉神佛和举行宗教活动,其建筑形式庄重而神秘,给人以崇敬之感。
府邸则是官员和贵族的住宅,其布局严谨、装饰精美,展现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此外,还有园林、陵墓、桥梁等建筑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
中外建筑史ppt课件

数字技术与智能建筑的运用
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将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虚拟现实、3D打印等技术提高设计效率 和精度。
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将更加普遍,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实现建筑的智能化管理和节能减排。
中外建筑史对现代建筑的启示与影响
传统与现代的Leabharlann 合中外建筑史中的优秀传统将与现代技术 相结合,形成更具特色的现代建筑风格 。
创新性设计
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创造出与传统 建筑风格不同的新型建筑。
中西建筑风格在现代的运用与发展
总结词 中西建筑风格在现代社会中有着 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同时也面临 着一些挑战。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中 西建筑风格也需要考虑环保、节 能和绿色建筑材料等方面的要求 。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中西建筑风格在现代城市规划和 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需要考虑与 周围环境的协调、功能需求和文 化背景等因素。
以帕特农神庙为代表,强调柱式 和比例,追求完美的形式和功能 。
古罗马建筑风格
以罗马斗兽场为代表,注重空间 感和厚重感,大量使用拱形结构 和混凝土。
中世纪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风格
以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为代表,强调垂 直性和光影效果,采用尖拱和飞扶壁 。
罗马风建筑风格
以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为代表,采用圆 拱和厚墙,强调稳固和防御。
传统建筑的改造与保护 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改造,需 要平衡保护传统文化和满足现代 需求之间的关系。
05
中外建筑史的未来展望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建筑在未来将更加普及,通过采用可持续的建筑材料和设计,降低能耗和 环境影响。
可持续发展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是指关于中外建筑发展史的研究和记录。
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和研究建筑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技术和材料运用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中外建筑史的范围很广,涵盖了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建筑发展。
中国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包括了古代的木结构建筑、宫殿、庙宇、园林等,也有豪华的清代宫殿和传统的四合院等建筑形式。
外国的建筑史也非常丰富,包括古埃及的金字塔、希腊和罗马的古典建筑、中世纪的教堂和城堡、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和教堂、现代的高楼大厦等。
中外建筑史的研究内容广泛,包括建筑风格、建筑技术与材料、建筑功能与用途、建筑师与建筑团队等方面的历史研究。
通过对建筑史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建筑发展与演变,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以及建筑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联系。
中外建筑史的研究对于建筑设计、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
中外建筑史总结知识点.

古代希腊建筑一、古代爱琴海地区建筑:公元前3世纪出现于爱琴海岛屿、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地区,以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的迈西尼为中心,又称克里特——迈西尼文化。
克里特、克里特岛的建筑全是世俗性的、著名的克诺索斯的米诺王宫。
空间高低错落。
依山而建,规模很大;建筑风格精巧纤丽、房屋开敞、色彩丰富。
宫殿西北有世界上最早的露天剧场。
迈西尼。
其文化略晚于克里特,主要是城市中心的卫城。
迈西尼卫城及泰仑卫城。
风格粗犷,防御性强。
迈西尼卫城的城门因其雕刻得名为“狮子门”。
二、古代希腊建筑: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河,范围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
历史分期古风时期:世纪,希腊文化传播到西亚、北非,并同当地传统相结合。
石梁柱结构体系的演进及神庙制型早期的建筑是木构架结构,以后用石材代替柱子、檐部,从木构过渡到石梁柱结构。
型制脱胎于贵族宫殿的正厅以狭面为正面并形成三角形山墙。
为保护墙面而形成柱廊。
庙宇只有一间圣厅、平面为长方形,以其窄端为正面。
布局制型有端墙列柱式、端柱式、围柱式(包括双重围柱式、假围柱式等。
古希腊柱式古希腊的庙宇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建造。
柱子、额枋、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确定了庙宇的外貌。
希腊建筑在长期的推敲改进中稳定了一整套做法后即形成了不同的柱式(Order盛期的两大柱式,各有自己强烈的特色。
爱奥尼(Ionic柱式产生于小亚细亚地区,特点是比例较细长,开间较宽,柱头有精巧如圆形涡卷、柱身带有小圆面的凹槽,柱础为复杂组合而有弹性,柱身收分不明显,檐部较薄,使用多种复合线脚。
总体上风格秀美、华丽,具有女性的体态与性格。
晚期成熟的科林斯(Corinthian柱式柱头由毛茛叶组成,宛如一个花篮,其柱身、柱础与整体比例与爱奥尼柱式相似。
美学思想与风格特征反应出贫民的人文主义世界观。
认为“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而人体的美也是由和谐的数的原则统辖着,故人体是最美的。
中外建筑史参考书目

中外建筑史参考书目
1,《中国建筑史》第六版,统编教材,潘谷西主编,建筑工业出版社
2,《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建筑工业出版社
3,《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著,建工出版社
4,《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楼庆西著,三联出版社
5,《营造法式》,(北宋)
6,《工程作法则例》,(清)
7,《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编著,建筑工业出版社
8,《浙江民居》,建工出版社
9,/bbs/ ABBS建筑论坛
11,《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陈志华著,建筑工业出版社
12,《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编著,建筑工业出版社
13,《外国建筑历史图说》,罗小未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14,《西方现代建筑史》,(意)L.本奈奥洛著,周德侬等译,天津科技出版社15,《20世纪世界建筑——精彩的视觉建筑史》,(英)丹尼斯夏普著,胡正凡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6,《世界建筑师的思想和作品》,(日)渊上正幸著,建筑工业出版社
17,《世界建筑艺术史》帕瑞克·纽金斯
18,《走向新建筑》勒·柯布西耶
19,《现代建筑语言》布鲁塔·赛维
20,后现代建筑语言》查尔斯·詹克斯
21,《20世纪西方建筑名作》吴焕加
22,《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肯尼斯·弗兰姆普敦
23,/自由建筑报道。
中外建筑史

一、名词解释1、关厢城:随着商业与经济的发展,城乡物资交流日趋密切,在宋代以后于出城干道的附近形成的关厢地区,由于是自发形成,通常较为凌乱,有的发展为商业中心,又加修关城,另开城门,称为城市的一体。
2、马面:加强城市防御能力的一种措施,中国古代外城墙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的突出部分,便于组织防守侧射火力。
3、瓮城:中国古代为了加强防御,防止火药攻城,而于宋代前后设计出来的构筑物。
在城门外又加一小套小城,前后城门均不对称,便于围歼入城的敌军。
4、蕃坊:官府集中建造房屋供外国人居住,并设判官一职,蕃长专门负责外侨管理和接待工作,蕃坊无明显界限,无任何防御设施,期间也有中国人居住,皆受中国行政当局的管理。
5、《平江图》:宋代平江府(苏州)的城市平面图,是南绍定二年(1229年)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的、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
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是研究古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6、金墉城:汉魏洛阳城北三座小城,各有墙垣,边界为一整组建筑,城垣宽厚坚实,地势险要,起防御作用,是洛阳城的军事要塞。
7、瓦子:是一种娱乐场所及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位置一般多接近于闹市或城门处。
8、租界城市:所谓租界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在某些城市划出的供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中国政府不得干预。
它是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
9、月城:10、鼓楼:古代城市中设有报时钟鼓的楼阁,是当时城市管理的一项制度,一般在城市中心附近。
11、环涂、野涂:《考工记·匠人》记述的围绕王城城墙的道路,宽度为七轨。
野涂是王城通向郊外的道路,宽度为五轨。
12、外廓:又称外城。
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为城外围的防护设施。
外廓内有工商业及其居住区等。
13、国都:又称都城。
一国之首都。
国家最高统治者及国家最高政权机构所在的城市。
如北京为明、清两代和现代中国的都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墙垣式门
除上述数种屋宇式大门外, 在民宅中常采用墙垣式门者 也不在少数。墙垣式门最普 遍、最常见的形式是小门楼 形式,它的样式尽管很多, 但基本造型大同小异,主要 由腿子、门楣、屋面、脊饰 等部分组成,一般都比较简 单朴素,也有为数不多的豪 华小门楼,门指以上遍施砖 雕,虽不气派但却十分华丽, 显示房主人的富有和虚荣。
广 亮 大 门
广 的饰安厅口气广东式它 亮 饰功装的比派亮南,是广 大 件用雀中较,大角这屋亮 ,替柱宽但门,种宇大 门
又、之大也虽占大式门 代三间敞有不据门大仅 表幅,亮较及一一门次 主云大,高王间般的于 人一门门的府房位一王 品类檐扉台大的于种府 级既村开基门位宅主大 地有之在,显置院要门 位装下门门赫。的形,
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 驰名中外,世人皆知。它是中国古人伦理、道德观 念的集合体,艺术、美学思想的凝固物,是中华文 化的立体结晶。
四合院规模不同,大小相差悬殊。但无论大小,都 是由基本单元组成的。由四面房屋固合起一个庭院,为四 合院的基本单元,称为一进四合院,两个院落即为两进四 合院,三个院落为三进四合院,依此类推。北京大型四合 院(如王府)可多达七进、九进院落,除中路主院外,两 侧还有东西跨院,可谓"深宅大院"。 由于日照的影响, 四面的房子以座北朝南为最好,所以,四合院都以北房为 正房,东西两侧次之,为厢房,与北房相对的南房称为倒 座房。中型或大型四合院的最后一排正房为后罩房。后罩 房有时建成二层楼房,称为后罩楼。 两进院落以上的四 合院,一般都分为内宅和外宅,由二门--垂花门或屏门联 接沟通。四合院的正房、厢房之间,一般由抄手游廊联接 沟通。抄手游廊是开敞式附属建筑,既可供人行走,又可 供人休憩小坐,观赏院内景致。
中国传统民居
北京四合院
目录
1.悠久的历史 2.形形色色的门 3.穿越时间的门墩 4.匠心独运的影壁和壁照 5.独具特色的内宅
悠悠历史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 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 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 四火巷,二十九街通。” 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 住宅的地皮。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 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 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 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 明清以来,北京四 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 断完善,更适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四合 院形式。
形形色色的门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住宅及其大门直接代表 着主人的品第等级和社会地位,所谓“门第相当”、 “门当户对”,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人们对大门 的型制和等级是非常重视的。 北京四合院住宅的大门,从建筑形式上可分为两 类,一类是由一间或若干间房屋构成的屋宇式大门, 另一类是在院墙合陇处建造的墙垣式门。设屋宇式 大门的住宅,一般是有官阶地位或经济实力的社会 中上层阶级;设墙垣式大门的 住宅,则多为社会下层普通百 姓居住。
门
仪门也叫屏门,平时不开, 出入时从侧面经过,遇有家庭家族 的重大礼仪活动时,才开启仪门。 仪门一般较小,有影壁的作用,也 有装饰的作用。 官府的建筑也有仪门。在平 遥县衙,大门进去之后又有第二道 门,也就是仪门。古时仪门平常关 闭,只有知县第一天上任时才起用 仪门。仪门左右各有一道偏门。左 为“死门”,死囚拉出去行刑走的 就是这个门;右为“生门”,供知 县和差役平时进出。也叫做“人门” 和“鬼门”。
金柱大门
这是一种门扉安装在金 柱(俗称老檐柱)间的大 门,称为“金柱大门”, 这种大门同广亮大门一样, 也占据一个开间,一般它 的规制与广亮大门很接近, 门口也较宽大,虽不及广 亮大门深邃庄严,仍不失 金 官宦门第的气派,是广亮 柱 大门的一种演变形式。 大
门
如 意 门
北京中小型四合院采用的大 门当中,如意门占着相当大 的数量。如意门的门口设在 外檐柱间,门口两侧与山墙 腿子之间砌砖墙,门口比较 窄小,门相上方常装饰雕楼 精致的砖花图案,在如意门 的门指与两侧砖墙交角处, 常做出如意形状的花饰,以 寓意吉祥如意,故取名“如 意门”。如意门里的住户一 般是在政治上地位不高,但 却非常殷实富裕的士民阶层
王府式
王府大门是屋宇式大门中的最高等级。 通常有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启门两等。 这种大门座落在王宅院的中线上,宏 伟气派。北京后海北岸的清醇王府 (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大门, 就是一座五间三启门的屋宇式大门。 在封建社会,王府大门的间数、门饰、 装修、色彩都是按规制而设的。如, 清顺治九年规定亲王府正门广五间, 启门三……绿色琉璃瓦……每门金钉 六十有三。…··世子府门钉减亲王九 分之二,贝勒府规定为正门五间,启 门一。位于后海南岸的清恭王府,原 是乾隆帝的宠臣和冲的府邸,后来封 赐给恭亲王,这座王府的大门是三开 间,上复绿色琉璃瓦。
特独构结
大
门
古人云:“宅以门户为冠带”, 因此大门时显示家人形象风格的标 示。按照明清的规定,三品以下人 家的大门只能用黑色。所以今天看 到的山西老宅院,门面颜色多为黑 色。 清代风水书《阳宅撮要》 将,“大门者,合舍之外大门也, 最为紧要,宜开本宅之吉方”。所 以宅院院落朝南时,大门有意稍稍 偏向东方,通常开在东南角上,偏 一定的角度,民间成为“抢阳”和 “抢几分阳”。 右图为渠家大院的拱券大 门。
门墩
门墩无疑是北京宅院大门最富有特色的结构。 门墩由门座和抱石鼓组成,门座安置在大门门轴底部,用 来承托大门转轴的底部。将门枕向外延长, 上面做成鼓 形,称为抱石鼓。 抱石鼓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上面雕刻着各种图案。常见的 有万字纹,也有的刻出吉祥图案。 如:狮子绣球、双狮 戏水、云头、回纹、竹梅双喜、竹报平安、八卦图、太极 图、富贵牡丹、如意头等。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 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 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对风水、等级极其讲究。 四合院是坐北朝南。 其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 “北屋为尊,俩厢次之,倒座为宾,杂物为附” 北京四合院是传统社会的缩影。
夕阳 中的 古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