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运动与地貌

合集下载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5章 第2讲 课时30 板块运动与地貌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5章 第2讲 课时30 板块运动与地貌

1234
太平洋板块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广泛发育海山链(海 底山脉)或孤立海山(即图中洋底火山)。1963年,地质学家 约翰·威尔逊为夏威夷—皇帝海山链的起源提出假说,认为 它们是在太平洋板块漂移时,由一个静止不动的火山活动 热点顺次形成的。如图为“太平洋夏威夷—皇帝海山链位 置及火山年龄分布图(1Ma:1百万年)”。完成3~4题。
解题过程
第(1)题 金沙江流域地处横断山区,横断山脉是 印度洋 板块和 亚欧 板块碰撞挤压 而形成的,当板块的挤压 超过 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破裂产生断层。
第(2)题 解释河流沿断裂分布的原因,就是要寻找河床走向与 断裂 之间的关系,在 岩层断裂处,岩石的错位、摩擦会使岩石 破碎 ,更容易在流水 侵蚀 下形成河谷, 发育河流。
4.根据该假说,以下推测最可信的是 A.8 000万年前,板块俯冲成阿留申海沟 B.4 700万年前,太平洋板块移动方向改变 C.夏威夷岛链是太平洋大洋地壳诞生处 D.皇帝海山链表层岩石组成多为花岗岩
4700万年前,大觉寺海山形成,为两个海山链 的连接,其南北方向的走向明显不同,说明太 平洋板块移动的方向发生变化,B正确;
情境来源 沙金是在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外力作用包括 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的作用。本题以金沙江流域地质作用、金矿分布为载体, 创设生活实践情境。
知识载体
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能力与素养
试题结合图文材料,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侧重试题考查的基础性、应用性和综合性,考查了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素养。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板块运动分为碰撞和张裂 板块交界处

高考地理微主题突破40板块运动与地貌

高考地理微主题突破40板块运动与地貌

2024年高考地理微主题突破40:板块运动与地貌【知识梳理】1.板块的划分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相对运动对海、大西洋青藏高原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常考的板块边界(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位于亚欧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安地斯山脉:墨西哥以北的美洲部分为太平洋板块交界,墨西哥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

(5)海底岩石年龄由生长边界(大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

(6)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①地中海面积在缩小是因为其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红海面积在扩大是因为其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②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区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③非洲大陆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小是因为其位于非洲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南美大陆西海岸地势起伏大,多高大山脉是因为其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高三地理命题点: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高三地理命题点: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命题点: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典例分析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平顶海山( )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D [解析] 图示平顶海山为岩浆喷出活动形成的火山,随板块移动海拔下降,顶部主要受海浪等外力作用形成平顶形态,最后整个山体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命题突破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1.地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2.板块的运动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板块背离运动(张裂)板块相对运动(挤压碰撞)跟踪训练下图为某一出露地表的岩石,A—F为沉积岩,G为花岗岩,f为断层。

B岩层中有三叶虫(5.6亿—2.4亿年)化石,E岩层中有恐龙(2.3亿年—6500万年)化石,F层中有火山灰层T,T层中矿物的形成距今约300万年。

据此完成1—2题。

1.岩层的走向为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断层的走向为断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

则图中岩层A—E和断层f的走向分别为A.都为东北一西南走向 B.都为西北一东南走向C.西北一东南走向、东北一西南走向 D.东北一西南走向、西北一东南走向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花岗岩G侵入在火山喷发T之后 B.断层f发生在花岗岩G侵入之前C.a处岩石年龄最老,b处岩石年龄最新 D.花岗岩G的地质年龄可能为1400万年读等高线地形图和地质剖面图(单位:m),完成3—4题。

3.图示发生的构造运动先后顺序为A.褶皱一沉积一断层 B.沉积一断层一褶皱 C.沉积一褶皱一断层 D.断层一褶皱一沉积4.图中地形的成因可能是①岩层挤压,槽部紧实,难以侵蚀②岩层挤压拱起形成③形成断块错动抬升成山④岩浆喷发冷却成山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斯喀基拉海槽位于挪威西南海域,是大陆架上的水下谷地。

读斯喀基拉海槽位置示意图,完成5—7题。

5.斯喀基拉海槽最深处约为A.349米 B.449米 C.549米 D.649米6.导致挪威海岸线曲折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生物风化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7.斯喀基拉海槽的形成过程可能是A.板块碰撞挤压,大洋板块向下俯冲 B.地壳断裂下陷,海平面上升C.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 D.冰川侵蚀,海平面上升贵州三都县有一处奇特的地质景观——产蛋崖(右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看板块运动与地貌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看板块运动与地貌

补充:火山活动
2. 根据活动情况,火山可分为三类: 一是现代尚在活动或周期性喷发的火山,称 为活火山; 二是保持有火山形态和喷发物,但无喷发历 史记录,也无活动性表现的火山,称为死火 山; 三是长期没有喷发,但将来还会喷发的火山, 称为休眠火山。
补充——海底地形
补充——海底地形
补充——海底地形
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海底地
形名称:
A: 大陆架 B: 大陆坡 C: 洋盆
C
一.基础梳理 3.六大板块及特殊地区
(3).特殊地区
④.新西兰南、北二岛—— 天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交界处——消亡边界。 ⑤.科迪勒拉山系:北美洲 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 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 欣,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为 南极洲与美洲板块碰撞。 ⑥.需要注意三个板块交接 处:东南亚、勘察加半岛
二.重点突破 板块运动与地貌
大洋板块内部张裂处往往 形成海岭或大洋中脊
大西洋中脊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它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山等
地壳运动的机理。下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
C 1.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表示大陆架的是c
C
B.图中表示大陆坡的是a
C.此海域是海洋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区
D.冲绳海槽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材料一 中国南海因其位于我国大陆的南方,亦称南中国海。南海作 为世界第三大陆缘海,幅员辽阔,拥有三百多万平方千米的浩瀚海域, 在浩瀚的南海海洋上,散布着大小200多个岛屿礁滩,统称为南海诸岛。 南海与南海诸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材料二 南海部分海域等深线示意图。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是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和演化的重要理论。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以下是其三大观点:
1. 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外层被划分为许多大型的板块,这些板块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大的动态系统之一。

这些板块可以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相对运动,分为三种类型:边界相对推动(板块边缘相互拉近或推离)、边界相互滑动或剪切、边界相互碰撞或俯冲。

板块运动是地球上地震、火山爆发和山脉形成等地质现象的重要原因。

2. 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海洋底部存在一个名为海底扩张带的区域,这是地球地幔中的炽热岩浆上涌至地壳,形成新的海洋地壳的地方。

在海底扩张带上,岩浆通过断裂缝隙喷出,并逐渐冷却形成新的地壳。

这个过程被称为中洋脊,是地球地壳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3. 构造地貌形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构造地貌(如山脉、盆地和断层)是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形的结果。

当两个板块相互碰撞时会形成山脉,当板块相互分离时会形成裂谷和海洋中脊。

板块运动还会使地壳发生拉伸、挤压和剪切等变形,造成地壳中的断层和台阶。

这些构造地貌的形成对地球的地质历史和地质演化有重要影响,也为地质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线索。

简述板块构造运动与地表形态形成之间的关系

简述板块构造运动与地表形态形成之间的关系

简述板块构造运动与地表形态
形成之间的关系
板块构造运动与地表形态形成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板块构造运动是指地球表层岩石构成的板块在地球内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些板块的相对运动导致了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构造的形成,具体关系包括:
1.造山运动和地壳变形:
板块构造运动常常导致地壳的挤压、撞击和抬升,形成造山运动。

这种运动会导致地表山脉的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的结果。

2.地震和地表裂隙:
板块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壳运动可能导致地震,使得地表产生裂隙、断裂和地震构造。

3.火山喷发:
板块构造运动还会导致地壳上的火山活动,如板块边缘的构造运动可能导致地幔物质上升,形成火山喷发,从而影响地表形态。

4.地形抬升和下沉:
板块构造运动会导致地区性地形的抬升或下沉,形成高原、盆地等地表形态。

5.地质构造形成:
板块构造运动还会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如断裂、褶皱、褶皱山等,这些地质构造直接影响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

板块构造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地球上的山脉、平原、地震带、火山带等地质地貌都与板块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高考地理复习(新高考1) 选修性必修1 第2章 第18讲 考点二 板块运动与地貌

高考地理复习(新高考1) 选修性必修1 第2章 第18讲 考点二 板块运动与地貌

跟踪训练
学以致用 夯基拔高
(2020·山东省菏泽市模拟)秦岭山地是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地质历史时期,秦 岭造山带属于扬子板块北缘,而后分裂出秦岭板块,导致秦岭造山带出现了三个板 块共存的格局。北秦岭早在4亿年前就已上升为陆地,遭受剥蚀,山脉主脊偏于北侧, 河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南秦岭却淹于海水中,接受沉积,在距今3.75亿年前的 地壳运动中,南秦岭隆起,露出海面。下图示意秦岭地质历史时期构造。据此完成 1~3题。
12345
1.秦岭的主要成因是
√A.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地壳隆起
B.扬子板块断裂下陷,南秦岭形成地垒 C.位于板块张裂地带,海底火山灰堆积 D.陆地多河流发育,泥沙在半深海沉积
12345
解析 根据图示板块运动可知,华北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导致位于两 大板块之间的地壳抬升,形成秦岭山脉,选A。
12345
3.下列关于勉略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洋面不断扩大
√C.多玄武岩
B.洋壳稳定 D.多珊瑚岛
12345
解析 据图可知,勉略洋洋底位于南秦岭与扬子板块内部相交接的部位, 附近有岩浆喷出洋壳,岩浆活动频繁,洋壳不稳定,洋面不断缩小,勉 略洋地区未来会演变成陆地,A、B错; 岩浆喷出洋壳冷却凝固后可能形成玄武岩,可能存在火山岛,而不是珊 瑚岛,C正确、D错。
12345
5.该板块边界 A.甲处形成裂谷 B.乙处形成海岭
√C.丙外岩石年龄较丁处老
D.丁处地壳厚度较甲处大
解析 甲处位于消亡边界,裂谷多形成于陆地板块的生长边界,A错误; 乙处位于消亡边界,海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多形成海岭,B错误; 丁处是生长边界,岩石是新涌出来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形成年代最晚, C正确; 甲处位于陆地,丁处位于海洋,甲处地壳厚度较丁处大,D错误。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第课时板块运动与地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第课时板块运动与地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阅读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情境一 2020年6月18日20时49分,在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以南海域发生7.3级地震。
情境二 下图为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
(1) 大西洋、地中海未来变化趋势是怎样的?为什么? [答案] 大西洋的面积会不断扩大,因为它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地中海的面积 会不断缩小,因为它处于板块消亡边界。 (2) 阿尔卑斯山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 (3) 新西兰是世界上火山喷发、地震频繁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4) 与新西兰同属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为什么很少发生地震、火山喷发现象? [答案] 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解析] 山区地质构造复杂,施工难度大,交通运输建设成本高于平原。 2. 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是为了( B )?
A. 保护植被
B. 降低坡度
C. 防止坍塌
D. 缩短距离
[解析] 山区公路呈“之”字形延伸,主要目的是降低坡度,保证行车安全。
探究主题一 板块运动与地貌 探究活动 板块运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B项符合题意。 2. 下列宏观地形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运动无关的是( C )
A. 亚洲东部的岛弧
B. 美洲西岸的山脉
C. 东非大裂谷
D. 日本群岛东部的深海沟
[解析] 东非大裂谷属于非洲板块内部的张裂区域,与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无关,
C项符合题意。
[2020河南洛阳高二期末] 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海深在0 ∼ 3 km。读甲、乙两类大陆边缘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特别提醒 山地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思考感悟 目前山区交通建设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桥隧相结合的方式,该方式有何 利弊? 试解:⑮_____利__:__缩__短__里__程__;__提__高__通__行__速__度__;_减__少__通__行__时__间__;__有__效__地__避__免___ 自__然__灾__害__的__威__胁__。__弊__:__增__加__建__设__费__用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板块相撞挤压叫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形成哪些地貌?
岛弧 喜马拉亚山脉
海岸山脉
红海 东非大裂谷
马里亚那海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A、全球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3、41、、大地东环洋中非太中海裂脊—平谷带喜洋带马带拉雅带
世界地震带、火山带
板块运动与地貌
一、地质作用与表现 1、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
表现形式 影响
二者关系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风化、侵蚀、搬运、
变质作用、地震等
堆积和压固成岩
使地表高低起伏
使地表趋于平缓
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形态以内力作用为主
2、表现
A、进行得迅速、激烈如:地﹍震﹍、火﹍山﹍、山﹍崩﹍、泥﹍石﹍流﹍等
垂直 运动
高低起伏和海陆变 以 垂 直 运

动为辅。
三、板块构造理论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A、划分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大板块又可
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B、运动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 中
C、边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
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
板块边界分两类: 两板块张裂分离叫生长边界;
瞬间发生,使地面剧变并造成自然灾害;
B、进行得缓慢,不易觉察如海﹍陆﹍变迁喜、马﹍拉﹍雅﹍山﹍的隆起。
二、地壳运动
形式
运动形态
产生地貌
关系
使地壳物质水平位 水 平 运 动
水平
移,弯曲变形,常 和 垂 直 运
运动
形成巨大褶皱山系、 动 相 伴 发
裂谷和海洋
生,主要
表现为地壳的抬升 以 水 平 运
或下沉,引起地表 动 为 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