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模板

合集下载

课程设计的模板

课程设计的模板

课程设计的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学科名称】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学科技能名称】的能力,如运用【学科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学科名称】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和探究。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知识点1】、【学科知识点2】和【学科知识点3】等。

其中,【学科知识点1】是学生了解【学科名称】的基础,【学科知识点2】和【学科知识点3】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

教学过程中,将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系统地讲解各个知识点,并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讨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主要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权威、实用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和教学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必要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相信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的出勤、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占总评的20%。

作业主要包括课后练习和小论文,占总评的30%。

考试分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占40%,期末考试占40%。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共分为16周,每周2课时。

教学时间安排在每周二和周四下午的第1-2节。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模板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如××××××,并能准确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学生能理解××××××原理,并能够阐述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总结出××××××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技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年级,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通过实际案例和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知识点一:××××××概念及性质- 教材章节:第一章- 内容安排:介绍××××××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分类,结合生活实例进行阐述。

大学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大学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2. 课程代码:3. 学分:4. 学时:5. 开设学院:6. 开设专业:7. 开设年级:8. 开设学期: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使学生了解课程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3)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安排1. 课程内容:(1)第一部分:基础知识(2)第二部分:基本原理与方法(3)第三部分:案例分析与应用(4)第四部分: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2. 课程安排:(1)理论教学: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

(2)实践教学: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实践操作和实验。

(3)课外拓展:组织学生参加学术讲座、学术竞赛等活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系统讲解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互动交流平台。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或开卷形式,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实践考核:根据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1. 教材:《XX教材》(作者:XX,出版社:XX)2. 参考书目:(1)《XX理论》(作者:XX,出版社:XX)(2)《XX案例》(作者:XX,出版社:XX)(3)其他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介绍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课时安排方案模板

课程设计课时安排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课程名称】二、课程简介【课程简介】三、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课程名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 了解【课程名称】的发展历史和最新动态。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课时安排【课程名称】总课时为【总课时数】学时,具体安排如下:1. 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学习(【学时数】学时)- 第一周:导入及基本概念讲解(2学时)- 第二周:基本原理和规律学习(4学时)- 第三周:发展历史和最新动态介绍(2学时)2. 第二阶段:案例分析与实践(【学时数】学时)- 第四周:案例分析(2学时)- 第五周:实践操作(4学时)- 第六周:实践成果展示及点评(2学时)3. 第三阶段:综合训练与考核(【学时数】学时)- 第七周:综合训练(4学时)- 第八周:考核(2学时)4. 第四阶段:课程总结与反馈(【学时数】学时)- 第九周:课程总结(2学时)- 第十周:学生反馈及改进建议(2学时)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系统讲解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 考核评价法:通过考核评价,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学习。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权威教材。

2. 课件:制作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丰富教学内容。

3. 案例库:收集整理典型案例,供学生分析和实践。

4. 实践基地:与相关企业或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5. 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七、教学进度安排【课程名称】教学进度安排如下:1. 第一周:导入及基本概念讲解2. 第二周:基本原理和规律学习3. 第三周:发展历史和最新动态介绍4. 第四周:案例分析5. 第五周:实践操作6. 第六周:实践成果展示及点评7. 第七周:综合训练8. 第八周:考核9. 第九周:课程总结10. 第十周:学生反馈及改进建议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出勤、课堂参与度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课程设计格式模板

课程设计格式模板

课程设计格式模板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课程内容中的核心概念,如XXX(此处填写具体概念),并能够准确描述其定义及特点。

2. 学生能够理解课程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XXX(此处填写具体知识点)与XXX(此处填写另一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网络。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运用XXX(此处填写具体方法或理论)分析并解决XXX(此处填写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进行有效论证。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方法或技能,如XXX(此处填写具体方法或技能),解决实际操作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 学生能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3. 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尊重他人、团队合作等。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1. 本课程为XXX学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2. 学生所在年级为XXX,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教学要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知识点讲解:- 章节一:XXX(如基本概念、原理等)- 内容:XXX(列举具体内容)- 章节二:XXX(如相关知识点、案例分析等)- 内容:XXX(列举具体内容)2. 技能训练:- 技能一:XXX(如数据分析、实验操作等)- 内容:XXX(列举具体训练内容)- 技能二:XXX(如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内容:XXX(列举具体训练内容)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主题一:XXX(如团队合作、道德品质等)- 内容:XXX(列举具体培养内容)- 主题二:XXX(如学以致用、社会责任感等)- 内容:XXX(列举具体培养内容)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 知识点讲解:章节一- 技能训练:技能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主题一第二周:- 知识点讲解:章节二- 技能训练:技能二-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主题二第三周:- 综合训练:结合前两周所学知识点和技能,进行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主题一和主题二的综合实践教学进度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设计描述范文模板

课程设计描述范文模板

课程设计描述范文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学科名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学科名称】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其认识到【学科名称】在实际生活和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具体学科知识1】、【具体学科知识2】和【具体学科知识3】。

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包括【学科基本概念1】、【学科基本概念2】等,通过这部分学习,使学生了解【学科名称】的基本框架。

第二部分:核心知识,包括【学科核心知识1】、【学科核心知识2】等,通过这部分学习,使学生掌握【学科名称】的核心理论和方法。

第三部分:应用与拓展,包括【学科应用知识1】、【学科应用知识2】等,通过这部分学习,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学科名称】的实践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实验设备:配置齐全的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我们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课程设计咋写模板

课程设计咋写模板

课程设计咋写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XX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认知。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要求的分析,我们将上述目标具体化为可衡量的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我们选择和了以下教学内容:1.教材:以《XX学科》教材为主,结合《XX学科辅导书》进行辅助学习。

2.教学大纲:分为XX章节,每个章节包含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讲解,以及相关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教学内容安排: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每个章节安排2-3节课时。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安排,我们确保了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学习资源。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验证学科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选择和准备了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XX学科》教材、《XX学科辅导书》。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器材和设备,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大学课程设计教案模板范文

大学课程设计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XX专业课程授课教师:XXX授课班级:XX年级XX班授课时间:第X周第X节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XX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教学内容:1. XX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2. XX课程设计的步骤与方法3. XX课程设计案例分析4. XX课程设计项目实施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XX课程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XX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1. 介绍XX课程设计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2. 阐述XX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理论框架。

三、XX课程设计的步骤与方法1. 介绍XX课程设计的准备工作,包括资料收集、方案设计等。

2. 详细讲解XX课程设计的具体步骤,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实现与测试等。

3. 讲解XX课程设计的方法,如结构化设计、原型设计等。

四、XX课程设计案例分析1. 分析典型XX课程设计案例,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项目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

五、XX课程设计项目实施1. 学生分组,明确各组分工和任务。

2. 指导学生进行XX课程设计项目实施,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实现与测试等环节。

3. 鼓励学生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项目。

六、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XX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步骤。

2. 强调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七、课后作业1. 撰写XX课程设计项目总结报告。

2. 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

2. 项目实施:评估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XX课程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_________ 大学课程设计年月日___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题目专业姓名学号主要内容:选取一种方法设计音乐彩灯控制器,要求该音乐彩灯控制器电路由三路不同控制方法的彩灯所组成,采用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作课题实验。

基本要求:(1)第一路为音乐节奏控制彩灯,按音乐节拍变换彩灯花样。

(2)第二路按音量的强弱(信号幅度大小)控制彩灯。

强音时,灯的亮度加大,且灯被点亮的数目增多。

(3)第三路按音量高低(信号频率高低)控制彩灯。

低音时,某一部分灯点亮;高音时,另一部分灯电亮。

参考资料:[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2]刘润华,刘立山.模拟电子技术[J].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2003.[3]苏成富.彩灯控制器[J].北京:电机电器技术,2000,(01).[4]祝富林.音乐彩灯电路CS9482[J].北京:电子世界,1995,(12).[5]彭介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完成期限2014.6.30至2014.7.6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年月日目录1设计要求 (1)2方案设计 (1)2.1设计思路 (1)2.2总体方案方框图 (1)2.3基本原理 (2)3总体方案的选择和设计 (2)3.1简单声控音乐彩灯控制器 (2)3.2音乐彩灯控制器 (3)4单元电路的设计 (3)4.1整流电路的设计 (3)4.2滤波电路的设计 (4)4.3高通滤波器 (5)4.4低通滤波器 (5)4.5元件参数的计算及选择 (6)5总电路图 (7)6总结 (7)参考文献 (8)附录 (9)1设计要求选取一种方法设计音乐彩灯控制器,要求该音乐彩灯控制器电路由三路不同控制方法的彩灯所组成,采用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作课题实验。

(1)第一路为音乐节奏控制彩灯,按音乐节拍变换彩灯花样。

(2)第二路按音量的强弱(信号幅度大小)控制彩灯。

强音时,灯的亮度加大,且灯被点亮的数目增多。

(3)第三路按音量高低(信号频率高低)控制彩灯。

低音时,某一部分灯点亮;高音时,另一部分灯点亮。

2方案设计2.1设计思路根据课题要求,可将控制器分为三部分来实现。

(1)由于音乐的节奏是具有一定时间间隔的节拍脉冲信号。

因此,可采用记数、译码驱动电路构成节拍脉冲信号发生器,使相应的彩灯按节奏点亮和熄灭。

(2)将声音信号变成电信号,经过放大、整流滤波,来点亮彩灯,以实现声音信号强弱的控制。

(3)采用高、低通有源滤波电路来实现高、低音对彩灯的控制。

2.2总体方案方框图图1 基本原理框图2.3基本原理基本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1、采用运算放大器或555定时器构成多谐振荡器,产生矩形波信号作为计数器的时钟脉冲,计数器输出经译码器可得多路译码输出信号,再经过驱动器使相应的彩灯点亮。

2、采用动圈式话筒或者扬声器,将声响信号变成电信号输出,并经过放大器将其放大。

由于音频信号的频率高于发光元件的响应频率,为使发光元件有适当的显示时间,可加入延时电路,减少发光元件闪烁现象。

3总体方案的选择和设计3.1简单声控音乐彩灯控制器图2低成本声控音乐彩灯简单声控音乐彩灯控制器的电路如图2所示,R1、R2、D和C组成电阻降压半波整波电路,输出约3V的直流电供SCR的控制回路用。

压电陶瓷片HTD担任声-电换能器,平时调W使BG集电极输出低电平,SCR关断,彩灯不亮。

当HTD接收到声波信号后,BG集电极电平升高,SCR即开通,所以彩灯能随室内收音机播出的节目的音乐节奏而闪烁发光。

W可用来调节声控灵敏度,W由大调小时,声控灵敏度愈高,但W过小时,电灯常亮,这时就失去声控作用,使用调试时,将W由大逐渐调小至某一阻值时,电灯即点亮,再将W退回少许(即稍微调大),电灯就熄灭,这时声控灵敏度最高,离HTD二三米远处普通谈话声就能使彩灯闪烁。

如嫌灵敏度太高,只要将W调大些即可,电灯长亮不熄,表示BG的放大倍数β值过小,应更换β大些的三极管。

电阻均为1/8W碳膜电阻。

3.2音乐彩灯控制器如附录所示为实用音乐彩灯控制电路。

该控制器由声电转换和放大电路、时钟脉冲发生器、计数电路和控制电路等组成。

拾音话筒MIC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经BG1~BG3放大后加至四路模拟开关CD4066(IC3)。

时钟脉冲发生器由IC1(555)和W1、R1、R2、D1、C1等组成,该电路产生信号的周期为T=0.693(R w1+R1+R2)C1,图示参数对应的周期T在0.5~5秒范围内变化。

其中555③脚输出加至IC2作为CP脉冲。

IC2采用CMOS型十进制计数器/脉冲分配器CD4017,在时钟CP作用下,Q0(③脚)、Q1(②脚)、Q2(④脚)、Q3(⑦脚)、Q4(⑩脚)相继出现高电平脉冲,且Q4加至复位端R(⑩脚),使电路成为一环行计数器。

Q0~Q3的输出依次将CD4066四路模拟开关接通,使乐曲信号依次加至BG5、BG6、BG7、BG8,并依次导通,相应SCR1~SCR4被依次触发导通,彩灯因插座依次有电而被依次点亮,随着悠扬的音乐,彩灯闪烁生辉,从而实现了控制四路彩灯伴随乐曲而发光。

4单元电路的设计4.1整流电路的设计全波桥式整流电路如图3所示,图中4个二极管接成电桥的形式,故有桥式整流之称。

该电路工作原理:设变压器次级电压U2=U2msinwt=U2sinwt,其中U2m为其幅值,U2为有效值。

在电压U2的正半周期时,二极管D1、D3因受正向偏压而导通,D2、D4因承受反向电压而截止;在电压U2的负半周期时,二极管因受D2、D4正向偏压而导通,D1、D3因承受反向电压而截止。

U2和U L的波形如下图所示,显然,输入电压是双极性,而输出电压是单极性,且是全波波形,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幅值基本相等由理论分析可得,输出全波单向脉冲电压的平均值即直流分量为:U L0=2U2m/π=π22U2≈0.9U2 (1)其纹波系数g为γ= U Lγ/U L0 (2)图3 全波桥式整流电路式中,U L γ为谐波(只有偶次谐波)电压总有效值,其值应为U L γ 2L0222L42L2U U U U -=++= (3) 由式(1)、(2)和(3)通过计算可得g ≈0.48。

由结果可见,全波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纹波比半波整流电路小得多,但仍然较大,故需用滤波电路来滤除纹波电压。

全波整流电路中的二极管安全工作条件为:1、二极管的最大整流电流必须大于实际流过二极管平均电。

由于4个二极管是两两轮流导通的,因此有I F >I D0=0.5U L0/R L =0.45U 2/R L2、二极管的最大反向工作电压UR 必须大于二极管实际所承受的最大反向峰值电压URM ,即U R >U RM =2U 24.2 滤波电路的设计经整流后的直流输出电压脉动性很大,不能直接使用。

为了减少其交流成分,通常在整流电路后接有滤波电路。

滤波电路的主要任务是将整流后的单向脉动直流电压中的纹波滤除掉,使其变成平滑的直流电。

在小功率电路中常采用电容滤波电路,将滤波电容C 直接并联在负载RL 两端,就可组成电容滤波电路。

由于电容的储能作用,使得输出直流电压波形比较平滑,脉动成分降低,输出直流电压的平均值增大。

采用电容滤波电路可以得到脉动性很小的直流电压,但输出电压受负载变动的影响较大,其主要用于要求负载电流较小,负载基本不变的场合。

R lT当R L=∞时,V L= 2 V2;当R L C的值适当,且整流电路的内阻较小时,V L=(1.1~1.2)V2。

滤波电容的选择与负载R L的大小有关,确切地说是由放电回路的时间常数τ来确定的。

电容放电的时间常数τ(τ=R L C)越大,放电过程越慢,输出电压中脉动(纹波)成分越少;V L的平均值越大,滤波效果越好。

一般取τ≥(3~5)T/2(T为电源交流电压的周期)。

R L 为整流滤波电路的负载电阻,它为电容C提供放电通路,放电时间常数RC应满足:RC>(3~5)T2。

其中:T=20ms 是50 Hz 交流电压的周期。

由此确定滤波电容的容量。

滤波电容一般采用电解电容,使用时注意极性不能接反,电容器的耐压应大于它实际工作时所承受的最大电压。

通常电容器的耐压取(1.5~2)V2。

4.3高通滤波器由分析知道截止频率为50Hz,于是就有50l f==Hz选取R7=R8=4kΩ,C1=C2=0.8μF。

此高通滤波器的增益9101vfRAR=+,由前分析知,故选取R10=4kΩ,R9=4kΩ如图4所示为有源低通滤波电路。

该电路的截止频率f c=100Hz。

电路中,R1与R2之比和C1与C2之比可以是各种值。

该电路采用R1=R2和C1=2C2。

采用C1=C2和R1=2R2也可以。

图4 高通滤波器电路图4.4低通滤波器如图5所示为有源低通滤波电路。

该电路的截止频率f c=10kHz。

电路中,R1与R2之比和C1与C2之比可以是各种值。

该电路采用R1=R2和C1=2C2。

采用C1=C2 V i2 V i 和R 1=2R 2也可以。

图5 低通滤波器电路图4.5元件参数的计算及选择 由于:V U U RM 1712222=⨯=>,A I 8.0max 0=。

IN4001的反向击穿电压V U RM 50≥,额定工作电流max 01I A I D >=,故整流二极管选用IN4001。

根据 300103,5,12,9--⨯==∆==v p p I S mV U V U V U和公式C I C T I I v o U U U U S ==∆∆=00 (C 为常数)可求得: V S U U U U v I p op I 2.2103912005.030=⨯⨯⨯=∆=∆-- 滤波电容: F F U T I U t I C I I c μ3636003636.02.2215018.02max 0==⨯⨯=∆⋅=∆= 电容的耐压要大于V U 1712222=⨯=,故滤波电容C 取容量为F μ4700,耐压为V 25的电解电容。

4.5.1SCR 及其它元件的选择SCR 可用国产3CTS1型(1A 、400V )双向晶闸管,其它进口额定通态电流IT≥1A 、断态重复峰值电压UDRM ≥400V 的双向晶闸管也可使用,但应注意管脚引线的正确接法,以免错接后通电损坏器件。

T 用晶体管收音机里常用的小型推挽输出变压器来代替,要求初级与次级间绝缘性要良好,这一点应特别引起重视,以免使用中发生人体触电危险!R w选用470Ω~5.1kΩ的普通电位器。

插头采用的是220V交流电路常用的普通二极插头。

选用市售节日闪光彩灯链(灯泡套有塑料花,每串约20只灯泡,工作电压为交流220V)一至数串并联构成,但总瓦数(各并联彩灯链瓦数之和)不得超过180W;使用前,还应将每串彩灯链的第一个带有双金属片的灯泡换成普通备用灯泡,不再让其控制彩灯链自动闪亮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