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二泉映月

合集下载

二泉映月音乐鉴赏

二泉映月音乐鉴赏
深沉,但很快就转为细细的诉说,像一个忧郁的诗人在低低吟诉自己的哀愁,又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女子在月夜里呜咽,她在向心爱的人诉说自己的烦恼和苦闷: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时而平静,时而跳跃,让人亲身体会到她的不满、委屈和哀怨;尽管她受了委屈,但她是一个倔强的敢于抗争的女子。在高潮凸现时,那是她最愤怒的诉说,只见她银牙紧咬、杏眼怒睁,让人感受到一种倔强的愤怒的阴柔之美。曲子深刻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高潮处,二胡强有力的声音更表现了作者内心积愤的尽情迸发。
《二泉映月》以一声长叹开头,这是人类之叹,象初生婴儿的哭声,懂了事,通了人情的人不能不叹,你要发展要完美就遇到坎坷,你不能不叹!这一声长叹是超人之叹,亦是常人之叹。为什么叹?下面的第一主题就演释一股泉水在幽暗、曲折、深邃、崎岖的山谷中呜咽地奔突,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都一股在山谷奔突的泉水,曲折而艰难。如华彦钧这样的人生是奔突在秃山寒石荒漠中的流沙,连水的滋润都没有,每步都是苦难,都是挣扎,都是突围,都是把生命抻得很细很长欲断的程度,有时又压得很扁很小,挤压炸了没了的程度。但是,生命就是生命,他苦难而不屈服,历经磨难而更加坚韧,失败后更激起昂扬斗志,这才是生命的价值和华彩。而如贾宝玉似的生命,他也有烦闷、有苦烦,他的生命泉水如在苏州园林假山石中奔突的泉水,虽曲折变幻而凛冽润泽,有韵有声!《二泉映月》第一个主题是生命叹息后对生命的形象描绘:这样路途险阻的山路,这样奔流不息的水流,这样游刃有余坚韧耐磨的生命,正是在忽明忽暗忽高忽低忽平忽险忽坚忽柔的山谷中历练呀!这个颂歌用稍有变化的音符重复6次,反复咏叹歌吟,其意是生命如此艰辛、生命如此可爱、生命如此多变、生命因艰辛多变耐磨、而可爱可亲,生命于人只有一次,无论怎么艰辛苦难也让他发光焕彩,在咏叹歌吟的音节中时时跳跃着显示清风明月、流水飘花的美艳篇章,展示着大自然的华美,美丽的大自然既能抚慰受苦的心灵,又能激励人向上……。《二泉映月》的音色是美丽动人至深的,她的微妙旋律能震撼、敲击每个人的心灵牵扯的每一丝神经拨弄出每个人的情之所钟,身之所感,心之所盼,神之所叹!那种娓婉、那种缠绵、那种沉郁、那种不弃不舍的追求、那种如泣如诉的哀怨、那种含着泪水的昂扬和笑脸,表现了华彦钧虽历经苦难折磨而对生活依然热恋的情感、叹息、倾诉、描绘苦难、惋叹生活、品味苦难、超跃苦难、热恋生活、希望生活、战胜生活、哀而不悲、怨而不怒,如在阴晴互变的天气中行在山阴道上,风光旖旎中有一种昂扬柔韧的高雅情调――这是我无数次欣赏《二泉映月》的感悟,短短七分钟,胜似观赏前人的《江山万里图》和《清明上河图》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引言《二泉映月》是一首中国古代名曲,原创自二胡演奏家郭文景。

这首曲子深受人们的喜爱,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二泉映月》的赏析,探讨其音乐特点、艺术表达以及文化意义。

一、音乐特点1. 曲调简单优美《二泉映月》的曲调简单而优美,整首曲子以柔美的旋律为主导,音符流畅自然,给人以舒适、愉悦的听觉享受。

2. 情感丰富多变曲中情感丰富多变,音乐表达了浓郁的情感,从悲伤到欢乐,从宁静到激烈,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3. 独特的演奏技巧《二泉映月》在演奏技巧上有独到之处,包括弓法、颤音、顿挫等等,演奏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巧和对音乐的深入理解才能完美呈现。

二、艺术表达1. 反映生活情感《二泉映月》通过音乐的表达,将人们对生活的情感、对自然的感悟融入其中。

曲子在短短的时间内,通过音符的起伏变化,传达出悲欢离合、人生百态的情感。

2. 传递文化精神这首曲子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精神,曲子中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古典音乐的旋律、中国民间音乐的情感表达等。

它代表了中国音乐的一部分,传递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3. 呈现艺术的美感《二泉映月》作为一首艺术作品,无论是在音乐结构、旋律、节奏还是情感表达上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美感。

它引导听众进入一种美学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震撼。

三、文化意义1. 传承中华音乐文化《二泉映月》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杰出代表之一,承载了中华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首曲子的赏析和传播,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音乐,推动中华音乐文化的传承。

2. 拓宽文化交流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通过《二泉映月》的演奏和传播,可以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它不仅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3. 培养审美情趣《二泉映月》在音乐的表达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性,通过对它的赏析和欣赏,可以培养听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它让人们从中领略到音乐的美妙之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二泉映月》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二胡曲,由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创作。

这首曲子旋律优美,情感深沉,有着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以下是对这首曲子的赏析。

1.曲名与主题:《二泉映月》这个曲名暗示了这首曲子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在月光下倾诉自己的不幸。

曲名中的“二泉”指的是天下第二泉,但曲子并不主要描写其美景,而是借景抒情。

2.旋律与情感:这首曲子的旋律非常优美,充满了江南音乐的特色。

其旋律婉转深沉,真挚动人,透露出一种劳动人民的质朴气息。

然而,在这优美的旋律背后,却隐藏着演奏者内心的痛苦和愤怒。

这种情感在曲子中得到了层层深化,使听众能够感受到阿炳对坎坷命运的愤懑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3.结构与层次:《二泉映月》的曲体结构是变奏曲,这使得音乐形象能够得到层层深化。

全曲通过多次变奏,使阿炳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

乐曲的后半部分,音乐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积聚起来的感情迸发了,乐曲推向高潮,强烈而激愤,显示了阿炳特有的气质和魄力。

4.演奏技巧:在演奏方面,《二泉映月》对演奏者的要求非常高,需要运用丰富的演奏技巧来表达曲子中的情感。

演奏者需要运用滑音、颤音等技巧来表现出曲子中的凄凉和激愤之情。

同时,演奏者还需要注重节奏和音量的控制,使曲子能够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变化。

5.艺术价值:《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优秀的二胡曲,更是一首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它深刻地反映了阿炳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和反抗,同时也表现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人民的质朴情感的倾诉。

这首曲子已经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最珍贵的财富之一。

总的来说,《二泉映月》是一首充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二胡曲,它通过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演奏技巧表现出了阿炳内心深处的痛苦、挣扎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这首曲子不仅是二胡音乐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赏析引言《二泉映月》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孙永法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该曲曾被选入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名录,被誉为中国音乐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二泉映月》进行赏析,从曲名、曲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首曲目。

一、曲名的含义《二泉映月》这个曲名取自古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其中的“二泉”指的是亭子间的双泉。

曲名中的“映月”则表示亭子中的泉水在月光下的倒影,通过这个形象来表达音乐的意境和情感。

整个曲名抓住了四字词的特性,简洁明了地表达了曲目的主题。

二、曲调的特点《二泉映月》的曲调独特动听,富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

它的调式是纯正的江南民间音乐调式,运用了五声音阶,并巧妙地运用了半音阶和三连音的技巧。

整个曲调流畅优美,旋律起伏跌宕,饱含着丰富的情感。

三、表现手法的运用《二泉映月》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使得这首曲目更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首先,该曲采用了变调奏法。

在演奏中,曲目会经历不断的变调,从而使得音乐情感更加丰富。

同时,通过加强层次感的逐渐叠加,使得整个曲目有了更加磅礴的气势。

其次,该曲使用了滑音、吉他音、轻拂琴弦等技法。

这些技法的运用,使得曲目的音乐形象更加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最后,该曲巧妙地运用了音乐的起伏变化来表现情感的激荡。

音乐在高潮和低谷之间不断切换,使得听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曲目中所蕴含的悲喜交加的情感。

四、情感表达《二泉映月》通过曲调、节奏等手法,以及演奏者的表演,将曲目所表达的情感深入人心。

这首曲目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乡情愫、乡土情结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听众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故乡情怀和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整个曲目以优美、凄迷而短暂的华彩调子为主线,将人们引入一种遥远而神秘的境地。

细腻的音乐表达了漫天血泪的情感,使得人们在欣赏中能够感受到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家园的热爱。

结语《二泉映月》是一首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

通过对曲名、曲调、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曲目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内涵。

音乐鉴赏:二泉映月

音乐鉴赏: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

“二泉映月”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二泉映月—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继长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

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

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

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2)。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

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

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

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

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

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

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1997 二泉映月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

二泉映月作品内容及表达情感

二泉映月作品内容及表达情感

1.《二泉映月》所表达的感是悲伤的情感和昂扬的愤慨。

2.《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

20世纪50年代初,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和录音记录整理了他的作品。

这首音乐自始至终流露出一位盲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他尝到了世界的痛苦。

作品展现了独特的民间表演技巧和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刻意境,展现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

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得了20世纪中国音乐经典作品奖。

3.在众多的表演形式中,人们对《二泉映月》的内涵也有不同的看法。

听《二泉映月》是无忧无虑的。

融入其中后,我真的感觉到它的珍宝越久,回味悠长。

在这首悲伤而深刻的音乐中,它不仅表现出悲伤和愤怒,而且表达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整首歌的主题有时平静,有时不安的变化,使整首歌有时深,有时激动,同时随着音乐本身的陈述、延伸和展开,使阿宾表达情感更充分,深刻的生活痛苦、不公正和怨恨,也表达了他内心的开放和深刻的生活经历。

浅谈《二泉映月》作品赏析

浅谈《二泉映月》作品赏析

浅谈《二泉映月》作品赏析《二泉映月》作于1962年2月,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二胡曲,向全国播放。

一九六三年十月十日,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演奏家对该曲进行研讨,经过长期酝酿和反复修改后,终于定稿并出版。

作者饱含深情的表现了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赞颂了他们的不幸遭遇,控诉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展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表达了对党和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是作者在那段时间写的最为满意的作品。

当初作者在定稿的时候,有两个版本,但只保留了第二个,其余的都删去了。

作者在给一位青年人讲述当年创作的情况时,曾说到:“假如当时能保留《第一回旋曲》,那么就可以少加这样一个曲子。

”显然,作者对《二泉映月》是极其喜爱的。

作者在演奏此曲时,曾用了多种指法,可见作者内心激动的程度。

作者借这个曲子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例如,在演奏前面的华彩部分时,作者会用揉弦的手法进行演奏,后面的连弓断弓则用滑音的方式演奏。

再比如,在演奏第五段的时候,作者会用勾揉弦、打音的方式进行演奏,以突出二胡声音的苍凉、凄苦、愤慨的情绪。

通过赏析这首歌曲,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对压迫者的憎恨。

而这首乐曲也反映了他当时的创作状态。

以下我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下对这首乐曲的认识。

1、二泉的音乐形象,以及曲中流露出来的不平凡的音乐情绪,既是二胡艺术史上罕见的,又是中国作品中极为罕见的。

2、它继承和发扬了民族器乐中的优秀传统,提高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丰富了表现内容和表现技巧。

3、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形成独特的艺术色彩。

4、这首乐曲渗透着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寄托着作者的感情和希望。

所以,当我们赏析这首乐曲时,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客观地评价事物,不仅应注重乐曲的思想性,还要注重乐曲的艺术性。

总之,《二泉映月》是二胡艺术宝库里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珍贵财富,更是每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精神食粮!- 1 -。

二泉映月带给的启迪与感悟

二泉映月带给的启迪与感悟

二泉映月:音乐的启迪与感悟在众多音乐作品中,阿炳的《二泉映月》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首曲子以其深沉、悠扬的旋律,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本文旨在探讨《二泉映月》所带来的启迪与感悟,展现这首曲子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一、背景介绍《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初。

阿炳,原名华彦钧,是一位盲人音乐家。

他生活在江苏无锡,深受当地民间音乐的熏陶。

这首曲子是他根据当地流行的乐曲《三潭映月》改编而成的。

阿炳通过演奏这首曲子,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无奈。

二、音乐分析《二泉映月》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二胡曲。

在曲子中,阿炳运用了丰富的演奏技巧,如滑音、颤音等,使曲子具有了独特的韵味。

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节奏的变化,使曲子在情感上起伏跌宕。

整首曲子旋律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三、启迪与感悟1.生活的艰辛与坚韧:《二泉映月》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一幅美景,更是阿炳对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通过音乐表达了自己在生活中的艰辛与坚韧。

在曲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阿炳面对生活困境时的不屈不挠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保持坚韧不拔的态度。

2.音乐的治愈与疗愈:《二泉映月》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情感,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治愈之音。

在演奏过程中,阿炳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这首曲子具有了独特的治愈力量。

当我们听到这首曲子时,仿佛能够感受到阿炳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从而减轻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

3.情感的表达与传递:音乐作为一种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二泉映月》成功地传递了阿炳的情感世界。

通过这首曲子,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无奈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种情感的传递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阿炳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从而增强了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四、具体例子分析以《二泉映月》中的一段为例,这段旋律通过运用滑音和颤音等技巧,展现了阿炳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阳理工学院
音乐鉴赏论文
学院(系):艺术系
专业:电脑艺术设计
学生:陈贝贝
指导教师:卫志强
完成日期2011年 5 月
南阳理工学院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名作赏析
学院(系):艺术系
专业:电脑艺术设计
学生姓名:
学号:00000000000000
指导教师(职称):卫志强
评阅教师:
完成日期:2011-5-20
南阳理工学院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阿炳《二泉映月》赏析
【前言】在人类的生活领域里,音乐的用途非常广泛,哀乐令人伤心,和乐令人和谐,军乐令人振奋,圣乐令人心净,艳乐令人心淫……音乐,对于人的道德、智力、感情和事业都有较大的影响力。

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加强音乐欣赏教育,有利于以积极美好的音乐强化大学生道德观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优秀的音乐同时是也时刻放映着这个时代境况。

就像阿炳的《二泉映月》。

在那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只有他那如泣如诉的琴声在夜空中回荡。

这琴声表达了当时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痛苦的心声和对自由﹑光明的祈求。

那孤独的夜行者便是我国已故的杰出民间音乐家阿炳,那破旧的胡琴的感人乐曲,便是极负盛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二泉映月》优美凄凉的旋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关键词】音乐教育标题的由来意境和神韵
【正文】很多伟大人物和成功人士都爱好音乐,恩格斯年轻时就热爱音乐,曾写过一部歌剧,尝试过作曲;卢梭是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他的音乐理论甚至音乐创作在音乐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我国的地质学家家李四光、数学家苏步青、科学家钱三强都是音乐爱好者……音乐对人才成长的影响功能。

美好的音乐能缓解精神压力,促进人才成长。

这一点要从音乐对人的影响来理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他一生的事业得益于童年时期的音乐训练。

令人惊奇的是,这位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儿时曾经被看成是个笨头笨脑的孩子。

4岁时才开口说话,上学后每次考试都是最后一名。

满分5分的成绩,他总是拿1分。

校长和老师一致断言:这孩子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

当时他很沮丧,打算退学。

但他的父亲并没有放弃。

老爱因斯坦开始教儿子拉小提琴,并一再鼓励他。

后来,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得棒极了,经常被邀请登台演出。

并且他开始变得自信起来,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科学巨匠。

学过音乐的孩子,是最聪慧、最敏感、最善解人意的孩子。

比起那些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的孩子而言,这样的孩子更有可能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我从小就学习长笛,虽然没有成为音乐家,但那段音乐学习经理在我的一生起了很大的作用。

正像上面说得那样他使我自信、勇敢、有修养。

我虽然没有成为什么大的科学家,但音乐带给我的高雅却始终留在我的血液中。

音乐,对于人的道德、智力、感情和事业都有较大的影响力。

在大学期间我虽然没有继续学习长笛,但我选择了音乐欣赏课作为我学习音乐,陶冶情操的另一个途径。

学习音乐欣赏有利于以积极美好的音乐强化我的道德观念,有利于培养我乐观的人生态度,有利于提高我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下面我就谈谈我对阿炳的《二泉映月》的认识
(一)《二泉映月》标题的由来。

对于这首乐曲的标题,学者们争论不一。

在江苏无锡市的西郊,有江南名山惠泉山。

锡惠公园位于锡山与惠山山麓,映山湖连接其中。

这里树木茂密,风景明媚。

山上的一泓清泉,经唐朝“茶神”陆羽品尝,评为“天下第二泉”。

泉水至今不曾干涸。

泉边茶亭,可供游人品茗,但水质想必已与唐时相去甚远了。

不远处,有一低小茅亭和竹炉山房, 独坐其中,十分清静。

据说阿炳失明前后常常在这里流连忘返,他对故乡的山水充满着深情。

想来,在那些月白风清的深夜,阿炳便是坐在这里,将幽幽的琴声和着淡淡的月色,回荡在第二泉上。

侧耳聆听,果有琴声从茶亭那边袅袅传来,如泣如诉,如怨如诉,为第二泉平添一道凄美的风景。

面对那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水面虽平,人间不平的现实,他心中倍感凄凉。

也许眼盲的人于声响格外敏感,看不见光怪陆离的人间幻象,惟有用心灵的声音来哭诉生命的悲凉。

于是,便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倾诉辛酸,遂取名为《二泉映月》。

(二)《二泉映月》的意境和神韵:
《二泉映月》自问世以来流传至今,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男女老少中,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在国外,也有其广泛的影响。

著名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一次在北京指挥完《二泉映月》的演出后,不禁潸然泪下,激动地说:“如此断肠之曲,不配我来指挥,只配跪下来倾听!”由此可见《二泉映月》的魅力所在。

那么为什么这位盲艺人的二胡曲,会如此的引人注目,成为我国民族器乐曲的瑰宝呢?我想主要还是在于它所表现的意境和神韵。

这首乐曲体现了注重情深﹑着意传神的艺术法则,让人联想,令人回味。

如果将它比之于诗歌,则决非王摩诘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类的重在描景之作,而倒有杜甫诗歌中那忧国忧民的叹息,李白诗歌中《蜀道难》之慨,屈原诗辞中那怒不可遏的呼喊声。

如果将它比之于绘画,决非清代“四王”之山水,却倒有着“扬州八怪”之犀利﹑坚挺的锋芒。

如果将它比之于同类以“水”﹑“月”为题材的音乐作品,决非《平湖秋月》一类的陶情之作,而倒有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中所蕴涵的愤然心绪。

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生活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和同情。

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钦佩。

《二泉映月》的神就在于其孤独的心境,夜行者的感伤,不屈不饶的性格和对光明的渴望。

如果在演奏和欣赏时,只片面﹑外在地追求它的优美抒情,而忘掉了其内涵,则难免使之浅薄﹑浮华。

但如果完全丢掉其“江山如画,美不胜收”的背景,而一味地去追求它的所谓凄凉和愤懑,则难免使之有些强加和粗率。

因此,我们在演奏这首乐曲时,一定要把握“形神兼备,寓神于形”这一表现原则,使音乐呈现出一种行云流水般﹑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世道之凄苦,独怆然而泪下”之感,才能给听者留下铭心烙魄的深刻印象。

我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如:项祖英﹑张锐﹑王国潼﹑闵惠芬﹑姜建华等都演奏过《二泉映月》,各音乐家对乐曲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各展其长,异彩纷呈。

象这种刚柔并济,动人心魄,富于民族风格及民族气派的二胡曲,怎不叫人为之陶醉,并百听不厌呢?
《二泉映月》是我国民族器乐曲的瑰宝!是东方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部惊世之作!阿炳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