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苏教版

合集下载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苏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苏教版

10 二泉映月我看过描写阿炳的电影,阅读过阿炳的人物生平,但是这样一个午后,读到这一段文字还是颇有感触,在以往阅读里,我认识到的他是个伟大的音乐家,有着伟大的生命韧性,通过音乐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抗争,创作出了伟大的音乐。

而这一段话,让我接触到了一个市井小民,他有血有肉,似乎就行走了街头巷陌,卑微而又有些猥琐的色彩。

我曾经在执教公开课《二泉映月》一课,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的艰辛历程,表现他热爱音乐与生活、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文章真挚感人,当时我把体会盲人阿炳创作的艰辛和名曲的丰富内涵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意图引导学生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他的满腔情怀,学习他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的理想的精神。

为了追求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我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课件的制作也简洁精美,上课学生状态踊跃,大家纷纷讲述自己的理解、抒发自己的感想、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课堂上互相解答,然后一遍一遍有感情地朗诵重点的文字。

这堂课看起来是圆满的,特别是我在课堂上以年龄为序出示了阿炳的生平,揭示了他苦难的一生,整个课题的情感到达了一个高潮,直至结束,我和学生都沉浸在《二泉映月》及阿炳的人生故事里。

这节课结束后,有一段时间我经常会回想起课堂上的精彩之处,并为自己设计上的小心思而沾沾自喜,而读到这一段文字,再想到那个课堂,我不得不承认由于时间仓促,我在备课前并没有好好地了解课文的主人公,没有更多地阅读资料去更深地了解他,我自己在课堂上对孩子进行理所当然的灌输,以至于自己在这种灌输过程中也心潮澎拜。

对于语文课堂,我们有很多追求,高远的追求——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但是我们又常常在教育教学中“非白即黑”,引导学生要么去仰望,要么去谴责,关于我们生活中每时每刻表现出来的复杂、不完美的人性,却时常忽略不见,当我们去用教学去树立一个形象的时候,真实常常成为了小道消息。

在这节课里,我所展现的主人公不像是一个人,几乎是神性的、完美的。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教学反思《二泉映月》教学反思《二泉映月》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尽管文质兼美,但由于篇幅较长,难点很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文中有很多生字、生词,专门是描述乐曲旋律转变的词语,用的几乎是音乐上的专业术语,再加上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此刻的小孩也比较遥远,体会他的坎坷经历也不太容易。

于是,我在反复读文、琢磨试探以后,决定采纳“创设情境、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式进行本课教学。

教学课文第3、4自然段,体会“坎坷”时,我抓住重点句让学生读文体会,再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在反复地品读中感悟,又在感悟中去品读,从而能深切地了解阿炳不安静的内心世界,为明白得《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作好铺垫。

本课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乐曲旋律转变及乐曲丰硕的内涵。

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听乐曲,对乐曲有初步的感知。

再让学生读文,划出描述旋律转变的句子,在读中体会。

第二次听乐曲,我配合乐曲旋律转变进行讲解,并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阿炳用琴声在倾诉什么?引导学生慢慢地了解乐曲的丰硕内涵。

其中,我设计了个别读、指导读、分角色读、示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诵,以期对乐曲内涵有更深切的明白得。

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我注意表现语文的工具性,引导学生体会排比句的妙用及段落的结构方式。

教学终止时,我设计了如此的问题:这首动人心弦的二胡曲,仅仅是阿炳对自己坎坷经历、痛楚生活的倾诉吗?此刻,你对这位盲艺人阿炳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了解?旨在通过如此的问题设计,让学生自由表达,同时,不知不觉地进行一次自我教育,从而表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反思这堂课教学,我自己感觉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够到位:一是对学生情绪的调控不够有力。

有的小孩明白但不肯发言,有的小孩听课不够专心,有时答非所问,因此对教师的情绪也产生必然的阻碍,高潮不够突出,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效。

二是对时刻把握不够有效,课堂前松后紧,前面铺垫太多。

尽管对阿炳的坎坷经历体会较深刻,但对乐曲丰硕内涵的明白得就显得不够到位,谈得不够深,读得不够透。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二泉映月》教学反思《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独奏曲,由我国著名民间音乐家阿炳创作,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

听《二泉映月》,犹如看到阿炳其人。

他的悲、他的恨、他的爱,全部融化在《二泉映月》那深情感人的旋律之中。

因此教学本篇课文,我充分利用这首曲子。

一、凭借乐曲,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播放了优美凄苦的《二泉映月》,并引导学生谛神凝听:这首曲子听出了有那几段?旋律分别是怎样的?再与学生的初步甲流后,我告诉学生,这首二胡曲的讯率就是阿炳一生经历的写照?曲为心声,阿炳的甚或经理是怎样的呢?这样顺利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情感,激发他们自主阅读课文的强烈欲望。

二、依据乐曲,诱导入境。

课文第五自然段采用了琴声和心声交替出现的写法,用文字的形式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优美旋律。

如何使学生进入这段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呢?一方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所看到的电影、电视中关于月夜美景、山泉流淌、月映池面的镜头,展开合理的想象,将乐曲和相应的画面来链接起来;另一方面,让学生边倾听乐曲,边朗读课文。

这样,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发挥作用,就容易进入一种曲中有文、文中有曲的美妙意境中。

学生在倾听琴声的同时也在倾听着阿炳的心声。

从而实现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阿炳的情感交流,让学生的心跟着阿炳,跟着阿炳的音乐一同跳跃。

三、通过乐曲,体会感情。

教学结束时,学生通过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听《二泉映月》的态度,领会阿炳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抗争精神,极巧妙地突出了中心。

此时,感受《二泉映月》那动人心弦的乐曲,师生共同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人生的思索之中。

2、《二泉映月》教学反思《二泉映月》一直是我最喜欢的民乐之一。

在兴奋的时候听它,总能使自己很快沉静下来,不至于失去自我;在忧郁的时候听它,仿佛乐曲能带走我的烦恼,让心灵有了归属;在悲伤的时候听它,更如找到了倾吐的对象,忍不住泪水潸然而下。

所以,对于乐曲《二泉映月》我有一种不解的情结,无论何时听到它,总会驻足凝神,听上片刻。

2022年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2022年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独奏曲,由我国闻名民间音乐家阿 炳创作,创作于 20 世纪 40 年头。听《二泉映月》,如同看到阿炳 其人。他的悲、他的恨、他的爱,全部溶化在《二泉映月》那深
第9页 共52页
情感人的旋律之中。因此教学本篇课文,我充分利用这首曲子。 一、凭借乐曲,激发爱好。 上课伊始,我播放了美丽凄苦的《二泉映月》,并引导学生谛
《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 间的对话过程。”激励学生“主动参加、尝试发觉、民主对话”。 但是,当我们静心和孩子对话时,孩子们经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 我们课前规范设计的框架,给我们一些毫无打算的意外。面对这 一个个意外,我们是在茫然中维住学生的“灵光一闪”,拥有一份 意外的惊喜呢?
第6页 共52页
呢,还是大大方方随着学生有价值的问题深化下去?这是一个摆 在老师面前的真实而肃穆的单项选择题。
在本堂课中,我选择了后者。《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 生的特性化行为,要敬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 化人心,老师们对学生越来越敬重,基本上都能建立这样的学生 观: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珍视学生的独特性,敬重学生之间 的差异,敬重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既然学生在阅读中 遇到了这样的难题,(如本案例中学生提出的“为什么阿炳肯定要 把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我们就有责任去帮助 他解决。
第5页 共52页
生:因为惠山的月夜是很美的,从课文的“月光如银”、“月 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等词语中可以看 出来,我想阿炳肯定是觉得这月夜太美了,不由自主就倾吐起来, 就像我们望见漂亮的东西要不由自主赞美一样。(全班笑)
生:月亮是光明的象征,夜虽然是黑的,但因为有了月亮, 月夜也亮起来了。阿炳向“黑暗中的光明”倾诉对光明的憧憬, 很合适。

五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10二泉映月_苏教版

五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10二泉映月_苏教版

五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10二泉映月苏教版《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

《二泉映月》既是一首名曲,又是一道风景。

陈玉亮老师和王培老师的展示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们都能从景、曲、情三个方面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获取知识,很注重有机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会语文。

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下面就从六个方面谈谈我的听课感受。

一、巧用音乐,激活思维两位老师都多次地让学生聆听乐曲《二泉映月》,把学生带入美好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学习语言,习得语言,运用语言,提升思维,发展情感。

第一课时课始,陈老师让学生欣赏乐曲《二泉映月》,渲染气氛,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之中。

接着引入主题:这悠扬的琴声,让你听到了什么?阿炳这位民间艺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随着问题的提出,让他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课中,由“一首曲”向“一道景”过渡时,再听《二泉映月》,激发学生说说看到怎样的画面,再品读写景的句段。

学生在委婉连绵的乐曲声中展开想象,感受二泉的美。

第二课时,在品读课文的重点段第五自然段时,王老师让学生体会不同旋律的乐曲表达了作者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你想听哪段曲子?这动人心弦的旋律告诉人们什么呢?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得到更深地感悟到二泉的美以及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二、紧抓品读,促进感悟陈老师在进行词语教学时,把词语分成:描写景色、形容阿炳、抒写乐曲三大类,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把词语背后蕴含的景、深藏的情读出来。

品读描写二泉景色的句段时,边想象着画面边朗读,练读形式是多样的、自由的,可邀请伙伴读,可自己读等。

王老师的讲读课从头至尾可谓是书声琅琅。

品读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品读理解、感情朗读,深切体会阿炳“历经坎坷”,设计提问:阿炳为什么哭泣?在倾诉什么?呐喊什么?接着趁热打铁,插入说话练习:听着,听着,阿炳想起了(),他要用琴声表达()。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二泉映月》教学反思今天执教了《二泉映月》一课,回顾教学过程,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收获也有不足:一、收获1、感悟阿炳生的坎坷这部分教学中,我紧扣“坎坷”这个词,学生每讲述阿炳一处坎坷的经历时,我就让学生抓住“坎坷”这个词用情去读,虽然只是读一个词语,但是学生却可以将自己的感受用朗读来表达出来。

但因为阿炳的苦难的生活,仅仅一个“坎坷”不能完全表达,所以将这一教师环节改为教师小结,在感悟这部发内容时,感觉学生虽然动了情,却没能将情感表达出来,没能产生共鸣。

2、体会阿炳对音乐的热爱体会阿炳对大自然的音乐的热爱是重点,因为《二泉映月》这个曲子,其中的一部分就是诉说阿炳对大自然的热爱。

所以教学中重点抓住了课文中的几个象声词,学生通过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的过程,体会到了自然的美妙。

3、技艺的精湛这一部分内容起到纽带作用,通过对阿炳的胡声的描写,将两部分有机的交融在一起。

在这一部分品读中,教师巧引精结,引导学生充分的体会到了“琴为人声,人为心声”的含义。

二、不足本节课可谓是课本、师、生三者情感产生了共鸣,让我们真正的感受到了语文的`情调。

但是我们强调的语文味,这“味”不仅指情,而且还应有“品词析句”的语文味,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做得不够突出。

我引导学生提取出“饱经风霜”一词,通过“双目失明”“卖艺度日”两个高度概括阿炳一生的词语,让学生感受阿炳充满苦难的现实生活。

一开始,学生的理解得比较肤浅,只是停留在阿炳的坎坷人生,并没有真正走进阿炳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导致学生体验“抗争精神”的体验还不够深刻。

整体回顾这节课,总的感受是自己成长了。

也找到了在语文教学上,自己努力的新方向。

我想有了方向,有了目标,那么我的教学技艺一定还会有进步。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优秀14篇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优秀14篇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优秀14篇泉映月篇一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一叁8《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

上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起用心去聆听琴声,品读文章,一起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2、齐读课题。

3、上节课,我们找出了这些描写月夜景色的词语,你能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读好它吗?茫茫月夜月光如银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二、精读赏析。

1、默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思考阿炳两次来到二泉分别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2、无锡的惠山风景如画,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3、过渡:在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看当时的小阿炳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4、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师父那意味深长的话:“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

5、十多年过去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阿炳在邻家男孩的搀扶下又一次来到了二泉,这时的他看到什么,又听到了什么?6、同是中秋之夜,同在二泉池畔,为什么当年的小阿炳除了流水声,什么声音也没听到,而今却听到了许多奇妙的声音?7、那是一段怎样坎坷的经历呀?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看看哪些地方能体会到阿炳的坎坷。

板书:坎坷经历8、闭上眼睛,想象在大雪纷飞的早晨,风雨交加的夜晚,烈日当头的中午等场景中,阿炳是怎样艰难度过的。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二泉映月》教学反思「篇一」《二泉映月》师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还没有上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眼睛里,文章师如此的美,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美怎么办呀?我一遍又一遍的读,文章的确很感人,生动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

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领悟文章的中心,很难体会音乐要传达的情感,因此,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中。

我的设计是这样的: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出示课题前,我先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课题:这段旋律你们熟悉吗?教什么名字?引入课题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质疑:你最想了解什么?随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就让他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课文朗读,以及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第二课时,我用重组的方式,把文章的4、5自然段作为中心,讲到“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这一句,就用这句话带出文章的第一小节,随即让学生积累描写环境优美的词语;讲到“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这一句,就用这句话带出文章第二自然段,体会师父对阿炳的影响,讲到“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机学习文章第三自然段,想象阿炳失明后的生活是如何的,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阿炳对音乐的热爱。

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也用到了音乐,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我自己配乐朗读让学生找描写“泉声告诉人们什么”的句子,学生的齐读我也用了音乐做背景,课后自己吁了一口气,感觉很顺利。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篇二」《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苏教版我看过描写阿炳的电影,阅读过阿炳的人物生平,但是这样一个午后,读到这一段文字还是颇有感触,在以往阅读里,我认识到的他是个伟大的音乐家,有着伟大的生命韧性,通过音乐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抗争,创作出了伟大的音乐。

而这一段话,让我接触到了一个市井小民,他有血有肉,似乎就行走了街头巷陌,卑微而又有些猥琐的色彩。

我曾经在执教公开课《二泉映月》一课,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的艰辛历程,表现他热爱音乐与生活、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文章真挚感人,当时我把体会盲人阿炳创作的艰辛和名曲的丰富内涵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意图引导学生了解阿炳的艰辛历程,感悟他的满腔情怀,学习他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的理想的精神。

为了追求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我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课件的制作也简洁精美,上课学生状态踊跃,大家纷纷讲述自己的理解、抒发自己的感想、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课堂上互相解答,然后一遍一遍有感情地朗诵重点的文字。

这堂课看起来是圆满的,特别是我在课堂上以年龄为序出示了阿炳的生平,揭示了他苦难的一生,整个课题的情感到达了一个高潮,直至结束,我和学生都沉浸在《二泉映月》及阿炳的人生故事里。

这节课结束后,有一段时间我经常会回想起课堂上的精彩之处,并为自己设计上的小心思而沾沾自喜,而读到这一段文字,再想到那个课堂,我不得不承认由于时间仓促,我在备课前并没有好好地了解课文的主人公,没有更多地阅读资料去更深地了解他,我自己在课堂上对孩子进行理所当然的灌输,以至于自己在这种灌输过程中也心潮澎拜。

对于语文课堂,我们有很多追求,高远的追求——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但是我们又常常在教育教学中“非白即黑”,引导学生要么去仰望,要么去谴责,关于我们生活中每时每刻表现出来的复杂、不完美的人性,却时常忽略不见,当我们去用教学去树立一个形象的时候,真实常常成为了小道消息。

在这节课里,我所展现的主人公不像是一个人,几乎是神性的、完美的。

坐在这里,我不禁猜想如果学生在读到我读的这段文字或者通过其他的途径全面了解到阿炳的为人,并回想起这次的学习经历会怎么想,会有失望的感觉吗?发出“原来竟然是这样的?”的惊叹,还是觉得很正常,甚至觉得理所当然的呢?
每每阅读正史,总会心潮澎拜,阅读野言又让人感慨万千,视角的不同让我们很难能客观公正地了解事情的真实面貌,其间产生的认识的偏差、肤浅的判断甚至偏颇的感受有时让人啼笑皆非。

教育面向于儿童,为了爱护儿童纯净的心灵,我们常常选择纯净的教学内容,从整体中提取出我们需要他们知晓的部分进行灌输。

这样做常常有令人担忧之处,因为儿童很快会长大,会接触到真实的生活,面对扑朔迷离的社会现象,作为成人,总以为他们不能理解、无法看懂,实际上他们常常表现得比我们想象的更棒,接纳的程度比我们猜测的更高。

把真实展现给他,献之以真诚的态度,让他们知道世界不完美,人有多面性,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看待、冷静平和地去相处是更好的人生教育。

如果让我重新回到这节语文课,我会有怎样的处理呢?我仍然会给学生一个激情洋溢的课堂,让语文课有魅力,让学生得到扎实的训练。

但是我会让学生有延伸的阅读,去尽可能去走近主人公,去感受他,当学生产生疑问,阅读到的形象和课堂的形象如此不同,我会真诚交流与分享自己的想法——活生生的人是多样化的,不存在完美的人,但是创作出来的音乐是伟大的,“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