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下语文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下语文教学反思一、引言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是我国普通小学五年级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通过该教材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然而,部编版五下《语文》教材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对部编版五下《语文》教学进行反思与探讨。
二、教材内容分析部编版五下《语文》教材包括课文、习题、课外阅读等内容,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教学。
比如第一单元《徐霞客访友》以探讨古代交通方式为主题,第二单元《深山飞来鹋》以介绍传统工具——鹏为主题。
然而,有些单元的主题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或者涉及内容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三、教学方法反思在部编版五下《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 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乏思维训练和创新意识。
四、课业负担问题部编版五下《语文》教材内容较多,习题较难,对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
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更是一种挑战。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每次教学和作业量不宜过多,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资源不足部编版五下《语文》教材在一些学校和地区的教学资源不足,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学校教学设备陈旧,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接触不到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这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改进建议1.针对教材问题,建议编辑推出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力。
2.针对教学方法问题,建议教师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3.针对课业负担问题,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作业量,保证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平衡。
4.针对教学资源问题,建议加强学校教育资源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丰富学生学习资源。
结语综上所述,部编版五下《语文》教学需要反思与提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教学反思第1篇】《牧场之国》是部编版五下语文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
课文所描写的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1.教学效果(思效)以课文为例,让读写落到实处。
课文的一大特色是写出了荷兰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教学中,学生在第2自然段开始找描写草原静态美、动态美的句子,学生感受到“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两句话给人的感觉是,只要你站在绿色低地上,“满眼都是黑白花牛”“膘肥体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绵羊、成群结队的山羊”,动物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令人感动,从而体会到作者把动态美和静态美完美结合,才使我们感受到绿色低地上的动物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认识了动态美和静态美的完美结合,我让学生写一写池塘里的荷花。
先写池塘里荷花的静态美,主要描写荷花的形状、颜色等,然后写荷花的动态美,写荷花的绽放,风中摇摆,蜻蜓立上头的美姿。
这样的仿写,使课文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例子,读写落到实处。
2.教学收获(思得)多法并举,提高识字效率。
教学中,我发现本课共有18个生字,而且有不少是小学生易错字。
教学时,我采用儿歌、字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对学习汉字产生兴趣。
如“凳”字很多学生容易写错,于是我给学生打字谜:“登上茶几”,学生很容易记住这个易错的字;对于同音字、形近字“骏、俊、峻、竣”,学生感觉到有难度,我把这几个同音字、形近字编成儿歌:“此人很英俊,骏马在飞奔,工程将竣工,山势很陡峻”。
这样的生字教学,学生学得有趣,记得牢固,分得清楚,用得正确。
3.不足之处(思失)教学中,学生对于牧场的认知模糊,缺乏了解。
虽然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丝绒般的草原、天堂般的草原、辽阔无垠的原野”,但是学生对于草原不了解,当然对“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的长毛山羊”在草原上生活也就无法想象,如果能适当播放一些视频,那就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教学反思5篇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教学反思5篇1.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教学反思篇一《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出自《韩非子》,是一则内容浅显、寓意深远的小故事。
讲的是楚国有个人既夸自己的矛锐利,又夸自己的盾坚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
学生上网课,跟课堂同步,但由于课堂节奏太快,于是我进行了钉钉直播教学,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1、教学效果了解字义,走进成语。
这篇小古文中,有几个字比较冷僻,学生不理解。
教学时,我采用了解字义,走进成语的方法,让学生既学习古文字义,又积累成语。
古文中有:“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句子中“鬻”的读音是“yù”,意思是“卖”,相同的意思并且带“鬻”字的成语有“卖官鬻爵”,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字义和成语的意思。
还比如教学“誉”时,可以积累成语“毁誉不一”。
这样通过了解字义,积累成语,让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成语故事,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2、教学收获(1)读句子,想画面,用成语。
这篇课文中句子“其人弗能应也”是故事“自相矛盾”的结果。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读句子以后,想一想当时那位商人“弗能应也”窘相、尴尬的画面,然后说说此时可以用什么成语来描绘,学生进行连麦,联想到“哑口无言、张口结舌、目瞪口呆、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等成语,这些类似成语的积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了解了成语的魅力。
(2)阅读插图,拓展延伸。
插图是课文的一部分。
教学中,我注意到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在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以后,我要学生把插图与文中对应的句子找出来,学生很快找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此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课文中那幅插图是一位老年人正指着那位商人,除了那位老人,还会有什么样的人,他们会用什么语气,说什么话呢?学生根据情境说话练习,然后把练习的内容通过连麦来分享。
这样,通过阅读插图,想象说话,使阅读有指向性,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提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教学反思第1篇】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是五年级上册课教材中出现的一个新的单元,它同以往的课文学习有很大的不同。
在执教这节课之前,我在深深地思考,何为综合性?综合性学习,到底要教给学生一些什么?学生能否在这种自主的活动中学有所获,在各个方面有大的提高。
执教综合性学习《有趣的汉字》第二课时之后,我发现,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
第二课时是指导学生制订活动计划,在制订活动计划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从老师所给的活动计划的范例中发现值得学习的地方,汲取范例中的长处为我所用;我们要教会学生制订一份计划书,培养学生正确书写应用文的能力;我们要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我们要教给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等。
虽然我的设想是美好的,但这一节课上完之后,还是有很多遗憾之处。
遗憾的原因有老师教学方面的,也有学生学习方面的。
由于前几次试课时,均出现了拖堂的现象,所以在执教这一课时,我害怕完不成教学任务,稍显急躁。
如果我能多一些耐心,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观察,让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信学生会有更多新的发现和收获,会有更多创造性的思维迸发出来。
同时,也是由于急躁,我在引导学生观察完“文字式”的计划书之后,就让小组开始制订活动计划,没有紧接着出示表格式的计划书,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制订计划,在安排教学步骤方面出现了失误。
为了不拖堂,在学生修改完活动计划之后,我也没有让每个小组来展示自己的活动计划,而是挑选了两位同学,匆匆一讲而过,这都是令我遗憾的地方。
同时,在学生制订完活动计划之后,经过观察,我发现虽然许多小组都学会制定活动计划,但学生选择的活动内容仅限于课本提供的,没有选择更多新的课本之外的关于汉字的活动内容,思维不够开阔。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刷子李教学反思5篇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刷子李教学反思5篇1.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刷子李教学反思篇一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紧紧抓住课前阅读提示进行组织教学的,“熟读课文,想想‘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作家冯骥才又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
再把描写最精彩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表达的效果。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很快地找出了第5自然段,作者通过动作和效果描写,较好的表现了刷子李高超的技艺。
学生通过再三再四地读和体会揣摩,理解了刷子李粉刷墙壁如艺术创作,艺术表演一样,那样出神入化、娴熟的技艺,令人惊叹,令人称奇道妙。
于是,从“情景”、“效果”这两个正面感受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还要安排曹小三呢?是不是多余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再去浏览课文,划出曹小三的相关语句,填一填描写他心理活动的词语,学生发现作者安排“曹小三”这个人物有着特殊的含义,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穿针引线和见证者的作用,这样文章的写作手法也就表现出来了,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2.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刷子李教学反思篇二这篇课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
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
教学的时候先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自由划有关句子,然后再交流。
课文语言朴素,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均情趣盎然,简洁传神。
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形象的时候,注重了细节描写。
这是课文在写法上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
为了烘托人物的形象,文中也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刷子李”大胆的“承诺”,充满自信,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细微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
而曹小三开始听说师傅有手绝活时,“半信半疑”;师傅刷墙时,“最关心的还是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看见师傅身上出现白点时,以为师傅“名气有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 自相矛盾》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自相矛盾》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掌握词语和句型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理解课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尝试发现逻辑矛盾。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勇气。
•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力。
二、教学准备•备好教材《自相矛盾》、课件。
•准备课堂互动形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确保教室环境整洁、安静,方便学生集中注意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引言或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逻辑矛盾的概念。
2.通过提问引入本课主题《自相矛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步:讲解课文1.进行词语解释,让学生理解课文中涉及的重要词语。
2.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行为与言语的逻辑关系。
第三步:课文分析1.指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矛盾现象。
2.组织学生分角色讨论,探讨小说中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思维逻辑。
第四步:练习与应用1.设计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提出逻辑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逻辑矛盾的现象。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力,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矛盾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事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课文的主题理解有困难,未能深入探讨矛盾的含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理解更深层次的逻辑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这也使我更加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
同时,我会继续丰富教学内容,创设多元化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反思使我认识到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给我提供了改进的思路和方法。
我会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军神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7课《军神》二、教材分析:《军神》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一单元课文的主题是“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身上的人格精神”。
《军神》这篇文章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忍痛接受七十二刀,以自己的钢铁般的意志赢得德国医生赞叹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并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品质。
三、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
但在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四、设计理念: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感悟个性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阅读。
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议、写等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自主探究精神,训练阅读速度,丰富语言积累,提升情感的价值。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对话描写和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品读探究、小组合作、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伯承“军神”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六、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重点——分析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描写。
2、难点——体会领悟“军神”形象的深刻含义。
3、教学突破——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学生也动脑筋思考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叙述语言,进而抱我“军神”形象的深刻含义。
七、问题预设:为什么称刘伯承是军神为什么称他是真正的男子汉为什么说他是会说话的钢板八、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本课ppt课件;刘伯承资料。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3篇2024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3篇2024〖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第【1】篇〗课文《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
这篇课文以富有孩子气、且又带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的语言,重点描述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读来感觉这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亲切、神往。
支玉恒老师曾经说过:“不管什么文章,只要让学生充分朗读,不管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课堂上老师无须刻意提出许多问题让学生回答。
”因此,教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交流作者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
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一、引导学生走进园子,体会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先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认识到作者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这些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并感受到作者在园中不管做什么都是自由的、快乐的。
接着分别请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部分朗读,再次感受作者的自由、快乐。
二、走近祖父,体会祖父的慈爱。
让作者感受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
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
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祖父教作者区分“谷子”和“狗尾草”那部分后,都能抓住两个重点词“笑”和“慢慢”体会到正是因为祖父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
三、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再次让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读书,再次体会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的眼里倭瓜、玉米、黄瓜、蝴蝶等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
总之,在教这篇课文时,我觉得很轻松,学生也学得很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1、古诗三首
1、重视朗读指导。
我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本课,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读中悟情,悟中抒情,引导学生读出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从而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2、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古诗词,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高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立足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就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后感悟诗情。
让学生闭上双眼,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说说眼前浮现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最后的小练笔,也就是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的一首改写成短文。
学古诗可以让学生体会想象的乐趣,学完古诗后还可以让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出来、写出来或画出来。
3、关注语言训练。
新教材强调,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课后第2题意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小练笔意在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老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2祖父的园子
1、抓住文眼,形散神聚。
教学要立足文本的特点,要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从学生阅读前的理解出发,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以此来推进教学流程。
文中“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就是自由的”可谓文眼,扣住此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体会园中景物的自由与“我”的自由自在,就是祖父的爱给予的,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自由”的理解逐步深刻与丰满,使教学如同一篇散文,形散神聚。
2、联系原著,丰富文本。
节选自小说的课文,联系原著可以增加文本的厚度,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旨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悟水平,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
将课文置于《呼兰河传》的背景下,了解萧红的人生经历与内心向往,便可以体会欢乐背后淡淡的哀愁,更好地奠定教学的基调。
3、展开想象,言意合一。
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抓住文本中既能拨动学生情感心弦,又能引发语言表达的生长点,让文本“立”起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表达,走向语言与精神的共同成长。
文中祖父的“笑”等细节颇耐人寻味,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文本内容形成的波澜去理解、推敲、琢磨,想象人物真实的心境,情动而辞发,在语言练习中,走进人物的内心。
3*月就是故乡明
1、借助读前提示,自主阅读。
这就是一篇略读课文,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学。
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自读自悟,老师相机指导,主要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重点,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文本,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把外国的月亮、北京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领悟作者对比的写作手法。
训练学生写对比句,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
2、运用习得的学法,自主阅读。
通过质疑“故乡的月亮好在哪儿”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
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
3、链接相关资料,自主阅读。
链接相关资料就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需要。
本文有些地方就是教学时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光靠老师讲与学生读,就是不能让学生完全明白的,我们可以链接- -些相关资料辅助一下,这样对学生的自主阅读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梅花魂
、1、吟咏梅花,诗化入题。
梅花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所以我有意识地选取了王冕的《墨梅》,这首诗赞扬了墨梅的高风亮节。
边瞧墨梅图边朗诵古诗,学生一下于被梅花的俏丽所吸引。
2、个性阅读,诗化语言。
文中“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容,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元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于,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等句于都就是需要让学生带着感受来读的,也只有这种低缓、深情的句于才能让学生在诗意的朗读中感受到外祖父的一颗赤于之心。
资料袋
3、歌曲拓展,感受爱国情。
随着《我的中国心》这首动情的音乐,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牵挂、誊恋之情。
我想,此时此刻,牵挂着祖国、爱着祖国的已经不仅仅就是文章中的老人了。
第一单元反思
口语交际:走进她们的童年岁月
1、本次口语交际就是对话类话题。
本次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学会提问,因课堂的局限性,我们使用了电话采访与现场采访的办法。
针对对话类口语交际的特点首先要确定提间对象,再针对不同的对象列出问题清单,然后向提问对象提出问题。
对于对话类口语交际,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十分重要。
2、交际语境比较复杂。
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进行多样化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的语境。
本次口语交际活动的语境比较复杂,需要针对不同的提问对象提出问题,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老师只能通过创设语境,引导学生使用电话采访的办法向提问对象提出问题。
在提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边听边记录的好习惯。
3.交际对象的切换。
本次口语交际活动的交际对象十分广泛,只要就是学生想要了解的大人都行,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训练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不要局限于课堂中的“口语交际”。
在生活中可以随意切换交际对象。
课堂就是学生学习口语交际方法的地方,生活才就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最好平台。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
1环节设计清晰,重点突出。
这次习作讲评课的教学设计,旨在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习作修改能力。
认真批阅全班学生的习作草稿后,我最大的感触就就是作文的立意基本能够体现学生们对主题的思考,但就是选材大多比较普通,并且描写不具体,没有说服力。
所以我就把该堂习作评讲课的重点放在指导“如何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上,通过欣赏好段落、修改尚需完善的片段、修改自身习作三个步骤设计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2、以学生自己写的习作为例,提高学生评析习作的热情。
习作评讲课如果一味就是教师传授写作方法,会使整个课堂枯燥、寡味,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师生缺乏互动,实际的学习效率也会很低。
所以上课时,我时刻以班级学生的习作为例,
引导学生自己读,自己悟,自己说,自己去发现如何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学生很快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中找到了“诀窍”,而自己所了解的知识更为扎实,也更利于学生运用到习作中。
正因为把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中,老师只充当了引导者、点拨者,所以课堂氛围更加轻松,学生的讨论更加激烈,收获也颇多。
再拿起自己的习作,学生就能亳不迟疑地改起来,知道怎么改,修改习作的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3、从扶到放,层层深入。
在修改习作的过程中,我安排了两个环节。
先让学生集中改某段文字,再让学生去认认真真地改自己的习作,这主要就是个从扶到放的过程。
全班共改一文,进行实际的操练,并且结合教师的相机指导,更有助于学生茅塞顿开,有所感悟。
扎扎实实地落实共改环节,才能切实提高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语文园地一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读“交流平台”,自主交流表达,教师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锻炼她们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2、渗透学法的指导。
学法的指导贯穿教学始终。
在“词句段运用”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认识排比句、对比句,发现排比句与对比句的特点,最后练习写排比句、对比句。
教学古诗《游于吟》时,指导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游于吟》。
教师教给学生方法,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授人以渔”的目标。
3、重视“语用”的训练。
把握“词句段运用”的特点,挖掘课文中的句于,让学生在朗读、品味、讨论、探究与仿写多个环节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出写排比句与对比句的方法。
老师不仅要重视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的训练,还要重视平时阅读教学中“语用”的训练。
本节课注重学生“语用”的训练,关注学生对排比句与对比句的表达,努力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