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课件1
合集下载
生态学1

• 2、冷休克蛋白与抗性蛋白 • 原核生物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会产生冷休克反应 • CSP的表达调控存在基因转录、mRNA稳定性性和 翻译水平,3个侧面的表达调控。 3、冷诱导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
•4、膜磷Leabharlann 的抗冷性 二、生物对高温分子的水平适应
• •
三、植物抗干旱分子水品适应
1、干旱胁迫诱导的转录因子基因 2、抗旱功能基因 四、植物抗逆性的分子机制 五、小哺乳动物是影低氧环境的分子机制
16.2生物对逆境胁迫的分子适应
低温、高温、干旱、严寒、低氧等逆境 胁迫因子对生物生存、生长发育有重要 的意义。现代的分子生物技术和生物技 术的发展,推动了生理生态学生物适应 逆境机制的研究从生理水平进入到分子 水平。
• 一、生物对逆境胁迫的分子水平适应 1、冷适应性产热 • 小哺乳动物和鸟类在寒冷的环境中能维持恒定的体 温,主要依赖于增加非颤动产热,及适应性产热。 小哺乳动物的NST主要生产在褐色脂肪细胞线粒体 内膜特有的解偶联蛋白上。
•4、膜磷Leabharlann 的抗冷性 二、生物对高温分子的水平适应
• •
三、植物抗干旱分子水品适应
1、干旱胁迫诱导的转录因子基因 2、抗旱功能基因 四、植物抗逆性的分子机制 五、小哺乳动物是影低氧环境的分子机制
16.2生物对逆境胁迫的分子适应
低温、高温、干旱、严寒、低氧等逆境 胁迫因子对生物生存、生长发育有重要 的意义。现代的分子生物技术和生物技 术的发展,推动了生理生态学生物适应 逆境机制的研究从生理水平进入到分子 水平。
• 一、生物对逆境胁迫的分子水平适应 1、冷适应性产热 • 小哺乳动物和鸟类在寒冷的环境中能维持恒定的体 温,主要依赖于增加非颤动产热,及适应性产热。 小哺乳动物的NST主要生产在褐色脂肪细胞线粒体 内膜特有的解偶联蛋白上。
第二章 草地种群生态学-1

r-对策生物K-对策生物主要特征的比较
特 征
环境条件 死亡率
r-对策生物
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环境 高,为非密度制约的
K-对策生物
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环境 低,为密度制约的
生殖率
种群密度 迁移能力 种间竞争能力 寿命 个体 对子代投资 能量分配
高
不稳定,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 突发性波动 强,适于占领新的生境 较弱 短,常少于1年 小 小,常缺乏抚育和保护机制 较多地分配能量给生殖
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模型
根据环境对种群的作用以及种群世代的重叠 状况,种群增长一般有3种典型类型:
几何级数增长 指数型增长
逻辑斯谛增长。
一、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
指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 件的限制,种群的寿命只有1年,且一年只有一个繁 殖季节,同时种群无年龄结构,彼此隔离的一种增 长方式(又称离散增长模型)。 Nt+1=λ×Nt (Nt 表示t世代种群大小;λ 表示世代净增值率) 当λ>1时,表示种群增长;λ=1时,种群稳定;λ<1 时,种群下降,当λ=0时,种群无繁殖现象,且在 下一代灭亡。
种群分布类型的定量判断
通过检验方差/平均数比值的方法来判断:取样调查 时,取n个样本,每个样本中个体数为x,其平均数 为m,则其分散度(方差S)可由下式取得:
若0≤S2/m<1,呈均匀分布;S2/m=1,
呈随机分布;S2/m>1,呈集群分布。
(二)数量特征
1、种群大小和密度
种群大小:一定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的个体总数。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的个体总数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与调 节
一、种群的数量动态
(一)种群增长:
自然种群数量变动中,有“J”型、“S”型和中间型增长。
海洋环境生态学课件-第1章 海洋生物与环境(1-2)地球上的生物、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类群(专业知识模板)

地球历史中,陨星大冲撞至今已发现有30余次,每一次冲撞能量大于1020J,相当于世界核 武器贮存在一次核战争释放的总能量的一千倍以上,造成大量物种灭绝以及环境的剧变, 但生命与环境持续地存在下来,也说明Gaia假说的合理性。
21
三、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 hypothesis
(3)地球系统是有机整体,地球生理学是地球进化的方式, Gaia假说是一个控制论系统
生态系统包含着很多不同的层次,同一层次也包含很多各有
差异的生态系统:如陆地和海洋又各自可划分为一些次级生态类型,其中海
洋有近岸、大洋、深海、极地等生态系统;
相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但分别处于不同地理区域,其环境特 征和生物组成也有差别。如河口湾生态系统,就有淹没河口湾、峡湾型河
口湾和沙洲河口湾的差别。同样不同海域的上升流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珊 瑚礁生态系统以及各种类型的潮间带生态系统都有各自的环境和生物组成特点。
例如藤壶牡蛎蛤类螺类等很多种类以坚固的石灰质外壳作保护海胆利用其尖利的棘刺腔肠动物利用其刺胞来防御捕食营底埋生活方式的种类利用沉积物来起到隐蔽作用管栖沙蚕利用其革质管钻蚀种类利用其钻蚀对象木头岩石来保护自己防御捕食等当二次电子数最少为一个时可代替初始电子的作用继续不断从阴极发出电子形成不依赖外界因素的初始电子从而产生自持放电
26
二、海洋环境概述
1. 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
(1)相对稳定性
相对于陆地,由于海洋水体大、有较高的比热以及混合作
用,使得海洋的温差较小,温度变化也比较缓慢;
海水的组分稳定,缓冲性能好,其 pH值也是相对稳定的。
这些环境条件在相当大的距离内较为恒定,使得海洋生物
可分布在很大的范围内。
27
二、海洋环境概述
21
三、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 hypothesis
(3)地球系统是有机整体,地球生理学是地球进化的方式, Gaia假说是一个控制论系统
生态系统包含着很多不同的层次,同一层次也包含很多各有
差异的生态系统:如陆地和海洋又各自可划分为一些次级生态类型,其中海
洋有近岸、大洋、深海、极地等生态系统;
相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但分别处于不同地理区域,其环境特 征和生物组成也有差别。如河口湾生态系统,就有淹没河口湾、峡湾型河
口湾和沙洲河口湾的差别。同样不同海域的上升流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珊 瑚礁生态系统以及各种类型的潮间带生态系统都有各自的环境和生物组成特点。
例如藤壶牡蛎蛤类螺类等很多种类以坚固的石灰质外壳作保护海胆利用其尖利的棘刺腔肠动物利用其刺胞来防御捕食营底埋生活方式的种类利用沉积物来起到隐蔽作用管栖沙蚕利用其革质管钻蚀种类利用其钻蚀对象木头岩石来保护自己防御捕食等当二次电子数最少为一个时可代替初始电子的作用继续不断从阴极发出电子形成不依赖外界因素的初始电子从而产生自持放电
26
二、海洋环境概述
1. 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
(1)相对稳定性
相对于陆地,由于海洋水体大、有较高的比热以及混合作
用,使得海洋的温差较小,温度变化也比较缓慢;
海水的组分稳定,缓冲性能好,其 pH值也是相对稳定的。
这些环境条件在相当大的距离内较为恒定,使得海洋生物
可分布在很大的范围内。
27
二、海洋环境概述
生态学 第一章 生态系统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3)寄生食物链:由寄主和寄生生物构成。 • 如:哺乳动物、鸟类→跳蚤→细滴虫 • 3)腐食食物链:以动物尸体为基础。 • 如:动物尸体→丽蝇;动物尸体→秃鹰。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3)食物网(food web) • 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 成的一个网状结构。 • 一般说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越复杂, 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其 中一种生物的消失不致引起整个系统的失 调;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 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 • 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生 数 物 量 量 金 金 字 字 塔 塔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倒金字塔的奥秘:
• 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可以为下 窄上宽的倒金字塔。 (例:夏季的温带森林、海洋生态系统) • 但是能量金字塔绝对不可能为倒的。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
• 生态系统主要的4方面的功能: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6个环节的食物链: • 人 (顶位肉食动物) 金枪鱼(三级肉食 动物) 鲭鱼(二级肉食动物) 鲱鱼(一 级肉食动物) 甲壳动物(草食动物) 单 细胞藻类(生产者) 7个环节的食物链(我国蛇岛):
老鹰抓蝮蛇,蝮蛇吃小鸟,小鸟啄蜘蛛,蜘 蛛结网捕蜻蜓,蜻蜓抓飞虫,飞虫吃花蜜。
1/4,其余部分也是在死后被分解者分解的. 多数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浅水生态系统是碎 屑食物链占优势。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2)捕食食物链:直接以生产者为基础,继之 以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能量沿着太 阳→生产者→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的途 径流动。如:青草→野兔→狐→狼。
《基础生态学》全套精品优质课件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大 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
大气候: 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 气候,是由大范围因 素所决定,如大气环 流、地理纬度、距海 洋距离、大面积地形 等。
1 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因子
大环境,如不同气候的地理区域,影响生物的生 存与分布,产生不同的生物群系。
反之,根据这些生物群系的特征,可以区分各 个不同的气候区域。
(3)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分为:
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
(4)按生态因子对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为:
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性因子比较
种 群 出 生 率 变 化
非密度制约
导致种群出生率变化的环境因子作用于种群的强 度随种群密度梯度变化而改变;具有调节种群密 度作用
种群密度梯度
1、最小因子定律 稀少的又为植物需要的元素。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the minimum):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 的营养元素,即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 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 根本因素。
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个理论也适用于其他生物 种类或生态因子。
1 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征——主导因子(非等价性) 春化作用:低温对越冬植物成 花的诱导和促进作用
冬小麦
1 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征——阶段性作用
1 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征——不可代替性和互补性
1 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因子
1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依赖于各 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 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因 子就是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可以是因为最小量,也可以是过量。
大气候: 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 气候,是由大范围因 素所决定,如大气环 流、地理纬度、距海 洋距离、大面积地形 等。
1 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因子
大环境,如不同气候的地理区域,影响生物的生 存与分布,产生不同的生物群系。
反之,根据这些生物群系的特征,可以区分各 个不同的气候区域。
(3)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分为:
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
(4)按生态因子对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为:
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性因子比较
种 群 出 生 率 变 化
非密度制约
导致种群出生率变化的环境因子作用于种群的强 度随种群密度梯度变化而改变;具有调节种群密 度作用
种群密度梯度
1、最小因子定律 稀少的又为植物需要的元素。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the minimum):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 的营养元素,即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 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 根本因素。
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个理论也适用于其他生物 种类或生态因子。
1 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征——主导因子(非等价性) 春化作用:低温对越冬植物成 花的诱导和促进作用
冬小麦
1 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征——阶段性作用
1 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几个特征——不可代替性和互补性
1 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生态因子
1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依赖于各 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 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因 子就是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可以是因为最小量,也可以是过量。
生态学-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1)

(1)总数量调查法:在某一面积的同种个体数目。
(2)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算全部个体,以其平均值推 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样方需要有代表性并随机取样。
(3)标记重捕法:对移动位置的动物,在调查样地上,捕 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根据重捕 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 计样地中被调查的动物总数。
生命表的作用和格式
• 生命表的作用:
(1)综合评定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
(2)预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
(3)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比例情况
• 生命表的格式:
– n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
– l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率:lx=nx/n0 – dx=从x到x+1的死亡数 (dx = nx – nx+1) ;
80 28 14 4.5 4.5 4.5 4.5 0 2 -
1.000 0.437 0.239 0.141 0.109 0.077 0.046 0.014 0.014 0
0.563 0.452 0.412 0.225 0.290 0.409 0.692 0.000 1.0 -
102 48 27 17.75 13.25 8.75 4.25 2.0 1.0 0.0
224 122 74 47 29.25 16 7.25 3 1 0
1.58 1.97 2.18 2.35 1.89 1.45 1.12 1.50 0.50 -
藤壶的动态生命表 :对 1959 年固着的种群进行逐年观察,到 1968 年全部死 亡。 资料根据 Conell(1970)( 引自 Krebs,1978)
命表。依据取得 nx 和 dx方法的不同,生命表可以分为动
态生命表 和 静态生命表 。
(2)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算全部个体,以其平均值推 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样方需要有代表性并随机取样。
(3)标记重捕法:对移动位置的动物,在调查样地上,捕 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根据重捕 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 计样地中被调查的动物总数。
生命表的作用和格式
• 生命表的作用:
(1)综合评定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
(2)预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
(3)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比例情况
• 生命表的格式:
– n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
– l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率:lx=nx/n0 – dx=从x到x+1的死亡数 (dx = nx – nx+1) ;
80 28 14 4.5 4.5 4.5 4.5 0 2 -
1.000 0.437 0.239 0.141 0.109 0.077 0.046 0.014 0.014 0
0.563 0.452 0.412 0.225 0.290 0.409 0.692 0.000 1.0 -
102 48 27 17.75 13.25 8.75 4.25 2.0 1.0 0.0
224 122 74 47 29.25 16 7.25 3 1 0
1.58 1.97 2.18 2.35 1.89 1.45 1.12 1.50 0.50 -
藤壶的动态生命表 :对 1959 年固着的种群进行逐年观察,到 1968 年全部死 亡。 资料根据 Conell(1970)( 引自 Krebs,1978)
命表。依据取得 nx 和 dx方法的不同,生命表可以分为动
态生命表 和 静态生命表 。
生态学基础1生态系统生态学

- 自然生态系统 (Natural ecosystem), 半自然生态系统 (seminatural ecosystem), 人工生态系统 (artificial ecosystem)
- 开放生态系统 (Opened ecosystem), 封闭生态系统 (closed ecosystem), 隔离生态系统 (isolated ecosystem)。
一般,生产量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生物量大, 生产量不一定大,同样,生物量小,生产量也不一定小。如浮 游植物生物量小,但生产量通常较大;而大型植物生物量大, 但生产量不一定大,如下图。
生产减少量
生物量、生产量和周转率的关系
2.2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1) 初级生产的能量来源
1.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components)
Six components (Four fundamental components)
Three functional group
1.3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trophic structure)
营养级位、食物链/网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
- 应用:水体富营养化(水华暴发)受什么控制?
1. 4 生态系统的功能 (ecosystem function)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Basic function)
- 物质循环(Matter cycles) - 能量流动 (Energy flow) - 信息交换 (Information exchange)
主要来自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12H2O+6CO2+2968kJ(光能) C6H12O6 + 6O2 + 6H2O
通过光合作用,每吸收6摩尔CO2就等于固定709千卡 能量(1焦耳=0.239卡,或者,1卡=4.18焦耳)。
- 开放生态系统 (Opened ecosystem), 封闭生态系统 (closed ecosystem), 隔离生态系统 (isolated ecosystem)。
一般,生产量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生物量大, 生产量不一定大,同样,生物量小,生产量也不一定小。如浮 游植物生物量小,但生产量通常较大;而大型植物生物量大, 但生产量不一定大,如下图。
生产减少量
生物量、生产量和周转率的关系
2.2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1) 初级生产的能量来源
1.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components)
Six components (Four fundamental components)
Three functional group
1.3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trophic structure)
营养级位、食物链/网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
- 应用:水体富营养化(水华暴发)受什么控制?
1. 4 生态系统的功能 (ecosystem function)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Basic function)
- 物质循环(Matter cycles) - 能量流动 (Energy flow) - 信息交换 (Information exchange)
主要来自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12H2O+6CO2+2968kJ(光能) C6H12O6 + 6O2 + 6H2O
通过光合作用,每吸收6摩尔CO2就等于固定709千卡 能量(1焦耳=0.239卡,或者,1卡=4.18焦耳)。
园林生态学课件第1章 园林植物与环境

在春节开花的牡丹 通过光周期诱导
四、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
(3)光质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光质对园林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光谱 成分对植物形态建成和生理生化作用有不 同的生态效应。光是太阳的辐射能以电磁 波的形式投射到地球的辐射线。太阳辐射 光谱中,能被植物叶片吸收、具有生理活 性的光,是波长在400-700nm之间的可见 光,这也是植物所能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 的主要光谱区间,称为光合有效辐射。
四、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
虞美人的花(开花需要 大量水分)
四、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
(2)水分与植物的分布 水 分对植物的分布有密切关 系。地球上由于水分分布 的不均匀,表现出各种各 样的植被类型,从全球角 度来说,水分分布以拉丁 美洲最多,欧亚次之,非 洲最少;我国降雨量的分 布是则南多北少,东多西 少,植被类型也随之变化。 比如我国东部和南部主要 为森林分布区,而西北部 主要为草地和荒漠区。
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自然环境由大到小分可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 区域环境、生境、小环境和体内环境等。
① 宇宙环境 宇宙环境是指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 宇宙空间,也称为星际环境。宇宙环境对地球环 境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 地球环境 地球环境又称全球环境,主要是以 生物圈为中心,包括与之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的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共5个圈层。
几种不同的生态因子
三 生态因子的分类
(二)生态因子的分类 (1)按性质分为
▪ 气候因子: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 雷电等
▪ 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 质及土壤生物等
▪ 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 的走向与坡度等
▪ 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 各种相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N元素用于合成蛋白质,不可能由C、 O或H代替;软体动物可用水体内的锶弥补钙不足;植物光合作用 CO2与光强度互补。
一些软 体动物 利用Sr 弥补Ca 的不足
(二)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 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 或扩散的关键性因子。(不足或过量)
微环境 (micro-environment): 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 变化而产生的环境差异所形成的小环境。
内环境 (inner environment): 指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对生物 体的生长和繁育具有直接的影响。如,叶片内部,直接和叶肉 细胞接触的气腔、气室、通气系统,都是形成内环境的场所。 内环境对植物有直接的影响,且不能为外环境所代替。
五个要点:相对概念;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间;某一主体周围一切 事物的总和,包括生命活动所需的一切物质和能量;太阳与地球是生 物生存的最根本环境基础,构成了生物生存的宇宙环境与地球环境, 二者奠定了生态学上的宏观概念;现今的地球环境已被生物强烈改造 过。
物质有三种形态:气态(大气圈),液态(水圈),固态(岩 石圈)。
我国东半部植被由南向北: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 叶林、寒带针叶林。动物的种群分布也呈现明显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地球内在因素如大地构造形成地形地貌、海陆分布、大
气环流等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引起经度地带性分异。
植被地带性分布:森林植被—草原植被—干旱荒漠植被
我国自东向西随东经度数增加,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递变,生 态因子的大陆性增强,年降水量递减,气温日较差递增。
时间递变和周期性(生物节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月球绕地 球运转表现为日周期、年周期和月周期乃至多年周期等周 期性,从而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辐射、气温、光照长度、 海洋潮汐等主要气象因子的周期性变化。
太阳辐射强度和光照时数存在明显且基本准确的周期性变化, 形成年内不同季节和不同季节的温度、降水量、风等气候特征,这 些因子在赤道地带变幅较小,随纬度的升高,周期性变幅增大。
土壤因子(edaphic factors)
生态因子
(性质) (道本迈尔)
地形因子(topographic factors) 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s) 人为因子(anthropogenic factors)
密度制约因子(density independent factors):食物、天敌等
种群密度梯度 10
(四)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及生物分布
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整个地球表面具有过渡状的分带性规律。
太阳辐射量差异:太阳辐射-热量带 -水分差异-植 被分带-土壤分带
自然地理带:赤道、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寒温带、亚寒带、寒带
植被地带性分布: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 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极地苔原
地球环境 (global environment): 大气圈中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 石圈和生物圈。其中生物圈中的生物把地球上各个圈层的关系 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各种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对栖息 于地球表面的动植物而言,整个地球表面就是它们生存和发展 的环境。
区域环境 (regional environment): 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 由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5 个自然圈层相互配合而形成。不同地 区,形成各不相同的区域环境特点,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群落。
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于海陆分布格局与大气环流特点,水分梯度常沿 经向变化,在同一热量带范围内,陆地上的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渐次减少,而 导致生态系统的经向分布,由沿海湿润区的森林,经半干旱的草原到干旱的荒 漠。
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
➢ 6类气候区
➢ 全球大陆不同地区的气候 类型也有该地区的生物群 落型(9种陆生生物群落型)
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低 量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称最小因子(Justus von Liebig,1840,德国) 。这一法则说明: 某一数量最不足的营养 物质, 由于不能满足植物的需要, 不但本身会限制植物的生长, 同时也将限制其它处于良好状态因子的发挥。
大气圈(atmosphere):对流层厚度约为10km,占全部大气质量的
70—80%。对流层中,空气组成的主要成分保持不变。3-4km以上高度内, CO2要比下层少。O2总含量近108kg。
水圈(hydrosphere):全球估计有15亿km3的水。其中海水占97%,
淡水3%。
岩石圈与土壤圈(lithosphere and pedosphere):岩石圈是指地球
非地带性变化(春城):受地形、地质构造、土壤矿质、土壤温度 和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会产生非地带性生态因子 的特定组合,使该地生态特性不符合大地带性变化规律 特征而形成各地带内部局部区域的差异性。如山区生态 环境的复杂性。
群落内变化:在群落内部各处,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各处在光照、温度 等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如:稻田群落内,光照强 度随植 株高度降低而下降,田间近作物层大气中的CO2含量也呈 现一定程度的日变化:中午最低,黎明最高。
直接性和间接性:食物,降水。典型案例:四川二郎山。
地形因子
光照、温度、雨水等
生物类型、生长、分布
焚风效应
限定性(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生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所需要的生 态因子各不相同。如水稻的生长,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例如低温对 冬小麦的春化阶 段是必不可少的 ,但在其后的生 长阶段则是有害 的。
如大马哈鱼 生活在海洋中, 生殖季节回游到 淡水河流中产卵
我国平原地区的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平均气温明显呈现由南向北的 递减性,而年度内变幅呈现递增性;北半球的日照长度由低纬度向高纬 度递增,且年度内变幅递增;降水量分布由南向北递减。
欧亚大陆土壤由北向南:冰沼土、灰化土、生草灰化土、灰色森林 土、黑土、栗钙土、荒漠土。我国东部和东南沿海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 由北向南:灰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褐土、黄壤、红壤、砖红 壤。
北坡降水量的差异,并解
释原因? 南坡处在来自印度洋的西 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 雨。
2.解释珠穆朗玛峰南坡出 现的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的原因? 南坡纬度低,山麓海拔低 ,相对高度大,水热状况 的变化比北坡大,所以自 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年降水量 200-300 毫米
年平均气温7-10 ℃,年降水量 1800-2500毫米 年平均气温10-15℃, 年降水量 2000-2500毫米
2、条件(conditions)和资源(resources):环境因子可分为条件和资 源二类,不可消耗的称条件,可被消耗的称资源。
3、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 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是环境 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性因子比较
种
群
死
亡
率
变
化
非密度制约
导致种群死亡率变化的环境因子作用于种群的强度,随种群 密度梯度变化而改变
种群密度梯度
9
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性因子比较
种 群 出 生 率 变 化
非密度制约
导致种群出生率变化的环境因子作用于种群的强度随种群密度梯 度变化而改变;具有调节种群密度作用
(蒙恰斯基)
(Мончадский) 变动因子
生物很难适应
第一性周期因素 光照、温度、地磁、地心
(variable factors)
引力、太阳辐射常数等。
(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
周期性变动: (随季节呈现周期性变化)
(Dajoz) 生物种适应性形成的基础。
次生性周期因素
春夏秋冬、潮夕涨落、降水、 大气湿度、种内关系等。 (随第一性周期性因子变化 而变化)一般不影响生物种 分布, 但影响生物种个体数。
第一部分 个体生态学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 (一)基本概念
1、环境(environment)和环境因子(environmental factors) :环境 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 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 环境要素称环境因子。
表面30—40km厚的地壳层。它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的仓库。
生物圈(biosphere):E. Suess(休斯—奥地利地质学家)于1875年首先
提出这一术语。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总体。其范围为 海平面以上10km,海平面以下12km。其间最活跃的是生物,地球上总的生 物生产量中,植被占99%。O22000年再循环一次;生物的呼吸作用释放的 CO2,约300年再循环一次;整个水圈的水分经过生物的吸收、蒸发、蒸腾、 排泄等,约需20万万年再循环一次。
当某一因子不能满足生物一生或某一发展阶段的生存需要时, 就可成为限制因子;在繁殖期,最容易阻挠和限制生物繁殖的因子可 能成为限制因子。如:O2对陆生动物不成为限制银子但对水生动物就 成为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的确定 :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相结合的途径
限制因子的意义:掌握了研究生物与环境复杂关系的钥匙,为分析生物 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奠定了一个便利的基点, 有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薄弱环节, 一旦找到了限制因子,就意味着找到了影响生物生存 和发展的关键性因子,并可集中力量研究它。
大环境气候条件称大气候(macroclimate)。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直接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近邻环 境,如洞穴环境,树荫下环境。小环境的气候条件称小气 候(microclim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