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
人地互动的名词解释

人地互动的名词解释人地互动是指人类与地球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关系。
在这个关系中,人类作为地球的一部分,通过各种活动和行为改变了地球的自然状况,同时也受到地球的影响和制约。
人地互动关系的理解对于我们认识和探索地球的过程至关重要,它涉及到环境科学、地理学、社会学和可持续发展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
1. 人地关系的复杂性人地互动关系的复杂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资源利用、能源消耗、土地利用、大气污染、水资源管理等。
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球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同时,地球的自然条件也会限制人类的活动,如地理位置、土地类型、气候条件等。
其次,人地互动关系还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人类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技术水平等对地球的影响有着重要作用。
比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资源利用模式可能导致环境压力差异。
此外,政策制定、法律法规、社会组织等也会影响到人类对地球环境的选择和行为。
最后,人地互动关系还呈现出时间尺度的差异。
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往往是渐进的,具有累积效应和长期的影响。
比如,大规模排放的温室气体会导致气候变化,而全球变暖的影响又会持续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
因此,人地互动关系的分析需要考虑时间的维度,并进行长期的观察和模拟。
2. 人地互动关系的影响人地互动关系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是显著而广泛的。
首先,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的生态系统。
过度的开发和破坏森林、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此外,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变化也给地球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其次,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大气和水资源产生了重要影响。
过度的工业和交通活动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使大气环境质量下降,导致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
同时,大规模的水资源开采和过度的用水行为导致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
此外,人类的活动也导致了土壤侵蚀、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剧。
人地关系名词解释

人地关系名词解释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球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关系。
它强调了人类活动对地球自然环境的改变和影响,同时也突出了地球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性。
人地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和拓展。
首先,人地关系包括人类对地球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消耗。
人类依赖地球提供的自然资源来满足生活和发展的需要,如水、土地、矿产等。
但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进而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发展。
其次,人地关系还包括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工业生产、城市化进程和农业活动等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威胁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引发自然灾害,如土地沙漠化、水质污染、气候变化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风险。
此外,人地关系还涉及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
人类需要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脆弱性,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促进生态保护和恢复等。
只有通过合理管理和保护地球自然环境,才能实现人地和谐共生。
总之,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球自然环境之间复杂而密切的联系。
人类必须认识到自己与地球的相互关系,并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人地和谐共生的目标。
人地关系的特点

人地关系的特点
1. 人地关系很复杂呀!就像你和你那纠结的感情一样,剪不断理还乱。
比如人们在草原上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嘛!
2. 人地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哟!就如同你和你的好朋友,会互相改变对方。
像一些地方因为人类的开发变得繁荣起来,但同时环境也遭到了破坏。
3. 人地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呢!好比天气一样,一会儿晴一会儿雨。
像城市的发展,原来的荒地变成了高楼大厦林立的地方。
4. 人地关系会带来后果的呀!就像你偷懒不学习,考试就会糟糕一样。
过度开垦土地导致水土流失,这后果多严重啊!
5. 人地关系可是有依赖性的哦!就像孩子依赖父母一样。
我们依赖土地提供的资源来生活,要是没有土地,那可咋办呀!
6. 人地关系也能展现和谐美好的一面呢!仿佛一段甜蜜的爱情。
像有些乡村,人们合理利用土地,与自然和谐共处,多美好呀!
7. 人地关系存在不平衡的时候啊!就类似贫富差距一样。
有的地方对土地过度索取,而有的地方却能很好地保护土地。
8. 人地关系是特别重要的呀!这还用说吗?就好比吃饭对于我们很重要一样。
我们必须重视人地关系,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啊!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人地关系复杂多样又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人类与地理环境

人类与地理环境(或地球)相互作用的关系,称为人地关系。
自然环境处于永恒不断、合乎规律的变化和发展中,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都以不同的速度变化着,而人文环境比自然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更大的变动性,所以,人地关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中,其人地关系的特征并不相同,人地关系的平衡只是一定状态下的平衡,这种平衡过程就是不断打破各种旧平衡,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自然环境所建立的某种平衡,未必有利人类的长远发展,在人地的对象性关系中,人是主体,在人地构成的调控体系中,人是控制者,她不仅能调节人地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而且还能跳出这个系统,有目的、有意识干预和管理人地关系,通过植树造林、设立自然保护区、制定各种法律法规,消除自然的负面影响。
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适度管理和干预下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高度统一,使各种平衡能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持续的经济利益和环境效益。
人地关系协调实质上是一种有序化过程,是对无序、混乱的不断克服,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
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和土地需求日益增加构成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协调土地供给和需求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永恒主题,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
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和土地需求日益增加之间的矛盾,从地理学人地关系理论角度来看,属于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
从人地关系理论对土地持续利用规划进行反思,分析现有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人地关系协调共生的土地持续利用规划对策措施,对土地持续利用规划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地关系中人类处于主导方面,人的能动作用首推科学技术。
(当代人类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远大于其它任何组成部分,可以说整个人地系统的持续性都维系于人类行为之上。
而科学技术集中反映了人类对地理环境作用的能力,是人地关系的重要媒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地关系的表现也不断变化。
人类数量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总会受到地球生命支持系统承载能力的限制;而科学技术不断开拓自然资源的新领域,提高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信息社会的人地关系特征

信息社会的人地关系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人地关系。
在信息社会中,人地关系呈现出以下特征:一、虚拟化的人地关系信息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人地关系的虚拟化。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建立起联系和交流。
通过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人们可以与远在天涯的亲友保持联系,分享生活琐事、交流感受。
虚拟化的人地关系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人们能够跨越地域界限,建立更广泛的社交网络。
二、信息化的人地关系信息社会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人地关系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得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
通过搜索引擎,人们可以快速地找到所需的信息,了解到各种与地理位置相关的信息,如交通、天气、地理环境等。
信息化的人地关系让人们对周围的环境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周围的资源。
三、互动化的人地关系信息社会还带来了人地关系的互动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与地理位置相关的信息进行互动。
通过地图导航软件,人们可以随时了解到周围的交通情况,选择最佳的出行路线。
通过点评网站,人们可以查看他人对周围商家的评价,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消费场所。
互动化的人地关系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周围环境中,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意见。
四、个性化的人地关系信息社会还推动了人地关系的个性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满足个性化需求。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商品和服务。
通过个性化推荐系统,人们可以获得与自己兴趣相关的信息和资源。
个性化的人地关系让人们能够更加满足自己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五、依赖化的人地关系信息社会还带来了人地关系的依赖化。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来获取和传递信息。
人们依赖互联网来进行社交、获取信息、进行工作等。
人们依赖智能手机来进行导航、支付、购物等。
人地协调理论

人地协调理论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已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理论。
人类和自然界的协调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人类与自然界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地发展。
在人地系统中,自然环境本身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
自然界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在不断提髙其内部有序性的过程中获得整体性的发展。
作为人地系统中的人,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既是建设者,又是破坏者。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在人地系统中居主导地位。
人的活动引起的变化已经远远超过自然原因所引起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系统来说,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在目前人类还不很了解地球自然物质系统运动规律的情况下,人们就必须尽量充分地估计到自己行动的结果,从而作出趋利避害的最佳选择。
“协调”原意为联系、匀称、融洽、和谐、协调一致。
早在100多年前,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理论自然科学把自己的自然观尽可能地制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恩格斯辑出的和谐原理,揭示了自然界对立中的统一,差别中的一致,反映了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的本质特征,是协调理论的先驱。
人地关系是一种在整体中辩证统一的对象性关系。
这个整体即是人和地所构成的人地系统,而对象性则揭示了人地关系的本质特征,即人与地都不能脱离它的对象而存在。
土地科学是研究人与地间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土地利用中的人地系统。
人地关系及其观念是随着人类生产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人类实际上是处于对大自然的纯依赖阶段。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人类不仅不单纯地依赖自然环境,而且还改造环境、利用环境,驱使环境向着有利于满足人类需求的方向演化。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的发展到目前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西方工业革命之前,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低下,人类在人地关系认识上只是以描述人地事实为主要内容。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概述人地关系或人地比例,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直面和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
从公元前几百年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的环境决定论,到工业革命以后风行一时的人类意志决定论,再到20世纪初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
经历漫长的上下求索,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当代人越来越趋向一个观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人地关系的含义“人地关系”是一概括用语,它并非仅指一般的人口与土地关系,而是有着更为广阔的内涵,它指的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时,人们用它来泛指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地关系这一名词现在已逐渐为人们熟悉、关心和使用。
不仅是地理学,在环境学、土地学、人口学、经济学、农学、社会学等学科中也已日益引起重视和研究,所不同的是,地理学是从空间观点出发去研究人地关系的。
人地关系属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但是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它又不同于一般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般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人与空气,人与动、植物,人与矿产,人与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之间的关系。
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的“人地关系”应当是:“人”,是指社会性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是指有意识地从事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的人,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上活动着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是指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也是指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社会地理环境。
“人地关系”,就是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人文地理学给予人地关系的定义:“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存在着地域差异、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
论人地关系

论人地关系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自然地理环境,而人类的出现又意味着自然地理环境进入了另一个质变的阶段,因为人成为了环境演化的能动因子。
所谓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在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直面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永恒的命题。
人文地理学给予人地关系的定义:“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各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存在着地域差异、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互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把握,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顺应与抗衡,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中心研究课题。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1、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的进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原始的人类一方面改造着自己的形体和大脑,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有不断扩展到世界各地,以寻求各种适于生存的环境。
自然因素加上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人类便产生了体质特征不同的各种人类类型以及不同的地理分布特点。
(2)、人类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3)、人口分布和人口质量的自然地理因素(4)、人类实惠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2、地形对人类的影响地形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即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
在世界人口分布中,绝大多数人口分布在平原地区,平原地区耕地面积广,水源丰富,农业发展快。
此外,也有部分人口分布在高原盆地、丘陵等,例如,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我国东南丘陵分布着众多人口。
地形对交通、城市建设也产生重大影响,平原地区更有利于交通、城市的发展,山地、丘陵不利于交通城市的建设。
3、气候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1)气候与农业生产(光照、热量、温度、降水)光照条件好,水分条件好,适宜喜光,喜温植物的农作物,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条件好,热量条件好,适宜发展棉花产业,例如埃及的长绒棉,中国新疆地区成为我国棉花产量最多、质量最好的省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X方修琦(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北京 100875)提 要 本文概括了人地关系的五个主要特征:人地关系的多重性、异时相关性、异地相关性、人的主动性和多重决定性。
关键词 人地关系 特征人类在其发展进化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其参与构建人类生态系统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改变人类生态系统的性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以工具和火的使用、农业的出现、文明社会的出现和工业革命为标志,人地关系在人类的历史上至少发生了四次明显的异化过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也由此形成,并与人类共同组成人地系统。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不仅包括人类与其它生物所共有的自然环境,而且包括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为人类所特有的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
其中,自然环境从地球诞生之日就开始出现,经过45亿年的演化成为现代的形式。
人为环境中首先出现的是人化自然(受人类意志明显影响和控制、并已改变了原生状态的自然系统),以农业的出现为标志,距今已有近1万年的历史;而人工自然(人类利用自然物质,经过劳动过程创造出来的物质系统)部分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距今只有几百年的历史。
社会环境大约出现于5000年前,以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为标志,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日趋复杂(图1)[1]。
随着人地关系的异化与地理环境的发展,人地关系的内涵也不断丰富。
图1 人类生态系统与人地关系示意图1 人地关系的多重性 人与环境的关系,即地理学上所说的人地关系,要远比其它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复杂得多,它不仅包第14卷 第2期1999年6月 人 文 地 理HUMAN GEOGRAPHY V ol.14,N o.2 Jun.1999 X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资助来稿日期:98—07—15;收到修改稿日期:99—01—25。
20人 文 地 理14卷括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且包括人与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包括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彼此之间的关系(图1)。
在上述关系中,主要存在四个平衡:第一,人的自然的平衡,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求。
第二,人的社会的平衡,满足人的社会需求,维持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
第三,自然环境系统本身的平衡,在自然环境可能的承受能力之内利用环境。
第四,自然环境-人为环境-人之间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平衡。
人的自然平衡和人的社会平衡均以人为环境的生产能力为基础,人类通过人为环境把自然资源转换为人类所需求的物质产品,从而抵御不利的自然环境,满足人的生理的需求,维系社会的运转;而生产能力的大小以自然环境所提供的资源和所能忍受的破坏程度为前提。
上述平衡均不是纯自然平衡,而是受到人类的社会行为所干预的平衡,社会环境作用的重要意义在于,对生产供给能力和需求愿望之间的可能出现的矛盾给予人为的干预,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
上述平衡中的任何一个受到破坏,都会引起混乱。
2 人地的异时相关性 人类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均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作为一种通过文化进化来适应环境的动物,人类对生产、特别是文化的历史具有继承性,上述因素均导致人地异时相关现象的出现。
就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言,支持农牧业生产的气候、土地等地表资源在工业化之前是自然资源的主体,地表资源优越的地区通常也就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地表资源主要决定于当代自然环境,因此主要表现为人地同时相关的特点。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与其以前自然环境滞后相关和与其后自然环境超前相关的人地的异时相关变得日益显著。
一方面,工业化基本上是建立在化石能源、金属矿产等地质矿产资源的基础之上的,它们的丰富程度对区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地下资源都是过去某一时期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对它们的开发利用使得人类的发展不仅与当代的地理环境相联系,而且与资源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相联系,即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滞后相关。
另一方面,人为环境系统是建立在破坏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是靠大量的物质与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来维持的,人类进化的结果已使得其由环境的产物变成为影响自然过程的一种重要营力。
为满足人类生态系统的不断发展,对自然资源开发的程度日益加剧、向自然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增多,结果不仅深刻地改变了自然的土地覆盖形式,还极大地改变了自然过程,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现代的人类不仅在提前消费未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而且正在以其自身尚不十分清楚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赖以生存的所有系统和过程,并且已到达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未来环境进程的程度,这都使得现代的人类活动与未来的自然环境发生超前相关。
3 人地的异地相关性 与强烈地受气候和地形等自然因素制约、以区域差异为主要特征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域性显著不同,现代人类生态系统的地域性更强调区域之间的联系,即人地的异地相关。
自15世纪中期以来发展起来的、至19世纪末形成的世界商品经济体系,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方面,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均可超越空间的限制,通过地区间资源、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密切联系、或通过跨国公司的经营方式进行区域经济互补,每一个地区都可以借助其资源、生产、贸易流通或金融等方面的优势弥补其自身的不足,并形成以资源、生产加工、商品集散、或资金等自身优势为依托经济产业。
另一方面,每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为种族、民族、历史文化、宗教、政治制度、经济利益等多方面因素,不可避免地在世界性的地缘政治组合中成为某一集团的核心或附属,其发展及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关系也相应地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制约。
由于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任何国家都不能脱离其它国家而孤立地发展,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事情都可能对其它国家乃至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
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近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均说明这一点。
4 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主动性 人类的进化过程实质上是其在与自然环境关系方面的主动性不断增加的过程,人类主动性的增加主要表现为开发利用自然能力的增加和对地理环境认知水平的提高两方面,其结果是使人类从环境中逐步分离出来,成为影响自然过程、导致自然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营力。
人类的可能祖先南猿属与其它动物一样是被动适应环境的。
在使用工具和火的采集-狩猎者出现后,人类由消极的适应者变为主动的消费者,从而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出现了人猿相辑。
但他们对环境的影响是微弱的、局部的,属于仍高度地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自然中的人。
农业革命使人类超出了天然食物供给能力的限制,集生产者和消费者于一身,不再单纯地直接依赖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赐与,而是通过自己建立起的人为环境系统将自然资源转化成人类的消费品,从而逐步地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并开始日益显著的改变自然环境。
文明社会不仅通过人类文化的有效传播大大加速了人类文化进化的步伐、带来了人类对地理环境认知能力和改造能力的迅速提高,而且使人类在社会环境的约束下分工协作、组成有秩序的群体。
工业革命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由顺应转为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自然时空对人类的限制,形成显著的人地异时相关和异地相关。
人类更多地依赖于他所创造的人为环境,对自然环境的直接依赖进一步削弱,人与自然环境进一步分离,由环境的产物变成为独立于自然环境之外的影响自然过程的一种新的重要营力。
5 人地关系的动态性与多重决定性 人类生态系统的状态是由人、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来决定的。
由于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变化的,因此,人地关系也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关系。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不同事件而言各环境在人地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看,技术进步无疑是影响人类生态系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正是因为技术的进步,增强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自然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为社会对人地关系的调控提供了更为广阔空间。
但在一定的技术和社会条件下,自然环境可以对人类生态系统的状态产生深刻的、有时是决定性的影响。
环境变化驱动着人类文化在环境所允许的范围内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为适应,这种驱动与适应的过程谱写了人类历史的许多重要篇章,仅从这一点上说,环境对人类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尽管社会并未按着地理环境论者所预言的悲观前途发展,但人类至今也没有摆脱地理环境决定的阴影,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都是自然环境制约人类发展的反映。
社会因素是协调人类生态系统状态的重要因素,但社会因素的调节必须遵循自然和技术发展的规律,以技术和自然环境所能允许的条件为前提,只有在技术和自然环境均允许的情况下,同时人类的认识又是正确的情况下,社会因素对人地关系的协调作用才起能作用。
人地关系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关系,决定人地关系的因素是多重的,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过分地强调某一方面因素都会走向极端。
历史上形成的“人定胜天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协调论”等关于人地关系的传统思想在表面上看似彼此对立,实质上在一定条件下都各有其合理的成分,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人地关系,但它们共同的错误在于过分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否定其它方面。
参考文献1 方修琦,张兰生.论人地关系的异化与人地系统研究.人文地理,1996,11(4):4~9(英文摘要转第14页)212期方修琦:论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14人 文 地 理14卷了北京市女性流动人口在家庭中的地位。
家庭是社会细胞,而女性流动人口是社会地理学的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参考文献1 Fan,C.Et c..1998W aves of Rural Brides:female M arriage M igr ation in china A nnals of the A ssocia-tion of A merican Geogr apher2 V ictor ia A.L awson Hier archical ho useholds and gendered m igr ation in Latin A merica:feminist ex ten-sions to migr ation resear ch prog ress in human geog raphy,22(1):39~533 刘海泳,顾朝林.北京流动人口聚落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地理科学,1999(待刊)4 顾朝林等.转变中的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城市规划.1997(4)5 宋国臣,顾朝林.女权主义地理学——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流派,地理学报,1999(待刊)6 林富德,张铁军.京城外来女的婚育模式.人口与经济,1998(4)。
FAMILY S TYLE OF MARRIED FEMALE MIGRANTSIN BEIJING AND FAC TORS OF IT p S FORMATIONSong Guochen(Institute of Geog raph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 Chaolin(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sources Science,Nanjing University)Key Words:Fem ale Migrant;Fam ily styleAbstractSince1980s,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of geographers are paid on gender issues and migration.And the joint of the tw o im portant issues may be female mig ration studies. Based on random paper investigation,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dentity and status of fem ale migrants in Beijing.Four ty pes of family sty le are classified and the factors behind the for-mation of these sty les are analyzed as w ell.(上接第21页)MAJOR FEATURES OF MA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Fang XiuqiKey Words:Human ecosystem;Man-Environm ent relationshipAbstractThis paper summ ed up five m ajor features of man-env ironm ent rebationship:multilat-eral interrelationship among Man,natural environment,created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interrelationship bey ond the lim itation of tim e、interrelationship bey ond the lim ita-tion of space、increasing freedom of hum an being in the course of time and multi-determ ina-tion of ma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