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概念综述 尹东旭 20134017031

合集下载

第一节 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

第一节 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

土地经济学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一)人地关系的概念l人地关系(people and land relationship)泛指人与自然的关系(man-nature relationship),其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关系。

l人地关系是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人地关系的变动驱动着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制度的变迁。

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二)人地关系的内涵l1、人与地——主要的、直接的人地关系ü 反映为人类对土地直接的利用与消费,以土地的自然属性满足人们对各类土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ü 土地资源属性的表现ü 对应土地的利用(生产)问题ü 是土地问题的根源,也是土地政策、制度的最终归宿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二)人地关系的内涵l2、人与人——衍生的、间接的人地关系ü 在土地利用和消费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分配、交换等经济关系ü 土地资产属性的表现,重点在于各类土地权利ü 对应土地的分配(制度)问题ü 解决各类土地问题的关键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三)人地关系的三个层次l1、基本层次ü 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人口密度,populationdensity)ü 反映了人均土地资源的多少ü 以此判断人地关系是相对的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三)人地关系的三个层次l2、中间层次ü 人口与资源、人口与食物关系(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tity of land resources)ü 关键指标:人均耕地面积——中国:保护18亿亩的耕地红线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三)人地关系的三个层次l3、综合层次ü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ü 人类土地需求的多样性及世代公平问题——联合国《21世纪议程》:人口生存与生活需要,关键性资源,环境因素的健全和生物多样性,都要特别予以注意。

第二章 人地关系

第二章 人地关系

(三)评价
积极作用:批判人类自然地理环境的过度开发利 用 局限性: 尚未找到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尚未找 到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合理途径 启示: 人类利用自然应适应自然地理环境;人类 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包括社会地理环境
五、人类生态学
(一)背景 经验背景:生物学借用“生态”术语关注生物与 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社会学将“生态”还原为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社会背景:批判将自然地理环境作为地理学研究 的中心;地理学关注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 科学背景:规范地理学研究范围;将自然地理学 分支学科从统一的地理科学中分离出去
(二)观点
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选择性反应 地理学统一的主题是人地关系--人类生态 代表学者: 美国地理学家 巴罗斯(H·H·Barrows) (1877—1960) 地理学为“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 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 然环境的反应。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在时间上的关系。地理学侧重于分析人 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三) 评价
1.积极作用
反对唯心主义神权决定论 客观上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2.危害
束缚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 自然宿命论 助长种族主义 发达社会侵略扩张
3.启示 正确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影响程度 社会发展由内因决定 把握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度
二、人类意志决定论(唯意志论、生产关系 人类意志决定论(唯意志论、 决定论) 决定论)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发展 意识形态决定经济发展 人类可以征服自然 文化决定社会发展 环境感知决定社会发展 历史渊源 : 中国古代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英国近代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英国近代洛克: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
(三)评价
积极作用: 批判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 客观上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危害: 破坏自然环境 破坏生产力 否定自然地理学 启示: 正确认识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对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反作 用的程度 正确评估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后果 人地关系不是相互决定的因果关系

人地关系高中三年级地理知识全面解析

人地关系高中三年级地理知识全面解析

人地关系高中三年级地理知识全面解析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与人类相互作用的学科,它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人地关系则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全面解析高中三年级地理学科中关于人地关系的知识,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一、人地关系的定义与内涵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球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这个关系中,人类受到地球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地球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

人地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人类与地球的相互适应: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必须适应地球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地势、水资源等。

同时,人类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环境。

2. 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人类依靠地球提供的自然资源生存和发展,如水、土地、矿产等。

但是,人类对资源的利用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3. 人类对地球环境的改造: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人类常常对地球环境进行改造,如建设城市、开垦农田、开展工业活动等。

这些活动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人地关系的影响因素人地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等。

1. 自然因素:地球的气候、地形、水资源等自然因素对人地关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寒冷的气候会限制人类在高纬度地区的发展,而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则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人地关系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生产方式对地球环境和资源的利用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产业结构的差异等都会对人地关系产生影响。

3.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因素、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等。

人口数量的多少、人口分布的集中与分散、人口发展趋势等都会对人地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则会影响人类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和态度。

4. 技术因素:科技的进步和应用对人地关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人地关系》PPT课件

《人地关系》PPT课件
人工产物重新转发自然产物的人的自然化迆程两种对流迆程的整合使得人地趋二同一形成人地关联共生系统幵日益向空间范围扩大功能强度拓展的斱向収展随着人地相互作用的空间由地斱微观尺度到局部地区中观尺度収展到全球宏观尺度丌同觃模等级层次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互劢性和关联性日益增强使特定的人地系统越来越大地叐区域和全球环境自然的和人文的収展发化的影响
➢ 澳大利亚的泰勒认为“世界上天赋优厚的地区,可能给人类生 活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可能性;但在大约十分之九的地球陆地上自 然发出了清晰的警告:这里太干、太冷、太湿或是太崎岖不平。 任何定局者如果不顾这些自然的限制,就一定会遭受灾害” 。
主要错误
➢ 环境决定论由于过分强调了环境的作用,认 为人是环境的产物,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 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 的决定因素,人和生物一样,其生存发展和分 布完全受环境的严格控制。因而从它一定型 开始,就普遍受到各国学者的批判。
➢ 在西方思想史上,有人认为人类中心论思想从柏拉图开始,经 笛卡尔到康德达到最终理论上的完成。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和 洛克是把人类中心论从理论推向实践的伟大思想家。培根提出 “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他认为人类为了统治自然需要了解 自然,科学的真正目标是了解自然的奥秘,从而找到一种征服自 然的途径。
➢ 洛克认为,人类要有效地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对自然的 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
人类中心论的主要错误
➢ 人类中心论的核心理论观点——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直接 误导了人对自然关系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及在实践上的简单处理, 客观上助长了人类对大自然不顾后果的掠夺、征服。
➢ 人类中心论在近代主体至上哲学、工业主义推动下成为现实的 实践活动,并发展成征服自然的人地观,进而走向科技万能论的极 端。人们根据这一思想,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在 实践上大规模地向大自然进攻。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社会的科学 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到如此辉煌的程度,以至几乎没有什么自然条 件可以阻挡人们为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需要而去向大自然索取。

6.1人地关系

6.1人地关系
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采集渔猎时期的崇拜自然阶段 主要技术手段:原始技术(石器、木器等)
人类行为表现:人类被动适应环境,环境强大的制约力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崇拜自然——”天命论”或
“宿命论”
举例:图腾崇拜的产生
古代图腾崇拜的产生
• 图腾崇拜是人类原始社会最早的一种宗教 信仰现象。 • 古代中国的图腾崇拜出现的比较早,在仰 韶文化中期就出现了明显的图腾崇拜。如 半坡人因为住在水边,以捕鱼为生,于是 他们把鱼神化为自己的图腾。在他们的生 活器具上到处都有鱼形纹、人面鱼纹;蒙 古族的狼图腾崇拜等。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 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 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及程 度不同,环境问题的表现不同,人地 关系思想也不同。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经历的四个阶段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4.后工业文明时期的谋求人地协调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谋求人地协调—— “和谐论” 人地关系产生的后果: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全球关注
人地思想: “和谐论” —— “可持续发 展”
结:
人 地 关 系 思 想
原始社 会时期 农业社 会时期 工业社 会时期 二战以后
被动适应环境
人地关系思想萌芽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深化 人地关系思想完善
小结:
人 地 关 系 思 想
原始社 会时期 农业社 会时期 工业社 会时期 二战以后
被动适应环境
人地关系思想萌芽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深化 人地关系思想完善

论人地关系

论人地关系

摘要:人地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在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直面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永恒的命题。

人文地理学给予人地关系的定义:“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地域空间上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各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存在着地域差异、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互感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把握,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顺应与抗衡,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中心研究课题。

关键字:人类地理环境关系引言:研究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和谐的保证,是人类与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正文:(一)、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1、地形对人类的影响地形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即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

在世界人口分布中,绝大多数人口分布在平原地区,平原地区耕地面积广,水源丰富,农业发展快。

此外,也有部分人口分布在高原盆地、丘陵等,例如,巴西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我国东南丘陵分布着众多人口。

地形对交通、城市建设也产生重大影响,平原地区更有利于交通、城市的发展,山地、丘陵不利于交通城市的建设。

2、气候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1)气候与农业生产(光照、热量、温度、降水)光照条件好,水分条件好,适宜喜光,喜温植物的农作物,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条件好,热量条件好,适宜发展棉花产业,例如埃及的长绒棉,中国新疆地区成为我国棉花产量最多、质量最好的省区。

(2)气候类型与工业的分布在水资源不足的地区,不适宜发展高耗水的工业。

例如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成为工业发展的最大限制性因素。

原料指向型工业,受到农作物的限制。

例如制糖工业,甘蔗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温带、寒带等地区就不适宜发展甘蔗制糖工业。

(3)气候与交通俄罗斯海岸线最长,但是河运并不发达,因为俄罗斯濒临北冰洋,属于寒带气候,常年冰雪覆盖,不适宜航行。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人地关系的概念:“人地关系”是指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为了生存,人类不断扩张和改造地理环境,提高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

同时,地理环境也对人类活动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影响。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历史舞台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地关系的特点采集渔猎时期崇拜自然主要技术手段:原始技术(石器、木器等)人类行为表现: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环境具有很强的制约力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崇拜自然――”天命论”或“宿命论”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类主导的工业活动:种植作物和驯养牲畜主要技术手段:农业技术(青铜器、铁器、犁、耕作制等)人类行为: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改造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和“因地制宜”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主要技术手段:工业技术(机械、电器、社会化生产)人类行为表现:人类掠夺式开发资源,人地矛盾激化理解人与地球的关系: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产生的后果:环境问题成为公害人地思想:征服自然与主宰自然环境文明时期寻求人地协调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谋求人地协调――“和谐论”人地关系的后果:全球对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关注人地思想:“和谐论”――“可持续发展”小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

从地理环境决定论到人类中心主义,再到人地伙伴关系,它反映了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从浅到深、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

随着人类认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实现。

相关高中地理知识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而周围事物是同某项中心事物相对而言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就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1.人类社会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是环境的一部分,占有一定的空间。

同时,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源,并将废物和能源排放到环境中;环境有能力提供人类社会所需的物质和能量,也有能力清除、容纳和代谢这些废物和能量(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知识点全面梳理汇编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知识点全面梳理汇编

高中地理人地关系知识点全面梳理汇编人地关系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是研究人类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全面梳理高中地理人地关系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概念。

一、人地关系的定义和基本原理人地关系是指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与地球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动态过程,它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对地球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人地关系的基本原理包括适应性原理、依赖性原理和改造性原理。

1. 适应性原理:适应性原理认为人类在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会根据环境的特点和条件,采取相应的适应措施,以适应地球环境并满足自身需要。

比如,在干旱地区,人们会采取节约用水的措施,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2. 依赖性原理:依赖性原理指的是人类对地球环境的依赖和依存关系。

人类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地球提供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

比如,人类需要从地球获取食物、水源、能源等物质资源,同时还需要依赖地球的大气、水文、生态等环境条件。

3. 改造性原理:改造性原理指的是人类对地球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的能力和行为。

人类通过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地球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广泛的改造,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发展。

但这种改造往往会对地球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二、人口与人地关系人口是人地关系中的重要要素,对人地关系的形成和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1. 人口数量与分布的影响:人口数量和分布对地球环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增加,同时也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会导致地区资源利用的不均衡和环境负荷的不均衡。

2.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影响: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口活动的重要形式,对人地关系产生着深远影响。

人口迁移会导致人口的流动性增加,从而对原居地和目的地的地球环境产生影响;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规模扩大、用地增加和城市化水平提高,对地球环境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三、资源与人地关系资源是人地关系中的核心要素,不同类型的资源对人地关系的影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地关系概念综述
【摘要】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研究人地关系,人地关系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关系到地理学这一单一学科的问题,有关研究遍布历史、哲学、生态学等多学科领域。

然而关于人地关系概念,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定义。

因为世界总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不同的人地关系多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人地关系是既涉及到自然过程又涉及到社会过程的综合概念。

1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历史时期的角度对人地关系概念做简单综述。

一、古代地理学时期
远古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的思维意识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之下表现出对客体自然的绝对服从,这一时期古代天命论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所谓天命论即信奉天命,用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的运动规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为天命是从的观念和意识。

人们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自然、崇拜英雄。

对一切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均无法解释,充满崇拜和畏惧。

《礼记.表记》中提到:“殷人尊神,摔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中提到“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2阴虚卜辞中也有记:“帝其令雨”,“帝其令风”,“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3认为晴雨变化和年成好坏都是上帝的旨意,只能听天由命;《论语.颜渊》中有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认为人的生老病死、富贵贫穷都是命中注定,取决于上天的旨意;而在西方上帝的意志对人类拥有绝对的统治,人类的一切都是由上帝所赐予,上帝主宰万事万物。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曾说:地球是“上帝”用水创造出来的;4柏拉图也提到:“地球上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拙劣的摹象。

”5由于这一时期社会生产条件相当落后,正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落后的社会存在限制了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利于人类能动性思维意识的滋生发展,制约了人类创造性的发挥,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范围相当有限,造成了人类思维的天命色彩。

因此这一时期的人地关系概念可以概括为:自然对人类生活的统治与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们懂得钻木取火,会自造简单的生产工具。

与此同时,人们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不再盲目的恐惧,而是懂得利用自然规律而为农业生产服务,出现了一些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

《诗经》中,地是承载万物的基础,老百姓对土地充满敬畏,他们遇到不平的事情就有“怨”,怨谁呢?除了怨统治阶级(见《七月》、《硕鼠》等),就是怨天(如《黄牛》、《柏舟》等),但却少见怨地的。

有一个成语叫“怨天尤人”,也不涉及土地,所以说《诗经》中处处流露出人口与土地之间深远浓郁的亲情;6孟子《天论》中有记:“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愿以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情;7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顺天时,两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是典型的顺应自然合理利用的思想。

柏拉图《国家论》中构想了以公民数量的恒定性作为理想国的设想条件;亚里士多德基于“土地总量既定”前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应当保持适度规模。

由于这一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限,对自然的索取程度在自然的承载力范围内,故人地关系较为和谐。

人地关系可以概括为:环境对人类的控制和人类对环境主动的选择与适应的关系
二、近代地理学时期
从1859年到二战后期,是近代地理学时期,这一时期是唯物论和唯心论在学术领域斗争最尖锐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人地关系理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客观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起绝对支配作用。

希波克拉底、孟德斯鸠、黑格尔以及拉采尔等都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代表者;或然论: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提出,后由他的学生白吕纳发展了这一观点,“世界并无必然, 到处存在着或然,人类作为机遇的主人,可以自由支配他们, 由此可居于地理环境之上”8;适应论:英国人文地理学家P﹒M ﹒Roxby提出的,他认为,这种适应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人定胜天论:与环境决定论完全相反的论断。

工业革命后,人类生产力水平迅猛提高,社会财富极剧增长,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改造自然的强度增大,范围增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工业
成就。

人类愚蠢的认为人本身的价值高于自然界,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与技术可以克服和战胜任何潜在的环境威胁和限制,取得对自然的主导权,征服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

人定胜天论在当时盛极一时,成为主流理论,人们在创造出巨额的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人地矛盾突出,人地关系极为紧张,因此该时期的人地关系可以概括为: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与技术可以克服和战胜任何潜在的环境威胁和限制,征服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利用与被利用的对立关系。

三、现代地理学时期
进入后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受到了大自然的严重惩罚,环境污染、资源耗竭、能源不足、难以治愈的疾病等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人类通过审视自己在传统发展观念支配下的社会经济行为以及所走过的历程,认识到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发展道路。

9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以协调论为代表的一系列发展性的人地关系理论,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当代的人地关系。

北京大学胡兆亮先生指出:“人地关系是既涉及自然过程又涉及社会过程的综合概念,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这里,人是人类社会的全部,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当于社会环境,地是自然条件的全部,相当于自然环境。

”并总结出人地关系内涵的四个要点;10中科院郑度先生:“人地关系包括人对地的依赖性和人的能动地位,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11中科院王铮指出: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看,现代人地关系的中心是人口(PuPulation)、资源(resource)、环境(environrnent)和发展(developrnent)l 的问题,即PRED问题。

协调人地关系,本质上就是协调PRED关系;12杨青山给出了人地关系的经典解释和非经典解释:经典解释: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属于生物圈与其它圈层关系的生态类推。

非经典解释: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或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广义的)的关系,——属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环境关系的类推;13吴传钧院士指出真正的人地关系是:“人必须依赖所处的地为生存活动的基础,更主动地认识,并自觉地按照地的规律去利用
和改变地,以达到使地更好为人类服务的目的,这就是人和地的客观关系。

”这种阐释表明两者的关系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他认为人地关系≠地对人关系+人对地关系,这两个关系只是前提与基础,双方有同等重要性质。

14赵明华,韩荣青认为人地关系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其形成是以人类的出现为前提,以人类劳动方式为手段,以物质技术为中介而构建的。

由于人的主体性及其认知能力的存在,使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根本上区别于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5等。

综上,现代学者们提出的人地关系概念是具有发展性人地关系概念,是客观的,可持续的,立意高屋建瓴。

王恩涌先生曾指出:不分时间与条件谈论什么“决定”,“控制”、“影响”、“适应”、“改造”、“征服”等标准术语难免不会引起不同的理解。

16所以我们要用唯物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地关系,同时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任何时期的人地关系概念、理论都不是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终极思想,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地关系思想还将继续演变。

参考文献
1胡兆亮.人地关系发展规律.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Vol.19,No.1,Jan.,1996
2朱腾刚,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143
3蔡运龙,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J].《自然辩证法研究》,1989, vol.5,No5
4同上3
5同上3
6吴晔. 《诗经》中的人地关系[]].Special Colum 专栏
7余谋昌,关于人地关系的讨论[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86,vol.2,No.3
8同上2
9申玉铭,论人地关系的演变与人地系统优化研究[J].人文
理,1998(2),vol13,No.4
10同上1
11郑度.21世纪人地关系研究前瞻[J].地理研究.Vol. 21, No. 1,Jan., 2002 12王铮.1979年以来中国的人地关系研究[J].人文地理.Vol,DeC.11,5.1.1996 13杨青山,梅林.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经济地
理,Vol.21, No.5,step., 2001
14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经济地
理,1991,11(3):1~9.
15赵明华等,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现状评述[J].地域研究与开
发.Vol.23,No.5Oct. 2004
16王恩勇,关于“人地关系”的发展与认识[J].人文地理.vol.6,No.3,spet.19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