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及理论重点
合集下载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八章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八 章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了人类活动对 自然环境的影响和自然环境对人类的作用。
人地关系发展的重要性
1 生态系统维持
人地关系的理解有助于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确保可持续发展。
2 社会繁荣
人地关系的良好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环境保护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社会稳定
良好的人地关系有助于社会和 谐稳定的发展。
经济繁荣
人地关系的健康发展促进经济 的繁荣和可持续性的增长。
结论和展望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对于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能够 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寻找更符合人类和地球未来需求的人地关系发展模式。
3 文化传承
通过人地关系的研究,人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与传统。
人地关系发展的模式和途径
1
自然适应
人类通过学习和适应自然环境,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技术创新
科技的进步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和发展模式。
3地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
人类活动
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消费习惯对自然环境的影 响。
社会与经济发展
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地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态势具有重要影响。
自然条件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限制性对人地关系产生影 响。
政策与法律
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对人地关系的引 导和约束。
人地关系发展中的挑战与问题
• 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 • 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冲突 • 城市化与资源消耗
第四章 人地关系

(四)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农村目前还剩余1.5亿的劳动力,相应的农村人口 农村目前还剩余1.5亿的劳动力,相应的农村人口 过剩约2.5亿~3亿,形成“两个人的饭三个人吃” 过剩约2.5亿~3亿,形成“两个人的饭三个人吃” 的局面。数亿农民局限在有限的土地上,这种 “过密化”使我国农村依旧没能摆脱只有增长没 过密化” 有发展的低水平均衡循环状态。
第三阶段从1978年至今。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 第三阶段从1978年至今。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召开以来,农村开始实行集体所有,家庭 联产承包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这种变革实现了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扩大了农 民经营自主权,是农村经济体制模式的巨大变革 阶段。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 (一)地少人多的矛盾
范围或调查地点 山西 广东 河北 河南等四省 山西 武汉 22县农户 全国 河北 全国22省 全国 全国 全国
时间 1916 1918 1923 1924 1926-1928 1929 1929-1931 1930 1931 1932 1934 1936 1900-1943
出生率 48.2 34 58.4 42.2 24.8 32 35.7 30-35 37.1 38.3 38 38.9 37
第四章 人地关系
主要内容 历史和现代的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的形 成、变化的原因与后果
第四章 人地关系
伴随着社会对生存与发展主题的日益重视, 人地关系研究也因此成为一个“ 人地关系研究也因此成为一个“世纪性和 世界性的主题” 世界性的主题”。
第一节 人地关系的概念及其主要理论 一、人地关系的概念
人地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人口与土地的关系, 具有不同层次的含义: 在基本层次上,它是一般的人口与土地的关系, 是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 在中间层次上,它是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人口与资源的关系),同时也是人口与食物供应的 人口与资源的关系) 关系(人口与生产资料的关系) 关系(人口与生产资料的关系); 在综合层次上,它是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 是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人文地理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评价
积极作用
批判决定论;有助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
局限性
作为一种抽象的观念,无法提出具体的模式和可行的方 法解决复杂的人地关系。 将人地关系仍视为因果关系。
在自然地理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 具体分析不同时空的人地关系特性。
启示
(五)适应论
观点: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在利用中的适应 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具有多种可能性 代表人物:罗士培(Perey Roxby,1880-1947)
四、人地关系的协调论(Harmony)
(一)背景
1、经验与社会背景 协调人地关系的历史 现代人地关系恶化,各国关注人地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回潮 2、科学背景 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回潮 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长足进展 地理学的统一趋势和人本主义趋势
(二)观点
人地关系包括两方面:合理利用…优化调控…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和谐关系。 协调论的基本含义—人地关系的本质: 1、系统性 2、对立统一性 3、人的主体性与人地之间的互动性 人对地有依赖;人是主体 4、发展动态性
夏朝即有“有夏服天命”, 春秋有“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战国时有“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汉代有“土地各以类生,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 女,障气多暗,风气多聋。……坚土人刚,弱土 人肥,垆土人细,息土人美,耗土人丑”等。
代表人物:拉采尔、森普尔
自然地理环境
生活条件 生理特征 心理特征 生活方式 生活习俗
地
理 环 境
人 文 环 境 ( 人 工 环 境 )
(自 天然 然环 背境 景 )
未经人类改造和破坏 的原始天然环境,如 天文、水文、植被等
地质学、地貌学、 水文学、植地、 综自、气候气象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八章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可持续 发展,即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 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目标是实现人类与 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促进人类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形成背景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 类对地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日益 严重,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
人地关系发展的动力机制
经济驱动力
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地关系发展的主要 动力之一。随着经济的增长,人类对 资源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也会 加大对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投入。
技术驱动力
技术进步是推动人地关系发展的重要 力量。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可 以促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在城市规划中,人地关系发展理论指 导我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 绿化覆盖率,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区域发展中的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区域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在区域发展中强调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 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在区域发展中,人地关系发展理论指导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 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重效益。
续发展。
02
CATALOGUE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地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适应性规律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资 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受到挑战。因此,人类需要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资 源环境的变化。
人地关系的地Biblioteka 性规律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地关系存在差异。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 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遵循地域性规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可持续 发展,即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 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目标是实现人类与 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促进人类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形成背景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 类对地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日益 严重,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
人地关系发展的动力机制
经济驱动力
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地关系发展的主要 动力之一。随着经济的增长,人类对 资源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也会 加大对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投入。
技术驱动力
技术进步是推动人地关系发展的重要 力量。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可 以促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在城市规划中,人地关系发展理论指 导我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 绿化覆盖率,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区域发展中的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区域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在区域发展中强调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 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在区域发展中,人地关系发展理论指导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 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重效益。
续发展。
02
CATALOGUE
人地关系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地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适应性规律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资 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受到挑战。因此,人类需要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资 源环境的变化。
人地关系的地Biblioteka 性规律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地关系存在差异。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 的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遵循地域性规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协调(和谐)的内涵
1.人对地有依赖性,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的地域特征,制约 着人类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速度,甚至起到促进或延缓 社会发展的作用,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是随着人对地的 认识和利用能力的变化而变化。一定地理环境只能容纳 一定数量、质量的人及其一定形式的活动,而其人数和 活动形式随人的质量变化而变化。 2.人地协调同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是互为条件的,人类间的 合作是协调人类行动,解决人地矛盾的必要条件。
文化景观类型
城市文化景观
聚落文化景观
乡村聚落文化景观 三大宗教景观 民族宗教景观 原始宗教景观
农业文化景观
工业文化景观
宗教文化景观
产业文化景观
交通文化景观 商业文化景观 旅游文化景观
(六)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生产关系决定论。 把生产关系的作用估计过高, 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 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 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的态度。 唯意志论(又称征服自然论)。过份强调人的主 观能力作用,好象自然界可以听从人的意志。这 实质上是一种人能战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
(五)文化景观论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索而(《景观的形态》) 核心思想:该观点认为一个特定的人群,有其特有的文 化,在其长期的活动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 境的地表特征,这种被人为活动改造后的自然景观就是 文化景观,人类是造成景观的最后一种力量。文化景观 是指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所叠加的人类文化产品,或者 说人文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人类 居住的大地,不单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也是人类“塑造” 的过程,这种“塑造”不仅寻求功能上的效益,也体现 人类的审美观赋予其文化上的价值。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

评价环境决定论必须分析地理环境以什么途径影响人类社会: 通过环境影响种族的生理、心理来解释环境在文化发展中决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易传》主张天人协调 刘禹锡:“天与人交相胜耳”
张载《正蒙· 乾称篇》:“民胞物与”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 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4)
中世纪的西方,科学是神学的婢女,人们饱受自然力量的摧残和
产生影响”; “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一种可变的量。
被地理环境的特征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人类控制自然的 能力,因而是人类对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了一种新的关系”。自
然环境之作为人类历史运动中一个重要的因子,不仅是由于他对人
性的影响,而且由于它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4.1 环境决定论
第二章人地关系理论与科学发展观内容概要1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意义2生产力发展与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4经典的人地关系理论5人地关系理论与科学发展观1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意义所谓人地关系理论是指各种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自然环境在文化包括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看法
2.1 史前阶段
这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时代,但透过原始宗教和神话传说,我们依
然可以追寻到原始自然观的踪迹。
表现:原始宗教包括原始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自然崇拜、鬼魂崇拜、
灵物崇拜以及占卜、巫术等,它是初民屈服于自然,或在自然的
威力下软弱无力的表现;而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则反映出那个时 代的人们对自由驾驭自然的向往。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与科学发展观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

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 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 展水平及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 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数学函数: LPC= f[R(t),P(t),C(t)]
• LPC:土地承载力;R(t):农业自然资源条件;P(t):农业生产 技术与管理水平;C(t):人口消费水平;t:时间。
趋势预测法:根据历年单产的变化趋势资料通过灰色预测、逻辑斯蒂 增长曲线等方法外推。
区域生产潜力测算:Y= Y1+Y2+Y3+……+Yi
• Y为土地生产潜力,Yi为单种作物生产潜力。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测算 区域土地人口承载量估算:P=Y/L • P为区域人口承载力;L为人均生活水平。 区域人口承载比测算: SR=P’/P • P’:预测人口。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二)人口增长对各类土地资源的压力 人口数量增加对土地产品的消费增加导致了对土地资源利 用和土地空间的压力; 人口结构、素质和分布对土地的压力。
表现:对耕地资源、林地和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水面和
水资源、能源矿产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 中间层次:人口与资源、人口与食物的关系(土地人口承 载力) • 综合层次: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 合关系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
二、人地关系理论的历史及其发展 我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人定胜天;因地制宜;天人合一; 等。 17世纪西方人文地理学家:强调气候自然条件人类的制约 作用,把人说成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论)。 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强调人口增殖对社会发展的 抑制作用。 19世纪马、恩的人口理论:强调把人口问题放在整个社会 经济中考察,提出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理。 19世纪“适度人口论”: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和技术发 展相一致。 20世纪“适应论”、“人类生态论”、“协调论”、可持 续发展理论。
• LPC:土地承载力;R(t):农业自然资源条件;P(t):农业生产 技术与管理水平;C(t):人口消费水平;t:时间。
趋势预测法:根据历年单产的变化趋势资料通过灰色预测、逻辑斯蒂 增长曲线等方法外推。
区域生产潜力测算:Y= Y1+Y2+Y3+……+Yi
• Y为土地生产潜力,Yi为单种作物生产潜力。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测算 区域土地人口承载量估算:P=Y/L • P为区域人口承载力;L为人均生活水平。 区域人口承载比测算: SR=P’/P • P’:预测人口。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二)人口增长对各类土地资源的压力 人口数量增加对土地产品的消费增加导致了对土地资源利 用和土地空间的压力; 人口结构、素质和分布对土地的压力。
表现:对耕地资源、林地和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水面和
水资源、能源矿产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 中间层次:人口与资源、人口与食物的关系(土地人口承 载力) • 综合层次: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 合关系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
二、人地关系理论的历史及其发展 我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人定胜天;因地制宜;天人合一; 等。 17世纪西方人文地理学家:强调气候自然条件人类的制约 作用,把人说成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论)。 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强调人口增殖对社会发展的 抑制作用。 19世纪马、恩的人口理论:强调把人口问题放在整个社会 经济中考察,提出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理。 19世纪“适度人口论”: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和技术发 展相一致。 20世纪“适应论”、“人类生态论”、“协调论”、可持 续发展理论。
人地关系及理论重点

• 不是强调环境与人的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 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维达尔
•主张研究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同样的生活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 的意义 •生活方式是决定某一特定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 的基本因素
白吕纳
•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 •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 随时代变化
一、古代朴素的人地适应思想
• 早期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始于人口增长和出现人地关系矛盾。 • 人地协调和因地制宜的思想在我国周代即有萌芽 • 管仲(前685-前645)《管子·地员》:“地者政之本也,
辨于土而民可富。”“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 里,可以为足矣” • 老聃(前580-前50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 孟轲(约前372-前28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人定胜天 • 荀况(约前313-前238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 治,夫是之谓能参”。强调依靠人的实践来证实自然规律
做为生产者通过个体的和社会化的劳动向自然环境索 取,将自然界物质转化成其生存必需的产品;做为消费 者,人类消耗自己生产的产品,而将许多废弃物返还 给自然环境。 • “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 面。
人地关系的运行机制
人地关系系统
人类系统 人 经社 口 济会 系 系系 统 统统
利用、改造 适应
如何研究人地关系?
• ①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的理论研究; • ②人地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强度分析、潜力估算、后效评价和
风险分析; • ③人与地两大系统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的机理、功能、
结构和整体调控的途径与对策; • ④地域的人口承载力分析,关键是预测粮食的增产幅度; • ⑤一定地域人地关系的动态仿真模型。根据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持续发展思想
• 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的结果 • 1962年,《寂静的春天》,标志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 醒和“生态学时代”的开端。 • 1972年,《增长的极限》,将人口、资源、环境、生 态、经济等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使人们从盲目坚持 经济增长的自我陶醉中醒悟过来,重新审视资源利用、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地关系的运行机制
人地关系系统
人类系统 人 口 系 统 经 济 系 统 社 会 系 统
利用、改造
地理环境 自 然 资 源 自 然 环 境 人 文 环 境
适应
固有影响 反馈作用
二、人地关系理论
• 人地关系理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论 • 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 吴传钧:地理学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 • 吴传钧认为,人地关系有着广阔的内涵和意义, 地理学 不能研究它所有方面和内容。“从地理学入手来研究人
持其满足后代人需求与欲望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思想
• 1981年,莱斯特.布朗,《建设一个持续的社会》提出 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社会”,指出“我们不仅继承父
辈的地球,而且借用了儿孙的地球”。
•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SD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 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正式 诞生。
可能论(或然论、人地相关理论)
• 不是强调环境与人的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 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主张研究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同样的生活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 的意义 •生活方式是决定某一特定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 的基本因素 •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 •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 随时代变化
适应论
生态论
巴罗斯 地理学是“人类生态学的科学” 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映(在人地关系中人是中 心论题,其他现象只是当它们涉及人及其对它们的反 应时,才有必要说明。) 地理学应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三、和谐论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 20C60S以来,人地关系失调 • 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 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应摆正自然的位臵,人类活 动不要突破生物圈的承受能力;把自然视为调适的对 象,使“人类事务同自然规律相协调”,走人与自然 关系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协调论”与“和谐论”的人地关系思想,赋予了古 老的人地关系以崭新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 一、古代朴素的人地适应思想
• 二、近代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理论
• 三、和谐论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一、古代朴素的人地适应思想
• 早期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始于人口增长和出现人地关系矛盾。 • 人地协调和因地制宜的思想在我国周代即有萌芽 • 管仲(前685-前645)《管子· 地员》:“地者政之本也, 辨于土而民可富。”“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 里,可以为足矣” • 老聃(前580-前50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 孟轲(约前372-前28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人定胜天 • 荀况(约前313-前238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 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强调依靠人的实践来证实自然规律
可持续发展与人文地理学任务
• 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契机 • 人地关系研究与可持续发展 •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 可持续发展教育
第三节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
•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 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 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古代朴素的人地适应思想
• 我国古代哲学向来崇尚“自然的和谐”、“人和自 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的 内外和谐”的“普遍和谐”观念(汤一介,1996)。 • 在这种“普遍和谐”观念的指导下,自古以来,东 方文明靠得就是巧于向自然环境做有限的索取,把 人类维持生活和昌盛所必须的产品更多得留给子孙 后代。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关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精 华所在。
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 布罗代尔:多元时间 长时段 时间 地理时间 以世纪计 结构史 长周期 结构 自然环境 地理环境 社会心态 中时段 社会时间 10-50年 情态史 中周期 情势 经济史 社会史 国家史 文化史 短时段 个体时间 编年史 事件史 短周期 事件 政治变动 人物、外交 立法 战争
历史
地关系,明确以地域为基础”。
• 陆大道,郭来喜.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地理学报,1998,53(2):97~105
如何研究人地关系?
• ①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的理论研究;
• ②人地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强度分析、潜力估算、后效评价 和风险分析;
• ③人与地两大系统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的机理、功 能、结构和整体调控的途径与对策;
• ④地域的人口承载力分析,关键是预测粮食的增产幅度; • ⑤一定地域人地关系的动态仿真模型。根据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 结构和潜力,预测特定地域系统的演变趋势; • ⑥人地关系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地域类型分析; • ⑦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各种类型地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优化调 控模型,亦即区域开发多目标、多属性优化模型。
可持续发展思想
•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第一次关于全球环 境战略的国际会议,标志着环境开始纳入国际事务议程; 就环境论环境,并未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 •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从资源保护的角度提 出要实现SD,并认为SD “强调人类通过对生物圈的管
理,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持续利益,又能保
•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889~1975)是当代影响最大 的英国史学家之一。
• 文明起源的原则
– 挑战和应战 – 逆境的美德 – 中庸之道
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马克斯· 韦伯 (Max 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 会学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论述了新教的 思想在资本主义精神中的作用。 • 说明新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加尔文教 – 命定论——“一个人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 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加尔文 (1509-1564) – 必须在绝对的信仰中得到安慰 • 思想改变生产与环境
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 现代西方史学的变革,是以法国年鉴学派的出现为标志 的。 • 所谓年鉴学派,是法国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 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这些历史学家反对旧 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 领域。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年鉴学派进人其发展的第二阶段。 其标志是原来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改名为《经济、 社会与文明年鉴》,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费尔南 德· 布罗代尔。
二、近代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理论
• 地理环境决定论 • 可能论(或然论)
• 适应论
• 生态论
• 文化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
• 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哲学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黑格尔:《历史哲学》 拉采尔:《人类地理学》 地理学 森普尔:《地理环境之影响》
•维达尔
白吕纳
文化决定论
• 生产力决定论 • 在人地关系中,人起着决定性作用 • 人类利用、改造、适应、认识自然的能力大大 提高,人地相互作用的规模和强度逐步加大, 自然逐步成为人类征服、抗拒和破坏的对象
适应论与生态论
• 借用生物学的生态学观点分析人地关系
罗士培,受法国学派的影响,1920年创用了“调节” 一词,创立“适应论”。 调节包含两重含义,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 以及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之间双向的相互关系,主要探 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 受法国人文地理学的影响,重视自然地理环境等结构因 素的影响 • 第一代代表人物之一吕西安· 费弗尔,《大地和人类演 进:历史学的地理引论》标志着年鉴学派成功完成了历 史学与地理学的结合;提出了“地理历史学”概念,将 地理学纳入历史研究领域 • 或然论的传统 • 第二代代表人物布罗代尔,十分重视长时段的结构史而 轻视短时段的事件史。认为,长时段的结构是历史的基 础,它常常规定了人们无法超越的边界,而眼花缭乱的 短时段的事件最容易造成误解和最无预见力。
内含
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人口
自然生物环境
技术
社会组织
思考题
• 我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 • 拉采尔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 法国学派的可能论思想
• 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背景 • 汤因比“文明起源的原则” • 法国年鉴学派的人地关系思想 • 怎样全面理解人地关系
进一步阅读文献
• 陆大道,郭来喜.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 统. 地理学报,1998,53(2):97~105 • 吴传钧. 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经济地理, 1991,(3) • 金其铭等.人文地理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 高国荣.年鉴学派与环境史学.史学理论研究,2005, (3):127~136 • 王作成.布罗代尔“地理环境决定论”辨析.思想战线, 2003,29(6):103~106
第二章 人地关系及理论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人地关系与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
第义
• 二、人地关系理论
一、人地关系的含义
• 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简称。 • “人”——人类本身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性。 做为生产者通过个体的和社会化的劳动向自然环境索 取,将自然界物质转化成其生存必需的产品;做为消费 者,人类消耗自己生产的产品,而将许多废弃物返还 给自然环境。 • “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