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地关系
第二章人地关系原理及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总结

Q E
s
d
Q
第三节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3.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
(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 (2)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 (4)调整消费结构 (5)利用新技术 (6)保护土地资源
第三节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二)土地需求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 种生产消费活动的需求。 影响土地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人口、 土地生产率、国民经济状况(土地价 格、人民生活水平、财富分配、经济 发展水平、国家土地政策等)。
s
E
d
Q’ Q
第三节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二、土地供给与需求的理论分析 (一)土地供给
土地供给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土 地市场,某类用途土地在某一价格下可出售或 出租的数量,这是一种有效供给。土地的供给 又可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第三节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二、土地供给与需求的理论分析 1.土地的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 土地中自然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 部分叫做土地的自然供给。 土地的自然供给受下列因素的制约: (1) 具有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 候条件; (2) 具有适宜植物生长的 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 (3) 具有可 资利用的淡水资源; (4) 具有可供 人类利用的其他资源; (5) 具有最 基本的交通条件。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1.含义:指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 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 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 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2.测算: LPC f R(t), P(t), C(t)
其中:LPC——土地承载力;R(t)——农业自然资源条件
当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向前发展 时社会总产出进入更高水平,尽管 经济效益提高了,但相对总需求而 言,仍需土地资源和非土源资源有 相应的增长,见右图,等产量曲线 由L移动到L1,这时如果要保持非土 地资源投入不变,则需要增加较多 的土地资源投入。如,以生产A单位 产品的非土地资源去生产D单位产品 时,土地资源则需由E单位增加到F 单位。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类投入 是同时增加的。因土地资源有限, 而且价格越来越高,所以,非土地 资源投入的增长幅度往往大于土地 资源投入增长的幅度。正因为这样, 近代生产都趋向于劳动密集型、资 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人地关系及演变ppt课件

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二、近代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理论
3适应论
强调人群对自然环境的文化适应,这种适应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 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该理论已有了“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
罗士培,受法国学派的影响,1920年创用了“调节”一词,创立“适应论”。 调节包含两重含义,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以及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 和利用的可能性。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之间双向的相互关系,主要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 能力。
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二、近代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理论
4生态论Biblioteka 必修三: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人地关系思想的应用: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
案例二:旅游开发与人地关系研究
《国外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研究进展》
借鉴国外相关研究, 协调我国旅游型海岛人地 关系中 要整合人地关系研究, 拓宽旅游型海岛 的研究领域, 重视乡、村级旅游型海岛的人地 关系问题, 尤其要先解决环境脆弱地区外来游 客的影响和相关利益主体问题。
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一、古代朴素的人地适应思想
在西方,探究人地关系的历史也十分悠久
古希腊学者希波革拉第《论空气、水和地方》专门论述了人 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自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色诺芬:较早探讨人地比例及相互关系的学者 柏拉图:《国家论》提出了理想国的设想,认为5040人是对 国家最有利的公民数量 亚里士多德:“最完美最美丽的国家,就是能够维持人口数 目使之不超过一定限度的国家”---一国的土地和人口规模应 当适应
新时代下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信息时代vs工业时代
第二章 人地关系

2.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 1960年代,开始关注和认识环境 1972年,斯得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 议,关注全球环境问题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首次提 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国际组织 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观”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定可 持续发展战略
学习与讨论
讨论选题与主题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列举你身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与目标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教育问题。
讨论要求
要有论点:有鲜明的观点、看法 要有论据:有支持论点的材料和依据
氟斑牙
农民燃烧秸秆
广州1
广州2
广州3
由中信广场鸟瞰
北京
罐装“济州岛空气”在汉城热卖
蝗虫灾害1
蝗虫灾害2
蝗虫灾害4
三、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改变地表水系,调节水量的空间分布
改变水循环,调节水量的时间分布 造成水体污染
南水北调
建设中的三峡工程
城市向海洋排污
赤潮,舟山群岛
赤潮,东海
血腥“莎图什”1
血腥“莎图什”4
老虎穷途末路
虎骨中含有特殊的 A蛋白, 2016/5/9 每公斤虎骨价值>22万元
人类对地理环境作用的特点:
(1)人类作用规模巨大,很多方面达 到与自然作用相匹敌的程度。 (2)人类的地质作用引入新能量,制 造新物质。 (3)人类的地质作用越来越深刻。
人类是环境的保护者? 人类是环境的破坏者?
现在岛上找不到高大的树木和足够有韧性的植物纤 维,那么竖起石像用的圆木是来自何处呢?
复活节岛千年兴衰
登陆复活节岛:大约在公元400年左右 生活安定阶段: 人口问题出现: 环境问题出现:公元800年左右,棕榈遭到严重砍伐 自然资源耗竭 : 建造石像,砍伐森林,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公元 1200年左右 森林消失,生态急剧恶化:公元14-15世纪 出现人吃人事件 生存条件恶劣,人口不断减少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

评价环境决定论必须分析地理环境以什么途径影响人类社会: 通过环境影响种族的生理、心理来解释环境在文化发展中决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易传》主张天人协调 刘禹锡:“天与人交相胜耳”
张载《正蒙· 乾称篇》:“民胞物与”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 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4)
中世纪的西方,科学是神学的婢女,人们饱受自然力量的摧残和
产生影响”; “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一种可变的量。
被地理环境的特征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人类控制自然的 能力,因而是人类对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了一种新的关系”。自
然环境之作为人类历史运动中一个重要的因子,不仅是由于他对人
性的影响,而且由于它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4.1 环境决定论
第二章人地关系理论与科学发展观内容概要1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意义2生产力发展与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4经典的人地关系理论5人地关系理论与科学发展观1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意义所谓人地关系理论是指各种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自然环境在文化包括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看法
2.1 史前阶段
这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时代,但透过原始宗教和神话传说,我们依
然可以追寻到原始自然观的踪迹。
表现:原始宗教包括原始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自然崇拜、鬼魂崇拜、
灵物崇拜以及占卜、巫术等,它是初民屈服于自然,或在自然的
威力下软弱无力的表现;而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则反映出那个时 代的人们对自由驾驭自然的向往。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与科学发展观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

• LPC:土地承载力;R(t):农业自然资源条件;P(t):农业生产 技术与管理水平;C(t):人口消费水平;t:时间。
趋势预测法:根据历年单产的变化趋势资料通过灰色预测、逻辑斯蒂 增长曲线等方法外推。
区域生产潜力测算:Y= Y1+Y2+Y3+……+Yi
• Y为土地生产潜力,Yi为单种作物生产潜力。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测算 区域土地人口承载量估算:P=Y/L • P为区域人口承载力;L为人均生活水平。 区域人口承载比测算: SR=P’/P • P’:预测人口。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二)人口增长对各类土地资源的压力 人口数量增加对土地产品的消费增加导致了对土地资源利 用和土地空间的压力; 人口结构、素质和分布对土地的压力。
表现:对耕地资源、林地和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水面和
水资源、能源矿产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 中间层次:人口与资源、人口与食物的关系(土地人口承 载力) • 综合层次: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 合关系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
二、人地关系理论的历史及其发展 我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人定胜天;因地制宜;天人合一; 等。 17世纪西方人文地理学家:强调气候自然条件人类的制约 作用,把人说成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论)。 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强调人口增殖对社会发展的 抑制作用。 19世纪马、恩的人口理论:强调把人口问题放在整个社会 经济中考察,提出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理。 19世纪“适度人口论”: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和技术发 展相一致。 20世纪“适应论”、“人类生态论”、“协调论”、可持 续发展理论。
人文地理学(第三版)参考答案

第一章人地关系1.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方面列表比拟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2.课堂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人地关系有何变化?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这些省区的人地关系将有何变化?略3.社会调查:调查本校所在地区的人地关系现状,并做一幅本地区的人地系统示意图。
略4.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
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心概念下的课题:①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②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③生态足迹的研究;④社会质量的研究;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①空间的网络化;②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①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②矛盾和互补的关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1. 简述农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和第三产业的根本特点。
1〕农业经济活动:①强烈的地域性②明显的阶段性2〕工业经济活动:①无明显的季节性②专业化与协作化③技术性强,精细程度高④分布集中3〕第三产业①产品的无形性②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③部门结构的与时俱进性④与第一、二产业关系密切2. 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影响区域经济开展的主要因素有何不同?影响因素:①农业经济时代:地形、土壤、气候、水资源、劳动力、科学技术、市场需求、交通运输;②工业经济时代:工业资源、水资源、动力、科学技术、交通运输、劳动力、消费市场;不同: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共同受水资源、劳动力、科学技术、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对地形、土壤、气候的影响比拟大,这些因素决定该地区适不适合开展农业经济,而工业经济活动需要工业资源和生产动力的支持才能运转,这都是农业经济活动所不具有的。
3.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各有什么特点?〔1〕原始农业:①以初级的游牧业和种植业;②劳动效率低下;③对环境具有消极影响〔2〕传统农业:①以犁耕锄种、手工劳动为主;②对自然有取有予;③会带来农业生态环境问题;〔3〕石油农业:①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②破坏了农业主要的自给系统;〔4〕生态农业:①使生产科学化;②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③使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协调开展、有机结合。
人文地理学第二章人地关系论教案

第二章人地关系论一、教学内容:人地关系与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的演变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二、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理解和掌握人地关系的概念、内涵及演变规律;人地关系协调的含义、区域人地关系的变化,帮助同学们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人地关系内涵、和谐的人地观四、教学方法:讲授法。
五、教学内容一、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1、与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是自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
人类生存离不开地理环境,在这一点上,原始社会和现代社会没有多大差别,仅有深度和广度的不同。
原始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如洞居、采集、狩猎、种植、饲养、兽驮、舟行等,都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都是利用或适应一定的地理环境。
人类发展到现代社会对地理环境利用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也不断加深。
如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古代社会仅在沿海有渔盐之利,丰富多样的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广阔的海洋更是交通的阻碍,现代海洋则日益成为人类索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重要生存空间,是经济政治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人地关系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范畴,但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它又不同于一般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是一般的人与水、人与空气、人与山关系的客观规律。
虽然许多地理著作,尤其是中世纪以前的地理著作并没有明确提出人地关系概念,有的地理学者甚至反对引用这个概念,但是他们所描述的地理内容都离不开人地关系的事实,离开了人地关系,也就是离开了地理学。
2、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论是指人们对人地关系的各种观点、思想的总称,即关于人地关系的认识论,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人地关系随人类社会的形成而形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不同的研究者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的世界观和掌握的资料不同,认识水平不同,往往对人地关系形成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但它们都将人地关系作为立论的对象,都属于人地关系论。
(完整版)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代表人物名称亚里士多德地理环境孟德斯鸠决定论拉采尔可能论白兰士适应论罗士培人类中心论托勒密生态论巴罗斯索尔文化景观论哈特向生产关系决定论和苏联学者唯意志论环境感知论孟德斯鸠文化决定论哈奇庄子“天人和一”观荀子协调论现代科学家理论看法简要评论自然环境决定了人类的生理和心夸张了环境的决定力量,忽视生产力和理特点,是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的决定要素人和地理环境之间以心理因向来说明人地关系,忽略生产是一种互相作用关系,二者为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否认人地关互为因果关系系中人的主导作用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环境对人类指出自然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与生物遗传的限制,也说明人类的适应不一样,是经过对社会环境的作用的文化发展对自然环境可能性和环境变化的适应人是宇宙的中心过分夸张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对人地关系的一种极端认识人是中心命题,应当重申了人地关系中人注意人类对自然环境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的反响一个特定的人群,有其独有的文化,在其重申经过实质察看地长久活动的地区内,面景观来研究地区地必定会创建出一种适应环境的理特点地表特点都否认了人类社会和过分重申人的主观能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相动性,以为“谋事在人”,会致使滥用互关系自然资源,最后遇到大自然的报复人对自然环境关系中研究各样文化公司尤其是决议人的环境感的各样可能性进行选知就是一种重要的人择时受环境感知影响地关系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人失掉对自己实践的的程度,人类的文化能够改变主导和控制作用自然人与自然处于一个整体中,天人关系是由人类应按照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反应自然规律联系的,人真实的“人地关系”与环境之间不是对峙而是一致的提早协调人地关系是协调论比过去的人地关系理论都要完美全人类最紧急的务,人地关系和科学,它表示人与自然的和睦关系问和睦日趋受重视题上,人类的认识已从被动跃到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评价
积极作用:批判人类自然地理环境的过度开发利 用 局限性: 尚未找到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尚未找 到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合理途径 启示: 人类利用自然应适应自然地理环境;人类 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包括社会地理环境
五、人类生态学
(一)背景 经验背景:生物学借用“生态”术语关注生物与 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社会学将“生态”还原为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社会背景:批判将自然地理环境作为地理学研究 的中心;地理学关注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 科学背景:规范地理学研究范围;将自然地理学 分支学科从统一的地理科学中分离出去
(二)观点
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选择性反应 地理学统一的主题是人地关系--人类生态 代表学者: 美国地理学家 巴罗斯(H·H·Barrows) (1877—1960) 地理学为“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 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 然环境的反应。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在时间上的关系。地理学侧重于分析人 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三) 评价
1.积极作用
反对唯心主义神权决定论 客观上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2.危害
束缚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 自然宿命论 助长种族主义 发达社会侵略扩张
3.启示 正确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影响程度 社会发展由内因决定 把握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度
二、人类意志决定论(唯意志论、生产关系 人类意志决定论(唯意志论、 决定论) 决定论)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发展 意识形态决定经济发展 人类可以征服自然 文化决定社会发展 环境感知决定社会发展 历史渊源 : 中国古代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英国近代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英国近代洛克: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
(三)评价
积极作用: 批判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 客观上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危害: 破坏自然环境 破坏生产力 否定自然地理学 启示: 正确认识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对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反作 用的程度 正确评估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后果 人地关系不是相互决定的因果关系
人地关系相关论 三、可能论(或然论) 可能论(或然论)
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一)背景
经验背景: 社会发展不只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还受社会因素的 影响,同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可能形成不同的社会现象。 社会背景:批判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 科学背景 : 物理学中测不准原理;数学中概率论形成 发现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和人文现象的不定性
地理学界,德国地理学家F.Ratzel(拉采尔) (1844——1904),《人类地理学》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和生物一样,其活动、发展和分 布受环境的严格限制,环境以“盲目的残酷性统治着 人类的命运”。
自然地理环境
生活条件 生理特征
生产条件 生产内容 生产布局
心理特征 生产水平 生活方式 生产关系 生活习俗 社会制度 文化特征
/flash_manage/share/
第1章 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 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思路 人地关系演变规律案例分析
人地关系概念与内涵
人:一定时间、一定区域范围内从事各种 生产和生活活动的人类群体。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广义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 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3、评价
积极作用:批判了地理学只关注自然地理环境本身的倾向; 将人类生态引进地理学,作为统一地理学的主题;人地关 系研究的一种方法,注重人地关系作用过程的研究 局限性:将地理学等同于人类生态学;尚未找到社会发展的 决定因素;尚未找到人类选择对地理环境作出合理反应的 依据 启示:人类对地理环境作出合理的反应;人有主动选择与地 理环境关系的可能性与能力
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在利用中的适应 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具有多种可能性,英国人文地理学家 罗士培(Perey Roxby)(1880—1947) 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 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 关系。 这里所指的适应与生物的遗传上的适应不同,它是通过文 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这种适应, 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 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三)评价 积极作用: 批判人地关系上的必然论、决定论, 有助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发展 局限性 :尚未找到人类社会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决 定因素;尚未发现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合理途径; 将人地关系仍视为因果关系,不利于认识人地关 系的复杂性 启示:在自然地理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充分发 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分析不同时空的人地关 系特性
地理学研究方法
认为地理学研究应集中在具体的区域上 重视小区域的研究,直接注意人及其周围 的紧密关系,认为这是训练地理学家的最 好途径。
法国地理学家白吕纳(1869——1930年) 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 者。 在人地关系方面, “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 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
(二)观点 :
人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 人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自然地理环境 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由人类能动地择。 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由人类能动地择。
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于20世纪初 提出: 一定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 性; 人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 式而有所不同。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 不同的意义。因此,生活方式则是决定某一特定的人群将 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被人类改造利用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是一个与绿 色廊道相对应的概念,是“拥有特殊文化 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 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 建筑的适应 建筑 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 。
遗产廊道示意图
美国的黑石河流域国家遗产廊道位于马萨诸塞和罗德岛内, 多年以来,一直在塑造着人类的发展和繁荣。这个大于25 万英亩的独特的峡谷目睹了人们定居、工业化和环境退化 的整个过程。 黑石河流域国家遗产廊道规划强调了在该流域内重新复兴 文化和历史资源。它的解说系统包括如下13个主题:工业 发展、工业退化、交通、科技、劳动和管理、民族和移民、 宗教、早期定居点、社区开发、社会变革、商贸、农业和 美国当地的土著居民。这一解说系统的规划为旅游者提供 了多种主题以供探讨,以不同的形式展现了当地的风貌 。
(二)观点
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复杂 的人地巨系统 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对立统一 社会发展与地理环境应协调发展 人类必须约束自身行为来协调人地关系 代表学者与论著:庄子《齐物论》; 李特尔 M.J.怀特 吴传钧
和谐论) 人地关系协调论 (和谐论)
(一)背景
经验背景 协调人地关系的历史悠久: 经典案例:人地和谐的民居;水利工程;华人融入海外社会;生态农业 现代人地关系恶化的严重后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社会背景 各国关注人地关系: 1980年,国际地理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如 何去和谐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 研究任务”。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回潮 科学背景 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回潮 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长足进展 地理学的统一趋势和人本主义趋势
洪堡认为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人是该 个自然统一体的一部分,他认为地理学是研 究“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域结合”。 李特尔是最早提出人地相关思想的地理学家。 他称,地理学的中心原理是:“自然的一切 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
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决定论 人地关系相关论 人地关系否定论 人地关系协调论
沈阳、济南 高 低 2574-1780
身高
女 男 女 矮 高 154- 172- 159157 174 162 110 小 大
平均 发育 指数 备注
小
小
大
小
中
大
89.5
7-25岁 年龄组
18岁
18-25岁
青
年
人类
“地方”病 地方” 地方 缺 元素 碘 地方 疾病 甲状腺肿 克汀病 (呆小) 刚果河 阿尔卑斯山 北美大湖 安第斯山 硒 肠 癌 克山病 (心肌坏死) 美国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六盘山 云贵高原 铜 氟 锌、钴 乏 富 集
天文决定论 16世纪初,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琼·博 丁(Jean Bodin)在其《论共和国》中探 索了行星对地球上居民的影响: 南方受土星影响,过着宗教修心的生活 北方受火星影响,好战、善用机械装置 中部受木星影响,能够在法律统治下过文 明的生活方式
历史渊源 :
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 《政治学》; 18世纪法国的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1689—1755 年),《论法的精神》;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年)对社会历 史发展的分析。
形成了法国地理学小区域研究的传统
普雷斯顿·詹姆斯
美国黑石河谷地区
(Preston E.James)
印第安土著文化 农村的欧洲人文化 城市工业文明
目前,美国国家公园系统已把这个占地二十五 万英亩的地区特别划为“国家遗产走廊”
20世纪60年代以后绿色廊道(green way) 的概念在美国逐渐成熟。绿色廊道(green way):green代表绿色,表明存在自然或 半自然植被的区域;way表示是人类、动物、 植物、水等的通道。
人地关系决定论
一、(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 、(自然) 自然 (一)背景
1.经验背景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理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与人口的生理特征关系统计分析表
自然 地理 环境 秦岭-淮河 以 南 A 以 北 A+1.2 至 A+1.6 大 经度相近 广 州 B 北 京 B+ 0.6 成 都 C 同纬度 武 汉 C + 1.5 上 海 C+ 3.3 日照时数(小时) 福州、成都 1200-1900 男 165168 海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