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京剧院赴世界各国演出
梅兰芳十三次走出国门

梅兰芳十三次走出国门作者:范垂省来源:《侨园》2019年第03期第一次走出国门——轰动日本1919年,25岁的梅兰芳率团首次应日本“帝国剧场”邀请,赴东京、大阪、神户访问演出。
东京各界代表到车站热烈迎接中国京剧团的到来,梅兰芳及夫人下榻“帝国饭店”。
当日日本各界为梅兰芳举行盛大招待会。
京剧团在东京连演12天,上演了《贵妃醉酒》《黛玉葬花》《天女散花》等剧目。
接着又被邀请到大阪、神户演出,所到之处盛况空前。
东京各大报刊纷纷采访梅兰芳,出专题、刊登剧照,盛赞中国京剧之美和梅兰芳高超的表演技艺,高昂的票价竟然也一票难求。
梅兰芳首次日本之行旗开得胜,载誉归来。
此次日本之行,梅兰芳把中国京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展现给邻邦。
第二次走出国门——推动中日戏剧交流1924年,30岁的梅兰芳再度出访日本。
这次演出在日本再次掀起了中国京剧热。
日本“帝国电影公司”还将梅兰芳演出的《虹霓关》《廉锦枫》《红线盗盒》拍成舞台纪录影片。
日本《燕剧新潮》杂志社邀请梅兰芳京剧团出席日中戏剧交流座谈会,促使两国戏剧家在学术研讨中形成深厚友谊,为中日戏剧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第三次走出国门——风靡美国1930年,36岁的梅兰芳为了扩大中国京剧的影响力,产生了赴美演出的想法。
消息公布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支持。
河北省政府、北平市政府为梅兰芳访美举行盛大招待会,然而,美国当时正在发生经济危机,许多好心人劝梅兰芳放弃去美的行程。
梅兰芳向各界表明态度:“这次赴美演出并不是为了淘金,而是通过演出,使中国的古典京剧艺术跻身于世界戏剧之林。
”他的决心感动国人。
梅兰芳率京剧团首先在美国西雅图登陆,再乘火车于2月9日抵达纽约。
受到美国政府、中国驻美使节和旅美侨胞的热烈欢迎。
2月14日,中国驻美国公使馆举行欢迎招待会,美国各界名流500多人出席。
从2月16日开始,梅兰芳率京剧团在纽约演出了《貴妃醉酒》《打渔杀家》《霸王别姬》等剧目。
梅兰芳在纽约一炮打响,原定演出场次一再增加,一连演了28天,场场爆满。
传承京剧文化弘扬国粹艺术

传承京剧文化弘扬国粹艺术【摘要】京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表演特点。
其传统剧目和表演形式多样丰富,包括唱、念、做、打等多种表现方式。
当代京剧传承与发展在努力保护传统的也在不断探索创新,注入现代元素。
京剧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弘扬国粹艺术,传播中国声音。
京剧的国际传播也逐渐增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
传承京剧文化的重要性在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国粹艺术的使命在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京剧文化的永恒魅力体现在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热爱。
【关键词】京剧,文化传承,国粹艺术,历史渊源,传统剧目,表演形式,当代传承,发展,社会意义,国际传播,重要性,使命,永恒魅力。
1. 引言1.1 传承京剧文化弘扬国粹艺术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被誉为中国的“国粹”。
传承京剧文化、弘扬国粹艺术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京剧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它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音乐、舞蹈、戏曲、戏剧、美术等,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美学情怀。
传承京剧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珍惜,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弘扬国粹艺术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只有通过传承和创新,才能让京剧这一瑰宝焕发出新的光彩,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京剧文化,使其在当今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艺术之花。
传承京剧文化、弘扬国粹艺术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京剧这一文化符号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瑰宝。
2. 正文2.1 京剧的历史渊源与特点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
京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京剧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包括了音乐、舞蹈、唱腔、表演等多种元素。
演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技能,如歌唱、舞蹈、表演和功夫等,才能完美地表演京剧。
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案例

中国文化对外输出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与展示,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表现。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范围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成为中国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文化对外输出不仅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了更好的声誉,也让世界更加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案例,探讨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形式、内容和影响力。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是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成为了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一大亮点。
1、昆曲的走出国门昆曲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中的珍宝,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被誉为“中国戏曲之祖”。
昆曲的对外输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有几位昆曲表演艺术家到中国驻外使馆担任文化交流官员,利用昆曲这一特色文化产品向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之后,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昆曲的扶持和推广力度,使得昆曲得以走出国门,受到了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欢迎。
如今,昆曲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地都有一定的市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输出的佳作。
2、京剧的走向世界京剧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
京剧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喜爱和关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输出的一大亮点。
中国政府和文化部门在推动京剧对外输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组织京剧巡回演出、举办京剧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国际观众了解和喜爱京剧。
目前,京剧已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拥有了稳定的受众群体,成为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一大亮点。
3、中国书法的海外传播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世界的青睐。
中国书法的对外输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当时一些中国书法家和艺术家到国外进行书法展览和讲学,使得中国书法在国际上受到了一定的关注。
京剧海外传播对京剧英译的启示

京剧海外传播对京剧英译的启示作者:葛莹辉刘露来源:《文化产业》2016年第04期摘要:在文化软实力日益重要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方能展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国粹京剧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京剧海外传播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通过翻译来展示并传播京剧艺术,对于增进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展示并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通过对京剧海外传播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京剧英译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旨在促进京剧英译工作的开展,以推动京剧的海外传播。
关键词:京剧;海外传播;京剧英译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然而,与中国经贸的巨大顺差相比,中国的文化贸易长期存在严重的“文化赤字”(张殿军,2011:64)。
当今是文化软实力激烈博弈的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并提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只有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世界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得以展现和提升。
中國京剧已有 200 多年的历史,是一笔宝贵文化遗产,也蕴含着人类共有的美学理念和文化价值,是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在谈论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时曾说,我们应该发展以京剧为代表的、带有中国精神的传统文化融入世界、感动世界。
京剧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让京剧走向世界也能够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一、京剧海外传播的历史与现状1919年梅兰芳率团赴日本演出,拉开了中国京剧海外传播的帷幕,自那时至今,中国京剧在海外的传播已有近百年历史。
但真正第一次将京剧传播到西方并引起极大轰动的是梅兰芳剧团一行21人于1930年在美国的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的对外传播多以文化外交为目的。
1951年,张云溪、张春华等7人参加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会,演出京剧《三岔口》、《武松打虎》、《水帘洞》、《红桃山》四出武戏。
梅兰芳在海外的演出及其启示

梅兰芳在海外的演出及其启示京剧是我们的国粹,梅兰芳让中国京剧艺术走出国门,在跨文化传播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一个闪亮的坐标。
梅兰芳曾带团赴日本、美国、苏联访问演出,开创了京剧艺术对外交流的先河。
过去的历史还没有走远,梅兰芳在京剧领域进展跨文化传播的探索,依然有着现实意义――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于两种文化交汇的地方寻找生长点。
梅兰芳赴日本演出广受欢送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任帝国主义宰割。
与此同时,西方一些文化界人士也将自己看作世界的中心,盛行“欧洲文化中心论”,对东方文化不屑一顾。
这种“欧洲文化中心论”也影响到中国,以至有人撰文认为西方戏剧才是人类真实生活的反映,抨击京剧表演粗俗不堪,是远离真实、自欺欺人的造作。
然而,1915年美国驻华公使偶然观看了梅兰芳的演出,为其演技的高超而惊讶,因而在他离任前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要使中美人民更加友好,最好请梅兰芳去美国一次。
”正是这句话打动了梅兰芳。
梅兰芳开场酝酿将中国的京剧带往国外,使外国人也能欣赏到这种艺术,使海外能了解中华文化的广博与深邃。
梅兰芳到美国演出前,为了取得海外演出的经历,同时也由于筹备访美资金需要更多的时日,便于1919年,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的邀请,赴日作了一次旅行演出。
梅兰芳演的剧目有新编的《天女散花》、《御碑亭》等。
《御碑亭》这出戏引起一般妇女观众的共鸣,原因是日本妇女和从前中国妇女一样,受尽了封建制度的折磨。
之后梅兰芳又到神户、大阪演出。
在梅兰芳赴日旅游演出之前,恰逢日本发生大地震,东京帝国剧场遭到严重破坏。
梅兰芳当即进展义演,捐赠一万银元作为修复资金。
后来有日本朋友提及此事时,梅兰芳那么说:“救灾恤邻是人类应尽的责任。
”1924年10月东京帝国剧场重新修复,该院经理大苍喜八郎便在开幕之际,再次邀请梅兰芳赴日演出。
梅兰芳于10月20日至23日与日本歌舞伎演员同台献艺。
梅兰芳回忆起这次演出时说:那一次旅行演出,我觉得除了使中国京剧能够为日本人民理解和欣赏是我的荣耀和愉快之外,给我最大的收获是看到了日本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戏剧,日本的主要国宝之一――日本歌舞伎。
他者观照:中国京剧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

他者观照:中国京剧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从19世纪末中国与日本开始接触以来,京剧就开始逐渐传播到日本,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引起了日本观众的兴趣,出现了一股京剧热。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国京剧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
一、中国京剧在日本的传播中国京剧最早传入日本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明治维新时期。
这一时期,日本着手进行西方化改革,对外交流也逐渐增加。
中国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受到了日本学者、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的关注。
一些日本的文化学者开始学习京剧,并将其带回日本进行研究和传播。
中国的京剧演员也开始到日本进行巡回演出,为日本观众呈现京剧的艺术魅力。
这些都为京剧在日本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京剧在日本逐渐被接受和认可。
一些日本京剧爱好者开始在日本本土开设京剧学校,培养本土的京剧专业人才;一些艺术团体也开始邀请中国的京剧团队到日本进行演出,增进了两国在京剧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一些关于京剧的书籍、影视作品也开始在日本出现,为更多的日本观众了解和喜爱京剧奠定了基础。
中国京剧在日本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术研究:日本的一些京剧学者对京剧进行了深入研究,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日本学术界对京剧的认识提供了依据。
这些学术研究不仅帮助日本人更好地理解京剧的内涵和魅力,也促进了中日两国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
2.演出活动:中国京剧在日本的演出活动逐渐增加,不仅有中国京剧团队到日本巡回演出,也有一些日本本土的京剧团队在日本各地进行演出,让更多的日本观众有机会欣赏到京剧的精彩演出。
3.培养人才:一些日本京剧学校开始培养本土的京剧专业人才,他们学习中国京剧的表演技巧和艺术内涵,在日本本土传承和发展京剧艺术,为京剧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4.影视作品:一些关于京剧的影视作品在日本取得了一定的关注度,引起了日本观众的兴趣。
外国京剧现状分析报告

外国京剧现状分析报告摘要外国京剧受到独特的表演形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的影响,逐渐在国外获得了较大的关注。
本报告通过对外国京剧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其在国外的发展状况、受众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 引言京剧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国内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全球化的发展,外国京剧在海外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本报告旨在分析外国京剧的发展情况,探讨其对于国际文化交流的意义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 外国京剧的发展状况外国京剧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京剧艺术家开始赴国外演出,并将京剧技艺传授给本土演员。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外国京剧在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得以推广和发展。
如今,外国京剧已经在多个国家建立了京剧学校或戏曲学院,培养出了许多本土的京剧演员和爱好者。
3. 受众特点外国京剧的受众群体主要包括外国人以及对中国文化和艺术有浓厚兴趣的人士。
其中,不乏一些京剧爱好者将其作为一种传统艺术来学习和欣赏。
外国观众欣赏京剧的动力主要源于对于中国文化的好奇和对于京剧表演形式的赞赏。
他们通过对剧情、音乐和动作的了解,理解和欣赏京剧的独特韵味。
4.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外国京剧在海外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最大的一项挑战可能是文化差异。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其剧情、表演方式和文化内涵与西方戏剧有很大不同。
因此,外国演员需要在学习京剧的同时理解中国文化背景,将其融入到表演中才能更好地传递给观众。
另外,京剧的音乐和唱腔也需要外国演员进行深入学习和体验。
然而,外国京剧也面临着许多机遇。
首先,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人们更加容易接触和了解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对京剧的兴趣也随之增加。
其次,京剧作为一种多媒体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传播和演绎,吸引更多的观众。
此外,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支持以及中国文化在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也为外国京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解析版)

第八课学科素养测评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每题4分,共48分。
)1.(2022辽宁大连月考)2020年5月21日是首个以“茶和世界,共品共享”为主题的“国际茶日”。
早在唐代《茶经》中就记载,我国先民最早发现茶的功用并开发饮用的事实。
现在,中国茶已形成不同的茶品类型、饮用方式和养生文化,如“人在草木间”隐喻着天人合一的境界,“茶禅味”阐释了人生品悟。
这说明( )①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②中国茶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④传播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唐代《茶经》记载,我国先民最早发现茶的功用并开发饮用,现在进一步发展,说明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①符合题意。
以“茶和世界,共品共享”为主题的首个“国际茶日”,说明中国茶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符合题意。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集中反映,③错误。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传播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交流的一种途径,但不是主要手段,④错误。
2.(2022 辽宁沈阳模拟)“世界是一幅绚丽的图画,七种颜色是它的基本元素;世界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不同音符是它的基本单位。
”从文化视角看,上面这句话要表达的思想是( )①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③文化传播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题中观点只是阐明了各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强调了正是由于文化的多样性才形成了世界文化的百花园,①②正确。
③强调了文化的传播,④强调了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均不符合题意。
3.(2022辽宁营口月考)文化交流,看似隔着一层难以描述的轻纱,但却内里交融,魅力无穷。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饱含深情地为梅兰芳先生赋诗一首:“认不出你,亲爱的,你用陌生的语言蒙着面孔,远远地望去,好似一座云遮雾绕的秀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团
《鞠躬尽瘁诸葛亮》
日本民音协会
对外友协
宋官林 张建国
07.03 .20-03.29
俄罗斯
二团、三团
《东方神韵》
文化部
宋官林邓敏
07.09.13-09.19
俄罗斯
二团
《图兰朵公主》
文化部
吴江 刘惠平 李红梅 黄炳强
07.09.24-09.29
韩国
一团
《白蛇传》
中演公司
于魁智、李胜素、张威
07.09.14-09.26
04.11.08-11.14
以色列
三团
《杨门女将》
以色列特拉维夫歌剧院
中国京剧院
吴 江 刘惠平
《闹天宫》
刁 丽 贾永泉
05.05.01-05.08
芬兰
二团
《张协状元》等
芬中友协
中国京剧院
宋官林 江其虎 李海燕
05.05.07-05.28
英国
二团
《野猪林》等
英国雅仕贺公司
中国京剧院
刘孝华 于魁智 李胜素
四团演员
1960
北美古巴
中国艺术团
张东川等
1964
日本
四团
中国京剧院
张东川等
1978
美国
中国艺术团
张东川等
1989
日本
《龙王》
中国京剧院
李光等
1990
日本
青年团
杜振宁等
1994
日本
青年团
江其虎等
匈牙利
参加匈牙利国际戏剧节
98.07.14-07.19
希腊
一团
《巴凯》
希腊Interaction Arts Promotion
三团
《花木兰》《夜莺》
美中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中国京剧院
99.03.09-03.27
意大利、德国
三团
《杨门女将》
丁关根部长指示、文化部外联局
中国京剧院
99.02.11-02.28
法国
一团
《三岔口》《盗仙草》
法国麒麟文化协会
中国京剧院
,
99.07.08-08.22
法国、比利时
一团
《闹天宫》
国际民间艺术节
中国京剧院
徐玉川等
《小放牛》
徐玉川等
1956.06
日本
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
梅兰芳等
1956.07
南美
中国艺术团
杜近芳等
1957
莫斯科
《拾玉镯》
中国京剧院
杜近芳等
《放裴》
李金鸿等
《嫦娥奔月》
杜近芳等
1959
维也纳
《春郊试马》
中国京剧院
刘秀荣等
1959
维也纳
《虹桥赠珠》
中国京剧院
周云霞等
1960.12
缅甸
四团
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
高牧坤 张火丁
02.10.22-11.05
埃及
二团
《折子戏》
中国政府代表团
文化部
于魁智
03.09.22-10.04
澳大利亚
二团
《白蛇传》
嘉年华艺术节
天人公司
宋官林 于魁智 李胜素
04.10.20-11.11
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
一团
《图兰朵》等
“相约”华沙戏剧节、庆祝东欧建交55周年
中国京剧院
吴 江 宋官林 邓 敏 黄炳强
美国
一团
《慰侨演出》
国务院侨办
宋官林、李阳鸣等
07.11.04-11.15
法国、埃及
《漫谈京剧文化》
文化部
吴江、杨春霞、冯志孝、李祖铭、李学忠
国家京剧院赴世界各国演出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08-9-9 阅读次数:2216
剧院赴世界各国演出
日期
地点
出访人员
演出剧目
邀请方
组团单位
领队及主要演员
1955.07
华沙
《闹天宫》
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会
中国京剧院
王清乾等
《三岔口》
中国青年艺术团
小盖叫天等
《京剧清唱》
江新蓉等《水漫金山》《双射雁》源自中国京剧院江其虎等
98.07.19-07.28
奥地利
一团
《巴凯》
驻奥地利使馆文化处
中国京剧院
江其虎等
98.09.06-09.24
希腊
一团
《闹天宫》《盗草》
驻希腊使馆文化处
中国京剧院
98.10.20-11.07
西班牙
一团
《霸王别姬》《三岔口》
西班牙Duetto
中国京剧院
99.01.30-02.16
美国
05.10.10-10.17
美国
二团
《杨门女将》
肯尼迪中心 “中国艺术节”
中演公司
吴 江 邓 敏 黄炳强
06.01.27-02.05
美国
三团
钢伴《红灯记》
美国汉毅制作有限公司
李文林 袁慧琴 耿巧云
06.02.28-03.04
日本
舞美中心
京剧服饰展
日本民音协会
中国京剧院
吴 江 张青竹
06.06.02-08.02
00.05.08-05.20
法国、瑞士
《闹天宫》
法国广场剧院
中国京剧院
《三岔口》
00.11.05-11.29
法国、瑞士、摩纳哥
三团
《杨门女将》
中演公司
刁丽
02.02.09-04.30
日本
一团
《闹天宫》等
日本民音协会
对外友协
刘孝华 李光
02.06.19-06.24
德国
三团
《江姐》
德国科隆世界艺术节
中国京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