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表面看童工现象的本质

合集下载

对童工的看法

对童工的看法

對童工的看法对童工的看法童工是指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在非法或不适宜的工作环境中从事劳动活动。

童工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我看来,童工是不可接受的,对童工问题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

童工违反了国际劳工组织的相关规定。

国际劳工组织规定,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有权得到教育和保护,不应该从事危险的工作或剥夺他们的童年。

童工不仅剥夺了孩子们的受教育的机会,还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童工问题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

童工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过早从事劳动活动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

长时间的劳动和艰苦的工作环境会给他们带来身体上的疲劳和伤害。

此外,童工还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童工不仅剥夺了青少年的权利,也剥夺了他们健康成长的机会。

童工是违法行为。

根据我国《劳动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满16周岁的儿童不得从事劳动,16周岁至18周岁的青少年在法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条件下可以从事轻微的劳动活动。

然而,在一些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童工问题依然存在。

这些孩子们被迫从事劳动活动,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险和伤害。

我们必须加强对童工问题的监督和执法,严惩违法用童工的行为。

解决童工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打击违法用童工的行为,加强对劳动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和教育。

同时,政府还应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社会组织可以发起相关的活动和宣传,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童工问题,并提供帮助和支持给受童工问题影响的孩子们。

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应该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不让他们过早从事劳动活动。

童工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童工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是否应该废除童工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童工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童工辩论辩题正方观点,童工应该被废除。

童工是指未成年人在工作中从事劳动活动,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首先,童工违反了未成年人的权利,他们应该接受教育,而不是被迫参与劳动。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全球有超过1.5亿儿童处于童工状态,这些儿童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无法享受童年的快乐。

其次,童工容易导致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

许多童工被迫从事危险的工作,导致他们受伤甚至丧生。

此外,长期的劳动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心理创伤和发育障碍。

因此,为了保护儿童的权利和健康,童工应该被废除。

反方观点,童工不应该被废除。

童工在一些情况下是必要的。

在一些贫困地区,儿童可能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他们需要通过劳动来维持生计。

如果废除童工,这些家庭可能会陷入更深的贫困。

此外,一些行业可能需要儿童的劳动力,如果废除童工,这些行业可能无法正常运转,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另外,废除童工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会导致地下童工的出现,让儿童处于更危险的环境中。

因此,童工不应该被废除。

名人名句及经典案例: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这句话强调了儿童的重要性,他们应该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关爱,而不是被迫从事危险的劳动。

经典案例,孟加拉国的拉纳广场坍塌事件,造成了数百名儿童工人死亡,这个悲剧表明了童工的危险性,进一步加强了废除童工的呼声。

综上所述,尽管反方观点有其合理性,但考虑到儿童的权利和健康,以及童工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认为童工应该被废除。

只有通过废除童工,保护儿童的权利和健康,才能让他们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为国家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是否应该禁止童工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禁止童工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禁止童工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禁止童工。

童工是一种严重侵犯儿童权益的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因此,我们认为应该禁止童工的存在。

首先,童工违背了儿童权益。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儿童有权受到特别保护,包括不受剥削和虐待。

童工的存在严重侵犯了儿童的这一权益,违反了国际公约。

其次,童工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在工作场所,儿童通常面临长时间的劳动、危险的工作环境和低工资待遇,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长期的体力劳动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健康。

此外,童工也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童工的存在会导致儿童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影响国家未来的人才储备。

而且,童工通常从事的是低技能、低报酬的工作,无法有效地提高国家的劳动生产率。

因此,为了保护儿童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认为应该禁止童工的存在。

反方观点,不应该禁止童工。

童工是一种现实存在的现象,禁止童工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带来更多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认为不应该禁止童工的存在。

首先,童工是一种贫困现象。

很多家庭由于生活困难,无法负担孩子的教育和生活费用,只能让孩子去工作来补贴家用。

如果禁止童工,这些家庭将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贫困问题。

其次,童工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童工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部分。

禁止童工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会让这些孩子失去生存的机会。

此外,童工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一些孩子通过工作学会了生存的技能和价值观,这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也是有帮助的。

因此,我们认为应该通过改善童工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等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禁止童工的存在。

浅析20世纪30年代四川成都的童工现象

浅析20世纪30年代四川成都的童工现象

浅析20世纪30年代四川成都的童工现象摘要:民国时期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雇用童工的现象,30年代的四川地区除了工厂中存在的一般童工,当时慈善团体为救济孤苦儿童兴建的乞丐工厂、幼孩教养工厂等收留的儿童成为一种特殊的童工形式。

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成都;童工1 童工现象的普遍存在民国时期全国范围内广泛存在雇用童工的现象,且逐渐普遍化。

1930年国民政府工商部对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江西、山东、广西、广东、福建9省29市产业人数进行了调查,产业工人总数为1204317人,童工就有55605人。

到1933年,全国童工人数占产业工人总数的10.0%以上的城市达到14个。

四川成都地区雇用童工的现象也很普遍。

但因四川偏居中国西南,且战乱频繁,现代化大工业相对落后,其工业集中于规模小、技术落后的传统手工业,童工大多存在于传统手工业工厂及一些“苦力”行业中,“童工”常以传统的“学徒”形式存在。

在1939年的关于成都市牙刷业工人的调查中可知,工人年龄在14岁以下者就占总工人人数的52.48%;1932年的成都《平报》有报道称成都市区内有人力车公司招用幼童外出拉车,最小者只有10岁;在当时成都的一些浴室中,还出现过雇佣幼童为顾客擦背的情况。

这主要因为工人家庭在内的广大下层劳动者家庭出于生计压迫沉重而被迫将年幼的子女送去工厂当学徒或童工,赚取微薄的收入来谋生计。

表1:成都市牙刷行业职工及学徒年龄分配职员工人学徒总计百分比14岁以下――74 74 52.48资料来源: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056页。

从上表可以看出,成都牙刷行业中学徒的年龄多半在19岁以下,14岁以下的以学徒形式存在的童工人数就占54.48%,为最多者。

同时成都童工还大量存在于保育救济活动中兴办的慈幼工厂中。

早在清末,为解决流浪儿童问题,成都在1905年建立了“幼孩教养工厂”收容年幼乞丐,幼童进厂后做童工,教其学打草鞋、编竹器、做木货等,一年的时间,教养工厂收容了500名流浪、行乞的幼童。

公务员面试之面试热点分析:常熟童工背后的“读书无用论”

公务员面试之面试热点分析:常熟童工背后的“读书无用论”

公务员面试之面试热点分析:常熟童工背后的“读书无用论”【热点概述】常熟童工事件被披露后,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和一致谴责。

人们很自然地认为这些童工是因为家里贫困上不起学,被中介卖给黑心老板。

可是,卧底的拍客发现,这些孩子外出打工,并非因为家里贫困上不起学,而是觉得读书无用,出来打工既能赚钱,又可以被村里的同龄人羡慕,尽管很累,但出来也不想回去了。

这一解释超出了很多人的固定思维,人们往往尽可能悲惨的去想像这些孩子的际遇。

然而,这些孩子并非因为穷才走上这条路。

他们有银行卡、有手机,甚至有电脑,穿着也不差。

他们的家庭只靠种地一年也能有上万的收入,更何况现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上学花费很少,读书根本不是问题。

问题是,他们不想读,认为读书无用,当地一些上了大学却没有找到好工作的个案,也加深了这一认知。

卧底的拍客还提到,在这些童工的家乡,初一有500名学生,到了初三只剩300人。

可以想见,进入高中阶段,会有更多的孩子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而辍学,并去发达地区打工。

【面试预测题目】近日,常熟童工事件被披露后,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和一致谴责。

人们很自然地认为这些童工是因为家里贫困上不起学,但卧底的拍客发现,这些孩子外出打工,并非因为家里贫困上不起学,而是觉得读书无用,当地一些上了大学却没有找到好工作的个案,也加深了这一认知,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各位考官,对于上不上学这个问题的争论我是感同身受的,我身边也有很多的同事和朋友为这个问题纠结过,不上学能够尽早的进入社会,积累社会经验,创造财富,但是这毕竟是短期的利益,从长远来看,上学能够让我们加深沉淀,接触到更先进的知识和更高的平台,所以,我觉得上学十分必要,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和引导,避免读书无用论蔓延开来。

之所以部分人觉得上学无用,我觉得,第一,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现在的学生接受信息十分广泛,功利心比较重,受社会成功学,鸡汤文化的影响,急功近利,很浮躁,第二,从学校的角度来讲,现在的学校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校管理水平差,输出得优秀大学生比较少,大学生在学校虚度光阴的案例比较多,比如打架,酗酒,跳楼自杀等,在社会上造成了负面影响,第三,从社会和企业的角度来讲,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量较少,更多地企业青睐专科生,成本低,技术强。

是否应该废除童工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童工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童工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童工。

童工是指未成年人在工作中从事劳动活动,这种现象在一些贫困地区和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

作为正方,我认为应该废除童工,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首先,童工违反了未成年人的权利。

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未成年人有权享受教育、健康和安全的环境,而童工的存在往往会剥夺他们这些权利。

童工可能导致未成年人失去上学的机会,长期的体力劳动也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因此,废除童工是保护未成年人权利的必要举措。

其次,童工会影响国家的未来发展。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力。

然而,如果他们被迫从事童工,就会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这将严重影响国家的未来发展。

因此,废除童工是保障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

最后,废除童工也符合道德伦理。

众所周知,童工往往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从事危险的劳动,这是对未成年人的一种伤害和剥削。

作为社会成员,我们有责任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和安全,废除童工是我们应尽的道德责任。

综上所述,废除童工是符合未成年人权利、国家未来发展和道德伦理的必要举措。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消除童工现象,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童工。

童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虽然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作为反方,我认为不应该完全废除童工,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首先,童工在一定程度上是贫困地区家庭生活的一种补充。

在一些贫困地区,家庭的经济状况可能无法满足孩子的基本生活需要,因此孩子通过参与劳动来帮助家庭增加收入。

废除童工可能会导致这些家庭生活更加困难,甚至无法维持基本生活。

其次,童工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劳动意识。

通过参与劳动,孩子可以学会独立生活和劳动技能,这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也是有益的。

废除童工可能会剥夺孩子学习劳动的机会,使他们缺乏独立能力。

最后,废除童工可能会导致一些家庭失去经济来源,甚至使孩子流落街头。

是否应该废除童工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童工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童工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童工。

首先,童工是一种违反人权和道德的行为,违背了国际劳工组织的相关规定。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有数百万儿童被迫从事危险的工作,这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和成长。

比如,孟加拉国的纺织厂中就有大量的童工,他们长期暴露在有害物质中,导致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其次,童工的存在也严重破坏了儿童的教育权利。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显示,全球有数百万儿童因为被迫工作而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正如马尔科姆·X 曾经说过,“教育是最强大的武器,你可以用它改变世界。

”废除童工,给予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最后,废除童工也符合社会的长远利益。

童工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儿童的健康和教育,也会导致成年后的就业问题。

因为缺乏正规的教育,这些童工长大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从而增加了社会的负担。

正如尼尔·阿姆斯特朗·阿姆斯特朗曾经说过,“教育的价值是无法衡量的,它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

综上所述,废除童工是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符合儿童权利保护的需要,也符合社会的长远利益。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童工。

首先,童工是一种现实存在的问题,废除童工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在一些贫困地区,家庭条件非常困难,孩子们被迫工作是为了生计。

如果废除童工,这些家庭将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导致更加严重的贫困问题。

正如曼德拉曾经说过,“贫困是最严重的违反人权,我们必须解决贫困问题。

”。

其次,童工也是一种传统和文化的延续。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家庭和社会都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就学会劳动,这是一种传统的观念。

废除童工将会对这些传统和文化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最后,废除童工也会对一些产业造成影响。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和农业中,童工是一种廉价的劳动力来源。

废除童工将导致成本的增加,对这些产业造成不利影响。

正如亚当·斯密曾经说过,“市场的自由竞争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童工问题背后的隐忧

童工问题背后的隐忧

童工问题背后的隐忧11月25日,一篇名为《常熟服装城非法雇佣童工事件情况调查》的报道经发出便引起人们热议。

这篇报道主要讲述了近年来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用工成本重压下铤而走险,以散落在江苏常熟服装城周边社区村落的服装业黑作坊为例,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非法雇佣童工的现象。

虽然雇用童工事件经暴露后就得到快速查处,事件中的孩子也在案件查处完毕、工厂结算报酬后被当地政府送回家乡,但是送回原籍真的能从根本上解决童工问题,帮助这些孩子获得新生吗?再者,如若再发生类似的童工事件又该如何善后呢?这一系列童工问题背后的隐忧不得不让有关部门陷入深深的思考。

针对上述相关问题,人们也在各种网络平台上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一部分人认为这些孩子如果留在当地,他们根本没有合理合法的依据继续进行劳动、获得报酬;如果将其送回原籍,这些孩子又有很大的可能会再次成为童工。

所以,无论是留还是去,这都是一个异常艰难的抉择。

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应该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选择是留在城市,还是回到家乡。

但这明显不切实际,童工之所以称之为童工,就是因为他们年龄太小。

既然处在这样的一个年龄段,他们的心智必然是不成熟的,自然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故而怎可让其自己做出选择。

其实就我而言,这些孩子最该呆的地方应是校园而且他们应接受教育。

毋庸置疑,童工现象屡见不鲜,而且主人公普遍是贫困地区的孩子或是山区留守儿童。

迫于家庭贫困、乡村窘迫的艰难境况,他们或是被引诱或是自发地涌进了童工大军,他们的知识匮乏,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其基本权益根本无法得到保障。

常言“孩子是祖国的花朵”,那么全社会都应积极地为保障儿童权益并使其健康成长献计献策。

首先,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严格依法行政。

孩子的权益被侵害与政府监察不严密切相关。

为什么常熟服装城周边出现大量的服装业黑作坊?为什么这些作坊会一而再再而三无肆无忌惮地雇佣童工?也许是工厂地点比较隐蔽难以令人发现,也许是官商勾结给了他们谋取暴利的契机,总之无论哪一种可能,政府对其管理不严这一点都不可否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过表面看童工现象的本质
《南方都市报》曝光了深圳福永街道工业区的可立克公司使用来自四川省凉山州的童工。

据悉,73名童工每天工作12小时,月固定工资为2000元。

消息一出,童工问题便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意见无非三种:反对童工,认为童工现象是对人权的伤害,没有良心和反人道的;赞同童工,认为是改善生活不得不付出的代价;鼓噪童工,认为好得不得了,任何对童工现象的批评都坏透了,蠢透了。

我认为,实事求是的观点应该是赞同童工。

雇佣童工这桩生意,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没有强制,是可以做的。

当然,“可以做”不等于“应该做”,更不等于“必须做”。

毕竟,在文明程度较高的地区和社会中,让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发展他们的兴趣和能力,使他们幸福成长已经是一项基本共识。

因此鼓噪童工的论调显然在道德上是欠妥的,自然会引起厌恶。

但是相比之下,禁止童工的主张则可能是危害更大的观点。

今天,当我们讨论贫穷国家和我国贫困地区的童工问题时,一定不能忘记18世纪英国当时的窘境。

当时英国大约有六七百万人口,但其中有两百万左右是贫穷的流民,没有任何社会保障。

圈地运动导致农奴朝向城市涌入,在城市中待过一年即可获得自由民的身份。

然而在此之前,这些流民成为社会严重的问题之一,
也许你认为需要政府为他们做点什么?然而让我们看看事实上这些流民是如何自救的。

这些流民、穷人中的一些人组织其它人建立小作坊生产点什么。

他们成为城市的建设者和居住者,他们基本上都是些游商走贩、逃逸奴仆、机械师、手工业者或者其他封建法律秩序中地位低下的人。

正是在这样的城市中,他们寻找到了自由。

这就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端倪。

这些人是创新者,他们生产满足大众需求的廉价产品。

正是资本主义经济改善了流民的状况,正是那些早期的工厂满足了求生的人们的需求。

工厂制度与童工的关系并非我们所想象那样充满剥削和残酷,尽管阅读狄更斯更为一种时髦。

在哈耶克主编的《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一书中我们所能看到的是:正是工厂制度的出现,为成千上万在资本主义出现之前的时代根本不可能长大成人的少年儿童提供了生计,提供了维持生存的手段。

1750年,英格兰人口600万,1800年增长到900万人,1820年则达1200万人。

儿童和青少年的比例大幅度上升。

在伦敦,5岁前就夭折的儿童的比例从1730-1749年间的74.5%,下降到1810-1829年的31.8%。

正是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年头里,正是在1760到1830年被称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时代,正是在那些年里,英国人口翻了一番,这意味着成千上万之前会死去的儿童活了下来并且长大成人。

书中详细记录着,在1819年到1846年间陆续通过的工厂法案对雇佣孩子和成年人的条件施加了越来越严格的限制,这些大型企业容易、也经常遭到巡查员的视察和审查。

因此,其老板越来越多地选择开除童工,遵守那些规定他们该怎样雇佣年轻人的种种详尽的、武断的、变幻无常的法律规章。

立法干预的结果,这些遭到开除、但仍需要工作才能维持生存的童工,不得不到老旧的小工厂去找工作,这些小工厂容易躲避检查,而其卫生和安全状况却明显要恶劣的多。

那些无法找到新工作的童工则沦落到100年前那些贫穷的少年儿童的状况,从事临时性的、更为繁重的农业劳动,或者更糟糕——用米赛斯的话说——“成为了这个国家中到处滋生的流氓、乞丐、流浪汉、强盗和妓女。


禁止童工的立法根基于高尚的道德情操。

用一种价值观驳斥令一种价值观并不见得明智。

我们仅以经济学的常识阐述一下禁止童工的立法会产生什么影响。

此类立法是典型的政府干预。

所谓政府干预是指政府超出维护市场规则的范畴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预。

这些干预通常都影响到经济核算、利润、利息、投资预期等。

禁止童工的立法损害了边际生产者。

私人企业家、私人生产商不可能长期承受亏损。

长此下去,从该地区退出的投资者和企业家越来越多。

这同时也说明,贫困地区缺少资本投入。

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的父母贫困至此?我们不妨倒过来看看现实。

童工并不是被工厂立法消灭的;当父母的收入足以养活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在经济上不再需要靠孩子的工资也能养活家人,这时候,童工就自行消失了。

如何提高工资水平,不是由雇主说了算,也不是由政府说了算。

而是由挣工资的人决定的。

因为消费最终商品的人也是工人自己。

雇主与工人在经济学上可以区分,但在现实中则无区分。

社会中有无数生产过程,某一工厂生产的商品也许是另一家工厂所需的资本品。

如此循环而复杂的体系,使得我们明白,只有更深层的迂回生产和扩大生产的规模,才能提高产量和供应,从而促使商品趋于更低的价格。

这是自由竞争的市场体系所决定的,如果你愿意想一想手机行业便知。

可见,更高的生活水平依赖于资本的供应。

如何提高贫穷父母的收入而不至于让儿童去打工补贴家用,答案已经十分明显。

那些反对童工的人也许未必是反对资本主义的人,但或多或少一定缺失经济学常识。

对于这些人,米塞斯绝妙地回答道:“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比前资本主义时代多十倍;你知道今天所有人比资本主义之前的祖先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要是没有资本主义,现在的十个人里只能有一个活下来。

你活着这个事实就是资本主义成功的证明,不论你是否看重你的生命。


因此,我们反倒是应该把童工现象当作正面的事情来看待。

此次事件中的一位彝族孩子曾对记者说:“不想回家,回家每天就只能吃玉米和土豆,在深圳天天都可以吃到米饭和肉,不像在
家只有过年时才会杀一头猪,吃到肉。

”可见凉山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多差。

凉山彝族自治州自然条件恶劣,交通条件尤其恶劣。

而当地居民大多从事农业,而且文化教育水平相当低下。

当地居民难以积累起资本兴业投资,无法提供充分的非农就业机会,更缺少在劳动市场上谋得高薪工作的竞争力。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凉山彝族自治州当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才5538元,而该州所在省的省会成都市当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则为11501元。

深圳当年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达到了40741.88元!正是这些条件使当地居民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大大低于困守在家,也就是说,只要跳出“农门”就有机会改善生活。

凡是到过当地的观察者都会发现,长期的贫困和缺乏就业机会,已经使当地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地方基层文化——读书无用论。

当地以彝族为主的居民普遍文化水平低下,且缺乏宗教信仰,从而对文化缺乏必要的尊重。

在他们看来,读书学习与提高收入、改善生活之间不存在积极的关联。

这也是对当地经济社会状况的一种自然反应。

但是这种观念也使得当地居民更倾向于通过出卖劳动力来改善处境。

当地的主食是土豆。

想想看,每天呆在农村吃当地的主粮土豆度日,比起每个月挣2000元,哪一个更能提高生活?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童工的出现恰恰意味着当地有了进步。

因为在一个与外界广阔市场没有广泛关联的地区,人们根本不可能发现出卖劳动力挣钱的机会。

也就是说,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贫困人群甚至处在市场的边际之外。

童工现象却正好意味着贫困地区日益卷入全国性的市场体系,他们成为了边际生产者和劳动力市场上的边际竞争者,开始参与市场。

正是那些劳工掮客联系起了缺乏劳动力的深圳与偏远的大凉山地区。

他们传递的市场用工信息改善了当地闭塞的状况。

与此同时,市场化进程也开启了一个急速货币化的进程。

人们越来越需要通过金钱来购买生活消费品,因而深感需要金钱,想发财,想致富。

正是因此,当地居民才第一次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开始改变长久不变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靠拢。

概言之,正是市场化提供了贫困地区居民改善生活处境的动机、激励和渠道。

对此,我们有什么理由愤愤不平呢?
今日中国贫困地区的发展状态不恰恰在重复三百年前英国发生过的事吗?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但我们不能因为渴望完美世界就扼杀了改善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