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七律长征》1+1群文阅读
五年级上语文同步阅读及答案-25.七律.长征-人教新课标

【精品】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上语文同步阅读25 七律.长征菩萨蛮.大柏地长 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的作者是 ,写于 年 月。
2.对全诗总括的诗句是 。
表现长征胜利喜悦心 “云崖暖”“铁索寒”,一暖一寒表达了 。
“尽开颜”表现了 (一)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二)灯海和星海天上一片星海,地上一片灯海,我站在两海之间,不知上去还是下来。
下来吧,怎么舍得下来,星海是那样可爱;上去吧,怎么舍得上去,灯海是这样多彩。
只好让两眼分工,一望灯海,一望星海。
两个海都在我眼里,汇合成一个童话世界。
《菩萨蛮·大柏地》是一首追忆战争的诗篇,但却没有激烈愤慨或血腥的战争场面,只有江山之美跃然于目前。
回忆是美好的,只要成为过去就会变成亲切的回忆,尤其是诗人要在这里凭吊昔日得胜战场,而身边的夏日黄昏的美景宁静而清翠。
仿佛大自然此刻也懂得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一)1.作者选取彩虹、关山、弹洞这三个景物,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自然3.你还积累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有:(二)1.根据诗句填空。
“灯海”指的是“星海”指的是2.你是怎样理解“两个海都在我眼里,汇成一个童话世界”这句诗的?参考答案:课内阅读1.毛泽东 1935年10月2.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把五岭比作腾起的细浪,把乌蒙山比作细小的泥丸。
4.红军不把长征的困难放在眼里,困难在他们的眼里是很细小的,在战争面前稳若泰山,对战争的胜利完全掌握在手里;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小学生语文课外素材文学素养:快乐读诗词:《七律·长征》(含练习,答案)

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创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注释】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难:艰难险阻。
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
七律·长征诗歌

七律·长征诗歌《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一、作品原文七律·长征七律⑴·长征⑵红军不怕远征难⑶,万水千山只等闲⑷。
五岭⑸逶迤⑹腾细浪⑺,乌蒙⑻磅礴走泥丸⑼。
金沙⑽水拍云崖暖⑾,大渡桥⑿横铁索⒀寒⒁。
更喜岷山⒂千里雪,三军⒃过后尽开颜⒄。
二、注释⑴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⑵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⑶难:艰难险阻。
⑷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⑸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⑹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⑺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⑻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⑼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⑽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
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⑾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暖:被一些学者指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也有学者说意思为直译后的温暖。
七律长征课文内容

七律长征课文内容七律长征课文内容《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份七律长征课文内容,欢迎大家阅读!《七律长征》课文内容: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讲的是:红军不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做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起伏只如水面荡起细小的波浪,高峻,挺拔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小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悬崖,让人感到温暖,大渡河上横跨着由所剩无几的几根铁索支撑的桥,寒气逼人。
更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支军队过了这里都露出了长征以来第一次笑容。
《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wēi yí)腾细浪,乌蒙磅礴(páng bó)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mín)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七律。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难:艰难险阻。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五岭逶迤腾细浪: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
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
“ 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不过像翻腾着的小浪花。
(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庚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河里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七律·长征古诗全文

七律·长征古诗全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解析与赏析。
首先看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就像一个超酷的开场白。
红军战士那是相当勇敢啊,根本就不把这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当回事儿。
“远征难”,这三个字就概括了长征一路上数不清的艰难困苦,什么缺衣少食啊,敌人围追堵截啊,恶劣的自然环境啊等等。
但是红军就像一群超级英雄,觉得这些都不过是小意思,“只等闲”,就这么轻松地看待。
再瞧“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么绵延不断,弯弯曲曲的,多雄伟啊,可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的小细浪一样。
乌蒙山那也是气势磅礴的,可红军走起来就像脚下滚动的小泥丸。
这就好比我们平时看到特别高大上的东西,红军却能把它看成是小玩意儿,这种夸张的手法特别厉害,把红军的那种大无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就像一个游戏高手,面对超级大BOSS,却觉得就像打小怪兽一样轻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的水浪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那场面肯定很壮观,可为什么是“暖”呢?可能是红军战士渡过金沙江后心里高兴啊,觉得胜利在望,心里暖乎乎的。
而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呢,只剩下铁索横在那里,下面是湍急的河水,这得多危险啊,“寒”字一方面是说环境的寒冷,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时战斗的紧张和残酷,战士们从这铁索上过去的时候,那可真是生死考验呢。
最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岷山的千里积雪那可不是开玩笑的,冷得要命,路还难走。
但是红军战士们更高兴了,为啥呢?因为长征就要胜利啦,翻过这座山,三大主力红军就要会师了。
“尽开颜”,大家都笑逐颜开的,就像经过了一场超级马拉松比赛,终于要跑到终点了,那种兴奋和喜悦,都写在脸上了。
这首诗把红军长征的整个历程用这么几句诗就生动地描绘出来了,让我们看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的精神。
“1+X”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1+X”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语文课程标准》(2021版)对阅读的要求是: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特别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品味,培养学生阅读习惯[1]。
统编版语文教材基于“1+X”的阅读理念,构建了从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从单篇到多篇到整本书“三位一体”的阅读框架[2],与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一致的。
“1+X”群文阅读就是单篇阅读教学与整本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扩大学生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所谓“1+X”群文阅读教学是基于教材内一篇课文“1”的基础上,加上与课文议题相匹配的一组文章“X”的教学。
所谓议题就是一组选文中所蕴含的可供师生展开讨论的话题[3],议题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样的。
切入的角度不同,议题就不尽相同。
因此,“1+X”群文阅读教学是在不改变教材编排体例的前提下,在“1”上做文章,选择大量与此相关联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让学生一起阅读。
坚持“1+X”群文阅读教学,一学期下来,课堂上就可以增加3-4本书的阅读量[4]。
那么,如何开展“1+X”群文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开展“1+X”群文阅读教学,首先要确定议题(即“1”)。
议题是群文阅读的灵魂,没有议题就没有群文阅读。
议题的生发可基于单元整体,也可以立足于某篇文章[5]。
总的来说,选文的议题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形式议题,包括文本的结构、写作的特色等。
如,《如此结尾妙吗》一课,选择了《桥》《在柏林》《爱之链》《会做生意的狐狸》进行群文阅读,探究隐藏在小说结尾中的奥秘,增加学生经典文章的阅读量,展开多角度辨析,感受小说意外结尾的表达效果,加深对这类小说艺术感染力的体验。
二是内容议题,通过文本内容来提炼议题。
例如,笔者在《走近鲁迅》一课中,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自嘲》《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记忆中的父亲》《怀念鲁迅先生》进行群文阅读,从侄女、自己、朋友、邻居、儿子等不同身份、不同时代的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多角度去认识一个更加丰满、更加真实的鲁迅先生,深刻感受他的民族大义、家国情怀,感受他的平易近人、热爱生活。
七律长征的阅读答案

[标签:标题]篇一:七律长征阅读精选(含答案)2014、11、28【译诗】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一、根据注音书写词语1. w a y i ________2. p eng bo ________三、翻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四、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1. 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一一磅礴——逶迤——云崖——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3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_ 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
5.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 .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 .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
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 .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6. 默写一首毛泽东描绘长征的其他诗词。
1、看拼音,写词语。
w a y i p eng b o n i w cn w u m eng (逶迤)(磅礴)(泥丸)(乌蒙)1、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只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七律长征》完美版(通用版)全集精品模板

03
完美版呈现方式探讨
文字排版设计
字体选择
选用清晰易读的字体,确保文字在各种设备 上都能清晰显示。
字号与行距
根据内容的重要性和阅读习惯,合理设置字 号和行距,提高阅读舒适度。
文字排版布局
采用合适的对齐方式和排版布局,使页面整 体美观且易于阅读。
图片素材选择与运用
01
02
03
图片质量
选择高清、高质量的图片 素材,确保图片清晰度和 色彩饱满度。
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作者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通过 反复推敲和修改,最终形成了完美的七律诗形式,使作品 更加生动、形象。
语言表达的锤炼
在语言表达上,作者进行了反复的锤炼和打磨。通过不断 的修改和调整,使作品的语言更加精炼、生动,富有诗意 。
创作心得体会分享
1Hale Waihona Puke 深入挖掘历史事件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深刻体会到深入挖 掘历史事件的重要性。通过对历史事件 的深入了解和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历 史背景和时代背景,为创作提供更加丰 富的素材和灵感。
时代背景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深入了解了长征 时期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和革命精 神,通过挖掘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 激发了创作灵感。
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历史细节的考证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历史细节的考证问题。为了确 保作品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历史研究和 考证工作,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01
继续加强红色基因的传承
我们要继续加强红色基因的传承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让更多的
人了解和认识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02
不断弘扬长征精神
我们要不断弘扬长征精神,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为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1+1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
单元主题:走近毛泽东
课型:精读课
课时:共两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马宪法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掌握本单元“礴、丸、岷”等生字。
读读写写“远征”等词语,丰富词语的积累。
不懂的词语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
解读:“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体会词句”是让学生知道词句在文中的表达意图,既理解文本内容,又能理解语言,继而积累语言。
2.教材分析
作为本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七律•长征》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全诗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诗歌的能力,但是长征距离他们比较遥远,在理解和情感上需要一定的引导。
学习目标
1.会在脱离语言环境的情况下通过认读字卡和书写练习,正确认读“礡、丸、岷”三个生字,正确读写“逶迤”“磅礴”“岷山”等词语。
并积累运用。
(第一课时目标)
2.把握诗词的朗读节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目标)
3.通过交流资料、看视频,展开想像,大体把握诗意。
(第二课时目标)
4.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析诗句,读出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
气概。
(第二课时目标)
5.推荐阅读毛泽东诗词《清平月六盘山》。
评价任务
任务一:书写“逶迤”“磅礴”“岷山”等19个词语。
任务二:个别读、分组读等形式练习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读流利、把握诗词的朗读节奏。
会背诵课文。
任务三: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借助课堂观察和提问、师生互动、课堂评价说出课文中作者写得好的地方,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大体把握诗意。
任务四: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析诗句,在老师的引导和点拨中体会读出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任务五:有感情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环节二品读课文交流体会活动一
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
1、孩子们,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
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
2、不仅如此,红军每天还要面对几十架敌机轰
炸,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
表示艰难险阻很多,可以
用什么词?
二、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
请大家自由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
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
在书上圈画关键词,把感受写在旁边。
自学完成后,
在小组内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两句时
出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长征途中最具智慧、最
成功的一次战斗,那“飞夺泸定桥”则是最艰苦卓
绝的战斗。
我们一起来看看那感人的场面吧。
(出示
课件)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渡河的险和过河的
难,从而理解“寒”,我设计了这样的句子练习:红
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
桥上
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这场面真叫
人。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抓住关键词
理解红军在长征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此时,再次回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
水千山只等闲。
”
三、走出文本——赞颂“红军情”
通过创设语境,积累词语,
抓总领句让学生从整体上体会到
红军长征的艰辛,及红军长征途
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评价目标
三)
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
本的空间,又增强了生生间的交
际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
习的主人。
在老师的示范朗读中展开想
象。
(评价目标三、四)
在指导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中结合插图去说、去读。
(评价目
标三)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尽开颜
教学反思
附
《清平月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