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统计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合集下载

最新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最新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以下简称灌流器)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技术审评提供技术参考。

本指导原则系对灌流器产品注册申报资料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分说明和细化,并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详细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

本指导原则是供申请人和审查人员使用的指导文件,不涉及注册审批等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有能够满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应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

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标准体系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所涉及的灌流器,是指采用活性炭或吸附树脂等非特异性吸附剂材料,配合血液灌流装置,用于清除病人体内内源性和外源性药物、毒物的产品,但不适用于免疫吸附等其他以特异性吸附方式清除血液中毒性物质的灌流器产品。

1其他非特异性吸附血液灌流器产品可参考使用。

二、注册申报资料要求(一)综述资料1.概述灌流器为Ⅲ类医疗器械,分类编码10-04-02。

产品名称应符合《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9号)的规定,并解释申报产品名称的确定依据。

2.产品描述说明灌流器适用范围、工作原理、灭菌方式、结构组成、原材料、性能指标、有效期以及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特征等内容。

必要时提供图示。

3.型号规格对于各种型号规格的结构组成、功能、特征等方面加以描述,且应当明确各型号规格的区别。

4.包装说明有关灌流器的包装信息,应当说明与灭菌方法相适应的最初包装材料。

5.适用范围和禁忌症(1)适用范围;(2)预期使用环境;(3)适用人群;(4)禁忌症(如适用)。

国家卫生统计指标体系

国家卫生统计指标体系

国家卫生统计指标体系国家卫生统计指标体系是指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卫生信息来评估和监测国家卫生状况和卫生服务质量的一套综合性指标体系。

该体系包括了各种指标,如人口卫生状况、卫生资源配置、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等,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卫生政策制定和卫生服务优化。

人口卫生状况是国家卫生统计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指标。

通过分析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人口的整体健康水平,指导政府制定相关的人口政策,如计划生育政策、儿童保健政策等。

卫生资源配置是国家卫生统计指标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包括卫生设施、医疗设备和卫生人力资源等指标。

通过分析这些指标可以了解卫生资源是否充足,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同时,还可以为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卫生服务利用情况也是国家卫生统计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卫生服务的利用率、患病率、就诊率等指标。

通过分析这些指标可以了解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情况,为政府制定卫生政策和卫生服务计划提供参考。

此外,国家卫生统计指标体系还包括了一些特定的卫生问题指标,如传染病报告率、艾滋病感染率、结核病患者治愈率等。

通过分析这些指标可以评估其中一特定卫生问题的严重程度,并为制定相关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国家卫生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和应用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工作需要时间和精力,如果数据不准确或者不全面,将影响指标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其次,不同地区的卫生状况和卫生服务需求存在差异,如何兼顾全国的统一性和区域的特殊性也是一个难题。

因此,建立和完善国家卫生统计指标体系需要政府、卫生部门、学术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应该加强数据采集和整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需要注重区域差异性的考虑,制定差异化的政策和指导意见,促进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总之,国家卫生统计指标体系是评估和监测国家卫生状况和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工具。

13-合成纤维制造业(再生涤纶)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要点

13-合成纤维制造业(再生涤纶)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要点

合成纤维制造业(再生涤纶)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合成纤维制造业(再生涤纶)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组2017年8月目次1前言 (1)1.1 指标体系整合编制出台的背景 (1)1.2 指标体系编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2合成纤维制造业(再生涤纶)概况 (2)2.1合成纤维制造业(再生涤纶)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2.2 合成纤维制造业(再生涤纶)行业发展历程 (2)2.3合成纤维(再生涤纶)清洁生产技术发展现状 (2)2.4合成纤维制造业(再生涤纶)相关政与标准 (4)2.5合成纤维制造业(再生涤纶)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 (4)3 指标体系编制指导思想及依据 (7)3.1指导思想 (7)3.2主要依据 (7)4 编制过程 (8)4.1编制方法 (8)4.2编制技术路线 (9)4.3编制工作内容 (13)5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4)5.1适用范围 (14)5.2编制原则 (14)5.3指标体系框架及指标项的确立 (15)5.4 二级指标的选取 (17)6 定量、定性指标基准值的确定 (20)7 指标体系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21)8 指标体系实施的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22)9清洁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平衡 (22)附件一:2015年水平衡、物料平衡说明 (25)附件二:专家意见汇总及修改表 (29)1前言1.1指标体系提出背景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是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为此“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17%、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要减少8%、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减少10%。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观念、资源利用模式和环境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节约资源能源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卫生健康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卫生健康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卫生健康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5.24•【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卫生健康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为适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需要,加强和规范卫生健康统计管理工作,确保统计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根据《统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深入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卫生健康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1.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网址:、),进入首页主菜单的“立法意见征集”提出意见。

2.登录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网址:),进入网站首页左侧的“互动”中“征求意见”栏,点击“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卫生健康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提出意见。

3.电子邮箱:**************.cn,请在邮件主题中注明“《卫生健康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字样。

4.通信地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司,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南路1号,邮编:100044。

来信请注明“《卫生健康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字样。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1年6月24日。

附件:1.《卫生健康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关于《卫生健康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国家卫生健康委2021年5月24日附件1卫生健康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加强和规范卫生健康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垃圾焚烧行业清洁生产指标评价体系(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垃圾焚烧行业清洁生产指标评价体系(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附件垃圾焚烧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垃圾焚烧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小组2016年8月目录1 项目背景 (1)1.1 任务来源 (1)1.2 工作过程 (1)2 行业概况 (2)2.1 我国的发展概况 (2)2.2 欧洲生活垃圾焚烧发展概况 (3)2.3 日本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现状 (4)2.4 行业主要生产工艺及产污分析 (6)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7)3.1 指标选取说明 (7)3.2 指标基准值及说明 (10)3.3 指标权重及确定方法 (11)3.4 综合评价指数 (11)3.5 清洁生产企业的评定 (11)4 指标体系实施建议 (12)5 指标体系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12)1项目背景1.1任务来源清洁生产促进工作是对传统末端治理污染方式的根本转变,也是对传统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做好清洁生产促进工作任务紧迫、意义重大。

为进一步明确和落实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经国务院和中央编委领导同志同意,中央编办先后于2009年12月16日和2010年11月18日印发《关于明确清洁生产促进工作有关部门分工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9〕52号)和《关于进一步落实清洁生产促进工作职责分工的意见》(中央编办发〔2010〕108号),进一步完善了清洁生产促进工作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和部门职责分工,要求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做好清洁生产促进工作。

为完善清洁生产技术支撑文件体系,加快推进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整合修编进出,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会同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制定了《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制(修)订计划(第一批)》。

垃圾焚烧行业清洁评价指标体系已纳入该计划。

2014年10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作为该指标体系发布前的技术审查单位,向编制组下达了该指标体系编制任务。

1.2工作过程编制组在承担编制任务后,对国内外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发展历程、焚烧炉和污染控制技术现状、焚烧技术应用现状进行了文献调研,并研究分析了国内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的发展趋势。

烧结砖瓦企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_征求意见稿_

烧结砖瓦企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_征求意见稿_

烧结砖瓦企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0 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法》,指导和推动砖瓦企业依法实施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和避免环境污染物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环境,制定《烧结砖瓦企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本指标体系可作为砖瓦行业评价清洁生产水平,分析判断清洁生产潜力,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等有关工作的重要依据。

本指标体系规定了在达到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础上,依据我国砖瓦行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将清洁生产等级分为三级。

一级为国际清洁生产领先水平;二级为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三级为国内清洁生产基本水平。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本评价指标体系将适时修订。

本指标体系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订。

本指标体系起草单位: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砖瓦工业协会本指标体系参加起草单位:双鸭山东方墙材集团有限公司、中节能国环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嘉泰陶瓷(广州)有限公司、福建东方仙游机械有限公司、淄博捷达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本指标体系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解释,本指标体系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1 适用范围本指标体系规定了砖瓦行业生产企业清洁生产的术语、定义、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及评价方法。

本指标体系适用于现已生产的烧结砖瓦企业以及新建、扩建和改建的砖瓦企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指标体系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指标体系。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指标体系。

GB/T 2589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5101烧结普通砖GB6566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16号GB13544烧结多孔砖和多孔砌块GB13545烧结空心砖和空心砌块GB/T21149 烧结瓦GB/T 2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6001 烧结路面砖GB26538烧结保温砖和保温砌块GB/T29060 烧结复合保温砖和复合保温砌块GB29630砖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50528烧结砖瓦工厂节能设计规范3 术语和定义3.1 清洁生产 Clean production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电子器件制造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电子器件制造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电子器件(半导体芯片)制造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1 指标体系制定的主要产业政策介绍90年代初,我国从发达国家引进清洁生产的概念,并与多个国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

1997年4月,国家环境保护局制定并发布了《关于推行清洁生产的若干意见》,要求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将清洁生产纳入已有的环境管理政策中,以便更深入地促进清洁生产。

1995和2000年两次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均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优先采用能源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减少大气污染物的产生。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该法于2003年1月1日起实施。

从此,清洁生产有了专门的法律保障。

为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分别于2000,2004,2006年先后发布了3批《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

该目录涉及冶金、石化、化工、轻工、纺织、机械、有色金属、建材、电力、煤炭,半导体等行业,共141项清洁生产技术,是行业主管部门在对本行业清洁生产技术进行认真筛选、审核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后确定的。

这些技术经过生产实践证明,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同时对于推进清洁生产技术、工艺、设备、产品的升级换代,节约资源能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全球倡导“绿色制造”的大环境下,各国均相继出台了与电子电气产品污染控制与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的指令及法规,企业也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方案做到合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企业应开展清洁生产技术研究,通过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化学原料药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化学原料药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附件化学原料药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化学原料药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组2016年8月目录1.前言 (1)1.1 指标体系编制出台的背景 (1)1.2 指标体系编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2 编制过程 (2)2.1 编制思路 (2)2.2 编制过程 (3)3 适用范围 (3)4 指标体系编制指导思想 (4)5 指标体系编制原则、依据和参考资料 (4)5.1 编制原则 (4)5.2 编制依据 (4)5.3 参考文献 (5)6 编制方法 (5)7 指标体系框架的确立 (6)8 指标内容的确定 (6)8.1 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6)8.1.1 一级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6)8.1.2 二级指标分权重值的确定 (6)8.2 二级指标基准值的确定 (6)9 指标体系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9)10 指标体系实施的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10)1.前言1.1 指标体系编制出台的背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国务院中央编办发〔2010〕108号《关于进一步落实清洁生产促进工作职责分工的意见》)中的有关要求,于2012年4月26日,组织有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环境保护部、在京各行业协会、行业清洁生产中心参加的清洁生产标准统编工作会议,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统编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对各行业协会清洁生产统编工作进行了安排布署。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负责起草化学原料药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协会成立了指标体系编制工作小组,制订指标体系编制工作计划,组织开展指标体系编制工作。

于2013年10月完成了化学原料药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文本及编写说明初稿等编制工作。

1.2 指标体系编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1)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化学原料药行业清洁生产管理手段政府主管部门需要了解化学原料药行业清洁生产水平状况、评估化学原料药企业清洁生产绩效、设置化学原料药行业节能减排导向目标;以及需要制定化学原料药产业发展政策,促进化学原料药行业实施清洁生产,进而规范和指导化学原料药行业清洁生产持续有效地向前发展,在化学原料药企业中建立并形成长期有效的清洁生产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组
调查 方法
抽样调查
调查范围
调查 频率
1年
报送 方式
数据采 集系统
5年
各类医疗保障方式
抽样调查
95个卫生服务调查 县(区)
5年
1年
网络直报
抽样调查
5年
第 5 页,共 20 页
国家卫生统计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指标名称
住院率 医疗服务质量 治愈率 好转率 病死率 麻醉死亡率 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 诊断符合率 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 医院 医院感染率 工作效率 医生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 地区、医疗机构 医生人均每日担负住院床日 病床使用率 地区、医疗机构 病床周转次数 病人人均医疗费用 病人人均医疗费用 病人医疗费用构成 单病种医疗费用 年内病人欠费率 药品 基本用药目录使用率 持续获得基本药物人口比例 采供血 供血服务人口 采集血液总量 调入血液总量 普查 调出血液总量 临床供血总量 地区 采供血机构 1年 网络直报 采供血 信息系统 WHO规定的20种药品 专项调查 1年 国家卫生 信息直报 系统 门诊、出院,地区, 五级医院 门诊、出院,地区, 五级医院 30种疾病,地区 地区 国家卫生 网络直报 信息直报 系统 普查 医疗机构 半年 国家卫生 网络直报 信息直报 系统 疾病(173类)、 医疗机构 急诊、观察室、出院 病人,疾病(173 类),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 急诊、住院,医疗机 构 入出院、临床病理、 住院病人手术前后, 普查 医疗机构 半年
分组
调查 方法
调查范围
调查 频率
报送 方式
数据采 集系统
医疗机构及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
1年
网络直报
结核病 专报系统
非普查
血吸虫流行区
1年
网络直报
血吸虫与 寄生虫 专报系统
非普查
地方病病区
1年
地方病与改水改厕 专报系统
第 3 页,共 20 页
国家卫生统计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指标名称
妇幼保健 孕产妇保健 孕产妇建卡率
国家卫生统计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指标名称 一、健康状况
期望寿命 健康寿命 出生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死亡率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婴儿死亡率 新生儿死亡率 性别、城乡 围产儿死亡率 孕产妇死亡率 传染病报告死亡率 传染病病死率 职业病死亡率 食物中毒死亡率 居民死亡原因构成 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构成 婴儿死亡原因构成 新生儿死亡原因构成 孕产妇死亡原因构成 食物中毒死亡原因构成 发病率 甲、乙、丙类传染病, 地区 法定报告甲乙 类传染病人 疾病监测 信息系统 性别、疾病(前10位) 、城乡、流动人口 甲、乙、丙类传染病, 地区 法定报告甲乙 类传染病病人 疾病监测 信息系统 性别、年龄、城乡、 地区 性别、年龄、城乡 人口普查/ 抽样调查 根据有关 调查推算 5年 全国 5年
地区 从业人员体检率 从业人员培训合格率 学生体检率 被监督单位、 处罚种类 普查 行政处罚金额 被监督单位
①食品、化妆品、生活 饮用水及涉水产品生产 经营单位;②消毒产品 生产单位;③公共场 所;④大学、中学及小 学;⑤使用放射性同位 素或射线装置单位;⑥ 存在职业病危害用人单 位;⑦职业卫生技术服 务单位
普查
卫生监督机构及 卫生监督检验机构
实时
网络直报
卫生监督 信息系统
第 7 页,共 20 页
国家卫生统计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指标名称
检出疑似职业病人 职业病人数 放射卫生 检出职业禁忌人员 检出疑似放射病人 普查 放射病人 个人剂量监测率 个人剂量超标率 五、卫生资源 人员 卫生人员 卫生机构、经济类型 、主办单位、分类管 理、城乡、地区 性别、年龄、学历、 职称、专业、城乡、 地区、卫生机构 性别、年龄、学历、 职称、科室、专业、 城乡、地区、卫生机 构 性别、年龄、学历、 职称、城乡、地区 性别、年龄、学历、 职称、科室、专业、 城乡、地区 普查 各级各类卫生机构 实时 国家卫生 网络直报 信息直报 系统 现有、年内死亡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 或射线装置单位 卫生监督 信息系统 现有、年内确诊及死亡
国家卫生 网络直报 信息直报 系统
国家卫生 网络直报 信息直报 系统
国家卫生 网络直报 信息直报 系统
国家卫生 网络直报 信息直报 系统
第 4 页,共 20 页
国家卫生统计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指标名称
避孕普及率 行为和环境健康危险因素 农村改水受益人口比例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地区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粪便无害化处理率 15岁以上人口吸烟率 城乡 15岁以上人口饮酒率 健康教育 基本健康知识知晓率 疾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医疗保障制度 医疗保障方式构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数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普查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使用率 三、医疗服务 门急诊 总诊疗人次 门急诊人次 每百门急诊入院人数 两周就诊率 两周未就诊率 住院 入院人数 出院人数 出院病人疾病构成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 地区、分科 地区 疾病(173类)、年龄、 城乡 疾病(173类) 普查 医疗机构 半年 国家卫生 网络直报 信息直报 系统 地区 普查 分科、地区 地区 性别、年龄、疾病、 城乡 城乡 95个卫生服务调查 县(区) 国家卫生 服务调查 医疗机构 半年 国家卫生 网络直报 信息直报 系统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试点县 新农合信 息系统 中小学生 艾滋病、结核病、乙 肝、血吸虫病、高血 压病 重点调查 重点调查 不定期 不定期 抽样调查 95个国家卫生服务 调查县(区) 国家卫生 服务调查 普查 各级爱卫办 1年 网络直报 改水改厕 信息系统
分组
性别、年龄、疾病、 城乡
调查 方法
抽样调查
调查范围
95个卫生服务调查 县(区)
调查 频率
5年
报送 方式
数据采 集系统
国家卫生 服务调查
国家卫生 网络直报 信息直报 系统
普查
医疗机构
半年
第 6 页,共 20 页
国家卫生统计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1年 普查 采供血机构
地区
网络直报
采供血 信息系统
分组
调查 方法
调查范围
调查 频率
报送 方式
数据采 集系统
性别、年龄、疾病(30 类)、城乡
抽样调查
5年
国家卫生 服务调查
95个卫生服务调查 县(区)
5年
10年
1年
城乡
1年
第 2 页,共 20 页
国家卫生统计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指标名称
疾病防治 传染病 HIV感染率 艾滋病病人感染途径构成 HIV感染者接受ARV治疗率 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 覆盖率(以县为单位) DOTS检出结核病人率 DOTS下结核病人完成治疗率 血吸虫流行区域 居民血吸虫感染率 血吸虫病化疗对象服药率 家畜血吸虫感染率 家畜圈养率 实有钉螺面积 疟疾流行区域 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 疟疾规范治疗率 疟疾休止期治疗(服药)率 重点寄生虫病 包虫病流行区域 犬驱虫覆盖率(包虫病) 土源性线虫感染率 非普查 驱虫覆盖率(土源性线虫) 地方病 病区县数 现症病人数 病区改水率 病区改炉改灶率 合格碘盐食用率 高血压治疗率 克山病、大骨节病、 碘缺乏病、地方性氟 中毒(水型、燃煤污染 型)、地方性砷中毒 (水型、燃煤污染型) 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砷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砷中毒 碘缺乏病流行区域 抽样调查 132个营养调查县 (区) 10年 营养调查 土源性线虫 1年 网络直报 县、乡 非普查 包虫病流行区 1年 网络直报 血吸虫与 寄生虫 专报系统 县、乡、村,控制、 达到传播阻断、未控 制 非普查 疟疾流行区 1年 网络直报 县、乡、村,控制、 达到传播阻断、未控 制 血吸虫与 寄生虫 专报系统 普查 年龄、性别 感染途径 普查 医疗机构及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 1年 网络直报 艾滋病 专报系统
实时
网络直报
卫生监督 信息系统
行政处罚户次
①食品、化妆品、生活 饮用水及涉水产品生产 经营单位;②消毒产品 生产单位;③公共场 所;④大学、中学及小 学;⑤使用放射性同位 素或射线装置单位;⑥ 存在职业病危害用人单 位;⑦医疗卫生机构
实时
网络直报
卫生监督 信息系统
卫生监督机构检验能力 检验室数 检验员数 可检验项目数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起数 食物中毒人数 食物中毒死亡人数 食物中毒死亡原因 职业卫生 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人数 检出职业禁忌人员 普查 存在职业病危害 用人单位 实时 网络直报 卫生监督 信息系统 中毒原因 普查 食物中毒事件 实时 网络直报 卫生监督 信息系统 食品、化妆品、 消毒产品 食品、生活饮用水、 化妆品、消毒产品 食品、化妆品、 消毒产品
分组
调查 方法
调查范围
调查 频率
报送 方式
数据采 集系统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高危孕产妇比例
产前检查率(孕产妇保健覆盖率) 孕产妇中重度缺铁性贫血患病率 产前筛查率 产妇HIV检测率 产妇HIV阳性率 专项调查 产妇梅毒检测率 产妇梅毒感染率 产前诊断率 住院分娩率 新法接生率 剖宫产率 地区 产后访视率 儿童保健 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新生儿疾病筛查率 新生儿听力筛查率 母乳喂养率 妇科病查治 常见妇科疾病患病率 地区 常见妇科疾病治疗率 婚检与节育 婚检率 婚检查出疾病率 婚前卫生咨询指导率 各类节育手术例数 地区 节育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普查 实施节育手术机构 地区、婚检疾病 普查 婚检机构 1年 普查 医疗机构 地区 普查 医疗机构 1年 城乡、地区、高危产妇 城乡、地区 普查 医疗机构 1年 不定期 地区 普查 医疗机构 1年
分组
调查 方法
调查范围
调查 频率
报送 方式
数据采 集系统
性别、年龄、城乡、 地区 性别、年龄、城乡、 疾病(109类) 性别、疾病(前10位) 、城乡、流动人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