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课件第三讲
土壤地理学课件(全部)324页PPT

练习:
土壤的物质组成及性质
土壤三相物质组成 固相 液相 气相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胶体
土壤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 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 改变.
2) 、类型及性质
原生矿物
a 、 硅酸盐、铝硅酸盐类 b 、氧化物类 c 、 硫化物类 d 、磷酸盐类
⑵ 次生矿物
1)、概念 又叫粘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作用和成 土作用重新形成的另一类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 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它是土壤物质中最细小的部 分(粒经<0.001mm) 2) 、类型及性质
土壤的基本属性―有肥力。
② 土壤是具自动供肥机能和自动调节水、热、气、
③ 肥机能的一类生物体 (中国—侯光炯)
特点:土壤是一种有生命的物质。
2 、土壤性质
① 土壤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 ② 土壤是运动着的自然体。
③ 土壤是具有肥力的自然体。它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土壤学研 究的中心内容
3 、土壤与土地 ⑴ 区别: ① 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长植物并产生收获的疏松表层
② 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 份、大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同时还包括人类劳动 的种种结果
⑵ 联系: ――土壤肥力是土壤和土地的基本要素,是二者研 究的中心环节
二、土壤肥力 1 、概念: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水分、养分、空 气和热量的能力.它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综合反应. ◇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土壤地理系统》PPT课件讲课讲稿

《土壤地理系统》PPT课 件
第一节 土壤的基本性质
由土壤的发育阶段和发育程度所决定的土壤年龄称为 相对年龄。
(6)土壤形成的人类因素
• (5)母质层(C)多数是矿质土层。
• (6)基岩(R)是风化岩石。
• 2、土壤剖面的形成过程
• 在适宜的条件下,成土母质首先在生物的作用下进入幼年 土壤发育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土体很薄,有机质在表 土积累,化学-生物风化作用与淋溶作用很弱,剖面分化 为A层和C层,土壤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母质的 特征。随着B层的形成和发育,土壤进入成熟阶段,这一 阶段有机质积累旺盛,易风化的矿物质强烈分解,在淀积 层中粘粒大量积聚,土壤肥力和自然生产力均达到最高水 平。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成熟土壤出现强烈的剖面分 化,出现E层,并使A层和B层的特征发生显著差异,有机 质累积过程减弱,矿物质分解进入最后阶段,只有抗风化 最强的矿物残留在土体中,淀积层中粘粒积聚形成粘盘, 土壤进入老年阶段,这一阶段土壤的肥力和自然生产力都 明显降低。
液体
• 土壤溶液
• 由土壤水的溶解能力,使土壤水含有多种可溶性 物质,成为土壤溶液。主要有多种无机盐类及可 溶性有机化合物组成。
液体
• 土壤胶体 • 土壤胶体有三种类型:土壤矿质胶体、有机胶体和有机-无机胶体。Fra bibliotek土壤空气
• 土壤空气 • 土壤空气主要来源于大气,土壤中的化学作用和生物化学
过程也不断产生各种气体。 • 土壤空气与近地面大气间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部气
第六章 土壤——自然地理学课件PPT

第二节 土壤物质组成
土壤是个多相分散体系,由无机和有机的 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组成 。
6
一、矿物质
土壤矿物的类型
▪ 原生矿物 ▪ 次生矿物
土壤矿物的分布规律
▪ 干冷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原生矿物; 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含较多的氧化铁、氧化 铝和氧化钛等较为稳定的矿物;
▪ 热带亚热带地区,次生粘土矿物以水铝石、高岭 石等为主;干旱寒冷地区,次生粘土矿物以伊利 石、蒙脱石、蛭石为主。
15
2.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指土壤水分能够被植 物吸收利用的难易程度,不能被植物吸 收利用的称无效水,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的称为有效水。
▪ 土壤有效水分的下限为萎蔫系数 ▪ 旱地土壤有效水分的上限为田间持水量 ▪ 旱地土壤最大有效水分量 = 田间持水量 -
萎蔫系数
16
土壤水吸 力
土 壤 颗 粒
12
膜状水
▪ 土粒吸足了吸湿水后,还有剩 余的吸引力,可吸引一部分液 态水成水膜状附着在土粒表面, 这种水分称为膜状水。
▪ 植物可以利用此水。但由于这种水的移动非常缓慢 (0.2—0.4mm/d),不能及时供给植物生长需要,植 物可利用的数量很少。
– 土壤膜状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土壤最大 分子持水量
▪ 中子土壤水分仪
• 通过测定反映慢中子云的密度与水分子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确定土 壤含水量。
• 不破坏土壤,可测量土壤深达30米的剖面含水量,但是不能用于 表层土
• 缺点:垂直分辨率较差,表层测量困难,且辐射危害健康
▪ 张力计式土壤水分传感器
• 通过安装在土壤中的张力计,测量土壤水的吸力,然后依据土壤 水分特征曲线来换算成土壤含水量 20
土壤地理学课件3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组成(一)1、土壤有机质的概念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
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
2、土壤有机质来源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残体。
3、土壤的有机质状态:一般呈现三种状态?新鲜的有机质:呈新鲜状态,尚未分解。
?半分解的有机质:有的残体已被分解,原始状态已不复辨认?腐殖质: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矿质化作用后,再合成的一种特殊有机质,它与土壤的无机胶体,微生物复合在一起,形成复合体——即:腐殖质无机胶体。
(二)土壤有机质的组成按其化学成分可分为三大类。
不含氮有机化合物;含氮有机化合物;及灰分。
1、不含氮有机化合物:占土壤有机质的15——27%。
(1)碳水化合物:①单糖②多糖③双糖(2)有机酸(3)木质素(4)树脂、单宁、脂肪、蜡质2、含氮有机化合物:生物体内有很复杂的含氮化合物,其中以蛋白质为主,它含于植物原生质和细胞核内,以结晶的形态存在于种子中。
3、灰分物质:灰分物质是植物残体经过灼烧后,残留的有机物,平均含量约为2——3%左右,主要有:钙、镁、钾、钠、硅、磷、铁、等(不小于60种)。
(三)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3)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4)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5)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四)土壤腐殖质的组成胡敏素、棕腐酸、富里酸、胡敏酸四种物质,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
胡敏酸是一类缩合程度不同的多聚体化合物,还有许多官能团。
包括乌里酸和黑腐酸。
不溶于酸和酒精,由C、H、O、N、S等五种元素组成,但五种元素相对比例不同,与富里酸比,C、N含量高。
而O的含量低于富里酸。
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一)土壤微生物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承担者1、土壤生态系统和土壤生物(1)土壤生态系统土壤及生长在其上的植物、动物和土壤微生物可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生物——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地理学(全套课件245P)

1.1 土壤的基本概念
1.1.1 土壤的定义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 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其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 其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 缓冲与净化功能。
1.1.2 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 不同时期不同成土环境下有不同的土壤,
如图1-1所示。
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 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
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
纽带。土壤圈物质循环是指土壤圈内部的 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 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如图1-3所示。
图1-2 土壤圈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示意图
1.3 土壤圈演化与 人类社会的发展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第1章 绪论
1.1 土壤的基本概念
1.2 土壤圈与全球变化 1.3 土壤圈演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1.4 土壤地理学简介 1.5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教学重点
1. 掌握土壤的概念与形态特征 2. 了解土壤圈与地球表层系统相互作用
3. 了解土壤圈的生态环境功能
图1-1 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图解
1.1.3 土壤剖析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 的土壤纵断面;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
了单个土体(pedon),如图1-2所示。
图1-2 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与单个土体图解 (据Botkin Daniel B, 1997)
1.2 土壤圈与全球变化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
4. 掌握土壤地理学及其主要学派
5. 掌握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
关键词
土壤(soil) 单个土体(pedon) 土壤圈(pedosphere) 土壤剖面(soil profile) 土壤聚合体(polypedon) 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
高三地理专题土壤(共85张PPT)

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
不利于作物生长。
(2016全国卷1)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 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 量。图2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 成10~11题。
砂土
壤土
粘土
粒级成分
通气、透水性
蓄水、保肥性 能 对农业生产的 影响
砂砾占优势 强
沙粒、粉粒、黏 粒的比例适中
好
弱
强
易耕作
理想的土壤质地
黏粒占优势 差 强
不易耕作
(2018广东佛山模拟)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 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壞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下图 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6.与该地改良后的土壤结构相符合的( ) A.表层为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 下层为黏土 B.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有机肥, 下层为沙土 C.表层为有机肥,中间层为黏土, 下层为沙土 D.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沙土, 下层为有机肥
自然土壤剖面主要土层及其特点
枯枝落叶层 有机层:以分解
部分分解的 和半分解的有机
相同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不同点:典型草原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 增加下降幅度大,而落叶阔叶林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 降幅较小
(2)推测伊犁河谷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随海拔变化的总体特点并解释 其自然原因。
土壤有机碳大致随海拔升高而波状增加。原因:随着海 拔的升高。气温下降,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的速度变 缓使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较高
土壤地理学第三章-5ppt课件

成土过程比较
棕壤的PH值整体明显低于褐土,因此,棕壤呈酸性,褐 土呈碱性
成土过程比较
(2)原生矿物风化形成的次生硅铝酸盐粘粒,随土壤渗漏水下 移并在心土层淀积形成粘化层,其粘粒(<0.002mm)含量与表层 比>1.2。据微型态观察,剖面中、下部长在骨骼颗粒面、土壤结 构体面和孔壁上有岛状、带状、指纹状、流状、泉华状定向粘粒 胶膜。在骨骼颗粒面、孔壁上也有纤维状光性定向胶膜。因此, 棕壤的粘化层是由于残积粘化与淀积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93.1 98.2
30~80 57.5
0.97 15.6
0.56 2.9
0.68 27.1
57.7 18.6
全溶量淀铁积8锰现0~1(象70 ,Fe5即t8、其M含nt量)有,随游1深.离15度铁而锰1增(6.5加Fe的d、趋M势n。0d.)5铁4 和锰活的2.性游2 铁离锰度(较F高eo0,.、7F1Medn/o2F8)e.4t均大有体明在显淋51.3
13.3
25%~35%之间,Mnd/Mnt为50%~70%;铁的活化度(Feo/Fed)多低于15%,个别可达
16%~18%,而锰的活化度(Mno/Mnd)则甚高,可达100%。
剖面特征 理化性质(棕壤)
3. 土壤水分物理特性 发育良好的棕壤,特别是发育于黄土状母质上的棕壤,质
地细,凋萎系数高,达10%左右,田间持水量亦高,达 25%~30%,故保水性能好,抗旱能力强。据沈阳农大两年 定位观测,棕壤的水分年动态变化有如下特点:表层30cm 的水分季节变化最明显,80cm以下相当稳定;每年3~6月分 为水分消耗时期,7~11月为水分补给时期。对作物供水来说 ,除5~6月份土壤水分缺少外,其余时期均相对充足。棕壤 的透水性较差,尤其是经长期耕作后形成较紧的犁底层,透 水性更差。在坡地上降水由于来不及全部渗入土壤而产生地 表径流,引起水土流失,严重时,表土层全部侵蚀掉,粘重 心土层出露地表,肥力下降;在平坦地形上,如降水过多, 表层土壤水分饱和,作物易倒伏,生长不良。
自然地理学之土壤精品PPT课件

土壤水分重量 土壤固相重量
100%
◆田间持水量:指土壤中微空隙和毛细管的水分, 能够抵抗重力作用而保持在土壤中那部分水量。 ◆凋萎系数:指土壤中不能为植物吸收利用的那 部分水分,其含量称为凋萎系数或凋萎点。 ◆吸湿系数:指土壤中既不能被植物吸收,也难 以自然蒸发的那部分水分,其含量称为吸湿系数。
2、土壤水分类型
粘粒
100 0
土壤质地三角分类法
①砂质土:砂粒含量在
②
70%以上。结构松散, 通气和排水条件良好, 但保水保肥能力弱。
0
砂粒
①
100
100 粉 0砂
②粘质土:粘粒占优势,粘粒含量不低于40%, 结构较紧密,湿粘干结,通气和排水条件不佳, 但保水保肥能力强。
③壤质土:砂粒、粉砂粒和粘粒三者含量相对 均匀,特性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农业价值较高 的土壤大都属于壤质土。
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 亚热带大陆西岸与温带大陆 内部。
9、寒带森林土壤 ——灰化土
是典型的灰化过程所形 成的土壤。灰化土层属于强 酸性土壤,养分缺乏,对农 业利用不利。 分布较广泛,在欧亚大陆北 部和北美北部,东西向延伸 形成连续的土壤分布带。
10、苔原土壤——冰沼土
是在严寒湿润气候和苔原植被下发育形成的 土壤。土层浅薄(一般<50cm),质地较粗,下 面是基岩或永冻层,基本无农业利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库恰耶夫 (1846—1 903)的研究方法
1 观察、比较方法
观察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条件下 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比较是确定对象之 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逻辑方法
2 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就是把对象放在系统下加以 考察,以达到最佳处理问题的方法
3 集中力量突破聚焦点法
科学方法论有集中力量突破聚集点的论断, 所谓聚集点是指各个要素汇集,典型地体 现研究对象性质的位置。
主要内容
1.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它不 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自然地理条件及其历史的发展紧密 联系着的。
2.成土因素的发展和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土壤 是随着成土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
3.由于成土因素,特别是气候和植被,具有地理分布的规 律性,因而土壤的分布也表现出地理分布的规律性。
பைடு நூலகம்
两种分类方法各有其特点:
系统分类单位定量化和土系研究是 其可取之处;发生分类反映地带性 规律和重视成土过程研究很有特点
作为土壤地理的教学,以发生分类 为主较好,有助于认识土壤、研究 土壤
土壤地理学的学科内容
研究土壤发生、形成 、演变的一般特点和动态 过程; 研究土壤分类与分类系统; 研究土壤的分布规律; 研究不同类型土壤的特点与利用。
(2)土壤保持 侧重于保护土壤资源免受有 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维持土壤 的生态平衡
(3 )土壤改良 主要侧重于采用什么样的 措施恢复已被破坏了的土壤或提高低产土 壤的肥力
土壤地理研究方法与今后发展
科学方法论一般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哲学的一般方法 第二个层次是部门学科的一般方法 第三个层次是单项学科的研究方法
学科目的
学科目的 认识土壤
评价土壤 改良土壤 利用土壤 保护土壤 农、林、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土壤科学 依据
关于土壤地理学学科体系
一门完善 的学科,都包括工程技术、技术 科学、基础科学和相应的哲学四个层次. 工程技术是指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具体手 段和措施. 技术科学是直接指导工程技术的应用理 论. 在技术科学的基础上可建立基础科学,它 是研究应用理论所涉及到的带有普遍性理 论问题的科学.
土壤的具体分类位置、命名各级土壤分类单位等
(3)土壤分布规律 :是指土壤类型在地球 陆地表面按确定方向依次发生更替的现象。 揭示土壤分布规律要深入研究影响土壤分 布的基本因素(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 素)、不同尺度或规模的土壤具体分布规律 性及其影响因素、不同尺度土壤分布规律 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4)土被结构:土被结构是指在发生上有联 系的一些土壤个体在空间上的组合排列型
在基础科学之上还可以进一步提炼,从方 法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建立相应的哲学
1.土壤地理基础科学
(1)土壤发生学:研究土壤形成、变化规律的科 学。核心内容就是要揭示土壤与各成土因素之间 的函数关系。
(2)土壤分类学: 在全面认识土壤形成和性质的 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分类原则和系统对土壤客体 进行合理划分归类的科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制 定科学的分类原则.广泛收集和调查有关土壤资 料,设计编排土壤分类系统及其指标.确定某种
是土壤学的分支学科; 是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是应用基础学科
是地球科学(地学)的一部分,还是生命 科学的一部分? 30年代—50年代:地学 50年代—90年代:生命科学 90年代—地学
关于土壤分类教学体系
一种观点认为:发生学土壤分类方法是科 学的土壤分类方法,而诊断学土壤分类则 是人为的土壤分类方法,诊断学土壤分类 方法不能代表土壤分类的发展方向。在教 学中,仍适合以发生学土壤分类为主。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系统分类代表土壤分类 的方向和潮流,在教学中应以系统分类为 主。
式或土壤群体的空间构型.主要研究内容 包括单元土区的性质研究,土壤组合的
成因、性质和类型研究,土被结构分类研 究等
2.土壤地理技术科学
(1)土壤调查与制图 是研究如何在野外和室内 获得土壤资源信息、确定其分类归属、划定其界 限并绘制各种土壤图件的一门科学。
(2)土壤区划 是按照土壤发生、分布和生产性 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壤进 行地理区域划分,并根据各个土壤区的相似程度 和差异程度编排成定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禹贡》写作年代,当为战国中期。作者不详。 全文亦仅1193字
上古人类对天下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 保留了非常重要的远古地理资料,是我们 研究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也可见上 古中国人活动的区域
土壤发生学理论在不断发展
任何发生学理论都是建立在现有研究成果 基础上,反映了时代的水平
2.关于土壤分类学
我国古代土壤分类。有四个方面值得介绍
我国农业历史 8000-9000年前 。
1.最早土壤分类<禹贡>: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 《尚书》是我国现 存最早的官方史料集,保存了上古部落活动的历 史文件和政史论文,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3)系统土壤学 是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 方法研究土壤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 功能及其演变规律以及最佳控制途径的科 学
(4 )环境土壤学 是研究人类同土壤环境 关系的科学
(5)土壤资源学 是研究土壤资源的数量、 质量.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的一门科学
3. 土壤地理工程科学
(1)土壤利用 在土壤区划和土壤资源研究 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经济技术 以及生态条件合理分配和使用土壤,从而 获得最佳效益的具体实施方案.
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几个方面
土壤调查是基础 土壤定位研究是深入 定性与定量结合——指标化与数值化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土壤制图与理化分析向简便、快速、准
确方向发展
二.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1.关于土壤发生学
就是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 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土壤发生学也称土壤形成因素学,是苏联 科学家道库恰耶夫提出的。
内容
一.土壤地理学学科性质、学科内容、学科目的、 学科体系
二.土壤地理学发展简史 三.我国土壤地理学的进展 四.土壤地理学发展展望 五.我国土壤地理学著名科学家及其主要贡献 六.土壤地理学的参考书、期刊简介 七。阿尔卑斯山(一)录像片
一、土壤地理学学科性质、 研究内容与学科目的
学科性质
研究土壤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及其与地理环境 相互关系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