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教学文稿
七年级上册科学《生物与非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方法。
2.了解生物的分类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学会使用科学术语描述生物特征。
3.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会运用科学思维,通过实例分析,归纳生物与非生物的共性与差异。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上册的学生刚进入中学阶段,他们对科学的认知还停留在较为基础的层面,对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认识相对模糊。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了解有限,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发。此外,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对生物科学已有一定的好奇心,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教学策略:结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多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提问学生:“你们觉得什么是有生命的?什么是没有生命的?”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好奇心。
2.教学策略:运用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要求:内容完整,结构清晰,易于理解。
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材料,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总结生物与非生物的共性与差异,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策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结合生物多样性,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名师教学设计《生物与非生物》示范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生物与非生物》示范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生物》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主要内容包括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生物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2. 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能对常见生物进行分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生物的分类。
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生物分类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挂图。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区分,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呼吸、排泄、感受、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
(2)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生态环境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1)举例说明生物的基本特征。
(2)举例说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
(2)让学生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6.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类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3. 生物分类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基本特征。
(2)简述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2. 答案:(1)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呼吸、排泄、感受、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
(2)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生态环境等。
(3)分类结果:草履虫、熊猫、蘑菇、向日葵属于生物;病毒、珊瑚属于非生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掌握情况较好,但对生物分类的理解和应用还需加强。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精品教案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17课,主题为“生物与非生物”。
详细内容包括教材第二章节“认识世界”的第二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区别,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能正确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 使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的生活需要、生长繁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与非生物的区别。
难点:理解生物的生活需要、生长繁殖等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如植物、动物、石头、水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学习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2. 例题讲解通过展示具体的生物和非生物实例,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活需要、生长繁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观察记录表,分辨生物和非生物,并列举生物的特征。
4. 知识巩固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的理解,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生活需要、生长繁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非生物:无生活需要、无生长繁殖、无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堂学习,列举五种生物和五种非生物,并说明它们的特征。
2. 答案示例生物:植物、动物、细菌、真菌、人类非生物:石头、水、空气、土壤、阳光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周围环境,发现更多生物和非生物的实例,深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同时,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增加学生对生物的直观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互动性和有效性5.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和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示例的准确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践性和深入性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需要明确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活需要、生长繁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
《生物与非生物》优质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
详细内容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分类以及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认识生物的分类,理解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分类。
难点:理解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学会运用生物分类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挂图。
学具:笔记本、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2. 基本概念学习(1)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两者。
(2)出示实物模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判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3. 生物的基本特征4. 生物分类(1)讲解生物分类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分类知识。
(2)出示挂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对生物进行分类。
5. 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讲解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的重要性。
(2)出示实例,让学生分析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6.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课后拓展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具有生命特征的事物非生物:不具备生命特征的事物2. 生物的基本特征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3. 生物分类按形态结构分类按生活习性分类按营养方式分类4. 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改良环境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1)请列举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
名师教学设计《生物与非生物》示范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生物与非生物》示范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第一章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详细内容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及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2. 能够运用生物的基本特征对自然界中的生物进行分类。
3. 认识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
难点: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何运用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展示(如动植物标本等)。
学具:生物与非生物分类表格,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系列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阐述生物的基本特征。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生物的基本特征对展示的实物进行分类。
4.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生物的基本特征解答问题。
5. 随堂练习:发放生物分类表格,让学生独立完成生物分类练习。
7.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2. 生物的基本特征3. 生物的分类4. 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植物:__;动物:__;微生物:__。
(2)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__。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了解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及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生物的基本特征对展示的实物进行分类。
2.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生物的基本特征解答问题。
名师教学设计《生物与非生物》示范教学优质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生物与非生物》示范教学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详细内容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区别和联系;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在自然界中的分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挂图。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区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了解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3)分析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概念的理解。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2. 生物的基本特征3. 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4.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身边的生物与非生物,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分析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举例说明。
2. 答案:(1)生物:动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水、空气、土壤等。
(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如温度影响植物的生长,光照影响动物的作息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讲解清晰,学生是否掌握了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及区别。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优质教案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优质教案教学文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四册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
详细内容包括:1. 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与特征。
2. 生物的分类及常见生物的识别。
3.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的分类,认识常见的生物,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生态系统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的组成。
2. 教学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常见生物的识别、生态系统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实物(如植物、动物、石头、水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学习单、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它们之间的区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教师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与特征,引导学生掌握二者的区别。
(2)学生观察实物,进行生物分类,认识常见生物。
(3)教师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
3. 实践活动:(1)观察记录:学生观察生物与非生物的实物,记录它们的特征。
(2)分类游戏:学生分组,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比一比哪组分类又快又准。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生物分类、生态系统等知识点,进行例题讲解。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2. 生物分类3.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与非生物的例子,并说明它们的特征。
(2)简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2. 答案:(1)生物: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非生物:如石头、水、空气等。
《生物与非生物》优质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的第三节“生物与非生物”。
详细内容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区别和联系;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 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3. 掌握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区别和联系;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联系和区别,以及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物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 基本概念讲解:(1)生物:具有生命现象的有机体,如动植物、微生物等。
(2)非生物:不具备生命现象的物质和能量,如水、空气、阳光等。
3.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生物具有生命现象,非生物不具备生命现象。
(2)联系:生物与非生物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4. 生物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生物体通过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
(2)生长发育:生物体具有生长发育的能力。
(3)繁殖:生物体能繁殖后代。
(4)应激性:生物体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遗传与变异:生物体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5.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1)光:影响生物的生活节奏、生长发育和分布。
(2)温度: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
(3)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代谢活动和分布。
(4)空气:影响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生命活动。
(5)土壤: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营养摄取和生存环境。
6.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环境污染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科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2.1生物与非生物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年级:初一年级一、教材分析
《生物与非生物》选自浙科版普通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特征和蜗牛的形体特征及感觉两部分内容。
本节课是本章观察生物知识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了科学观察的步骤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后,本节课实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同时本节课为后续学习细胞,常见的动物和常见的植物的学习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本节课在教材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性作用。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会使用放大镜。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事物的分类,发展判断、分析、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进一步加强社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生物与非生物,事物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学生活动】
预设:积极讨论,小组代表及时记下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活动】
五分钟后教师拍掌示意时间到,停止讨论。
请一组小组发言,其他小组做适当的补充。
教师并且询问学生答案的依据,并且让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若回答正确及时给予表扬,回答不好的教师及时给予纠正。
【学生活动】
预设:我们认为生物可以生长,比如大树是从小树苗长成大树的,我们人也是从一点点大的小孩儿变成了现在的大人。
例外小组回答:我们认为生物可以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例如小狗尿尿。
例外小组回答:生物对外界刺激有有反应,如含羞草在接受刺激后会合拢。
生物可以繁衍后代,如母狗生狗宝宝。
【教师活动】追问:还有其他的特征让你可以很快的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吗?
【学生活动】
预设:个别学生回答生物能遗传和变异
【教师活动】
教师展现PPT,解释遗传和变异,并且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影响深刻。
然后教师展现人类进化的图片给学生看,提问这一现象证明了生物具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
预设:个别学生提出进化一个词,但大多数学生不能理解。
【教师活动】
进一步解释进化的意思并且举例。
然后PPT展示大家总结的生物特征,再一次对各个特征举例(例子都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问狗和机器狗遇到墙壁都会转弯,从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角度来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预设:与教师一起总结刚刚的特征,对每一个特征进一步思考与理解。
积极思考老师提的问题。
学生回答:狗是生物,机器狗是非生物,两者的原理不同。
学生回答各种各样,但回答不是很全面。
【教师活动】
狗转弯是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是生物适应外界环境的体现。
而机械狗转弯受电脑程序的控制,与适应外界环境无关。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搭建视频支架以及学生探究实验支架,学生沿着支架作用,独立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以落实教学重难点。
同时通过分析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发展判断、分析、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