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第四章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章试题及答案-(共23页)

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章试题及答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五章测试题(含答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五章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1.形成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图5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
读图5,完成2~4题。
2.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 A.流水、沉积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3.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是:A.洪涝 B.干旱 C.低温冻害 D.滑坡、泥石流 4.该地形区可能位于我国的:A.黄河下游地区B.长江中游地区C.云贵高原 D.珠江三角洲 5.湖泊的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C.稳定性 D.脆弱性读我国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6.地质队员发现乙处有金矿出露,考虑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能找到沙金(沉积物中的细小金粒)的地方是:A. aB. bC. cD. d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读图回答7~8题。
7.20xx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② B.③ C.④ D.⑤8.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I ——①B.Ⅱ——③ C.Ⅲ——⑤ D.⑥——I“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图3和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9.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B. “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C. 诗中叙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D. 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10. 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A. 流向 B. 含沙量 C. 汛期 D. 流量11.河流入海泥沙量的减少可能对河口三角洲带来的影响是:A.地下水位下降 B.河水流速减慢C.淤积速度加快 D.出现侵蚀后退从古到今,各种各样的地质、地貌现象激发了多少探索者为之不懈努力。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貌带答案重难点归纳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貌带答案重难点归纳综合题1、智利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与里瓦达维亚海军准将城相比,指出蒙特港气温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原因。
(2)说明智利南部峡湾的成因。
中国国家天文台和智利签订协议,在智利北部文达罗尼斯山2900米的山巅合作建设天文观测基地,这是我国在其他国家建立的第一个天文观测基地。
(3)分析智利北部吸引我国建设天文观测基地的自然条件。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潟湖是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
巴西最大的湖泊帕图斯湖为一潟湖,与大西洋仅隔一条泥沙堆积形成的沙坝,湖水最大深度仅5米,辟有人工航道,湖泊南端有宽约1.6千米的水道连通大西洋。
下图示意帕图斯湖的位置。
(1)在图中用“→”表示出沙坝东侧洋流的流向,并简述沙坝的形成过程。
(2)指出沙坝形成过程中帕图斯湖盐度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3)评价沙坝对阿雷格里港航运条件的影响。
3、读我国新疆地区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坎儿井位于山麓地带,主要由地下的暗渠和地面上的竖井、明渠、蓄水池组成,是我国新疆人民为适应干旱环境而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或灌溉系统。
图1为新疆部分地区示意图;图2为坎儿井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5为塔里木盆地新月形沙丘景观图。
(1)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新月形沙丘是由风力(侵蚀或沉积)形成的。
(2)坎儿井灌溉区的主要地貌类型是,塑造该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3)塔里木盆地公路分布的规律是,其影响因素是。
(4)坎儿井的最大水量出现在季,因为其补给水源主要来自。
(5)坎儿井暗渠输水属于水循环的环节,与明渠输水相比,暗渠输水可减少;坎儿井蓄水池的主要作用是;该区如果过度灌溉,易出现的问题是。
(6)坎儿井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人地关系)。
4、观察描述选址:选择视野较开阔的地方。
(1)顺序:从到:从到。
(2)手段:利用图、影像等辅助观察。
5、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貌带答案经典大题例题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貌带答案经典大题例题综合题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密西西比河年均输沙量4.95亿吨,在河口处堆积成面积达2.6万平方千米的巨大鸟足状三角洲,且以平均每年96米的速度继续向墨西哥湾延伸。
M市是仅次于纽约的美国第二大港口城市,但时常面临地面沉降问题,且该市在飓风来临时,时常遭遇洪水威胁,当飓风眼位于M市东侧时尤其严重。
下图为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示意图。
(1)从河口地区的流水作用角度简述鸟足状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2)推测M市时常面临地面沉降问题的自然原因。
(3)评价M市筑港的自然条件。
(4)分析飓风眼位于M市东侧时,M市洪水危害尤其严重的原因。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疏勒河冲积扇是亚洲内陆罕见的巨型冲积扇,是疏勒河穿越北祁连山西端后,携带的大量砾石等碎盾沉积物质堆积形成的。
该地在第四纪活动断层发育,祁连山及其山前台地隆升,大坝坳陷下沉,极大促进了冲积扇的形成。
疏勒河流经该冲积扇时,河水呈季节性潜行状态,在扇缘出露于地表。
下图示意疏勒河冲积扇第四纪沉积物等厚度线分布。
(1)说明第四纪活动断层对疏勒河冲积扇形成的影响。
(2)分析疏勒河流经该冲积扇时,河水呈季节性潜行状态的原因。
3、结合图文回答下列问题。
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出露地表的岩石水平节理、层理很发育,易被风蚀成奇特的外形,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差别侵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称为风蚀蘑菇。
下图为我国新疆地区的风蚀蘑菇景观。
(1)请描述风蚀蘑菇的形成过程。
(2)分析风蚀蘑菇底部较细的原因。
(3)推测并简析风蚀蘑菇的“下场”。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伊犁河发源于天山西坡,由东向西注入巴尔喀什湖。
上游河谷降水丰富,森林、草原、雪山相互辉映。
下游流经萨雷耶西克阿特劳沙漠,由于河床浅,河流时常改道,形成面积较大的入湖三角洲(下图)。
伊犁河下游胡杨林沿河岸伸展,远离河道的地区植被稀疏,沙丘活化,成为东亚冬春季节沙尘的主要来源之一。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测试题(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根据材料,回答1~2题。
材料一2009年11月3日一组由各国地质科学家组成的专家团,观察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地区的裂缝多年之后,在出版的美国某月刊上发表报告,认为非洲大陆将一分为二,阿法尔已经成为科学家们见证海洋形成的天然实验室。
材料二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地区,自2005年有两座火山喷发后,就形成了不到1千米的裂缝,但迄今裂缝全长已达60千米,最宽处8米。
1.阿法尔地区的裂缝形成于火山喷发之后,其和火山组成物质都来自地球内部的() A.地幔B.地核C.地壳D.岩石圈2.裂缝从l千米延长到60千米,非洲大陆也将一分为二,这些直接改变的是地球圈层中的()A.岩石圈B.大气圈C.生物圈D.水圈解析: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材料中的“裂缝”直接改变的是岩石圈。
答案: 1.A 2.A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们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据此完成3~4题。
3.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这说明了()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B.该深度上下层的温度变化明显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D.该深度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的差异4.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3题,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经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因此地下波速发生变化的地方,其上下层物质的组成应该存在很大的差异。
第4题,石油为液体,当地震波传到石油层时,横波会消失;而纵波可以通过任何状态的物质。
答案: 3.D 4.A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
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量4亿千瓦的3750倍,而百米内地下水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也有2亿千瓦。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第四章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章测评(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为某种地貌发育过程图。
读图,完成1~2题。
1.按地貌的发育过程,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B.乙→丙→丁→甲C.丙→乙→甲→丁D.甲→丁→乙→丙2.该地貌景观的特点是()①多溶洞、峰林②地表崎岖不平③岩石呈深红色④西北地区广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题,读图分析,图示过程表示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其发育的顺序:地表水沿石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下渗(乙);地表水沿石灰岩裂缝下渗和溶蚀(丙);地下水到达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进一步溶蚀形成溶洞(丁);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甲)。
第2题,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点是地表崎岖不平,地下多溶洞,地表多峰丛和峰林,①②正确;丹霞地貌的岩石呈深红色,③错误;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广布、高温多雨的西南地区,④错误。
2.A“中国南方喀斯特”是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其独特的地貌景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读喀斯特地貌示意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示各部位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5为地下暗河,因淀积作用形成B.6和7两个小地貌均为流水溶蚀作用形成C.1和4两个小地貌均为流水溶蚀作用形成D.2和3之间是断层,为地壳运动而成4.图中6和7像年轮一样是环境变化的记录器,随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形成粗细不等的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粗大的节往往代表低温少雨的年份②细小的节代表降水较少的年份③粗大的节代表植物茂盛的年份④细小的节代表土壤发育良好的年份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③3题,地下暗河是在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图中6为石钟乳,7为石笋,都是在流水淀积作用下形成的;2和3之间为裂隙。
第4题,6、7在温暖湿润的年份发育得比较快,比较粗大,在这样的年份植物茂盛,土壤发育良好。
4.C下图为四幅地貌景观图。
读图,完成5~6题。
5.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是()A.甲B.乙C.丙D.丁6.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是()A.甲B.乙C.丙D.丁,甲图为角峰,属于冰川侵蚀地貌;乙图为海蚀柱,属于海岸侵蚀地貌;丙图为峡谷,属于流水侵蚀地貌;丁图为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口。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测试题及答案5.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地壳。
6.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最可能是地面辐射。
根据文章,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
而地面辐射是指太阳辐射到地面后,地面再反射、辐射出去的能量,是浅层地能的主要来源之一。
A.地球内部温度逐渐升高B.地球内部压力逐渐减小C.地球内部岩石变得更加脆弱易碎D.地球内部存在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解析:第12题,地球大气圈不仅由气体组成,还包括气溶胶、云、雾等。
地球大气圈中也有生物生存,如高空中的鸟类、昆虫等。
该圈层是连续的,但不规则。
物质密度自下向上递增。
第13题,随着深度的增加,地球内部温度逐渐升高,压力逐渐增大,岩石变得更加坚硬。
地球内部存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金属矿、煤炭、石油等。
答案:12.C13.D2) 8.3级;B点;由A到B通过的地壳距离长,平均波速慢。
(3)见下图:image.png](/upload/image/2022.png)1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24分)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它们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其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被称为内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被称为外行星。
内行星与外行星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行星的大小、密度和质量都比外行星小。
2)内行星的轨道离太阳比较近,公转周期较短,而外行星的轨道离太阳比较远,公转周期较长。
3)内行星的表面温度较高,主要由太阳辐射加热,而外行星的表面温度较低,主要由行星自身的热量维持。
4)内行星的运动速度较快,而外行星的运动速度较慢。
5)内行星的表面主要由岩石和金属构成,而外行星的表面主要由气体和冰组成。
6)内行星的磁场比较强,而外行星的磁场比较弱。
问题:1)太阳系中有几颗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依次是什么?(4分)2)内行星与外行星的区别有哪些?(20分)解析:本题考查太阳系行星的基本特征和区别。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2

第四章综合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B【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区发育有大量的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等,该种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贵高原地区。
2.【答案】A【解析】溶洞、地下河等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3.【答案】D【解析】考查内力和外力的作用顺序。
因为①和②处有缺口,所以该地貌的形成必先内力作用形成松软的岩石层,之后地表流水下渗侵蚀形成了上层洞穴,然后下渗的流水一边继续下蚀到下层洞穴,同时洞穴中开始形成石钟乳和石笋。
所以四者的顺序应该是④①②或者④①③。
故选D 项。
4.【答案】C【解析】考查喀斯特地貌的特征。
喀斯特地貌区石灰岩广布,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严重,多地下暗河,地表水贫乏。
故选C 项。
5.【答案】D【解祈】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
①风蚀蘑菇——风力侵蚀作用;②冲积扇——流水堆积作用;③沙丘——风力堆积作用;④瀑布——流水侵蚀作用。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分布。
①和③地貌,都是风力作用形成的,多见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A 项错误。
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周边地区多大山,④地貌可见,但③地貌少见,B 项错误。
根据③中新月形沙丘可以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是迎风坡,C 项正确。
②为冲积扇,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②中沉积物颗粒大小分布有规律性,D 项错误。
7.【答案】C【解析】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在河床拣玉,新疆深居内陆,河水主要是高山的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河水流量大,不宜采玉;冬季气温低,易涨高,不利于采玉;春季高山部分积雪融化,河水增加,不利于采玉;秋季,高山冰雪融水减少,河床裸露,是采玉最佳季节。
8.【答案】B【解析】由于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在河水较少时在河床上拣玉,玉石颗粒较大较重,N 河段处于河流出山口地段,流速变缓,有利于玉石沉积;H 和R 河段海拔高,落差大,水流急,多是大块石头,较少见玉;M 河段在河流下游,多是细小泥沙沉积。
9.【答案】A【解析】本题组考查影响聚落选址的因素,考查外力作用及其地貌形态。
(完整版)高一必修1地理第4单元练习题(附答案)

高一必修1地理第4单元练习题(附答案)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一必修1地理第4单元练习题,希望你喜欢。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我国近5 000年气温变化曲线图,完成1~3题。
1。
我国气温变化中,气温总体趋势由降转为升的年份大致出现在()A.公元后1000年 B。
公元后1600年C。
公元后1800年 D.公元后1900年2。
关于我国近5000年气温变化的总趋势叙述正确的是()A。
总体呈下降趋势B。
总体呈上升趋势C。
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出现D.波动不一定3.在公元1000年后近100年中可能发生的现象有()A.阿尔卑斯山雪线上升B。
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缩小C。
动植物向低纬度迁移D。
冰川向高纬度缩小1~3。
解析本题组是以我国5 000年以来的气温变化为入手点,考查学生读图能力。
判断气温转折点时,可作一条与横坐标平行的直线与图中曲线的低点相切即可得出答案。
我国近5 000年来气温呈现出上下波动,基本上是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出现。
公元1 000年后的100年中气温明显下降,动植物向低纬度迁移。
答案 1.B 2.C 3.C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4~6题。
4。
甲、乙两地所在半岛的地势是()A。
西北高、东南低 B.东南高、西北低C。
东北高、西南低 D.西南高、东北低5.甲、乙沿海地区城市分布密度差异较大的原因是()A。
甲沿海地区比乙沿海降水少B。
甲沿海地区比乙沿海气温日较差大C。
乙沿海地区多位于河流下游D.乙沿海地区矿产资源丰富6。
影响图中铁路布局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城市分布B.地形C。
气候 D.河流4~6。
解析第4题,甲、乙两地所在的半岛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由图中河流流向,即可判断出该半岛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第5题,半岛西侧临大西洋,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降水丰富,且气温日较差小.半岛东部多位于河流下游,水源充足,且地形平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工修建大型水库是一种地质作用
B.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断裂变形叫断层
C.油气一般储存在向斜构造盆地中
D.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
读“海底地形分布示意图”,回答2~3题。
2.目前,人类开发的海洋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
A.M处B.N处C.P处D.Q处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处是板块张裂形成的大陆坡B.Q处是板块碰撞形成的海沟C.N处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交界地带D.P处附近是火山、地震多发地带读某地区规划示意图,回答4~6题。
4.图中d处的地貌类型是()
A.“v”字形河谷B.洪积扇平原
C.三角洲平原D.洪积—冲积平原
5.关于修建a村到b村公路的方案,叙述较为合理的是()
A .线路①距离短,工程量小,成本低
B .线路①路途短,难度小,经济效益高
C .线路②沿谷地修建,难度小,成本较低
D .线路②距离长,工程量大,成本高 6.河流Ⅱ经过b 村以后( )
A .溯源侵蚀加强
B .侧蚀作用减弱
C .堆积作用显著
D .搬运能力增大
当前,交通运输已成为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据此回答7~8题。
7.山区建设交通线的劣势有( )
①成本高 ②技术难度大 ③同样两地间,山区交通线总长度一般比较大
④隧道多,工程量大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8.在青藏铁路建设中,需克服的最大技术障碍是( )
A .高寒
B .缺氧
C .冻土
D .生态脆弱
读图,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
回答9~10题。
9.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A .东北
B .西北
C .东南
D .西南
10.该类地形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
A .东北地区
B .东南地区
C .西北地区
D .西南地区
长江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在长江两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逆水行船,船靠岸边走;顺水行船,船在中央行”。
下图为河流剖面等流速分布图,据此回答11~12题。
1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河底和河岸附近的流速最大
M N
① ②
B .水面流速在岸边最小,向着最大水深方向增加
C .流速从河底向水面减小
D .水面流速在岸边最大,向着最大水深方向递减
12.若该剖面图位于长江口附近,M 为北岸,河口中一岛屿将长江口分①、②两河汊,则( )
A .河口中的岛屿最终将与N 岸相连
B .M 沿岸筑港条件较好
C .N 沿岸建设海滨游乐场的条件较好
D .①和②两河汊相比,②河汊的河水流量较大
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 .① ——重熔再生
B .② ——冷却凝固
C .③ ——变质作用
D .④ ——外力作用
14.主要由图中②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是( )
A .长江三角洲
B .东非大裂谷
C .喜玛拉雅山
D .维苏威火山
15.下列有关山地对交通运输影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山地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小
B .在山地地区,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C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沿直线修建
D .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地地区的线路弯曲一般要小于平原地区
二、综合题
1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l)图中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其中A为________ 斜,B为__________ 斜。
(2)甲、乙两处山地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②、③、④四处的岩石属于沉积岩的是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
若要开采坚硬的岩石作建筑材料,宜选①处还是②处?__________ 处;若开采优质花岗岩作装饰材料宜选③处还是④处?__________ 处。
(4)A、B两处有一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一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其中A为______,B为________。
(5)任意采伐A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附近河流泥沙含量___________,水旱灾害增加,甚至可能造成__________ 等地质灾害。
(6)(多项选择)我国黄土高原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主要原因是()
A.黄土土质疏松 B.植被破坏严重C.地面起伏明显D.流水侵蚀严重
17.下图是某山区交通线与居民点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公路AH段线路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其目的是为了避开__________。
(2)公路AQB段线路大体上是沿__________ 分布,它与APB方案相比,具有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般来说,在山地地区修建铁路和公路时,人们通常优先修建__________,在线路选址时,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铁路穿过的谷地两侧按山地的形成类型属于_______,它是由_______ 发育而成。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析:地质作用是来自自然界的力量;岩层断裂后发生错动才能够称为断层,油气田储存在背斜构造。
2.B
3.D
4.C
解析:河流入海口处形成的是三角洲。
5.C
解析:修路要沿地势平坦处,施工难度小,运行安全。
6.C
解析:河流在平原地区,以沉积为主。
7.A
解析:四项全是山区修建道路的劣势。
8.C
解析:冻土的季节性融冻引起的地面变化对修建道路影响大。
9.B
解析:流动沙丘的缓坡是迎风坡,结合指向标判定。
10.C
解析:我国流动沙丘主要在西北干旱地区。
11.B
解析:“逆水行船,船靠岸边走;顺水行船,船在中央行”说明水的流速是中间大,岸边小。
12.D
解析: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左岸堆积。
河流侵蚀岸流量较大,水较深,不易建海滨游乐场;而堆积岸因泥沙沉积,水较浅,也不易筑港。
13.C
解析:各类岩石成为变质岩必须经过变质作用。
14.A
解析:②作用是外力作用。
15.B
解析:山区的道路要考虑施工和后期运行安全。
二、综合题
16.(1)褶皱背向
(2)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3)①②②④
(4)储油构造储水构造
(5)增大滑坡和泥石流
(6)ABD
17.(1)呈“之”字形分布陡坡
(2)等高线坡度小,工程量小
(3)公路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4)断块山地断层。